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生命柳暗花明的微妙境遇。
無數關於運動員的故事,是不是有更多人願意說,也有更多人願意聽?
【專文推薦】
◎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晏山農(文化工作者)
◎焦 桐(二魚文化創辦人)
◎馮光遠(作家)
◎詹偉雄(文化研究者)
真情推薦
目錄
推薦序 我們的幸福時光 何榮幸
推薦序
自序
1、美好的往日時光
2、在追尋夢想的路上相遇
3、失敗的甜美人生
4、五育並重的人生複選題
5、運動場看到的世界
6、沉重的光環:台灣之光
7、被媒體遺忘的新聞與戒律
8、歧視與偏見留下的痕跡
9、職業運動裡的統計課
10、跟棒球戀愛的一萬種方式
序跋
自序
一九九五年春天,大學四年級的我,在南陽街的留學補習班工作。GRE(一般研究所)、GMAT(商學研究所)都考完,可是對於未來,只是更感到迷惘。唸了四年的新聞完全不適合自己,會計行銷我什麼都不會,接下來應該要怎麼辦呢?
那時,芝加哥白襪隊有一個小聯盟選手,已經三十多歲,在2A層級的打擊率只有兩成出頭,因為職棒罷工的緣故,終於決定放棄棒球夢,「我回來了」,籃球之神喬登豪氣宣告重返NBA。
還記得當年的激動心情,不僅因為又可以看到喬登打籃球的英姿,而是體悟到連他都可以嘗試未知的棒球路,連他都可以失敗,我,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到了美國以後,發現自己雖然可以在考試拿高分,頂著GMAT榜首的名號,在台灣學的英文其實在這裡一點也派不上用場。教授上課一半的東西聽不懂,回家唸書到半夜功課還是趕不完,每天壓力大到想哭。
那時,洛杉磯道奇隊有一位日籍投手野茂英雄,頂著背叛日職的惡名,毅然移籍美國大聯盟。看著他在球場上,辛苦跟捕手比手畫腳溝通的過程,我一下子覺得釋然。不只是野茂,還有那些台灣到日本打球的前輩,身為外籍球員剛開始一句話都不會說,不但需要面對一等一的打者,又有來自其他球員的競爭,如此的困難,比坐在教室裡搞懂資產報表簡單多了,我,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商學院畢業,剛好遇到網路泡沫崩盤的黑暗年代,外籍學生的工作機會幾乎消失殆盡。想到大部分學費是爸媽辛苦工作存下來的積蓄,想到對自己未來的期望,不免覺得惆悵。
那時,學校在印第安那州,溜馬隊是州裡少數職業球隊之一,有一天電視重播幾年前的那場季後賽,比賽剩下18.7秒,紐約尼克隊領先六分,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滿座觀眾,已經開始慶祝溜馬隊的失敗……接下來的畫面,是溜馬後衛瑞吉.米勒十一秒內拿下八分,最後一刻逆轉比賽。幾個月後,在學生簽證即將到期的前幾天,我找到一家馬里蘭州的公司,他們雖然不懂贊助外籍學生綠卡的規定,卻願意給我機會嘗試,沒過幾年,我已經是這家公司的行政副總裁。
就這樣,從運動的世界裡,我找到一個一個讓自己繼續前進的寓言故事。國外生活難免遭遇令人難受的歧視,從非裔NBA球員穆騰博的身上,我學到別人不卑不亢的回應態度;工作時候偶爾遇到升遷的困難,想到無數在小聯盟等待機會的球員,我變得更有耐性。經歷波士頓馬拉松的悲劇、九一一恐怖事件帶來的衝擊,我在運動場上看到團結復甦的力量;而像是得失之間的煎熬、對待生命的態度,我也從運動員的故事裡,得到新的體會。
