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哲學思考是回答所有分辨真假問題的根本。上了這堂課,你不僅能縱橫於哲學歷史的視野,徜徉於先賢先聖之思維,更將享受面對真實的自己與世界的快樂!
我經常在上課時問我的學生:「你可不可以接受 99% 的愛情,容忍那 1% 的偷情?」答案永遠是否定的。無論男女同學都認為,100% 的愛情很重要!
有一次,我追問一個表情遲疑的學生問:「為什麼?」他說:「我就是要真實的愛情!」
什麼是真實?眼前的真實,過去或許是假的;未來可能變成假的;現在你也不見得有充足的理由確定,「這就是真實的」。
這段實際發生在我課堂中的對話,卻指出西洋哲學最關鍵的問題:何為真實?我們要依靠什麼知識辨別真假?為什麼,連什麼是真實都還沒搞清楚,我們卻肯定真實一定存在?為什麼,說真話的人受到我們在道德上的讚美?為什麼真實是美的具體呈現,而矯揉造作的虛偽只會令人厭惡?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牽涉西洋哲學中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需要我們費心思考。
我發現,哲學的功用,就是回答這些問題。你我不一定有答案,或許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哲學家幾千年的努力下,這些問題不再困擾我們,反而成為思考的工具,深化我們的生命。
【本書特色】
◎臺大與史丹佛大學聯手推出,首批最受歡迎的大型公開課!數十萬人蜂擁聆聽,隔年熱門重播!
跟著苑舉正進入崇尚邏輯思辨的雅典公民社會,看古典哲人如何透過對話,追求生命的真理,為飽受壓力的現代人內在深邃的人性本質問題,提出解答!
目錄
序 哲學就是求真的思考
前言
1 哲學究竟是什麽?
哲學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哲學是鼓勵人重新發問的學問
哲學就是實踐批判理性
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
「多說無益」,對嗎?
道德是我們溝通的基礎
用哲學防止僵化的思想
排除錯誤是貼近真理的方法
2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西方哲學的起源,科學的始祖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六個學派
為什麼哲學起源於殖民地,而不是希臘大陸
一、米利都學派(the Milesian School) 049
二、畢達哥拉斯學派(the Pythagoreans)
三、愛菲斯學派(the Ephesians)
四、伊利亞學派(Eleatics)
五、多元學派(Pluralists)
六、原子學派(Atomists)
「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大膽假設、理性批判
3 詭辯學派與蘇格拉底
以口才為生存條件的社會
柏拉圖眼中的詭辯學派:追求商業利益的假象製造者
柏拉圖「罔顧事實」的批判
兩位辯士: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
最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
4 柏拉圖
憎恨民主的哲學天才
從數學推理能力到追求真理的能力
柏拉圖的政治理想
柏拉圖的核心概念:靈魂與理型
柏拉圖的系統哲學
柏拉圖對宗教哲學發展的重要影響
5 亞里斯多德
非雅典公民而揚名於雅典
對柏拉圖哲學的批判
為所有可認知的事物,提供一套完備的解釋系統
重新肯定這個由常識所主導的現實世界
6 希臘哲學在西方的特性與意義
亞里斯多德之後,希臘文明的發展
只要是真實的理念,就能成為普世價值
西方哲學的鼻祖
介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折衝
基督教哲學的先驅
語言做為哲學分析的核心
勇於以「非主流」之姿實踐批判理性
序跋
序:哲學就是求真的思考
我經常在上課時候問我的學生:「你可不可以接受九九%的愛情,容忍那一%的偷情?」答案永遠是否定的。無論男女同學都認為,一○○%的愛情很重要!有一次,我追問一個表情遲疑的學生問:「為什麼?」他說:「我就是要真實的愛情!」我接著問:什麼是真實?眼前的真實,過去或許是假的;未來可能變成假的;現在你也不見得有充足的理由確定,「這就是真實的」。他狀似無奈地說:「我還是要真實!」
這段實際發生在我課堂中的對話,卻指出西洋哲學最關鍵的問題:何為真實?我們要依靠什麼知識辨別真假?為什麼,連什麼是真實都還沒搞清楚,我們卻肯定真實一定存在?為什麼,說真話的人在道德上得到讚美?為什麼我們經常認為,真實就是美麗的具體呈現,而矯揉造作的虛偽只會令人厭惡?這一連串的為什麼,牽涉西洋哲學中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需要我們費心思考。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討這些與真善美相關的問題嗎?
