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修訂版)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修訂版)

  • 作者:蒲慕州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7-03-09
  • 定價:35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國內埃及學權威蒲慕州博士經典專著 ◆全面認識古埃及文化的入門必讀 人類,只是宇宙時間軸上的過客。金字塔,卻是永恆。 當埃及人要表示「永恆」時,他們畫太陽和月亮,因為它們是永恆的。當埃及人要表示「神明」,或者某種神聖的東西,或者低下的東西,或者高超的東西,或者勝利,或者阿瑞斯,或者阿弗若黛蒂時,他們就畫一隻老鷹。老鷹代表神明,因為它多產,或者長壽,又因為它似乎是太陽的象徵,因它的目光比所有其他的鳥都更為銳利。 ——古埃及研究學者 赫拉波羅  西元前四千年,孕育於尼羅河邊的埃及文明,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更是人類文明的無價瑰寶,充滿幽渺神祕、莊靜嚴肅的氛圍。近兩百年前,如密碼般充滿神祕性的埃及象形文字破解,為沉寂已久的古埃及文明展露一線曙光。對古埃及文化的深入研究,更讓許多的問號都成了驚嘆號! 雄偉的人面獅身、俊美多情的法老王、鮮豔千年的古壁畫、鑿山打造的巨大神殿、白色阿拉伯風帆悠然的尼羅河……埃及的精采,埃及的驚奇,就像天方夜譚,即使說上一千零一夜,依然雋永。 千年歲月的洗禮,縱然巍峨、莊嚴的神廟與金字塔早失去昔日榮光。但曾經有過的高度文明、絕代風華,依舊吸引著人們遠渡重洋,來到這法老的國度,同法老的子民,讚嘆著在一片黃沙中屹立不搖的先人智慧遺產。 本書從第零王朝開始,提供讀者一個比較全面的對古埃及歷史文明發展大勢及其特徵的了解,感受法老的國度裡宗教、藝術、建築、文學、文字所展現像太陽般四射的熱力與活力,並體會文明大國如月亮般誘惑的魔力與魅力。

目錄

第一章 千載揭祕:探索古埃及文化 第二章 荒漠甘泉:地理與人文環境 第三章 篳路藍縷:文化主體之成形 第四章 萬丈光芒:金字塔的陰影 第五章 天上人間:信仰與生活之互動 第六章 戰國風雲:誰盛誰衰? 第七章 文采飛揚:文藝傳統之建立 第八章 意氣風發:由尼羅河到幼發拉底河 第九章 踵事增華:信仰或藝術?虔敬或浮誇? 第十章 迴光返照:傾圮的能否復興? 第十一章 薪盡火傳:古埃及文化之蛻變 年代表 圖版出處 書目 名詞索引

