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日常隨時烙哲學,用思考通樂人生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日常隨時烙哲學,用思考通樂人生

  • 作者: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 出版社:究竟
  • 出版日期:2017-06-01
  • 定價:360元
  • 優惠價:85折 306元
  • ※本商品已最低價,恕不再打折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亞洲第一!監督政府的獨立網路平臺「沃草」出品。 臥虎藏龍!不同作者觀點,哲普教育無障礙。 哲學有用!不懂思考,就等著接受糟糕的決策。 歡迎踢館!要讀更要反思,活化大腦並面對現實。 是時候,讓哲學出馬了! 踏入烙哲學交誼廳,來趟哲學思維的旅程, 引出你的想法,創造更美好的對話。 在民主社會裡,和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互相討論社會議題,是免不了的事情。 遺憾的是,我們在進入臉書時代之前,並沒有做太多準備。 忽然發現社會裡竟然有那麼多政治立場令人髮指、那麼多跟我不一樣的人,讓我們都嚇壞了。 我們發明了很多詞彙,例如同溫層、取暖,對討論的幫助卻似乎很有限。 一旦面對真正的對手,我們依然容易陷入跳針和鬼打牆的輪迴,直到有人放棄對話或者被封鎖。 這些情況令人洩氣,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很爛。 因為我們其實一直沒有受過民主社會公民應有的專業訓練, 國民教育並沒有教我們怎麼跟立場不同的人對話,怎麼有耐心地抽絲剝繭理解雙方立場。 這個時候,我們想,哲學該出馬了。 在臺灣,有一群念哲學的人想要動手讓這個願景更容易實現。 他們發想有趣的議題、研究清楚的表達方式、鑽研引人入勝的寫法,希望能把哲學寫得讓身負一天工作疲倦的現代人也讀得下去。 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這些人努力的成果。 我建議你在讀的時候,隨時對文章進行最全面的質疑和反思。 自己實地去想,體會哲學的樂趣。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我們邀請你,對人生提出最全面的質疑 價值:撒個謊並非總是錯?做好不做滿,可以客訴嗎? 生活:上班很苦真有法解?人生就是要鑽牛角尖,不然要幹嘛? 政治:誰說文明就要禮貌?不滿意這個政府,可以退貨嗎? 性別:支持同婚可穿褲子?你真的有想過護家盟在想什麼嗎? 自己:你怎麼知道你是誰?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樣的人嗎? 藝術:福祿猴的美你不懂?看不懂的藝術,難道就是最美的? 【各界推薦】 哲學之於其他學科,如同智慧之於知識,擁有知識不等於懂得如何思考,思考是質疑和改變的必要基石。哲學教人質疑,它是非功利性的,試圖解決表面看來無用卻直指真相的問題。我們要如何知道哲學的重要性、它又要如何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在這個公民覺醒熱潮與庶民小確幸持續噴發的時代,著筆於多面向的本書能提供一個由淺入深、多管齊下的學習路徑,指引對每位邁出思考第一步的讀者開始對真理的探索之路。 —— 囧星人(網路影評與說書節目製作人) 在過去幾年,「烙哲學」集結了許多年輕的哲學家,以嚴謹的哲學論理,一一拆解看似複雜難解的議題。他們證明了,哲學不僅可以內省,也可以很公共,哲學不僅是追求幸福的智慧,也是一套讓我們遊走叢林社會的可靠工具。 —— 吳豐維(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臺灣社會有哲學貧弱症。現在有一群年輕哲學人要來改變這個現象了。從生活上各個角度切入,以輕鬆的語言談論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這本書會讓你覺得哲學不遙遠,讓你不費力氣習得哲學對話的習慣。 ——洪裕宏(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本書有三個部分非常值得特別點出來。第一,它的現時性。書中有非常多的內容,針對剛發生不久的社會議題進行分析,讓讀者可以感受到哲學論述的活用與論理。第二,本書列舉的思考問題。在每篇文章的最後,都有作者列舉的問題,讓讀者在意猶未盡的心境下,可以嘗試地針對這些問題過一過哲學癮。第三,本書的寬廣性。本書所有的文章,不但文筆清晰又流暢,還牽涉廣泛的哲學內容,其中還擴及傳統中國經典的詮釋與分析。這是我在閱讀本書中,最為驚艷的收穫。 ——苑舉正(臺大哲學系教授) 思想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本質性的特徵;而會思考的人,終將無法逃避人類理性向自己提出來的哲學問題――逃避固然可恥,也沒有用;烙哲學不但好玩,更有大用。