我發現,哲學的功用,就是回答這些問題。你我不一定有答案,或許這些問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哲學家幾千年的努力下,這些問題不再困擾我們,反而成為思考的工具,深化我們生命。將這些問題,透過歷史的展現,灌注在當代的生活中,是我上課的方式。這也是我普及哲學的方法,讓我與我的聽眾,總是能夠縱橫於哲學歷史的視野,徜徉於先賢先聖之思維。
本書的內容是二○一四年初臺大首批大型公開課程(MOOC)的上課資料。在臺大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推出華文網路課程的過程中,我有幸蒙學校教學創新組的青睞,受推薦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情。社會對於哲學的愛好,確實沒讓我失望;高達幾十萬人的修課人數,使得我的課程很榮幸地在第二年又重播一次。
課程的成功主要歸功於三個因素,第一,無遠弗屆的網路教學,讓所有對於希臘哲學有興趣的人,將這個原本陌生與困難的領域視作唾手可得的選項。第二,深入淺出的教學經驗,不但是我長期累積出來的心得,也適當地為所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哲學愛好者,找到一個「登堂入室,一窺廟堂之美」的機會。第三,在快速的科技影響之下,有關人性本質的深邃思考,早已經成為許多飽受現代壓力下的人內心中的問題;面對快速轉變的科技社會,到底什麼是真的呀?!
我很篤定地認為,哲學思考是回答所有分辨真假問題的根本。在著手進行哲學思考的練習前,我們應當從比較寬闊的視野中,欣賞古代哲學家的自問自答。
古希臘哲學正是欣賞前人哲學思考的典範,因為像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些大哲們,充分利用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衝突與經濟富裕的條件,將「何為真實?為何求真?與如何求真?」這三個問題,轉換成為各式不同的論證、辯論、爭議、質疑。他們唯一的相同之處,就是不提標準答案,只強調批判理性。
最後,我感謝所有幫助我在出版本書過程中提供服務的同仁與同學。我特別感謝臺大校方以及教務處對於大型公開課程的重視,讓我因參與本課程之教學而深感驕傲。對於創新教學組組長葉丙成教授,我致上誠摯謝意,沒有他的推薦,我不會有參與課程以及出版本書的機會。我也感謝我的太太,韓慧泉女士;她以讀者的身分,適時對於本書內容給我建議與鼓勵。最後我向所有修習這門課程的人說:「謝謝!」因為你們,讓我找到推廣哲學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苑舉正寫於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臺大哲學系系館內文試閱
前言
哲學代表最深層的反思,
而反思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權利與義務;
不這麼做,辜負「做為人」這件事情,也算是「瞎活了」。
為了讓此生活得值得,我們應該嘗試學一學哲學。
我在臺大哲學系教了幾年西方哲學史,每年都因為教學,會有不同而且逐漸深入的理解。這本書是我課程的部分內容,加上我對於哲學的大致觀點,尤其是有關西方哲學重要性的看法。
對於我們生活在華人文化中的人,接受這些看法並不容易,因為我們有自己的一套思維,基本上也就是另一套哲學系統。
比如說,華人特別強調家庭、教育以及陰陽五行。對於家庭的重視,會讓我們把對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對朋友的信任,甚至進而擴張到對國家的忠心,對所有人的仁慈等等。
華人對於教育的重視,讓我們認為讀書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並且以做知識分子自我期許,強調讀書人的風骨,遇到大是大非的時候,能夠做出合乎道理的決定。
華人相信,萬事萬物都必須講「道理」,連老天爺也不例外。人若不能夠站在「理」字上,根本寸步難行。華人講的「道」,是萬事萬物的基礎,也是世界的秩序,一切事物相生相剋,使得命運有事先理解的可能性,並也因此而認命於人生的起起伏伏。
這些例子說的好像是人生的形形色色,但其實它們是一整套思維。從家庭、教育,到陰陽五行,都有共同的起源,講的都是「天」「地」「人」之間的自然情感。活在華人文化中的人,處處覺得理所當然,不會懷疑,也談不上認同。反正,幾千年來,生活按照這一套就對了。一直到與西方文化接觸時,才發覺有大相逕庭的另一套思維方式,甚至引起爭議與衝突。
我們總是從表面的接觸上,感覺到西方人與我們的差別。我們覺得華人比較沉默,而西方人善於表達。我們行事上比較內斂,而西方人卻處處外顯。我們推崇感性,而西方人注重理性。當我們處處以家庭為本時,西方人卻著重個人的發展。我們普遍認為唯有讀書高,西方人卻強調行行出狀元。我們相信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西方人卻說,有個神,它創造了一切。
