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起源的故事(「大歷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有沒有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從何處而來?又該往何處而去?」 《起源的故事》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答案。 獲選比爾.蓋茲2018年夏季書單,讚譽本書是人類未來發展的指引 入圍Goodreads年度最佳歷史與傳記類圖書 林俊良、孫維新、陳文屏、黃春木、黃貞祥、楊士範、蔣竹山、謝哲青、顏聖紘等諸方學人一致推薦 「大歷史」學派開創者、TED影片點擊九百五十萬次的歷史學家大衛.克里斯欽最新力作! 【內容簡介】 跨越自然與人文學科的藩籬,重新構建你對歷史的認知,走過一趟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旅程」 大多數歷史學家研究的是一小片段的時間,他們凸顯特定的日期、個人及文獻。但研究從大霹靂直到今天,甚至深入遙遠未來的歷史,會是什麼模樣?注視太古以來的時間,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理解宇宙、地球,以及自身存在的方式呢?這些正是大衛.克里斯欽開始探討「大歷史」觀念時試圖解答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又會往何處而去。 《起源的故事》將打破一般人對歷史的認知,跨越自然與人文學科的藩籬,帶領讀者走過整整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旅程」。本書會聚焦於決定性的事件,諸如宇宙大霹靂、地球誕生、人類出現、農業興起與文明發展,連結一切事物的關聯性,構成一個單一卻連貫清晰的「歷史敘事」,為所有人類知識提供宏大的知識架構。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一九八○年他任教於澳洲雪梨,時時擔心現代世界充斥著核武威脅,人類間充滿種族文化等等的隔閡與偏見,人們的眼見局限於民族、地區與國家。他深感往昔的歷史教學、歷史觀念無助於客觀傳遞知識,反而更加深、加劇人類的衝突,因而起心動念思索如何教授一門「總和的人類史」,開創所謂的「大歷史」學派。 其後,大衛.克里斯欽更跟比爾.蓋茲合作,聯手打造「大歷史計畫」,針對歐美的中學生、大學生,以及有志傳授「大歷史」觀念的教師,設計一系列線上課程,大力推廣綜合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物理學、歷史學的跨界新知識。著名的全球史、世界史學者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McNeill)因而讚譽大衛.克里斯欽的成就,足以媲美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 本書關於宇宙源起、生命起始、人類誕生和未來可能走向的驚人洞見,已大膽重構了我們在宇宙中的定位。 【各界推薦與國際書評】 林俊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講座教授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內容長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謝哲青|歷史文化工作者 顏聖紘|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列) 太空到底有多高?宇宙的極限在哪裡?人類到底是打那兒來的?大地生物的終點站又在哪?相信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難解答的問題。這本書由廣義的歷史觀出發,以獨特的推理模式加以剖析,或許可為這近乎詭論的問題提供一些蛛絲馬跡。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林俊良 這本《起源的故事》由歷史學者撰寫、歷史專家翻譯,異於一般由科學家撰寫的角度與風格,帶領我們探討宇宙天體、地球生命,以及人類文明的來龍去脈,有些仍然不知道「為何」而來,但能夠大略敘述「如何」而來的宏觀歷史。 ——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陳文屏 歷史,是一門回顧的學問,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總是由如何回顧所決定。