愛好智慧的朋友們,全神貫注的上吧! —— 張旺山(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無論從時事議題融以哲學討論,或是以思想實驗帶出哲學的思考模式,作為非本科出身的一介草民如我,本書的閱讀門檻不若想像中高,反而相當接近生活,並在關鍵的議題上,更適時地以哲學回應了社會。如能透過哲學向外解析世界,向內認識自我,並進一步形塑自己的世界觀;或許,這比找出一個終極答案來得更有意義。 ——許伯崧(UDN鳴人堂主編) 臺灣的教育,在哲學思考這塊一直是欠缺的。從小到大,很少有機會被訓練做嚴謹的思考。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出現不同價值的衝突;惟有靠嚴謹的思考、抉擇,個人才能脫離迷思,社會才能進步。哲學沒有答案,而是一個提問與解答的過程,本書藉由價值、生活、政治、性別、自己、藝術六個面向循序漸進,從不斷的對話中抽絲剝繭尋找可能的答案。這能幫我們更了解自己,也發現哲學並沒想像中那麼難。腦子是個好東西,能用來思考真棒! ——葉丙成(臺大電機系教授) 哲學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同時呈現許多對立衝突的觀點,看它們捉對廝殺,將對方的論據一一擊破,看看最後還剩下什麼。也許有的人學哲學是為了得到真理,鞏固自己的信念;但我學哲學的目的正好相反:我喜歡用哲學來摧毀我自己的信念,享受不斷被打臉的快感。台灣社會這幾年來已經進入「新百家爭鳴時代」,對於女權、同婚、政治等議題,隨處都可以開新戰場。現在真正需要的,是深化各方觀點,然後進行深入對話,才能明白爭執的關鍵何在。雖然這本書不一定討論了你所關心的議題(例如女權就沒有提及),但我們還是可以學習讓不同立場深入對話的技巧。 用輕鬆的筆調來介紹哲學,已經不稀奇了;現在市面上缺乏的是一本能夠呈現各方對立觀點,深入對話,並從中學習思辨能力的書。而《現代草民哲學讀本》就是這樣一本書。推薦給厭世的你。 ——厭世哲學家 林祖儀(PTT粉絲團主編) 林從一(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沈清楷(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 謝世民(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業草民聯合推薦

目錄

推 薦 一介草民的真心不騙 / 許伯崧 推 薦 有美玉於斯,韞匵不藏諸 / 苑舉正 推 薦 專業草民來推薦 出版緣起 歡迎踏入烙哲學交誼廳,來趟哲學思維的旅程 / 洪偉、吳星澄 導 讀 我們邀請你,對人生提出最全面的質疑 / 朱家安 第一章 價值 引 言 對「我們該做什麼?」這個問題,你應該好好挑剔 第一篇 為什麼康德絕對不說謊? 第二篇 道德原則可以有例外嗎? 第三篇 政治人物可以違背承諾嗎? 第四篇 哲學如何解答「人生的意義」? 第二章 生活 引 言 關於生活問題,哲學家就是要鑽牛角尖啊! 第一篇 濠梁之辯,關於愛與真理的辯證(無誤) 第二篇 我們應該相信真理嗎?(這不是廢話嗎!) 第三篇 價值一百萬的哲學決策——紐康難題 第四篇 是超譯尼采還是超渡尼采? 第五篇 上班很苦嗎?漢娜‧鄂蘭和莊子來救援啦! 第六篇 老子也按讚的索馬利亞海盜矯治方案 第七篇 陰謀論的哲學問題:最「融貫」的故事,就最可能為真嗎? 第三章 政治 引 言 哲學能夠提供你新的政治視角 第一篇 文明必須禮貌嗎?不和諧的抗爭與國際城鎮會議 第二篇 搶救國文、護家盟、制服守舊派與「偽善」 第三篇 佩迪特的共和主義 : 一種對自由的理解件 第四篇 洪秀柱、無知之幕、承諾的張力 第五篇 「不適任的選民」一定要一人一票嗎? 第六篇 「自以為客觀」的壓迫:住山上的原住民、溫順的女人、中華民族 第七篇 規則沒有指出好處,為什麼我們還有理由照著做呢? 第四章 性別 引 言 婚姻平權,可是哲學家豐富的抽象概念論辯 第一篇 「同性伴侶」和「同性婚姻」:差一點,差很多 第二篇 當心!主張同性戀不自然,可能導致你不能穿褲子! 第三篇 你真的有想過護家盟在想什麼嗎?沒有,你只想到自己 第四篇 肛門,護家盟,存在主義 第五章 自己 引 言 關於你是不是你,哲學有話要說 第一篇「我思故我在」的神推論 第二篇「我思故我在」真的無容置疑嗎? 第三篇 你怎麼知道你是你:令人想到睡不著的人格同一性議題 第六章 藝術 引 言 藝術,其實跟哲學一模模一樣樣 第一篇 什麼是藝術? 第二篇 作者已死:評論藝術作品,需要看作者臉色嗎? 第三篇 解讀藝術作品,為何需要考慮作者意圖? 第四篇 看不懂藝術品時,為什麼不該問作者? 第五篇 換個名字,藝術品的內容會跟著變化嗎? 附錄 烙哲學作者群簡介 附錄 參考資料

序跋

序 歡迎踏入烙哲學交誼廳,來趟哲學思維的旅程
