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永遠的麥田捕手沙林傑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蛻變為逆子的男孩 遁世離群的偶像 費時九年、跨越五大洲親訪二百餘人 珍貴資料首度面世 超越文學傳記範疇 撥開《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神祕的人生謎雲 多少人在人生不同階段都曾讀過《麥田捕手》並希望能更了解這位作者,如今我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本書是探討這位二十世紀最受熱愛也最神祕的人物的重要巨作。 —美國Simon & Schuster出版社發行人Jonathan Karp 成長於曼哈頓,家境優渥的沙林傑追求戰場生活。親歷二次大戰五場血腥戰役,歷劫歸鄉後的沙林傑以十年光陰創作出《麥田捕手》,探索個人深沉的愁苦,重新界定戰後的美國。 躋身當代最受注目的作家之林、《麥田捕手》全球狂銷且成為跨世代經典之作的同時,沙林傑卻悔恨不該出版此書,從此深居簡出五十餘年直至離世⋯⋯ 沙林傑為何遁世?備受世人推崇的他為何拒絕再發表作品? 他究竟是遠離俗世以專心創作純文學的大文豪?抑或精神受創﹑走不出心靈迷宮的隱士? 本書兩位作者費時九年,跨越五大洲親訪二百餘人,透過首度面世珍貴資料,勾勒出沙林傑未經修飾的寫實自畫像,一窺他對愛、文學、名望、宗教、戰爭、死亡的私房觀點。 全書以口述紀錄為主,架構揣摩驚悚小說,透過親朋好友的說法,帶領讀者親臨沙林傑的祕境。受訪的親朋好友包括二次大戰袍澤、近親、好友、女友、同學、編輯、《紐約客》同事、心靈導師,以及家人未曾知曉的幾位私交。這些受訪者回憶的佐證,是超過一百七十五幅相片、日記、法院檔案、私人文件。此外,首度在本書披露的內容包括沙林傑一九四○年代至二○○八年的「佚散書信」。

目錄

引言 人物簡介 第一篇 持戒 第一章  戰役自此開打 第二章  公園大道的小叛逆 與沙林傑對話#1 第三章  散兵坑裡有六呎二的肌肉與打字機色帶 與沙林傑對話#2 第四章  倒立森林 與沙林傑對話#3 第五章  冬屍 第六章  依舊燒灼 第七章  受害者與加害人 第八章  符合高標準 與沙林傑對話#4 第九章  艾絲美之源 第十章  這本書的小主角是瘋子嗎? 第十一章  想逃,我們仍有機會 與沙林傑對話#5 第十二章  跟著子彈走:《九個故事》 與沙林傑對話#6 第二篇 持家 第十三章  漫漫暗夜 第十四章  跌得很慘很慘 與沙林傑對話#7 與沙林傑對話#8 第三篇 出家 第十五章  希謨爾的二度自殺 與沙林傑對話#9 第十六章  親愛的梅納德小姐 第十七章  親愛的沙林傑先生 與沙林傑對話#10 與沙林傑對話#11 與沙林傑對話#12 第十八章  刺客 第四篇 退隱 第十九章  一介私民 第二十章  天邊之塔中 第二十一章  傑洛姆.大衛.沙林傑:結語 第二十二章  祕密 沙林傑歷年小說發表年序 佚散作品與出版書信列表 葛拉斯家族 注釋 參考書目 銘謝 照片出處 授權

