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奧修談蘇菲大師卡比爾:印度偉大靈性師父的智慧奧祕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奧修談蘇菲大師卡比爾:印度偉大靈性師父的智慧奧祕

  • 作者:奧修(OSHO)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5-01-08
  •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奧修給我們的忠告—— 魚在海洋裡,你在神性裡 悲傷是有深度的 抱負是所有暴力的根源 孤獨是一朵花,寂寞是一種疾病 模仿別人就是反對你自己 本書是奧修講述印度偉大聖者卡比爾的智慧詩作,進而談論人類的生存之道。 卡比爾從未上過學,但他的詩歌被人們廣為傳唱。他被尊為聖人,但他並沒有放棄世俗的生活。他如一般人一樣,維持一個管家和神秘家、商人和靜心者的平衡生活。卡比爾說:「我笑,當我聽到魚在水裡會口渴。」人類就是這樣的,人們已經在神性裡了,但人們總是在尋找神。奧修說,要意識到自己的神性,唯一的方法就是靜心;向內走,與自己在一起就是靜心。 佛陀曾被門徒問到,如何簡單地形容生命,佛陀回答說:「悲慘的。」 但如果一個佛問另一個佛:「生命是什麼?」他會說:「極樂。」 這是人與神的差別。人們如何找到自己內在的神?透過卡比爾的智慧詩句,透過奧修生動且精闢的開解,將幫助我們再一次更接近我們自己內在的神。 除了解讀卡比爾的詩文,奧修也一一為門徒們開示各種問題。例如:我對自己感到負面怎麼辦?為什麼我會這麼害怕地獄?為什麼現代人會感到這麼孤單?當我面對挫折且無助時怎麼辦?我一直夢想著性、性、性——為什麼? 奧修談論生活的藝術,談愛、孤獨與生命的本質……。在他幽默且精彩的談話中,我們將找到內在的安定與健康的生存之道。 【本書特色】 魚在海裡不會口渴——但是人會。 人生活在神性裡,但人完全不覺知有祂。 我們如何找到自己內在的神?二位印度開悟智者「奧修vs.卡比爾」給現代人的生命箴語! ◎奧修OSHO的地位: .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靈性智慧大師 .與甘地、尼赫魯、佛陀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大人物之一 .目前為止,最受歡迎的靈性智慧大師。他的系列演講,已出版六百多種書,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 ◎卡比爾Kabir的地位: .印度最有名的聖者之一。 .泰戈爾最推崇的印度詩人,影響泰戈爾宗教、哲學思想和詩歌創作最深的靈性師父! 【延伸閱讀】 奧修作品: 《愛》《情緒》《改變》《神》《名望,財富與野心》《自由》《純真》《權力》

目錄

第一章 人會口渴 第二章 感覺、愛與孤獨 第三章 你內在的版畫 第四章 醒來!醒來吧! 第五章 一個活生生的佛境 第六章 永恆的門徒圈 第七章 清晨了,天鵝醒來吧! 第八章 是回家的時候了 第九章 找尋奇蹟 第十章 沒有手指在按鍵的音樂 第十一章 生命就是矛盾 第十二章 我是誰? 第十三章 很少人找到路徑 第十四章 生命是一首情歌 第十五章 消失!你會感到如此的自由

