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left
right
  •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戰略大歷史:戰略是人類永恆的遊戲規則,懂戰略,你就能理解世界、定位他人,掌握自己的優勢

  • 作者: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20-04-30
  • 定價:800元
  • 優惠價:79折 6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632元,贈紅利31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00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讀書花園選書~任選2本,訂單現折30元!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自人類文明以來,從戰場、政界、商場、人生選擇… 人人都需要擬定戰略,因為戰略無所不在 戰略領域最知名學者×最宏大著作 首度引進繁中版 勞倫斯.佛里德曼展現他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級戰略思想先驅,他認為與權力平衡相比,戰略更是源自形勢的核心藝術。 ——哈佛教授約瑟夫.奈伊 戰略並非專為面臨生死抉擇、成敗決斷的王侯將相所獨有,更多的世間事物都少不了它。當在實現中,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遭遇障礙,或者需要判斷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順序,戰略就不可或缺。 在商業領域,企業CEO負責公司的整體戰略(商業領域通常稱「策略」),其下的採購、市場、人力資源等部門則各有各的策略。醫生需要臨床的策略,律師有起訴的策略,社工人員則得提供諮詢服務的策略。至於個人,不管是職涯發展、購屋、納稅,也都需要具體的策略來協助。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只要是人類活動,哪怕再微小、再普通,都要懂策略。 戰略思想家勞倫斯.佛里德曼在《戰略大歷史》中,以時代為經,戰略思想為緯,從聖經、古代希臘神話、孫子和馬基雅利身上,找尋戰略的起源,以極富吸引力和洞察力的描述,分五層次分析戰略嵌入人類生活的進程。 在「武力的戰略」,他引領讀者爬梳了從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戰略思想大師約米尼、賽局理論專家謝林的核武戰略,直至新軍事革命時期的資訊戰。在「底層的戰略」,他對政治戰略展開分析,從馬克思對政治的革命性分析入手、到主張非暴力的甘地,直至美國總統雷根、歐巴馬的競選策略。在「上層的戰略」,對商業策略展開了全面性歷史敘事,二次大戰後,經濟領域成為各國競爭要地,經濟學的策略論述也成為當世顯學,佛里德曼在此介紹了泰勒、斯隆、彼得.杜拉克、麥可.波特等關鍵人物,以及蘭德公司、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等機構在決策科學化的角色。在最後一部分「戰略理論」,講述了當代社會科學正在重塑我們對戰略概念的理解。在本書你可以學到: ●為什麼孫子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最偉大的戰略家必須是詭詐大師,有時可以在敵國君臣之間製造分裂,有時也可以挑撥敵國與盟友的關係,使它們相互猜疑而彼此疏遠,這樣就能讓它們中計。 ●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為什麼說領導人必須是狐狸、又是獅子? 生存是最高目的,像狐狸一樣狡猾,才能認識陷阱;像獅子一樣有力,才能驚駭敵人。 ●克勞塞維茨的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指什麼? 兩國的敵對狀況若不能經由外交談判獲得解決,最終只有訴諸戰爭,戰爭本身是一種對策。換言之,戰爭目標選擇仍應以達成戰爭目的為考量。 ●甘地與金恩的非暴力戰略為什麼有效果? 當全世界都充斥著暴力和動亂,非暴力訴求占領道德制高點,遊行、罷工和抵制等群眾運動操作成功,讓對手難以招架。 ●二十一世紀的非正規戰爭:資訊戰是怎麼打的? 恐怖分子、激進組織一般不會發動正面進攻,而是會採取「蜂群戰術」,在一個由手機和網際網路連成一體的網路中,用不同方法、不同方向,以小集團的形式發起攻擊,讓政府對迅速發展的民意束手無策。 ●戰略為何在經濟管理領域被引用,甚至發揚光大? 戰後洛克菲勒(標準石油)、福特(福特汽車)、斯隆(通用汽車)等大企業,如同帝國般影響了勞動階級的生活態度和消費方式,高階管理者將戰爭所需的智謀和資源融入商業模型中。 ●商場如戰場!企業也講求策略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之間的競爭即是經典案例。一旦企業成了彼此交戰的軍隊,就要思考如何克敵制勝。麥可.波特、金偉燦等學者研究競爭策略以保持優勢。 「評估環境態勢、掌握敵人地位、找出自身優勢」正是戰略的核心要務。尋訪不迷失方向、不陷入混亂的智慧,勞倫斯.佛里德曼視野恢弘地概述了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戰略家與理論。遠在大衛以智計擊敗哥利亞,直至當代經濟領域中運用的賽局理論,這部宏大巨著總結了古往今來對戰略的反思,讀者能從中理解與評估古往今來戰場、政壇、商場、人生選擇的戰略良窳,並提出屬於自己的觀點,做出精準判斷,採取更有效行動。 【專業推薦】 約瑟夫.奈伊(哈佛大學教授、《哈佛最熱門的國際關係課》作者)/馬克.斯托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全球安全研究碩士學程主任/羅伯特.傑維斯、阿德萊.史蒂文生(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菲力浦.羅比特(《阿基里斯之盾:戰爭和平與歷史進程》作者)/翁明賢(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這是一部蘊含著驚人的視野、學識以及最重要的——智慧的著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權威之作……有淵博的學識和眾多的論點。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本書為專家撰寫的同時,仍然能為普通讀者所理解,這對於駕馭此類體裁來說是種難得的本事。正因為如此,他寫出了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本有關戰略的書籍。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特色】 1.戰略思想史上最宏觀之作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有系統、最宏觀的戰略理論史,從聖經故事、生物演化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包羅四千年史上事件、主題及諸位戰略思想家。是一本深具雄心、非凡浩大之作,宛如《人類大歷史》戰略版! 2.大師領路,走一趟戰略巡遊之旅 作者以大師之眼,帶讀者俯瞰一遍戰略理論的演化與人類文明版圖的拓展。不止探討軍事面向,還全面統整及分析政治、社會階級、商業等策略,由起源、武力、底層、上層、理論,五層次分析,是全方位理解戰略的難得、也是唯一之作。 3.商場即戰場!戰略思考不可或缺 懂戰略,才會看大局、定目標,也能臨場應變。一部戰略史,見證諸多英雄以弱勝強,穩操勝算;帶讀者綜觀戰略思想內涵與典範流變,包含孫子兵法、君王論、戰爭論、管理策略、競爭策略……等重要理論內涵,每位想升級思維的商務人士,必修這堂戰略課。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一部分:起源 第1章 起源一:演化 第2章 起源二:聖經 第3章 起源三:希臘人 第4章 孫子和馬基維利 第5章 撒旦的戰略 第二部分:武力的戰略 第6章 新戰略科學 第7章 克勞塞維茨 第8章 偽科學 第9章 殲滅戰或消耗戰 第10章 頭腦與肌肉 第11章 間接路線 第12章 核子競爭 第13章 非理性的理性 第14章 游擊戰 第15章 觀察與調整 第16章 新軍事革命 第17章 戰略大師的神話 第三部分:底層的戰略 第18章 馬克思及其為工人階級服務的戰略 第19章 赫爾岑和巴枯寧 第20章 修正主義者和先鋒隊 第21章 官僚、民主人士和菁英 第22章 規則、神話和宣傳 第23章 非暴力的力量 第24章 存在主義戰略 第25章 非裔民權運動 第26章 結構、典範、話語和敘事 第27章 種族、宗教和選舉制 第四部分:上層戰略 第28章 經理階層的崛起 第29章 企業的天職 第30章 管理戰略 第31章 商場如戰場 第32章 經濟學的興起 第33章 紅皇后與藍海 第34章 社會學的挑戰 第35章 計畫型戰略或應變型戰略 第五部分:戰略理論 第36章 理性選擇的極限 第37章 超越理性選擇 第38章 故事和劇本

內文試閱