歷史,也是一門反思的學問,我們如何定位及展望自己,總是由如何反思所決定。本書將人類簡短卻自大的歷史放入悠遠壯麗的宇宙史中重詁,讓我們得以更真切地認識自己。 ——建國中學歷史老師黃春木 克里斯欽讓我們與大歷史的距離不再遙遠,《起源的故事》從宇宙的起源一路談到生命、人類和文明的出現,讓我們感到地球上短短幾個秋的紛紛擾擾,彷彿全都是庸人自擾,即使媽祖一再托夢,也不會執著於發不發大財的俗世塵囂。有了大歷史觀,才能真正用知識立足地球、胸懷世界、放眼星系、征服宇宙!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 本書宏大廣博,是本非常建議花時間好好一讀的巨作,作者從「宇宙」的起源,而非「人類」的起源談起,足見其意圖。我特別喜歡用時間軸來提供這個故事一個基本年代概念,讓我們意識到在宇宙的維度中,人類的城市國家概念不過是兩分半前才開始的,令人感受到滄海一粟,人類之渺小,能用更寬闊的視野看待人生和世界。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內容長楊士範 繼《極簡人類史》、《大歷史》之後,我們又有一本簡明版的大歷史專著,這回大衛克里斯欽以更淺顯易讀的方式講述宇宙起源、人類誕生及未來發展的宏大故事,身為他的書迷不可不收。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蔣竹山 我長久以來都是大衛.克里斯欽的書迷。他在《起源的故事》裡,將出自眾多科學及歷史學科的證據和洞見,巧妙地編織成了一部淺顯易懂的歷史論述。——比爾.蓋茲 在《起源的故事》裡,大衛.克里斯欽發現一種絕妙的方式,運用歷史將我們對世界的全套知識排定次序。這是絕妙的成就。 ——卡洛.羅維里(Carlo Rovelli),理論物理學家,《七堂簡單物理課》、《時間的秩序》作者 對我們當前所理解的宇宙、太陽系、海洋、山脈和礦物、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乃至人類文化與成就驅動力量之起源的壯麗精煉。只用了三百頁左右的迷人散文,就把這一切科學、藝術及人文學科的無數洞見編織起來。全書的迷人觀點,加上優秀驚悚小說令人手不釋卷的力量,令本書成為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在人類對自身之於地球、乃至地球之於宇宙的地位亟需更透徹、更明智的理解之際應運而生。 ——肯恩.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sinson),《讓天賦自由》作者 一部非凡之作,將我等妄自尊大的人類放回宇宙中的應有位置,同時也說明了人類文化與知識故事,何以對我們理解當下、形塑未來至關重要。」 ——梅里.威斯納-漢克斯(Merry Wiesner-Hanks),世界歷史學會會長 一部迷人的宇宙史,從時間的曙光到遙不可及的未來。 ——亞馬遜讀者書評 大多數史學家研究的是最小區段的時間、注重具體的日期、個人和文獻。可若是從大爆炸開始一直研究到遙遠的未來,歷史的風貌將會如何?如果以整個時間變化的幅度來研究宇宙、地球和我們存在方式,歷史又會是如何? ——亞馬遜讀者書評 克里斯欽用「大歷史」概念拋出了這些問題,是了解我們過去、起源和未來何去何從最有趣的新方式。在《起源的故事》一書,他帶領讀者探索了長達十三億八千萬年的歷史,把重點放在定義事件、主要趨勢和關於人類起源的深度問題上。他找出了串連萬物萬事的線索,從地球的起源到農業、核子大戰等等的萌生。 ——亞馬遜讀者書評 《起源的故事》對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崛起和未來,有令人驚嘆的見解,堪稱重新規範了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比爾.蓋茲說,本書基本上是將大歷史課程濃縮成一部小書。 ——亞馬遜讀者書評

目錄

前言 導論 時間軸 第一部 宇宙 第一章 初始:第一道門檻 第二章 恆星與星系:第二、第三道門檻 第三章 分子與月亮:第四道門檻 第二部 生物圈 第四章 生命:第五道門檻 第五章 小型生命體與生物圈 第六章 大型生命體與生物圈 第三部 我們 第七章 人類:第六道門檻 第八章 農作:第七道門檻 第九章 農耕文明 第十章 當今世界的邊緣 第十一章 人類世:第八道門檻 第四部 未來 第十二章 一切將往何處去 致謝 附表 詞彙表 延伸閱讀

導讀

