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祕史:科學革命時代的醫學與謀殺故事
- 作者:荷莉.塔克(Holly Tucker)
-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 出版日期:2014-04-01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9折 315元
-
書虫VIP價:298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決賽
★2011年《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最佳圖書
★2011年《西雅圖時報》最佳圖書
★《科學人雜誌》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歷史圖書俱樂部」每月選書
★「每月好書俱樂部」選書
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決鬥!
透過各種實驗,經歷各種的失敗與不公,人命的犧牲,竭力找出血液的奧祕。
讓-巴蒂斯特.德尼被視為一個最危險的悖德者。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安端.莫華,他曾經是侯爵夫人的僕從,總是舉止得體。而如今精神失常,被抓到手術台上,成為德尼這場輸血手術的實驗品。
過沒多久,莫華將會去世,德尼則必須面對謀殺的指控。然而,最後卻是可憐的遺孀擔起毒死莫華的罪名。她為什麼要對丈夫下毒?那些被德尼稱為「輸血實驗的死敵」的真實身分又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把施行輸血的醫生比擬為煉金術士?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
【本書重點】
.到底血液的本質是什麼?靈魂正確的位置在人體的哪裡?人和動物最大的差異是什麼?所謂「作為人類」的意思是什麼
.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看見了十七世紀時英、法兩國的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這個歷史故事所涉及的科學與道德倫理的角力,其實至今我們仍然面對同樣的思辯,如在動物身上注入人體細胞等各種具爭議性的轉基因技術。
目錄
譯文說明
主要人物
序曲
第1章:醫生與精神病患
第2章:血液循環
第3章:活體解剖的年代
第4章:鼠疫與大火
第5章:《哲學彙刊》
第6章:高貴的企圖心
第7章:「他會爬多高才停下來?」
第8章:國王的圖書館
第9章:點金石
第10章:獸血
第11章:倫敦塔
第12章:伯利恆醫院
第13章:怪獸與奇觀
第14章:遺孀
第15章:下毒事件
第16章:怪獸喀邁拉
卷尾語
輸血技術演進史
謝辭
參考書目
序跋
序曲
一七九九年十二月十四日這天,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醒來時感覺一陣喉嚨痛,隨即開始發燒。那天早上六點,總統的醫生認為,該是幫他放血的時候了。放了十八盎司的血之後,病人的情況並未改善,醫生又幫他放了兩次血。不久後,華盛頓無法呼吸——醫學史家們相信他是因為會厭軟骨感染才會這樣。接著醫生又幫他放了第四次血,但沒有用。華盛頓像個溺死的人一樣倒抽一口氣,稍後於那天晚上十點左右死去。
儘管我們將永遠無法得知華盛頓的死因到底是他所患的病,抑或接受「治療」時放了太多血,許多史家認為可能性較高的應是後者。他的屍體被放在家裡的交誼廳裡面,好讓貴客們可以前來瞻仰遺容。就在全國因為失去其第一任總統而進入國殤時期之際,有些人正思考著是否有辦法讓他起死回生。