無論這些感覺到底是不是真的,與西方人接觸而產生這些印象,卻是不爭的事實。有人認為這是國情不同的結果,也有人認為這是溝通不良下所產生的誤解。我認為,這是「哲學思維」的差異。
一般人平常很少從哲學思維的角度,說明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這是因為對於哲學太陌生的緣故,總覺得哲學不好懂,或是太困難。
但無論我們處在世界哪個角落,生活在哪種文化底下,經歷過什麼樣的歷史,面對多麼嚴峻的氣候,累積出多麼不同的傳統,我們畢竟共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限制我們的同時,也提供我們理解彼此的基礎。同時,學習從哲學看事情,絕對是值得嘗試的事情,因為哲學代表最深層的反思,而反思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權利與義務;不這麼做,辜負「做為人」這件事情,也算是「瞎活了」。
為了讓此生活得值得,我們應該嘗試學一學哲學。問題是,該怎麼做呢?我們可以讀一些傳統經典,然後消化古人的智慧,接著反思現今的情境,並將心得做為人生的指引。這可能是很多人的作法,不過它有個限制,就是受限於個人認知,卻無法發現自己的錯誤。
我們必須承認,不會出錯的信念,等於教條,而堅守教條的人,等於自我欺騙。所以,無論哪種哲學,不管讀什麼經典,哲學的基本原則,就是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這一點,正好就是西方哲學的基本精神。
哲學家的天職就是「求真」
西方哲學最大的特色,就是透過對話追求真理。我不敢說,對話是獲得真理的唯一途徑,但是從學習的角度而言,對話可能是最有效的方式。
主要是因為,對話的前提是思考與表達,而對話的結果是辯論與堅持。思考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本能,但是表達讓我們有機會透過說話,釐清思考的內容。因此,對話其實就是透過語言,交換思考的過程。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結果,所以對話往往容易引發觀點的衝突。面對這些衝突,很多人會鬧得不歡而散。西方哲學的價值,就是教育我們肯定衝突,並且竭力捍衛自己的觀點,但在被別人指出錯誤時,要坦然面對,並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必須說,沒有經歷過這種哲學教育,一般人很少會主動承認錯誤。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哲學家的確不同於一般人,尤其是經過西方哲學薰陶的人。哲學家的天職就是求真。在求真的原則下,承認錯誤又算得了什麼呢?
這並非宣稱,西方哲學是唯一求真的哲學。在談論哲學之前,我必須選擇一個觀點,而我選擇源自於古希臘哲學的傳統,也就是強調對話與批判的哲學傳統。
這個傳統,表面上與我們強調「沉默是金」的文化有衝突,但是她基於批判的原則,鼓勵思考與表達的自由,強調求真的理性。這些特點,其實是所有人與生俱有的本能。哲學的工作,不外乎就是重新喚醒人們這些原有的本能。
我認為哲學的重要性來自於「批判理性」的發揚。我會以本書說明,這正是所有希臘哲學家所依循的原則。
我企圖以一種帶有距離的方式,檢視古希臘哲學的要點,闡述西方哲學的起源。本書主要介紹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蘇格拉底與詭辯學派、柏拉圖以及亞里斯多德,此外前後各加了一章。第一章是有關哲學的定義,最後一章是希臘哲學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與中間四章結合,這六章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兼顧反思與闡述。
我深覺,哲學是現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科目,而西方哲學尤其在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上,最具關鍵的地位。這是因為西方哲學具有批判性,可以在不斷批判的過程中,甚至透過自我批判,呈現出其他地區哲學思想的重要性。想要做到這件事,首先必須普及對於西方哲學的認識。
只是在求真的過程中,哲學人往往囿於害怕出錯,經常咬文嚼字,錙銖必較,結果讓一般讀者興趣缺缺,產生「因為無聊所以沒用」的誤解。本書的目的即在於引發興趣,顧及流暢,少用術語,以普及哲學為原則,介紹古希臘哲學的歷史。
古希臘哲學是人類文明中最重要的思想歷史,也是科學、民主與基督教三大人類文明的搖籃。這三大文明,明顯地帶有超越疆域的特色,讓非西方人可以從溯源的角度,檢視歐洲文明的發展。希望讀者透過這本書,可以約略體會西方何以成為今日的西方。
在各地文化不同觀點中,希臘哲學脫穎而出,為全體人類文明後來的發展提供思想上的泉源。這件事實,足以證明人類的理性與思考,確實是超越宗教、種族與傳統的。
1. 哲學究竟是什麽?