  我們不由自主地來到這個宇宙,時間與地點都由不得我們選擇。有些時候,我們會像難以計數的螢火蟲一般與其他人類同行,與我們的親人、兄弟姊妹、子女、朋友和敵人同行。我們也會與從細菌到狒狒的其他生物同行,與岩石、海洋和極光同行,與月亮、流星、行星和恆星同行,與夸克、光子、超新星和黑洞同行,與代幣和行動電話同行,也與許許多多的空白同行。隊伍豐富多采、嘈雜而又玄妙,即使我們人類終將離開,但隊伍仍將繼續行進。而在遙遠的未來,還會有其他旅人加入和離開這個隊伍。但隊伍終將縮減。從今天算起無數年後,它會如黎明時分的鬼魂一般消失無蹤,消解於最初產生了它的那片能量之海。      我們同行的這個奇異群體是什麼?我們在隊伍裡的位置是什麼?它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最終又將如何消散?      今天,我們人類能夠把這個隊伍的故事講得比過去更好。我們能夠極其精準地確認地球之外數十億光年處潛藏之物,以及數十億年前發生之事。我們能做到這點,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更多片的知識拼圖,使得可能的全景圖像更容易拼湊起來。這是驚人的成就,卻也十分晚近。我們的起源故事有許多片拼圖,直到我這半輩子才理出頭緒。      我們得以構造出這片廣袤的宇宙及其過去圖像,部分是因為我們有龐大的頭腦,如同一切具有頭腦的有機體(organism),我們也運用自己的頭腦創造內在的世界地圖。這些地圖提供了某種虛擬真實,指引我們找到出路。我們不可能直接看到世界的全部細節,那需要跟宇宙一樣大的腦袋才行。但我們可以從極其複雜的真實中創造出簡單的地圖,也知道這些地圖與真實世界的重要面向相符。常規的倫敦地鐵路線圖略去了大多數的蜿蜒曲折,卻仍能幫助千百萬旅客穿行於城市中。本書正是一份為宇宙提供的倫敦地鐵路線圖。      人類與其他一切擁有頭腦的物種不同之處在於語言能力,這種溝通工具出奇強大,因為它讓我們得以分享各自的世界地圖,並在這個過程中建構出比個別頭腦所能創造的更大、更詳細的地圖。分享也讓我們得以參照千百萬幅其他地圖,測試自己地圖上的細節。藉由這種方式,每一群人都建構起了對世界的理解,將成千上萬年及許多世代之間許多人的洞見、觀念和想法結合起來。一點一滴,經由集體學習的過程,人類在我們做為物種存在的二十萬年內,建立起愈益豐富的宇宙地圖。這意味著宇宙的小小一部分開始重新審視自身,彷彿宇宙在漫長的睡眠之後漸漸睜開一隻眼睛。今天,藉由觀念與資訊的全球交換,現代科學的精確及嚴謹,從擊碎原子的粒子對撞機到太空站裡的空間望遠鏡等嶄新研究器材,以及能運算龐大數字的電腦網路,這隻眼睛得以看見愈來愈多事物。      這些地圖告訴我們的故事,是你所能想像到最壯麗的故事。      童年的我若不把事物放在某張地圖上,就無法理解任何事。我和許多人一樣,奮力想要把自身各自孤立的研究領域聯結起來。文學與物理毫無干係;我在哲學與生物學,或是宗教與數學、經濟學與倫理學之間也看不出關聯。我持續尋找一套框架,某種涵蓋人類知識不同大陸和島嶼的世界地圖;我想讓自己能夠看出這一切是如何形成整體。傳統的宗教故事對我始終不太有用,因為小時候住在奈及利亞的我,很早就學會了不同宗教理解世界生成過程的框架並不相同,且往往彼此矛盾。      今天,一套全新的理解框架正從我們的全球化世界中產生。它是由來自眾多學術領域和國家的成千上萬人共同建立、發展及傳布的。將這些洞見聯繫起來,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在特定學科範圍內不可見的事物;它讓我們得以從山頂鳥瞰世界,而非地面平視。我們得以看見串起不同學術地景的聯結,令我們得以更深刻地思考複雜性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乃至我們自身物種本質等等廣博的問題!畢竟,我們目前是透過諸多不同學科的視角(人類學、生物學、生理學、靈長類學、心理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研究人類的,但專門化使得任何個人都難以拉開夠長距離,看清人類整體。      追尋起源故事以串聯不同知識型態,這一過程與人類歷史本身同樣悠久。我喜歡想像四萬年前有一群人在日落時圍坐火邊。我想像他們生活在新南威爾斯威蘭德拉湖區(Willandra Lakes Region)蒙哥湖(Lake Mungo)南岸,這是澳洲最古老的人類遺骸出土之處。今天,這裡是帕坎第人(Paakantji)、央佩人(Ngyiampaa)和穆提穆提人(Muthi Muthi)的家園,但我們知道他們的先祖在這個地區定居了至少四萬五千年。      一九九二年,一具在一九六八年時由考古學家發現的先人遺骸(被稱為蒙哥湖一號)終於交還給了當地原住民社群。這是一名年輕女性,部分遺骸遭到火化。相隔半公里外,另一個人的遺骸被發現(蒙哥湖三號),可能是一名男性,死時大約五十歲。他患有關節炎和      嚴重的牙齒腐蝕,大概是因為使用牙齒咬出纖維製作網子和繩索導致的。他的遺體受到細心而鄭重的埋葬,灑上了取自兩百公里之外的赭石粉。蒙哥湖男人(Mungo Man)在二○一七年十一月歸還給了蒙哥湖。      兩人都在大約四萬年前死去,如今乾涸的威蘭德拉湖那時充滿了水、魚類和甲殼類,吸引了眾多禽鳥和動物,可供獵取或以陷阱捕捉。