華盛頓有位外孫女是湯瑪斯.洛(Thomas Law)的夫人,她於隔天早上來訪時還帶著一個人,他提出了不可思議的主張。威廉.松頓醫生(Dr. William Thornton)是為美國規劃國都的建築師,這是眾所皆知的,據其揣測,如果可以把血液與空氣輸進屍體裡,總統就可以復活。松頓醫生認為,如果可以讓華盛頓的「體溫一度度提升,漸漸變暖」,也許就能慢慢地讓他的血液重新循環起來。接著松頓建議在「肺部氣管開一個切口,把空氣灌進去,為他施行人工呼吸,然後把羔羊的血輸進他的體內」。
很快地,家人拒絕了松頓幫華盛頓總統輸血的建議。他們沒有跟松頓醫生爭論輸血究竟是否能使總統復活。他們拒絕的理由是,如果想讓喬治.華盛頓在後世的記憶裡完美無缺,「最好就這樣讓他帶著十足的榮耀與令譽辭世;不再因為年老的身體缺陷受苦,恢復心神的完整官能,為永生做好準備。」用動物的血讓總統復活這種手法實在太離奇,與其如此,不如讓他死去。第一個主張輸血具有神奇療效,還有第一個認為可以用動物血液的人,都不是松頓。早在一百三十年以前,也就是在一六六五到一六六八年之間,全歐洲都因為進行輸血的可能性而感到興奮不已。英法兩國的科學家們陷入一場激烈的爭鬥中,雙方都想徹底掌握血液的祕密,成為第一個輸血成功的人。英國皇家學會(British Royal Society)的成員們著手進行的方式是把任何液體輸進動物的靜脈裡,包括:紅酒、啤酒、鴉片、牛奶與水銀。然後他們轉而注意如何把狗的血輸進另一隻狗的身上:把大狗的血輸給小狗,老狗輸給年輕的狗,某個品種的狗輸給另一個品種。法國科學院(French Academy of Science)跟進,也進行了狗的輸血實驗,但令其感到氣餒的是,他們沒辦法複製英國的成功經驗。
然後出現了一個叫做讓-巴堤.德尼(Jean-Baptiste Denis)的年輕內科醫生,似乎沒有人知道他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他完成了史上第一次把動物的血輸到人體的實驗,此舉震驚了整個科學界,贏得許多喝采,但也引發了更多的爭議。一六六七年的某個冷冽冬日裡,德尼把羔羊的血輸進一個十五歲男孩的身上。結果令人震驚:那個男孩活了下來。但是德尼的好運並未持續太久。成功令德尼志得意滿,他又試了第二次輸血,也是最後一次:這次的對象是個名為安端.莫華(Antoine Mauroy)的三十四歲精神病患。醫生切開一隻小牛的靜脈,然後用線把鵝毛管綁在一起,做成一個很粗略的儀器。然後他把小牛的血輸進莫華的手臂裡,輸血量只比十盎司多一點。到了隔天早上,從一切跡象看來,這次實驗很可能會成功——或者說,至少不會出人命。然而,幾天後,又被輸了幾次血的莫華死了。德尼旋即被控謀殺。
一六六八年四月十七日,此事出現戲劇性轉折:一位巴黎的法官撤銷了所有對於德尼的指控。然而,那個精神病患的死不只象徵德尼再也無法幫人輸血,同時所有的輸血實驗也都必須告終。在判決中法國法院規定,未來如果要幫人類輸血的話,必須先經過巴黎大學醫學院(Paris Faculty of Medicine)的授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過去該院未曾掩飾過對於輸血實驗的敵意。兩年後,也就是在一六七○年,法國議會全面禁止輸血,英國、義大利與全歐各地也都停止了輸血實驗,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後才會繼續。
這本書將會從兩個角度來檢視德尼受審的案子。首先,從微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藉案子來了解德尼這位醫生的崛起與失敗,那是個不為人知但卻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可以更普遍地了解十七世紀的那五年裡面發生了那些與輸血有關的事。但也許更重要的是,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來,我們要檢視的是各種理念與發現之間的交互影響,還有促使大家想出輸血這種治療方式的各種文化、政治與宗教力量——當年不但還沒麻醉、消毒的技術,也沒人知道血型的存在。因此,這個故事的重點不只在於科學革命時代的那些偉大科學家與精於算計的君王,也在於輸血實驗本身。
