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推理小說 > 歐美推理小說
直搗蜂窩的女孩【寂寞創社10週年紀念版】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種毒品! 從「無法放下」到「黏在上頭」,皆因為龍紋身的她—— 莎 蘭 德 他無緣看到自己的三本小說出版就離開人世, 未能見證自己筆下創造的莎蘭德進入文學的不朽殿堂,一路披荊斬棘直入讀者的心靈。 史迪格.拉森傳世之作 來自瑞典,史無前例攻占全球暢銷書榜,屢創紀錄的完美小說,正待您品嘗 全球已售出49國版權,系列總銷量9000萬本 史無前例,全系列進駐全球暢銷書榜長達6年的瑞典小說 作者獲選《每日電訊報》選出的「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 在瑞典,平均每3人就擁有1本;在丹麥,銷售程度僅次於聖經; 在法國,每4部車裡就可以找到1人擁有;在英美,每個讀了本書的人都為之瘋狂 這一切都不是她的錯,但葬送的卻是她的人生。 於是,她決定全面反擊,要始作俑者付出代價! 約特堡的醫院來了兩名重傷病患—— 一個是被通緝的殺人犯莎蘭德,她頭部中彈,需要立刻動手術; 另一個是被莎蘭德用斧頭重擊的老人札拉千科。 全身動彈不得、又受到警方嚴密監控的莎蘭德,面對的不只是想致她於死地的札拉千科,還有謀殺罪名,以及希望她消失的祕密組織。她將如何突破重圍、進行復仇計畫? 同時,布隆維斯特正在撰寫一篇即將撼動瑞典政府與國家根本的揭密文章。他真有本事讓幕後黑手現出原形嗎?他的調查會引來什麼樣的危機?莎蘭德與他的關係又會有何進展呢? 且看絕不向惡勢力妥協的莎蘭德與布隆維斯特,直搗祕密的核心,討回公道與自己的人生! 她寧可被打死也不受任何委屈。 而且,她有仇必報。 ☆小說三度改編電影獲得全球書迷影迷關注 得獎紀錄 ☆史無前例、上市一週空降美國紐約時報、亞馬遜暢銷書榜的北歐小說 ☆榮獲2006年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 ☆作者獲選《每日電訊報》選出的「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 名人推薦 我們都愛莎蘭德—— ☆ 國際知名作家史蒂芬.金、麥可.康納利、薇兒.麥克德米、李.查德、麥可.翁達傑、米涅.渥特絲、諾貝爾獎得主尤薩,以及《泰晤士報》《出版人週刊》《觀察家報》《雪梨前鋒早報》等全球各大媒體 ◎◎異口同聲推薦 ☆小野、吳念真、柯一正、王浩威、侯友宜、殷琪、南方朔、范立達、詹宏志、鈕承澤、光禹、譚光磊、臥斧、劉進興、黃國華、張大魯、冬陽、杜鵑窩人、藍霄、余小芳、顏九笙、Fran、WC看看…… ◎◎鼓掌叫好推薦 各界好評 他們如此說莎蘭德—— 莎蘭德是最棒的女性小說人物之一,儘管外表嬌小瘦弱,卻極度危險。——史蒂芬.金 歡迎進入文學的不朽殿堂,莎蘭德!——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若莎蘭德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將是令人難忘的一位女孩。她聰明、暴力、我行我素,還是位技巧高超的女駭客,讓人同時對她感到同情、關心與羨慕,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女主角。有時想想,上帝造人真是不公平,把有些人做得很精緻、有些人就隨便做做,但祂很認真地造了拉森這位作家。——吳念真(導演) 作者把一個具有叛逆個性,且對周遭、對命運、對不公平待遇永不妥協的女孩刻畫得絲絲入扣,讓讀者都不禁為她所受到的對待而義憤填膺,更對她的復仇而大聲稱快!