  【摘錄1】前言      在遭到迎頭痛擊前,每個人都是有計畫的。——拳王邁克.泰森      人人都需要戰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胸懷大略是軍隊將領、大公司高層領導和政黨領袖們的事,但其實在今天,任何一個像樣的組織都不敢想像若沒有策略該如何生存。人類事務充斥著無常與困惑,探索出路困難重重,但相較於戰術層面的計策,宏觀的戰略方法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首選,遑論那些靈機一動得來的所謂妙招。胸懷戰略意味著擁有高瞻遠矚、掌握重點、治本而非治標、放眼全局而非只見細節的能力。離開了戰略,什麼直接面對問題、追求目標,就只是空談而已。無論軍事行動、企業投資還是政府計畫,要想獲得支持,就必須先有一套可供評估的戰略。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決策顯然比相對循規蹈矩的常規決定更具價值。由此可知,比起那些只會出主意的建言者和負責實際操作的執行者,戰略決策制定者的地位更高。      戰略並不是專為面臨生死抉擇、成敗決斷的強國和大公司打造,更多的世俗雜事同樣離不開它。當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遭遇障礙,或者需要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有序分配做出判斷時,戰略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商業領域,企業執行長負責公司的整體策略,其下的採購、市場、人力資源等部門則各有各的分策略。醫生需要臨床的策略,律師講究起訴的策略,社會工作者則必備提供諮詢服務的策略。至於個人,不管是追求職業發展、承受生離死別,還是填寫納稅申報單,甚至訓練寶寶大小便或買輛汽車,也都需要具體的戰略來協助。事實上,在當今世界,只要是人類活動,哪怕再低微、再平庸、再私密,也不可能拋開戰略而行事。      (中略)      戰略還常常被描述為一場決鬥,一場爆發於兩股對立意志之間的衝突。這反映了「戰略」二字的軍事血統,因此它也常被拿來和摔角比賽對比。同時,戰略也可以被看作使用標準二階矩陣演算法對博弈論所引發的衝突模型的結果。但涉及戰略的情境,極少如此簡單。在拳擊場上,泰森的對手幾乎沒什麼選擇餘地,但如果可以打破比賽規則,允許他從場外找個幫手,那麼他的獲勝機率必會大大提高。可見,與人結盟不失為一種最精明的戰略行為;同理,防止對手採取同樣的對策也很重要。      用決鬥來比喻戰略並不恰當,前者進行到最後只能有一名勝者。而衝突是可以透過共同利益,或者另尋搭檔並打造一個獲勝聯盟來解決。不過,鑑於這兩種做法都需要複雜的協商,要讓一般支持者們相信,做出必要的讓步其實很划算、很明智,恐怕並非易事。由此可見,戰略中既包含談判勸說,也存在威脅施壓;既講究心理戰術,也注重物質效果;既要靠言語,也要看行動。這就是戰略被視為核心政治藝術的原因所在。講究戰略即意味著打破最初的力量平衡,從所處的既有態勢中獲取更多利益。戰略是一門打造力量的藝術。      對於那些天生的強者來說,運用戰略並不困難。合理利用優勢資源有助於獲得成功。聖經中有句名言:「快跑的未必能贏,強壯的未必能勝。」美國作家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對此做了補充,「但下注的時候還得押在快馬身上」。和強者較勁,能讓人在道德品質和英雄氣概方面博得高分,但通常也會降低人的判斷能力和行事效率。因此,在單憑力量對比註定要失敗的情況下,真正考驗創造力的是弱者戰略。善用弱者戰略的人會運用超凡智慧,隨時留意成功的機會。力量較強的一方往往對自身的優勢資源習以為常,其策略不免單調、呆板、力量有餘而機智不足。弱者戰略利用的就是對手這方面的缺陷。善於運用這種手法的典型人物有奧德修斯、孫子、李德.哈特;而阿基里斯、克勞塞維茨和約米尼則不在此列。前者善於使用欺騙、詭詐、偽裝、迂迴、速度、機智等手段,以合理的代價謀取勝利。無疑,靠智慧而非暴力取勝更能給人帶來滿足感。只是,當對手既掌握著優勢資源又足夠警覺、勇敢、聰明時,問題就比較棘手了。      「Strategy」(戰略,或策略)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語。但從中世紀直至現代,有關戰略的參考資料往往將其指向「戰爭的藝術」。像同盟的價值、戰鬥的作用、軍力和計謀的各自長處這些後來被牢牢納入戰略範疇的問題,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直到十八世紀晚期,「Strategy」一詞才開始在英國、法國和德國使用,從中可以看出,在啟蒙運動的樂觀氣氛下,人們認為戰爭和其他領域的人類事務一樣,能夠靠運用理性而獲益。這同時反映了戰爭的需求。當時的戰爭因涉及規模龐大的軍隊和漫長的後勤補給鏈,用兵更需要認真準備和理論指導。從前,戰爭的目標和手段也許合二為一地藏在戰鬥指揮者的腦海中,由此人負責構想並實施戰略。漸漸地,這些功能被分解開。政府設定目標,讓各路將領去完成。後者招攬專業人士設計行動計畫,然後再交給其他人去落實。      鑑於各種軍事隱喻已經被廣泛而熟練地應用在包括電腦指令語言在內的其他活動領域中,政界和商界領袖們採納戰略思想也就不足為奇了。