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內容簡介

書寫、讀誦《金剛經》是要了解學習佛經中的真實意義! 受持、為人解說《金剛經》是將所瞭解學習到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是大乘佛教重要經典之一。 經由對《金剛經》內涵的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是在《金剛經》布施。 《金剛經》讓你我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而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布施在《金剛經》 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 ◎《金剛經》在布施 佛之施恩即佛之布施也,最佳的布施在渡人成佛。 本書作者羅果銘以讀經修行的心得,鼓勵大家經由對《金剛經》內涵的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而逐漸「消歸自性」,進而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最終成就如來。將《金剛經》原文,輔以江味農居士的遺著《金剛經講義》,還有自身的體悟一步步闡述「樂在隨說是經,活是金剛意境」的意義,在布施《金剛經》的過程中,領悟《金剛經》的布施。

目錄

導讀 前言 自序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心得分享 第一部分 《金剛經》故事一 以筏渡河:乘筏以渡,從此岸到彼岸。 第二部分 《金剛經》故事二 諸法一如草船、一切皆是借箭: 當離一切相、行一切善;以十萬支箭破我、滅罪、成就如來! 第三部分 《金剛經》故事三 能所雙遣:能知夢幻泡影,所見如露如電,當離一切相,應作如是觀。 第四部分 《金剛經》故事四 樂活:樂於隨說是經,活是金剛意境。 第五部分 《金剛經》故事五 持驗錄:持驗來證受持信解。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經文解讀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總結 破我、滅罪,成就如來 附錄一 四句偈介紹 附錄二 推薦書目 結語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作者簡介

