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室內設計手繪製圖必學4【2024最新考題版】:術科詳解必勝全攻略
-
聖城大馬士革的滅絕與重生:1860年敘利亞大屠殺與現代中東的建立
-
黃金的傳奇史:拜金6000年,黃金如何統治我們的世界
-
黎智英傳:從億萬富翁,到中國最懼怕的批評者
-
為無聲者發聲:達賴喇嘛的七十年和平抗爭,守護西藏及其人民的自由與權利【首刷限定尊者扉頁印簽】
-
戰爭論圖解【經典新校版】
-
查無此史:哥倫布沒有發現新大陸?印度其實沒有咖哩?西班牙人沒有滅掉阿茲特克?深度尋訪歷史上最「偉大」的謊言與真實
-
看懂世界的1001個符號:解析標誌、神祕象徵、文化密碼與視覺隱喻的圖像指南
-
記憶之城:不一樣的京都
內容簡介
什麼是台灣味?
永遠說不完,也說不盡。
這是一場台灣飲食與風土的對話,透過在地的飲食考察,一起來認識各種台灣味的前世今生!
「食物」是人際關係中的共同記憶、也是跨越國度和文化隔閡的橋梁;「飯局」更是創意火花的開端、社會運作的潤滑劑,也是人與人交會的地方。將味蕾連結思想,味道便成為門道。
文史作家胡川安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筆上漫談,讓味覺透過文字想像在舌尖舞蹈,也帶大家一起探看不同食材成就出的不同飲食風情,以及展現出文化流轉的各種面貌。期望透過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與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能作為「台灣味」的一個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
【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簡介】
這些從台灣風土長出的滋味,有米、有肉、有茶,各色料理養成了我們的味覺基礎,而那些鮮美、甘甜又讓人印象深刻的味道基底,在在顯示出由我們土地養成的各種飲食深層記憶。那記憶或許來自無窮盡的愉快飲食體驗,更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過的實感。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展開筆上吃播,一起來認識你我熟悉的台灣味背後的各種故事,透過文字想像在舌尖舞蹈,也探看各地風土成就出的不同飲食風情。
一起來探看台灣風土滋養出哪些台灣味:
❖米飯是日本料理的起點?也是台灣飲食文化的出發點?
❖一到端午節總是要戰南北的粽子究竟有何差異?
❖最深入每個人家中的鮮味是白斬雞?
❖從早到晚都吃得到的彰化料理是爌肉飯?
❖仙山而來的仙草到底有多「仙」?
【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簡介】
台灣飲食的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繼續往其他地方發展,例如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本來不是台灣原有的食物,卻能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如果沒有這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跟著胡川安老師,從飲食考察的角度一起探看這些透過多元文化交融出的料理,以及運用我們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是如何改變並創造出新的、專屬這島嶼的台灣味。
一起來探看多元文化交融出哪些台灣味:
❖日治時代就吃壽喜燒?原本的壽喜燒是用煎的而不是火鍋?
❖台灣人愛吃火鍋,但其實鍋物料理幾乎都是外來的?
❖來自外省手藝的小籠包怎麼變成台灣代表美食?
❖台灣本來沒有甜的擂茶?
❖台式早餐的經營模式其實是來自麥當勞?
