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這顆心既不再激動別個,
也不該為別個激動起來;
但是,儘管沒有人愛我,
我還是要愛!
——〈三十六歲生日〉
十九世紀三大浪漫詩人之一的拜倫(1788~1824),有著最高貴的胸襟與狂傲的性格。
他父親是諾曼地貴族,卻浪蕩成性,將家產揮霍殆盡,英年早逝。拜倫從小就與母親過著相依為命的貧困生活。10歲時,由於伯祖父去世,沒有子嗣,拜倫繼承第六代拜倫男爵的頭銜與遺產,進入了英國上流社會。
年輕的拜倫雖然天生跛足,但靠著堅毅不撓的精神,克服了肢體障礙,在板球、游泳、擊劍、拳擊上,皆表現得優異卓越。喜好冒險的他終於在21歲那年(1809年),一嚐夙願,到歐洲各地遊歷,並寫下許多名詩,使他聲名大噪。
懷著喜悅心情回到英國的拜倫,迎接他的卻是戀人賽莎的死訊,這場突然的死別,無異讓年輕詩人一下子墜入痛苦的深淵,他憑著疼惜、眷戀,與懷想,寫下一連串悼念賽莎的詩,在人間留下永恆的回憶。
然而,恃才傲物的詩人,對於英國上流社會的腐敗與虛偽,時常表現得不以為然,他常作詩恥笑批評英國社會道德、法律、宗教的虛假和卑劣。而這樣狂傲不羈的性格,終於為他帶來災禍。
1815年,就在結婚剛滿一年的新婚妻子,因無法忍受他孤傲的個性,要求與他離婚後,所謂的「正人君子」開始趁機在報刊上不斷辱罵、中傷他。他的財產被查封;朋友與他絕斷;流氓暴徒威脅攻擊他。拜倫為此憤慨的說:「如果這些流言蜚語和議論是真的,那是我不配住在英國;如果是假的,就是英國不配讓我住。」於是他永遠離開了祖國。
被故鄉放逐的拜倫,開始在歐洲遊歷,他並沒有被現實打倒,反而更增添「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堅定自信。1819-1824年間,他先後投入義大利與希臘的獨立運動,終於病死沙場。
別林斯基曾說:「拜倫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普羅米修斯。他在高山上向前瞭望,但是,朦朧閃爍的遠方並不見什麼未來的樂土。他熱愛人類,也蔑視凡俗的世人,在這些人中間,他感到自己是孤獨的。他驕傲地戰鬥,懷著不朽的悲痛。」
作者資料
拜倫(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拜倫(Byron,1788-1824)英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可說是雪萊的傳承者。拜倫的血脈中兼有狂烈的因子,與高貴的血統。他的父親為諾曼地貴族,母親是司徒亞特王朝的後裔,然而拜倫年幼時,卻跟著母親在蘇格蘭過貧困的生活,直到10歲時,伯祖父去世沒有子嗣,拜倫就繼承了拜倫男爵的稱號,與紐斯台德寺院、羅岱爾兩處房產與兩千多畝土地。拜倫無疑是一個倨傲不群的寂寞英雄與熱血狂熱的革命家,他對世間醜惡現象的深惡痛絕與孤傲寡和的性格,使他不見容於英國偽善的社會,終於憤而離開祖國,投身希臘的獨立運動,最後死於愛琴海。在拜倫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位記驕傲孤縱而又憂鬱孤絕,喜好冒險、追求真理不遺餘力的多重性格的詩人,他雖被一群自稱為「正道人士」的人放逐,卻能保有笑傲江湖、任俠尚義的生命態度,他用個人的力量去衡量人世,打擊不義,踰越世俗的規範,純真的揭發虛偽社會的道德假象。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