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尼采忘了他的傘: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尼采忘了他的傘: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

  • 作者:瑪麗恩.蘭金(Marion Rankine)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9-12-04
  • 定價:360元
  • 優惠價:9折 324元
  • 書虫VIP價:306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雨傘,與數千年人類歷史共生的貼身之物, 卻常被世人所忽略。 而它其實在歷史上擔綱起無數關鍵角色, 更擁有撼動一個時代的力量。 已存在人類社會長達數千年的雨傘(umbrella)——英國的通俗說法又稱「蓋」(Brolly),起源是為了幫法老王遮陽,那時擁有傘的人象徵著財富與權力。兩千年之後,傘也用來遮雨。但是就像狄更斯小說中的人物,拿傘是因為你太窮了,沒有錢擁有自己的馬車。這時撐傘的人又代表了貧窮。 在歷史上,雨傘遊走於許多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它可以彰顯身分地位,也曾是有損聲名的象徵,並隨著時代更迭,一次次被賦予了新的記號: ◎在拿破崙戰役中,戰場上除了軍刀、肩背包,為何會四處散落著雨傘?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使用的日式和傘,為了展現階級高低,必須藉由傘色等嚴格規定來區別用傘人的身分?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女性以陽傘維持白皙膚色,是來自海上殖民擴張年代帝國主義的弦外之音? ◎一把黑傘不離身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在二戰前夕慕尼黑會議後聲望大跌,帶傘因此成為愚昧笨老頭的象徵? ◎暢銷全球小說《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傘架竟暗喻著世上存在嚴重的歧視? 雨傘豐富的社會意涵,也備受文學、哲學、時尚、藝術等領域熱愛,它本身暗示情慾,甚至象徵著死亡。傘在人類史上是一道庇蔭、同時也代表了盾牌和反抗,直至今日的社會運動中都可見到它不墜的身影。 文學史上最著名漂流者——魯賓遜的傘 在最遙遠荒島、最費盡千辛萬苦打造,即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漂流者——魯賓遜的傘。魯賓遜受困於荒島後開始打造生存所需物品,其中一個就是傘。作家史蒂文生指出魯賓遜此舉是中產階級教養「在逆境中仍想展現文明之心」。小說盛行期間,也流行用「魯賓遜」來代稱傘。 漏水有如不速之客?——撐起「自己的房間」 韓江的《素食者》和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意味著傘的漏水有如不速之客,它也是人們想隱藏自己、不與人互動的最佳掩護。 「你會收傘嗎?」——讓貴族來教你 1830年代對時尚業而言是重要的年代,雨傘的需求一飛沖天,充滿品味與設計感的傘行也紛紛開業。傘不僅僅用來擋雨,更是人們凸顯自身品味的絕佳夥伴。「你會收傘嗎?」將傘收得整齊美觀能凸顯出自身人格特質,也可避免被人說三道四,於是二十世紀初就有企業印出了「貴族收傘法說明手冊」。 「我忘了我的傘。」——哲學家尼采的巨大苦惱? 搞丟雨傘和遺忘雨傘,並非當代人所獨有的苦惱。