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

  • 作者:楊佳恬(CHIA-TYAN YANG)
  • 出版社:圓神
  • 出版日期:2018-04-01
  • 定價:300元
  • 優惠價:79折 23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37元,贈紅利1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2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來自臺灣的第一位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二十五年在地體悟! 展望未來、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奧地利是你不能不認識的國家! 奧地利,這個印象中僅有音樂、巧克力跟阿爾卑斯山的小國,深藏的實力和故事卻令人驚豔。它與臺灣一樣擁有愛恨交織的歷史背景,却善用各種地理資源與外交優勢。全世界的重量級國際組織紛紛駐地於此,經濟實力也毫不遜色,不斷創造燦爛耀眼的能量。奧地利是臺灣最好的借鏡,也是豐富自身國際影響力的最佳讀本。 楊佳恬在十三歲那年為了圓夢,獨自前往奧地利學習音樂,這一待,就待了超過二十五年。從一個「從臺灣來學音樂的小留學生」,變成了「擁有臺灣背景的新奧地利之女」,她在奧地利看到了什麼? ▍家庭 全家出遊是休假的首選!放下平日所有的身分,專心做「家人」。奧地利人非常注重家庭生活,為了累積共同的回憶,常常攜家帶眷出門玩。有多常?一年數次為期一到兩個星期的家庭旅遊,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教育 奧地利教育部明文規定,老師在口試時發現學生說錯答案不宜直接糾正,也不能告知正確答案,必須用提示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思考,雖然耗費時間,卻是從錯誤中學習的好機會。 ▍社會 「平日逛街,假日逛櫥窗」是奧地利人的購物習慣!在奧地利,一到週末所有商店都是大門深鎖,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讓他人犧牲休息為你服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休息皇帝大」,要我假日上班?才不要! ▍國際 奧地利從一個強大的帝國,變成了人口只有八百萬的小國,但仍靠著強大的外交團隊及優良的地理位置,讓許多重要的國際組織在這裡設立總部,讓世界不敢忽視它的存在! 誰說小國不可以偉大?不論是奧地利或是臺灣,在大國林立的國際間,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往前走,面對挑戰的時候,那昂首的姿態,都值得你我驕傲! 【本書特色】 在奧地利,你會發現…… ◎成績不是唯一 念書固然很重要,可是好好生活以及發展其他技能也一樣重要!奧地利的學生除了要念書,還要學會做家務、做一桌好菜、懂得替自己安排休閒活動、規畫自己的生活等,也就是,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 ◎臺灣的謙遜教育在這裡是非常不禮貌的 在奧地利人眼裡,當別人覺得你很棒,你就要尊重他的看法,如果你因為謙虛而否定讚美,對方還會誤以為你覺得他不夠資格讚美你!所以,聽到讚美就大方接受,說「謝謝」就對了! ◎五金行是奧地利最熱門的商店 奧地利人非常熱愛五金行,這源自於他們從小就學習什麼都自己來。椅腳壞掉不能丟,自己修;門鎖壞了,自己換;想要一架飛機,自己造!要說每個奧地利人一定都有什麼,「工具箱」絕對是正確答案! 