【知味推薦】
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
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鄭順聰|台文作家
盧建彰|導演、作家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目錄
【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目錄】
推薦序 道地台灣味,不得不考察/曹銘宗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了解台灣味,先了解台灣
前言 從食物思考台灣的文化
PART 1 台灣米麵香
01白飯──從米開始的飽足之旅
02滷肉飯──無論南北都美味的肉汁與飯香
03米粉──一股溫潤的懷舊氣味
04鹹粥──一碗既複雜又簡單的美味
05碗粿──不同地區,生出豐盛簡樸各異的滋味
06米糕與油飯──糯米與山珍海味的巧妙搭配
07粽子──連結到端午的記憶
08切仔麵與擔仔麵──一碗麵,北中南的不同演繹
09客家粄食──豐富米食的無限可能
PART 2 台灣鮮味
10白斬雞──深入每個人家裡的單純美味
11刈包──跨越東西文化的虎咬豬
12貢丸──想吃點肉味時的彈牙調劑
13烏魚子──冬季來自大海的禮物
14黑白切──豐富多樣的百搭配菜
15薑母鴨──從冬令進補轉化到歡聚時刻的鍋物
16羊肉爐──中部、南部各有滋味的冬令特色
17爌肉飯──從早到晚都吃得到的彰化在地味
18雞肉飯──飄洋過海來台成為嘉義道地味
19宜蘭菜──獨特風土帶出的獨特菜色
20總舖師的辦桌菜──看見台灣宴席料理的豐盛美好
21客家小炒──傳統中有創新的客家菜代表
22牛肉麵──台灣發明的川味
23肉圓──繽紛豐富的口感大集合
24蚵仔煎──巷口夜市那熟悉的鮮香味
25鹽酥雞──台式油炸的美味奧義
PART 3 台灣冰、茶與酒
26台灣冰──從無冰到文明飲冰的小歷史
27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的前世記憶
28珍珠奶茶──從台灣走向世界的代表茶飲
29啤酒──台灣「上青」的一味
30台灣茶──茶鄉帶來的產業文化記憶
31仙草──本應天上有的仙山產物
32客家茶──逢客必有茶,關於東方美人的茶事
【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目錄】
推薦序 落地後轉生出新的台灣味/曹銘宗
知味推薦/Hally Chen、吉雷米、李文成、鄭順聰、盧建彰、謝仕淵
自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前言 了解飲食文化,為了吃而相聚
PART 1 日本味在台灣
01鐵路便當──移動中品嚐到的飽足滋味
02天婦羅、甜不辣與關東煮──從炸物到煮物都美味的日本代表食物
03壽喜燒──像火鍋又不是火鍋的醬香
04鰻魚飯──從養鰻到吃鰻,日本來的鮮香蒲燒味
05鐵板燒──用煎鏟帶你吃出鮮美與原味
06咖哩──從印度經過日本傳來的香味
07涮涮鍋──感受食物旬味的暖呼呼料理
08泡麵──相傳來自日本,再創出台灣獨到口味
PART 2 他鄉成故鄉的滋味
09沙茶與沙茶火鍋──來自潮汕的獨特風味,已成為日常
10酸菜白肉鍋──寒冬中最適合圍爐享用的鍋物
11麻辣鍋──面對冬天時,最好的熱辣選擇
12眷村菜──混融出的那股家鄉味
13餃子──可以一起製作、一起分食的歡樂元寶
14小籠包──讓世界認識台灣的重要一味
15燒餅、油條與豆漿──充滿外省記憶的台灣早餐
16馬祖菜──在台灣也吃得到的福州料理
17江浙菜──慢慢融入台灣人味蕾的舊官菜
18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19滷味──口味多樣、冷熱皆宜的下酒良伴
20高粱酒──兩岸對峙下形成的金門印象