這是尼采在未發表的手稿中所留下的一句相當知名的話。但該怎麼解讀?令後世學者傷透腦筋,唯有西方哲學巨擘德希達像嘲諷又像致敬地「超譯」了尼采的真義。因此讓我們翻開這本書,幫尼采想起他的傘 武器與暴力——是凶器還是盾牌? 早年雨傘會被當成劍來用,甚至還發生凶殺案。有人稱雨傘是雌雄同體,是武器也是防禦,甚至能擋子彈!傘是一種控制周遭環境的方式,是對環境的干預,撐起一把傘,就像歷史上反抗權力的雨傘運動,它彷彿在對人們訴說:不,我其實不想撐傘。 ☆【特別收錄多幅精美全彩插畫】 書中數十幅插畫經作者精心挑選,從日本浮世繪、歐美商業廣告風格,以至當代藝術家作品。貼近時代的典雅卻不失逗趣,怪誕卻充滿意境,一一呈現雨傘在人類數千年歷史中的豐富樣貌與想像。 倫敦男子日常 專文推薦 劉亮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特聘教授) 盧省言(英國倫敦大學歷史高等研究院博士、故事專欄作家) 連俞涵(作家、演員) 好評推薦 ☆亞馬遜4.8顆星,國際媒體一致盛讚 「瑪麗恩.蘭金是一位愉悅的、非常善於說故事的作家。在這本充滿魅力的書裡,有著嚴謹十足又獵奇逗趣的豐富內容,讓人讀後仍回味不已。」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場關於傘的文化之旅,廣泛呈現出一個簡單的物件在人類社會中帶來的地位、誤解與深深的魅力。作者同時也是個縝密且充滿想像力的文學研究者,她在書中列舉的各種文學故事都如此讓人愛不釋手。」 ——衛報(THE GUARDIAN (UK)) 「這是一本美好、可讀性高的歷史書,而主角來自謙遜且卑微的雨傘。」 ——南方生活(SOUTHERN LIVING MAGAZINE) 「透過解析我們貼身物品所擁有的價值,瑪麗恩.蘭金代我們拋出了質問,這當中包含了所有形塑這個世界的各種必備要素。」 ——FAST COMPANY, DESIGN 「一本書你前所未見的雨傘文化史。」 ——VOX媒體 「有趣的故事和細膩的精美插圖,這本書會讓你成為傘的狂熱分子。」 ——HELLOGIGGLES網站 「這是一本無法放下的書。」 ——SIGNATURE READS 「這本書是一場通往文學和歷史中的傘的美好旅程,陪伴你的有豐富的軼事與精美插畫。令人意外吸睛的書和不平凡的主題。」 ——BOOK RIOT閱讀社群 「最適合在雨天午後閱讀的書。」 ——POPMATTERS國際線上雜誌 「愉快的閱讀經驗。書中滿是迷人的故事和插圖。」 ——BOOK PAGE書評網站 「發人深省。」 ——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 (UK)) 「活潑又充滿魅力的敘事。作者寫下逗趣卻令人信服的真實歷史,對此主題的深入研究令人敬佩。」 ——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 (Can.)) 「這本書適時提醒了我們:你以為的傘其實不只是傘。」 ——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 (Aus.)) 「收錄許多美麗的插畫和照片。這本書像是顆寶石,各種令人驚喜的結合使其成為豐富無比的作品。」 ——全國報(THE NATIONAL (UAE))

目錄