一九六○年之前,有關商業戰略的參考資料尚且寥寥無幾,直到一九七○年代才漸成氣候,而到二○○○年,它已經在數量上超過了軍事戰略參考讀物。這些管理和商業類著述擴大了戰略一詞的應用範圍。各種組織的計畫和政策,至少是那些最重要的、意義最深遠的,紛紛被稱作具有「戰略性」。很快,人們在思考最佳職業選擇時,也用起了戰略這個詞。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和哲學運動鼓勵讓「自我」變得更加「政治」,此舉潛移默化地將戰略引入了更基本的社會關係。      企業需要策劃團隊來設定目標,供其他部門貫徹執行。政治家要聘用顧問出謀劃策來贏得選舉。於是,那些在這方面頗有經驗的優秀人才紛紛就戰略原則著書立說、各處演講,傳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功訣竅。由此,戰略的興起已經和組織官僚化、職能專業化,以及社會科學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這反映出,人們希望透過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方面的專業化研究使世界變得更易於理解,進而更具可預測性。這樣,人們便能夠對當前的環境形成更充分的認知,做出更準確的判斷,採取更有效的行動。      戰略家的不斷演化進步,引發人們對他們的種種控制設想和集權架構的質疑。戰略一直被看作是一種自負和一種幻想,炫耀萬事可由菁英人物自上而下地操縱。批評者指出,促成意外結局的往往不是少數人的深思決斷,而是無數的凡人俗事,芸芸眾生雖然無法綜觀全局,但也在各種條件下盡其所能地應對著周圍的一切。這樣的觀點促使人們提出了對分散決策和個體權力的要求。反之,這樣的需求又促使戰略成為人們應付日常生活變化的一種越來越個性化的手段。      本書描繪了上述不同途徑的演變過程,從一種極端的嚴格集中規劃到另一種極端的無數個體決策。從中可見,軍事、政治和商業等不同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存在著日益相似的觀點,即最出色的戰略實踐在於令人信服地說明如何將一種不斷發展的形勢轉變為一個理想的結果。一九六○年代末至一九七○年代初,人們開始流行將戰略思考當作一種特殊敘事;當發現一個中央計畫可以掌控大公司,甚至戰爭時,他們的幻想破滅了。認知心理學和當代哲學的發展更是共同強調了建構的重要性,人們可以透      過它來解讀各種事件。      (下略)      【摘錄2】第四章_孫子和馬基維利      ◎馬基維利      尼可羅.馬基維利本人是一位佛羅倫斯公務員、外交官、政治顧問和實用主義哲學家。他最有名的著作《君王論》(The Prince)是一本寫給統治者的手冊。在當時義大利深陷動盪和危機的背景下,這本書奠定了馬基維利作為政治顧問的地位。他以平實的文字表達了強烈的緊迫感,反映出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絕望,以及他對佛羅倫斯乃至整個義大利在法國和西班牙強權面前的軟弱無能及其政治惡果的憂慮。出於同樣的原因,馬基維利還就軍事事務提出了明智而有說服力的建議。他主張依靠徵兵制度建立一支更具持久戰鬥力的軍隊,從而為保衛國家和擴張國家勢力提供更可靠的基礎。不幸的是,由他協助建立起來的佛羅倫斯自衛隊於1512年在普拉托戰役中被西班牙擊敗。和修昔底德一樣,馬基維利在失去實權之後有了寫作的時間,開始為其他人如何行使權力出謀劃策。      這種境況同時賦予了他一個超然的視角,增進了他對理想和現實之間差異的感受。他認為,在理想世界中,真正高尚的人總能因其善行而得到回報,而現實世界卻不那麼令人如意。馬基維利採用經驗主義研究方法,因此也被視為政治學之父。在他看來,自己並沒有提供一套新的道德規範,只是反思了同時代的實際道德規範。政治生存,靠的是不攙雜感情的現實主義,而不是對虛幻理想的追求。這意味著要重視利益衝突及其潛在的解決方式,解決這些衝突不是靠實力,就是靠計謀。但是,光靠狡猾和欺詐不可能創造出堅實的政治權力:立國的基礎仍然在於良好的法律和軍隊。      馬基維利對政治方法學的興趣,體現了包括孫子在內的大多數戰略家所追求的目標:如何對付別人可能更強大的力量。馬基維利並未誇大戰略的效用。風險總是存在的,所以不是總能辨明一個安全的行動方向。就像用20世紀的賽局理論預測「極小極大」結果那樣,他注意到:「從道理上講,你永遠別指望能躲過一個危險而不遇上另一個危險,但精明的人知道如何識別不同危險的本質,並選擇面對其中害處最小的一個。」該做什麼則由環境決定。「命運是我們半個行動的主宰,即便如此,它還是會留下幾乎一半歸我們支配。」甚至在這個明顯由人支配的部分,採取行動時也需要審時度勢。自由意志體現了讓事物適應人性的可能性,馬基維利則認為事物可以塑造人性。      馬基維利的《兵法》(Art of War),亦可直譯為「戰爭的藝術」,是他唯一於生前出版的著作,書名可能受到了孫子著作的啟發。