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
心如此近卻又遙不可及:療癒到覺醒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
我扛得起水泥,扛得住人生:泥作阿鴻,工地裡的水泥哲學家
-
離開前的最後一課:與癌末病人的生命對話,25個看見愛與祝福的告別故事
-
刻意不在乎:告別垃圾話情勒!日本國家心理師教你如何透過大腦機制,不在意閒言閒語,不必虧待自己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佛洛伊德與為什麼鴨(首刷限量附贈佛洛伊德吊飾):原來我可以不用那麼好,我的感受很重要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內容簡介
也許還需要再多一點時間,知道他離開之後,我該如何生活,
但我在試著相信,即使失去了珍愛的人事物,
生命仍有一些祝福,會因消逝而來……
跌倒膝蓋破皮時,我們知道要消毒後貼上繃帶。擦傷破皮雖然有點痛,但知道了應變處理傷口的方法,大家就會覺得比較安心。然而,在經歷「失去了重要的人事物」時,我們卻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惶惑不安。
跟偶爾跌倒破皮一樣,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失去什麼人事物的經驗也是遲早會遇到的。然而,我們卻要在沒學過「應付心靈受創的方法」的狀態下度過一生。
◎悲傷的開關就像地雷,不知道埋藏在哪裡,不小心碰到就會釋放悲傷,且多半是在我們沒留意到的地方……
人只要活著,多少都會有些艱苦的經驗,有時候也可能會想要一死了之,或者寧可自己從來沒出生。失去了重要的人更是痛心:至親好友離開人世、失戀……,甚至可能會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沒開始過這段關係。
其實,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實感覺,不必否定自己的負面想法,也不逃避。只要老老實實地接觸自己的情緒,就能夠從中看見希望之光。
◎我們啊,不需要靠什麼偉大的人來拯救,與他人之間產生的牽絆、關聯就能拯救我們……
作者尾角光美在十幾歲、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父親便因事業打擊而離家出走、沒了蹤影,憂鬱症的母親也接連輕生;二十多歲還不到三十歲時,又失去了哥哥。自此,成為孤單一人。
本書37篇小文所呈現的便是作者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彷彿為活下去而做的「心靈舉重」:浸泡在傷慟中的那段時光,自己是如何與人互動?內心有怎樣的感觸?每天都會遇到做舉重訓練的機會。
身體肌肉無法立刻鍛鍊出來,心靈肌肉也一樣,悲傷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克服的。但作者卻從自身的經驗中體認到,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當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當我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就能發覺到自己身體中湧現出的、活下去的力量!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看見
眼睛的溫度
我
問候
注視自己
分界線
摺衣服
第二章 祈禱
飯前的感謝
不得已
戒名
理所當然
合掌
罪與贖
第三章 遺忘
維持連結
不同
主導權
痂疤
折衷
第四章 撫觸
相互體諒
杯湯
水菓子
揹負
緊急聯絡人
第五章 原諒
茶
失戀
嫉妒
天空、顏色與心
蕭邦的夜曲
罪惡感的背後
悲傷的開關
第六章 相信
拜託
沒理由
希望
名字
第七章 存活著
打氣
母親節的原點
禮物
背影
番茄雞肉飯
曲終
序跋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的名字是尾角光美(Terumi Okaku)。
非常感謝您,願意伸手拿起這本書來讀。
會跟這本書結緣,可能是因為您也曾失去很重要的人。或者,可能是跟你很親近的人失去了什麼,您不忍看著他受苦的樣子,伸手拿起這本書,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讓你幫助他。
