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親子教養
母性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 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推薦文 ●本書重新評估演化論相關辯論中的重要假設,堪稱先驅之作。赫迪細述雌性的擇偶及育兒策略如何影響演化,將科學領域中一些地位最牢固的理論推翻。本書堪為達爾文《物種起源》之最佳閱讀指南,趣味無窮,處處流露當代最傑出的靈長類學家之一畢生的無畏探索與縝密思想。──法蘭克•蘇洛威(Frank Sulloway),《生而叛逆》(Born to Rebel)作者 ●這是討論極重要課題而教人豁然開朗的一部傑作。讀者有幸,作者不但是討論母職的重要科學權威,也是科普寫作中文筆最引人入勝的作家之一。──E•O•威爾遜(E. O. Wilson),《符合》(Consilience)作者 ●赫迪給了我們真正不同凡響的一本書,精確、簡練又富於深刻見解。要為我們這個物種在動物界找到正確定位,必須由一位女性科學家才做得成。本書沒有一般常見的大套心理學辭令與動物行為學大雜燴,只是透徹審視了以往幾乎未知的一種生命體──女人。凡是想要認清自己的女性,不可不讀赫迪這位正宗科學家的這部正宗科學的鉅著。──伊莉莎白•馬歇爾•湯瑪斯(Elizabeth Marshal l Thomas),《狗的祕密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Dogs) 作者目錄 PART ONE 看看動物界 1 母職的地雷區 2 重新理解母親 3 發育的潛藏奧秘 4 想像不到的變異 5 影響演化的環境變遷 PART TWO 母親與異體母親 6 跟著母乳走 7 細說母愛 8 家庭計畫:靈長類模式 9 重新理解母親 10 幾個父親最理想? 11 誰是育兒幫手? 12 反自然的母親 13 重男輕女?重女輕男? 14 母親的取捨抉擇 PART THREE 嬰兒看世界 15 依附之必要 16 與愛的眼神相遇 17 為何恐懼 18 重新理解母親 19 為什麼要討人喜愛? 20 怎樣做個值得養育的孩子? 21 胖不胖有關係 22 感情的束縛 23 不一樣的發展途徑 24 換一首搖籃曲 深入報導: 歌頌母愛的詩文、歌聲總是最感人的。我們都相信「母性」是女性的本能或本性。我們對於缺乏母愛的女性,先是難以置信,繼而義憤填膺。這樣的「母性」觀點,不僅一直是西方文化史的理想,科學界也當作天經地義。可是近年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我們的「母性」觀點是一種人文建構的產物。本書提出了嶄新的進路(approach),讓讀者了解母親的行為,不僅勾畫母親的實際行為,也指出她們那樣行動的理由。這個對「母性」的新觀點,也讓科學家改變了演化的認識。 本書作者賀笛是哈佛大學生物人類學博士,她援引人類學、歷史、文學作品、發展心理學、和動物行為學,詳細檢視了「母性」本能的生物/遺傳要素。傳統的對於女性天性的刻板印象,賀笛將隱含的偏見剝除了,結果一幅母親的新畫像誕生了,這幅新畫像中的母親,與傳統的母親很不一樣,賀笛的觀點,令人深思,在她筆下,母親對於母職愛憎交加,賀笛指出了「母性」與雄心、母愛與性愛的關連。賀笛解釋了「兩性戰爭」為何源遠流長,真至今日,在各種性政治議題上仍若隱若現。 賀笛自己也是個母親,這個經驗豐富了她二十多年的研究。這本書清楚地讓讀者知道:從歷史與演化的角度來看,「當個母親」究竟有什麼意義。對人類的發育與行為,本書可以改變我們的了解。「母性」或任何性別特質的論述(女人本性),事實上都是兩面刃,既是描述,也是規範。六○年代以來(甚至歷來的)關於性別的議題中,「本性」的討論一直佔主流地位,就是這個道理。攻擊「本性論」就是爭取解放、掙脫束縛的行動。關於母性或母職的論點,六○年代,法國歷史學者阿希(P. Aries)發表關於「童年」概念的歷史研究,是最近幾十年討論母性的起點。阿希發現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法國社會沒有「童年」概念,自然也就沒有「母職」概念,所謂「母性」就無從談起了。他的結論,意義之一是:「母性」非天性,而是有歷史過程中的人文創制。阿希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學術辯論,激發了更多的研究。在這場學術辯論中,我們得到的最大印象是:「母職」似乎不可一概而論,有許多面貌,不同的社會,同一社會不同階層,以及不同的時代,都不同。  本書以自然史(演化生物學)的角度,重新檢視這個問題,認為傳統的「本性」(或「天性」)概念必須重新檢討。母親對於(自己的)嬰兒,行為模式本就不固定,從犧牲自我到殺嬰(或「惡意遺棄」),都有「天擇」(natural selection)的「理性」可以推敲。不同社會、不同時代,母親根據不同的判準照顧自己的子女,而不一視同仁,例如出生順序、性別、或母親的處境。這絕非新聞。本書作者指出:這樣的「偏心」,更是「常態」,而不能視為「違反天性」。  因為在自然界,同樣可以發現:母親在許多條件的限制下,必須選擇最佳的「生殖策略」。照顅手中的嬰兒呢?還是拋棄它?還是重新懷孕?她日後的生殖前景如何?都有生態與社會因素必須考量。 作者賀笛以自然史豐富了我們對於「母職」(與「母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她指出「母職」是動物生殖策略的一環,對於「天性」的傳統爭論,完全忽略了「行為」受演化力量的塑模,最終目的是生殖。同時,行為與遺傳有關,但是從事行為分析,不必然在遺傳層次上。哺乳類學習能力很強,人類更是以「大腦-學習」作為最重要的適應策略的物種,因此纏訟不休的「先天/後天」的辯論,甚為無謂。本書去年才出版,學界已推崇為經典,視為未來辯論的新起點。   國內近年來已有人採納演化生物學的行為分析作為研究架構,但是國內在這一方面的基礎甚為薄弱,許多討論不免生吞活剝,令人莫名其妙。本書譯介出來後,必然能一新國人耳目,提升討論水平。