很幸運地,這些年裡,我有機會在專欄的空間,跟讀者分享來自運動世界的寓言故事。對我自己來說,這本書是一段恆久的成長紀錄,希望書裡的故事,能夠帶給大家一些生活的力量。
感謝焦桐老師的報導文學課,開啟我新聞寫作的見識;感謝合作二十年的編輯夥伴們,尤其是精通棒球的晏山農;感謝許許多多的選手,在運動場上盡力燃燒,帶來我們生活的曙光;更要感謝這些年來陪我一起看比賽的太太、女兒、和家人朋友們,如果沒有你們的陪伴,一切都沒有意義了,這是我從許多寓言故事裡,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內文試閱
逆轉之戰
《羅斯福遊戲》(ROOSEVELT GAME,台譯《逆轉之戰》/緯來日本台),是近年來看過最好的日劇之一。原著小說家池井戶潤寫的《半澤直樹》在二○一四年席捲東亞各地,大家都恨不得立馬找個仇人來加倍奉還一下,同是他作品改編的這部影集,精采程度也不遑多讓。除此之外,《羅斯福遊戲》對於棒球戰術跟比賽內容的深入程度,不管在電視,甚或是電影,都很少見。雖然多了一些戲劇的效果,可是鏡頭前投手的各種球路,教練
對對手投球姿勢的觀察,還有因應球場狀況做出的應變,有超出以往的專業水準。
看著年輕演員工藤阿須加飾演的年輕投手沖原和也,難免想到從前看工藤公康投球的日子,那個時候,西武時代的工藤跟郭泰源,從小耳朵衛星溢波偷渡回台灣,填滿許多放學後的夜晚。阿須加跟老工藤的關聯性當然不只是同姓而已,這齣戲的主角之一,正是日職名將工藤公康的兒子。小工藤沒有跟隨父親的腳步進入職棒,用的是右手而不是左手,可是在戲裡投球的眼神,完全是老工藤的翻版。
影集的故事是唐澤壽明領導的青島製作所,在經營上遇到惡意的競爭,對手以挖角跟低價策略,公司生存陷入危機,在此刻,提供貸款的銀行又有抽手的打算,公司必須裁員才能夠勉強支持下去,首先的目標當然是沒有實質收益的棒球部。青島製作所的棒球隊曾經在社會人野球風光一時,卻跟母公司一樣被敵人挖角,主戰選手跟教練都跳槽到競爭對手的公司。在一切看起來都快要完蛋的時候,公司的老董事長提到小羅斯福總統的一段話:
『我認為,最有趣的棒球比數是八比七』,一九三七年初,因為小羅斯福無法參加棒球作家協會的晚宴,他寫了一封短信給《紐約時報》,信上正是如此說的。壓倒性的比數,或是低得分的投手戰,都不是最好看的比賽,棒球,要有高低起伏的挑戰才刺激。就這樣,共同面臨生存危機的棒球隊跟母公司,儘管前方看來一片黑暗,他們仍然從一局一局,一場一場的比賽當中,摸索自己的下一步。
最後,棒球隊在敗部的冠軍賽遇上先前擊敗他們的強敵,公司也面臨新產品研發的樣品比試會,一戰定生死的球賽到了九局下半……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橋段太虛幻老套,跟真實的人生距離太遙遠。如果你也這樣覺得,那麼,有一天應該去一趟西雅圖水手隊的球場,在那裡有一整面以不鏽鋼做的浮雕,是當地藝術家Thom Ross的創作,紀念球場啟用四年前的一支二壘安打。
"The Doubles",「那支二壘打」,棒球歷史書上,如此稱呼這支最有名的二壘安打。
西雅圖水手隊從一九七七年成軍以來,一直是西區最弱的球隊之一。在一九九五年以前,不但從來沒有進過季後賽,連勝率過半的球季也只有兩次。球隊沒有自己的球場,而是跟美式足球/職業籃球共同使用國王巨蛋 (Kingdome),不用提糟糕的戰績,年久失修的場館就足夠讓球迷失去進場看球的欲望。一九九四年球季,球場的屋頂甚至掉下來好幾塊砸到看台,幸好是發生在賽前的練球,沒有造成觀眾的傷亡。
