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默默在想的事:野島剛由小見真的文化觀察
- 作者: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4-28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9折 270元
-
書虫VIP價:255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2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自認是日本通的臺灣人,你真的了解日本人嗎?
野島剛況味十足的「日本原來如此」文化觀察
外表循規蹈矩的日本人,心裡卻是這麼想的!
日本人性開放,竟然是從江戶時期就開始?
臺灣的便利商店,有個特殊味道是日本沒有的?
如果工作太累,辭職不就好了嗎,幹嘛要自殺?
靦腆的日本人,為何總是不說真心話?
資深媒體人野島剛遊走臺灣、大陸多年,回看日本的跨文化趣味觀察,
從隱藏在文化.社會.美食.生活中的各種小小事,
挖掘出那些日本精神背後的真實性格,以及平凡小事中的文化原味,
讓你一次看懂日本的美食、日本的社會、日本的過去與現在、日本人的個性!
來看看野島剛怎麼說:
日本的美食——日本人去國外的壽司店用餐時大多會對米飯的味道感到不滿。魚肉已經成為遍及全球的食品,因此不會出現在日本吃到的鮭魚比在北京或香港的好吃的現象。但是米飯就不一樣了,它能夠充分展現日本的特色。
日本的過去——關於江戶與京都的關係,若以臺灣為例,那麼臺南就好比京都,而臺北則相當於江戶。江戶城終究是一座武士的都城,而京都則是一座以皇室為中心的都城。
日本的現在——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九〇年代後期,候選人參選時的宣傳內容一般都是「在某地建一座橋」、「建設一條公路」等。而到了今天,宣傳內容變成了養老院。這就顯現了日本高齡化問題的嚴重性。
日本的文化——中國美術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都會向橫或縱的方向延伸開去。而在日本人看來,這種構圖令人感到不安。日本人喜歡先把創作空間確定下來,再在其中發揮自己的美感。茶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日本人的個性——日本人在災難發生時會優先幫助他人、不怨天尤人或者指責政府救災不力,這在其他國家民眾看來其實相當特別。這或許和日本人十分重視的概念--「我慢」有關。
「透過本書,可以看到我每天處在大量的新聞與日常瑣事,
以及寫稿子之間最真實的模樣。
這是一本想要放鬆心情時,信手拈來翻閱的隨筆小品,
每天閱讀一篇文章,毋須感到任何負擔,享受純粹的閱讀樂趣就好。」
--野島剛
【名人推薦】
胡忠信(政論家、歷史學者)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張維中(旅日作家)
目錄
臺灣版序 008
日本,還可以這樣看 013
戀愛天國--江戶 014
江戶與東京 017
高爾夫與日本的首相 020
在「婚活」中投資三十億日圓的日本政府 023
日本社會的「反東京主義」 026
別了,火影忍者! 029
牽動日本選舉的高齡化 033
語言是有生命的 036
日語的起源 039
便利商店走過的四十年 042
日本的「祕寶館」 045
行情火爆的紅珊瑚 049
墓地的價格 053
入浴劑帶來的享受 056
站在分叉路口的日本報紙 059
過勞的東大畢業生為何自殺而非辭職?