21普洱茶──黑茶在台灣茶界的華麗轉身
22擂茶──客家傳統再創造的茶飲
PART 3 西方味在台灣
23牛排──老牛排館與台灣人的牛排體驗
24法式料理──在台灣,精緻餐飲的愉悅分享
25西班牙料理──一場宛如詩的料理體驗
26台灣咖啡──第三波咖啡浪潮後的全民飲品
27台式早餐──便宜、多樣又方便的早餐選擇
序跋
《說不盡的台灣味(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作者序
了解台灣味,先了解台灣
「吃飯了嗎?」朋友親人間的問候,就是台灣人的「How are you?」,也是開啟話題的方式。我們經常問:「什麼時候約吃飯?」這永遠都是親戚朋友們串起彼此、分享生活的絕佳邀約。餐桌是彼此聯繫的記憶,從家裡廚房餐桌,到路邊的小吃;飲食也是創意火花的開端,是社會運作的潤滑劑,是寫作的謬思。將味蕾化作文字,味道便成為門道。吃下去的成了消化,寫出來的變成了文化。
過去「飲食寫作」在寫作中多被視為「小道」。回顧台灣的飲食文學,如林文月、逯耀東等人,多另有研究與書寫主題,並非專攻飲食寫作。反而是近年台灣各種類型的飲食書寫越來越多,從線上媒體、報章雜誌和飲食文學,還有很多學術科普類的書籍,都讓飲食寫作的邊界更加擴大。
在如此多的台灣飲食文化書寫中,《說不盡的台灣味》的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就是要表達台味說不盡,但還是要說。一開始就從土地說起,從米到白飯的過程,熱騰騰的米飯,每天理所當然,但我們忘記其實得來不易,而且每個台灣人熟悉的滷肉飯,背後竟然有如此多的故事。
由米開始,那些我們日常的米粉、鹹粥、碗粿、米糕、肉粽,似乎藏諸民間,隨手可得,但從北到南,一個小小的台灣,有如此的多樣性,像是端午節就一定要戰南北,台南鹹粥一漲價就成為報紙和網路媒體上熱傳的話題。當國宴納入了碗粿,以前將中國江浙菜系作為「官菜」的傳統就式微了。從土地開始的米,延伸出的各種食物,還有各種議題,反映出了我們對於族群的認同。
說起台灣味,「鮮」是關鍵,「鮮」不只是魚鮮,還有肉鮮,雞、豬、牛和羊,每個地方令人難以忘懷的,就在鮮味。
小時候我在鹿港度過童年,烏魚子、蚵仔和鰻魚就是生活的日常,冬天經常拿烏魚子當零嘴,聽起來是相當過分的一件事情,但那就是我們海口人的生活。 而且對於彰化人來說,爌肉飯和黑白切也是日常,但一定要用新鮮的台灣豬,才能夠將豬肉的每個部位都好好地享用。
隨著成長過程,我到了客家聚落和外省聚落,也去過嘉義和宜蘭,慢慢接觸過客家小炒、貢丸、牛肉麵,還有嘉義的雞肉飯,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還看到了白斬雞、羊肉爐和刈包。雖然是不同肉類,但對台灣人而言,肉的鮮味永遠是最重要的,即使不同族群到了台灣,鮮甜就是核心。
除了鮮甜,甘美也是重要的台灣味核心,而這就是台灣人喜歡喝飲料的原因,從台灣茶、仙草、啤酒、客家茶,還有延伸出來的冰品和飲料,台語中的「上青」,除了強調新鮮,還有那種進入喉嚨之後的回甘和暢快,身體也體驗到舒暢感。
從土地長出來的台味,有米、有肉、有茶,然後形成了我們的味覺基礎,延伸出無窮無盡的愉快飲食體驗。台味說不盡,在於愉悅,在於開心,在於我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感覺。
《說不盡的台灣味(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作者序
不斷融合與創新的台灣味
童年有些關於市場的回憶,像是穿梭在鹿港的公有市場中,父親帶著我買高級的烏魚子,也會停留在肉圓店和麵線糊吃個早餐,而鹿港知名的那幾家中山路上的肉包店,老媽有時候會指著其中一家說:「那是你爸前女友開的。」
香氣四溢的肉包店,似乎因為前女友的關係從沒吃過。