——范立達(新媒體從業員) 她會永遠吸引你的目光,即便你自知永遠看不到最深邃的地方。《龍紋身的女孩》主角莎蘭德就是這樣的人……她讓你無法袖手旁觀。——WC看看(台灣讀者) 拉森塑造出的莎蘭德,也是殘酷現實與浪漫想像的結合。她的遭遇顯示出公權力也有遭到濫用的時刻,表現「異於常人」,就會承受許多來自社會的誤解與壓迫,這導致她對公家單位與社會採取一種堅決不信任的態度。然而莎蘭德卻具備特殊的身心能力,智慧高超到能夠把高等數學當成消遣,還是技巧熟練的駭客,體能和搏擊能力則足以對付身高體重遠超過她的彪形大漢……她滿足了大家對於公義的渴望:我們多麼希望看到貌似受害者的「弱」女子,能夠出人意表地擊倒恃強凌弱的壞人啊! ——推理小說書評人 顏九笙 莎蘭德是好一段時間以來,出現在驚悚小說裡最獨特的角色之一——奧黛莉.赫本般的長相,卻又滿身刺青與環洞,冷酷無情的態度有如《古墓奇兵》的女主角蘿拉.卡芙特,冷靜不受感情影響的知性又有如《星際爭霸戰》的史巴克。她一度被政府社服體系貼上精神失能的標籤,卻證明了自己也能像任何電玩戰士一樣閃亮靈巧。——《紐約時報》 透過難搞又無禮的莎蘭德,拉森創造了多年來犯罪小說界所出現過最具原創性的女英雄角色。——《獨立報》 最吸引人的還是莎蘭德這個角色……誰會料想到一個瑞典怪胎(駭客)竟能讓英國人的心跳加速呢?——《標準晚報》 出於某種神奇的力量,拉森已讓一個應該是完全令人難以置信的角色,成為現代文學中最引人注目又最具說服力的角色……你或許會好奇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與克莉絲蒂的瑪波小姐會如何看待莎蘭德,但她非常有可能加入他們的行列,成為犯罪小說史上真正不朽的人物之一。——《每日郵報》 我像個孩子般帶著幸福與激動的心情讀完千禧系列,真是太棒了!這套書默默地安慰了我們:或許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並非所有珍貴的價值都流失了。歡迎進入文學的不朽殿堂,莎蘭德! ——馬利歐.巴爾加斯.尤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承認我的心情很複雜,既興奮又悲傷,因為我知道這將是最後一次感受到這種興奮的心情……最令人驚喜的可能是這第三集的結尾完全沒有留下懸而未決的線索。讀者的許多疑問已經獲得解決。真希望我有機會感謝拉森所帶給我與其他數千萬讀者的樂趣。 ——薇兒.麥克德米(英國推理小說名家) 看完這本書,只能說真是太驚嘆了!拉森真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千禧系列」肯定會在出版史上留下一席之地。特別是這部《直搗蜂窩的女孩》,更是飛車從最高峰直轉急下最驚心動魄又最驚險刺激的時刻,非常完美而又結構完整的一套小說!不能在搭公車時看,因為你會坐過站;不能在上班時看,因為你會忘了工作;不能在夜裡看,因為不知不覺間就天亮了。但絕對不能不看,錯過它,再多的理由都不能原諒自己! ——范立達(新媒體從業員) 各路人馬相互鬥智的精采過程、每條支線的驚人轉折、各個角色的情緒變化、所有情節的高潮起伏,將這個龐大的故事變成條理分明、令人不忍釋卷的好看小說。 難以超越的小說作品,無法複製的閱讀震撼。 ——臥斧(文字工作者) 一開頁就讓人闔不起來,尤其在醫院的場景,讓人緊張到猶如身歷其境……我終於完全了解莎蘭德這位奇女子,其實也不過就像正常人有著愛恨情仇。只是她勇於表現出來。讀完《直搗蜂窩女孩》,我真的真的懷疑作者拉森在正值壯年卻死於突發的心臟病,非常可疑。