實際上,從十七世紀的拉依蒙多.蒙特庫科利(Raimondo Montecuccoli)奧地利陸軍元帥和軍事理論家,神聖羅馬帝國的親王,到18世紀的薩克森伯爵莫里斯,再到十九世紀的約米尼男爵(Antoine-Henri de Jomini)法國拿破崙時期的將軍和軍事理論家,他們關於這個主題的專論,大都也以「兵法」命名。這是個通用的書名,往往偏重於探討技術性問題。作為這類體裁之一,馬基維利的著作獲得了極大成功,翻譯成多種語言。他強調了常備軍的潛在價值,以及一個人如何以合適的方式服務於真正的國家利益。他還為當時的一些實際問題所困擾,從防守要塞到發明火藥。由於這本書是以就關鍵問題展開辯論的形式撰寫的,我們不能認為其中的觀點都代表了馬基維利的思想,確切地說,他在某些問題上的立場一直是模稜稜兩可的。但他關切的核心很清楚,尤其是他強調建立一支合格、忠誠的軍隊至關重要,可以保衛國家安全並為外交創造運籌帷幄的餘地。他理解戰爭和政治的關係以及徹底擊敗敵人的重要性,認為即使敵人逃離戰場也要消滅乾淨,使其再無機會捲土重來。他深知命運女神對戰爭的操控能力,因此在談及命運問題時態度謹慎。正是出於這個考慮,他主張作戰時傾盡全部軍力,而不僅僅是有限介入。毫無疑問,他還表現出了對詐術、詭計和間諜活動的重視,認為這些手段可以料敵機先,如果可能,偶爾還能不戰而勝。      不過,他的著作最引人注意的特點在於書中鮮有提到如何抵禦外敵,主要是強調國內臣民的忠誠和奉獻。具體說來,他更願倚重本地民兵,而不是只為錢打仗的傭兵。他不敢指望愛國主義,而更相信鐵的紀律,包括採取切實措施,嚴防逃兵帶走任何財物。「勸說或阻止幾個人做一些事情非常簡單,因為如果用嘴說不管用,你可以動用權威或武力。」而要取信於大眾則困難得多:他們必須聚在一起同時被說服。所以,「優秀的統帥應該是演說家」。對軍隊訓話可以「驅除恐懼、提振士氣、增進頑強、揭露欺詐、承諾獎勵、示險避險、灌注希望、賞優責劣,以及實現旨在撲滅或點燃人類激情的所有目的」。這類鼓舞鬥志的演說能夠激起全軍將士對敵人的義憤和藐視,同時令他們對自己的懶惰和怯懦感到羞恥。      在《君王論》中,馬基維利就如何攫取並掌控權力提出了惡名昭著、見利忘義的建議。在他看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恣意使用各種陰狠手段,表面還要裝得道貌岸然。潛台詞就是,一個人若追求言行高尚,便會萬劫不復。生存應該成為最高目標,否則將一事無成。君主需要隨形勢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包括在必要時行不道德之事。在他最著名的一段論述中,馬基維利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究竟是被人愛戴比被人畏懼好一些,還是被人畏懼比被人愛戴好一些?我回答說:最好是兩者兼備;但是,兩者合在一起是難乎其難的。如果一個人對兩者必須有所取捨,那麼,被人畏懼比受人愛戴是安全得多的。因為關於人類,一般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忘恩負義、容易變心的,是偽裝者、冒牌貨,是逃避危難、追逐利益的。當你對他們有好處的時候,他們是整個屬於你的。正如我在前面談到的,當危險還很遙遠的時候,他們表示願意為你流血,奉獻自己的財產、性命和子女,可是到了危險即將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背棄你了。      這種「性惡論」是馬基維利學說的核心。在書中某處,他對比了獅子和狐狸分別給人帶來的啟發,前者代表力量,後者則象徵著狡猾。一個人「必須是一隻狐狸,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由於「人都是卑鄙無恥的,不會對你信守諾言,所以你也不必對他們守信」。但是,被人看出不誠實就不妙了。這就是做狐狸的好處:「一個人必須知道如何掩飾自己的行為,學做一個偉大的說謊者和欺騙者。人們是那樣單純,並且那樣受著當前需要的支配,因此騙子總可以找到一些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君主最好盡量裝得「慈悲為懷、篤守信義、清廉正直、虔敬信神」,甚至還要這樣去做,只要這樣做有利可圖。讓人覺得苛酷無情是有好處的,有助於維護統治秩序,但千萬不要給人留下喪盡天良的印象。「每一個人都看到你的外表是怎樣的,但很少有人摸透你是怎樣一個人……群眾總是被外表和事物的結果所吸引。」誤導,而且是大規模誤導的能力也是一種必要素質。在某種程度上,人們不會完全拋開對君主實際行為的審視,而僅從表面上判斷君主是否具有美德。馬基維利深知,要想守住權力,就必須減少對殘酷手段的依賴,以更適度、更得體的方式行事。      他提醒君主,應該避免讓自己受到憎恨和輕視。他不反對君主使用殘酷的手段,但認為只能在必要的時候使用這些手段,並要「一勞永逸」地達成目標,這就有可能讓暴行轉變成「對臣民有益的善舉」。