--談日本對「會社員」的執念 066
循規蹈矩之下 077
不會反省的日本人 078
竊聽、偷拍與日本人 081
靦腆的日本人 084
「愛哭」的日本人 087
「型」和日本文化 091
憤怒的日本人 094
日本的「粹」文化 097
急於得出結論的日本人 100
日本人領域的概念 104
日本人的審美觀 107
日本的「山伏」 110
日本人的「我慢」 114
日本人的美德讓你覺得很假? 118
「和文化」與亞洲 127
令日本陷入兩難的移民問題 128
中文在琉球 131
「道路」與「歷史」--日中歷史觀的不同之處 135
排韓反華圖書大行其道 138
從「爆」字的用法看日中語言的異同 141
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 144
人氣攀升的雙肩書包 148
日本「彼岸」和清明節 151
臺灣「最愛日本」民調的背後 155
日本的酒池肉林 163
日式拉麵的內涵 164
美味的鰻魚 167
壽司屋中的學問 170
日本的酒池肉林 173
豆腐雜談 176
美味壽司的關鍵就是米飯 179
似是而非的日本「中華料理」 182
便利商店中的茶葉蛋 185
美味的榨菜 188
無糖茶飲與加糖茶飲的選擇 191
日本麥當勞衰落的原因 194
全球喜愛日本威士忌 197
記者的知性與感性 201
媒體的道歉規則 202
新聞報導與自殺 205
如何與年長的屬下相處 208
最不受屬下歡迎的上司 211
記者的堅持是什麼? 214
「滿洲」,或是「滿州」? 217
何謂「正確的外語」? 220
讓座的煩惱 223
智慧型手機會影響人的智力嗎? 222
最好不要知道的事情 229
走路看手機的惡習 232
兩位漫畫大師的矛盾 235
昭和時代的象徵--高倉健的離世 239
秋色.京都國立博物館 242
一讀村上春樹的新作短篇 245
直木賞作品:東山彰良《流》——活在臺灣,那些「移民」外省人的故事 248
內文試閱
戀愛天國——江戶
人們一般會認為,越是古老的時代,社會就越封建,當時的人也越保守。然而,事實並不一定如此。最近人們發現,越是在久遠的年代,人們反而越能開放自由地享受戀愛。
特別是江戶時代的戀愛觀,更是遠遠超前於當今東京男女的觀念。
與現代人不同,江戶時代的大多數人都是把戀愛和結婚分開考慮的。武士、商人、農民都有自己所守護的家園、商店和財產。所謂結婚,是一種財產傳承的手段。婚姻關係會在門當戶對的家庭之間產生,並由父母包辦。
另一方面,戀愛則是娛樂的一種。色戀是風流,戀愛是情趣,也是消遣。江戶時代的戀愛是從雙方初次見面開始的。讀過《源氏物語》之後,我發現在平安時代的戀愛中,男女雙方在婚前不能見面,只能靠媒人的描述和世間的傳言瞭解對方的長相,再開始追求對方。而在江戶時代,雙方初次見面才是戀愛的起點。一般來說,都是男性主動追求女性。但與現代社會不同的是,當時人們的性觀念要比當今自由得多。
在江戶時代被禁止的,只有妻子的出軌行為,未婚男女與已婚男性的出軌都是被認可的。比如,婚前性行為並不是一種禁忌,只要雙方你情我願,就能成為一種日常行為。實際上,同性戀也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描繪男同性戀之間行為的「春畫」銷量就十分可觀。(買這種畫的人是男是女,就不得而知了。)
在江戶時代,戀愛中最重要的是容姿,家庭背景並不是人們關注的物件。這是因為,「性行為=結婚」的觀點並沒有正式樹立起來。雖然在結婚時,家庭背景會受到重視,但這與性行為並無關係。江戶時代的戀愛比現代還要奔放得多。
另外,已婚女性的出軌行為得不到社會認可,是受到了重視血脈傳承的日本文化的影響。能夠繼承家業的,只有傳承了家主(丈夫)正統血脈的兒子。而在當時,還沒有出現確認孩子與父親血脈關係的方法,所以妻子的出軌行為是被禁止的。
有一段時間,社會曾就此事展開過討論,為日本人混亂的性生活敲響了警鐘。但日本人的性生活自古以來就很混亂,在東亞各國之中,日本也是性自由的「發達國家」。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儒教倫理觀的影響只停留在了日本的武士階層,並沒有傳達到庶民與女性之中。我上大學時曾和香港與臺灣的女孩交往過,她們的貞操觀非常保守,令我十分困擾。遺憾的是,我無緣和大陸的女孩交往,所以不瞭解她們的觀念。
在日本,性是十分開放的。從江戶到平成,這一點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在外國人看來,這樣的日本人是不是會顯得很奇怪呢?