內文試閱

問:我從來沒有感到如此多的愛和前所未有的孤獨。謝謝你,奧修,……   這個問題是非常深奧的。愛總是帶來孤獨。孤獨帶來愛。它們永遠不會分開。   人們想的卻正好相反。人們認為:「當你在愛中,你怎麼可能會孤獨呢?」他們對這兩個字沒有辦法判別:寂寞和孤獨。因此而混亂。   當你在愛中,你不會寂寞;那是真的。但是,當你在愛中,你一定會孤獨——這確實如此。寂寞是一種負面的狀態。寂寞是你渴望著其他東西。寂寞意味著你是黑暗的、鬱悶的、絕望的。寂寞意味著你害怕著。寂寞意味著你留在過去的感覺。寂寞意味著沒有人需要你。它好痛。寂寞就像一個傷口。   孤獨就像是一朵花。我知道你的字典會說,寂寞和孤獨是同義字——它們不是。它們是完全不同的現象。寂寞是一道傷口,可能變成癌症。比起任何其他疾病,比較多的人死於寂寞。這個世界充滿了寂寞的人,因為他們寂寞,他們持續做各種愚蠢的事來填塞傷口、填塞空洞和空虛這些負面的情緒。   寂寞的人開始超量進食,只為了感覺充滿。寂寞的人開始獲取脂肪,寂寞的人開始使用酒精或其他藥物,從蘇摩汁到LSD藥物(一種迷幻藥)——因為他想要忘記自己。寂寞是如此的醜陋,太嚇人了,像死亡一般,所以人們想要逃離它。寂寞的人坐在電視機前,他黏在椅子上五、六個小時。美國人平均六個小時坐在電視機前——只是燃燒自己的眼睛。還有什麼可以做?到哪裡去?與誰交談?   溝通已經停止。人們彼此互不交談;最多他們會對其他人說話,而不是與其他人交談。人們已經忘記如何接觸其他人,人們已經成為平行線;運行非常靠近,但沒有交會的地方。甚至連丈夫和妻子,朋友,甚至所謂的愛人,都是平行線。運行非常靠近,期待明天的交會發生,但這只是一個希望,這只是一種幻想。但它多少使得人們感到他們仍然活著。   它就像你去看著鐵路軌道,你看到鐵軌是平行的——在遠距離處,它們似乎是相會的,但它們始終不會相會。當你更靠近它,這相會點會移到更遠的地方。你和所謂相會點之間的距離維持不變。   這個世界是寂寞的,因此人們進入藥物或進入性,或進入一些娛樂,讓他們至少暫時忘了寂寞。傷口滲出了膿。我們用很多方式把它隱藏起來——以很多的擁有物,以大宮殿,以很多的財富金錢,以新奇的東西——但傷口仍然存在,新奇的東西將掩藏不了它。你可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子,但你還是會感到寂寞,就像你住在你的小屋子裡一樣。它不會變得不一樣——擁有物件並不能改變你內心的寂寞。   然後,人們持續想要與他人有關聯,只是因為他們都是寂寞的,真情是不可能的;真情不可能因為需要而發展,真情只可能出於能量的滿溢,不可能出於需求。如果一個人有需求,而另一個人也有需求,那麼他們彼此都會嘗試去利用對方。這樣的關係將是利用剝削,而不是出於愛,不是出於同情。這不會是友誼。它將是一種敵對的關係——非常苦澀的,但包覆著糖衣。遲早糖衣耗盡;在糖衣消失了,蜜月過去後,一切都會是苦的。現在他們陷在牢獄之中。一開始,他們一直是個別寂寞,現在他們是一起寂寞——這樣的傷害更大。只要看看丈夫和妻子,他們坐在房間裡,兩個都寂寞。從表面上看來他們是在一起的,在內心深處他們是寂寞的。丈夫迷失在自己的寂寞裡,妻子迷失在自己的寂寞裡。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是,看到兩個戀人、一對夫妻卻都寂寞著——這是最可悲的世界!   孤獨是完全不同的。孤獨是一朵花,蓮花盛開在你的心裡。孤獨是正面的,孤獨是健康的。它是成為自己的喜悅。它是在自己的空間裡的喜悅。   是的,當你在愛中你會覺得孤獨。孤獨是美麗的,孤獨是一種幸福。但是,只有愛人們能感覺得到,因為只有愛給你勇氣成為孤獨,只有愛給你孤獨的內涵,只有愛圓滿你這麼深,你不再需要其他人——你可以獨自一個人。愛使你被融合,因此你可以獨處,欣喜若狂。愛變成對比:愛與孤獨是一個能量的兩個極端。   了解它是很好的,因為有時會發生這種狀況,戀人不讓對方有足夠的空間孤獨。假如戀人不讓對方有獨處的空間,那麼愛將被催毀。因為出於孤獨,愛才能得到更新,有新鮮汁液產生。當你孤獨,你累積能量到一個點,從那裡會開始滿溢。   這滿溢變成愛——然後你可以去跟你的朋友分享,跟你的女人,跟任何你愛的人。現在你有足夠的能量可以分享;事實上,因為太多了——你必須分享。而且這還不是你體貼對方;事實上,你必須要有別人來體貼。當雲層變重就必須下雨,並感謝大地,允許它下雨,大地吸收了它,它像一個客人般地接受它,它受到歡迎。花開時,它必須釋放香味。它非常感激風,使它們能散發全方位的香味。   一個人獨處時,就能收集能量。能量是生命,能量是喜悅,能量是愛,能量是舞蹈,能量是慶祝。如果能量在那裡,那麼一切都是可能的。然後,它會成為一首歌曲,它將成為一個舞蹈,它會變成愛。只有當能量太多時,才可以形成高潮。   很多人做愛,但不知道什麼是高潮,因為他們已經消退。當他們做愛時,它們是空的;當他們做著愛,卻沒有能量去分享。當他們做著愛,他們沒辦法滿溢。他們的高潮只是在生殖器。他們的性高潮是一個非常小的、平凡的事情;沒有任何心靈價值。它就像一個噴嚏。對啊,打完噴嚏後,你感覺好一點。或者像搔癢——感覺很好。你是解脫了一些。   高潮不是解脫:高潮是一個慶祝。高潮是一個你與整體的相會,透過他人。高潮一直是神聖的——他人成為你進入神聖的門。高潮一直是靈性的,它從來不是性的。那些認為高潮是性的人,並不了解什麼是高潮;他們不知道任何有關於性,他們不知道任何有關於高潮的經驗。高潮是三摩地,狂喜。但是,人們不知道,因為他們的滿足出於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出於能量的滿溢。   因此,當你在愛中,想獨處的需要就會升起——記住,只有在愛中,想獨處的需要才會升起。而真正的愛人會給對方自由獨處。不久他們將會有飽滿的能量,他們將再聚在一起,互相將能量灑予對方。獨處時強烈的分享願望將會出現。有個節奏:相愛的時候你會喜歡獨處,獨處時很快你會想回到愛中。愛人們相聚在一起然後分開,聚在一起然後分開——有一個節奏。要離開並不是沒有了愛;要離開只是讓你再次得到獨處,有它的美麗與它的喜悅。但每當你充滿了喜悅,本質上無法避免的分享需求就會升起。沒有人可以承載喜悅——可被你承載的喜悅是沒有多大價值的。