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人際關係
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擺脫「傷痕陰影」,擁有拒絕犧牲的勇氣,別再對不起自己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學會勇敢的善良,不再委屈:擺脫「傷痕陰影」,擁有拒絕犧牲的勇氣,別再對不起自己

  • 作者:李寅洙李武石
  • 出版社:方言文化
  • 出版日期:2018-05-23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9折 270元
  • 書虫VIP價:255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2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很少為自己而活,成了「善良的囚徒」,你還有多少未來? 過去的「情緒傷痕」,你從未「放下」,而只是「放著」 國際心理分析權威,教會你四階段 × 五原則, 擺脫情緒依附,勇敢做自己,不再委屈 「拒絕別人,會不會太自私?」 「只有我和大家意見不同,還是別說出來好了……」 「這時表現不滿,會讓氣氛很尷尬,還是算了吧……」 害怕與人撕破臉、擔心別人眼光、渴望被認同,也因此你總是扮演好說話的朋友、凡事遵從的職員、好聲好氣的伴侶、完全犧牲自我的父母……。你的付出變成了別人的理所當然;你的「體貼善良」卻是拿滿心疲憊與委屈作為代價。 ★你是被「認同綁架」的好人嗎? 休假收到客戶的LINE,不想回覆卻又覺得不安;朋友與你的約會日一改再改還是遲到……你是否對此感到不悅與委屈,最後還是獨自隱忍? 其實,你就是被「認同綁架」的好人,顧慮他人眼光而吞下這些委屈。 國際心理分析權威,李寅洙、李武石在書中提出「二十四項自我檢測」,你將從中了解自己的「認同成癮」程度,像是—— ‧不善於拜託別人幫忙,擔心給人添麻煩。 ‧因為自己搞僵氣氛而感到不安與自責。 ‧不善拒絕別人,只因自己會感到愧疚。 ‧不輕易表達不同看法,全因擔心對方會生氣。 ‧害怕和他人發生衝突或對立。 ‧無法對別人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 …… 透過檢測可得知你是哪種性格——害怕被討厭、恐懼獨處的「分離焦慮」;易因小事過度自責的「完美主義」;不善拒絕、遷就他人的「自我犧牲」;人前笑容滿面,怨氣全往肚裡吞的「過度忍怒」。針對這些「好人」性格,本書教會你該如何擺脫沉重人際壓力,做回真正自我。 ★你以為淡忘的「情緒傷痕」,卻是揮之不去的「心理債」 面對「人際關係」、「職場」、「愛情」裡的不安與焦慮,別人總勸你「別在意」—— 「幹嘛那麼在意別人說的話,問心無愧就好了。」 「他不值得你對他那麼好,別浪費時間在他身上。」 「無須和別人比較,你有你的優點,做自己就好。」 以為隨著時間流逝,自己應該真的「不在意」了,但再遇到類似情況,為何又深陷其中,飽受情緒反覆折磨?因為你從未把它「放下」,只是「放著」罷了。 作者為全球頂尖心理分析權威,執業長達45年之久,深知人們內心的憂慮與矛盾,在書中利用眾多案例,輔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幫助你了解內心各種情緒光譜從何而來,又何以成為揮之不去的「心理債」,就如同下面這個故事: 哈娜很受人喜愛,經常被稱讚「人好好」,但她總會莫名恐慌,深怕「做錯事、說錯話」惹人厭,要是覺得別人因自己而表情不悅,就會掉入後悔深淵。最困擾她的是主管的完美主義,哈娜總要付出最多心力,經常犧牲假期加班,雖然被誇讚過,但一想到可能出錯被罵,又開始繃緊神經,讓哈娜長時間感到身心俱疲。 作者探究了哈娜的情緒狀態,發現起因於父親!年幼時只要她對父親稍有反抗,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因此哈娜內心深處住了一個懼怕得不到父親認同的「內在小孩」。長大後,哈娜把童年時對重要對象的情感,轉移到另一人身上,也就是主管,使得哈娜內心恐懼不斷重演,陷溺在認同之中,無法自拔。 ★︱四階段 × 五原則︱擺脫情緒依附,你的善良需要多一點勇敢 「面對不合理要求,必須勇於拒絕」,想必你也深知這個道理,但為何就是「辦不到」呢?因為你容易心軟,也害怕為此「得罪別人傷了感情」,而不自覺地將情緒依附在他人身上。 善良的你,該如何擺脫這樣的「情緒依附」呢? 只要依循「區別、理解、變化、哀悼」四階段,和「總是犧牲的自己」告別,再藉由「愛惜自己」五原則,設立人際界線,學會堅定的善良,你就能不再委屈。 本書特色 ◎「認同成癮」自我檢測 ◎國際心理分析權威,教你擺脫沉重人際壓力,做回真正自我 ◎四階段 × 五原則,擺脫情緒依附,學會勇敢的善良 名人推薦 諮商心理師、心理師督導、動物溝通師 彭公(彭渤程)&孟婆(黃孟寅) 諮商心理師、婚戀平台關係教練 瑪那熊 好評推薦 臨床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

目錄

推薦序 委屈自己,是心受傷的證明 前言 勇敢做自己,你辦得到嗎? 第1章:被「認同」綁架的好人 01無止境的奉獻,卻換來滿心疲憊   02成了「善良的囚徒」,還有多少未來? 03善良的你,是否也有「好人症候群」? 第2章:擺脫不了的「情緒勒索」 04缺少自信,只因你「缺愛」想「討愛」 05吃苦就是吃補?越吃心裡越苦 06別否定自己,你只是被「世俗期待」綁架了 07防護盾牌夠堅固,負能量能抵禦 第3章:揮之不去的「傷痕陰影」 08無法克制的尋求認同,是童年創傷的投射 09以為淡忘的情緒傷害,從來不曾消失 10父母留下的「心理債」,難以掙脫的枷鎖 [Column 01] 自戀型父母,有哪些特徵? [Column 02] 自戀型父母帶給孩子的情緒傷害 [Column 03] 認同成癮自我檢測 [Column 04] 認同成癮的四種性格 第4章 我會更努力,拜託別丟下我 11為什麼會害怕獨自一人? 12「故意犯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反應 13成熟大人也有被拋棄的焦慮? 14努力不被討厭的內在小孩 15了解「情緒光譜」,重啟停滯的心理成長 16獨立不是結束,是豐富關係的開始 [Column 05]情感日記,「直視情緒」的練習 第5章 別因小事苛求自己,遠離完美主義陷阱 17 你拼盡全力,卻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 18 常因小事過度自責,是一種病態絕非好事 19「過度要求」難激勵自我,只會讓信心崩毀 20傷害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想像 21偶爾「像小孩一樣耍賴」也沒關係 22 嚴以律己就是好?自我苛求有壓力沒好處 23只聽從「內在聲音」批評,如何喜歡自己? 24接受自我矛盾,是一切好轉的開始 25直視自己的不完美,挑戰極限但不強迫超越 [Column 06] 拿自己當贖金,賠上未來,這樣對嗎? 第6章 只要讓步與妥協,就會被喜歡? 26越想證明自己過得好,不安情緒藏得越深 27不懂拒絕,只能委屈自己 28拿「自我犧牲」當代價,別人也不會在乎你 29你可以不委屈,又不被良心譴責 30指責你的不全然有理,別一昧接受 31人際關係也要斷捨離!別讓善良成了縱容 32停止犧牲,愛惜自己的五個原則 [Column 07]情緒變化,從何而來? [Column 08]擺脫情緒依附,不再受傷 第7章 我不敢發脾氣,怕會惹怒你 33害怕失去而事事順從,注定要獨自受苦 34人前歡樂,可你真的快樂嗎? 35溫良雖為美德,但一昧容忍好嗎? 36不合理對待怯於反擊,身心都將受傷 37說「No」很困難?突破三層障礙能辦到 38守衛你的底線,不滿也要適度宣洩 [Column 09] 內心小劇場不斷,是不安感在搗亂 第8章 堅定做自己,你的善良需要多一點勇敢 39許多擔憂和恐懼,都是自己嚇自己 40擺脫「認同成癮」四階段 41你的價值交給別人決定,注定會後悔 42減少內心譴責,才能客觀審視自己 43難以克服的恐懼,如何面對? 44內心缺憾難填補,修復傷痕你能辦到 45就算不完美,也能被認同 後記_ 從他人認可之中解脫,不再委屈

內文試閱