◎文/洪偉(沃草公民學院專案經理)、◎文/吳星澄(烙哲學企畫編輯)   兩年前,沃草的「公民學院」開始執行「烙哲學」的發起活動與支持計畫。那時的召集人和今天一樣,是朱家安和洪偉。   我們最早的想法,是希望經營一個以哲學普及寫作為導向的社群。為了這個目的,我們設立了用於線上討論的「烙哲學交誼廳」,並定期舉辦屬於寫手的實體交流聚會。   為了建立永續發展的模式,我們首先必須找到獨立的經費來源。「UDN 鳴人堂專欄」的幫助,對於此模式的形成非常重要,他們提供的稿費一部分就做為社群的運作經費,支持每一次的寫手聚會。在這要特別感謝鳴人堂主編許伯崧的支持。   穩定產出「鳴人堂專欄」的哲普文章,成為這個社群中最重要的活動。圍繞著此專欄,哲學人在討論區中交換意見,不管是批評還是補充。   在烙哲學的稿件審查上,我們採用獨特的「開放審稿」模式。完全透明地在「烙哲學交誼廳」上進行。任何會員都可以在每篇投稿的討論串裡看到文章的形成過程。最後再由主編朱家安進行最後的潤飾和確認。   這種審查方式除了可以廣納多方意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在文章的形成中,享受到哲學討論的過程。   然而,社群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在內容的產出。社群中的交流以及對話,也增加了社群參與者的成長與反思機會。   哲學不是實用的學科。哲學普及的工作,除了要能讓人了解哲學,同時也要對人說明:「哲學的價值在哪裡?有什麼用?」在社群中,這提供了我們很好的反思機會。   在社群中,我們遇見各種不同的人,而人人都有自己對哲學普及的見解和認為重要的問題;對每個議題,也有自己的獨特思路,進而成其內容的豐富。   兩年來,社群隨著參與者的貢獻成長著。今天,終於有了《現代草民哲學讀本》的出版。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這不只意味著我們寫了一本書,更意味我們以自認理想的社群模式寫出了一本書。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經過錘鍊的精確思路、豐富思考的方法。能帶給讀者的,將不只是哲學的敲門磚,更是一趟能經歷各種哲學思維的旅程。   如果覺得還不過癮,就來「烙哲學交誼廳」(citizenedu.tw)上晃晃吧!
序 我們邀請你,對人生提出最全面的質疑
◎文/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在民主社會裡,和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互相討論社會議題,是免不了的事情。遺憾的是,我們在進入臉書時代之前,並沒有太意識到這件事,也沒有做太多準備。忽然發現社會裡竟然有那麼多政治立場令人髮指、那麼多跟我不一樣的人,讓我們都嚇壞了。我們發明了很多詞彙,例如「同溫層」「取暖」,但它們對討論的幫助似乎很有限。一旦面對真正的對手,我們依然容易陷入跳針和鬼打牆的輪迴,直到有人放棄對話或者被封鎖。   這些情況令人洩氣,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很爛。因為我們其實一直沒有受過民主社會公民應有的專業訓練,國民教育並沒有教我們怎麼跟立場不同的人對話,怎麼有耐心地抽絲剝繭理解雙方立場。 這個時候,我們想,哲學該出馬了。   對於一般人來說,哲學的抽象思維就像是在打高空,對生活幫助有限。然而如果你曾經好好參與一場政策辯論,會發現多元社會的理解避不開抽象思辨:道德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美感呢?什麼是人的基本權利?如果被剝奪了,到底有多糟?當人們需要藉由抽象層次的討論來共同擬定社會前進的方向時,輕賤哲學思維的結果,就是低落的討論效率和糟糕的決策。   本書使用指南:引出你的想法與我們對話   其實,以哲學研究為職業的人,就跟其他學術工作者一樣,他們喜歡自己研究的東西。如果可以,他們會希望別人也能享受這些思考和探尋的樂趣,並進一步用哲學來改善生活和社會。在臺灣,有一群念哲學的學生想要動手讓這個願景更容易實現。他們發想有趣的議題、研究清楚的表達方式、鑽研引人入勝的寫法,希望能把哲學寫得讓身負一天工作疲倦的現代人也讀得下去。你手上的這本書,就是這些人努力的成果。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整理了烙哲學社群近三年來發表的文章,依照主題和進階程度分類,並在文章後面附上了進階思考的問題,協助你確認自己對文章的理解,並幫助你找到自己的意見。我們整理的六個主題分別是:   價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看似主觀的道德該怎麼討論?   生活:有所謂「真理」嗎?我們該怎麼面對工作?   政治:對政府不滿,可以怎麼辦?   性別:同性戀不能結婚,有什麼問題嗎?   自己:「我」是什麼?「我」存在嗎?世界呢?   藝術:什麼是藝術?解讀藝術作品,有所謂對錯嗎?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刻意挑選了一些有先後接續效果的文章,讓你的閱讀能夠逐漸深入,例如:   林正昊:為什麼康德絕對不說謊?   張智皓:道德原則可以有例外嗎?   此外,我們也挑選了一些在相同議題底下有互斥立場的文章,讓你體驗哲學辯論好玩的地方,例如:   王人俊:當心!主張同性戀不自然,可能導致你不能穿褲子!   張子龍:你真的有想過護家盟在想什麼嗎?