喜悅大於你,它不可能被承載在你身上,它像是洪水!你無法承載它,你必須尋求人們去分享它。   發生在你戀愛的情況,一樣發生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在一切諸佛之上。當佛陀成道時,他變得充滿能量,充滿喜悅,他必須分享。四十二年中,他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不斷地分享他的喜悅。   這就是我和你們在一起做的事。我不是一個老師。我沒有什麼可教,沒有學問可傳授,沒有訊息……但我在這裡分享我的存在。我太滿了,雲層太厚重了。如果你可以接收我,我會很感激你。   正是出於太多,分享才出現。而成道,佛性,基督意識,就是你與神的橋樑。有無限的能量資源可以提供給你。無法耗盡的資源是你的。你可以繼續去分享,分享的越多,越多能量會持續向你灌入。   孤獨已經達到它的最終高峰。師父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因此,師父是世界上最大的愛人。你不能找到比佛或基督更大的愛人。但現在的愛只有量的不同,它具有友誼的量、同情的量與同理的量。激情已經消失了。   激情是微小的,很小的;慈悲是龐大的,極大的,無限的。當激情變成無限的就是慈悲。   你的經驗是美麗的,你懂了它的美麗;因此,你覺得想感謝我。   你說:我從來沒有感到如此多的愛和前所未有的孤獨。   那些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   所以你說:謝謝你,奧修。   你懂了。我很高興,你已經能夠看到愛與孤獨之間的連接。享受兩者。永遠不要只選擇其中一個,因為如果你選擇一個,兩者都會死去。讓兩者都發生。當孤獨發生了,移動到它;當愛發生了,移動到它。孤獨意味著移入,愛意味著移出。   孤獨是呼吸的吸入,愛是呼吸的呼出。如果你停止任何一個動作,你會死掉。你不可能保持在吸入中,你也不可能保持在呼出中。呼吸是一整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吸入的氣息和呼出的氣息是同樣必要的。愛是呼出的氣息,孤獨是吸入的氣息。你的靈魂就是這樣活著,你就是這樣成為有靈魂的。   允許兩者。永遠不要選擇!不選擇地同時允許。無論到哪裡呼吸持續著。孤獨是內在,愛是外在。   榮格將人劃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內向和外向。這是錯誤的劃分。人不能這樣被歸類。人不能以這種方式對號入座。我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一個人只是內向的——他會立刻死去,因為他只有在吸氣。我也從來沒有遇到任何一個人只是外向的——他也會死掉。人是兩者並存的。   有可能的只是一個外向比內向多的性格,反之也可能。而這正是帶來你個性的不平衡。一個人應該是兼有兩者的。一個人應該是平衡的。   我的門徒必須把他的內向向外,外向向內——二者一起。這是一個最重要需要被了解的事情,因為過去的僧人只是試圖內向。他們被人們稱為出世的人,一個放棄世界而去到寺廟、山區和沙漠的人。他們決定只有成為一個內向的人,才是正確的方式來連結神——好像神不在外面,只在裡面。   而其他的人,世俗的人一直保持外向。他認為他和內向、靜心、祈禱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他的興趣是在金錢、權力、聲望、群眾的世界。他從不往內看。這是一個非常精神分裂的現象。   我希望我的門徒,不是精神分裂的,而是整體的。在世界裡,卻不屬於它。在外部和內部之間移動,讓移動變得盡可能地順利,盡可能地簡單。正如你從你的房子出來到花園:因為裡面太冷,所以你出來。外面陽光太烈,很快你開始感覺熱,很快就開始出汗,然後你就進入屋子,進入涼快和有遮蔭的房子。正如你走到房子的內部與外部,繼續進入和出來——兩者都是你的。   舊的門徒,老和尚,聲稱只能在內在,他們否認外在。我的訊息是:沒有什麼東西必須被否決——全都屬於你。我給你整個宇宙,內在和外在兩者。我不希望你成為內向的,因為那些內向的人因排拒外向而生病,成為病態的,昏睡的,停滯的,封閉的,斷層的,無根著地的。他們生活在無窗戶的存在,他們住在不必要的痛苦中,他們從來不知道孤獨,因為孤獨不能沒有愛而被了解——他們只知道寂寞。而寂寞是不健康的;寂寞是疾病。   而人們如果只生活在外在的世界,從來沒有想到內在的,他們是另一個極端。他們知道一些愛,但他們的愛永遠不會超越欲望——因為愛不能發生,除非孤獨也發生在你身上。他們的愛是欲望的美麗名稱。他們需要別人,他們利用別人,他們擁有別人。而當你擁有別人,別人擁有你,人們彼此成為奴隸,人們降低到物類。人們不再是人類。   只生活在外在的人很可憐,他不知道他的內在——不知道他內在的寶物。而只生活在內在的人也很可憐,他從未意識到存在的美麗,星星的美麗,沙灘和陽光的美麗,樹木和鳥類的美麗。   內在和外在不是兩個。內在是外在的內,外在是內在的外。我的門徒必須富有兩者。我想創造一種新的人類讓榮格無法分類,他們不能被稱為外向或是內向的人,對他們來說,他必須找到一個新的字——因為他是整體,他是兩者兼具。他將極盡可能地在他的身體如在他的靈魂;他將極盡可能地唯物主義的就像一個心靈專家。他將屬於這個世界,也屬於那個世界,而在他心中他將沒有區分,沒有選擇。   美麗的東西正發生在你身上,你可以持續朝著同一個方向走。不要走入歧途,因為它非常容易誤入歧途。我們的老習慣,我們的老觀念,持續拖著我們回到舊有的模式。你的頭腦會說:「這不是孤獨,這是寂寞。」你的頭腦會嘗試用稱呼它是寂寞來摧毀它。當心!當心自己的頭腦!因為沒有比自己的頭腦更大的敵人。   對於「頭腦」我的意思就是你的過去。繼續讓過去死去和繼續學習新事物。你迷迷糊糊地撞見了一些非常有價值、完全耳目一新的東西。愛帶來孤獨:孤獨帶來愛。這些都會發生。   現在,你說:從來沒有感到如此多的愛和前所未有的孤獨。   我喜歡我的門徒感覺像你一樣——感到孤獨,感受到愛。而且永遠不會產生兩者之間的任何衝突。創造出兩者的交響樂,你將擁有一個非常罕見的豐富生命。