推薦序 前 言 傘的特性 第一章 展現身分的傘 第二章 聲名狼藉的傘 第三章 庇護、影子與盾牌 第四章 性別化的傘 第五章 一根棍子撐起一頂帽子 第六章 被遺忘的傘,以及糟糕的用傘品格 第七章 跨界的傘 尾 聲 沒有傘的時候 謝 詞 謝謝雨傘獵人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展現身分的傘 早在英國之前,傘代表卓越地位的歷史已經相當悠久。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和亞述帝國,就會用傘幫君王遮陽。狄更斯可能是文學史上最熱中於傘的作家,曾在他編的週刊《家庭箴言》(Household Words)中寫了雨傘的文章,內容提到在一張底比斯的畫作上,有衣索比亞公主「搭車旅行,車廂上頭有雨傘或遮陽頂,很類似鄰家夫婦星期天到艾坪森林(Epping Forest)時攜帶的躺椅陽傘。」 理查.伯頓(Sir Richard Burton,1821—1890,英國軍官與探險家)曾前往達荷美王國(今天的貝寧),他的著作在一九六六年重新出版,提到新酋長上任時會得到一把傘,「傘就象徵酋長本人。『七把雨傘掉落』,就代表七個酋長遭殺害。」衣索比亞、摩洛哥、西非都只在隆重場合使用傘,尤其是摩洛哥,僅統治者及最親近的王族可攜帶傘。摩洛哥的古諺,暗示傘所代表的奢華:「擁有傘的人可隨心所欲,可走在陽光下,亦可走在陰影中。」 印度在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五五〇年繪製的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反映出傘在印度擁有悠久獨特的歷史。和許多國家一樣,傘代表統治者的地位。在一份一九〇五年出版的資料中,提到山謬.伯夏斯(Samuel Purchas)描寫蒙兀兒皇帝「有二十把大洋傘(kittasol,西班牙文遮陽傘的音轉)幫他遮蔭。在他的帝國中,除了皇帝本人,無人膽敢撐傘遮陽。」只有君王在特殊場合可使用華蓋(nava-danda):這是一種七層圖案堆疊的朱紅與金色洋傘,並以三十二串珍珠裝飾,有純金傘骨、紅寶石傘柄,握柄底部則是鑽石。科欽的王公要求郵戳要有雨傘的輪廓。 一八八七年,威爾斯親王造訪印度時,隨時都有巨大的傘來遮蔭,與其說是遮擋驕陽,不如說是在印度人心中,傘與統治權之間有深刻的連結。正如畢卓特解釋,如果沒有傘,愛德華王儲可能就被當成是「不怎麼重要的西方訪客,而非國家未來的皇帝。」 緬甸古城阿瓦(Ava)的國王稱為「白象與二十四傘之王」。十三世紀時,有位君王在選擇繼承人時,要五個兒子圍成一圈,讓傘在他們中間落下,祈禱傘指出最適合的人選。克勞福說,奧克森納王子(Prince Oksana)就是這樣產生的國王,因此有「雨傘送上王座的國王」之稱。 中國使用傘的歷史更長數千年。軍閥王匡的古墓可追溯到西元前二五年,墓中發現可收合的傘;相較之下,英國傘匠在十八世紀大費周章,才發明類似技術,實在相形見絀。明朝的傘蓋禮儀相當繁複,規定公侯駙馬伯與一、二品官用銀浮屠頂、茶褐羅表、紅絹里、三簷;三品、四品用紅浮屠頂,俱用黑色茶褐羅表,紅絹裹,三檐;五品二檐;六品至九品用紅浮屠頂,青絹表,紅絹裹,兩檐;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但許用油紙雨傘。 日本貴族在用傘時,對於階級與傘色的規定也相當繁雜,直到十七世紀才鬆動。當時富有的城市居民開始用和傘,亦即以紙和竹子製成,並塗上防水漆的細長傘。和傘廣受歡迎,但十九世紀開始,西式洋傘出現,席捲全國,導致傳統和傘製作近乎凋零(有興趣者可參看史蒂芬.柯勒(Stephan Köhler)於一九九三年的文章〈私人天空的父母〉(Parents of Private Skies),這篇文章收錄在茱莉亞.米契(Julia Meech)的《雨和雪:日本藝術中的雨傘》(Rain and Snow: The Umbrella in Japanese Art)。文中追溯岐阜市傳統傘匠的製傘過程。傘匠清一色是老一輩,製傘過程嚴謹。過了二十年之後來看這篇文章,更是百感交集。)。 第七章 跨界的傘 在歷史上,傘有很長一段時間和暴力扯上關係,當作武器。早期有些傘可變成劍,將細劍藏在中棒裡。雖然這如今是違禁品,但過去的需求不少,因此詹姆斯.