在這本書裡,楊佳恬將用在地生活超過二十五年的視角,帶領讀者發現超乎想像的奧地利! 【好評推薦】 ▍《小國也可以偉大:我在奧地利生活學習的第一手觀察》是楊佳恬送給心愛臺灣與奧地利的生命禮物,以音樂家的身分,努力讓臺灣被國際看見。她昂揚的走向國際舞臺,引領讀者望見奧地利醇厚人情,窺見偉大的小國如何具備堅定的沉默力量,找到國際認同、建立不可撼搖的世界位置,行旅在奧地利的日常,我們讓奧地利走進來,臺灣走出去。——宋怡慧(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我常常認為,旅行雖好,但是對另一個國度的認識通常難以深入,往往停留在飲食、風景等層次,連看藝術與建築都常流於表面。要真正了解一個社會,還是得長期居住其中,甚至還要慧心思考,比較觀察。 而《小國也可以偉大》正是旅奧多年的楊佳恬,在異地成長、學習、工作、婚姻的深入體會。本書中關於奧地利教育的深刻描述,最是讓我受益良多,更為理解:一個社會的美好、國家的偉大,無關其面積與人口,完全取決於於每個國民的價值、信念、生活方式。 ——謝宇程(教育專欄作家、「珍視」溝通服務事業共同創辦人)

目錄

好評推薦 自序:兩個家鄉的連結 Part 1 從屏東到奧地利,我學到了什麼? 1. 成績並不是唯一 2. 念書,只是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3. 睡覺,乃全民活動! 4. 好好的接受讚美,然後微笑說謝謝 5. 從小學習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6. 喜歡在家弄東弄西的奧地利人 7. 不論何時何地,關心時事不分老少 8. 從小參與國家政策,了解世界動向 Part 2 奧地利,我的第二個故鄉 1. 嚴格控管的商店營業時間 2. 認真工作也認真休息的奧地利人 3. 奧地利人的家庭觀和家庭生活 4. 西方人都不跟父母同住?也都沒有婆媳問題? 5. 一世人看遍顛沛流離的奧地利外婆 6. 因為先生,在奧地利了解了轉型正義 Part 3 美麗景緻背後的沉重包袱 1. 奧地利帝國的輝煌與毀滅 2. 奧地利一路走來 3. 面對自己國家在歷史上的不美好 4. 觸動內心深處的「絆腳石」 5. 戰爭非遙不可及,就在你我身邊 6. 戰爭過後,要如何重建一個人的心? 7. 不論移民或本地人,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分子 8. 人口只有八百萬,如何在國際間站穩?

序跋

自序 兩個家鄉的連結   轉眼之間,我竟然已經在奧地利生活超過二十五年了。   在這個歐洲的小國家裡,我從一個「臺灣來學音樂的小留學生」,變成「擁有臺灣背景的新奧地利之女」。這是十三歲離開臺灣的我,和為了讓我出國圓夢而拚命工作賺錢的父母,都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在某次奧地利外交部的研討會上,因為我是奧地利政府的親善大使資深志工,所以被推上臺致詞,與在場的社工團體分享自己在奧地利生活中的一些心得。那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家鄉,而主持人說了一句深得我心的話:「家鄉,就是一個你了解、也被了解的地方。」   主持人說,這是她曾看到過關於家鄉的敘述,問我是否認同。我點頭如搗蒜,毫不猶豫的回答她:「奧地利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感覺!」   是啊,並不是只有出生的地方才能稱為家鄉。當你開始了解、認同一個本來跟你完全沒有任何關連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們也開始了解、認同你,那麼這個地方就有可能成為你的家鄉。   我在屏東出生成長,小學畢業後,國一只讀了幾個月,就到奧地利追逐我的音樂夢,也一路接受當地教育長大。