長期以來,史家們對於「科學革命」一詞始終多所爭議,因為它出現在本書的副標題以及書中許多地方,所以我該在此暫停一下,花點時間來解釋我對它的用法。此一詞彙源自於一九四○年代晚期,最先使用的人包括亞歷山大.夸黑(Alexandre Koyr.)與赫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等傳奇史家,他們認為科學革命可以等同於現代科學的誕生——從這一刻起,科學以英雄的姿態取代了宗教,從此大步邁進,一去不回。但我對它的用法並非如此。我加入了近來一些史家的行列,他們孜孜不倦地試著深化科學革命的複雜性,如同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所解釋的,應該把它理解為「各種各樣的文化實踐活動,其共同目標在於了解、解釋與控制自然世界,但每種活動的特色不同,也歷經了不同的變遷模」。如果說科學革命這件事有什麼是可以確切掌握的,那就是至今我們對它尚無定論,也無清楚共識。當時被稱為「自然哲學家」的科學家們為了揭露自然的真相而相互爭辯,通常都無法認同彼此,有時候吵得不可開交。
這本書前幾章的事件發生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頭:德尼的輸血之舉雖然開創了歷史新局,但幫他奠立基礎的卻是一些英國人。當時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提出了血液循環的科學發現,不久後便有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勞勃.波義耳(Robert Boyle)與勞勃.虎克(Robert Hooke)以實驗來辨明其發現之真偽。早期科學於此所反映出來的國際脈絡不但較為廣闊,且其本身就極為迷人而充滿戲劇性,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會在最後發生英法兩國為了爭奪科學主導權而進行的決鬥。
這一場爭鬥的關鍵,在於雙方都想要率先解開一些有關塵世與聖界的謎團,它們既複雜又具高度爭議性。十七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因為哈維宣布了對於血液循環的發現,顛覆了過去對於人體的種種理解。笛卡兒(Descartes)也發表了他的激進宣言:「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他宣稱心智與靈魂是獨立於身體的,並且主張,身體基本上是一具巧妙的機器。時值歐洲歷經許多宗教戰爭後仍在休養生息之際,上述兩種主張與其他理論都動搖了科學以及人體的傳統觀念,許多自然哲學家紛紛試著去探討其背後更深的涵義。
一場鋪天蓋地的風暴即將席捲全歐洲,對立的雙方包括法國與英國,天主教與新教,還有科學與迷信。而輸血實驗剛好居於風暴的核心。德尼的故事之所以不容忽視,就是因為它與這種牽連更廣的文化與政治論述密切相關。透過這歷史上第一則輸血的故事,我們不只看見他空有雄心壯志,但卻以慘敗收場,也看見了科學與社會正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改變著,進而引發了世界的劇烈變遷。
(未完)內文試閱
第一章
醫生與精神病患
冷風從塞納河上一陣陣颳過來,巴黎人為了驅寒,不管是煙囪裡或者大街上,都有人生火驅寒,因此這個法國國都整個被籠罩在一片黑色煙霾裡。根據紀錄,一六六七年冬天是史上最冷的寒冬之一,想要取暖並非易事。木材價格飆漲,人們幾乎找不到新鮮食物可以吃,對於法國社會底層那些身無分文的廣大庶民而言,求生存是他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挑戰。在這四十萬人居住的城市裡,死亡是市民生活經驗的重要部分。城裡如迷宮一般的街道上,陰暗的角落裡到處都堆滿因為酷寒、饑饉與暴力的無情侵襲而死去的屍體。許多巴黎市民此時也處於瀕死狀態,只能抱在一起,絕望地求生。
