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

  • 作者:釋迦比丘根讓
  •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8-11
  • 定價:550元
  • 優惠價:79折 43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435元,贈紅利2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1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一語道破沉溺負面深淵的問題癥結! ◆在瑣碎、忙碌的時間縫隙中,也能確實修持佛法。 ◆短短三十七句偈頌,讓佛陀智慧開啟你的正覺之道。 當人們提到「佛學」時,總會抱持著排斥或懷疑的態度,覺得那已是過去迂腐的思想,但其實只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識不清,不願正視內心的「煩惱」而透過忙碌的工作、華美的物質來滿足自己,藉由暫時且虛幻的現象來遮掩自己對生命的焦慮、孤獨與無助。 這樣深層且具體的不安,我們可以透過不限於時空、疆域的佛陀智慧來梳理,但在廣大深遠的佛海經典裡不知從而著手,而《佛子行》正是為這樣的你點亮一盞明燈。藉由闡釋、分析三十七句偈頌,說明偈語意涵的同時,也提出能具體落實的方法,以一種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方式連結修持道路。 《佛子行》將大乘佛法的教義濃縮在短短三十七句偈頌中,讓初學者能容易上手與理解,修持多年的人也能從中鑽研並受益,是任何想要解決內心終極恐懼,與了解宇宙生命真理的人都可以嘗試的一帖妙藥。 根讓仁波切所著的《正覺之道──佛子行廣釋》以解釋藏傳佛教高僧無著菩薩(1295~1369年)所著的論典《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主線,濃縮整個大乘佛法的修行原理和具體方法。本書開篇即介紹了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是全書的縮影。 全書除了對《佛子行》進行細致深入的詳解,還系統地介紹了小乘和大乘佛法的框架,特別是針對人們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為人處事,與人和諧相處,提高自我修養,利益他人、造福社會等方面都作了廣泛闡述。

目錄

《佛子行》三十七頌 《佛子行》的重要性及含義 上篇 初義 頂禮 立誓 中篇 論義 第一章 前行的趨入方法 第一節 使難得的暇滿人身具實義 第二節 拋棄三毒來源之故鄉 第三節 依止功德源泉之靜處 第四節 憶念無常而放下今生 第五節 遠離違緣之惡友 第六節 依止順緣之善知識 第七節 佛教人門——皈依 第二章 正行宣說三士道 第一節 下士道畏懼惡趣之苦而斷除罪業 第二節 中士道不貪三有之樂而希求解脫 第三節 上士道修智悲雙運解脫有寂二邊 下篇 末義 一為誰及如何撰著此論 二行持的無謬宣說 三謙遜祈寬恕 四造論善根回向菩提 五具四圓滿之署名