奧地利對我來說,本來只不過是一個學習音樂的國家,我對她感到好奇,但沒有一絲一毫的情感牽絆。念書的時候,我靠著教琴、演奏、翻譯等方式勉強餬口,學成畢業後,我的居留身分從「留學生」轉換成「藝術家」。過了幾年,奧地利政府頒發了國籍給我。又過了幾年,我與一個奧地利法律人結婚,他的奧地利家庭也成為了我的家庭。就這樣,我在奧地利落地生根了。   我被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醜陋深深吸引。奧地利曾在世界歷史的重要時刻中留下了許多腳印,隨著時間,我一步步細細了解她曾有過的燦爛、黑暗,也了解她肩上的時代矛盾和包袱。奧地利,終於成為了一個我了解也被了解的地方,更成為了我的另一個家鄉。   這本書,我想獻給我的奧地利阿嬤。她,是我奧地利夫婿的外婆。從十多年前的那個飄著大雪的聖誕夜,我們見面的那一刻開始,她就不斷的主動了解我、認同我。外婆的人生完完全全就是濃縮版的奧地利近代史,她的渾身傲骨,對我來說就是奧地利人的最佳寫照。   在編輯過程中,我的主編曾詢問我,是否能夠提供外婆的相片。當時我遲疑不決,不知是否要讓家人面孔曝光。隔日,剛好是我跟婆婆兩週一次的「把臭男生丟下,然後婆媳去按摩兼狂吃蛋糕日」,婆婆開車來接我,我上了車,跟婆婆提到此事,請教她的意見。   她開心的說:「放啊!放這張!」婆婆是那種說走就走、什麼事情都要馬上解決的行動派,她一手抓著方向盤,另一手就去掏皮包,抽出一張護貝照片遞給我,那是阿嬤生前拍的最後一張照片,九十六歲的氣質美女對著我盈盈笑著。   「我想阿嬤一定會很高興的。」她看著前方的車陣,緩緩的說:「你們那時候在臺灣結婚,她身體無法承受長途跋涉,所以沒跟去臺灣,是她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她停了一下,聲音哽咽起來。「這樣終於能讓她跟妳的家鄉連結在一起。我相信,阿嬤一定會很高興很高興的。」婆婆緊抓著方向盤,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   我是一個在奧地利求學、長大、就業、定居、結婚的臺灣女兒。而我的奧地利外婆、還有我周遭好多親愛的人事物,現在就要跟著這本書,陪我回臺灣,要跟我的家鄉連結在一起了。就請大家跟著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內文試閱

Part 1 從屏東到奧地利,我學到了什麼? 2. 念書,只是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生的本分與責任就是把書念好」、「學生就是應該要專心念書」,這些句子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聽起來也似乎滿有道理的。 那麼,專心把書念好之外的其他時間呢? 「學生念書都來不及了,哪來的『其他時間』?」或許你心裡會這樣想。在奧地利,如何引導學子好好調配讀書外的時間,在老師、家長、孩子心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奧地利學生花多少時間在課業上? 中學一週五天約有二十八至三十二堂課,這裡沒有午休,普遍來說也沒有早自習(不過有的學校會做一些安排,讓成績較弱的同學,提早到學校複習功課。)每間學校第一堂課開始的時間都有些差別,因此下課時間也不盡相同。早上第一堂課如果是在八點左右,平均起來,每天差不多下午一、兩點就下課了。 我在中學時期最常遇到的就是一天六堂課,在我的母校,第六堂課結束的時間是下午一點二十分,通常這個時間大家都餓昏了,不是趕快衝回家吃飯,就是相約去市中心吃午餐。 偶爾有八堂課的話,第七堂課就是自由活動,讓大家吃飯。學校的食堂雖然很便宜,但是東西實在難吃到了極點,福利社賣的麵包和點心種類又少,所以大家寧可餓肚子或是自己帶點心來,而且要在一堂課五十分鐘之內離校覓食然後趕回來,實在是太趕了,這時候就會很懷念臺灣處處有美食的無敵優勢啊! 