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499輕鬆升級VIP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哲學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飽受不安所苦、尋求憂慮本質與人生意義的人

  • 作者:薩米爾.喬普拉(Samir Chopra)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5-03-27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5年5月24日止
  • 書虫VIP價:315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4月會員日:新書74折,滿899折$150,下單升級/續會VIP!
  • 麥田、小麥田、晴空全書系展 5 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升級人生勝利組7折起!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一本升級VIP+送3好禮
  • 年度最強限定:$499輕鬆升級VIP/超強新爭霸
  • 【百大暢銷書75折起】挑起你的求知欲,滿足閱讀癮!

內容簡介

焦慮使我們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也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哲學大師的心靈指引 寫給在人生中奮力度日的人們 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理事長 呂健吉──專業審訂、鄭重推薦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古秀鈴、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紀金慶──專文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一本關於焦慮的絕佳哲學入門指南。」 ──《自願被吃的豬》作者 朱立安.巴吉尼 「哲學正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喬治城大學名譽教授 南希.謝爾曼 ▍本書特色 1. 本書借鑒東西方哲思,從佛教、存在主義、精神分析與唯物主義等觀點,深度剖析焦慮。 2. 結合作者生命經驗,為所有深陷焦慮之苦,並想透過理解焦慮來學習與之共處的讀者,提供深層的自我認識與覺察,建立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焦慮處方。 3. 《出版者週刊》與暢銷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等媒體與專家好評不斷。 4. 亞馬遜書店4.2星高分評價 ▍各界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周詠盛|哲學開箱文版主、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林從一|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內容簡介 為什麼即使達到社會期待仍感覺空虛?等在前方的未來是什麼? 我活出了「正確」的生活嗎?…… 直面它、接納它──透過哲學剖析焦慮的本質,與焦慮共存。 當心靈渴望找到出路,沒有人比哲學家更明白認識焦慮如何能夠帶來平靜。 在這個高度重視心理健康的時代裡,我們正面臨前所未有而久久不散的焦慮。本書作者薩米爾.喬普拉是紐約市立大學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也是一位哲學諮商師。他認為,焦慮不只是疾病,亦是我們生命在所難免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焦慮是人類「正常」的狀態,也是自由的標誌,暗示著我們的人生充滿勇氣。歷史上許多重要心理學傳統都奠基於哲學反思,作者透過哲學的視野,引領讀者關注自我的多元面向,正視焦慮之於生命的重要性,人生也將隨之改變。 從佛陀到沙特、尼采等存在主義哲學家,再到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以及社會學家馬克思與馬庫色,喬普拉在書中探索了東西方大師,他們共同將焦慮視作人類存在無可迴避的處境。佛教思想認為,減少執著並接受生命的不確定性能撫慰內心的不安。存在主義強調,透過選擇與行動面對生命的荒謬,才能賦予其意義。佛洛伊德提倡,解決內在衝突有助於擁抱人生焦慮。馬庫色與馬克思主張,接受現實、深思並付諸實行才能應對當代焦慮。 如何專注當下,並以宏觀視角看世界?焦慮不僅是痛苦的根源,也是洞察人生的重要契機。在這部將哲學應用於生命困境的思想指南中,作者帶領所有為焦慮所苦之人,透過哲學思辨重新理解焦慮、擁抱焦慮,找到心靈的平衡與安寧。 ▍媒體與專家好評 以「超脫自我」的態度減輕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創造性和社會參與來轉化焦慮,進而豐富自我認知與人生意義。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古秀鈴 我們正迎向焦慮的年代,如何處理焦慮問題未來將是我們人生的一大課題。喬普拉這部《焦慮的意義》是思考這個重要課題一個很好的起點。 ──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紀金慶 透過作者喬普拉清晰的解釋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調,讀者將受益匪淺:焦慮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而不見得需要「修正」。……經過對「普遍人類處境」的深思熟慮,本書提供了我們思考的養分。 ──《出版者週刊》 喬普拉希望將人們真實感受到的焦慮正常化,這樣的想法確實是正確的,他認為,以為心理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觀點並不正確。他的基本建議也恰到好處:不是驅除焦慮,而是「看看焦慮『代表』了什麼」……這是一本關於焦慮的絕佳哲學入門指南。 ──英國暢銷哲普作家 朱立安.巴吉尼 喬普拉仔細闡述了哲學與焦慮之間的關係,以及焦慮如何迫使我們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本書的目標不在於平息我們內心的波濤洶湧,而是提供一些思路,重新詮釋我們與焦慮之間的關係。喬普拉的觀點一語中的! ──聖尤拉夫學院哲學教授 戈登.馬里諾 一本治療人心的哲學著作……喬普拉完美將不同的哲學觀點帶入他關於焦慮的對話中。 ──邦德大學教授 奧斯卡.戴維斯 本書是在齊克果的《焦慮的概念》以後關於焦慮的最佳論著。喬普拉為我們提供了關於焦慮的重要哲學論述──原創、易讀且令人振奮的內容。誰知道我們可以如此愉悅地閱讀焦慮?就像喬普拉所言,你可能真的會發現,每次當你感到壓力時,你都在與真正的自由擦身而過。 ──加拿大哲學家 克蘭西.馬丁 一部詩意盎然、感人至深的作品!喬普拉這本精采的書籍,是一趟深度探索焦慮的哲學之旅。喬普拉是一位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引導者,不僅分享他自身的痛苦經歷,也邀請讀者反思他們個人的掙扎。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睿智的摯友展開一次溫暖而充滿助益的對話,他告訴我們如何以全新、不再憂慮的角度思考焦慮。 ──哥倫比亞大學講師 絲凱.克莉利 喬普拉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感人的例子,指出「不焦慮是沒有人性的」,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哲學正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喬治城大學名譽教授 南希.謝爾曼 ▍書系簡介 ithink, I think──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是對生命本身的肯定,如同沙特說:「在行動中存在著希望。」 了解一種思考方式,如同掌握一件處世工具;了解不同的哲學概念,提供我們重新審視所處社會的不同角度與準則;了解一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生平,讓我們的生命經驗得到參照;了解哲學的歷史,即是見證在經歷無數次翻轉與重建之後,人類何以為人類。 世界時時刻刻在變化,思想應是動態的。從隨時能閱讀的輕鬆漫談,到精采的思想展演,我們期許這個書系的書籍,能夠回應此時此地的不同處境。哲學發展始於對世界的好奇,最終也必然回歸到人類對自身及其所處世界的關心。我們將以上述幾個類型為框架,希望大家能找到最適合自己親近哲學的路徑,也找到思想與行動結合的方式。 ◆不馴的異端 以一本憤怒之書引發歐洲大地震,斯賓諾莎與人類思想自由的起源 史蒂芬.納德勒──著 楊理然──譯 ◆口袋裡的哲學課 道德可以計算嗎?快樂一定比痛苦好嗎?如果能夠隱形,你還會奉公守法嗎? 牛津大學的10分鐘哲學課,跟著亞里斯多德、尼采、艾西莫夫、薩諾斯等93位思想家,破解135則人生思辨題 喬尼‧湯姆森──著 吳煒聲──譯 ◆水變成冰是哲學問題? 12位大哲學家╳11次劃時代重要翻轉,一部寫給所有人的自然科學哲學史 哲學新媒體──策畫 孫有蓉──主筆 邱獻儀──文字協力 ◆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跟著塞內卡、西塞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思想家,學習面對不確定年代的生命智慧 沃德‧法恩斯沃斯──著 李斯毅──譯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沃德‧法恩斯沃斯──著 陳信宏──譯 ◆給所有人的世界哲學史 哲學發源不只在希臘?佛陀與斯多葛都談「不期不待不受傷害」?跟著113位哲人掌握縱貫三千年的人類思潮脈動 羅伯特.索羅門、凱瑟琳.希金斯──著 黃煜文──譯 ◆衣裳哲學 奠定英美現代人文精神的哲學經典 湯瑪斯‧卡萊爾──著 賴盈滿──譯 ◆成為大人的第一堂哲學課 用哲學找出自己人生的答案 小川仁志──著 談智涵──譯 ◆為什麼我們需要政治哲學? 如何對政府公權力設限?意見分歧的人們能否共存?當代自由主義名家談和諧社會的關鍵思考 查爾斯‧拉莫爾──著 陳禹仲──譯 ◆超越國界的公民思辨 如何與異溫層交流?沒捐錢給難民是錯的嗎?當代倫理學大師談全球化時代的道德難題 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著 盧靜──譯 ◆深夜裡的哲學家 為什麼好人總會受苦?人生有意義嗎?讓蘇格拉底、笛卡兒、尼采等70位大思想家回答45則令人深夜睡不著的大哉問 史蒂芬.羅──著 李斯毅──譯 ◆在工作裡,我們活得有意義 為什麼要工作?工作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湖濱散記》作者亨利‧梭羅的工作哲學 約翰‧卡格、強納森‧范‧貝爾──著 李伊婷──譯