內文試閱

  沙林傑以十年的光陰撰寫《麥田捕手》(The Cather in the Rye),隨後終身悔恨不已。   在發表《麥田捕手》之前,沙林傑是二戰退伍軍人,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苦,戰後不斷尋覓療癒心傷的良方。自描繪「預科高中男生」的小說《麥田捕手》爆紅後,一則神話隨之而生:沙氏猶如主人翁霍爾頓,生性太敏感,碰觸不得;心地太善良,不適合俗世。神話的自己與現實的自己相互牴觸,為了折衷兩者,沙林傑用餘生屢屢嘗試,屢屢失敗。   《麥田捕手》銷售量突破六千五百萬冊,每年更以至少五十萬本的數字累積中,是跨世代經典,也是屹立不搖的美國青少年圖騰。沙林傑畢生著作不多,僅發表四部頁數偏低的小說,但這些作品對當今文壇的文化影響力與滲透力少有人能出其右。由於沙氏封口不語,半世紀以來,文評與書迷僅能從其文拼湊其人之相貌。沙林傑走出個人的生涯路,執迷保護個人隱私,不遺餘力捍衛他拒不曝光的大批私房著作,再再為其傳奇色彩構築密不透風的城牆。   沙林傑生性極其複雜,而且嚴重自相矛盾。多數人認為,沙氏終老之前深居簡出長達五十五年,其實不然;他的足跡廣泛,用情對象眾多,不乏維繫一生的友誼,大量接觸通俗文化,也常做出他藉小說批判的許多言行。他非但不是隱士,反而常與外界對話,以強化外界對他隱居的觀感。他追求的是隱私,隱士生活導致他惜字如金,世人卻將他與惜字如金的態度畫上等號,如同將他和《麥田捕手》一書視為密不可分一樣。在這種迷思的籠罩下,生活與創作必定難上加難,各界對此現象多有著墨,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沙氏在這方面順水推舟的心意多寡,且讓本書帶讀者認識。   坊間書寫沙林傑的著作可略分為三大類,一是學術界的論述,二是必然高度主觀的個人回憶錄,第三種是傳記,若非過度尊崇沙氏,就是對他怨怒滿溢,這類傳記礙於採訪關鍵當事人不易,退而求其次,援引公認是事實的資料,失之於以訛傳訛。普林斯頓大學與德州大學奧斯丁收藏有沙林傑的文書與未付梓手稿,數量相對少,好比一口淺井,先前的傳記多數從中反覆汲取,訛誤資訊也因而再三流傳。本書節錄的沙林傑書信遠自一九四○年,近至二○○八年,對象包含摯友、數十年間交往的女伴、二戰袍澤、心靈導師等等,絕大多數的信件至今從未曝光。   本書的著眼點有三:探究沙林傑不再出書的內情、為何自我封閉、近四十五年來有何創作。九年多來,我們足跡遍及五大洲,訪問超過兩百人,其中許多人之前一直拒絕接受正式訪談。全數受訪者的訪問皆無預設條件。我們的目的是針對傳主沙林傑提供多重觀點,呈現受訪者的第一人稱敘述,這些人包括他長年保持聯繫的反情報隊弟兄,以及他的情人、朋友、照顧者、同學、編輯、發行人、《紐約客》同事、仰慕者、批判者。另有多位名人也暢談沙林傑對他們人生、事業還有社會文化的影響。   本書刊載一百餘幀相片、節錄日記、隨筆、信件、回憶錄、法庭紀錄、證詞,以及近年解密的軍方資料,希望藉由這些前所未見的資料澄清諸多事實,揭露重大隱情。沙氏後半生遁世離群五十五年,傳記作者不得其門而入,本書對這段時期尤其關照。   儘管如此,撰寫本書期間,我們遭遇到兩大障礙:一是幾位關鍵人士早走了一步,二是部分家屬起初表示配合,沙林傑家族最終成員並未接受正式訪談。儘管未能直接採訪親屬,我們仍設法蒐集他們的言論,有些是公開發言,有些是我們取得的私信與從未付梓的文件,經我們抽絲剝繭後,這些人的原音散現於本書各處。除此之外,許多不願接受訪談的人士轉介了關鍵資訊,並且提供他們終身保密的相片、信件、日記;最重要的受訪者當中有六位是在沙氏去世後才願意接受訪問。   本書也呈現十二段「與沙林傑對話」,跨時逾半世紀,對話的一方是文字記者、攝影、尋道者、書迷、家庭成員,另一方則是天天過著反情報士生活的沙林傑。透過這些對話,讀者能步步親近這位堅決拒人於千里外逾半世紀的作家。   沙林傑的人生有兩大分水嶺: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吠檀多的研修。二戰搗毀了他的身心,卻也造就一名大文豪。宗教提供他生而為人所需的慰藉,卻也斲喪他的才情。   本書的主人翁是從戎不投筆的軍人,在二戰死裡逃生,卻從未全心擁抱生存的喜悅;他是曼哈頓豪宅出身的混血猶太人,戰爭近尾聲時才覺醒身為猶太人的意義。本書探討他如何藉文筆重塑身心俱殘的自我,成為二十世紀文壇巨擘,隨後又透過宗教信仰自毀文采。   沙氏生來具有一種難以啟齒的缺陷,在心靈上形成畢生揮之不去的陰影。他大學中輟,是個善變的才子,直如費茲傑羅筆下自以為是的時尚少爺,堅決要成為大作家。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可說是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家有絕色千金烏娜,曾與沙林傑交往。沙氏曾在《週六晚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與其他以銅版紙印刷的「俗誌」發表短篇小說數則。戰後,沙林傑全面封殺這些作品,拒絕讓這幾短篇再版。戰爭扼殺了戰前的那位作家。   沙林傑在第十二步兵團擔任上士,於一九四四至四五年間,在歐洲戰區親臨五場浴血戰。身為反情報士,他負責訊問戰俘,出入盟軍與德軍之間的無人地帶從事諜報戰,針對百姓、傷兵、叛徒、黑市商賈進行情蒐,曾親眼看見戰火蹂躪的焦土。戰爭末期,他與一群軍人進入考夫囹四號監獄(Kaufering IV),亦即達郝集中營(Dachau concentration camp)的附屬單位。沙林傑見證考夫囹的慘狀後,旋即躺進紐倫堡平民醫院,淪為二戰最後一場慘劇所殘害的心理傷兵。   大戰方酣時,以及戰後住院期間,置身屍首製造機裡的沙林傑帶著私人護身符:一部小說的頭六章,主角名叫霍爾頓.考菲爾德,是《麥田捕手》一書的雛形。《麥田捕手》重新界定了戰後的美國社會,從戰爭的角度閱讀此書,最能理解故事的內涵。世人一廂情願相信,文壇能堅守英勇崇高的理想,但走出戰場的沙林傑不以為然。沙林傑不像諾曼.梅勒、詹姆斯.鍾斯(James Jones)、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並沒有發表戰爭小說,而是將戰爭創傷嵌入一則表面上看似成年洗禮的故事。《九個故事》(Nine Stories)亦然,內涵仍是戰後創傷:第一則故事就有人尋短,中間自殺差點成功,最後的故事再度以絕路收尾。   身受重創(為害者不僅是戰爭)的他變得麻木不仁,渴望看見、感受到萬物的和諧一貫性未果,只好選擇自絕於所有人的痛苦之外,只正視個人的心傷,而這份心傷先是沉痛難以負荷,後來全面盤踞他的心靈。再婚之後,他逐步拉開與家人之間的距離,蝸居於獨棟碉堡中,一躲數星期不見人影,並叮囑髮妻克萊兒(Claire)、兒子馬修(Matthew)和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除非房子失火,否則不准打擾我。」他藉小說謳歌叛逆的特質,膽大的瑪格麗特也具備幾分叛逆,他卻對女兒疏遠得令人心寒。他藉文字塑造出葛拉斯兄弟姊妹法蘭妮、卓依、希謨爾,儘管(或正因為)這些人頻頻鬧自殺,竟然比有血有肉的家屬更令他萬分傾心。   沙林傑猶如落水人,死命賴著救生筏,與塵世漸行漸遠,戀棧愈來愈抽象的範疇,遁入吠檀多哲學,尋求宗教的撫慰:人非肉身,人非心智,棄絕富貴名望。「超脫吧,朋友,唯有出離超脫(detachment)」,他在〈卓依〉一文寫道。「無慾。『斷絕所有遐念。』」他的作品依循這種玄實概念的主軸,每發表一本書,就更加深以散布教義為個人職志的信念。   沙林傑的藏書庫將在本書末章開啟,讀者可一窺足以界定沙氏本性與寫作生涯的點滴,但找不到可以詮釋其人性情的「天機」。找得到的是一連串環環相扣的事件,從生理到情史,乃至於戰爭、名望、宗教,一一由我們揭露、追蹤、連結。   沙林傑開創了一片私人天地,裡面的萬物皆由他宰制,讓他得以從二戰的苦難淬鍊出精純不朽的藝術。其後,當所有的苦痛蓄積成沉痾令心思細膩的他難以承受,因而失去對一切的掌控,他於是徹底投效吠檀多,踏入長年與幽靈周旋的後半生。他對普天萬眾再也無言可傾吐。

