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波特萊爾說:「城市面貌變得比人心還快。」
城市樣貌怎麼變?如何觀察?
旅人的眼睛最新鮮,透過城市觀察家楊子葆的嶄新目光,
36種面向,36個發現城市趣味的新角度
城市原來要這樣看!
紅酒名家楊子葆這次不談酒,他教我們城市要這樣觀察才有味:
.葡式碎石路是葡萄牙人的鄉愁,為什麼?
.城市之橋各有什麼看點?舊金山灣的金門大橋很上鏡、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嘆息橋命名和囚犯的嘆息有關?
.巴黎墓園的故事多,拉雪茲神父公墓受矚目的原因是因為巴爾札克助了一臂之力。
每座城市,各有各的樣貌與脾氣。從一盞路燈、一片路牌、一塊人行道鋪面、乃至於紅綠燈、公共座椅、公車候車站等「城市家具」,可透露出這個城市的個性、整體城市流動的氛圍,是樂觀是拘謹是保守……不需透過言說,帶著旅人的新鮮眼光,發掘不同城市的獨特臉孔。
楊子葆,城市觀察者。因過往工作因緣旅居、行走世界,對於異國的城市風景自有一番體會。
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旅行的實用書,卻有著帶你看懂讓城市活起來更有趣的「城市家具」新視角。
◎大家習以為常、鼓勵消費的櫥窗,怎麼來的?
發源地正是醞釀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倫敦。
◎你生活的城市是什麼顏色?
舊金山的九曲花街、高雄地鐵站的彩繪玻璃裝飾,讓旅人的眼睛很忙。
◎營造城市印象高手在巴黎,人家怎麼做的?
墨綠色鑄鐵式書報攤、海報柱、公共廁所、公共座椅、街燈等十九世紀風格的城市家具,構成我們熟知的巴黎印象,推手就是法王拿破崙三世。
◎塞納河是「世界上唯一徜徉在兩排書架之間的河流」
巴黎市政府如何保護他們的傳統?靠行政立法。
◎消防栓除了防災功能外,還洩漏了這個城市的個性和歷史。你想過嗎?
巴黎的消防栓很時尚、西非奴隸島上的消防栓精美雅致,卻藏著一段血淚黑歷史。
《城市的36種表情》,蒐羅了楊子葆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城市家具」的深刻觀察,從地鐵、消防栓、地下鐵座椅、時鐘、書報攤、街頭藝人、城市色彩、城市雕塑、露台、店招……信手拈來就是有知識、有文化、有觀點的趣味文章,讀來有味,妙趣橫生,展讀本書就開始一場絕妙的紙上旅程。
【一致推薦】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目錄
輯一 城市容顏
第一部 生活在城市
01 口渴,請喝這水
02 給市民一張座椅
03 地下鐵候車之座
04 催促著城市的時鐘
05 為你點一盞燈
06 服務超過百年的電話亭
07 淡出的城市書香
第二部 免於狼狽
08 從垃圾桶看城市
09 公廁,羅馬皇帝照顧子民的設計
10 旅途中的消防栓
第三部 城市掠影
11 城市招幌牌匾
12 巴黎櫥窗
13 歐洲海報柱
第四部 城市交通
14 庫里奇巴之路
15 城市公車站
16 「地鐵」與「城鐵」
17 流動的城市地景
第五部 城市雅趣
18 城市雕塑:人物篇
19 城市雕塑:動物篇
20 巴黎的現代雕塑 e
輯二 城市個性
第六部 城市風景
21 葡式碎石路
22 楊牧的巴黎屋頂
23 拜訪巴黎墓園
24 城市露台
25 城市之門
26 城市之窗
第七部 城市丘壑
27 城市之河
28 城市之橋
29 城市的天空
30 城市之塔
31 城市博物館
第八部 文化片羽
32 城市美國化
33 金字塔、馬拉松與閒逛—我的台北地標聯想
34 發現城市的色彩
35 城市街頭藝人
36 看不見的城市
內文試閱
公廁,羅馬皇帝照顧子民的設計
經常出外旅行的朋友,大約都曾有過內急時找不到方便之所的痛苦經驗,尤其在陌生的城市裡走投無路,啊,那真是一種殘酷的折磨!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時代裡,公共廁所不僅為外地訪客提供便利,也理所當然地為自己的市民服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都市街道家具。而假使我們追溯都市發展史,將會發現公廁居然是最早出現的都市家具之一。
西元第一世紀的羅馬皇帝維斯巴齊(Vespasien, Imperator Caesar Vespasianus Augustus, 9-79)首創公廁建設,視這種獨特的公共服務為其對於子民的恩惠施予,並以自己的字號命名。在漫長歷史的無情掏洗中,許多顯赫一時的帝王將相多被後人遺忘,但這位羅馬皇帝的名字竟因為都市公廁這樁功德而流傳下來,甚至在一千八百年之後,法國在十九世紀第二帝國「重建巴黎」大改造中,曾廣設以墨綠色鑄鐵建造的公共小便池,名字就取作「維斯巴齊爾」(Vespasienne)。