也許是他洩漏了太多祕密警察的真相…… ——張大魯(攝影師) 推理小說最深層、最令人無可自拔的閱讀魅力,不是暗號破解,也不是密室殺人,更不是血腥的連環凶殺,而是「直挺挺地往危險衝去」的探索歷程——揪出險惡的凶手、揭開事件的真相。過去我們多半跟隨名偵探的正義腳印,翻開此書,你跟隨的則是謎樣又危險的女孩莎蘭德——有什麼故事能比這個「雙重危險」的劇情還要精采? ——冬陽(推理評論家) 從《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至本書,感覺沒變,只是更有氣魄。《直搗蜂窩的女孩》是一部由於繁複紛擾而讀來辛苦,卻因為歸於完結而充分滿足的故事。雖則隨著時間的逝去,我們有一天終究會遺忘小說中的細節,然而閱讀的震撼與繚繞卻會永恆地烙印在心底,久久不散。 ——余小芳(暨南大學推理同好會顧問) 具有北歐推理批判血統的千禧系列,是我晚近看過最棒的推理小說,而且,續集一部比一部精采,無論喜不喜歡閱讀推理小說的朋友,都不容錯過! ——Fran T.Y.(台灣讀者) 出於某種神奇的力量,拉森已讓一個應該是完全令人難以置信的角色,成為現代文學中最引人注目又最具說服力的角色……你或許會好奇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與克莉絲蒂的瑪波小姐會如何看待莎蘭德,但她非常有可能加入他們的行列,成為犯罪小說史上真正不朽的人物之一。 ——《每日郵報》 莎蘭德是個太棒的作品了!我想不出還有哪位當代作家能如此成功地把他的政治理念用如此生動的敘事方式、而非教條式的宣言傳達出來。拉森對不公義的厭惡,將透過這三本小說吸引全世界的讀者,並讓讀者們在最後一頁感到遺憾。 ——《觀察家報》

內文試閱

  約納森趕到緊急入院區與他們會合。另一名值班醫師卡塔琳娜.霍姆負責照顧先被推進來的患者——一名頭纏繃帶的年老男子,顯然臉上受了重創。另一名受槍傷的女子留給約納森照護。他迅速地作了目視檢驗:傷者看來像是青少女,全身髒兮兮、血淋淋,受傷十分嚴重。他掀起救援人員裹在她身上的毛毯,發現臀部和肩膀的傷口用絕緣膠帶綁著,心想此舉相當聰明,膠帶能阻隔細菌侵入還能止血。有一顆子彈由她的臀部外側射入,直接穿透肌肉組織。接著他輕輕抬起女孩的肩膀,確認子彈穿入背部的傷口位置。沒有射出的傷口,代表子彈還在她肩膀裡面。只希望沒有射穿肺部,而由於女子口中沒有血,因此他認定八成沒有傷到肺。      「照X光。」他對一旁的護士說,而且只說這句就夠了。      隨後他剪開急救人員纏在她頭部的繃帶,一看見另一個射入傷口,不由得驚呆了。女子頭部中彈,而且也沒有射出的傷口。      約納森醫師呆愣片刻,低頭望著女孩,內心感到沮喪。他常常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守門員。每天都有人來到他的工作地點,雖然各有各的狀況,目的卻都相同:為了求助。也許是在諾斯坦購物中心突然心臟病發的老婦人,也許是左肺被螺絲起子刺穿的十四歲男孩,也許是吸毒後連續跳舞十八個鐘頭,最後倒地跌得鼻青臉腫的少女。他們有些是在工作場所意外受傷,有些是慘遭家暴;有些是在瓦薩廣場被狗攻擊的小孩,也有些是手工靈巧的男人,本來只想拿電鋸鋸幾塊木板,卻莫名其妙地割到手腕骨。      因此約納森醫師便是守在病患與殯葬業者之間的守門員。他的任務是決定該怎麼做,假如決定錯誤,病患可能會死,也可能清醒後一輩子殘廢。不過他作的決定多半都是正確的,因為絕大多數傷患都有一個顯而易見又明確的問題。肺部被刺傷或車禍撞傷都是特殊、清晰可辨、可以處理的問題。傷者能否存活得視傷勢與約納森醫師的技術而定。      但他最痛恨兩種傷。一是嚴重燒傷,因為無論採取何種措施,傷者幾乎都逃不了終生痛苦的結果。另一種則是腦部創傷。      躺在輪床上這個女孩,無論臀部有一塊鉛或肩膀有一塊鉛都能活命,但鉛塊卡在腦部卻是完全不同層級的創傷。