沒有,你只想到自己   你在閱讀的時候,不見得會同意作者們的說法,這很正常,也很好。你應該把作者當成仁慈的對手:他們盡量清楚鋪陳出自己的看法,讓你當成靶來進行思考訓練。有些作者甚至在文章後面的思考問題裡鋪了一些線索,讓你可以更容易找到切點來反駁他自己的意見。(當然,也有一些作者故意設計了奇怪的問題,意圖造成讀者的困擾。基於寫作自主,我們也無法阻止他。)   在學術上,哲學的訓練很仰賴思考。以休閒娛樂來說,你也得自己實地去想,才容易體會哲學的樂趣。所以,除了我們自己打自己之外,我也建議你在讀的時候隨時想想下面這些問題:   這個人討論的問題是什麼?   他對這個問題給了什麼答案?   他對這個答案給了什麼理由?   這個理由好嗎?我願意接受嗎?有沒有什麼顧慮?有沒有更好的理由可以支持他給的答案?   他給的答案好嗎?這個答案會不會導致什麼奇怪的結果?對於他討論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答案?   他討論的問題如何?夠明確嗎?他提問的方式,會不會誤導我認為他的答案很合理?   對文章進行最全面的質疑和反思,就是不浪費作者心力的最好方式。   現在,就翻開下一頁吧!

內文試閱

第一章價值: 第三篇 政治人物可以違背承諾嗎?
◎文/陳煥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政治人物說話前後不一、違背自己承諾的情況。像是二○○八年總統大選時,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曾說,要是敗選就退出政壇,但後來卻復出從事政治活動;前總統馬英九在競選連任前曾明確表示,絕不會在任內與對岸元首見面,但二○一五年十一月卻在新加坡進行了馬習會。通常我們對於公眾人物「說話不算話」「公然說謊」「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會感到不滿,但是政治人物比起其他公眾人物又比較特別:他們背負社會期待,又擁有某些專業政治考量,所以迫於現實與無奈的「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似乎可以得到諒解。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政治人物違背諾言?他們究竟做錯了什麼?以下我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說明兩點:   一、哲學上「絕對不可以說謊」不是定論。   二、即便如此,政治人物違背承諾仍然是錯的,他們應給民眾足夠的交代。   「絕對不可以說謊」也太嚴格了吧!   在開始討論之前,需要先澄清以下幾個類似的行為:「說謊」「做假承諾」以及「違背承諾」。一般來說,說謊是指一個人想的和說出來的內容不一樣;做假承諾則是指明知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情,卻仍然答應他人。這兩個行為的共通點在於:行為者刻意讓他人誤信自己的話。另一個相似的行為則是單純的「違背承諾」,也就是行為者不一定一開始就打算欺騙,而是基於其他理由導致做不到,或是不得不放棄原先的承諾。以下雖然討論說謊,但大致上也同樣適用於做假承諾。   如果單純討論「人到底可不可以說謊」,「不一定」「看狀況」並不是壞答案。傳統崇尚的美德之一是誠信,然而說一個人擁有品德,並不是說他「百分之百」遵守道德要求,而是他的行為和傾向「大部分」符合道德要求。若要一輩子不說謊才算誠信,世界上可能找不到任何一個誠信的人了。所以從「誠信是一種品德」,無法推得「所以人絕對不可以說謊」的結論。   主張「人不可以說謊」的學者當中,最有名的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身為義務論者,康德認為人受到「道德命令」規範而有其該盡的道德義務,他主張的其中一條義務正是「絕對不可以說謊」。因此就有人問康德:「當有人拿著槍按你家門鈴、用一副要來尋仇的臉問:『你爸在家嗎?』難道你還是認為不可以說謊嗎?」這個思想實驗固然極端,但確實成為批評康德的有名反例。也因此就算是支持康德的哲學家,有些人還是會選擇幫康德緩頰,主張康德學說不必然導得「絕對不可以說謊」的結論。   和義務論齊名的另一個學派是目的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結果主義。結果主義者主張:一個行為的對或錯,完全被行為的結果決定。所以人是否可說謊,是看說謊後會導致怎樣的結果來決定。至於大部分情況下,人們選擇誠實,是因為理性考量後,發現說實話的結果通常比較好。如果有時說謊才能造成比較好的結果,那麼說謊就是道德上對的行為。也就是說,結果主義者會認為:說謊不必然就是錯的。   但是,撒了「該撒的謊」之後依然會有虧欠感   雖然從結果主義與義務論來看,同樣都無法得到「是否可以說謊」的決定性答案,但肯定的是,這兩種主張對於人們在說謊後是否該有虧欠感,具有不同的看法。   對結果主義者來說,由於行為對錯完全交給行為結果決定,所以一旦我評估某個說謊的行為,確實會比不說謊造成更好的結果,那麼這次的說謊對我來說就是「對的行為」。