二十多年前,我常常跟中學同學敘述在臺灣無所不在、迅速又美味的美食,也不免嘲諷麥當勞、漢堡王哪裡算是速食啊,臺灣的路邊攤才是真的快、狠、準!這時候大家就會超級羨慕,尤其聽我說到手搖飲料店裡琳瑯滿目的飲品,更是聽得一愣一愣的。 這幾年奧地利出現了許多亞洲式的快餐店,也有臺式珍珠奶茶,常常看到金髮碧眼的中學生人手一杯,看了不禁會心一笑。 根據前幾年所做的調查與統計,一個奧地利國中生(相當於臺灣的小五到國二生)和高中生(相當於臺灣的國三到高三生)一週分別花約四十二.五到五十四.五小時,以及四十五.五到五十六小時的時間在課業上面,這個數據包含上課時數、上下學通勤時間、補習家教時數、做功課、準備考試的時間。 我們就拿高中生的最高值,一週五十六.五小時來看,他花在學校上面的時間平均一天不超過九小時,統計中也指出,扣掉這個數據中的上課時數、上下學通勤時間之外,學生在下課後花在功課上的時間,一週平均約為十小時。 看到這個數據大家可能會覺得訝異,時間也太短了吧!然而,奧地利社會普遍認為,學生在下課後不應該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上。有的學校甚至實施「學校的事在學校做」方針,意思就是不讓學生帶課業回家,但是學校每天下午會安排一兩堂課,讓同學們做各科作業。 學生花這麼少的時間在課業上,可能有人會擔心,這個國家的人民會不會很懶?學生會不會都學不到東西啊?看看奧地利學生的外語程度,高中生最少都會說兩個外語(多半為英文、法文)。我的朋友彼得讀的中學學制是所謂的「人文中學」,這是以歐洲古典語文和哲學課程為重的學制,彼得在高中畢業的時候,一共會五種外語:古希臘文、拉丁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 事實上,雖然奧地利上課以及學習時數比臺灣的學生低很多,但是相對的,學校要求你在校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全力以赴,而且奧地利的學校都是小班制,老師認識自己所有的學生,所以也必須仔細觀察學生平常的上課態度,因為平日表現被視為比考試成績還重要,這些都是會被列入成績裡面的! 放學後還得進補習班,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我在奧地利也教了快二十年的鋼琴,偶爾也赴學校演講,所以有許多與奧地利學子互動的機會。我的家鄉臺灣對學生們來說,是個很遙遠、很難以想像的國度,他們也都興致勃勃的想要了解臺灣的學習環境。 我跟他們提到,臺灣的學生必須念很多書,就連寒暑假有時候也得進學校複習功課,不少人在下課後還會去所謂的「補習班」上課,孩子們都難以置信。 奧地利雖然也有類似補習班的校外學習機構,老師會帶領著大家共同複習功課,但是規模都很小,提供的也是小班制,所以參加的人數極少,我自己沒有上過,周遭也沒有任何朋友去上過補習班。而且與其說是補習班,不如說是家教仲介,會幫學生安排家教老師。 我有時難免會對我的學生們曉以大義:「你們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只會一直抱怨學校考試太多、沒有時間練鋼琴,你們都不知道亞洲的孩子多麼辛苦⋯⋯」話聲未落,孩子們就開始追問:「那這樣,臺灣學生不就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嗎?」 言語間,是濃濃的擔憂。 我解釋:「是比較沒時間,但是大家還是會想辦法擠出時間來,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且因為家人也多半會體諒在學的年輕人課業壓力重,所以滿多學生在家不用做家事。」 奧地利學生聽到這個,眼睛都亮了:「那我也想要很忙,這樣就不用做家事了!」害我聽了差點跌倒。 奧地利人多半從小就得做家事,反正大人覺得孩子們時間多的是,因為中午就下課了!