不同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並不討厭這樣性開放的日本。
靦腆的日本人
日語中有一些詞語很難翻譯成中文,「靦腆」便是其中之一。在中文裡,可以把它譯為「害羞」、「羞怯」,但總會令人感覺有些不對。對於日本人來說,「靦腆」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情感,而中國人會很難理解這種特質。
在日語中,「靦腆」的詞源意為「齜牙」,是一種向對方表示敵意的行為。然而不知何時,它卻變成了害羞地露出牙齒、保持低調的意思了。
日本人並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自己和外國人都知道這一點。因此,外國人經常會誤認為日本人在「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是令人「不知道到底在想什麼「。但是,日本人絕不是懷著惡意去隱瞞自己的想法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誤解,就是因為外國人並不理解日本人「靦腆」的特質。
日本人認為,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感情可能會成為一種強迫對方表示同感的行為,這樣做十分失禮。和他人接觸時,必須要考慮到對方是如何接受自己的感情的,要尊重對方的立場,甚至要給予他人「過於」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日本社會中,出於「靦腆」而不向對方表明自己主張的行為,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體貼的表現。這樣的人會得到很高的評價。
明治時代的文豪太宰治在寄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在給『文化』一詞標注假名時,使用『靦腆』的讀音再好不過了。(省略)考慮他人的感受,敏感地體會到他人的寂寞、孤單與難處——這就是體貼,是一個人最優秀的地方。如果一個人懂得關愛他人,那麼他的表情一直都會是『靦腆』的。(省略)我認為,這才是『文化』的本質。」
對於擁有過剩的自我意識、情感異常敏感的太宰治來說,這段話非常具有代表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宰治是一種典型的日本人。他擁有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卻不希望這些事情被別人知道。
有一次,在一家雜誌社的策劃下,身為暢銷作家、登上人生頂峰的太宰治和一名非常受歡迎的女演員進行了談話。
來到採訪現場的太宰治頭髮凌亂,褲子打褶,打扮寒酸。他並不貧窮,之所以故意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很有錢。
透過「靦腆」這種態度,人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日本文化中的諸多方面。瞭解「靦腆」的情感,是瞭解日本的關鍵要素之一。
「愛哭」的日本人
眼淚共分三種,一種是為了防止眼乾而分泌的眼淚,一種是異物進入眼中時反射性流出的眼淚,還有就是感情所帶來的眼淚了。
我經常會哭。特別是在看電影、讀小說時,一不留神就會淚流滿面。和我一起看電影的人經常會被我流淚的樣子嚇到。但是,我並不會因為人際關係而落淚。年輕時,即使是被女友甩了,我也沒有哭過。
對於哭泣這種行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眼淚是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產物。海洋生物登上陸地後,為了適應陸上生活,就要保持眼睛的濕潤。因此,人體會帶有淚腺這一器官。據說,眼淚的成分與在身體中流動的血液非常相似。
達爾文並不認可眼淚的重要性。關於因感情而流出的眼淚,達爾文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在幼兒階段尚未掌握語言,所以要透過「非語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隨著一天天長大,孩子哭泣的次數會逐漸變少,這是他們掌握了語言、能夠借其表達自己感情的結果。
沒錯,達爾文的觀點是:「哭泣是一種退化。」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我開始相信這種理論。
在日本關西地區的兵庫縣,一名議員被曝光私用公款。他在記者會上嚎啕大哭了幾十分鐘,一直辯解說自己沒有做壞事。這段錄影的點擊率也在網上一路飆升。
有意思的是,國外媒體把這名嚎啕大哭的縣議員當作了「愛流淚謝罪的日本人行為的象徵」。
外國人常說日本人面無表情,不會把感情表現在表情和動作上。歐美人甚至還說:「日本人就像是戴著面具一般面無表情。」但是,歐美人反而不會在公共場合流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控制自己感情的表現,是件非常丟人的事情。而在日本,人們往往不會去責備在公共場合哭泣的行為。不僅如此,這種行為還會被認為是一種發自內心地反省與謝罪的表現,有時能夠得到人們的同情。