序跋

【作者的話】
  請看筆者對經名的淺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玉其表,      「剛」強於內,      「般若」為導,      「波羅蜜」渡,      「經」行一切善,離一切相,      「成就」破我、滅罪、成就如來。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能行破我、滅罪、成就如來;所行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金剛經》讓你我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而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講義》P668: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猶之動植飛潛之得生成,全受日光之賜而不知者同也。語云:雷霆雨露總天恩。天之有恩,實由佛之施恩也。試觀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總之,此經一字、一句、一名詞、一稱謂,皆含妙義,不可忽略。      筆者:佛之施恩即佛之布施也,因是之故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生滅的行程都是布施,重點在——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能行破我、滅罪、成就如來;所行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講義》P98:茲依本經現成語句:「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義,約為兩語曰: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也。命意與智註同,而語句現成,且明顯易瞭,故易之。      《講義》P99:本經舉一布施,以攝六度萬行。行於布施,正所謂修一切善也。而離一切相,正是實相之慧。蓋法與非法,兩皆不取,為離一切相,正與無相無不相之實相相應。是則離一切相,非實相之慧而何?當知本經唯一修宗,在無住二字。但標無住,以明經宗,全經之觀門、行門盡在其中矣。然恐領會不易,不如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明之,則無住之旨,洞然明白。      何以言之?無住者,兩邊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經云: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以及即非是名諸句。又云: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無論約二邊說,約重空說,皆所謂離一切相也,即無住之真詮也。而於法應無所住之下,緊接行於布施,即是修一切善之意,亦即空亦無住之意也。      全經所說觀門、行門,壹是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正所謂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時,宛合中道第一義也。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法者,離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也。得本經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處,故本經為般若之綱要也。且離一切相,方為發無上菩提。而得無上菩提,亦不外乎離一切相。何以故?無我人眾壽,正謂離一切相故。而離一切相,當從修一切善做出。此正無實從無虛出,無為從有為出之意也。故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將金剛般若波羅蜜,從此岸,渡中流,達彼岸之行程,括盡無遺矣。故曰:為依體起修之妙宗也。      總之,明宗必與顯體相應。經體既為生實相,而離一切相,本為實相之慧,故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實相便從此而生。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故曰: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蓋名為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則舉此兩句經文以明修宗,若網得綱有條不紊矣。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事一      我的牙醫師幫我植牙(目前為止有八顆),並且細心照顧我的牙齒快十年了。有一天看牙,他覺得我的牙齒狀況不錯,值得向大家介紹他對我牙齒的療程,說可以幫助很多人,就拍了幾張照,也許是他上課時可以作為教材吧!或是有機會就可以向人推薦。若能減輕眾生病痛的負擔,不論是精神上、肉體上,或是金錢上的,都是布施而行種諸善根的一種,我的牙醫師當獲此功德。      ■因布施而種諸善根故事二      年輕時曾經看過一部讓我至今難忘的電影,也許與今日學佛境界可以有一點關係聯想吧!      故事的瑒景與劇情是這樣(太久了詳細的劇情不太容易回憶,但只說明我認為的重點部分):      有一位十多歲的幼童,與父母親友到原始森林旅遊,因為嚴重意外,所有的人除他以外全數罹難,就這樣留下孤苦無依、飢寒交迫,在充滿危機、好似到處有飲食卻取之無道、頻臨凍死餓死邊緣的孤雛。      