◆推薦序 委屈自己,是心受傷的證明 人類是社交性生物。這意味著,我們天生就渴望與人連結,期待參與在關係之中。同時,也希望自己能被他人理解與認同。 回到數千萬年前,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代。那時生存並不容易,野獸環伺、食物取得困難,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才能讓人類更有生存與繁衍的機會。 在演化劇本的安排下,那些能夠好好與他人建立關係,不被團體拒斥者,將更有機會活下去。代代相傳,直到今日,我們逐漸發展出一個內建「社交需求」的大腦。帶著這樣的天性,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雖然已不必生活於荒郊野外,面對叢林猛獸,但毫無獨自生存能力的小嬰兒,一樣面臨著生存的考驗。脆弱時刻,能讓我們存活的,就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 父母除了提供食物、水,這樣的生存必需品之外,還餵養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從父母與嬰兒互動的那一刻開始,心理學研究在在顯示,生命初期照顧者和嬰兒之間的關係品質,如此深遠地影響嬰兒長大後,乃至這整輩子與其他人互動的品質。 長大之後的我們,可能過度需要他人認同,才能感覺自己活著;或許為了滿足別人需求,習慣委曲求全;可能懼怕獨處、擔心不被愛、厭惡不夠好的自己……這些大大小小的心理傷痕,很可能就是我們在生命初期,從爬行到步行的成長路上,跌跌撞撞而留下的疤。雖然三歲前的記憶是片斷、模糊的,但那時與人互動的種種,也都在腦中留下了刻印,持續在長大後影響著我們。 因此,不管你是濫好人、認同成癮、自我矛盾,還是覺得自己像書中提到的某些案例。首先要做的,就是練習不再苛責自己。那些傷口,並不是我們選擇的,那不是你的錯。但同時也別忘記,長大之後,我們其實已有能力正視那些傷口、理解它,並且試著練習用好的觀念與方法面對它,甚至超越它。 那顆熱愛社交的大腦,還在期待我們用更多「夠好的」社交經驗形塑它;無論你現在幾歲,大腦仍具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透過閱讀、反思與持續練習,終有一天,新的自己會從心的傷痕中慢慢萌生。 臨床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 ◆勇敢做自己,你辦得到嗎? 「討厭就直接說「討厭」!」這是我對渴望生活自由的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有時我自己也會這麼說。 「討厭就是討厭,喜歡就是喜歡,過你自己作主的人生!」 「不必獲得每個人的認同,人生由自己決定!」 「如果你覺得沒有誰就無法活下去,現在請立刻鬆開他的手,這樣你才能真正自由!」 許多人覺得這些話聽起來很有道理,甚至點頭附和。然而這些覺悟帶來的效果沒有維持很久,又開始在意起別人的眼光。 就算討厭也沒有膽子吭聲;生氣時不敢表現怒意,臉上甚至帶著詭異笑容,這全都是因為覺得讓對方失望是要不得的事情。但事實上,你知道根本沒什麼大不了,雖然理智上充分了解,而心裡想的又是另一套,沒有獲得他人認同讓你感到很焦慮。 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有時甚至覺得憤怒:「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從這樣的生活解脫?」感到鬱卒又生氣。 「為何會變成這樣?我也想像海浪一樣,盡情發出波濤洶湧的聲音,為什麼不能自己作主?難道就不能堂堂正正、抬頭挺胸過生活?」 如果要用一句話回答,則是:「可以!」雖然不是那麼簡單,但絕非不可能。只要找出這麼辛苦活著的原因就可以解決。內心的問題,必須自己去理解,才有辦法治癒與成長。 ◆無止境的奉獻,卻換來滿心疲憊 哈娜是平凡的三十歲職場女性,每天早上睡醒睜開雙眼,第一個念頭就是:「漫長的一天該怎麼度過?」心裡感到無由來的沈重與不安,總覺得有一股不好的預感,雖然仔細想一想,並沒有什麼特別之事。