再來看一下這名兵庫縣的議員,他在哭泣時的表現有些太過誇張了,所以人們不僅沒有認為他在反省,反而覺得他招致了社會混亂。因此,議會也對他發出了辭職勸告。
人們都覺得日本人與以前相比更加愛哭了,歐美媒體也紛紛從「愛哭的日本人」的角度報導了這一事件。
但在我印象中,與十年前相比,日本人其實是變得不再輕易哭泣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由於使用毒品而被捕的酒井法子向公眾道歉時的場景。她在記者面前沒有流一滴眼淚,只是深深地低下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種爽快的姿態給人們留下了較好的印象。要是在三十年前,她可能需要淚流滿面地乞求人們的原諒,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奇襲珍珠港的前一年——七十多年前的一九四〇年(昭和十五年),民俗學者柳田國男曾表示:「近年來,人們明顯變得不愛哭了。」柳田認為,與昭和初期相比,明治初期日本人中的「愛哭鬼」要更多一些。
如果柳田能對現代的日本社會加以觀察,那麼他又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型」和日本文化
小時候,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成為一個守規矩的人。」實際上,他們也都在以身作則。學生在打招呼、行早禮、表示感謝的時候,一旦沒有照規矩做,就會受到批評。嚴格遵守規矩的學生總是能得到「優」的評價。
在日本文化中,「規矩」這個概念擁有十分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日本人很喜歡「規矩」,日本文化中的「規矩」也會給社會帶來了有形和無形的深遠影響。例如,日語中有「心、技、體」的說法,這就是守規矩的理想典範。無論是能樂、歌舞伎、舞蹈、書法、茶道等「文之文化」,還是劍道、柔道、弓道、空手道等「武之文化」,這一點都是共通的。
在日本文化中,「形態」(日語用「形」來表示)和「規矩」(日語用「型」來表示)之間存在著明確的區別。一種事物的形態長時間持續下來,就會形成規矩,昇華到文化的領域之中。在這一點上,日本文化與試圖儘量多地引入「無形」元素的中華文化並不相同。
日本人比較擅長的花樣滑冰、體操等項目,就可以歸到重視規矩的一類運動之中,所以日本選手容易獲得較好的成績。
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認為,文化中的「規矩」存在於一個民族所共有的潛意識之中,它能超越時代,超越歷史,超越環境,超越社會變遷,超越政治權利,在長時間中保持不變。
最近,我在電視上看相撲比賽直播時,聽到一名解說員感歎目前日本的橫綱級相撲都是蒙古選手,他把原因歸結為:「蒙古人強就強在無拘無束,這一點和日本的力士不同。」
但是,我對這句話並不完全認同。因為,大相撲是一項能夠象徵日本文化的比賽和傳統藝能,它本身就非常注重規矩。
大相撲是日本的國技。從賽場上的勝敗、表演的形式,到力士的訓練和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矩。暗中使壞的想法與迎合時代的行為都會被人認為是壞了規矩,定會受到批判。
已經得以完善的規矩是不會簡單地允許那些耍小聰明的做法出現的。因此,雖然很多來自蒙古的年輕選手進入了相撲界,發揮著日本人所不具備的力量與進取精神,但他們也都是在規矩的約束之下做到的,絕非無拘無束。
所以,將日本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解釋為「無拘無束」的說法無法令人信服。這些蒙古力士都是在大相撲的約束範圍內發奮努力並且最終獲勝的。對於這一點,應該給予正確的評價,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句「無拘無束」作出結論。
日本社會中存在著很多規矩。在外國人看來,可能會顯得「思想僵化」、「循規蹈矩」。不必說是外國人,就連日本人自身都感受到了這一點。但是,理解「規矩」有助於外國人理解日本社會。無論怎麼說,日本人是一個喜愛規矩勝過一切的民族。
日本的「山伏」
在日本,有一類人被稱為「山伏」,即山中的修行者。他們在山裡跋涉、在瀑布下靜坐,進行著艱苦的修煉。此項活動興起於十世紀,在日本傳統的山嶽信仰中融入了佛教元素。明治維新時期遭到禁止後曾一時銷聲匿跡,在戰後又得以復活。目前,越來越多的人把它當成了一種週末的運動,山伏的熱潮正在悄然興起。
最近,我採訪了一位熱衷於山中修行的中年男子,問他為什麼會成為山伏的一員。這名四十多歲的公司職員對我說,山伏的修行「既艱難,又辛苦,總會感到口渴。夏天酷熱,冬天寒冷,不會讓人感到絲毫愜意。」然而在艱苦的修煉之後,總能獲得非常寶貴的東西。
山伏長時間在山裡行走,從數小時到數天不等。這會讓他們變得沉默寡言,並逐漸忘卻日常瑣事。到了後來,他們甚至會忘記自己正在行走,腦海中變得一片空白。這種狀態被稱為「無我」或 「無心」。
