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者資料
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
電影導演,電視編導。1962年出生於東京,1978年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便進入TVMAN UNION工作,主要負責製作報導節目。重要電視作品有:追述負責水俣病的環境廳高官自殺的《但是……》(1991年,富士電視╱銀河獎優秀作品獎),觀察一頭小牛和孩子們三年成長過程的《另一種教育〜伊那小學春班記錄〜》(1991年,富士電視╱APT優秀獎),無法累積新記憶的前向性健忘症男性患者與其家族的記錄片《記憶喪失時……》(1996年,NHK╱放送文化基金獎)等。 1995年首次執導的電影《幻之光》(原著宮本輝,主演:江角真紀子、淺野忠信、內藤剛志),獲得第52屆威尼斯國際影展金奧薩拉獎,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1998)獲得世界各國很高的評價,在全世界三十個國家、全美兩百家戲院上演,以日本獨立製作的電影來說,賣座情況實屬異數。 2004年執導的第四部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因為在坎城影展獲得史上最年輕的最佳男主角獎(柳樂優彌),深受關注。2006年首度拍攝時代劇《花之武者》,挑戰「復仇」議題。2008年發表反映自身經驗的家庭倫理劇《橫山家之味》,除獲得東京影展最佳導演藍帶獎外,也在海外獲得很高的評價。同年12月推出首部記錄電影《祝你平安:Cocco的無盡之旅》。 2009年以《空氣人形》於第62屆坎城影展獲得「一種注視」單元最佳影片,因描述官能性愛情與奇想新境界廣受讚揚。2010年於NHK播出的《妖怪文豪怪談系列》中發表由室生犀星短篇小說改拍的《後日》。2011年執導電影《奇蹟》獲得59屆西班牙聖・賽巴斯提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2012年自編自導與剪接首部連續劇《返鄉》(關西電視・富士電視)。 2013年秋推出福山雅治主演的《我的意外爸爸》,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2015年電影《海街日記》入選第68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獲得第39屆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和最佳照明獎。 相關著作:《與希林攜手同行》《與希林攜手同行(作者親簽版)》《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親筆簽名版)》
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
(1942-1994) 英國前衛的同志電影大師。1960年進入倫敦國王學院念藝術史,1963-1967年在斯萊德藝術學校攻讀繪畫。賈曼第一次接觸到電影,是為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魯登的惡魔》(The Devils,1971)擔任藝術總監。70年代開始進入電影圈,繪畫的薰陶使得賈曼有別於傳統的導演,對電影形式和傳達思想的在意勝過故事情節,喜歡用最原始的攝影機拍攝超8毫米的實驗性短片。賈曼也發表裝置藝術作品,擔任歌劇舞台設計,除了電影,他也為當時的流行歌手和樂團拍攝了大量的Video,如英國知名樂團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Orange Juice、The Smiths等。 對於政治、性、權利、死亡、慾望和生命的探討,是賈曼電影永恆的主題。詩意的作品中包含著對社會公共議題的強烈指涉。1975年,賈曼拍攝了首部以男同志情慾為題的劇情片《塞巴斯提安》(Sebastiane),敘述聖徒塞巴斯提安因堅持基督教信仰,拒絕為迪奧克勒辛國王提供床笫之歡而被迫害致死。這部影片不僅是英國電影中獨樹一幟的作品,也是世界電影史上重要的一頁。三年後拍攝了《慶典》(Jubilee),把歷史引入現實,讓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在魔術師的陪同下共遊70年代的龐克倫敦城,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頹廢瘋狂的次文化。 開啟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是賈曼景仰的畫家之一,他在1986年用顛覆性的手法拍攝了《浮世繪》(Caravaggio),片中光影和構圖的設計採用了卡拉瓦喬的明暗繪畫法。這部宛如卡拉瓦喬傳的作品,在1987年獲得了第36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讓賈曼聲名大噪。《浮世繪》前後花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是賈曼劇情性較強的影片之一,也是當今影后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的長片處女作。她是賈曼的紅顏知己,自此開始包辦賈曼所有長片的女主角,直至賈曼去世。此片也是電影配樂大師Simon Fisher Turner,從偶像明星轉為電影配樂大師的出道作。在獲獎的同一年,賈曼公開他是同性戀者,並宣布自己罹患了愛滋病。 出櫃後賈曼的病情日漸惡化,儘管死亡逼近,但創作力卻絲毫未減:1988年的《英倫末路》(Last of England)、1989年的《戰爭安魂曲》(War Requiem)、1990年的《花園》(The Garden)、1991年的《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993年的《維根斯坦》(Wittgenstein),以及在生命盡頭、雙目失明下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藍》(Blue)。 「我獻給你們這宇宙的藍色,藍色,是通往靈魂的一扇門,無盡的可能將變為現實。」《藍》片長八十分鐘,從頭至尾只是一片藍色,沒有活動的影像,沒有場面調度,沒有任何記號,放棄了傳統的技法和媒材,把失明之後的瀕死體驗具象化,通過虛無來呈現真實,引發觀眾進入冥想的狀態,感知無限藍中的死亡感覺。該片在1993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映,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藍》是電影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本,也是賈曼在藝術上的最後一次創新。這部電影構思了將近二十年,緣起於泰德現代美術館在1974年3月推出的法國先鋒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作品展。賈曼參觀展覽之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為伊夫.克萊因做一部藍色電影。 1994年,賈曼因愛滋病去世。他不僅敢於面對自己的性向,終其一生也都在為同性戀者的權利奔走,是少數贏得世界尊敬的電影導演,前衛藝術家們和年輕同性戀者們的偶像。
基本資料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