內文試閱

第二節 拋棄三毒來源之故鄉
    偈頌曰:貪戀親方如沸水 嗔恨敵方如烈火       遺忘取捨愚暗者 拋棄故鄉佛子行 【偈頌直解】:如果對親友的貪戀像沸水一樣翻滾不停,對怨敵的嗔恨像烈火一樣熊熊燃燒,就會成為遺忘正確取捨善惡的愚昧者。因此,拋棄故鄉是佛子的修行。   修行人下決心要實現暇滿人身的真實義,必須依靠聞思修佛法。在修法的時候,如果長期待在家鄉,會有諸多引生貪嗔癡的因緣,一舉一動都可能受到名利等世間八法的染汙。首先,會對自己無比慈愛的雙親、至愛的親友等生起諸多難以割捨的貪愛,以至於內心的貪戀就會像鍋裡的開水那樣沸騰,最終我們將被強大的貪念衝擊,漂流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其次,待在家鄉有很多機緣誘發並加劇與怨敵的矛盾,當別人與我們或家人、親友產生矛盾摩擦時,我們內心的嗔恨會加重,嗔恨心就如同烈火般熾燃,最終焚燒自他內心的一切善業功德;再者,待在家鄉的時間越長,對如理如法取捨善惡的正知正念就會逐漸衰退、忘失,久而久之,如果一直被環境這樣潛移默化地影響下去,如濃重的烏雲般籠罩著內心,再有智慧的人也會變得愚鈍、迷茫,終將變成愚昧之人。   基於以上的原因,修行人要離開有著這一系列過患的家鄉,核心目的是拋棄對這種環境的執著,轉心念於佛法。在這裡,更主要的是指拋棄內在的故鄉——貪嗔癡,這才是煩惱的真正來源。所以,拋棄三毒是佛子們遠離惡境根源的修行。如《勸發增上意樂》經中說:「何處有喧囂戲論或鬥爭,最好遠離它百由旬之遙;何處有煩惱,則應須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若住在如家鄉一般貪嗔、鬥爭、戲論等過患之源,我們的心必定會被煩惱擺佈,修行無法成就,基於此,修行人應拋棄故鄉而依止靜處。無論是尋找一個靜處,還是尋找有善知識的地方聞思修,比如到聖地、寺廟、佛學院等處潛心聞思修佛法,貪嗔癡的力量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微弱。   下面我們將從四個角度來理解頌詞的內涵: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第二,貪嗔癡的表現和過患;第三,如法修行時,為什麼要拋棄故鄉? 第四,不具備拋棄故鄉的條件時怎麼辦? 第一、認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質   佛子要斷除三毒,須先瞭解三毒的根源和本質。無論是貪欲、嗔恨,還是愚癡蒙昧的心,都是煩惱和業力。它們從何而來呢?三毒的根源就是無明,無明是我們無法感覺到自己本性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遮擋和蒙蔽眾生本有的佛性光明,使我們無法了知萬事萬物的真相。隨著無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由於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彷徨中,就會跟從著無明產生一些見解,這些見解即我執和法執。其中既有先天性的執著,也有受後天影響而催生的執著。一旦有了「我」和「我所」的分別,在凡夫的心中就有了你、我、他等獨立個體的概念,在維護「我」和「我所」的生命歷程中,面對自我所喜愛的美好事物,我們索取、貪戀,而面對自認為威脅自我的事物,我們排斥、爭鬥。就在種種二元分別的演繹過程中,貪嗔癡煩惱接踵而至,像颶風一樣摧殘著我們的心靈;貪嗔癡帶來的業力,更是創造並推動了無盡的輪回。貪嗔癡的另一來源,是由一些分別念產生的,而不完全是由執著產生的。這種情況不會帶來粗重的煩惱,因為它們是貪嗔癡的一種細微習氣,就像存放大蒜的容器,大蒜雖然拿走了,但是容器裡仍然殘留有蒜味一樣。   貪嗔癡破壞力強勁,眾生的一切災厄苦難都源於此,所以稱之為「三毒」。綜觀整個過程就會知道,貪嗔癡既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外在的, 而是屬於內心的意識。可悲的是,三界中的一切有情眾生都被三毒所統治, 出生入死,從未意識到自己完全是跟從於無明、受困於執著,從而導致流轉於六道輪回中飽受其苦,不能出離,難以了知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實相。總之,一切痛苦煩惱,究其原因都源於貪嗔癡,因此,佛子想獲得徹底的自在,就必須要斷除三毒。但如果修行人一直待在家鄉,反而會越發地增長三毒,這恰恰與追求解脫自在的願望背道而馳。   瞭解了三毒的來源,我們接著再來認識其本質。   所有的煩惱可歸納為五毒,五毒又可再濃縮為貪嗔癡三毒:   貪,就是貪欲心。即對內外悅意對境的追求與貪著。貪欲心的力量強大,表現為內心一旦生起了貪念,就如同被油漬污染的衣物一樣難以清洗。   嗔,就是嗔恨心。即對諸有情、痛苦以及造成痛苦的事物等對境產生粗鄙猛厲的憤恚情緒,進而對這些事物生起傷害之心。當不悅意、憤恚的情緒強烈到不肯放棄時,就成為仇恨。   癡,就是愚癡心。即對四聖諦、因果業力、三寶的自性,心中不明了, 染汙無知。表現為對事物的真相蒙昧無知而產生種種極端的錯誤見解,在這些見解的引導下,一方面不明事理、輕信謠言而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另一方面撥無因果、否認前生後世等。愚癡是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因此,三毒之中,癡毒最甚。

作者資料

釋迦比丘根讓

釋迦比丘根讓 釋迦比丘根讓,1973年出生於雪域馬爾康,自幼師從聲譽崇隆的聖賢智者──土登‧曲吉札巴大師,於其座下出家為僧,勤習經律論三藏、潛修戒定慧三學。近二十年間,他先後就讀於塔公顯密興隆大僧院、四川省藏語系佛學院、中國高級佛學院。他得師真傳,曲吉札巴大師視之如己出,耳提面命,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並授予「堪布」學位(精通佛法的三藏法師之意)。他遍聆藏傳佛教各派顯密教證,並依師宗風,兼容並蓄各宗精華,摒棄狹義的宗派觀念,體悟了一切法教殊途同歸之終極奧義,成為藏傳佛教中出色的青年一代導師。 藏傳佛教高僧噶陀莫札法王等多位大德,認證他為著名大成就者「嘉絨聞覺」的第七世轉世活佛,中國佛教協會亦為其頒發了藏傳佛教活佛證書。 根讓仁波切心懷慈悲,乘願再來,傳遞佛法精要,普利群生,願成為五濁惡世迷惘眾生的依怙。多年來,仁波切致力於藏漢雙語應機施教,猶如明燈,為眾多佛法踐行者指出明晰方向,引入正途,幫助無數貧瘠的心靈發覺本具智慧寶藏,令內心佛種萌芽成長,終結碩果。 仁波切曾出版過《智者妙音》、《大圓滿前行釋修寶典》等作品。

基本資料

作者:釋迦比丘根讓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善知識系列 出版日期:2016-08-11 ISBN:9789865613235 城邦書號:JB0110 規格:膠裝 / 單色 / 514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