他正想得入神,忽然聽到護士妮坎德好像說了什麼。      「抱歉,我剛剛沒注意聽。」      「是她。」      「什麼意思?」      「是莉絲.莎蘭德,因為斯德哥爾摩的三屍命案,過去幾個星期一直被警方追捕的女孩。」      約納森又看了看傷患失去意識的臉,頓時發現妮坎德說得沒錯。這幾星期以來,全瑞典的人——包括他在內——都在每個報攤外的新聞看板上看過她的護照相片。如今凶手本身遭到槍殺,也算是一種浪漫的正義吧。      但這不是他關心的重點。他的職責是救活病患,不管她是三屍命案凶手,或諾貝爾獎得主,又或兩者皆是。      緊接著,有效率的混亂爆發了,這在全世界每間急診室皆然。與約納森醫師一同值班的人員開始著手進行指定任務。莎蘭德的衣服被剪開,一名護士為她測量血壓,一○○/七○,醫師則將聽診器放在她的胸口,她的心跳規律得出乎意料,但呼吸卻不太正常。      約納森毫不猶豫便將莎蘭德的情況列為危急。她肩膀與臀部的傷口只要以止血繃帶,或甚至用不知道是誰突發靈感所使用的絕緣膠帶包紮,便可稍後再作處理。現在要緊的是她的頭。約納森吩咐以醫院最近購買的新型精密掃描儀進行斷層掃描。      安德斯.約納森醫師金髮藍眼,是瑞典北部烏麥歐的人,已在索格恩斯卡與東方醫院工作二十年,先後擔任過研究員、病理學者與急診室醫師。他有一項成就令同儕感到驚訝,也讓其餘和他共事的醫護人員感到榮幸,那就是他曾發誓不讓自己值班時接收的任何病患死去,神奇的是他果真維持了零死亡率。當然,還是有些病患去世了,但總是死於後續治療或是與他的治療全然無關的原因。      他的醫學觀念有時有點離經叛道。他認為醫生經常作出自己無法證實的結論,意思是說他們太輕易就放棄,又或者在緊急階段花太多時間去研究病患的問題所在,以便決定理想的治療方式。這當然是正確的程序,問題是當醫生還在考慮時,病人恐怕就要死了。      不過約納森從未收過腦部中彈的傷患,他很可能需要一位腦部外科醫師。要切入腦部的一切理論知識他都懂,但他壓根不認為自己是個腦部外科醫師。雖然覺得力有未逮,卻又頓時發現自己或許堪稱幸運。在清洗雙手、換上手術衣之前,他找來護士妮坎德。      「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醫院有一位來自波士頓的美國醫師,名叫法蘭克.艾利斯,他今晚剛好人在約特堡,就住在林蔭大道的瑞迪遜飯店,剛剛發表了一場腦部研究的演說。他和我交情不錯。妳能不能幫我問一下電話號碼?」      約納森還在等X光結果,妮坎德便拿著瑞迪遜飯店的電話回來了。約納森撥了電話,飯店的夜班櫃檯人員堅持不肯這麼晚還吵醒房客,約納森不得不以一些激烈言詞強調情況的嚴重性,電話才終於接通。      「早啊,艾利斯。」聽到終於有人接電話,約納森隨即說道:「我是約納森。你想不想來索格恩斯卡幫忙動個腦部手術?」      「你在唬弄我嗎?」艾利斯已居住瑞典多年,瑞典話說得很流利(儘管仍帶有美國腔),但每當約納森和他說瑞典話,他總是用母語回答。      「艾利斯,我很遺憾錯過你的演講,但希望你能私下替我授課。這裡有個年輕女孩頭部中彈,子彈從左耳正上方射入。我非常需要有人提供意見,除了你我想不出更好的人選。」      「那麼很嚴重囉?」艾利斯坐起來,雙腳跨下床沿,揉了揉眼睛。      「患者二十來歲,只有射入傷口,沒有射出傷口。」      「她還活著?」      「脈搏微弱但規律,呼吸較不規律,血壓一○○/七○。另外肩膀和臀部也都各中一槍,但這兩處我知道怎麼處理。」      「聽起來有希望。」艾利斯說。      「有希望?」      「如果有人頭部中彈又沒死,就表示還有希望。」      「約納森醫師嗎?」      「我是。」      「我叫彼得.