他強烈建議,不要使用那種「雖然剛開始不易察覺,但時間一長不僅沒消失,反而越來越明顯」的殘酷手段。這個結論基於他對人類心理的研究。如果君主在一開始就使用了殘酷手段,而且之後沒有再次使用,「他就能夠讓人們安心,並在施予恩惠時贏得他們的支持」。否則,君主「將不得不一直把刀握在手裡,永遠無法依靠自己的臣民,因為他們深受暴政之苦,不可能從君主那裡得到安全感」。雖然暴行應該一次用盡,以使「人們隨後忘記所受之苦而減輕怨恨」,但相比之下,恩惠卻應該一點一點地賜予,因為「它們的滋味更好」。馬基維利明白,即使權力靠武力和詭計取得、靠殘酷手段鞏固,它的安全也有賴於民眾的擁護。最有效的權力應該是用得最少的權力。      雖然「馬基維利主義」已經成為詭詐和操縱之術的同義詞,但馬基維利的學說實際上要合理、有效得多。他認識到,君主越是被人認為愛做陰險勾當,就越不可能取得成功。明智的戰略家會為權力運行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基礎,使之超越虛假和殘酷,取得卻實成就並廣泛贏得尊重。      【摘錄3】第七章_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的戰略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做了一些雄心勃勃的嘗試。這部著作不僅是可供有野心的將軍參考的教科書,更是一套關於戰爭的完整理論。他的成就在於發展出了一個充分抓住戰爭本質的概念架構,從而使以後的幾代人都要藉其來弄懂他們所處時代的各種衝突。模稜兩可的表達和字裡行間的緊張氣氛,使馬克思主義者、納粹分子和自由派人士都紛紛宣稱將這本書作為各自理論和戰略體系的權威支撐。甚至那些認為《戰爭論》滿是謬論且不合時宜的人也在相互攻擊,似乎不詆毀克勞塞維茨,就無法證明他們自己的正確性。「當時,要想更深入研究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就得仔細論證各種譯本中的內容是否充分和恰當,以及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智力發展如何相互影響。任何一個偶爾出現的詞句,都有可能暗藏著宏大思想,而那些關鍵的概念和它們在特定案例中的應用也都可能具有雙重含義。」      了解這些之後,我們就能從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理論中探究其戰略內涵了。克勞塞維茨最著名的格言——「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延續」——是戰略家們的共同綱領。英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麥可.霍華(Michael Howard)爵士和美國軍事、文化和藝術史學家彼得.帕雷特(Peter Paret)合譯的版本中,選用了「policy」(政策)一詞,因為他們覺得這個詞的指向應該高於日常的「politics」(政治),在他們看來,後者在英國和美國有負面含義。但美國國防大學學者克里斯托弗.巴斯福德(Christopher Bassford)認為,「政策」聽起來過於死板、單邊和理性,而「政治」的優點是傳達了互動的意思,體現出敵對雙方被衝突綁在一起的狀態。兩種解釋都有道理,要點在於戰爭若能堅持政治目標,就能避免成為愚蠢的暴行。這句名言並非想說戰爭始終是政策的合理表現,也不是指從政治到戰爭只是從一個定義變成另一個定義。兩者的區別在於暴力以及兩種敵對意志之間的尖銳衝突。這反過來又強化了感情因素和運氣成分的作用,它們在政治領域表現明顯,但對軍事領域的影響卻重要得多,常常使戰爭行為趨於複雜化。所以,克勞塞維茨毫不否認戰略的有效性,因為這才能體現出《戰爭論》的價值,他想強調的是戰略所受的限制,這種限制會讓聰明反被聰明誤。      政治乃至戰略以執著追求國家利益為目的,很難為其披上合理的外衣。雖然他的格言後來常常被引述為權威論斷,用來說明民事手段優於軍事手段,但美國陸軍軍事學院研究員、克勞塞維茨軍事思想研究家安圖利奧.埃切瓦里亞(Antulio Echevarria)提醒人們注意,克勞塞維茨的很多關於政治和國際衝突的思想,特別是沒有經他修改的章節所表現出的思想,都是循環和宿命的。作為一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真正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從自己成熟思想的深處對戰爭本質的觀察。在他看來,戰爭呈現出:      顯著的「三位一體」特點,包括:原始暴力、仇恨和敵意。這些都可被看作一種盲目的自然衝動;機會和機率的作用,創造精神在其中自由活動;以及作為一種政策工具的從屬性質,它使戰爭僅受理性的支配。      這三大因素之間複雜多樣的相互作用為他的理論提供了支撐。「三位一體」學說超越了他的著名格言,暗示了政治並不能統領一切,而只是三者之一。