讓︱巴堤.德尼從他那位於大奧古斯汀碼頭(Quai des Grands-Augustins)的住家走出來,對著一輛已經在等待的馬車矯揉造作地點點頭。河的對岸,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哥德式尖塔高高矗立著,直達灰暗的寒冬天際。德尼是個矮胖的年輕人,瑟縮的馬車車夫小心地把車停在他身邊,讓他安坐在座位上,車上有加熱過的磚頭可以取暖。天色漸暗,德尼需要花點時間再度檢查所有必要的準備工作是否已完成,以便進行他那歷史性的實驗。
馬車穿越兌換橋(Pont-au-Change),離開西堤島(Île de la Cité),往塞納河右岸而去。在巴黎,有錢人的駕駛總是盡可能避開全市歷史最悠久的新橋(Pont-Neuf),因為那裡龍蛇雜處,是蛇油小販、江湖郎中、騙子、街頭演員等各種三教九流人士的聚集地。新橋也是巴黎的情色中心:在白天,灑了濃濃香水,身穿爆乳裝的娼妓們在橋上散步;到了晚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在橋下滿足了他們的欲望。上流社會的紳士們不該被人看到在那裡出沒,如果他們對那些事有興趣,還有些更隱密的方式可以滿足其需求。
兌換橋與新橋不同,長久以來它都被視為一個有節制與高貴的地點。自從中古時代晚期以來,兌換橋就一直是法國國王偏好的路線,他們總是從羅浮宮寢殿出發,穿越當時還是木材材質的舊兌換橋,前往巴黎聖母院,然後循原路返家。木橋在一六三○年代晚期燒毀後,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漂亮的石橋。在一個路面布滿塵土與汙垢的城市裡,兌換橋還是給人一種簇新的感覺。當馬車載著德尼過橋時,他看不見塞納河。五層樓的住家與商店擋住了他的視線。這並不打緊,因為商店遠比那被汙染的灰色塞納河河面還要有趣。圖農小姐(Mademoiselle de Tournon)的高檔精品店櫥窗裡擺著各種閃閃發亮的女用胸針、項鍊與戒指;而普瓦里翁(Poirion)與沃貢(Vaugon)兩位先生的書店裡有各種驚人的珍品,書裡的刻工與畫工全都是巴黎最棒的藝術家們精心完成的;再來就是卡多先生(Cadeau)了(他的姓氏可以直譯為「禮物」)——他店裡那些裝飾精美的佩劍與寶刀總是讓巴黎的男士們想起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美好往事,當時國王尚未立法禁止決鬥。德尼是絕對買不起那些奢侈品的,至少目前是如此。然而,他安坐在這輛別人送給他的馬車裡,覺得車裡的絲絨襯裡好舒服,心中非常確定那一切很快就會是他的了。
如今他周旋其中的那群人都是大有來頭,唯有德尼於一六三○年代某個時刻出生時,完全沒有人注意,也並未留下文獻記載。他父親的生活並不寬裕——只是某個工匠,在高溫與煙霧瀰漫的鐵工店裡工作,負責製作其他人設計的科學工具。老德尼是個受過訓練的pompier(司泵人員),其專業是使用水泵這種使用範圍越來越廣泛的機器:從救火時使用的那種手動式粗略灑水器,到比較精細的皇家花園噴泉系統都是。
儘管出身卑微,但德尼證明他自己是個可以在那流動性極低的殘忍法國階級體系中力爭上游的罕見人才。德尼的幹勁十足,總是保持樂觀,為了擊敗逆境,成為醫生,他設法混進有錢人的上流社會。儘管德尼一定不願承認,但他的確仍是個菜鳥。剛滿三十歲的他才在幾個月前取得蒙彼利埃大學(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的醫學學位,北返巴黎來求取聲望。回到巴黎後,德尼一直很心急,亟欲闖出名號。儘管父親是製造滅火工具的,但德尼卻想要一把火點燃中世紀的世界。