泰勒波利安,是烏普沙拉聖史蒂芬精神病院的主任。」      「是,我認得你。」      「很好,如果你有空的話,我想私下和你談談。」      約納森打開辦公室門,請來客進入。「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      「是有關你的一名病患莉絲.莎蘭德。我有必要見她一面。」      「你得先取得檢察官的許可。她現在已經被捕,禁止會客。而且所有的會面申請也都得先交給莎蘭德的律師。」      「對,對,我知道。我想這個案子應該可以免去這些繁文縟節。我是醫生,所以你可以讓我以醫療的理由去看她。」      「對,這麼做或許行得通,不過我不知道你的目的為何。」      「莎蘭德曾經待過聖史蒂芬,我為她治療過幾年,一直到她滿十八歲,地方法院下令讓她重返社會,只不過需要有監護人。或許我應該告訴你,當時我是反對這項決議。從那時起,她就獲准毫無目的地遊蕩,也才會導致今天這有目共睹的結局。」      「真的嗎?」      「我仍然覺得對她有很大的責任,如果能有機會評估一下她過去這十年來的惡化情形,我會很感激。」      「惡化?」      「和她接受妥善照護的青少年時期比較起來。我們同為醫生,應該能夠達成共識。」      「趁我的記憶還算清晰,有件事我不太明白,也許你能幫忙解釋一下……既然我們同為醫生。莎蘭德被送到索格恩斯卡醫院時,我替她作了一次完整的醫療檢查。有一名同事要求看病患的鑑定報告,簽署的是一位耶斯伯.羅德曼醫師。」      「沒錯,羅德曼醫師還在醫院的時候,我是他的助手。」      「原來如此,但我發現那份報告寫得非常模糊。」      「是嗎?」      「裡面並沒有診斷結果,看起來簡直就像針對一個不肯開口的病患所作的學術研究。」      泰勒波利安笑開了。「是啊,她可真是不容易對付。誠如報告中所寫,她堅持不肯與羅德曼醫師對話,所以他只好採用模稜兩可的措詞,他這麼做完全沒有錯。」      「可是他還是建議莎蘭德應該住院?」      「這是根據她先前的病史作出的判斷。我們對她的病已經累積了多年豐富的經驗。」      「這正是我不明白的地方。當她住進這裡,我們曾向聖史蒂芬請調她的病歷,卻到現在都還沒收到。」      「對此我很抱歉。因為地方法院下令將它列為極機密文件。」      「如果拿不到她的病歷,我們又怎麼能給她適當的照料?現在她的醫療責任在我們身上,跟其他人都無關。」      「我從她十二歲就開始照顧她,我想全瑞典再也沒有其他醫生像我這麼了解她的病況。」   「病況是……?」      「莎蘭德罹患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你也知道,精神醫學並非精密科學,我不想侷限於某個精確的診斷,不過她顯然會產生幻想,有很明顯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狀。此外她的臨床症狀還包括一些躁鬱週期以及缺乏同理心。」      約納森凝神直視泰勒波利安十秒,接著才說:「泰勒波利安醫師,我不會和你爭辯診斷結果,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相對簡單得多的診斷?」   「你是說?」   「例如亞斯柏格症候群。當然了,我還沒有對她作精神狀態評估,但若以直覺的猜測,我會認為是某種自閉症,也因此她才無法遵循社會規範。」      「很抱歉,但亞斯柏格症病患通常不會放火燒自己的父母親。相信我,我從來沒見過反社會性格如此明顯的人。」      「我認為她是自我封閉,不是一個反社會的偏執狂。」      「她非常善於操弄。」泰勒波利安說:「她會作出她認為你期望她作出的行為。」      