水手隊需要一個新的球場,本地的居民卻對這個衰弱的球隊興趣缺缺,要讓西雅圖市拿出錢來蓋一個新球場,幾乎是天方夜譚。球隊在一九九二年轉賣給任天堂集團,新的經營團隊努力要把它留在西雅圖,畢竟這裡是日本任天堂在美國的家,可是幾年的爭取,卻一再落空。一九九五年的九月,當地的居民以公民投票否決增稅蓋球場的提案。對此,大聯盟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在十月底還是沒有蓋新球場的決定,那麼這支大聯盟的笑柄球隊,就要被迫轉賣給其他城市。其實整個搬家的情勢在公民投票之後幾乎已成定局,這個期限只是程序上必經的步驟而已。
球場外的紛爭對球隊的戰績當然沒有好處,在八月初,水手隊落後分區第一名的天使隊總共有十三場勝差。眼看又是一個希望渺茫的球季,神奇的事情卻在此刻發生了,他們一直贏,一直贏,到了球季的最後一場比賽,戰績竟然跟天使隊打成平手,然後在一場定勝負的加賽裡,他們擊敗天使隊,拿到隊史上第一次的季賽分區冠軍,也首度進入季後賽。
接著,他們遇上強敵洋基隊。五戰三勝的季後賽第一輪,洋基拿下前兩場,可是居劣勢的水手隊贏了接下來的兩戰,把勝場數追平。關鍵性的第五戰回到國王巨蛋,一如預料地,洋基很快拿到比分的優勢,八局上半結束,水手隊以二比四落後,場上主投的是洋基在季中不惜成本弄來的強投孔恩(David Cone),他在前一年才剛拿到投手最高榮譽賽揚獎。
結果比數竟然在八局下被追平,小葛瑞菲(Ken Griffey Jr.)先擊出一支全壘打,然後在滿壘的情況下,投球一向穩健的孔恩投出保送,讓水手隊拿到第四分。雙方在接下來的三局都沒有辦法拿到分數,比賽進入到十一局,水手隊讓鮮少後援的王牌「巨怪」強森(Randy Johnson)上場投球,結果被洋基先拿下一分,情況看來極為不妙。十一局下半,站在洋基投手丘的是再往前一年的賽揚獎得主,「黑傑克」麥道維爾(Jack McDowell)。名將如雲的洋基隊,在這一戰定生死的比賽,當然讓最好的投手傾巢而出。
上場打擊的第二棒打者可勒觸擊成安打,洋基的年輕總教練蕭華特(Buck Showalter)上場抗議他應該被判出局,可是在那個沒有重播的年代,這種抗議是沒有用的。比賽繼續進行,小葛瑞菲再補上一支安打形成一三壘有人,接著上場的是第四棒馬丁尼茲(Edgar Martinez),他的十八年大聯盟生涯都是在西雅圖,是球隊的精神領袖。
然後就是那支左外野二壘安打。
三壘上的可勒當然輕鬆回來得分,一壘上的小葛瑞菲當年才二十六歲,他一路從一壘飛奔回本壘,左外野手威廉斯傳球回來已經來不及了。水手隊擊敗了洋基隊,首度進軍季後賽就打入第二輪。
西雅圖時報在隔天登出小葛瑞菲滑回本壘的照片,四年以後,這張照片變成新球場上的浮雕。如果沒有那支二壘打,就沒有新的球場,這場逆轉的比賽,還有從谷底翻身的球季,改變了整個城市對水手隊的印象。比賽過後幾天,華盛頓州議會特別召開一次臨時會,通過新球場的預算。就這樣,一支在十一局下半的逆轉安打,挽救了西雅圖水手隊的命運,後來才有鈴木一朗的加入,球隊甚至在二○○一年,拿到大聯盟史上最多的單季一百一十六場勝利。
除了電視劇之外,真實的人生裡,逆轉之戰也是存在的啊!所以,儘管有時前方看起來一片黑暗,我們還是不能隨便放棄,不是嗎?