序跋

三版序
  本書二版於二○一一年問世之後,已經又過了快六年,承麥田出版社的邀約,修訂三版。在過去這些年間,有關古埃及的研究不斷有新作品出現,我們的知識也不斷更新。這些新知基本上都是在埃及文明各個專業領域中的推進。在歷史研究方面,一個最大的改變是我們對埃及王朝時代開始的新認識。在十幾年前大家以為是埃及歷史開端的第一王朝,現在發現在這之前可能還有更早的王朝,被稱為第零王朝。不過如果就整體而言,本書所描述的古埃及,主要是在提供中文讀者一個比較全面的對古埃及歷史文明發展大勢及其特徵的了解。新的研究固然在許多細節上有所推進,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如果能夠得到一個整體的概念,應該比增加細節來得有用。當然,如果現在要重新寫一部古埃及歷史,我們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收集並且吸收新出的一手及二手資料,才能有新的突破。在這新的突破之前,本書的三版修訂仍然以少數個別文字的修正為主,修正最多的部分是書後的年代表。學者對古埃及統治者的在位年代不斷修訂,有不同旳說法。對埃及學者而言,國王在位的確切年代並非不重要;但對一般讀者而言,這些數字主要是給大家一個大概的印象,知道一些重要統治者的先後順序,也就達到目的了。   本書設定的對象是一般對歷史文明有興趣的讀者。在各個世界古代文明中,埃及一向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自十七世紀以來的歐洲以至於二十一世紀的全世界,它的魅力歷久不衰。但如果從更早的年代看起,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是什麼原因?本書對此有所討論。讀者在了解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之後,若能形成自己對於上面這問題的看法,將是作者最希望達到的效果。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千載揭祕:探索古埃及文化
  西元一七九八年,新近在法國大革命之後竄起的拿破崙野心勃勃的率領大軍向地中海東部前進。他的如意算盤是要先占領埃及,再東向進軍,直到印度。這是因為有一些印度王公也想藉著和拿破崙聯手來掙脫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不料英軍早有戒備,在尼羅河上的一場水戰,法國海軍受到重創。拿破崙見大勢已去,遂返回法國,繼續為自己的執政之路奮鬥,此處暫且不表。   拿破崙雖然回法,但是他卻將自己帶去埃及的一批學者留下,繼續在埃及工作。他們的工作是什麼?原來拿破崙在遠征埃及之前的準備中,特別召集各方學者,組成了一個一百六十七人的研究團隊,成立「埃及研究所」(Institut d’Égypte),分為數學、物理、文藝、政治經濟等四個部門。這些學者們在拿破崙離開後,在埃及各地工作了三年,將埃及當代的風土人情,各類動植物,以及所有重要而可見的古代遺蹟,包括神廟、金字塔、墳墓等等,都以精細的繪圖完整的記錄下來。這些紀錄後來送回巴黎刊行,就是著名的巨著《埃及圖說》(Description de l’Égypte, 1809-1828),共十二巨冊,三千多幅圖畫。此書一出,立即成為歐洲人研究古今埃及的重要資料庫,可說是奠定了現代埃及學研究的基礎。 羅塞塔石碑 一七九九年當法軍在羅塞塔附近進行工事時發現此碑,碑上為西元前一九六年的詔文,以埃及象形文體,平民體,及希臘文等三種字體寫成。此碑在解讀古埃及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E. A. Wallis Budge, The Rosetta Stone, London: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29)   問題是,拿破崙為什麼要在打仗時還帶著學者?這得從當時的政治背景去了解。當時的法國之所以進攻埃及,直接藉口是要幫助埃及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解放,但真正目的是要將埃及建立為法國的殖民地,以與當時已經擁有印度的英國相抗衡。要統治一地,最根本的辦法是要能掌握該地的一切資源和歷史文化傳統,因而拿破崙的計畫是完全合乎一個擴張帝國的理性的。埃及的一切,在拿破崙眼中都是可以用來完成他的偉大計畫的籌碼。在他下令出版的《埃及圖說》的首頁上,拿破崙令負責的設計者將他個人的姓氏的首字N與埃及聖蛇主題結合成一個圖案,用意不外是表示他也具有如埃及法老般的神性。   除了《埃及圖說》之外,拿破崙的埃及之行還有另外一項重要的收穫,就是發現了「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當法軍在尼羅河三角洲羅塞塔村進行防禦工事時,一名工人偶然間發現了一塊黑色花崗石碑,上有文字。這塊石碑立即被送給學者團隊,結果後來證實是一塊「三體石碑」,是托勒密五世(Ptolemy V Epiphanes, 203-181 B.C.)於西元前一九六年所發布,用古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Hieroglyphic)以及一種通俗文字(Demotic)所寫的一篇詔文。這詔文本身是有關埃及神廟中教士的問題,但它的真正重要性,至少對現代人而言,是在於它所提供的解讀古埃及象形文的線索。因為一直到十九世紀初為止,埃及象形文對全世界人而言,仍是不可解讀的神祕符號或圖象。為什麼?這神祕感是如何產生的?為什麼十九世紀的歐洲人雖不了解這些神祕的符號,仍然有很大的興趣?這一切都得要從更早的時代說起。   最早開始覺得埃及是個奇特而神祕的國度的,大概是西元前八世紀的古希臘人。「荷馬史詩」、《伊里亞德》中曾經說,埃及的大城底比斯是一個富庶的地方,它有一百座大門,每座門可以讓二百名戰士和他們的戰車同時通過。《奧得塞》中也提到,埃及是個遙遠的國度,海倫曾經由當地帶回魔草,可以令人忘卻憂愁和痛苦,而埃及人是最有知識的醫生。   我們不知道史詩中有關埃及的描述是從何而來,但其實希臘世界早在西元前十六世紀就已經和埃及有往來,埃及新王國時代的壁畫中有一些看來是克里特島上的邁諾安人(Minoans),和埃及有某種形式的交往。雖然沒有更多的證據,但來往於地中海東西兩岸的希臘商人帶回有關埃及的訊息,應該是合理的推測。西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瑙克拉提斯(Naucratis)建立貿易站,已經由考古學家在發掘中證實。此外,當時埃及王朝曾僱用了不少來自希臘的僱傭兵,他們也應是傳播消息的媒介。這些接觸,對正剛開始起步發展的希臘文化而言,無疑有相當大的刺激。希臘早期藝術中的石雕像受到埃及雕像傳統的影響,就是一個例子。   