我現在設立了一個稱為「Live On」的團體,所從事的主要活動是所謂的Grief Care(傷慟療癒),不僅為因死亡而失去身邊親友的人提供各種支援,並且也培養提供支援的人與提供支援的團體。
英文的Grief意思是「失去了重要的人或事物時,油然而生的個人感情、自然反應、或過程」。
雖然我們時常將Grief翻譯成「悲嘆」,但在經歷生離死別的時候,心裡生出的情緒並不僅止於悲傷而已,還有後悔、憤怒……有時甚至會出現放心的感覺。例如,長期以來一直因照護而疲於奔命的遺族,有時會因為死亡而出現「如釋重負」的安心感。或許,也可能因太過震驚而什麼都感覺不到,變成一種「無感」狀態。
經歷了「失去」,並不僅引起心靈的反應,也會引起身體反應。有時候可能出現例如頭痛、胃痛、失眠等症狀。我通常將這些反應全部整合起來,總稱為Grief。
因為歐美各地對於Grief Care的認知度很高,「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不久,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出現類似「日本現在的Grief Care進展如何」這樣的對話。不僅是心理方面的專家,宗教家、葬儀社、醫院、學校……等等,都為遺族提供支援資訊,或設置一些提供Grief Care的場所。據說單是為失去父母的孩子們提供幫助的團體,就有兩百到三百個左右。
而日本的現況是,大家對Grief Care還很陌生,能提供支援的團體也還很少。不過二〇〇六年《自殺對策基本法》成立之後,在日本全國已經出現了超過一百個組織,幫助自殺死亡者的遺族相互理解、彼此安慰。「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也出現許多呼籲東北地方的災區需要Grief Care制度的聲音。
從事僧侶或與葬儀等相關工作的業者學習Grief Care的精神、設法幫助遺族的動向也逐漸增加。全國各地方政府、各宗派的寺廟等各單位請我去演講、研習的機會,這幾年增加得很快。而近年來霸凌造成的自殺,以及體罰等問題也逐漸受到重視,學校教學現場也儘量開設「生命學習」課程,教導學生們學習如何面對自己的Grief,以及如何幫助朋友度過Grief。
例如,跌倒膝蓋破皮時,我們知道要消毒後貼上繃帶,應該每個人都曾在學校或家庭學到類似的外傷應急措施。擦傷破皮雖然有點痛,但知道了應變處理傷口的方法,大家就會覺得比較安心。
然而,在經歷「失去了重要的人」時,我們卻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惶惑不安。跟偶爾跌倒破皮一樣,在我們的人生當中,失去什麼人的經驗,也是遲早會遇到的。然而,我們卻要在沒學過「應付心靈受創的方法」的狀態下度過一生。
因此我覺得「Live On」的使命,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有辦法可以去修復,所以不要害怕。
為什麼我會開始進行這種活動呢?
我想將自己的Grief化為少許的語言,設法來傳達給大家。
§
十幾歲還不滿二十歲的時候,我接連失去了父親和母親,而二十多歲還不到三十歲時,又失去了哥哥。
二〇〇三年,我十九歲的時候,母親了結了他自己的生命,撒手而去。
當時經濟狀況不好,失業率、企業破產率都逐年上升,大概因為事業受到波及而失敗,父親離家出走了。
從此之後,我每天生活在母親「好想死」的嘆息當中,我也陷入充滿無力感的狀態,覺得自己唯一的選擇就是跟母親一起走上絕路,根本無法幫助母親。
母親死後,哥哥的身心健康也逐漸惡化。
哥哥不時因為飲酒過度、損害了肝臟而入院治療,雖然他自己也很痛苦,卻仍掙扎著想要幫助我。去年,他倒在自己家裡過了幾個星期才被發現,我接到警察的死亡連絡,說他的死因推定是病死。
這樣一來,我在即將滿三十歲之前,失去了所有的家人,成為孤單一人。
有時候我會想,為什麼只有我要受這麼多苦呢?好多次我都在想:活得這麼苦,搞不好死了還比較痛快。
然而,我還能夠活到現在,都是因為遇見許多在背後默默支持著我的人,他們經歷過重大的失去而活了下來,有他們與我相伴真是我的福氣。
人我之間的連結,給了我活下去的力量。
當我發覺,這個連結的起點竟然是「死亡」時,對於「失去」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原來,死亡並不是終結,因為也有些連結是因死亡而「出現」的。