延伸內容
推薦序
我們的幸福時光
◎文/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球迷兼運動文學書寫者)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看球人生拒絕再往前踏出一步。因為,我心目中最美好的NBA歲月,停留在上世紀八○年代「魔術強森vs.大鳥博德」經典對決。而在「阿格西vs.山普拉斯」組合走入歷史後,任何網球對戰於我皆已索然無味。
運動文學也是一樣。當年看完劉大任的《強悍而美麗》,以及普立茲獎得主霍伯斯坦所寫的《隊友情深:MLB紅襪四人組的最後擊掌》之後,頓時覺得扺達了某個里程碑,運動文學的閱讀開始停滯,不太相信還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作品。
還好,我並沒有真的關上門窗,以致錯過當前的美好時光。
慢慢打開心防,重新在球場上尋找感動的力量,讓我看到了非常不一樣的風景。在NBA場上,籃球之神喬丹之後,「黑曼巴」布萊恩與「小皇帝」詹姆斯引領風騷,新科MVP「咖哩小子」柯瑞則是當紅炸子雞,你可以說當代巨星之間的對抗還不夠經典,但不能不承認他們已塑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NBA新風貌。
來到網球場上,「費德勒vs.納達爾」的史詩般對峙,張力不下於網球史上任何一組顛鋒對決。我敬佩費德勒的揮灑自如、從容優雅,卻更愛納達爾的拚戰鬥志、狂野奔放。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因為封存「阿格西vs.山普拉斯」的珍貴記憶,從而矮化甚至錯失了「費德勒vs.納達爾」的歷史鏡頭。
至於運動文學,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唐諾書寫NBA、楊照觀察MLB,而後出現詹偉雄的《球手之美學》,各家之言百花齊放。對於台灣各類球迷與運動文學喜好者來說,方祖涵這本《關於運動,我想的其實是……》無疑是最新驚喜,我們已經太久沒看到置身全球最大運動市場、從台灣人觀點出發、零距離書寫各種人生故事的精彩作品了。
從方祖涵在報紙發表專欄文章開始,我就是他的忠實讀者。我擔任《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網站主編後,更邀請方祖涵擔任固定作者,承蒙他爽快答應。過去一年半,我遂從「忠實讀者」晉身為「第一讀者」,每兩週定期收到他的佳作,在上線刊登前率先感受每篇文章流露的球場人生喜怒哀樂。
方祖涵的文字有種魔力。從大眾耳熟能詳的各類運動英雄,到連資深球迷都未必知曉的球場小角色,他都有辦法說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道盡其中百轉千折的人生起伏,因而散發出一種非常特殊的感染力,讓讀者看完後回味無窮,忍不住與現實人生印證比對
很多人說,美式運動文化的精髓,在於運動與生活融為一體。當我在臉書上看到,方祖涵帶著家人完成七天六夜、七座球場、一千五百公里的MLB春訓之旅,再看看他在臉書上的自我介紹:「負責統計與財務分析的資深行政副總裁,剩下的時間忙著運動,旅行,寫作,還有胡思亂想」,終於恍然大悟,深深感受到這種生硬數字與人性生活相互背反卻又緊密交織的生命型態,才是方祖涵說故事能力背後最重要的魔法師。
其實,八○年代台灣還沒有NBA實況轉播,我腦海中的「魔術強森vs.大鳥博德」經典對決,都是球賽已經結束好幾天的延後播出。往事固然單純美好,但多半具有過度美化的成分,如同方祖涵在本書中傳遞的想法:不必特別追尋美好的往日時光,每個人記憶中的美好時光都不一樣,而當下正是最美好的時光。
經典不必復刻,新世代自有其生命力;史詩不必重現,新時代自有無限可能。
球場如此,人生亦然。謝謝方祖涵和他的魔力文字,為當前我們共同擁有的幸福
時光留下如此動人的印記。
推薦序