史密斯父子傘行的彩繪玻璃窗上就曾描繪,如今依然看得見。 和傘有關的凶殺案中,最有名的應屬發生在倫敦的一起案件。一九七八年,來自保加利亞的異議人士喬治.馬可夫(Georgi Markov)在滑鐵盧橋(Waterloo Bridge)等公車時,忽然覺得腳部一陣劇痛。他回頭一看,只見拿著傘的男子上了附近的一輛車離去。幾天之後,馬可夫死亡,原因是他腿上被打入含有蓖麻毒蛋白小子彈——警探推測,這是從改造的傘尖發射的。雖然沒有逮到凶手,但一般認為,是保加利亞的祕密警察犯下這樁罪行。康納利指出,一九八九年保加利亞政府垮臺時,「在內政部建築物裡,發現了一批改造雨傘,可發射微小的箭與子彈。」 只要看過DC漫畫的《蝙蝠俠》(Batman)系列,對於企鵝人奧斯華.切斯特菲爾德.科波特(Oswald Chesterfield Cobblepot)應不陌生。企鵝人是蝙蝠俠的宿敵,揮舞著各種改造成武器的雨傘——其中包括保加利亞人用來謀殺馬可夫的那種。企鵝人的改造傘應有盡有:刀、劍、槍、毒氣都是常客。 海格把傘當作武器的做法又截然不同。他的傘可不像表面模樣。先回到波特先生十一歲生日令人難忘的場景,那時海格告訴哈利,他是個巫師,得到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的入學邀請。威農姨丈大罵哈利與他的父母,甚至把霍格華茲校長批評一番。海格聽了可不高興: 他把雨傘一揮,指向達力,一束紫羅蘭色的閃光出現,類似鞭炮聲與尖叫聲傳來,而下一秒鐘,達力就在原地蹦蹦跳跳,雙手抱著大屁股,痛得大聲哀號。等達力轉過身,哈利看見他長褲上有個洞,捲捲的豬尾巴鑽出來⋯⋯ 這是魔法雨傘?不盡然。隔天,海格帶哈利去奧利凡德(Ollivander)店裡選購魔杖時,透露實情: 「我以為你遭到退學時,魔杖被折成兩半?」奧利凡德突然板起臉孔說。 「呃——對,他們折斷我的魔杖,沒錯,」海格說,不安地挪動腳步,「但我還留著碎片,」他快活地說。 「你沒有拿來用吧?」奧利凡德尖銳地說。 「噢,沒有,先生,」海格連忙說。哈利發現,他說話時緊抓著粉紅雨傘。 不過,即使沒有隱藏的劍、有毒子彈機關或魔杖,雨傘也足以造成危害。一八一四年就發生過一場不名譽的雨傘殺人案,後來稱為米蘭的「雨傘戰爭」。奈傑爾.羅傑斯(Nigel Rodgers)二〇一三年的《打開雨傘》(The Umbrella Unfurled)中提到,拿破崙帝國時代有個財政官員朱塞沛.普林納(Giuseppe Prina)曾對人民施加沉重稅負,以符合皇帝的要求。帝國瓦解後,他遭到憤怒的暴民拖出元老院,用雨傘亂棒打死。 普林納很不幸,他雖然死得痛,卻沒能死得快。不過,這還不是最怪異的死法。意第緒語中有一種不確定起源的詛咒,提到雨傘對肉體施加的最可怕暴行:「願他不得好死!願他吞下一把傘,傘在肚子裡打開!」 尾聲 沒有傘的時候 二○一二到一三年的冬天,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裡下起了雨。「隨機國際工作室」(Random International)的藝術家漢斯.柯赫(Hannes Koch)、弗羅里安.奧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與史督華.伍德(Stuart Wood),將巴比肯中心的曲線藝廊(Curve gallery)改造成一百平方公尺的暴風雨場地。他們把這展場命名為「下雨的房間」(Rain Room),這項免費展覽備受歡迎,有人甚至願意排上八小時的隊等待進場。同年稍晚,這項展覽移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這項展覽經過縝密構思,在室內持續降下暴雨,模擬雨下個不停的情境、聲音與溼度,這是一場傑出的藝術實驗。不僅如此,每個灑水器裝著精密的感應器,若偵測到下方有人,就會立刻關閉,讓觀眾就算走完整場展覽,也完全不會淋溼。