所以家裡如果是務農或做生意的,孩子從小在課後也都會幫忙。我就有好幾個學生,十幾歲就做的出一手好菜,日式海苔卷、壽司包得扎實道地,也有學生能夠做出一整桌正統到極點的法國料理,還知道要搭配不同的紅酒! 有孩子問我:「臺灣的學生上學一整天,下課後還要去補習班,會不會覺得很痛苦?」 我回答:「對有些人來說確實很辛苦,但對有些人來說,補習班老師會幫你整理重點,幫你釐清不懂的觀念,所以去補習班或許真的能夠幫助課業。另外,補習班也漸漸發展成一種學生的社交文化,可以在這裡認識其他學校的學生,附近也會有很多美食攤販,大家在去補習班前常會一起買各式各樣的食物。」 奧地利孩子的反應總是讓我啞口無言,也叫人深思: 「為什麼不自己整理重點?念書不是自己的事情嗎?」 「如果有不懂的觀念,不是應該去問學校老師嗎?他的責任不就是要把我教懂嗎?」 「如果補習班這麼棒,那為什麼還要去普通的學校上學?這樣不是很浪費時間嗎?一天上學兩次難道不會覺得很不划算嗎?」 奧地利學子的課外活動 奧地利的學生校外時間這麼多,那麼他們都在做什麼呢?這裡的孩子也「學才藝」嗎?是的,這裡的父母,也想讓孩子多學一些不同的事物,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只是他們不叫做學才藝,而是很饒舌的「空檔時間的布置」(Freizeitgestaltung),意即「休閒活動」。 歐洲人瘋狂迷足球,所以足球可算是最常見的「動態才藝」了,夏天在露天的足球草地上奔跑,冬天外面天寒地凍,就在室內訓練。然而以阿爾卑斯綿綿雪白山脈著名的奧地利,最風行的冬季運動應該就是滑雪了,國際各式滑雪大賽,前五名裡面有三個奧地利人也不奇怪。騎馬或是馬術 1也頗為流行,在郊外不時都會看到馬場,在鄉間也不時會看到有人以馬匹代步,其他如游泳、潛水、帆船等水上活動,也是極受歡迎的。 許多高中生也都會被爸媽送去上國標舞,也順便上社交禮儀課。因為在高中的畢業舞會上,畢業生都得開舞,所以國標舞學校都會把握這個商機,推出各式專門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課程。 我看過最勁爆的才藝大概就屬賽車了,奧地利還出過三個「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冠軍。我也看過有孩子沒幾歲就被家長送去學賽車,小孩坐在賽車裡面狂飆著,真心覺得家長的心臟實在好強啊! 以靜態的才藝來說,繪畫、音樂可算是最受歡迎的才藝!除了鋼琴、木笛、小提琴這些熱門樂器外,最常見的就是木管以及銅管樂器了。奧地利是個擁有許多鄉村的國家,而絕大多數的鄉村,都有自己的「管樂隊」,不然就是好幾個村莊湊在一起組管樂隊。奧地利全國上下有近兩千兩百個管樂隊,老少都可以參加,在村莊有節慶的時候,管樂隊就會穿著傳統服飾出來遊街,好不壯觀。 我在念中學的時候,校方也會為學生安排動態的休閒活動,我們的校外旅行多半以運動為主,學校就曾為我們安排過滑雪週、馬術週、網球週等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馬術週,每人分配到一匹馬,還要騎馬在森林裡面穿梭,聽起來似乎很夢幻、很浪漫,實際上卻讓我們叫苦連天,結束後,雙腿都是痛到幾乎不能動。 平日時,語言科的老師也不時會問大家,要不要在校外時間一起去看歌劇、音樂劇、話劇、電影等,因為可以正大光明的在晚上跟同學一起出門,加上學生的團體票價都非常便宜(有時比看電影還便宜),還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去劇院,所以大家也都很熱中。 我自己的鋼琴學生們上了高中後,在排鋼琴課時,會很正經的跟我說,千萬不能撞上他們去做社會服務的時間。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年來,許多中學會安排高年級的學生到社會機構觀摩,學生們藉由這樣的經驗,開始有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的意識,也真心參與社會服務的工作。