作者資料

大衛.席爾茲(David Shields )

著有十五本書,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作品《人都會死,所以我們知道如何活著》(The Thing About Life Is That One Day You’ll Be Dead),以及二○一○年榮獲三十餘種刊物一致推薦年度佳作《渴望真實》(Reality Hunger)。此外﹐大衛.席爾茲也以《黑星球》(Black Planet)一書進入全國書評獎決選,並以《遙》(Remote)獲得美國筆會/Revson獎。大衛.席爾茲的作品已翻譯為二十種語言。

夏恩.薩雷諾(Shane Salerno)

《沙林傑》紀錄片的導演、製作人、作者,以本片備受好評。溫斯坦影業出品的《沙林傑》於二○一三年九月首映,並於二○一四年一月在美國公共電視臺《美國大師》(PBS American Masters)節目第兩百集播出。除了《沙林傑》外,夏恩.薩雷諾也曾執筆並製作多部成功的電影與電視影集,最近參與奧力佛.史東執導的大好評電影《野蠻告白》(Savages),共同執筆並擔任執行製作。

基本資料

作者:大衛.席爾茲(David Shields )夏恩.薩雷諾(Shane Salerno) 譯者:宋瑛堂 出版社:麥田 書系:PEOPLE 出版日期:2015-11-03 ISBN:9789863442745 城邦書號:RM6018C 規格:精裝 / 單色 / 776頁 / 15cm×22.7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