後來我的市場記憶則跟外省眷村有關。從鹿港到中壢工作的父親,帶著我們住到忠貞市場旁,這裡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味道,一早香氣四溢的米干會從市場深處飄出來,有些人帶著蛋請老闆加在米干中,讓準備上工的人活力滿滿。
父母親在中壢經營工廠,兩百多個工人幾乎都講客家話,有時工作的空檔,他們會拿起各式各樣的菜包給我吃,最好吃的菜包會在市場的小攤,中午不到就賣完了。
我的生活經驗穿梭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長大以後到各個地方定居、旅遊,從日本、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法國,不管是路邊攤到高級餐廳,都是我大快朵頤的地方。
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經驗,讓我回到台灣後,想著島嶼的飲食文化,就是不同文化的交融。往往我們說到「傳統」、「歷史」的時候,都會以為過去有一個不變的事物存在著。但是,台灣的飲食文化不停地改變,在歷史過程中,這個西太平洋上的島國和周邊文化一直有著密切的交流,我們從日本接收了便當、天婦羅、壽喜燒、咖哩、涮涮鍋、鰻魚飯、泡麵等飲食文化。
從不同地方來的飲食,但台灣人用自己的方式吸納,讓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變成了自己。我從歷史和文化變遷來說明台灣兼容並蓄的過程,原本他鄉的料理會變成故鄉,像是以前台灣本來沒有什麼鍋物料理,但不同的移民帶來了沙茶火鍋、酸菜白肉鍋、麻辣鍋,展開了我們的鍋物旅行。
台灣特別之處在於不同地方來的料理,在這塊土地生根之後,還可以往其他地方發展,像是鼎泰豐的小籠包、燒餅油條、餃子、滷味、高粱酒、普洱茶……,本來都不屬於台灣的食物和飲料,可以透過這塊土地發揚光大,甚至有些成為台灣之光。如果沒有這塊島嶼的包容度,就沒有名揚國際的可能。
從西方來的料理,牛排、法式料理、西班牙料理,還有咖啡和台式早餐,這些不同的飲食文化,在台灣變成早餐、午餐或晚餐,有些甚至變成了米其林的星星餐廳,有些轉化為台灣的日常。例如台式早餐就是從麥當勞的管理制度學習而來的,成為我們現在每天很習慣的餐飲文化。
台灣與世界餐飲文化交流的過程,我認為沒有一方壓倒一方,或是一方被另外一方所吸收的問題,而是從世界不同地方來的人,用創意、用我們的土地長出來的食材,改變並創造了新的屬於台灣味的過程,我寫了其中的一部分,而台灣味,持續創造中。
內文試閱
【摘自上冊「風土滋養的印象台味」第13章〈烏魚子──冬季來自大海的禮物〉】
小時候住在鹿港,祖父養鰻魚外銷日本,所以從小除了鰻魚粥,也沒有什麼好吃的(咦?)。
後來北上,祖母帶鰻魚給我,會烹飪鰻魚的專家一定是現殺現煮。祖母從鹿港帶好多隻活跳跳的鰻魚放在浴缸,有時候半夜上廁所,鰻魚跑出來在浴室逃竄,嚇死我了!
但長期吃鰻魚,我從小到大還沒蛀過牙。若是硬要問我們這種海口人平常還能吃什麼,冬天家家戶戶都有的就是成排成排的烏魚子。我們吃烏魚子沒有在切片的,直接從架上剝一大塊當零食吃(烏魚子當零食?)。
如果要吃飽,就會醃點蝦猴,這種潮間帶才能捕獲的海蛄蝦在鹿港天后宮前有很多攤子都有在賣。蝦猴冬天盛產,無法養殖,所以產量也越來越少。一般外面用炸的都是公的,在家用醃的會是帶卵的母蝦猴。早年吃得比較鹹,吃一隻蝦猴就可以配一碗飯。
從小就在鹿港進行飲食考察,後來小叔叔娶媳婦,喜宴上吃的果然都是海口人習慣的口味,一開始就是烏魚子、九孔、鮑魚的拼盤。
烏魚本來在東海和長江出海口生長,大約在冬至前後,隨著台灣西海岸的洋流而下,沿著台灣的西海岸產卵。
烏魚子主要透過鹽漬或日曬而成。義大利人也吃烏魚子,但他們會裹進蜂蠟中熟成,台灣目前也有人製作類似的烏魚子。有些店家會取出新鮮的烏魚子,直接煎煮。
日本人的烏魚子做法不同,每個地方略有差異,我有看過用清酒浸泡製作的烏魚子,先清洗和鹽漬,不是用日曬的方式,而是冷藏後再浸泡於清酒中,之後乾燥、冷藏、浸泡反覆持續十幾天,在室內低溫熟成,沒有陽光曝曬的油耗味,比較符合日本人的味覺習慣。而且日本人吃烏魚子還有「溏心」的做法,抹上酒,灑上一點糖,就會在表層形成脆皮的糖衣,甜味配上烏魚子的鮮味,是相當豐富的口感。