他們在世的時候,蒙哥湖畔的生活相當富足。      我想像中的黃昏火邊對話,有男孩和女孩、年長的男女,還有父母和祖父母,有些人身披獸皮,抱著嬰兒。孩子們在湖邊彼此追逐,成年人則快要吃完貽貝、剛捕上岸的魚和螯蝦,以及沙袋鼠肉排的晚餐。對話逐漸嚴肅起來,由一位老年人接管。如同許多漫長夏日與寒冷冬夜,年長者們複述著向祖先和老師學來的知識。他們詢問著那些始終令我著迷的問題:這片擁有山丘和湖泊、谷地和峽谷的風景,是怎麼形成的?星辰從哪裡來?最早的人類生活在哪兒,又來自何方?或者,我們一直都在這裡嗎?我們和巨蜥、沙袋鼠、鴯鶓有關係嗎?(蒙哥湖人和現代科學對於最後一題的答案都是堅決的「有!」)說故事的人正在傳授歷史。他們述說著,我們的世界是怎樣被遙遠過去的強大力量與生物創造出來的故事。      這些說上了幾天幾夜的故事,描繪出了蒙哥湖人的宏大典範觀念。這些觀念有堅實的雙腿,能夠長久流傳。它們結合起來,構成了世界資訊的龐大鑲嵌圖案。有些兒童或許會覺得故事的某些部分太複雜幽微,乍聽之下無法聽懂。但他們聽到不同的人重複講了許多次,逐漸習慣了這些故事及其內含的深刻觀念。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故事也深入心中,他們逐漸熟悉了它們,更能領會它們的美妙,以及更幽微的細節與意義。      隨著老師們談及星辰、風景、袋熊和沙袋鼠,以及祖先們的世界,他們建構起一幅共享的理解圖,為社群成員們揭示他們在一個富饒、美麗,時而恐怖的世界中的位置:這是你的身分;這是你出身之處;這是你出生前存在過的人;這是一切事物的全貌,你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這些是在和你一樣的人組成的群體中生活所要承擔的責任與挑戰。故事有著強大力量,因為它們得到信任。它們令人感到真實,因為它們奠基於許多代祖先傳承下來的最可靠知識。它們的準確、合理和一致性,運用蒙哥湖人社群及其祖先和鄰居所能獲得的,對人類、星辰、地景、動植物的豐富知識,再三得到檢證。      我們所有人都能獲益於祖先創造的地圖。偉大的法國社會學家艾彌爾.涂爾幹(Émile Durkheim)堅稱,潛藏在起源故事和宗教中的地圖,是我們自我認同感的根本。他說,要是少了它們,人們就有可能陷入極度強烈的絕望與無意義感,還可能因此自殺。難怪幾乎我們所知的每個社會都以起源故事為教育核心。在舊石器社會裡,學生向長老學習起源故事,一如日後的學者們在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巴格達大學和那爛陀寺,學習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的核心故事。      但奇怪的是,現代世俗教育卻少了一套有自信的起源故事,將所有理解的領域串聯起來。這或許有助於說明為何涂爾幹所說的迷向、分裂和漫無目標在今天的世界隨處可見,從德里到利馬、從拉哥斯到倫敦皆然。問題在於,在一個全球緊密聯繫的世界裡,有這麼多套在地的起源故事爭逐著人們的信任與關注,以至於相互阻礙。因此大多數現代教育家都專注於故事的不同部分,學生則從一個個不同學科學習自己的世界。今天的人們學習的事物,從代數到現代史,再到編寫電腦程式碼,都是我們在蒙哥湖的祖先們不曾聽聞的。但我們和蒙哥湖人不同,我們幾乎不被鼓勵以舊時課堂地球儀串聯成千上萬張局部地圖,成為單獨一張世界地圖的方式,將知識結合成單獨而前後一致的故事。這使得我們對現實,乃至我們全是其中一員的人類社群兩者,都只剩下支離破碎的理解。      現代起源故事      不過……在點滴累積之中,一個現代起源故事逐漸成形。如同在蒙哥湖述說的那些故事,我們的現代起源故事,也是由我們的祖先採集而來,並歷經許多世代和成千上萬年的考驗與檢證。      當然,它和大多數的傳統起源故事不同。部分原因在於它並非由特定地區或文化建構,而是由全球社會超過七十億人民建構,從而匯聚了世界每一區域的知識。這是所有現代人類的起源故事,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全球傳統之上。      現代起源故事不同於眾多傳統起源故事,它沒有創世神,儘管它擁有的能量和粒子,與眾多起源故事裡的諸神一樣奇異。如同儒家或早期佛教的起源故事,現代起源故事也是在說明宇宙何以如此。任何意義都並非來自宇宙本身,而是來自我們人類。「宇宙的意義是什麼?」神話與宗教學者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問道:「跳蚤的意義又是什麼?它就在那裡,如此而已,你自己的意義也就是你身在其中。」      現代起源故事的世界是更不穩定、更加動盪的,而且規模比眾多傳統起源故事的世界更大。而這些特性也揭示了現代起源故事的局限。儘管範圍遍及全球,它仍是十分晚近的,帶有青春的生澀和某些盲點。它在人類歷史十分特定的時間點產生,受到現代資本主義的動力,乃至其具有潛在破壞力量的傳統形塑。