當我們討論運動,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文/馮光遠(作家)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有個短篇〈當我們討論愛情,我們討論的是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這短篇的題目,換幾個字,就成了多年前我跟祖涵聚會的題目了,「當我們討論運動,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嗯,真的不知道討論的是什麼,因為,我們絕對不只是討論運動而已。
這就是祖涵這種運動作家有趣的地方,他好似在寫運動,可是他的思緒並沒有完全灌注在運動員、運動場上,他思來想去的,是搖滾樂,是階級問題,是兩個城市對待運動截然不同的態度,是的,我講的是〈謝亞球場的最後一首歌〉這一篇讓我看著看著就進入時光隧道的寫作。
上個世紀八○年代,我在美國的第一個十年,我過的生活,其實就是祖涵這本書裡所描繪的生活,幾乎都與運動有關,尤其是棒球;而運動,又幾乎都與文化有關,是的,尤其是棒球。
閱讀這本書的樂趣也就在這裡,因為就算是寫到運動迷最計較的輸贏,祖涵談的,依舊是充滿了數據、歷史、風格、甚至文學元素的輸贏。在華人的運動寫作裡,像祖涵這樣的作家,鳳毛麟角。
我記得,接觸美國的運動寫作,其實是從《紐約時報》的體育版開始,然後,當第一扇窗子開啟之後,你就完全擋不住陽光了。影響我最大的一本運動寫作,是唐納德.霍爾(Donald Hall)的《Fathers Playing Catch with Sons》,這本主要是由談棒球的短文集結而成的書,讓我看到美國作家他們如何把文化元素融入運動,而這本書的書名,在祖涵講到巨人隊投手林瑟康與父親克里斯之間的關係時,也馬上映入腦海。
如果一名讀者平常就對運動文化有涉獵,看這本書會比較有收穫,因為很多名詞是有意義的。比方說,〈我們活在大數據時代〉這篇,祖涵寫英國近幾年也開始重視足球大數據時,他提到「魔球」兩個字,如果你讀過麥可.路易士的那本棒球新聖經《魔球》,你會更懂他的意思,因為你知道,英國在踢足球這麼多年之後,其球員、教練、經營者、球評、甚至球迷,終於也要走上從數據開始下腳的這條路了。
祖涵年歲小我一輪,可是因為興趣接近,搖滾、棒球、NBA、社會運動,在我們僅有的幾次聚會裡,都談得很盡興,《關於運動,我想的其實是……》一次收集他近些年的運動文章,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寫作概念,才是比較接近我書架上其他運動書的寫作概念。尤其是多篇與「球迷」、「運動結構」、「家庭」、「媒體」相關的主題,都是目前台灣運動寫作比較受人忽視,可是卻應該大力提倡的一些方向,因為這樣的運動寫作,觸碰的,才是所有運動最本質的一個面向——人生。
所以,關於運動,我想的其實跟祖涵挺接近。尤其是因為我是紐約大都會隊的球迷,一九八六年對我是有意義的,謝爾球場對我是有意義的,而祖涵講這兩件事,能夠與建築、搖滾寫在一起,對我,也是有意義的。作者資料
方祖涵
《聯合報》名人堂/《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專欄作者,朝九晚五的工作是負責統計與財務分析,剩下的時間忙著運動,旅行,寫作,還有胡思亂想。 普度大學MBA,曾經是某季GMAT台灣榜首,現在的工作是行銷公司資深行政副總裁。幾年前起在幾家報章雜誌寫論壇專欄,關注與人生一切都息息相關的各種運動,還有,跟各種運動都息息相關的人們。 一九七三年生,二十歲開始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寫運動文學專欄,曾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第二名、報導文學類決選、短篇小說類決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