這時突然出現一位叢林流浪者,發現了這個瀕死的小孩,這個流浪者自知生命也面臨結束的關頭,如何處理這個男孩是大問題。      如果一直由他幫男孩獲取飲食來餵養,男孩在流浪者存活時段能活,但他死後男孩勢必也難存活多久。於是他決定教男孩生存的方法,而非直接餵養他,包括了如何打獵、釣魚、生火、製衣、取暖等生活必備技能。      男孩自都市而來,一開始失敗連連,一樣瀕臨餓死凍死,這時男孩看到流浪者並用盡方法向他乞討,但流浪者不為所動,只是暗示男孩不靠自己將會一無所有。於是在生存的壓力下,男孩逐漸熟練求生技巧,不再忍餓受凍。在一段時間看不到流浪者後,有天男孩發覺流浪者的屍體,於是將他埋葬。      男孩幾年後走出叢林獲救,回到所謂的文明社會生活。然後在變身為文明社會人後,有一天他卻又決定再次走入叢林,重新過起原始的生活。他的那一身本事應該能夠幫助許多眾生,感覺上這是一個因布施而種諸善根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聯想:渡生須自立自勉,諸法一如。無人能代你承受病痛,無人能代你飲食飽足,身之穢物需自排,一切皆是。心之穢物亦需自排,也恰如「先取彼蜂乃取其蜜」,密宗最根本的五個字「如實知自心」。      ■再來先行自我檢視      (已出版《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卷一前378問》,羅果銘 編著)      自行反覆咀嚼該書,發覺艱澀難懂,不但答案是如此,連問題亦然;也就是說問的是什麼講得不是很清楚,如何能明白答的是什麼,自然對讀者效益不大。      此次再出《金剛經》心得報告的書,覺得應該盡量以白話書寫。總覺得這樣才對讀者有幫助,而達到以心得報告寫卷一的最初衷。但卷一亦非一無是處,感覺上至少有一些優點。      在問題的結構化分析上,例如:      一、序      二、前後半部節要之問答,共46問答      三、全經節要者之問答,共84問答      四、經題提問,共90問答      五、經文提問,共158問答      六、結語      且有如下之特色:      *如何善用本書便利貼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將《金剛經》的內容重點,參考了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用問與答的方式將其個人所領悟的重點以提綱挈領的方式敘述出來,為了讓讀者快速地找到自身有興趣的內容,可以使用以下方式:      1. 善用頁碼,方便查詢、對照:每一個提問後面標註了《金剛經講義》的內      容頁碼,例如:      問1:為何本經之極大功用首在「破我」?(P.105)      P.105,表示破我的內容是出現在《金剛經講義》中的第一○五頁。      2. 作者的創見補充:在答的部分,為了讓讀者立即瞭解《金剛經講義》的內      容,作者會有註解說明,例如:      問1:佛說他經時,恒放大光明,六種震動,現種種瑞相,獨說金剛般若甚深經典,僅云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等語,隱藏了什麼大道理?(P.134)      《講義》:世尊穿衣吃飯,行街過巷,洗足敷座;並非一時如是,渡生四十九年,便四十九年如是。以金剛身無須飯食,無須洗足,且無須學定(*乞食示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然而為眾生故(*日日發起眾生堪入般若的信根,以法身示現凡夫衣食等幻相,正是要凡夫就個人幻相上,體認本具之法身,但勿逐妄。)日日行之,行所無事,乃降心住心的好榜樣也。」      在引用「講義」時,為瞭解釋「無須學定」,作者特別在括弧內加了「乞食示戒,敷座而坐,所以入定」,在編輯時特別加了*,以示這些內容非江居士所詮釋的,是作者的貼心補充。      3. 在答的部分還有一個特色,若作者回答的內容與在提問的頁碼不同時,作      者也會在答的部分的最後面加上頁碼。例如:      問45:生淨信,淨信是什麼?又如何生?(P.335)      講義:信何以淨心清淨也,可見生淨信便是生清淨心,又可見心之清淨全由於信。試觀一念生淨信一語:意在明其已得一念相應,何謂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也。相應之義便是證。而不修何證?不解又何修?而解行證一概不提,但云一念生淨信,可見一個信字已貫徹到底。即是令人體會果能實信為因,必得淨信之果也。(*P.402),*P.402即表示除了原來P.335外,四○二頁也有相同的主題內容,感覺比較容易逐步瞭解《金剛經》。      於此先向各位先聖、先賢、善知識做一聲明:不論筆者在之前或之後所出《金剛經》或任何與佛教有關的書籍,皆為心得報告而非講經或說法;敬祈大家多批評指教。      於此出書之際希望能做到:      1.對讀者有幫助:特別是在日常生活遭遇問題時。      2.讓讀者容易理解:瞭解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問題。      3.使讀者可以實做:用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而本書主要仍將引用江味農居士遺著《金剛經講義》內容,簡稱《講義》為之註解。      其實大家之所以由布施而種諸善根,是因為《金剛經》為佛所宣說,故可以說是語言,透過阿難等將它述之為經,故也是文字。所以我們透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讓人有了心念的轉移。其實就是語言及文字的力量!      