宴客時候的冷盤,一開始都會先上烏魚子,這股海味有著澎派的感覺,而且烏魚子通常和九孔或鮑魚一起作為前菜拼盤,有著「結合」的豐盛感受。以往烏魚子的取得較為困難,1980年代以後,人工養殖發展蓬勃,烏魚子、九孔越來越多作為辦桌料理上的菜色。烏魚子後來還出現在總統國宴上,漸漸成為代表的菜色。
烏魚子在日本
烏魚子的醃漬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唐墨(Karasumi)」,跟代表平民食物的鯡魚魚卵「數子」不同。烏魚子是上貢給貴族的珍貴食材,日本有句話嘲笑東北人以為唐墨指的是寫字用的墨:「以為買唐墨要到文房。」連唐墨都不知道,還以為是書法用具。
唐墨在十六到十七世紀成為貴族間的贈品,有紀錄顯示1588年長崎的代官上貢唐墨給即將征韓的豐臣秀吉。1675年,長崎知名的商店高野屋開始試做唐墨,成功後上貢給將軍。
日本人對於食用魚卵有很強烈的宗教和文化的意義。鯡魚魚卵所做成的「數子」晶瑩剔透,有多子多孫的意涵;烏魚則帶有出世的意義。從詩句中來看,日本人很早就對烏魚的生命週期有深刻的看法,從魚苗、幼魚、青年魚、三歲以上的成魚,以及老魚,每階段都有不同的稱呼,在冬季是消災的重要魚類。
【摘自下冊「多元兼容的流轉台味」第18章〈米干──來自異域的味道〉】
我還記得以前中學的老師問我:「你哪省人?」
我不知道他在問什麼,回答:「台灣啊!」
後來我到中國,他們好像聽到我講話,也很少將我視為台灣來的,只知道是從南方來的,但沒有跟台灣聯想在一起。在四川的時候,也很多人一直跟我講四川話,以為我的川安跟四川有關係。
爸爸出身鹿港,媽媽是南投人。祖父和祖母都講著很典型的鹿港海口腔閩南語,外祖父母講台語,無法用北京話溝通。
後來我才知道自己語言上發音的特色。父親離開鹿港,在中壢高商教書的時候,我們住在龍岡地區,這裡是全台灣外省族群比例最高的地方,所以我從小對於附近的外省口味也很熟悉,除了麵食類,最有特色的就是米干。
台灣的滇緬記憶
龍岡在哪?在中壢南邊,還包含了八德和平鎮的部分地區,其實就是三不管地帶。一九五一年從泰緬邊境「金三角」來的孤軍大部分移居這裡,剛好也是鄉鎮的邊緣地帶。
這裡有很多軍區,路上很多軍人。父親因為是公教人員,以往常帶我去附近的軍公教福利中心或忠貞市場買東西。以前的米干店都沒有招牌,非常簡陋,只有散發出各式各樣的香氣,混和著香料的味道。
米干據說來自雲南,但我在昆明飲食考察的時候沒有看過。米干是來自中國、緬甸和寮國邊界的普洱市,普洱人早上就跟米干結緣,但他們吃的是「豆湯米干」。米干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如果在廣州,會把它叫成腸粉;如果在西安,會把它叫成米皮,就是米做成的粉餅。
普洱的「豆湯米干」是用豌豆磨製而成,不是我們一般豆漿中所用的黃豆。豌豆粉熬煮的濃厚豆湯,將米干泡在湯中,加入豬肉和豆芽韭菜,成為普洱人早餐的重要記憶。雲南大山大水,豆湯好吃的原因在於用山泉水將豌豆粉和水一起混合,再用鐵鍋將豌豆味熬煮出來,成為「豆湯米干」香味濃郁和營養的祕訣。然而,「橘逾淮為枳」,所有東西跨越了文化邊境就不同了。
米干的原料是米,所以來台灣的米干很多都用在來米製成米漿,接著在圓盤上鋪米漿隔水蒸熟,米皮脫下之後掛到桿子上冷卻,切成一條一條像麵的樣子。有些店家會用緬甸的米製作,有些用手做,有些則用機器。
異域故事
龍岡有幾十家的米干店,其中阿美米干的第二代,也是金三角文化基金會的執行長李福英,我都叫她福英姐。她小時候住在金三角,中學的時候才來到台灣。有一次我因為文化部的專案計畫,帶著攝影團隊去採訪。
「你必須問你自己是誰,才知道你要往哪裡去。」福英姐說。
有故事的人,說起故事就不同。
福英姐說,在龍岡附近的米干和雲南菜,很多都是他們的企業經營的,整個街區都是當年滇緬異域的孤軍。因為有著共同的背景,凝聚力強,在新的時代才能說出不一樣的飲食文化故事。