馬蹄有節奏地踏在沿街地上的方正石塊上。德尼的馬車在大路上馳騁,朝著市政廳與廳前那一大片廣場而去。在下一個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期間,這個市政廳廣場(Place de Grève)彷彿就是死亡的同義詞,屆時斷頭台將血染街頭。如今,這個開放空間裡熙熙攘攘,混亂不堪,是每天可見的景象。廣場上到處是馬車與行人,他們每一個都想要在這城裡力爭上游,從現在德尼居住的塞納河左岸地區搬到他最想住的瑪萊區(Marais):一個專屬於權貴居住的地方。馬車在人群中緩慢地向前移動。想要穿越人潮可不是簡單的事,但他們習慣了,德尼醫生可以聽見車夫們彼此間喧鬧的挑釁叫罵聲,包括他的車夫的聲音。許多乞丐拍打馬車車門,渴求施捨,但隸屬於中產階級的德尼不理會他們,一如許多貴族那樣。
德尼穿越市政廣場以後,沿河一片片尚未開發的河岸馬上映入眼簾。事實證明,沼澤區上面很難蓋房子,因此塞納河沿岸就這樣出現了宛如農田的奇景。從乾草堆看得出很多人在秋天與其後的隆冬都努力工作,而勞工一邊發抖,一邊把他們的木船裝滿馬匹與家畜的飼料,牠們在沿河的住家庭院裡處處可見。「瑪萊」這個地名雖然本來就是沼澤的意思,但這個地區卻幾乎沒有鄉間風光。距離河岸上田地不遠處是一條條生氣勃勃的窄街。一間間貴族的恢弘宅邸櫛比鱗次,這種宅邸被稱為hôtels particuliers(獨特的宅邸),在一條條擁擠的街道上,它們顯得特別高聳。這裡的街上沒有人行道,因為空間太小。儘管法律明確規定了這些大型宅邸的高牆不能毫無限制地延伸到街道上,但是,在這寸土寸金的城市裡,宅邸的主人與建商卻找到規避的門道,這裡偷一點,那裡再多偷一點。下方的街道是一道道沒有加蓋的陰暗地道,裡面到處是馬匹、馬車、商人、菜販、賣花的女孩、扒手與交際花,他們擠來擠去,同時還要熟稔地避免沾到汙泥與馬糞。比較小心的行人貼牆而走,希望在永不停歇的馬車車流裡不會被撞倒,甚或輾過去。德尼的馬車順利穿越街道上的人群,已經快要抵達聖艾瓦街(rue Sainte-Avoye)七十九號,那是亨利︱路易.德.蒙特摩(Henri-Louis de Montmor)位於城裡的宅邸,大門有二十尺高,宛如堡壘。
很少人比蒙特摩更加清楚財富能夠為人帶來怎樣的地位與威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未曾懷疑過自己是否值得享受種種榮華富貴,值得讓那麼多人圍繞在他身邊。過去將近兩個世紀以來,他的家族向來是巴黎社交圈的一部分。亨利-路易的父親讓.哈伯特(Jean Habert)是明君亨利四世手下的一位訴願大法官(Master of Requests),目前的國王則是亨利四世的孫子,路易十四。國王的政務會議上固定會討論一些法律案件,受過專業律師訓練的讓.哈伯特就是必須負責備妥案件相關文書的人。
後來,讓.哈伯特的業務量大幅增加,就連戰爭經費也歸他全權監督,他也因而贏得了Montmor le Riche(有錢的蒙特摩)這個稱號——身為一個盜用公款的人,這名號可沒冤枉了他。老蒙特摩總是權大勢大,眾所皆知的是,他曾誆騙過一個叫做嘉烈(Gallet)的富有財政官員:此君的好賭以及喜歡為自己蓋豪宅是知名的。為了避免罪行曝光,嘉烈把他所有的賭金都交給了讓保管,金額大概有十萬法郎。有一天,絕望的嘉烈出現在他朋友蒙特摩的家門前,懇求蒙特摩歸還一點錢,一點就夠了,他說自己只要拿那一點去賭就夠了,不會再多要。讓的答覆是:「我親愛的嘉烈先生,你在作夢。你真是輸到腦袋壞掉了。我這裡可沒有你的錢。」據說讓把這整件事向神父告白,但直到最後仍宣稱自己沒有惡意。為了安撫垂死者的靈魂,同時也因為讓的悔悟的確感人,神父跟他說他的作為的確是高貴的。他幫他的朋友免遭天譴,與其把錢給魔鬼,當然不如給他。沒多久讓就去世了,深信自己將會上天堂。