再加上「佛有五眼」、「佛有五語」,強化了我們對《金剛經》語言文字的力量之認知!      ■語言及文字的力量故事一      我們可以從《生命的答案,水知道》(江本勝 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一書看到語言及文字的力量。      西元一九九九年七月,江本勝博士擔任召集人,發起淨化琵琶湖的集會,並在高齡九十七歲的鹽谷先生指導下,三百五十人共同齊聲高誦「世界和平」,對琵琶湖發出衷心的感謝。在集會順利結束的一個月後,琵琶湖發生了不可思議的現象,每年覆蓋在湖面並散發惡臭的藻類,竟奇蹟似地不見蹤影,同時在這一年也未聞湖水臭氣熏人的抱怨。但是第二年沒有這樣做之後,湖卻又回復以往的惡臭。      ■語言及文字的力量故事二      〈唐 韓愈.祭鱷魚文〉:      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秦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爲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於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聖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爲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伈伈睍睍,爲民吏羞,以偷活於此邪!且承天子命以來爲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歸容,以生以食,鱷魚朝發而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醜類南徙於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爲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      結果:      廣東潮安縣城東北,有鱷溪,鱷魚為患。韓愈當時為潮州刺史,於是就寫了此祭文,投入河水祭鱷魚,把牠們驅逐。據說當天夜裡,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幾天之後,江水全乾,鱷魚向西遷徙六百多里。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我們要深刻體驗,在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布施《金剛經》中的快樂。大家來快樂書寫、受持、讀誦《金剛經》,始能對佛更瞭解、更親近,生活能更快樂,並把這樣的快樂分享給大家。      快樂就是去除所有的不快樂,自然就快樂了!書寫是手到,受持是心到,讀誦是口到,為人解說《金剛經》是法布施、無畏布施;進一步也可以說用你去賺取世間金銀財寶的時間與金錢來為人解說,也是財布施之一種。      不快樂是什麼?聖嚴師父曾經一語道破:「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不多;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前面兩句是指貪,後面兩句是指沒有脫離煩惱的智慧。筆者年近七十歲,覺得人生最快樂的事是,不論是打盹或真正睡覺,一覺醒來無夢;熟睡時無牽掛,醒來那瞬間亦無負擔。對睡著時的情境一無所憶,空空如也!也許這樣就是不取於相,而不取於相,便如如不動。境界說說容易,但吾等若心身有所牽掛,不但睡不好,還可能無法入睡,無負擔、無牽掛又談何容易?      再看一下《金剛經》經尾:「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真的有如夢這句話耶!      也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像這樣,亦是一覺醒來,生前無回憶,死後無罣礙。因為我所需要的一切,一如《無量壽經》中所描述皆是無礙。請參考以下的節錄與說明      我想做的為人解說是期望大家能受持《金剛經》的智慧,用來加福德,希望產生的作用如下:      《講義》P107:曰:破我、滅罪、成就如來,為本經之大用!且離一切相,方為發無上菩提。而得無上菩提,亦不外乎離一切相。何以故?無我人眾壽,正謂離一切相故。而離一切相,當從修一切善做出。此正無實從無虛出,無為從有為出之意也。故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兩語,將金剛般若波羅蜜,從此岸,渡中流,達彼岸之行程,括盡無遺矣。故曰:為依體起修之妙宗也。      筆者:將試著以膚淺之心得,看能否讓讀者有些許:「破我,滅罪、成就如來;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的收穫。那麼有沒有《金剛經》持驗錄之類的書籍來說明與證實: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能夠成就諸如以上之大用的?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一本許添誠居士白話編輯的《金剛經持驗錄》恰如所需,值得參考!茲列出目錄如下:      第一篇 往生淨土      第二篇 臨終瑞相      第三篇 得長壽      第四篇 得回生      第五篇 癒疾病      第六篇 救殺戮      第七篇 脫刑繫枷鎖      第八篇 救水火險難      第九篇 超薦      第十篇 及第      第十一篇 生子      第十二篇 感神靈