換言之,我不必因此感到愧疚與良心譴責,因為這就是道德上該做的事情,做假承諾以及違背承諾也是如此。如果行為者感到掙扎和虧欠,結果主義者會將其解釋成,那只是行為者習慣了一般道德觀而產生的「不適感」,在道德討論上並不重要。如果是康德義務論者,行為者說謊後感到虧欠就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不管基於什麼理由做了決定,「說謊」本身就是錯的,不會因為帶來好結果就變成對的,行為者仍然需要承認道德上的瑕疵。就這個區別加以考量,我個人基於兩點理由,比較傾向支持義務論:   一、對於人們說謊後的心境狀況,義務論的描述比較接近現實。不管基於什麼理由說謊,人們總是會意識到自己「似乎做錯事了」。就算理智上不斷告訴自己是基於好的理由才說謊,虧欠感仍然不會因此消失。   二、義務論提醒人們,在行動前多一層反思:一個人幾經衡量,最後決定採取的行為,不必然就是對的。我們可以試想:當你揭穿朋友的謊言,朋友只一味解釋他有理由與苦衷,卻從不反思你的感受,也沒表現虧欠感或不好意思,那麼就算他有好理由說謊,我們仍然會指責他不重視你、不夠朋友。   我認為,即便我們不支持「絕對不可以說謊」的原則,康德的義務論依然提供了一些想法,足以說明為什麼政治人物違背承諾該受譴責。   政治人物違背承諾仍然不道德   我們總可以想像有些時候,隨著時空條件變遷,現在的我跟以前的我確實會對同一個問題做出不同選擇。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真誠地對待因為自己轉變,對其他人造成的損失與傷害(不管是實質上或情感上的)?例如謝長廷的例子,如果善意理解他的處境,我們可以想像他因為選情需要,當時必須做出退出政壇的承諾,也可以相信他真的是希望臺灣更好,或是因為背負黨內壓力與其他利益,不得不再次復出。換作任何一個人,在他的處境下,或許最終都會決定違背原本的承諾。   然而,就算政治人物們基於專業考量或政治現實,讓他們只是不得不違背承諾,而不是故意說謊或做假承諾,也不代表因此他們就是對的,不需要被譴責。如果從康德義務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在意這些政治人物究竟有沒有關心臺灣政治、把社會的人民當成對等有尊嚴的人加以看待。   康德主張:「任何只是把人當成工具手段,而沒有同時當成對等有尊嚴者加以看待的行為,絕對會是違反道德法則且錯誤的行為。」就算支持康德的學者,想辯護康德沒有主張「絕對不可以說謊」,他們也必須得先解釋,為什麼當一個人說謊時,有可能仍然把被欺騙的人當成對等有尊嚴的人加以看待,因此這時才可以說謊。這也是常理會認為不管有什麼好理由說謊,多少總該對他人感到虧欠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人物需要違背諾言可能真的有些好理由,但他們至少要能承認,當初把承諾看得太簡單了、不應該用許諾做為競選手段;他們也有責任,應該向大眾解釋清楚自己碰到了什麼困難,使得自己無法堅守諾言。如果用康德義務論來思考,就是因為相信人民能夠思考、具有尊嚴與理性,才需要展現擔當與誠意,給人民清楚的交代。換句話說,基於政治現實需求,而把違背承諾視為理所當然的政治人物,都是我們應該譴責的對象。   馬前總統的情況也是如此。他曾經說過不選台北市長、不選總統、政策沒兌現要捐薪水都沒做到,到最後承諾總統任內不見對岸領導人又還是去了。如果要指責他,我不會指責他說謊。因為就算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許真的有那麼一點可能,每一個我們看在眼裡的謊言,都是他深思熟慮後,對道德困境做出的艱難決定。真正應該譴責的是,當人民發現他違背諾言時,他仍然抱持著不需要給人民交代、也不用重新反思自己的心態,好像「只要自己相信是在做對的事情」就好。   政治人物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與胸襟雖是好事,但民主社會中,合格的政治人物或政府,應盡可能保持公開透明,把思考過程與理由清楚呈現在人民面前,以此縮短行政專業與主流民意的差距。   這才是政治人物「把人民當成有尊嚴的人加以對待」的表現。就像上述揭穿朋友說謊的例子:一個打死不認錯只顧找藉口開脫,甚至時常連理由都懶得找的朋友,怎麼樣也算不上重視被騙的人,或是把人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從這觀點來看,我們應給予臺灣的政治人物更多的期待與要求,讓他們能理解到:政治人物違背給社會大眾的承諾,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   思考問題:   1. 如果我們期待政治人物把人民都當成對等、有尊嚴與理性的人加以看待,除了違背承諾以外,你認為他們還有哪些作為應該被檢視與批評?他們應該怎麼做會更好?   2. 政治哲學上另一個有關的議題叫做「髒手問題」(Problem of Dirty Hands):當基於政治現實與專業考量,有時會出現決策者必須違反道德規範以換取更多國家利益或社會幸福的狀況。你覺得一般道德與政治考量真的有所衝突嗎?如果你是決策者,你會如何面對這類問題?