看著我的學生們神采飛揚的對我說:「我覺得自己的休閒時間變得好有意義喔!」我理解到,這樣的課外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呢! Part 2 奧地利,我的第二個故鄉 3. 奧地利人的家庭觀和家庭生活 如果要我簡單總結奧地利人的家庭觀,那麼我第一個想法就是:奧地利人非常注重家庭生活,下很多工夫培養感情,為了累積家人間共同的回憶,也會花很多心思在全家出遊的旅行上。 奧地利人如果攜家帶眷出門玩,一次就是一到兩個星期,一年中全家多次這樣出遊是很常見的。奧地利家庭出門度假的玩法,最普遍的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開車或是搭飛機到某個海灘。奧地利是內陸國家,對海洋有著無比的眷戀以及渴望,一到夏天,大多數的奧地利家庭就是大包小包,把小孩「打包」在汽車後座,直接殺到南邊的斯洛威尼亞、義大利或是克羅埃西亞的海灘,全家在那裡泡上好幾個禮拜的海水,天天看著同樣的沙灘也不厭倦。許多歐洲海灘聖地的旅館,怕小客人們無聊,還會特別聘請工作人員,設計各式各樣的節目給小朋友們。 第二種是比較隨性、冒險式,但同時也是比較省錢的方式—全家開著露營車,享受奧地利的好山好水,去爬山或是在湖中游泳。不然就是乾脆直接開出國,一路在各個國家的露營區搭帳篷,或者是睡在露營車裡。 我大學時期的奧地利室友,曾經跟我去臺灣玩,那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汽車裡面也沒有導航系統,完全不會中文的她,竟然可以拿著臺灣地圖,毫無錯誤的繞全臺,完全沒有開錯路!而且這樣一個柔弱的女孩,竟然也會搭帳篷和野外生火,我都看傻了。原來這是她童年時期留下來的技能,從她有記憶開始,每年的暑假,她爸爸就會帶著全家開遍全歐洲,在每一個歐洲國家露營,光是一個暑假就能開個上萬公里。她跟兩個弟弟,輪流坐在副駕駛座,拿著歐洲地圖做爸爸的導航員。 第三種就是所謂的「城市旅遊」,選擇某個歐洲國家的一個城市,訂機票和旅館,到了當地進行定點旅遊,這幾年來,也漸漸流行搭配租車,成為陸空旅遊假期。通常就是旅行社事先設計好路線,並在路線上不同的點訂好旅館,你飛到該國某個機場,領了車,然後照著路線,全家自己開車沿路旅遊,旅程的終點就是機場,把車還回去後,就可以上飛機直接飛回家了。 通常有孩子的家庭,多半會選擇這三種方式旅遊,尤其是前兩種。而跟團到他國去旅遊的遊玩方式,雖然也是頗熱門,不過大半是銀髮族才會選擇,家裡有學童的奧地利家庭跟團出國旅遊的例子,並不常見。 家長放下工作,孩子放下課業,全家放下平日所有其他的身分,就是專心做「家人」,出門玩幾個禮拜,一天二十四小時大眼瞪小眼,其實也不容易,這其實是一種訓練和家人好好相處的方式吧!把小孩交給電腦、電視、手機照顧,對父母來說,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帶著孩子計畫旅行,是要耗盡很大的心力的。可是相對的,得到的家庭回憶,是無價的,更是無可取代的。 全家一起出遊,是休假的首選 你可能會想,全家一年可以出遊數次?哪來那麼多時間、那麼多錢遊玩?難道都不用工作賺錢嗎?是這樣的,奧地利明文規定,有薪假為五個工作星期,你的行業是工作一週六天的話,你一年就有三十天的假期,而工作一週五天的行業則是二十五日。已滿二十六年工作年資的人士,每年還可以追加一週的有薪假。 此外,奧地利一年有十三天國定假日(如果剛好落在例假日,並不補假)。這些有薪假相關法令,適用於全國上下所有的公司行號和公家機關。假期並沒有規定一定要在一年之間用完,每一個有薪假都有三年的效期。 朋友蒂亞是個工作狂,從不放假。後來上司提醒她:「妳再不休假,妳第一年的假就要過期了!」所以蒂亞就乾脆休三個多月的假去環遊世界,一口氣把三年的有薪假用完! 