既然家裡的錢財得來全不費工夫,跟父親一樣,亨利︱路易也找到善用那些錢的方式。身為讓的獨子,亨利︱路易向來不會貪求什麼。從小,只要他打個噴嚏或咳了一下,國王的御醫就會被叫到他家出診。因為能幫蒙特摩爵士服務實在是一種殊榮,再加上如果表現良好的話,鉅額的賞金是少不了的,搶著上門的醫生們還打過幾次架。讓能有那種成就,必須歸功於一些王室的權力掮客們,而他的財富同時也確保他兒子能繼續與他們相交。亨利︱路易於二十五歲被任命為議會議員,到了三十二歲,他繼承父親衣缽,也成為訴願大法官。他在這個職位上的表現實在不怎麼傑出。法院裡的一位批評者就曾經寫道:「他的表達能力有問題,慢吞吞又膽小,而且做事不專心。」但是,有錢與有關係的人才能使鬼推磨,而不是有天分的人。沒有什麼磨是亨利︱路易推不動的。
德尼的馬車在蒙特摩的豪宅前停下。門前兩邊各有兩個守衛,這傳達了一個很清楚的訊息:只有受邀者能進去。但是,每當有馬車停下時,街上的閒人,特別是穿著破爛髒汙的乞丐,仍然不免會湧過去。當豪宅的巨門打開時,守衛們都動了起來。他們手裡拿著棍棒,如果誰膽敢試圖闖進這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地方,就會被毒打一頓,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幼,是健康還是生病。車夫把車停在那宏偉特別的停車處,那是簡陋的街道與豪宅之間的過渡地帶。車子安全抵達後,就會有個打扮整齊,身穿羊毛大衣與緊身長褲,靴子擦得雪亮的僕從把車門打開。他鞠躬歡迎德尼,德尼則熟練地點點頭,以示敬意。
那位僕從迅速地引導著德尼從院子走到宅邸的主要入口。當德尼一階一階爬上豪宅正中央的樓梯時,他的高跟鞋使勁地在潔淨的大理石階上發出喀噠聲響。他自信地走進房間裡,非常確信接下來將是他畢生最偉大,同時能展現出其才華的時刻。圓頂天花板反射著溫暖火光,那巨大的石造火爐裡看起來像是生了一堆營火。房間的一頭站著頭髮灰白的主人蒙特摩,他身邊那一群賓客則都是由他挑選來見證最近這次醫學成就的賓客。蒙特摩爵士那一雙炯炯有神的藍眼睛盯著每個人,眼神看來令人同時覺得舒適又熟悉,但又流露著一種刻意裝出來的高傲。蒙特摩短暫地抬起頭來,發現年輕的德尼尷尬地站在門邊,於是便熱情地歡迎他,自信地向他保證,一切都按照計畫進行中。
待在房間中間的外科醫生保羅.艾莫黑(Paul Emmerez)正在把木製工具箱裡的東西拿出來,仔細地把手術的儀器擺在旁邊的一個檯子上:包括沾血的一般刀子與解剖刀、各種鉗子、剪刀、縫線、沾滿赭色汙漬的防水棉布,還有幾個裝血的大缽。距離他只有幾步之遙的一個當地屠夫正竭盡力氣地把一隻小牛抬上一張大桌子,蒙特摩的幾個馬夫也在幫忙。小牛不斷哞哞叫,掙扎不已,直到一陣重擊把牠給制伏,幾個人快手快腳地壓住小牛,讓牠側躺下來。
然後,好像經過排練似的,先是傳來一陣大叫聲,房間的厚重木門被打開,幾個守門人拖著心不甘情不願,而且顯然已經發狂的安端.莫華走進來。渾身髒兮兮同時也沒刮鬍子的他持續抵抗著,當他掙扎時,他那雙長繭的赤腳在冰冷的石頭地板上留下一個個印子。屠夫與他的幫手們很快地把小牛安頓好,衝過來把不停尖叫的莫華拉到一張椅子上坐著。他們很快地用幾圈繩子捆住他,然後用力拉緊:莫華彷彿一隻被馴服的動物,此刻他別無選擇,只能乖乖聽話,等待著稍後將進行的可怕實驗。
德尼站得遠遠的,他想起了第一次見到安端.莫華時的情景。當時是夏天。這位精神病患在塞納河河畔沼澤深及腳踝的泥巴裡踏步前行。莫華沒有穿衣服,身上只用草繩綁著幾塊破布,他嘴裡咕咕噥噥,說著沒有人聽得懂的話,不斷舉手把頭上那一頂破爛的小帽子扶正。無家可歸的莫華吸引了一群群學童,他們沿著河岸跟隨他。大致上他並不會理會周遭的世界,但偶爾會站著不動數秒。他會突然把髒兮兮的臉轉過去,面對那些學童,對他們大叫,亂揮手臂。孩子們則是一哄而散,愉快地尖叫,莫華又陷入他的幻想中。
莫華之所以會被選來進行實驗,是因為對於居住在瑪萊區,彼此關係都很密切的貴族來說,他是最有名,或者說最為聲名狼藉的人。這個地區的權貴們大多記得他是塞維涅侯爵夫人(Marquise de Sévigné)的僕從,他總是舉止得體,衣著華麗,每當他們進入夫人的沙龍之前,因為想起她的嚴厲而緊張地把假髮理一理,或者將馬甲拉一拉時,他總是會用熱情的微笑迎接他們。如今,在一個個品味絕佳的交誼廳裡面,每當穿著緞帶飾邊洋裝的女人與頭戴假髮,打著荷葉花紋領帶的男人聊起莫華的事蹟時,笑聲總是繚繞不去。根據一個流傳多年的故事,某次一個騎兵衛隊在瑪萊區巡夜。當他們的馬低頭去吃乾草,一邊嚼食,鼻子一邊噴氣時,把半裸的莫華給驚醒,因為他就睡在乾草堆裡面。他像個報喪女妖似的尖叫了起來,馬群開始逃竄,衛兵們則是對著附近的所有人發誓,說追趕著馬匹的就是惡魔自己。