內文試閱

  第一部分 《金剛經》故事一   以筏渡河:乘筏以渡,從此岸到彼岸。      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 從此岸,   疑似地上霜。 渡中流,   舉頭望明月,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低頭思故鄉。 達彼岸之行程。      談人生現實生活的此岸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彼岸:      《講義》P104:經名曰般若波羅蜜者,謂此經能開眾生到彼岸之智慧,俾得同到彼岸也。此智,為一切眾生理體所本具,即是眾生皆有之如來智慧覺性,故謂之到彼岸智慧。故此智開,便能到彼岸。何以故?此智若開,便是不覺者覺,無明者明,便是通達一真法界,便是從根本上破其我見,則無惑而不斷。故以金剛喻之也。      筆者:於此我們可以解讀成「諸法一如」,依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解說描述的去執行;一切皆是人生智慧的解脫,是能讓我們成佛。那此智開,便能到彼岸。這個「到彼岸」是什麼意思?有彼岸是一定有此岸,此岸一定有什麼不好才要到彼岸,反過來說,彼岸一定有我們積極追求的東西,值得佛陀花費四十九年的時間來做言教及身教。從此岸到彼岸一定要有工具可渡,有人會說,我是游泳健將游過去最簡單了,哪還需要什麼工具?由日常生活來看是沒錯,但佛所說的此岸與彼岸,乃至我們要渡的河,並不是一般的河,請看以下的說明。經文與此岸、彼岸有關係的句子,請參考〈正信希有分第六〉。      筆者:這個「筏」是拿來渡的,所以有河,而有河於是有此岸、彼岸。因為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所以佛說的法恰是渡河的筏。得用佛說的法來渡的河,自然不是一般游泳就可以渡的。下一句更不得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是說用佛說的法來渡河,渡過之後就應捨棄,對佛法如是用完即捨,那麼對非佛法(非法)應該是連碰都不要碰吧!   那彼岸是怎樣的好,讓我們嚮往且一心想去?人活著的理想世界在〈禮運大同篇〉,有清楚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另外一個人的日子也可以活得很簡單,但卻很快活。      〈論語‧雍也第六‧顏回〉: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筆者:經文以筏渡的彼岸,若能夠有〈禮運大同篇〉的境界,或是我們能心存〈論語‧雍也第六‧顏回〉的心境,那應該就會使我們很滿意而心嚮往之。   這兩篇講的都是境界,隱喻的都是人生,就是生老病死的大事。   大同指的人生境界雖是與時而異(如:老壯幼等),但是大家都有被依所需而對待(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等),這樣的世界叫「大同」。大家都被依需要而予以照料,這種同理心的對待是大家都相同的,是「不一不異」的境界。不一指情境不同,不異則指應需而給,沒有差異之心。   不一的是所,因為對不同的需求給予不同的解藥;不異的是能,統統要大家生活滿意無憾。否則老無所終,壯無所用,幼無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無所養;男無分,女無歸,是怎樣一個無法想像的亂世啊!有無的差異雖然只是一個字,但境界卻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啊!      ■那彼岸的生老病死又是何等境界?   筆者以為極樂世界就是我們探討的彼岸,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它的生老病死的境界,而描述說明極樂世界境界,以淨空老法師推薦的《無量壽經》為最好,故我們以此經經文內容來說明生老病死等的人生問題與境界。生老病死總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      ■極樂世界食的境界是如何?   此岸的食。食,也就是吃喝。吃東西前要先找到米麥、蔬菜、水果等,之後要洗、要切、要煮;吃下去後要能消化吸收,多餘的要能排泄出來,碗盤、筷子更要清洗,實可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食有不得食的飢餓之苦、有食後需要吸收再由便穢排出之苦,所以我們希望要吃飯飲食時,碗盤自然排列整齊;飲食自至,見色聞香,以意為食(無牙齒之病痛),吸收而無便穢,食畢自動消失,想吃時,又自動出現,此乃食之極樂也!彼岸食的境界世如何?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第三十七願「衣食自至願」、第三十八願「應念受供願」。「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受用俱足第十九願,「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極樂世界衣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受用俱足第十九願,「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極樂世界住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受用俱足第十九願,「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極樂世界行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歌歎佛德第二十七願,「佛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供養諸佛。華香幢幡,供養之具,應念即至,皆現手中。」      ■極樂世界育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德風華語第二十:「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極樂世界樂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壽樂無極第三十二:「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極樂世界老的境界是如何?   《無量壽經》發大誓願第六:第十五願「壽命無量願」、第十六願「聲聞無數願」。「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極樂世界病的境界是如何?   李木源居士癌症的奇蹟,日期:二○一○年八月四日,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是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事業非常護持,全心全力護法。他大概在一九八九年得了癌症,醫生告訴他壽命只剩六個月,他照的那些X光照片,大概有六、七十張,顯示五臟沒有一處是好的,醫生估計六個月時間是最長的。所以他把生意交給太太,財產過戶移交,連信用卡也都註銷,在居士林做義工,所以一心一意為佛教服務。六個月過了,竟然沒有發生病痛。   這是學佛不病,他知道自己得重病,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專心等往生,裡面的貪、瞋、痴、慢斷盡了。      ■極樂世界死的境界是如何?   海賢老和尚是修行人最好的榜樣,很多人非常尊重他、禮敬他。他二○一三年過世,一百一十三歲。一生修苦行,持戒念佛,沒有讀過書。出家之後,師父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像鍋漏匠一樣,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任何障礙,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念。   1.走的時候預知時至。   2.沒有生病,自在往生。   3.往生之後,入殮時,全身柔軟,比活著時還要柔軟。神通自現!一向專念,一門深入!      筆者:如筏渡河。佛法是筏,此河是煩惱中河;雖如後段所附經文,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意即渡河後筏亦應捨棄。但要渡此煩惱中河到彼岸,卻是波濤洶湧、危機四伏,古往今來並無太多人成功,即可見一斑。      《講義》88:渡流之筏為何?六波羅蜜是也。用此六法可到彼岸,故此六法亦名六度。六度之中,布施要矣,般若尤要。布施,捨也。若不知捨,云何肯離此而渡?然若無觀照之智,又云何肯捨?故般若為五度之綱要,五度離此,非波羅蜜也。      筆者:渡河需要有舵,方向才能正確、有動力,才能繼續前進,途中會遇到諸如:山水鳥獸、地點、人物,與諸多可量化、不可量化的問題,也許歸結為人事時地物,必須認清它們的先後處理次序;筏才不致空轉,甚至倒退或更慘地沉沒,常聽到有人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請注意沒有人可以給你這樣的保證,照我們的理解來生是否能出世為人?是需要非常大的功德才有可能,因為人的境界在六道輪迴中是最高的,最重要的特性是擁有足以自我成長的智能。   做人需有這樣的功力,那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豈非比登天還難,因為它的境界又比人還高出許多,我們要的不是神佛的超能力,而是不再輪迴落入世間受苦,但最簡單的生老病死苦就已讓我們痛不欲生。   所以要獲得最大的力量才能到彼岸,就像太空總署的火箭必須擁有全地球最大的推力,才能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前往外太空。但是火箭的推力比不上我們的心力或思想力,這一刻我們想到月亮、火星,我們就到了!遺憾的是心到身未到,立馬又跌落凡間。   《金剛經》這個筏就給我們最大的力量。「離一切相,讓我們脫離身心的束縛。」這是讓我們實在掌握著舵。「行一切善,讓我們獲得無量無邊的力量。」這是供給我們的源源動力。   諸法一如,如佛所思,能佛所行,一切皆是經文:「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作者資料

