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同於一般文物鑑賞類書籍,《樂器》除了提供讀者鑑賞古音樂文物之知識,更將藝術鑑賞與讀歷史的趣味充分結合,以中國近代最新的考古發現,「視覺化」中國音樂的演化史與內涵。
你知道中國的音樂起源可以回溯到距今九千年前嗎?
周公為何「制禮作樂」?
什麼是「八音」?「宮-角-徵-羽」代表什麼?
「世界第八大奇蹟」與中國有何關係?
本書以斷代為架構,分為【新石器】、【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時期。透過近兩百件的音樂文物(包括樂器、陶俑、石刻壁畫、繪畫等)詮釋中國橫跨九千年的音樂史,看它如何從史前的實用意義(狩獵),變成政治權力的象徵,再演進到貴族與庶民生活的娛樂,甚或成為中國美學的表現媒介與文人清高志節的表徵。
本書特點:
◎蒐羅全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音樂性館藏,絕大多數為七○年代後出土的文物,豐富了中國歷史研究的素材。
◎藝術鑑賞價值之外,亦可從音樂的角度切入中國歷史。 由各斷代的樂器文物,可以看到該朝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面向的描繪。例如:
‧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古哨,逼真地模仿鳥鳴,乃狩獵中誘捕禽獸的擬聲器。
‧偃師二里頭石磬,碳-14測定年代距今約3870年前,成為證實夏朝存在的文物。
‧信陽長台關一號墓錦瑟,首尾與壁板上繪有戰國時貴族狩獵、燕樂與巫舞活動的圖像。
‧新疆森木塞姆第四十八窟伎樂天人圖,彰顯了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之風。
‧清明上河圖,淋漓盡致表現了宋時集市中蓬勃的說唱活動。
‧仇英女樂演奏圖描繪了明代典型的家妓演奏活動,說明當時貴族家蓄樂伎的娛樂文化。
‧清時戲曲之興盛使其成為泥塑家的創作泉源,例如丁阿金的戲文泥塑(《琵琶記》)。
◎從北京故宮到敦煌與新疆的壁畫,交叉檢索各時代的音樂文物與成就:以文物實體對照壁 畫、國畫中的相關記錄與描繪。
◎從較少見的角度展現中國人老祖先的智慧、工藝成就與美學涵養。
作者資料
修海林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所長,代表專著有《古樂的浮沈》、《音樂美學通論》(與羅小平合著)以及《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等,並發表有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教育學等論文七十餘篇。
王子初
中國音樂考古學家,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所長,參與中國「七五」「八五」與「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編撰出版。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