據說為了提供有品質的公共服務,羅馬帝國還僱用專人定期清洗公共小便池,並推行使用者付費原則,收取「方便之稅」。當時羅馬市民對於這種新稅,有著「錢是沒有臭味的!」(Pecunia non olet!)的評論,這句話後來還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廣為流傳成為一句有名的歐洲俗諺。
巴黎早期的「維斯巴齊爾」倒是免費的,不過因此設備簡陋,僅僅是路邊半遮半掩的公共小便池,而且往往骯髒汙穢,臭氣薰人,並只適合男性使用,女性止步。到了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些地點漸漸演變成「半下流社會」男人們的聚會點,他們在此方便,交換資訊,順便幹點見不得人的勾當,「維斯巴齊爾」居然成為都市藏污納垢之所。以致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幾位小說家像是佩雷菲特(Roger Peyrefitte, 1907-2000)、讓‧熱內(Jean Genet, 1910-1986)的筆下,「維斯巴齊爾」成為巴黎男同性戀們碰面與聚會的著名象徵性地點。
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給人負面印象的傳統「維斯巴齊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陸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九八○年代出現的現代化完全封閉式、名為Sanisette的投幣式自動公廁。公廁再度要求付費,一九八一年十月巴黎市議會通過收費一法郎的公廁管理法規,從此只要投入一法郎硬幣,因為內急而遊興盡失的觀光客,或奔波街頭的市民,無論男女,都可立即享受一處乾淨整潔且高度隱私的方便設施,輕鬆之後再打起精神,重回美麗城市懷抱。
一直到二○○六年二月十五日,巴黎市政府才確立了自動公廁的免費政策,將其囊括於「客居稅」(Taxe de séjour,外來者在巴黎入住旅館時除住宿費之外還須所需繳納的額外稅金)或市民稅的服務之內,從此,這項歷史悠久的都市家具,終於名符其實地成為「公共服務」。
早期的巴黎Sanisette就是一座混凝土封閉建物,僅具功能,毫無美感。但後來設計師結合十九世紀流行歐陸的「墨利氏海報柱」(Colonne Morris)作為公廁新造型。這種墨綠鑄鐵外殼,造型典雅的海報柱市公廁,除了提供方便去處之外,還兼具傳遞都市藝文活動資訊與美化市容的多重附加功能,而「公共廁所」這項重要的都市家具,因此不但不顯得礙眼,反而能融入都市景致之中,讓人更能感受到市政當局的用心,也更像是一件獨特的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這種做法受到大眾歡迎,許多城市紛紛仿效,所以現在在荷蘭、比利時、德國、奧地利、瑞士……等歐洲大城市裡,都可以看到公廁的設計。
而不僅在歐洲舊大陸,在美國、加拿大新大陸,在澳大利亞,乃至於在亞洲的城市裡,我們都可以看見許多型態各異的公共廁所,除了功能,還可以發現極具巧思的藝術設計。
其實每一座公共廁所,都代表它所在城市公共服務的品質,反映了市政當局照顧市民與外來訪客的細膩心意,以及關照都市景觀的創意。下一回,您拜訪一座新的城市,可別忘了順便考察城市公共廁所的數量與品質,以及設計的便利性、舒適性和藝術性。作者資料
楊子葆
1963年生於花蓮,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ENPC)交通工程博士,曾任巴黎公共運輸局(RATP)研發工程師。返臺後歷任新竹市副市長、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輔仁大學客座教授、中華航空副總經理等職,現任文化部政務次長。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看不見的巴黎》、《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葡萄酒文化密碼》、《葡萄酒文化想像》、《微醺之後,味蕾之間》、《味無味集》、《城市的36種表情》、《喫東西集》等書。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