人只要活著,多少都會有些艱苦的經驗,有時候也可能會想要死了就一了百了,或者寧可自己從來沒出生。其實,我們可以接受自己的真實感覺,不必否定自己的負面想法。這是我從自己的親身體驗發覺到的,對於懷抱著痛苦的心靈而言,這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要盡可能小心翼翼地對待自己的感覺,就能夠從中看見希望之光。
當我們眺望自己的人生,就能體會到:即使面對的是死亡,我們都能夠從中發現光芒。死亡為我帶來新的緣份,因此才有今天、站在這裡的「我」存在。
為了能夠幸福快樂地活下去,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很多,也不需要學會什麼特別的知識或技術。
只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珍視現在眼前的生命。
我就是這樣每天一點一點地練習,感覺好像在為活下去而做心靈的「舉重訓練」。只要稍微偷懶,心靈肌肉就會變得軟弱。每天都會遇到做舉重訓練的機會,身體肌肉無法立刻鍛鍊出來,心靈肌肉也一樣,悲傷也不是一瞬間就能克服的。我們的人生一路上都有痛苦伴隨,掙扎著活下去的念頭,就在這些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泉湧而出。
§
這本書的日文書名直譯是《找回失物的連結》。
我們總有一天會失去最珍視最親近的人。我為了傳遞「生離死別並非結束」這個訊息而寫下這本書。裡面所寫的每句話,都是我自己親身走過而獲得的生命智慧。
失去了最重要的人之後,很多人都會想:「就算在夢中也好,希望能夠再度相會。」可能就是因為我們想要找回與逝者之間的連繫,才會有這樣的期望。的確,我們已經不可能在這個世界再見面了,然而,感覺上似乎已經斷掉的連繫,是有可能再重新連結上的。
就算肉眼無法見到,也無法伸手觸摸到,但我們仍是連結在一起的,這也是我從死亡當中學到的事情之一。
活著的時候互相憎恨,可能雙方還沒有機會和解,就送走了對方。然而,即使在這種情形下失去對方,在失去之後也能夠發現對方活著的時候自己還沒懂的事情。然後,因為某個契機而改變了對逝者的想法。
活著的時候所沒有的連結,有時候反而會以死亡為起點,重新建立起嶄新的連結。
死亡,並不是結束。
§
重要的人,就在我們面前。
失去了這個重要的人,是非常令人心痛的,甚至可能會痛到希望自己根本沒開始過這段關係。
但是,確實存在的悲傷與痛苦的感覺都直接照單全收,不否定也不逃避,老老實實地接觸自己的情緒,就能夠重新建立起所失去的連結。
人的心就是能在痛苦當中,在生命中最黑暗的地方找到光芒。當你發現了這個秘密,就能發覺到自己身體當中湧現出活下去的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找到光的力量。
由於期待自己能成為某種契機,幫助大家發覺自己的力量,因此我將自己所經歷過的、感受到的悲傷、活下來的過程,都原原本本寫在這本書裡。
我在「Live On」的活動中非常重視分享。
互相分享悲傷心情,就會注意到自己內心深處所擁有的力量。當悲傷遇到另一個悲傷的時候,就會生出新的希望。
「從悲傷生出希望——」
正是我對這個世界所懷抱的願望,也是支撐著我活下來的想法。
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個相遇的場域,讓我的思考與您的一起,相互分享,那就再好不過了。祈願您也能夠從自己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力量。
若您現在沉浸在痛苦中,祝願您的人生當中,能夠找到鬆一口氣的、安穩的片刻。
內文試閱
摺衣服
哥哥跟我說母親的過世消息時,第一個浮出來的念頭是,害怕哥哥也要跟著離去的不安。
在火葬場時哥哥看起來好像隨時都會崩潰倒下似的,我緊緊地握著他的手,生怕一放手就連哥哥都要失去了,那股恐懼,即使過了十年後,現在仍記憶清晰。
那天,我覺得必須在旁邊撐住哥哥,一直憋著不敢哭出來。
母親過世後大概過了三天的那個下午。
我跟哥哥一起摺疊曬好的衣服。
到那天之前,這一直是媽媽撐著病弱的身體在做的事情。平凡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平常根本沒有意識到是媽媽在幫我們做的。那天在窄小的房間裡,我和哥哥在摺疊衣服裡感覺到母親的存在。
「真的,媽媽已經不在了啊……」
第一次,眼淚像斷了線似的啪答啪答落了下來。跟哥哥一起痛哭著,同時確實感受到母親已死的現實。
「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在失去了母親的那一瞬間,孩子再也不能當孩子了。」
摺著一件一件的衣服,心裡這樣想著。
緊急聯絡人
地震發生那一天,你的直覺反應是先聯絡誰?
首先要確認的是誰的安全?