勉強打起精神,趕緊準備出門上班,但腦袋裡還是被莫名的恐慌塞爆。 「這件衣服會不會太花?這件又好像太素……。」看著鏡中的自己,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只好努力在腦中浮現今天會見到的所有人面孔,同事、主管、客戶、男友……總覺得不管穿哪一件衣服,好像都會讓人當話柄。 千挑萬選之後,還是選擇了那一百零一件,不會太花俏也不會太素,自認為是最萬無一失的衣服。 「今天要跟同事打招呼嗎?要聊些什麼好?」人都還沒到公司,腦袋就已經開始忙碌運轉。 進公司都已經這麼多年了,對哈娜來說,跟同事打招呼依然是一道難以克服的關卡。總覺得每次走進辦公室,大家都在注視自己的一舉一動,所以總是低著頭,以最快的速度走到座位上。雖然只有短短幾步的距離,卻好像走了一個上午那樣長。一想到還有一整天要度過,哈娜開始緊張起來,忙著做心理建設。如果不這麼準備,她沒有辦法跟任何人見面,因為深怕自己「做錯事惹人討厭」。 其實哈娜經常聽到別人稱讚自己「人好好」,總是心存善念,從不與人對立,不管是誰拜託她幫忙,一定好人做到底,而且從來不會發脾氣。 她對男友也是這樣的態度,深怕男友會離開她,所以總是焦慮。也因為如此,她答應男友所有要求,努力迎合對方,交往不久就跟男友發生性關係。她這麼做不是因為享受性愛,也並非為了要確認感情,純粹只是希望利用肉體關係,讓男友捨不得離開她。 但是一旦開啟了這樣的關係,男友每次見面就要求上床,有時候甚至覺得自己是男友洩慾的工具,暗自擔心在男友眼中自己是個隨便的女人。每次約會完回到家,總是無止境的後悔,但是又無法鼓起勇氣說不,深怕拒絕對方會換來分手,而每次的迎合感覺又像是在殘酷地踐踏自尊,演變成左右兩難的窘境。 哈娜跟主管的關係也很緊繃,尤其是金課長,光想到這號人物就讓人胃痛。 金課長是一位中年男性,更是個完美主義者,芝麻小事都力求完美,不管犯了多微不足道的錯,他總是暴跳如雷。每次面對金課長,哈娜就會渾身僵硬,變得極度焦慮,腦袋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金課長交代的事情,別說拒絕了,還要求做到完美,總是要付出更多心力應付,有時候還要犧牲假期,連週末也要來加班。雖然被金課長誇讚過,但安逸也只是暫時的,一想到將來隨時都有可能因為出錯被大吼一頓,又開始繃緊神經,上緊發條。 像這樣反反覆覆的情緒波動,是哈娜每一天的生活寫照,最近嚴重到連回家也無法放鬆,晚上更是難以入睡,莫名的不安與緊張,疲勞感排山倒海而來。偶爾情緒失控、覺得滿腔怒火時,就會幻想自己大膽遞出辭呈的情景。 忙完一天回到家裡的哈娜,總是憂鬱纏身、心力交瘁。「早知道就不要發表意見,別人一定笑我無知。」她總是會想起某個難堪的瞬間,然後被陣陣的後悔與自責侵襲。 「唉,我應該先稱讚她包包好看的,怎麼辦?她好像很失望。」她想起今天見面的朋友臉上的表情。哈娜只要跟誰見面,總會想辦法稱讚對方,希望能跟朋友有話聊,但是太刻意的讚美,往往壞了好事。而即便事過境遷,總是讓哈娜覺得懊惱、羞愧。 哈娜很愛檢討自己一天做過的事與說過的話,事後回想,若發現對方當時的表情彷彿有異狀,就會掉入無止境的後悔深淵,因此經常有「做人真的好難」之嘆。彷彿戴著面具,這個面具會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斷變化,覺得自己根本就是一個偽善者,為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望透頂。 與人相處有障礙的自己,是那樣的可悲,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總是忙著猜測別人內心的想法,想到這裡就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其實哈娜的所作所為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得到別人認同」,例如聽到:「妳真好」、「妳好有魅力」、「妳好厲害」才會感到心安,哈娜有明顯的「認同成癮」傾向。 ◆你拼盡全力,卻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 啟哲大學畢業後,很快就獲得在大企業工作的機會,在青年失業率創新高的新聞滿天飛的情況下,能夠如此迅速就找到好工作,的確是當前最大的成就,因此他的父母也感到相當開心。然而高興只是一時的,啟哲的內心不得不開始擔憂起來。 「我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嗎?能夠進這家公司的幾乎都是菁英,如果我落後別人太多怎麼辦?」 不久後,啟哲參加公司舉辦的迎新會。迎新會時,啟哲確定先前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因為他發現同事各個多才多藝,大家都很會唱歌,就連跳起舞來都不輸藝人。在才藝表演時,迎新氣氛到了最高潮——有搞笑的、表演魔術的,他甚至感到訝異,究竟大家是從哪學到這些把戲的。 啟哲唱歌不好聽,對跳舞也不擅長,而且也沒什麼口才,一想到自己的一無是處,開始感到退縮。他強顏歡笑,努力配合歡樂氣氛,但是時間一久,只覺得自慚形穢。 「果然跟我想的一樣,不該進這家大公司,這裡根本不是我的容身之處,其他人也一定這麼認為,現在已經開始出現小團體了。」 因為不曉得該怎麼融入大家,啟哲只好坐在角落獨自喝悶酒,不巧被公司的前輩發現,他一把拉起啟哲說:「公司迎新會是讓你來喝悶酒的嗎?來跟大家一起玩,你這樣搞自閉,將來職場生活會很辛苦……。」當下啟哲覺得很丟臉,恨不得立刻找洞鑽進去。 從迎新會回來後,啟哲漸漸地開始抗拒上班,前輩說的那些話一直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他總認為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同事好像都在背後議論紛紛,覺得很傷自尊,心裡鬱悶得要死,甚至感到呼吸困難,但是又沒人可以傾訴,因為說出來很丟臉。 啟哲再也承受不了這些壓力,過了一陣子便向父母表明想辭職的心意,聽到他這麼說,父母非常訝異,後來在父母的建議之下,啟哲開始接受心理治療。 啟哲自小就集父母的期待於一身,是鋼琴比賽、各種競賽的常勝軍,是讓父母感到驕傲的好兒子。但是對啟哲來說,對於父母的種種期待,他覺得喘不過氣,但是又怕父母的期待落空,所以每次參加比賽都讓他緊張不已。 其實啟哲的父母不曾逼迫他一定要得獎,也從來沒有處罰過他,但是他知道父母為了他犧牲了很多,這反而成為壓在啟哲身上的沈重大石頭。 尤其是母親,簡直過著經紀人般的生活,不僅每日接送兒子,更把生活重心全放在兒子身上,從沒有過自己的生活。雖然母親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純粹是出於母愛,但這只會讓啟哲更加不願看到媽媽失望,只能誓死拼命,讓所有事情做到完美,母親無悔的付出竟把兒子推向完美主義的深淵。 事實上啟哲不只頭腦好,長的也一表人才,擁有不錯的家庭背景,他本身的條件就已經贏過很多人,根本不需要追求到更完美的地步。但是他依然強迫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沒有達到自我的要求,就會產生一種難以承受的羞恥感,總是不斷地想獲得他人認同。 在幫啟哲進行一陣子的心理分析與治療後,他總算展開笑顏,告訴我:「醫生,其實在對你赤裸裸的坦承後,覺得心結好像打開了。在過去,根本沒有可以這樣吐露心聲的對象,因為這些心裡的秘密,對我來說是很羞於見人的,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我對你的反應感到很驚訝,因為你從不表現出輕視或責備,只是耐心地傾聽,站在我的立場為我設想,幫我解開心結。」 「過去的我一直疲於獲得他人認同,其實其他人不認同我又何妨,我還是可以做好自己的本分。完全放棄執著於想獲得別人認同的欲求之後,心情也變得好輕鬆。」 啟哲終於明白過去自己在完美主義之下,總是害怕聽到:「你不夠好!」的批評,容易羞愧而覺得痛苦萬分。現在的他總算從別人的批評之中解脫,逐漸適應職場生活,辭職的念頭也就此打住。 ◆人前歡樂,可你真的快樂嗎? 秀智的母親相當外向,對社交很有一套,她總是笑容可掬,而且待人親切,不管在哪裡都很受歡迎。秀智從來沒看過母親發脾氣,就連發牢騷、抱怨也不曾有過。其實秀智的母親有著不為人知一面。