蒙特摩、德尼與艾莫黑深信,如果他們可以治好莫華,他們就會立刻跟這位病人一樣成為傳奇人物。所以,在一六六七年十二月的那個寒冷夜裡,他們在六點開始了一場輸血實驗。燈已經點了起來,空氣裡瀰漫著一股充滿張力的混亂氛圍。一群內外科醫生持續走進房裡,他們急著要看這一場好戲。艾莫黑把人群往後推,他先從莫華的右臂抽出十盎司的血,然後切開小牛的股動脈。發瘋的莫華一邊要求人們把他放開,蒙特摩與德尼則是一邊憤怒地大叫,要旁觀者後退,安靜一點,雙方的聲音此起彼落。每當莫華亂動亂跳時,都會被艾莫黑罵,因為他正努力試著把兩個輸血的管子接在一起,同時還要避免被噴得一臉血。令輸血團隊感到挺挫折的是,只有五、六盎司牛血進入莫華體內。然而,莫華開始大汗淋漓,他的右臂與兩邊腋窩熱得發燙,開始覺得天旋地轉。
當時的人並不知道莫華的免疫系統正在攻擊小牛血液裡的異種抗原。輸血後發生血球溶解症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發冷、頭暈目眩,還有血尿,以及背痛或者側邊疼痛。如果輸入不相容的血液,沒多久後就會開始出現症狀,而所謂不相容是指接受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或者,像這個案例一樣,接受了不同物種的血。受血者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對捐血者的細胞發動攻擊,導致細胞崩壞。這種血液反應有多嚴重取決於輸血量、輸血速度,還有是否曾有不相容的血液進入病人體內。但是,一直要到三百三十四年後人們才會知道血型的存在與其重要性。直到一九○一年,卡爾.蘭德施坦納(Karl Landsteiner)才在進行一次簡單實驗時發現,有些混合的血液樣本會有凝結的現象,其他則不會。根據血液的凝結狀況,這位維也納醫生把他的樣本分成三種:A、B、C三型(C型如今被稱為O型)。
蘭德施坦納原本忽略了AB型,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口是這種血型。於一九○七年發現這第四種血型的是兩個各自獨立作業的研究人員:捷克斯洛伐克的揚.央斯基(Jan Jansky),還有美國的威廉.羅倫佐.摩斯(William Lorenzo Moss)。他們用羅馬數字I、II、III、IV來為這四種血型命名。央斯基把我們現在所說的AB型命名為IB型,而摩斯則將其命名為I型。為了避免混淆,在蘭德施坦納的呼籲之下,美國免疫學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在一九二七年才採用了現在的標準名稱:A型、B型、AB型與O型。
但是這些十七世紀的醫生們只知道,如果不立刻暫停輸血,他們的病人就會死掉。莫華昏厥過去時,艾莫黑從他的手臂把那小小的輸血鐵管抽出來,盡快把傷口合起來。他們把全身癱軟,沒有血色的莫華攙扶起來,小心翼翼地帶著他到僕人的宿舍去休息。當房間終於清空時,僕人受命前來把小牛的屍體與牛血清理掉,四下只隱約聽得到莫華的呼吸聲與瘋言瘋語從緊鄰的院子傳過來。但是,當隔天早上太陽升起時,莫華看來好像沒有那麼瘋狂了——事實上,他似乎完全改頭換面了。作者資料
荷莉.塔克(Holly Tucker)
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副教授,她同時受聘於醫學、健康與社會中心,還有法文與義大利文系,專研醫學史。她為《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等報刊撰文。目前居住於田那西州納許維爾市。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