目錄

推薦序 變化的世代,不變的焦慮:來自哲學諮商的療癒 古秀鈴 推薦序 迎向焦慮的年代 紀金慶 銘謝 第一章 我們的焦慮時代──焦慮是人的本性,而身為人類,就無法避免焦慮。 找不到出路的生命/焦慮與哲學密不可分/面對焦慮的哲學思辨/焦慮是人類的「正常」狀態/從理解到接納的哲學反思 第二章 焦慮的生成與存有──焦慮是我存在的一部分;若要形容我這個人,就必須描述我的焦慮。 焦慮的浮現/「怖慄的自由」/在存在主義哲學中獲得理解/哲學與生活 第三章 存在的焦慮──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對自己是誰與別人是誰感到困惑。 以佛教為基礎的哲學治療/佛教的四聖諦/佛陀談無知的焦慮 第四章 感到焦慮的自由──人類最大的「福氣」是意志與選擇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伴隨著一個重擔,那就是焦慮。 將焦慮視為真正活著的存在主義/確定性之死/信仰、精神救贖與《焦慮的概念》/《存在的勇氣》/無家可歸的焦慮情緒 第五章 潛抑、衝突與難以忘懷的創傷──想克服焦慮,就要秉持分析精神追溯過往經歷與深究成長背景來了解自我,進而達到自我知識、自我和解與接受。 焦慮是精神分析的核心/佛洛伊德的三種焦慮理論/焦慮的內在精神衝突 第六章 焦慮與社會生活──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緩解焦慮的藥方,是政治行動與行動主義,而不是孤獨的沉思與冥想。 獨一無二的時代焦慮/馬庫色談焦慮的社會情境/馬克思的異化論/從接受事實到採取行動 第七章 與焦慮共存──焦慮暗示著我們的人生充滿了勇氣,勝過史詩戰爭中的戰士。 走上與焦慮共處之途/擁有自己的焦慮/透過認識焦慮成為更好的人/面對未知、探索自我 注腳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我們的焦慮時代 找不到出路的生命   每一本探討焦慮的書籍開章必定會舉出一系列廣泛的社會學觀察與統計數據,而每一項資料都顯示,焦慮症在當代社會是多麼普遍,以及焦慮症患者經由正式或非正式管道接受藥物治療,是多麼普遍的事實。 在這樣的風氣下,我們正面臨久久不散的焦慮。這是人類的處境看似根深柢固的一面,因為根據人類文明的歷史與文化記載,每個世代都飽受極度焦慮所苦,其特殊表現形式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伴隨而來的物質文化與環境。 有時,在閱讀那些關於受重大社會、文化與政治危機所引發之心理狀態的舊時敘述,並將其對比於當今世代的人們所糾結的煩惱,我們會發現,昔日的焦慮如今有一種專屬於當代的獨特表述。 無論是三○到六○年代以至千禧世代,許多時代都自稱達到了「文化焦慮」的「巔峰」,或作為「前所未見」的焦慮時代;每個時代都以獨一無二的自憐形式想像著,其物質、社會與政治環境使人們對於存在本身蓄積已久的不安,惡化成一種徹底的惶恐。 每一個人類時代似乎都是「焦慮的時代」;每個時代都存在其獨有的「畏懼」與「憂慮」猛獸,而在牠們披上的新外衣底下,可以隱約感覺到原始的焦慮。   雖然恐懼與擔憂看似深植於特定的客體與情境,但焦慮是一個開端,一種無形的畏懼,一種「對虛無的恐懼」。 我們為什麼會感受到它,而且必須受其所苦?對此,不同的時代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有的將焦慮視為一種信仰、信念與意義的精神危機;有的將其視為一種認知行為建構,源自人類對生理與社會環境產生的制約反應;有的認為這是具有時間觀念、預料自身死期的動物才有的本能;對物質壓力或社會性潛抑作用所做的一種回應;或是神經生理缺陷的醫療病痛,是人類的生物與生理結構特有的問題。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學以其提出的潛意識與三元心智(tripartite mind)之理論概念,藉由解決內在的心理衝突來治療焦慮;當代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一一區別焦慮的生物機制並加以修正,哲學與沉思傳統則將重點擺在焦慮對個體所代表的意義,而非探究其機制。 受焦慮所苦的人意識到有限時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且懼怕未知的痛苦或苦難;焦慮在一定程度上屬於生物功能的失調,儘管生物學與焦慮之間的因果關係目前仍不明朗;焦慮也有一部分起因於自然與建成環境,是先天與後天之間角力的結果;它顯示了信徒深刻的精神危機,無法面對信念與生存需求的共存;焦慮顯露一個四分五裂而無法擺脫過去的心靈;它或許是帶有壓迫性而使人疏離的文化與社會症狀;抑或是人類意識的本質。   焦慮似乎是普世共通且長年存在的人類處境,儘管實證心理學、藥理學與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在充分資助下持續有突破性發展,這依然是一種深不可測的現象,難以套入科學的典範與框架中。 我們不太確定該如何面對與安放焦慮;倘若假裝自己有辦法解決,便會像佛洛伊德所說的「旅人」,「在黑暗中迷了路,於是吹口哨為自己壯膽」,但依舊找不到方向。焦慮的變化多端、看似迥然不同的成因、形形色色的複雜因素與表現,都提醒了我們人類是複雜的生物,而不只是生物自動化機器,更不是完全取決於先天或後天、階級關聯、種族或性別認同的生物。 