許多公司行號也有實施所謂的「時間賠償」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加班不拿加班費,而是換取休假。打個比方,奧地利正常工作時間為每週五日,一週三十八.五小時,只要事先跟上司做好協議,便可在某週工作四天,前三天每天各十小時,第四天工作八.五小時,那麼第五天就可以行使「時間賠償」,換取一天的休假。對許多奧地利人來說,不拿加班費,拿休假,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也熱中在用「時間賠償」制度來換假期,拿來用在與孩子出門旅遊。 在奧地利人的觀念中,休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老闆也會有事沒事提醒你趕快把假用掉,這並不是奧地利老闆多麼人性、多麼愛才,而是老闆知道,身心都有休息到、家庭生活快樂的員工,生產力跟工作效率自然會提高,才會穩定。所以在很多公司,有家室而且家裡有學童的員工,都有優先權挑選排假的時段。 全家出門旅遊好幾個禮拜,也絕不是富裕家庭才有的特權。剛才提過,有薪假制度是全國上下所有的公司行號和公家機關都要遵守的法規。所以,就算是收入較低的勞工,同樣也受到這個法令的嚴密保護。家境較普通的家庭,或許無法到國外的昂貴度假勝地遊玩,不過歐洲有許多國家的物價還比奧地利國內便宜,帶著孩子到國外的露營區或是在海灘上耗個幾個禮拜,不花什麼錢,依舊可以享受全家一起出遊的樂趣,也是許多家庭的第一選擇。 就算不再相愛,我們都還是家人 我在中學時有許多要好的同學,加上在大學時期就開始擔任鋼琴家教,所以有很多機會可以看到不同奧地利家庭互動,從貴族後代到勞工階級的家庭都有。我深深體會到,奧地利人非常在乎家庭生活,也有很強烈的家庭觀。讓我很詫異的是,就算是婚姻破裂的家庭,也依舊有向心力。奧地利這些年的離婚率,大約在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三左右。我的學生群中,占絕大多數的就是單親家庭和「拼組家庭」,意思就是離婚或分居後,帶著小孩與新的伴侶共組新家庭。 我的學生瑪莉從小就跟我學鋼琴,我跟她的家庭也建立了某種程度的情誼。瑪莉在念國中的時候,父母婚姻破裂,給她的打擊非常大,在學校的功課一落千丈,鋼琴也退步很多。當時媽媽跟我長談,其中的一段話,給我很大的撼動。她說:「我跟孩子的爸爸,不可能再回頭了。但是我們養育了三個孩子,我們會努力讓孩子了解,就算爸爸和媽媽不再相愛了,但我們依舊是一家人。」後來,我也看到他們夫妻倆,努力的實現這個諾言。瑪莉的爸爸在家裡為瑪莉的媽媽留了一間客房,讓她在「回家」的時候,還是有自己的空間。離婚後,夫妻倆都各自有新的生活了,但是每年,全家都還是會一起出遊,而瑪莉當時也感受到了爸媽的心意,總算又振作起來。 周遭的朋友群中,也有許多位面對了離婚與再婚。而我發現,奧地利夫妻感情破裂時,就算雙方破口大罵,只差沒有把對方的眼睛挖出來,但是絕大多數還是會想辦法,盡量不把夫妻之間的恩怨帶到孩子身上。 當各自有了新的對象時,如果孩子跟父母的新對象處不來,也會進行溝通。許多我遇過的奧地利家庭,在歷經離異的過程裡,都會努力不拿孩子做武器,也盡量不讓孩子在父母之間為難,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理智和體諒的,真的很不簡單啊! 視如己出的「新家庭」觀念 奧地利人在組織新家庭時,絕大多數的繼母或是繼父都會盡全力跟另一半的孩子建立關係,甚至視如己出。出發點很單純:我跟你的媽媽(爸爸)組成一個家庭,那麼我們就是一家人,不論我們有沒有血緣關係。 我的學生媞娜,就來自一個大人們都很盡心盡力的拼裝家庭。我去她家上課時,通常都是她爸爸在家裡做家務,照顧她和她正在念幼稚園的弟弟。她媽媽是城裡有名的醫生,工作量非常大,常常早出晚歸。我當時單純的認為,她們家是女主外男主內。後來發現,家裡有時候會看到另一個男人走動,而弟弟會叫他爸爸。