羅果銘

luocharter@gmail.com 以資訊科系畢業及幾十年來的資訊業經歷的他,理應較難接受佛法,但進入佛學世界後至今多年,稍有心得的他看見不同的生活風景,何其自在快樂。日常生活期間也延伸鑽研相關之佛學經典。 2013年出版《佛在心中莫遠求》 是他皈依法鼓山10年後,些許的心得報告,希望能拋磚引玉,作為另類的心靈小品。 2015年出版《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久久久——卷一前378問》 將佛教流傳最廣的《金剛經》試著以學佛者可能常會遇到的疑問,以問答方式切入,讓修行者可以輕鬆深入經藏,花開見佛悟無生。 2018年出版《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 於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在《金剛經》中而布施,布施不求報而自報,進而樂在隨說是經,活是金剛意境。 2018年出版《金剛經生活化》 希望透過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金剛經》,清楚感受到《金剛經》的生活化,進而達到自在意境、消歸自性。 《金剛經是有為入無為》是他的最新力作 修有為以離一切相,修無為以行一切善,用布施的心來為人解說《金剛經》。 ■著作: 《佛在心中莫遠求》(城邦印書館,2013) 《快樂寫作文》(城邦印書館,2014) 《在金剛經中買佛賣佛久久久——卷一前378問》(城邦印書館,2015) 《布施在金剛經在布施》(城邦印書館,2018) 《金剛經生活化》(城邦印書館,2018)

基本資料

作者:羅果銘 出版社:城邦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8-06-25 ISBN:9789578679290 城邦書號:3AB1123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