第四章性別: 第二篇 當心!主張同性戀不自然,可能導致你不能穿褲子! / 王人俊
  反同性戀團體穩定提供哲學普及者批判性思考教材,是我們一向放在心中感念萬分的事。(有嗎?)在上次同志婚姻合法化遊行後,好像叫「護家盟」,又好像叫「下一代幸福聯盟」的反同性戀團體便迅速聲明了他們一貫的主張:   「同性戀是不自然的,我們堅決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   生物學背景的朋友可能會笑出來,想說難道反同性戀團體打算接受演化論了嗎?不過,在生物學家跳下來指出科學研究的反證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提醒護家盟:若要以「自然」做為原則來規範人的行為,必須要小心處理,因為一個不好,可能會弄得自己再也不能穿褲子。   反同性戀團體基於自然的主張,基本上可以整理成這樣:   同性戀不自然。   不自然的東西都是壞的或錯的。   因此,同性戀是壞的或錯的。   壞的或錯的事物不該合法化。   同性戀婚姻不該合法化。   然而……   「自然」是什麼意思?   「自然」有很多歧義。比較傳統的意義上,它通常指「除了人類本身以外事物的原初狀態」。然而,有時這個定義也會把人類本身的原初狀態包含在內。有時候「自然」用來代表「人類未經文明影響前的樣貌」;有時「自然」只是代表一個人跳舞不像我一樣僵硬扭捏,或是「這件事情很普通、很正常」,例如「熬夜趕稿時,想打《異塵餘生4》是很自然的。」   另外一類的定義則主張:「生物所能展現出來的潛能和行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所知這類定義中推演到最極端者,大概要屬生物學家道金斯,他認為既然人類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人類潛能受制於自然演化基因,人類的造物也算是人類基因「延伸的表現型」,當然算是自然。   因此,太空梭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跟水獺的壩、螞蟻蓋的蟻丘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最後,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自然」定義,屬於宗教性質。在西方神學理論中,所謂的「自然」是指神安排給受造物的「目的」,達成神的旨意才是自然。不過這種「自然」定義有幾個問題:   一、這個定義只對信神的人有意義。   二、哪個神的教義說了算?做為一個虔誠的飛天義大利麵怪物信徒,我必須指出,以本教莫西八戒的第六戒要求來看,義大利麵神要求我們對抗歧視他人者,而且必須在吃飽後進行,顯然這才是偉大麵神替人類安排的目的。不知道能不能由麵神教來主導宗教性的自然定義呢?我相信絕對比力行同性戀抹殺行動的伊斯蘭國和平許多。   簡單說明至此,可以看見「自然」的語義非常多樣,並且可能彼此矛盾。   我們該如何合理的詮釋反同性戀論證裡提到的那個「自然」呢?宗教性的自然似乎不適合,因為:   一、沒道理用反同性戀教會上帝的目的論,而不是由我們偉大、開明且比較關心信徒健康飲食的麵神決定。   二、做為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關於婚姻和性行為的宗教見解還請留在臥房裡自己解決,我其實不太想知道。   三、反同性戀團體似乎非常努力地希望大家不要把他們當成奇怪的狂信者,在各種文宣中努力地撇清和宗教的關係。顯然他們也不覺得,用宗教來定義「自然」或「人該做什麼」是正常的做法。   其他的定義哪個適合呢?   一、如果生物展現出來的潛能都屬於自然,那同性戀也是自然的,這個定義會導致反同性戀團體的原始主張不成立,顯然無法適用。   二、「跳舞難看」這種不自然,在舞會結束後就不重要了。並且就算是在舞會裡,我們通常也不會禁止跳得難看的人跳舞呀!   三、用「自然」來形容「正常」呢?一個問題是,任何對「正常」的主張都是獨斷而任意的。編輯顯然不會同意拖稿打《異塵餘生4》很自然,快點把稿呈給他校對才自然。這種連編輯和寫手間都喬不定的自然定義,大概也不適合拿來當政策主張的定義使用。   沒褲子了怎麼辦呢?   