她喜歡在大白天躲在臥室睡覺,不愛開燈。雖然在人前是一副活潑開朗的樣貌,但是回到家後的母親,看起來總是相當疲憊,臉上經常帶著倦意,看上去很憂鬱,或許睡覺是她消解壓力的最好方式。 後來,母親被確診出癌症,某天在病榻上的母親生平第一次對秀智主動聊起自己。在母親善良、親切的背後,其實充滿著憂鬱與憤怒,因為她對人感到失望,覺得自己的人生失敗,從不敢表露羞恥心,在丈夫身上感受不到親密,大嘆這一生過得相當孤獨。過去秀智的母親把這些痛苦情緒隱藏得太好了,每當孤獨情緒如波濤般襲捲而來,母親告訴自己:「睡一覺,心情就會好轉。」 秀智的母親不曾對任何人吐露孤寂的情緒,習慣默默承受,她不知道如何排解這些負面情緒,只能躺在床上讓自己睡著。小壓力還挺得住,大壓力就會讓身心變得衰弱。過去丈夫一直是她的依靠,而他卻在前幾年先行一步離開人世,所以母親的內心狀態因而急轉直下。 母親只要一被憂鬱和不安感籠罩,就會產生無以復加的孤獨感。負面的情緒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而讓癌細胞有機可乘。像秀智母親這樣,雖然個性外向,但是卻慣於迴避自身情感,稱為「癌症性格」(Cancer Personality)。 秀智的母親為什麼會有壓抑憤怒的認同成癮呢?秀智的外婆是一個冷酷的人,非常討厭被人依賴的感覺,對待自己的女兒也是,即使只是犯了小過錯,也會嚴厲責罰。女兒哭鬧不止時,也只是置之不理,相信孩子哭累了自己就會停下來。 所以,從小接受這種管教方式的秀智母親,像個「小大人」,只要外婆一聲令下,什麼事情都會立刻辦好,小小年紀就已經很獨立了。秀智的母親好比渴望得到納西瑟斯關愛的艾蔲,離不開如此對待自己的母親,把自己變成一個順從、乖巧的女兒。 為了能繼續待在外婆身邊,秀智的母親把所有的情緒按鈕通通關掉,把想要依靠的情感,生氣的情緒全部隱藏。因為從來沒有嘗試怎麼去宣洩情緒,才會一個人孤獨、痛苦生存。 秀智的母親除了把心靈按鈕關掉,也不盼望哪天會有關心自己的人出現,才會死守住心事,從不對任何人講起,更把「生氣」視為極具危險性的情緒,因為她害怕有朝一日會永遠失去母親的愛,所以才會養成壓抑怒氣的迴避性格。 然而情緒這種東西,並不是逃避就會消失,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讓心理、生理都一直處於高度不安與興奮狀態。過度壓抑情緒,有可能成為致命癌症發生的原因。 很多人會認為,一段良好的關係裡只存在著愛。若真是這樣,關係是無法持久的,畢竟人的情感千變萬化,在真正有愛的關係裡,愛與恨是同時存在—雖然很愛一個人,但是偶爾也有讓人討厭的時候,這是符合人性且很自然的事情。生氣反而是穩固關係的信號,該生氣時生氣,但前提是不會讓關係惡化,才是能夠持久的親密關係。

作者資料

李寅洙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與美國精神分析協會認證的精神分析權威。 曾擔任三星首爾醫院精神科醫師與臨床講師,並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精神分析研究所進修,研究憂鬱、不安與睡眠障礙等病症,還共同參與了哈佛大學睡眠精神醫學教科書的撰寫,而《孩子的自尊心》是與父親李武石共同執筆的著作。 目前在韓國開設「李寅洙精神分析所」。

李武石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認證的權威專家,是韓國僅有的五名國際精神分析權威之一,也是韓國知名的醫學博士。 從事精神分析已有45年之久,曾擔任大韓神經精神醫學會會長,在全南大學教授精神醫學30年。 2005年曾獲精神分析學術獎,著有110篇論文,暢銷書則有《30年來不曾放鬆》、《李武石的想法》、《孩子的自尊心》等。現開設「李武石精神分析研究所」,除了進行精神治療分析,也致力於培養精神分析領域的專家。

基本資料

作者:李寅洙李武石 譯者:李靜宜 出版社:方言文化 書系:大眾心理學堂 出版日期:2018-05-23 ISBN:9789869617598 城邦書號:A207005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