約納森皺起了眉頭。泰勒波利安對莎蘭德的解讀已經自我矛盾。約納森對這個女孩唯一肯定的一件事,就是她絕對不善於操弄,反而會固執地與周遭的人保持距離,完全喜怒不形於色。他試著將泰勒波利安描述的莎蘭德與他自己所認識的莎蘭德加以協調。      「你只認識她很短的時間,而且她因為受傷而不得不處於被動。我曾親眼看見她的暴力與不理性的恨意。多年來我一直試著幫助莎蘭德,所以我才會來。我建議索格恩斯卡和聖史蒂芬可以建立合作關係。」      「你說的是什麼樣的合作?」      「你們負責她的醫療狀況,我相信這是她所能獲得最好的照護。但我非常擔心她的心智狀態,所以希望能盡早加入。我已經準備好提供一切協助。」      「我明白了。」      「所以我確實需要見到她,以便作第一手的狀況評估。」      「只可惜這個我愛莫能助。」      「你說什麼?」      「我說過了,她現在已經被捕。如果你想為她進行任何精神治療,就得向約特堡的葉華檢察官提出申請。這些事情都由她決定。而且我再強調一次,除了檢察官之外還要有她的律師安妮卡的配合。如果事關開庭要用的精神鑑定報告,那麼地方法院就會發給你許可令。」      「我就是想避免那些官方程序。」      「了解,但我要為她負責,如果她很快就要出庭,那麼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需要有明確的文件。所以我們不得不遵守這些官方程序。」      「好吧。那我還是告訴你實話好了,斯德哥爾摩的埃克斯壯檢察官已經正式委任我作精神鑑定報告,審判時需要用到。」      「那麼你也可以透過正常管道獲得正式會見她的機會,毋須規避規定。」      「但在這麼來來回回的申請、批准過程中,她的情況恐怕會持續惡化。我只是為她著想。」      「我也是。」約納森說:「私下告訴你吧,我並沒有發現任何精神疾病的症狀。她遭受暴虐對待,也承受很大的壓力,但她完全沒有精神分裂或妄想的現象。」      泰勒波利安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不可能說服約納森改變心意,於是突然起身告辭。      約納森坐了一會,瞪著方才泰勒波利安坐過的椅子。其他醫生來找他尋求治療的建議或意見,這並非不尋常的事,但通常都是已經開始處理病患病情的醫生。他還是頭一次見到精神科醫生像飛碟一樣降臨,還要求希望不按規定去見病患,而且病患都已經幾年沒有接受他治療了。片刻過後,約納森瞄一眼手錶,發現都快七點了,於是拿起電話打給瑪蒂娜.卡格倫,她是索格恩斯卡醫院為創傷病患安排的心理醫生。      「哈囉,我想妳已經下班了。沒有打擾妳吧?」      「沒問題,我在家,但無所事事。」      「有件事我很好奇。妳和我們那個惡名昭彰的病患莎蘭德談過話,能不能跟我說說妳對她的印象?」      「這個嘛,我去見過她三次,想和她談談。但每次她都很禮貌卻也很堅決地拒絕了。」      「妳對她印象如何?」      「什麼意思?」      「瑪蒂娜,我知道妳不是精神科醫生,但妳是個聰明又敏感的人。妳對她的性格、她的心理狀態的整體印象怎麼樣?」      瑪蒂娜想了一會才說:「我不確定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她入院後不久我見過她兩次,但她狀況實在太慘,所以沒有真正接觸。後來大約一個星期前,我又應安德林醫師的要求去找她。」      「安德林為什麼要你去見她?」      「莎蘭德開始慢慢恢復,但大多數時間都只是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看。安德林醫師希望我去探視一下。」      