當然,你得慢慢走,畢竟感應速度沒那麼快,無法偵測突如其來的移動或奔跑的孩童——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沒有庇護之處卻得到遮蔽,可說是奇妙得近乎不可思議。站在雨的邊緣,伸出一隻手想摸摸雨水,但手不會濕,肯定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展場漫步時,倒也類似撐傘走在雨中,只是雨很近,卻連一滴都碰不到。唯一讓你免於淋溼的,就是你自己。這具體呈現出當恩說的「吾輩乃是一己之傘」:你漸漸察覺到,光是靠著自己的存在,就能包覆自己、保護自己。 這種方式能強烈提醒人身體的存在,也讓人想起過去帝王及其華蓋下象徵的安全網是多麼備受尊崇。如今我們已無法感受到這般來自外界的保護與安全感,因此在這小小的展場空間不過二十分鐘的漫步,所發現從內在湧現的庇護,實在令人驚奇且安心不已。 然而,人類剛出現在世界上時,就和雨的力量並存。數十萬年來,人類學習改造環境、衣著、庇護之處與城市,讓雨水繞道,流入渠道,也留下雨水。科學家指出,人體為了回應雨水,因而發生演化——如果手指泡在水中太久,就會像酸梅一樣發皺,這讓人類的古早祖先在雨天爬樹時可抓住溼滑的樹枝。雨也時時提醒我們,說明我們只是屬於這個世界,卻無法掌控這個世界。 下雨的房間既奇妙又美麗。例如雨聲聽起來雖療癒,而在陰暗彎曲的空間裡,又隱約有白光穿過暴雨——你的身體保持乾燥,卻感覺從世界脫離。這種令人不安的感覺,大概就像鬼魅:有形體,卻無法觸及周遭,也無法互動。傘是控制周遭環境的一項方法。這是一種選擇性的運用,是對環境的干預。撐起一把傘就像在說:謝謝你,但我其實不想撐。 正因如此,傘依舊是社會上的邊緣人,只在雨天與熱天時才有用,因此常被遺忘。我們會注意到傘,多半是因為手中沒有傘,沒辦法介入自己與天空的晴雨之間。這通常會被當成是壞事。讓我們最後一次回頭看賽爾夫的《傘》吧!來看看布斯納.薩查理醫生(Dr Zachary Busner)的脆弱時刻;他得不到庇護的心靈,透過在陣雨中缺乏遮蔽的身軀而更加凸顯: 他心想,如果我是電視上那位衣冠楚楚的青年,我就會帶傘。但他既不衣冠楚楚,更不是個青年,也不在電視上——所以他來的時候只能彎腰駝背,披著濕透的運動外套,灰色的法蘭絨長褲也顯得更灰了。 英國作家湯瑪斯.哈代(Thomas Hardy)的短篇故事《三個陌生人》(The Three Strangers[1883])開頭,寫了一段關於傘的巧妙描寫。三個陌生人在風強雨驟的夜裡,來到一處偏僻的房子躲雨: 橫向的雨水重重打向牆壁、斜坡與樹叢⋯⋯小鳥試圖在細瘦荊棘上棲息,尾巴卻像傘一樣,被吹得內往外翻捲。 作者高明地描寫小鳥尾巴由內往外翻的姿態,影射三位登場人物缺乏的庇護。 但沒有傘就一定是壞事嗎?美國作家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白鯨記》(Moby-Dick [1851])中就有個不撐傘的角色,象徵著堅毅——或許有點「怪異」,但相當強悍: 沒錯,那就是知名的梅坡神父(Father Mapple) ⋯⋯他年輕時曾當過水手和魚叉手,但多年前就已把人生奉獻給神職。我現在寫下這字句時,梅坡神父在寒冬中老當益壯⋯⋯只要聽聞他的過往,初次見到他時,必定饒富興味盯著他。他的神職特質宛若移植而來般的怪異,或許是因為早年冒險的航海生活所致。他進來時,我發現他沒帶傘,肯定也不是搭馬車來,因為他身上的防水油布水光閃亮,而大件的引航員外套也因為吸飽了雨水,幾乎把他拖到地上。 許多文字作品中都描述過共打一把雨傘所散發的情感力量,但是沒撐傘就能迸生情愛的例子比較少見。川上弘美二○○一年的《二手雜貨店之戀》中,主角對同事健夫萌生愛意的暗示相當細膩,是從他被雨水淋溼的皮膚表現出來: 健夫沒撐傘就出門,回來時,淋成了落湯雞。