考慮到其他的可能都剔除,只好根據我所能想到的各種自然定義中,挑出剩下的「包含人類在內事物的原初狀態」,考量到反同性戀團體經常強調 「同性戀是後天的」「同性戀是社會鼓勵建構的」和「只有人類會被教導成同性戀」而推敲起來的反同團體認知中,人類原初狀態是沒有同性戀的。看來就是這個定義了!多麼漫長的推論過程啊!   根據這個分析出來的結論,我們能做出如下的類推:   「褲子不自然」的論證   一、褲子是不自然的。(你看到沙灘上有條褲子,你會覺得那是自然隨機演化出來的嗎?一定是智慧的中國紡織工織造後,被潮水沖走的。)   二、不自然的東西都是壞的或錯的。   三、因此,褲子是壞的或錯的。   四、我們必須反對壞的或錯的事物合法化。   五、我們必須反對穿褲子。   (感謝反同性戀團體為推廣天體營文化所做的努力,引領臺灣人追求展現身體露天美學的重責大任就交給你們了!)   反同論證的問題在哪?   事實上,這次反同性戀團體犯的錯誤,是叫做「訴諸自然(appeal to nature)的非形式謬誤」。這在批判思考學者的分析下,有兩種基本形式。   第一種:   A是自然的。   因此,A是好的或對的。   第二種:   B是不自然的。   因此,B是壞的或錯的。   很顯然的,這種論述裡的自然定義經常不明確,甚至於各種「自然」的意義彼此矛盾。「原始狀態」的自然和「習慣成自然」的自然,在意義上很可能就是誓不兩立。因此在訴諸自然時,其實往往是在拿語意模糊的話來搪塞。又或者心中已經有獨斷的定見而沒有提供證據,只是用「自然」一詞強迫你接受他偏頗的前提,這種說法在邏輯學上稱為「丐題謬誤」。   訴諸自然有個常見例子,叫做「自然就是美」。這邊所謂的自然是指不能化妝呢?動作不扭捏最美嗎?還是「有化妝但高明到看不出來」呢?沒穿褲子算自然美嗎?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這句話所謂的「自然」原意為何,但這句話經常成為「何為美」的見解。   有沒有一種「自然」的見解可以讓反同團體的主張看起來合理些呢?有個主張認為「生物的共同點就是繁衍,可以使生物繁殖續存才是自然,同性戀無法繁殖是不自然的。」這看起來好像有點道理,然而,這個主張忽略生物界充斥著「本身不繁殖,協助其他親屬繁殖」的生物個體,這也是一種「使生物得以繁殖」的演化策略,包括各種昆蟲以及許多群居哺乳類動物。同性戀個體可以協助照顧親屬子女,增加繁衍數量,是一個確實可以觀察到的生物現象。「可以使生物繁殖續存」顯然不能只看個體本身來決定,同性戀本身不繁衍,也不能說同性戀就「不自然」,這個定義仍然是說不通的。   反同團體可以怎麼辦?   簡單的分析後,我們便能了解,大多數情況下,用訴諸自然當理由,我們根本不知道你到底確切在主張什麼。「A不自然」也不能做為反對或禁止A的理由,我們可以輕易找出各種定義中「不自然」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並沒有被禁止。你不能夠要求人類保持在原初狀態,永遠不穿褲子鑽木取火、用石器打破長毛象的腦袋 (沒長毛象給你打了,哭哭);人類也不需要活在某個獨斷思想暴君的板模框架中,滿足他的「正常」要求。   因此,若反同性戀團體希望讓自己的主張有說服力,就必須更進一步指出,他們的「自然」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理由讓整個社會都該配合。畢竟如同前文所述,這種重要概念,如果隨便用,後果可能是很嚴重的。   當然,套句當年我連上輔導長的名言:「這也是一種生存方式,雖然我個人不贊同。」反同性戀團體完全有權利繼續堅持謬誤的信念,並且實踐到底。如果他們堅持訴諸自然,並實踐信念不穿褲子,誰能說什麼呢?   思考問題:   1. 你能想到其他「自然」的可能定義嗎?能否設想出一個合理的使用方式,既不會犯下「訴諸自然謬誤」,又能讓護家盟穿上褲子呢?   2. 「男人/女人就應該要XXXX才自然啊!你這樣好奇怪。」「人長大了自然就要結婚生小孩啊!你/妳都幾歲了,快點找個人結一結啦!」「現代科學一直在扭曲自然,市面上的產品都充滿了化學添加物,還是純天然的飲食最好。」類似的對話充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在身邊碰到了「訴諸自然謬誤」,你會如何辨識出它們、了解它們的錯誤,並且於外在的人際互動,以及內在的心理調適上加以應對呢?