作者資料

奧修(OSHO)

二十世紀最受矚目的靈性智慧大師,西元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生於印度。從小就是一個叛逆而獨立的靈魂。飽覽群書,辯才無礙,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了九年的哲學系教授。之後他周遊印度各地,公開挑戰一切既有的宗教、社會和政治傳統。他堅持要自己去經驗真理,而不是從別人那裡獲得知識和信念。印度《週日午報》將他與甘地、尼赫魯、佛陀等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位人物之一。 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一歲的時候,奧修成道。一九七四年,奧修在印度孟買東南方的普那(Poona)創建了「普那國際靜心中心」,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求道者前來體驗靜心與轉化。在奧修的生涯當中,他談論到人類意識發展的每一方面,從佛洛依德到莊子,從戈齊福到佛陀,從耶穌基督到泰戈爾……他從他們的精華當中提鍊出對現代人靈性追求具有意義的內涵,並發展出獨特的靜心方法,協助現代人加速內在的蛻變。奧修不屬於任何傳統。他的教導拒絕被歸類,它涵蓋一切。 奧修於一九九○年元月十九日離開他的身體,但他種種的教誨與啟示以文字的力量更廣為流傳。他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門徒和追求者的演講已經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而且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影響了數以百萬計的人。目前在印度的社區仍然繼續著,由他的二十個門徒共同領導,繼續宣揚他的道。 奧修國際資訊中心:www.osho.com 相關著作:《神——如何免於迷信,找到喜樂之境!(新版)》《權力——如何讓自己與世界變得更美好?》《神——如何免於迷信,找到喜樂之境!》《改變》《情緒——如何將恐懼、憤怒、嫉妒蛻變為創造性的能量》

基本資料

作者:奧修(OSHO) 譯者:Veet Gagan(嘎根) 出版社:麥田 書系:奧修作品 出版日期:2015-01-08 ISBN:9789863441892 城邦書號:RL3309 規格:平裝 / 單色 / 44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