作者資料

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

一九六九年畢業於萊德克里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畢業論文是探討心理適應如何、且為何影響人類創造幻想的妖魔。這篇論文後來出版,書名為《奇納坎坦的黑人:一個中美洲傳說》(The Black-man of Zinacantan: A Central American Legend)。赫迪是科班出身的人類學家,轉而對靈長目動物的社會學產生興趣。為了研究一種猴類雄性的殺嬰行為,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於一九七五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以《印度黑面長尾猴的兩性生殖策略》(The Langurs of Abu: Female and Male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為書名出版,成為第一部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靈長目動物兩性對立的研究。多年來,赫迪發表作品甚多。《紐約時報》曾將她的《從未進化的女性》(The Woman That Never Evolved)列入一九八一年的重要書目。本書詳論雌性靈長目動物如何成為適應策略的主動者,有競爭性,而且在性的方面有自我主張。一九八四年間,她發表《殺嬰行為:比較的與進化的視角》(Infanticide: Comparative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獲選為當年的傑出學術著作。她擔任「人類行為基金會」書籍系列主編多年,至今仍任職《美國靈長目動物學、演化人類學、人性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and Human Nature)的編輯委員。她於一九九六年辭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叫職,與家人居住加州北部,從事棲地重建,並兼農作。《母性》是赫迪一九九九年發表的鉅作,是她最暢銷的一本書,被《出版者周刊》(Publishres Weekly)及《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選為當年年度好書。

基本資料

作者: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dy) 譯者:薛絢 出版社:新手父母 書系:原生林 出版日期:2004-04-14 ISBN:9789867894342 城邦書號:SF0020 規格:60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