「想盡辦法要跟家人聯絡。」
那天,每個人都拼命設法確認家人是否平安無事。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剛好在福島車站,坐在停著沒開動的新幹線車中。不久後車站前的飯店開放給大家避難,我跟著大部份乘客一起走去飯店。一踏進飯店,每個人都直接衝向公共電話,前面排了一列好長好長的人龍。
「家人都沒事吧?」
「想要趕快給家裡報平安。」
在間續不斷的餘震之中,每個人臉上流露出不安與焦急的表情,安靜地在隊伍中等待輪到自己打電話。手上緊握著無法通話的手機,心中唯一的念頭就是要趕快確認家人是否都平安。
然而這時候,我只是茫然地看著那長長的隊伍,突然撞見「我沒有一個家人可以聯絡」的殘酷現實,讓我感到混亂,呆站在那裡不知所措。
第二天,我坐上飛機回到當時居住的京都去,但是那天感到的震驚,到現在都還會在無意中想起。
填寫表格的時候需要填入「緊急聯絡人」,我常常看著眼前的文件,感到胸口好像被什麼壓住似的發疼。
在醫院做檢查的時候、去旅行要坐獨木舟的時候……在各種不同的場所都需要填寫「緊急聯絡人」,而大部份人都毫無猶豫、不假思索地在那格子裡填入家人的名字。
幸好,還有人跟我說「可以在緊急聯絡人的欄位填寫我的名字」,然而,我還是很困惑地煩惱著,不知道最後要選誰的名字來寫。
每天,似乎無所謂地過著日子,但悲傷的浪頭會突然來襲,而自己無力抗拒,只有隨波逐流的份。還沒任何心理準備就變成「無依無靠」,突然必須面對自己孤伶伶一個人的現實。然而,我無法逃避突然襲來的悲傷,因此,只好在悲傷過後,好好地照顧自己。
拜託
我一直都很怕去拜託別人幫我做什麼。
跟長期為憂鬱症所苦的母親一起生活,我的日子裡充滿了沒人回應需求的挫折感。在這樣的生活中,不知不覺的,我的身體和心理就養成了「拜託別人什麼,結果只會傷害自己感情」的下意識。非得要拜託別人什麼的時候,我就會說不出話來,不然就是全身僵硬。
我十多歲的時候發生過這樣的經驗:在朋友家借住一晚的時候,洗好澡出來,發現換衣服的地方沒有擦身體的毛巾,原來我洗澡前忘記跟朋友借了。
那時候只要說:「對不起,借我一條毛巾!」
只不過是這麼簡單的事情,當時我卻怎麼都說不出口。明明就是一直都非常照顧我的家庭,也是我很信賴的朋友。
我卻寧可在那裡像小鳥一樣啪啦啪啦揮著手臂,身上還留著水滴,就這樣勉強穿上了睡衣。
在那之後我又遇到很多必須練習拜託別人的機會,尤其是前後總共花了九年才畢業的大學生活,面臨過三次可能中斷的危機。最後,每次都能找到長輩借錢給我、朋友提供我意見、幫我整理各種想法……等等,結果都能順利度過。
因此,我的心理和身體慢慢地體會到,依靠別人的幫助也不是什麼壞事。此後,我的生活方式就變成:我能依靠別人來增長自己的力量,而別人來拜託我的時候,我也能提供我的力量給他。
原本連一句「拜託請幫我」都說不出來的我,一直希望自己是個能夠自立不求人的人。然而,真正自立的人,其實不是不用依靠別人就能活下去,而是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說出:「請幫助我」的人。
作者資料
尾角光美(Okaku Terumi)
生於1983年。2003年,滿19歲時,她的母親自殺身亡,翌年開始參與「長腳叔叔育英會」,針對因疾病、自殺、恐怖攻擊而喪失親人的孤兒們舉辦療癒活動。 2006年起,她巡迴日本各地鄉鎮、學校、寺廟等,演講關於預防自殺、照顧遺族等相關課題。 2009年,她組織了名為「Live On」的團體,編著《第102個母親節》,此後每年都舉辦「寫給亡母的信」徵文活動,並集結成書。透過電視節目、報紙新聞的介紹,其書收錄範圍包含了來自全日本各地、為逝去的母親所寫的信件,來信人從11歲到92歲都有,引起了極大的迴響。同一年,也開始進行各種活動來援助親人自殺的孤兒。 她曾在淨土宗第五屆表揚合作寺院與NPO團體的「共存/社區文化獎」中,獲得「共存優秀獎」。2013年則在東京增上寺舉辦「達賴喇嘛與百名青年宗教家對話」活動,創造出跨越門派與宗教的鴻溝、相互連結的新領域。她在京都與東北石卷地區開設「生命學校」講座,正積極推廣傷慟療癒(Grief Care)。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