延伸內容

推薦序 有美玉於斯,韞匱不藏諸
◎文/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但在這個社會中,大家對於強調多元主義的哲學思考,並沒有給予應有的尊重。這個事實,讓我這位哲學教師感到困惑。連我都如此,那麼可以想像的是,哲學學生所面對的困境。   雖然情況如此,但總有一些學生輩的人深深了解「有美玉於斯」的道理。他們不甘願,堅持透過他們的「筆」,展示腦海中的「玉」。他們年輕有理想、富正義感,無畏時局多變,勇於面對爭議,搭配哲學的智慧,高談闊論,企圖啟蒙社會。   對於這一份熱情,我在感動之餘也想到自己。我年輕時,沒有這麼好的文筆,卻也很安靜地讀完書。後來利用教書之餘,也找機會寫一些針對局勢做評論的文章。我羨慕後生晚輩所做的選擇,尤其在網路的時代,他們不斷地以獨立個人的身分,表達對於政治與社會的看法。   這些看法中,多數有立場,也有很多純粹就理念進行分析。不過整體而言,所有的讀者都會發現,任何立場一旦轉換為文字,內容極有可能變得比較持平而且深化。當然,政治立場是比較激動的,不過是否能有說服力,則要由讀者判斷了。   本書分成六個部分。其中,「價值」的部分涉及倫理學的思考;「生活」談的是人的根本價值;「政治」強調的重點是對於時局的批判;「性別」這一部分說的是自由選擇的立場;「自己」闡述一個哲學中,有關自我認同的問題;「藝術」這一部分是我認為本書最有意義的。藝術的討論,自然涉及主觀鑑賞與客觀評價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正是現在臺灣社會最需要的。   本書有三個部分非常值得特別點出來。第一,它的現時性。書中有非常多的內容,針對剛發生不久的社會議題進行分析,讓讀者可以感受到哲學論述的活用與論理。第二,本書列舉的思考問題。在每篇文章的最後,都有作者列舉的問題,讓讀者在意猶未盡的心境下,可以嘗試地針對這些問題過一過哲學癮。第三,本書的寬廣性。本書所有的文章,不但文筆清晰又流暢,還牽涉廣泛的哲學內容,其中還擴及傳統中國經典的詮釋與分析。這是我在閱讀本書中,最為驚艷的收穫。   我向國人推薦本書的同時,也希望所有讀者不僅僅將本書當成「哲學讀本」,也可以親自思考它背後所展現的意義。
推薦序 一介草民的真心不騙
◎文/許伯崧(UDN鳴人堂主編)   在《現代草民哲學讀本》出版的兩年多前,現任的烙哲學主編朱家安有一回跟我談到他們「正在籌組哲學普及的寫作團隊」,希望能夠以日常的語言,將哲學這門學科的知識介紹給更多的讀者。   當時是二○一四年,臺灣社會從三一八太陽花運動與反核運動的激烈衝撞中,撞開了新世代對於知識的渴求。無論是起造於當時、或是更早的學術科普網站,知識議題陸續在社群網站上受到熱烈的關注與分享,這股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學術公共化與科普化的需求,就我個人所身處的成長脈絡來看,或許可稱是前所未見。而烙哲學確實就成立在一個對科普文懷抱有別於以往期待的浪尖上。而我想,比起過去,這樣的條件更有利於推展學術的科普知識;特別是臺灣至今不僅經歷了政黨輪替,同時巨量議題更源源不絕地接連登場,舉凡婚姻平權、文言文的存廢,皆豐富了議題討論的厚度與廣度。   當然,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時事評論的文集,而是有著精采扎實卻不艱澀、且不令人昏睡的哲學介紹。除了哲學史上著名的思想實驗「電車難題」(相信大家都看過網路上各種電車難題的變形種),也介紹了幾位哲學家的經典學說:如康德的道德原則(不知道康德如果生在當代會不會被虧94狂)。除西方哲學外,書中也安排了中國哲學的篇章(暫且不論中國哲學是不是哲學的討論),對於哲學的認識因此更為呼應讀者的生命經驗(如老子不是只出現在國文課本那樣);此外,關於藝術哲學的討論,也拉開了另種觀看藝術的視角,進一步豐富了我們的美學體驗。   無論從時事議題融以哲學討論,或是以思想實驗帶出哲學的思考模式,作為非本科出身的一介草民如我,本書的閱讀門檻不若想像中高,反而相當接近生活,並在關鍵的議題上,更適時地以哲學回應了社會。哲學作為一種方法,不在於將複雜的社會現象/問題,以抽離、去脈絡且真空化的討論找出答案。相反的,我們所面臨的道德爭議,往往比這些抽象的思考與論辯更為瑣碎、複雜。如能透過哲學向外解析世界,向內認識自我,並進一步形塑自己的世界觀;或許,這比找出一個終極答案來得更有意義。

作者資料

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烙哲學是由沃草支援的哲學普及社群。我們是些哲學人,藉著書寫,想說:很多日常生活,都能烙哲學!歡迎來我們的線上討論區,一起抬槓:citizenedu.tw/

基本資料

作者: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出版社:究竟 書系:哲學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9861372365 城邦書號:A490064 規格:平裝 / 部分彩色 / 36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