民國六十五年,福英姐跟著媽媽饒八妹從金三角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出身雲南傈僳族的媽媽,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做米干,後來擺起了小攤。
如果來龍岡的話,會發現米干店不只午餐的時候開,往往早上八點就開門,可以當早餐,還有些六點就開,一直開到晚上十點。如果是六點開店,四點就要起床準備。
「我以前一輩子最討厭米干,想要掙脫這些東西。雲南的、戰爭的記憶,有很重要嗎?」福英姐說:「民國八十年,麥當勞或三商巧福的連鎖店快速展店時,我看著麥當勞的員工手冊,想著米干店怎麼進去百貨公司的地下街。」
明亮的百貨公司,吸引著從金三角來的福英。然而,跟隨著別人創業,那畢竟不是自己,展店的結果還讓米干店差點倒閉。重新盤整後,她才知道自己從小的戰爭記憶,才是帶不走的東西。
重新思考自己的故事後,整合了龍岡附近的街區,讓每家米干和雲南菜都有特色,而且結合新的飲食文化,讓年輕人也喜歡來。異域故事館中有一間「癮食聖堂」,以前忠貞召會所改的餐酒館。以雲南菜為基底的餐酒館,腐乳臘肉手桿薄餅,其實就是混合雲南氣味的披薩,配上起司,兩者的味道神奇絕配。
再點了一個聖堂布丁,布丁與焦糖網格都是手作的,華麗的色彩,的確適合在教堂中感受。本來是雲南緬甸移民的米干味,化身為西式與滇緬的混合,不斷創造的飲食傳統,從金三角到台灣,融合出新的口味。
延伸內容
透過作者的輕快筆調和深入觀察,讓味道成為門道,帶你讀出台灣味的千滋百味。
──Hally Chen|飲食記錄作家
(上冊)這不只是一本談吃的書,更是一本用味道說文化、記憶與土地的筆記。它讓我明白:味覺不只是感官記憶,更是通往故鄉的路。
(下冊)這本書像一場長餐,不只讓你飽嚐滋味,也讓你讀進台灣與世界交會的風味與情感。推薦給每一位想認識台灣、理解文化的人。
──吉雷米|台語節目主持人、文化觀察者
透過真切的觀察與文字……讓美味之外更看見台灣四百年文化交織出的味蕾狂想曲。
──李文成|《一歷百憂解》Podcast製播人
胡教授的《說不盡的台灣味》,就是來自飲食考察加歷史研究的產物。……飲食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流動的過程,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傳統。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這位饕客、學者、漫遊者三體合一的作家,文字平易,見解獨到,好讀好順又好懂,好客好吃好走踏,一道知識脈絡就此get!一本書把台灣味全都包起來!
──鄭順聰|台文作家
輕鬆愉快的語調,對故事的好奇,就是這本書的模樣,我讀來,就好像跟川安同桌,聽他一貫帶著遊戲般的笑容,卻道出食物背後的歷史,那總是讓我感到驚奇,並且深深著迷。
──盧建彰|導演、作家
餐桌上的川安,要吃要聞要問要聽,真的很忙碌。我可以見證「飲食考察太辛苦」,各位讀者還是先讀書比較快!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資料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編著十餘本書,著有《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和食古早味》、《絕對驚艷魁北克》、《東京歷史迷走》、《京都歷史迷走》、《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餃子與味噌:流動的日本味》與《記憶台灣》二冊,編有《重新思考皇帝》、《故事臺灣史》四冊、《故事東亞史》二冊。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