中野先生扔一條毛巾給他⋯⋯濃濃的雨水味,從健夫的身上散發出來。 我想起二○一○年時在布里斯本的一段回憶。那天原本豔陽高照,友人和我坐在咖啡店。不久黏膩的空氣迅速被深棕色的雲朵和涼風取代,知了的唧叫聲沉默下來,遠方雷鳴愈來愈近,閃電劃過天空。我們付錢時,大大地嘆了口氣,只見大滴雨水落下,一開始慢慢的,沒多久變成傾盆大雨,沖刷著柏油路、水溝與樹木。我們走到戶外,想聞雨水的氣味。可是我快遲到了,沒辦法等雨停,而車子又停在友人家。因此我們從一棵樹衝到另一棵樹下,大滴雨水打在我們的頭髮與臉上,一下子就全身濕透。我們放棄了,乾脆用走的,淋成落湯雞卻樂不可支。這是超越雨傘的可能性。我們沒有雨傘,那天也不想撐雨傘。 怪的是,我會動手寫這本書,是因為我並不喜歡撐傘,直到最近才改變。渾身濕透對我來說並不困擾:我向來寧可全身溼,而不是身體乾、腳踝溼,或和別人尷尬地擠在一把傘下。我想這是因為童年時在溫暖的地方生活,空氣對於濕透的身體很仁慈。你可以衝到室外,淋漓暢快地曬乾皮膚,又不用擔心得到肺炎。 但我一向喜歡傘——因為傘的形式與機能十分優雅,壞掉時又備感可憐,惹人同情。搬到英國之後,我學到要注重保暖,別在雨中遊蕩。我愈在一本本的書中搜得傘的蹤影,翻遍歷史、找尋倫敦大街小巷,就愈是欣賞傘。傘能在寒冷的雨中帶來美妙的舒適與空間感,又具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文化特性;而當你心想「不,我其實不想撐傘」時,傘會低調地介入。

延伸內容

【推薦序】Oh no! I forgot my brolly.
◎文/倫敦男子日常 來到英國之前,對於這個國家、對於倫敦沒有太多認識,不像許多留學生是懷抱著大英夢想而來,我則是因爲學業而選擇了這個地方開啓新生活。由於事前對於英倫文化沒有太多想像,因此來了之後便是一連串的文化衝擊。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英國人對「雨傘」的使用習慣。 英國以變幻莫測、陰雨綿綿的天氣而聞名,真正在倫敦生活之後,我其實沒有太大的感受。一來是臺北的下雨天數也不算少,二來是我已經養成隨時攜帶雨傘的習慣,因此就算臨時下雨也能從容不迫地從背包裡取出自動折疊傘,不受阻礙地繼續我的行程。但是據我觀察,英國人或甚至是來到倫敦的歐美觀光客們,多半因突如其來的驟雨不知所措,媽媽們攜著孩子躲在咖啡廳外狹窄的遮雨處,上班族頂著帥氣髮型鑽進超市內隨意閒逛、打發時間,年輕學生們戴起外套帽子、小跑步尋找地鐵站入口或是索性讓雨水淋溼身子,這樣的例子和場景實在太多太多,以至於我第一次見到時,內心感到十分納悶,難道只有我這麼在乎被雨淋溼嗎?通常在倫敦,如果遇到沒有預警的大雨,能夠毫不慌張拿出雨傘為自己撐起一片屋檐的,幾乎都是亞洲人。 針對這個發現,我曾經問過幾位英國朋友,也上網搜尋過,發現許多英國人的答案都挺一致的。他們的回答是,由於英國不像世界上許多國家有明顯的乾季、雨季,難以預測的天氣使得許多英國人索性不帶傘了。再加上,英國的雨通常短而急驟、綿綿細雨多過滂沱大雨,因此通常穿一件防水能力好的風衣,或是戴上外套帽子、甚至是在一旁有遮蔽棚的店家外躲雨,都是比隨身攜帶一把雨傘更為實際且輕鬆的方式。這解釋聽著聽著似乎也合情合理,的確每一個文化的人都會因為地域及氣候而發展出特有的生活習慣,雨傘的使用堪稱了解英國人最有趣的面向之一了。 雨傘,在英文中最常見的用法為「Umbrella」,不過英國人也稱其為「brolly」或是「brella」,因此大家可以發現,此書的英文書名運用了一個有趣的諧音「Brolliology」,「雨傘學」。這一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生活用品,竟然在英國歷史上乃至於世界各個文化中,有著博大精深的有趣意涵。《尼采忘了他的傘:這些傘,撐出一個時代!