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世界史是走出來的:從人群的跨界移動看世界歷史》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人群移動史」
本書從「移動」視角切入,帶您縱觀世界史發展
如果要用一個詞彙來涵括人類的歷史,那就是「移動」。
為了生存,人類必須移動;有了移動,人類才有歷史。
歷史,是人類走出來的。
人群為何要移動?多半是因為戰爭、氣候、冒險,以及宗教因素。無論是糧食不足、種族迫害、還是宗教使命,人群基於種種原因,決定離開原居地向外發展,就此展開一段跨界與連結的旅程。猶太民族出走埃及,留下了經典的宗教故事;日耳曼民族的南遷,造成羅馬帝國的覆滅;蒙古帝國的西進,讓中古歐洲惴惴不安;哥倫布以降的新大陸探險行動,則為美洲帶來機緣和災難。
如果你覺得這些都是「歷史」,跟自己無關,那就看看現今正在發生的大型人群移動——歐洲的中東難民,以及臺灣日益增加的東南亞新住民吧:前者牽動歐洲各國政治及世界經濟發展,後者則是我們未來將持續面對的社會課題。
「移動」的概念是重要的。臺灣本就是座多族群遷徙、匯聚的「移民之島」,而歷史上幾次大型的人群移動,往往都牽動了該時代的發展。這樣說來,若將世界史化約成一部「人類移動史」,其實並不為過。
本書就是一部以「移動」為視角的歷史書籍。作者從非洲大遷徙講起,按時代區分,先分別概述各時代的重要歷史發展,再就「移動」的概念敘述、並切入探討當代的人群移動現象,點出其歷史意義。移動不僅是空間上的,更牽涉時間感、經驗、價值觀及認同的轉換。理解「移動」的意涵,可幫助我們反思這個移動漸趨簡便、快速的全球化社會,並回應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困境。
***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閱讀不同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的世界觀
12張地圖,12種面向;12段歷史,12次進程
由古到今,收錄超過100張珍貴地圖
圖文並茂,囊括人類歷史發展的全貌
空間是有歷史的,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地圖來觀看歷史;如何以不同角度的圖像,拼湊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想像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多面體。本書試圖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出十二幅世界地圖,來代表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每一幅地圖都包含了某種觀念或議題,除了驅使地圖本身的創造,也捕捉到當時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閱讀地圖,更了解產生它的這個世界。
這十二幅地圖都是在特別的關鍵時刻創造而成,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位和觀點來操縱它企圖呈現的現實,並留下難忘的註記。本書探討這些地圖是如何締造對世界的全新詮釋,並分析了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地圖是如何影響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分別呈現出對全世界實體空間的不同想像。
世界不斷改變,地圖亦然。也許總有一天,Google Earth的首頁,看起來會像巴比倫泥板一樣古雅而陌生。這裡描述的每一幅地圖都自成一個場景,不但再現了歷史,也定義了你我。任何人如果想瞭解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種樣貌,不妨從一個更遠的觀點出發,回溯到希臘人最初試圖把未知世界製成地圖的那一刻。
主導文明的12次進程, 12幅地圖如何寫成一部世界史?
1. 古希臘宇宙起源說和幾何學的集大成→150年,從托勒密《地理學》看「科學」
2. 中世紀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人混合世界觀的產物→1154年,從伊德里西地理學概要看「交流」
3. 以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1300年,從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看「信仰」
4. 中國脈絡下為帝國賦予統治正當性的宣示→1402年,從朝鮮疆理圖看「帝國」
5. 美洲大陸的出生證明→1507年,從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看「發現」
6. 仲裁帝國政治並塑造歐洲五百年的全球殖民政策→1529年,從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看「全球主義」
7. 以科學製圖超越宗教改革衝突的理想主義渴望→1569年,從麥卡托《地圖集》看「寬容」
8. 昭示地圖成為商品並為商業服務的新世界哲學誕生→1662年,從一六六二年約翰.布勞《大地圖集》看「金錢」
9. 由國家地圖號召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與認同的興起→1793年,從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看「國家」
10. 地圖加入意識型態來控制國際政治的新世界秩序→1904年,從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看「地緣政治」
11. 矯正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的理想→1973年,從彼得斯投影法看「平等」
12. 一個新資訊時代的開端→2012年,從Google Earth看「資訊」
作者資料
島崎晉(Shimazaki Susumu)
1963年出生於東京,立教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畢業。 專攻東洋史學,在學時曾至中國的山西大學留學。畢業後曾任職旅行社,之後在出版社擔任歷史雜誌編輯。現以歷史作家身分活躍中。 主要著作有《倒著看的世界史》、《一目瞭然的中國史》、《「插畫版」一讀就停不下來的古事記》、《中國人也不知道的中國歷史》、《一氣呵成看完的聖經》等書。
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
歷史學家,倫敦瑪莉皇后大學文藝復興研究教授,也是研究地圖歷史和文藝復興製圖領域的重要專家學者,他的著作《The Sale of the Late King’s Goods》是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和西塞爾提爾曼獎(Hessell-Tiltman History Prize)的決選之作。在2010年,更被英國BBC第四頻道邀請主持系列節目《地圖:權力、掠奪與占有》(Maps: Power, Plunder and Possession)。 相關著作:《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基本資料
作者:島崎晉(Shimazaki Susumu)、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
城邦書號:BH3015SC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608頁 / 16.8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