焦慮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我們別忘了自己是錯綜複雜的存在,不是光靠一些真知灼見就能輕易分析透徹的。   現今這個時代或許特別令人焦慮,因為我們面對現代科技與物質的樂觀主義及成就,同時也頹靡地認為一切沒有太多意義。 那些有權有勢的成功人士即使聲望崇高、富可敵國,依舊有可能遭遇空難。他們請得起世界名醫,壽命比一般人長,生活也比平民百姓舒適優渥,暴風雨或洪災來襲時,他們可以搭私人飛機遠走高飛,逃避氣候變遷的危害;但是,他們、以及他們摯愛的親友就跟其他人一樣,會遭遇殘酷的不幸,會受困於基因缺陷的生物隱患,也會面臨令人猝不及防的萬一;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會知曉與見證摯愛的痛苦與死亡。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即所謂「社會性成功」──使某些人得以讓孩子穿著名貴的衣服、就讀常春藤名校與學習昂貴的才藝,但這無法確保他們最重視的家人免於遭遇酒駕車禍、飛機失事、兒童癌症等致命疾病、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者最糟糕的是──出現神經質與社會排斥的傾向,其呈現的形式如嚴重的心理疾病、精神失調或自殺。 儘管人類在科技與物質上掌握了大自然、擁有龐大的經濟實力,也實現了卓越的科學成就,仍然跟過去那些時代一樣,無法超越生死與極限這種最根本的生存困境,對於這個事實的領悟,充分解釋了人們與日俱增的惶恐;因為我們發現,生命「找不到出路」。   現代人遭遇的困境更加棘手,因為我們一直都生活在追求進步與樂觀正面的信念之下,相信精神及物質領域的科學發展勢不可擋,也相信持續進步的科技能夠創造富足快樂的烏托邦;然而,我們依然在面臨一絲絲生存威脅時瞬間倒退並陷入深刻的焦慮:這或許是因為──正如急遽惡化的氣候變遷災害所示──我們意識到,這些關於物質進步、掌控大自然的夢想,也成了一場噩夢,使我們珍視的一切瀕臨災難,像是清澈的天空、乾淨的水源與孩子的未來等等;又或許是因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電子通訊工具本應增進知識的交流、政治賦權及同理心,卻反而導致政治與理智的失能,使強者一再占據主導地位。 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意識到,不管我們發展出多麼高超的技巧來妝點物質的外表,我們在精神層面依然像過去那樣,是一種充滿了恐懼、遲疑與焦慮的生物。   如此的無孔不入、永垂不朽與存在,透露了一些線索,而我們可以從中探索焦慮的本質是什麼、焦慮對人類生活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面對焦慮。 焦慮與哲學密不可分   焦慮與哲學──人類史上最悠久的一門學科──之間具有深刻的關係;人類之所以會沉思、內省、哲學思辨,是因為即使眼前沒有明顯的威脅,仍對自身遭受的痛苦與折磨感到好奇;是因為想知道為何我們在最大程度上取得了物質成功、舒適生活與知識探索,實現了所期待的一切,卻依然受焦慮與恐懼所苦。 哲學是焦慮的一種對策的這個想法不足為奇,因為熱愛智慧、身為智者原型的哲學家,長久以來被視為精神與靈魂的醫生,是「諮商心理師」(psychotherapist,在詞源上正是意指治療心靈的人),一種可追溯至哲學傳統發源之初的古老比喻。如欲利用哲學方法來解救受苦的靈魂,需要從形上學與道德的角度檢視自我、發現自我與接納自我,因為哲學的省察對象正是自我。   然而,焦慮不僅僅是可從哲學中得到解答的一種問題與獲得治癒的一種痛苦。焦慮與哲學密不可分;焦慮是使哲學萌芽與欣欣向榮的「壤土」,因為焦慮的一種特殊形式就如哲學探究所表明,是人類出於本能對自身的有限、必死與知識極限的回應。 探究的行為──也就是提出問題與試圖消除未知──回應了焦慮。愛探究、質疑與思索哲學的存在,以關鍵層面而言正是焦慮的存在。焦慮的生物會對自己感到不滿的事物進行哲理思辨,除了對這個世界的所知與所信之外,還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們積極探究,試圖解開疑惑。人類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善有善報嗎?幸福有機會實現嗎?眼前的世界就是一切嗎?死後的世界──也就是來生──的本質是什麼?有什麼是我們所不知道的?我們能夠確定嗎?有沒有我們永遠無從知曉的真相?倫理的探究揭示了一種強烈的道德焦慮:我做的是正確的嗎?怎樣對待別人才是對的? 如果我的生活方式是錯的,該怎麼辦?人類的「智慧之愛」,人類的「愛智」(philo-sophia)是偉大的,但在背後驅使這種愛的,不只是閒來無事的好奇;我們所尋求的答案,是如何治癒一種充滿驚奇與敬畏、同時又帶著惶恐的感受。哲學中那些未解的深奧問題,那些我們認為答案至關重要的問題,都帶有對於答案可能「不正確」的深刻焦慮。 即使焦慮、或者「憂慮」、「畏懼」或「悲痛」等感受直到十九世紀才有正式的名稱,我們仍能在早期的哲學著作中認識其影響:哲學家將某種痛苦──無論是精神上、道德上或知識上──稱為焦慮;其潛伏於哲學語彙中各種有關困惑、敬畏與未知之表述的字裡行間。 由於哲學關注的對象是進行哲學思辨的人,而不只是他們提出的學說,意即關注探究者提出這些尖銳的知識、形上學與道德問題時心中有何感受,因此焦慮本身成了一種哲學問題,並在隨後被視為人類存在不可抹滅的一個特徵,作為人類意識組成的一部分。