那些你沒聽過的生活、文學、歷史、藝術中的傘》,初見此書標題,其實很訝異光是「雨傘」竟然能寫一本書出來,但細細品讀後,便不禁讚嘆作者對於歷史文化和社會觀察的深刻梳理及細膩考察,身為居住在倫敦的澳洲作家,瑪麗恩.蘭金以從古至今雨傘之於英國人的意義為主軸,交錯世界各個文明使用雨傘的歷史,以詳盡的文獻引用為讀者介紹雨傘的文化意涵,縱使清晰翔實、卻不枯燥沉悶,反而讓人像讀故事書般,一篇一篇被引入其中,遙想幾百年前的英國街景,從一把小小的雨傘,讓人窺探這一國家的有趣種種。 臺灣曾經是世界著名的製傘王國,彰化則是這一產業的核心重鎮,如今英國皇室所使用的傘則有部分來自臺灣品牌。或許製傘盛況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但對於臺灣人來說,雨傘不僅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存在,更是我們能引以為傲的優良工藝之一。雨傘自首次出現於英國時,從被衆人所唾棄、批評,一直到後來則成了英國紳士及上流階級的身分象徵,這個文化轉變藉由蘭金所引用的豐富文學及深入淺出的鋪排,讓人清楚地了解雨傘對於英國社會來說曾經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如今在許多目標鎖定上流男士的時裝媒體中,雨傘仍是時尚編輯們津津樂道的「必備單品」之一,無論是歷史悠久的英國製傘品牌,或是奢侈品時裝屋,都繼續在布料、握柄材質和花色上做足功夫,希望保留雨傘之於英國中上階級的符號意義。不過此書不只讚揚雨傘的文化地位,相反地,還展現出雨傘於現代社會被輕易遺忘的對比現象。例如剛剛提到,許多英國人不愛撐傘、帶傘,或是每一年倫敦地鐵上就有八十萬把傘遺失。書中第六章更有趣地收錄了作者在倫敦街頭所拍下的照片——那些被遺棄在城市各個角落,破損敗壞的雨傘。 因為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關於詹姆斯.史密斯父子(JAMES SMITH & SONS UMBRELLAS)這間古老傘行,並且特地到場逛了一會。店舖坐落於新牛津街上,是一座二級古蹟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充滿歷史感的棕色外表與古典字體,印著JAMES SMITH & SONS UMBRELLAS,米白色牆身上還掛著斗大的紅色字樣UMBRELLAS。走進店裡,讓人驚訝雨傘竟然有這麼多不同樣式、各種材質,在這間全歐洲最古老的傘行中,你能在摩登新穎的倫敦都會裡,一腳踩進時光漩渦,感受濃厚的老英國氣息,姑且不論你喜歡與否,但一座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城市裡,有這麼一方歲月毫不褪色的天地,也算是城裡人的幸福了。 透過蘭金精準而優雅的筆觸,此書讓人感受到一件小小物品的巨大魔力,令人不禁更加了解英倫文化,同時也能由各世代雨傘的身影中,瞥見不同的文明面貌。

作者資料

瑪麗恩.蘭金(Marion Rankine)

住在倫敦的澳洲作家與書商,作品散見於《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衛報》(The Guardian)、《陸地》(Overland)、文學雜誌、「為了書」(For Book’s Sake)網站等。

基本資料

作者:瑪麗恩.蘭金(Marion Rankine) 譯者:呂亦欣 出版社:木馬文化 書系:木馬人文 出版日期:2019-12-04 ISBN:9789863597292 城邦書號:A0500660 規格:平裝 / 全彩 / 22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