本章從發揚批判理性的角度,定義哲學。這是哲學歷史的事實,也是哲學發展的規則。哲學史中,充滿深具批判性的哲學家。他們指出前人之錯誤,提出自己的論證的事實,成為我們的典範,應當見賢思齊。
我們從事哲學思考的主因,就是「求真」「求知」,而只有勇於提出理由,回拒他人,才能夠達成我們追求進步的目的,也是確保發展的規則。
不過,批判理性做為創新求變的道理,卻在傳統、文化、風俗與習慣的捍衛中,逐漸失去吸引力,為保守的風氣所取代。哲學家以思想做為行動,以滿足求知欲望為己任,推開停滯的思維,發展出新的理念。
哲學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想要給哲學一個清楚的定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嘗試以最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定義哲學。我個人認為,人性中最普遍的事實,就是「求真」,或是「不容忍虛假」。因此,哲學可以說是「消除虛假的思考行動」。
為了彰顯真理,我們必須盡一切所能,消除所有的錯誤。不過,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說話往往展現個人的想法,做事可就影響別人了。牽涉別人的事,不能「從心所欲」,必須依循社會規範。我們的社會規範,一直不斷地在教育我們,如何與人為善,追逐什麼價值,如何成為好人等。在約定俗成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地成為社會中的一分子,久而久之也就視社會價值為當然。
活在約定俗成的社會中,最大的快樂就是不用思考,只需要因循社會價值。對此,哲學家卻不表苟同,卻也構成哲學家最特殊的地方。以「士」自我期許的知識分子,最喜愛說:「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正是這個意思。哲學家不相信人們已經活在理想世界之中,更不相信別人說的完美世界。但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天生反骨,專幹異於常人的事,想些別人壓根就不會去碰的問題。哲學家喜歡正本清源,討厭趨炎附勢,但除了享受自己的想法外,也樂於與人共用思考成果,絕非獨善其身者。
為了與人溝通,順勢說服他人,哲學家需要深刻的思考、清晰的表達、勇敢的辯論,以及求真的精神。這四者,缺一不可。而所謂的哲學做為一種實際的行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體現了這四種行動。或許有人會因此認為,哲學家是一種很特殊的人類,其實,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哲學家。
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
反思我們實際應用批判理性的事實之後,我們必須承認,哲學思考就是用來面對變化,環顧情勢,另圖新局。關鍵是,我們應當將此視為常態,主動求新求變,絕不墨守成規。畢竟,人總是「有限」的,對於「無限」的外在環境無能通盤理解,只能視變化為自然。哲學就是起源於對變化所引發的驚奇與思考。
一旦開始思考,哲學的軌跡就因為求真的原則,不斷地發展、批判、突破以及堅持。這麼說並不是強調哲學發展與原始思考之間,有什麼程度高低上的差別。只是強調,真正讓哲學能履行其求真義務的關鍵,是理性的力量。有趣的是,理性在哲學中的功能,並不是讓我們宣稱什麼是真的;剛好相反,在哲學中,理性的力量在於批判什麼是真的。換而言之,哲學的理性,是批判的,是否定的,是反教條的。那麼,哲學家要如何應用批判理性呢?
批判理性,顧名思義,就是肯定批判思考的想法。但是,要實現批判理性,光有想法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用,而且是活用。想要靈活應用批判理性,需要兩項能力:表達與膽識。哲學家不僅僅是會思考的人而已,也應當是懂得如何表達的人。有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對於哲學家而言,表達的能力比思考的能力更重要。因為我們需要透過表達能力,清楚說出我們思考的內容。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一個念頭跟一句話之間,有根本上的差別。至少,停留在腦海中的想法,與說出來的話產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
最大的不同是,說出來的話,不但展現了思考的內容,而且原來不置可否或是不很確定的想法,極有可能因為語句的結構,變成一句「是」或「否」的話。「想」與某人交朋友,不說出來,永遠只是個「想法」。對心儀的人說:「我想與你交朋友。」意思就大大不同了。原有的曖昧全沒了,而對方所面對的,只是一個「好」與「不好」的答案。
逼人思考的結果,雖然極有可能是「弄巧成拙」,壞了一段「朦朧的美」,許多人甚至會認為,用「是」或「否」這種斷言的方式表達一段思考,是簡化了思想複雜性的作法,也是一種缺失。不過,秉持批判理性,以斷言為溝通基礎的作法,卻顯現哲學家的想法與一般人不同。鄉愿、擔心得罪人,都是一般人的想法,不是哲學家的選擇。哲學人需要膽識,盡一切力量追求真理,不怕與人不同。
作者資料
苑舉正
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任哲學系主任,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任「國際邏輯、方法論及科學哲學協會臺灣分會」(LMPS TW)主席、臺灣哲學學會理事(曾任副會長)。為考試院文官學院「經典研析」課程的講師,負責公務員哲學素養的訓練。 於臺大創新教學教育平臺 Coursera 開設的公開課《活用希臘哲學》,獲全球數十萬華人蜂擁選修,並經常受邀至各大學、學生社團與社會團體舉辦講座,也充分利用網路與電視媒體,如「TED × Taipei」、財經電視頻道,發表理念,希望透過各種普及哲學的方式,讓大眾發現哲學的重要性,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 著有《求真》等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