「結果呢?」      「我先自我介紹,然後聊了幾分鐘。我問她感覺如何,需不需要有人和她談天,她說不需要。我問她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她請我偷偷帶一包菸給她。」      「她有顯得憤怒、有敵意嗎?」      「我認為沒有。她很平靜,但會保持距離。我想她要我帶菸應該是開玩笑,不是認真的。我問她想不想閱讀,要不要帶什麼書給她。起先她說不要,但後來她問我有沒有探討基因學和大腦研究的科學雜誌。」      「探討什麼?」      「基因學。」      「基因學?」      「對,我說醫院圖書館有一些關於這類主題的大眾科學書籍,但她沒興趣。她說以前看過這類書,還說了幾本權威作品,我聽都沒聽過。她比較想看這個領域的純研究。」      「天呀。」      「我說給病人使用的圖書館恐怕沒有更高深的書,在這裡錢德勒的偵探小說比科學文獻多,不過我會試著找找看。」      「妳去找了嗎?」      「我到樓上借了幾本《自然》雜誌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她很開心,還謝謝我如此費心。」      「可是那些雜誌刊的多半是學術報告或純研究。」      「她顯然看得津津有味。」      約納森半晌說不出話來。      「妳認為她的心智狀態如何?」      「封閉。她從未和我討論過任何私人的事。」      「妳覺得她有精神上的疾病嗎?像是躁鬱或妄想?」      「沒有,完全沒有。我要是這麼想,早就提出警告了。她很奇怪,這點毫無疑問,她有很大的問題也有壓力,但她冷靜客觀,似乎能夠應付目前的狀況。你為什麼這麼問?發生什麼事了嗎?」      「沒有,沒發生什麼事。我只是試著想判定她的狀況。」   

作者資料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1954-2004) 瑞典作家與新聞記者。曾任職瑞典中央新聞通訊社TT,並於工作之餘投身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1995年,他創辦了「Expo」基金會,並自1999年開始擔任基金會同名雜誌主編。由於他長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多年來一直受到程度或輕或重的死亡恐嚇與威脅。這部小說中總是積極捍衛社會正義、不求個人名利的男主角,幾乎就是拉森本人的化身。 拉森從2001年開始撰寫「千禧」系列小說,2004年完成三部曲後,竟不幸於11月因心臟病突發辭世,來不及看見首部曲《龍紋身的女孩》在2005年出版,以及此系列小說售出全球超過34國版權、轟動全歐的盛況。隨著二、三部曲的出版,「千禧」系列引爆閱讀熱潮,雄踞歐洲各國暢銷書排行榜,且暢銷不墜。此外,《龍紋身的女孩》在2006年奪下北歐犯罪小說協會最佳犯罪小說「玻璃鑰匙」獎(Glass Key Award);2008年,「千禧」系列三部曲《空中的城堡》(暫名)再度奪下玻璃鑰匙獎。拉森打破紀錄,成為瑞典有史以來第一位兩度獲頒該獎項的作家。2008年2月,拉森並入選英國《每日電訊報》「一生必讀的五十位犯罪小說作家」。

基本資料

作者: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 書系:Cool 出版日期:2018-08-01 ISBN:9789869601801 城邦書號:A1750049 規格:平裝 / 單色 / 640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