任何國家要想在一個充滿挑戰的國際體系中生存(克勞塞維茨對「三位一體」概念的理解正是基於此種認識),政治就必須始終為戰爭創造條件,但政治又不能挑戰「戰爭的基本原理」,以免減少成功的機會,進而影響最終目標的實現。反過來,這又可能讓軍事行動造成巨大的政治後果。雖然軍事明顯從屬於政治,三大因素的動態特徵仍有助於人們理解為什麼它們的相互關係如此複雜。      理想意義上的戰爭作為一場對立意志的衝撞、一場大規模的決鬥,很容易發展成絕對的暴力活動。克勞塞維茨承認存在這種可能性,但他同時針對三大因素中的其他兩項,解釋了為何絕對暴力活動不可能成為現實。政治是制約戰爭的一種力量,而摩擦則是另一種。這也是克勞塞維茨對於軍事思想發展所做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摩擦」概念的提出,幫助人們認清了理想中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戰爭與現實戰爭的差別。他在書中對這一現象做出了解釋:      戰爭中一切事情都很簡單,但最簡單的事情也就是困難的事情。這些困難積累到最後就會產生摩擦,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對這種摩擦是很難想像的……無數意想不到的微小事件加在一起,就會降低整體作戰水準,以致原定的目標總是不能達到。      其結果就是「作戰效果無法估測,因為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所以,摩擦會導致延誤和混亂。在戰爭中採取行動就像在水中行走,眼前的景象常常晦暗不明。「所有行動都是在類似黃昏那種半明半暗的條件下進行的,而且就像在雲霧裡或月光下一樣,看什麼都覺得尺寸很誇張,樣子也變得稀奇古怪。」這注定會讓統兵的將領們感到沮喪。做每件事情都會比在正常情況下花費更多時間,很難根據戰場形勢隨機應變。      在看似相互矛盾的三大因素中,暴力和機會仍可能從屬於政治和理性的運用。如果戰略家失去理性,戰爭就會逐漸變得混亂失序、無法預測。聰明的戰略家所面對的挑戰,是如何先發制敵,如何預見所有導致摩擦的因素和偶發風險。正確的做法是針對混亂狀況和不可預知因素提早做準備,而不是打退堂鼓,認為這些因素會讓全部計畫失效、功虧一簣。檢驗一位將軍是否偉大,要看他能否制定出一個自己能夠一以貫之的計畫。克勞塞維茨提到,指揮官應該是軍事天才,但不一定是指像拿破崙那樣出類拔萃、百年不遇的人物。天才要明白戰爭的需求,了解敵人的特點,並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當然,一個自作聰明的將軍絕非克勞塞維茨心目中的天才,他更欣賞那些能克制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牢記戰爭殘酷現實的人。      因此,他在描述戰爭時,一方面認為明智的做法應該是保持最大的靈活性,並隨時抓住機會;另一方面又提出相反的結論,主張以一系列密切相關的連續性步驟為基礎,制定出一個明確的作戰計畫。他特別強調,制定計畫時應謹慎認真、集中精力。戰略家必須「擬制戰爭計畫,其目標將決定為達到這一目標所應採取的一系列行動」。發動戰爭不能沒有一個深思熟慮的計畫。一旦計畫開始實施,只有在不可避免的必要時刻才可以修改它。克勞塞維茨將戰略定義為「利用戰鬥來達到戰爭目的」,這定義把政治目標轉化成為軍事目標。戰略家應「設計出每一場戰役,並決定其中的每一場戰鬥」。為了獲取勝利,選擇更有計畫地投入戰爭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如何確信每個計畫都會落實呢?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本台灣人需要閱讀的戰略研究著作
◎文/張國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勞倫斯.佛里德曼的《戰略大歷史》(Strategy: A History)在英美是該領域的重磅著作,筆者因求學、研究和工作之便,較多數台灣讀者更早讀到;手上的版本是二○一三年版。雖價值連城,但卷帙浩繁(原書七百四十一頁,厚達八公分),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戰略研究著作。      首先,它結合理論和實例,並且實例夠新,從希臘羅馬時代一直到現在的反恐戰爭,作者探討了聖經和馬克思主義對於戰略的意義以及影響,這可能是本書最具價值的地方——中文探討「戰略」的著作幾乎全都缺乏這一部分;想要了解「戰略」,沒有戰史作為基礎是很困難的,所以敘事作為一種思考和傳播戰略的手段就非常重要。因此,作者的努力集中在向讀者說明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構想從何而來,其背後的構建意圖(傳統歷史教育中最缺乏的,對「歷史動力」的介紹),以及它們的意義是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的。