不過,第一個留下比較詳細關於埃及的記載的人,是希臘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Herodotus, c. 484-c. 425 B.C.),他自稱曾在西元前六世紀中到過埃及。他所寫的一部書,稱之為《歷史》(Historia),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探索」,因為他的目的是要探索當時的一件大事,就是波斯帝國侵略希臘的原因。為了要了解敵人,他親自旅行到波斯境內去探訪,了解風土人情和歷史背景,然後寫下他的心得。當時的埃及其實也在波斯帝國的統轄之下,因而他也到了埃及。埃及的特殊風貌和古老的文化引出他極大的興趣,下筆不能自休,結果《歷史》的第二卷整卷寫的都是和埃及有關的故事。   希羅多德所描述的埃及有些特點: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埃及是最有智慧的國家,埃及的祭司是最有智慧、思想的人。他認為埃及是一個文明的模範,不少希臘名人,如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c. 570-c. 495 B.C.)和政治家索侖(Solon, c. 638-c. 558 B.C.)都曾經去埃及尋求智慧。但若我們仔細去看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其實他的埃及文明是以希臘自己的理念而描繪出的,所以埃及其實是一個希臘式的烏托邦。   不過在另一方面,他也認為埃及人很奇怪。他說埃及人的所作所為都與其他人完全相反,如男織女耕;在屋外吃飯,在屋內大小便;男用頭頂東西,女用肩扛物;男人便溺時蹲著,女人卻站著……等等習俗,均和希臘人相違。   希羅多德的觀察有許多可以被證實為正確的,但他也犯了不少錯誤,以至於有些現代學者懷疑他是否真的去過埃及。總之,在他對埃及的描述中有著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把埃及理想化,認為它是一個有高度文明的國家,一是把埃及敘述成一個與眾不同、荒謬絕倫的地方。但不論是理想化或是醜化埃及,他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希臘人的意識形態——來看埃及的。不論如何,希羅多德是第一個有系統,有興趣去紀錄一個與希臘不同的地區和文化的人。所以他也可以說是民族調查先鋒。   在希羅多德之後,希臘人對埃及似乎失去了興趣,至少我們沒有什麼材料可以說明希臘人到底和埃及有何往來。這情況一直要到柏拉圖(Plato, 428-347 B.C.)的時代才有所改變。柏拉圖在其著作《對話錄》中便有好幾篇是有關埃及的文章。他把埃及視為是一個理想國的代表和模範。埃及是一個井然有序的地方,其中的音樂、藝術、舞蹈都是永恒不變的宗教儀典的一部分。同樣的,我們在此也可以看出他所說的埃及是他理想中的世界,而不是真的埃及。他只是以埃及做為敘述其理想國哲學理念的工具。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一直到柏拉圖為止,希臘人對埃及的了解與認識仍然是以希臘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在柏拉圖之後,埃及的歷史與希臘世界歷史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為埃及的統治者是來自馬其頓的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然而雖然彼此相來往,現在留下的痕跡卻不多,一直到西元前一世紀狄奧多魯斯(Diodorus Siculus)關於埃及的遊記出現,才有了新的資料。狄氏大約在西元前五九年走訪埃及,所留下的遊記中包括了他所見到的埃及風土人情,不過他也將早期希臘作家(如希羅多德)的記戴編入他遊記中。照現代的標準來說,他是個有抄襲習慣的作家。根據他的說法,埃及社會上分為三個階級,祭司、軍人、工匠階級的職業世襲。國王所作所為都依據神聖的律法,為全部人民道德的高標準。看來他也不出將埃及理想化的模式。   和狄奧多魯斯約同時而稍晚的另一名作家史特拉堡(Strabo, 64 B.C.-23 A.D.)是名人文地理學者,他曾經縱越尼羅河谷,留下了許多埃及的地理景觀和當代歷史的紀錄,這些不少到現代仍有參考價值。   在史特拉堡之後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便是《希臘羅馬名人傳》的作者普魯塔克(Plutarch, 50-120 A.D.)所編寫的與埃及相關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艾西斯與奧塞利斯」(De Iside et Osiride)。這故事可說是古埃及宗教和神話傳說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奧塞利斯(Osiris)是古時候一位正直而善良的國王,有一位美麗的王后艾西斯(Isis)。奧塞利斯有一個邪惡的弟弟,叫做塞特(Seth)。由於塞特嫉妒奧塞利斯的成功,遂將他殺害,分屍後投到尼羅河中,自己則篡位成為埃及王。幸好艾西斯設法將奧塞利斯的屍塊都找了回來,縫合回原形,並施以法術,於是奧塞利斯就復活了。不過復活後的奧塞利斯只能在陰間做為死者之王,而他的兒子霍魯斯(Horus)則為父復仇,將塞特驅逐出去,奪回了王位,成為奧塞利斯的繼承人。   普魯塔克的故事聽來相當完整,實際上是因為他將許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神話傳說的片段編織起來擬構成一個故事。如果看古埃及本身的材料,就會發現那個完整的故事是從來不曾出現的。這些在本書中還會再討論。

作者資料

蒲慕州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任研究員、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以宗教為主軸的古埃及史與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發展史為主要研究方向,近來則以跨越中國、埃及、兩河流域的古文明比較研究為主。

基本資料

作者:蒲慕州 出版社:麥田 書系:歷史選書 出版日期:2017-03-09 ISBN:9789863444398 城邦書號:RH3044Y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33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