這足以說明它為何在許多方面,都欠缺全世界原住民族的起源故事所具備對於生物圈的深刻感受。      現代起源故事的宇宙是躁動、活潑、不斷演化而又巨大的。地質學家華特.阿瓦雷茲(Walter Alvarez)藉著詢問宇宙含有多少恆星,提醒我們它有多麼龐大。大多數星系都有一千億顆左右的行星,而宇宙中至少也有這麼多星系。這意味著(請先深呼吸)宇宙中有10,000,000,000,000,000,000,000顆(十的二十二次方)行星。二○一六年下半年的新觀測結果,則暗示宇宙中可能還有更多星系,因此這個數字後面還可以儘管多加幾個零。我們的太陽是這巨大群體裡不甚起眼的一分子。      現代起源故事仍在建構中。新的片段被增補,既有的章節仍待考驗或修整,鷹架或雜物也得清空。故事中也還有漏洞,因此如同一切起源故事,它也少不了神祕感與敬畏感。但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生活在其中的宇宙理解得更豐富了,這或許還會提高我們對宇宙奧祕的感受,因為法國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Blaise Pascal)寫道:「知識如同球體;體積愈大,與未知的接觸面也愈大。」6儘管有著一切瑕疵和不確定,我們還是需要知道這個故事,如同蒙哥湖畔的人們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故事。現代起源故事述說全體人類共享的遺產,使我們得以做好準備,面對我們所有人在地球歷史這個關鍵時刻都要面對的巨大挑戰與契機。      位居現代起源故事核心的,是日益增加的複雜性概念。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出現?如何產生出我們身為其中一分子的富饒事物、力量及生物?我們並不真正知曉宇宙如何生成,或是宇宙之前有沒有其他事物存在。但我們確實知道,當宇宙從一大片泡沫狀的能量中生成之際,它是極為簡單的。而簡單至今仍是它的預設條件;畢竟,我們的宇宙絕大部分都是寒冷、漆黑、空無的空間。儘管如此,在如同我們星球一般特別不尋常的環境中,卻存在著完美的金髮姑娘情境(Goldilock conditions),就像金髮姑娘童話故事裡的小熊麥片粥那樣,既不太熱也不太冷,不太厚也不太薄,卻恰好適合複雜性演化的環境。在這些金髮姑娘環境中,愈益複雜的事物在千百億年中產生,它們有更多的活動部位,內在關係也更加錯綜複雜。我們當然不應誤以為複雜的事物必定優於簡單的事物,但複雜性對於我們人類確實重要,因為我們十分複雜,而我們如今生活於其中的活潑全球社會,正是我們所知的一項最不尋常的複雜事物。因此,理解複雜事物如何產生,怎樣的金髮姑娘情境讓它們得以產生,是理解我們自己和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的一個絕佳方法。      更複雜的事物會出現在關鍵轉捩點上,我會將這些事物中最重要的稱作「門檻」(threshold)。門檻形塑了現代起源故事的複雜敘事。它們凸顯出重大的轉捩點,此時既有的事物被重新整理,不然就是被改變,以創造出某些不同於過去的「新興」屬性、前所未見的特質。早期的宇宙沒有恆星、行星,也沒有活機體(living organism)。隨後漸漸地,全新的事物開始出現。行星由氫原子和氦原子創造出來,新的化學元素在死星中產生,行星和月亮      運用這些新的化學元素,從成團的冰和灰塵中形成,最初的活細胞從這些崎嶇行星中的豐富化學環境演化出來。我們人類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一環,因為我們是地球行星上生命演化與多元化的產物,但在我們簡短而非凡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開創出了這麼多全新型態的複雜性,使得我們如今看來似乎主宰了世界的變遷。比先前更新穎、更複雜,具有新興屬性的事物出現,看來總是跟嬰兒誕生一樣不可思議,因為宇宙的總體趨勢是傾向更不複雜、更雜亂無序。最終,那種愈趨雜亂無序的傾向(科學家稱為「熵」[entropy])將會勝出,宇宙將成為某種毫無模式或架構的隨機混亂。但這仍在非常、非常久遠之後的未來。      同時,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充滿創造力,精力旺盛的年輕宇宙。我們的第一個門檻——宇宙的誕生,和我們現代起源故事的任何其他門檻一樣神奇。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因為歷史,所以我們了解到人類前進的方向