編輯推薦

焦慮的意義:寫給所有奮力與焦慮和平共處的人
文/麥田出版編輯部 吳貞儀 你是否總為了未完成的任務或不確定的未來備感焦慮?或者,當一天工作結束、躺床滑手機放空,卻因在意貼文讚數而忐忑不安?從求學、婚姻到職場,人生各階段都有焦慮如影隨形。然而,焦慮真的是必須擺脫的負擔嗎?我們該如何與之共存呢? 當人們期望透過藥物治癒焦慮,哲學家卻說,焦慮是自由的象徵,是人類無可避免的一部分,更是使我們成為獨一無二存在的關鍵。《焦慮的意義》作者薩米爾.喬普拉,從佛教對未知的接納、存在主義對生命荒謬的省思、佛洛伊德談內在衝突、到馬克思與馬庫色的唯物批判,橫跨東西哲學面對焦慮的智慧,引導在人生中掙扎活著的我們,從理解焦慮、直面焦慮到接納焦慮,學習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找到內心的平衡,讓焦慮成為洞察自我的鑰匙。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哲學諮商師 薩米爾.喬普拉是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也是一位透過哲學釐清人生課題的哲學諮商師。喬普拉的研究興趣包含實用主義、存在主義、佛教、批判理論、尼采、人工智慧的哲學與法律基礎、法律哲學,以及科技政治學與倫理學。也曾執筆撰寫過以科技政治、人工智能之法律理論,及軍事航空史、板球等主題的書籍,著作包含《人工智慧自主代理人的法律理論》(A Legal Theory for Autonomous Artificial Agents)、《解碼大解放》(Decoding Liberation)等。

基本資料

作者:薩米爾.喬普拉(Samir Chopra) 譯者:張馨方 出版社:麥田 書系:ithink 出版日期:2025-03-27 ISBN:9786263108240 城邦書號:RI701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