在山伏的修行之路中,有一個詞語叫做「擬死再生」。長時間的登山、踩火、瀑布衝擊等艱苦修煉能夠讓人進入一種近似於死亡的狀態。在這裡,人們能夠洗去心靈的污垢,重獲新生。
受訪男子已經結婚,妻子非常支持他在山中修行。每次下山之後,他都會感到神清氣爽,為人也變得親切和藹起來。即使遇到了問題,也不會再歸咎於他人。
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傾向於把問題歸咎於上司、職場、同事、客戶身上。如果人們能像山伏那樣獨身面對自然,堆積在心中的污垢也許就能得到淨化。
山伏的裝束很有講究:手中的念珠代表著不動明王的利劍,身前的梵天顯示著修行者的等級,腰上的鹿皮則象徵著佛的坐騎——獅子。
和山伏相關的詞語也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法螺貝」用來指代「吹牛的人」,「修驗者」中的「驗」字被用在了「迷信兆頭」的短語中。另一個經常使用的說法就是「成為天狗」,意思是「洋洋自得」。
受訪男子告訴我,天狗的打扮與山伏相同。所謂「成為天狗」,是指那些忘記保持謙遜的山伏的鼻子會逐漸變長。山伏並不應該感覺自己高人一等,而要把自己獲得與領悟的東西返還給大眾。若不如此,就會成為天狗。因此,山伏在山中修行時,總會為朋友與家人的安定和人們的幸福祈禱。
聽到這裡,我不禁感到一草一木中都蘊含著神靈。本次採訪給我的感覺是,與宗教相比,山伏在更多地追求一種置身於大自然中的「精神療養」。
山伏並沒有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那樣的宗教典籍,也與因地區、流派不同而各異的般若真教、真言等經典不同。與在頭腦中冥思苦想相比,山伏更傾向於通過身體上的修煉來深刻地領悟教義。
無論是工作還是人生,都存在著許多與山伏修行的相通之處。人生的浮沉就像是山路的起伏。在遭遇困難時,可以想像自己正面臨著一段險峻的山路。我也想嘗試一下山伏的修行,希望「山伏精神」能夠幫助我緩解大量稿件臨近交稿期的苦惱。
便利商店中的茶葉蛋
日本流行的便利商店文化被原原本本地移植到了臺灣,遍佈在臺灣各地。有統計顯示,臺北的便利商店數量與人口的比例要遠遠高於日本。當我聽說就連阿里山的山頂附近都設有便利商店時,不禁十分驚訝。
比較兩地的便利商店,能夠最直觀地感受到的不同之處便是走進店裡時聞到的氣味。在臺灣的便利商店中,有一種日本便利商店所沒有的產品——茶葉蛋。它就是氣味的來源。
將煮熟的雞蛋的殼壓出裂痕,再用加入了八角和鹽的烏龍茶慢慢煮透。這樣一來,從蛋殼裂縫中滲入的烏龍茶就會在白色的蛋清上留下玄妙的花紋,就像是中國哥窯的陶器一般美麗。
哥窯瓷器的斷紋與其接近於乳白色的青瓷表面非常相配,蘊含著一種情調。斷紋共分兩種,粗者謂「鐵線」,細者謂「金絲」。茶葉蛋乳白色表面上的花紋也十分美麗,用「茶絲」來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八角的香味最能激發人的食欲,其味道既特別又濃烈,一走進臺灣的便利商店就能聞到。要是在日本的便利商店中聞到這種味道,顧客一定會感到吃驚。
我問過臺灣的朋友:「你們不會在意便利商店裡的氣味嗎?」對方卻認真地回答道:「便利商店裡根本就沒什麼氣味呀。」令我不禁啞然。可能是他們從小就習慣了這種味道,感覺它就像空氣一般自然。不知日本是不是也存在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獨特味道。下次,我要問一問外國人這個問題。
據稱,茶葉蛋發源於中國的江南地區,後來傳遍全國,在臺灣也成為了國民食品之一。我在日本也試著做過茶葉蛋,可如果一次做的數量不多的話,就無法保證味道。在家裡做茶葉蛋比較麻煩,還是在店裡買既方便又便宜。
關於蛋類的吃法,日本人完全比不上中國人。在中國的菜市場中,雞蛋、鴨蛋、鵪鶉蛋等大大小小的蛋類一應俱全,僅是雞蛋就會按大小、產地區分開來。按烹製方法分,更是有皮蛋、鹵蛋、熏蛋等等。說起中國沒有的日本獨特吃法,也就只有將生雞蛋打在熱騰騰的米飯上,再拌上醬油這一種了。
日本的便利商店裡都是沒有任何味道與氣味的,這也是其賣點之一。在這個人工打造的空間中,擺滿了包裝好的食物。而臺灣的便利商店中則加入了菜肴。當然,日本的便利商店裡也會銷售肉包子、香腸等食物,但它們都被密封在容器之中,氣味不會散發出來。
文化是會傳播的,但它在不同的地區扎根時,必然會融入一些外來的成分,或是出現自我進化。在思考現代文化的傳播時,臺灣便利商店的茶葉蛋便是一個很好的材料。
作者資料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2016年離開《朝日新聞》開始自由作家生涯。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故宮90話》等多部作品。目前在臺灣為《天下雜誌》《新頭殼》《報導者》《轉角國際》跟《鳴人堂》專欄作家。
基本資料
作者: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人生散步
出版日期:2017-04-28
ISBN:9789571369914
城邦書號:A2201861
規格:平裝 / 單色 / 25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