我完全混亂了,搞不懂這是什麼家庭架構。 當時八、九歲的媞娜,很有耐心的對我說明:媞娜的爸爸是媽媽的初戀情人,她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但是後來爸爸媽媽發現彼此個性不和,也無法繼續相處下去,所以決定離婚,但是因為媽媽的工作量很大,爸爸就來幫媽媽照顧媞娜。後來媽媽有了新男友,媽媽帶著她,跟叔叔搬到新家,然後媽媽跟叔叔又生了弟弟。因為叔叔很忙又常出差,而且叔叔跟爸爸的感情又不錯,爸爸就說那他來照顧弟弟,所以只要媽媽還有叔叔不在的時候,就是爸爸來做媞娜跟弟弟的保母兼管家。 聽完媞娜詳細的解釋,我恍然大悟,也深深佩服這個家庭。後來過了幾年,媽媽和叔叔結婚了,那天,媞娜和弟弟是花童,而媞娜的爸爸,因為是他們家最親密的朋友,還當新人的伴郎呢! 在奧地利,單親媽媽帶著小孩,不會有人說她帶著拖油瓶,大家都知道單親媽媽的辛苦,多半會以體諒的態度對之。一位奧地利長輩馬丁有個在餐廳做大廚的兒子,在餐廳工作時,認識了一個帶著四歲女兒工作的單親媽媽,兩人正式交往後,兒子把女朋友和她的女兒介紹給爸媽認識,馬丁跟他太太沒多久就把這小女孩當做孫女疼愛,也很疼惜這個單親媽媽。 後來廚師兒子和單親媽媽結婚了,搬回來跟馬丁同住,將老家擴建,過著三代同堂的生活。過了幾年,家裡誕生了一個小寶貝,而馬丁的手機待機畫面,還依舊是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孫女的相片,因為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新生兒身上,他覺得,不能讓大孫女覺得被冷落,更不能讓她覺得自己是外人。「她是我媳婦的孩子,所以,也是我們家的孩子。」 我學生時期的好友克利斯,一直抱著不婚主義,也信誓旦旦的說絕對不要小孩。偏偏克利斯長得很帥又有女人緣,這些年來不知道有多少女孩想要把他綁入教堂,都沒有成功過。 前些年,他突然很興奮的跟我說,他終於遇到真命天女了!她是一個離過婚,帶著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一個在念國中,另一個在念小學。而他自己也沒料到,跟小孩們一見如故,去年克利斯跟真命天女結婚了。「買一送二,不用換尿布還有半夜起來餵奶,就得到了兩個長大的小孩,非常划算!」他笑呵呵的說。

影音

作者資料

楊佳恬(CHIA-TYAN YANG)

一九七九年出生於屏東,從小就喜歡塗塗寫寫,小學畢業後赴奧地利就讀鋼琴演奏,以看漫畫和小說的方式自修中文。畢業後任教於奧地利中學,致力於文化交流,成為高中母校傑出校友,並在奧地利結婚,落地生根。 不時上奧地利國家廣播電臺以及電視談話節目,討論移民、文化、女性議題,在二○一四年以「新奧地利之女」身分於奧地利國慶日登上Kurier日報頭版,也曾被奧地利第二大報Kleine Zeitung列為本日風雲人物。 並成為首位臺裔奧地利政府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更於二○一六年被歐盟執委會任命為「歐盟文化融合親善大使」,是該計畫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臺灣人。 現為室內樂鋼琴家、奧地利文藝界撰稿人、多媒體製作人、奧地利多媒體公司The Schubidu Quartet《舒比嘟四重奏》聯合創辦人、奧地利街頭文化雜誌Magaphon專欄作家。

基本資料

作者:楊佳恬(CHIA-TYAN YANG) 出版社:圓神 書系:圓神文叢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9861336497 城邦書號:A610214 規格:平裝 / 部分全彩 / 27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