◎文/邱建智(馬可孛羅文化副主編)      如果有一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人類從何處而來?人類又該往何處而去?」這個世紀無敵大哉問,我相信大衛.克里斯欽的《起源的故事》,應該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答案。      克里斯欽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大歷史Big History」學門的開山祖師,該學門的特色是企圖跨越傳統上認為「歷史歸歷史、科學歸科學」的藩籬,打造一個從宇宙誕生至今一百三十八億年的「歷史敘事」,解答人類從何處來,又該往何處去。也因此,「大歷史Big History」結合了天文學、生物學、地質學、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與歷史學,目的是為所有人類知識提供宏大的架構,可說是一門跨界的新知識、一部「總和的人類史」。著名的全球史、世界史學者威廉.麥克尼爾因而讚譽克里斯欽的學說,足以媲美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      克里斯欽的「大歷史Big History」是個集眾人之力完成的學術成就,相關學人的作品近年也陸續引入台灣學界,過往馬可孛羅就曾出版辛西婭.史托克斯.布朗的《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今年,馬可孛羅也將推出克里斯欽的最新研究成果《起源的故事》,本書是作者長年研究精煉後的成果,也是近四十年來「大歷史Big History」學門的集大成之作。      克里斯欽的《起源的故事》自陳不身陷於任何民族、地區、國家與文化的窠臼,盡力傳達一個「客觀」的歷史知識。編者雖然認為完全客觀、不帶任何主觀意識的歷史只是個神話,但克里斯欽高屋建瓴、站在宇宙視角上的歷史觀,仍足以為我們打開一扇門,定位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進而思索人類的未來。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在牛津教授俄羅斯和蘇聯史,一九八○年代起大舉研究世界史,開創以「宇宙大霹靂」為開端的「Big History大歷史」。將人類歷史置於宇宙演化的宏大背景之下,以一種高屋建瓴的氣勢,俯瞰人類歷史發展全貌。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曾將他的理論與牛頓、達爾文的成就相提並論。 克里斯欽從一九七五至二○○○年任教於雪梨麥覺理大學,二○○一年轉往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任教,二○○九年一月重返麥覺理大學。二○○九至二○一三年間是首爾梨花女子大學「世界級大學傑出教授」,同時也是佛蒙特大學詹姆士.馬許講座教授(James Marsh Professor-at-large)。他是國際大歷史學會創會會長,並與比爾.蓋茲共同發起了大歷史計畫,建構免費的高中大歷史線上課綱,影響了美、澳、荷、韓、英等數十個國家的年輕學子。 克里斯欽現任麥覺理大學大歷史學院院長,是麥覺理大學在Coursera平台上的大規模開放線上課程MOOC及大歷史專業的設計者與首席教師。他也是麥覺理大學大歷史學校共同創辦人,該校提供適於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大歷史線上課程。他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會議發表主題演說,包括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而他在TED上的宇宙歷史演講已被點閱九百五十萬次。二○一七年五月獲贈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人文學榮譽博士。 大歷史學院網站:http://mq.edu.au/bighistory 個人推特:Twitter @ davidgchristian 相關著作:《起源的故事(博客來獨家雙封面硬殼精裝版,「大歷史」學派開創者大衛.克里斯欽2018年最新扛鼎巨作)》

基本資料

作者:大衛.克里斯欽(David Christian) 譯者:蔡耀緯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系:Historia歷史學堂 出版日期:2019-05-30 ISBN:9789578759688 城邦書號:MU0022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8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