為了和這種敘事主題保持協調一致,作者還引用了聖經以及荷馬、彌爾頓和托爾斯泰等人的文學作品中的一些例子,來闡釋戰略行為的核心問題及相應對策。事實上,就曾經在美國學術環境中研習國際關係的筆者來說,深感如果不去理解聖經,對西方文明的諸多思維和演變,實在不易了解。所以聖經雖然不是一本戰略理論著作,卻是理解西方戰略理論思維的核心基礎。作者以非凡的功力將此一浩大工程做了完美的闡述,令筆者肅然起敬。      另外,作者特別在第三部分「底層的戰略」中分析馬克思為工人階級服務的戰略,這是本書最具可讀性的部分。作者首先指出:「探討弱者或至少是那些自稱代表弱者行事的人的戰略,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和可利用的手段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對這些人來說,制定戰略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事。他們必須以不會招致鎮壓的方式爭取支持。如果有可能遭到鎮壓,他們就要考慮苟且偷生甚至憑一己之力從事暴力反抗。他們不知道能否說服所有人為共同的目標團結起來,也不知道是否有必要做出讓步和必要時應該做出多大讓步。」事實上,這些「弱者」或「自稱代表弱者的人」的戰略和運用戰略的行為,對今日的世界局勢——尤其是我們所居住的台灣——有著最巨大的影響。從巴黎公社的吶喊,到毛澤東的成功讓中華民國遷台,以至於二○二○年中國和美國針對貿易戰和COVID-19肺炎疫情的博弈,都源於此。今天中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共的鬥爭策略依然和百年前共產主義的老祖宗有相似之處——「在一個敵方勢力優勢、會鎮壓或反對我們的地方爭取支持」,所謂「統戰」和「大外宣」,都是在這樣的思維下組織進行的。      共產主義者的思維與戰略,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槍桿子裡出政權」這麼簡單,首先,階級意識是鬥爭的動力;之後,革命雖然會在壓迫下產生,但需要專業的指導和健全的組織。這已經成為對政治生活特別是左派政治生活的一大檢驗標準(作者語)。因此,「職業革命家」的出現,堪稱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最大轉折,進而讓共產主義凝聚成共產黨再建立起共產國家,而「職業革命家」的訓練、思維和作為,更廣泛影響了一切政治方式、手段乃至於符碼和宣傳。有了本書給我們作為知識基礎和理論分析,讀者若要理解百年來的一連串重要歷史事件,包括「民族解放運動」、重大的內戰、國家分裂的動力以至於各項抗爭,都提供了其他書籍沒缺乏的卓越認識。      其次,作為一部歷史,作者自我揭露它的目的是在探討戰略理論中一些影響戰爭、政治和貿易活動的、「最突出主題」的發展演變,「為戰略創造條件的理論」,才是重點。這些理論設定出戰略家們必須解決的問題、他們所依託的環境,並決定了他們的政治和社會行為方式。因此,本書論述的並不是「如何制定計畫因應衝突,或是如何借助實用知識來因應各種不確定因素,而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這點讓讀者可以對整個基於「戰爭」所產生的理論有個提綱挈領的了解,便於之後進階的探討。並且可以告訴我們,任何事情要成功,必須先有「創造使該事務成功條件的環境」。      同樣的,戰略理論也不僅僅是一些行事的指南。不可諱言地,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古事今解」或是「今事古釋」,前者包括把歷史上的事件拿來用現代的方式進行分析,譬如將楚漢相爭類比為今日的企業競爭;後者則是將現代的戰爭或博弈,尋找古典論述予以證明,藉以作為古典論述有其價值的佐證。譬如將杜黑的空權戰略論或美國在波灣戰爭的空權打擊用《孫子兵法》中「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來證明《孫子兵法》的價值,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錯;但是對於中文「微言大義」較無感的讀者來說,還是勞倫斯.佛里德曼的論述更能深入人心。      第三,作者認為戰略就是「選擇」的基礎。他認為「戰略之所以讓我著迷,就在於它是一門關於選擇的學問,正是因為這些選擇至關重要,其背後的論證才值得認真研究」。在筆者於臺北醫學大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會告訴同學們: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各位了解「如何做選擇」、「何時下決定」,在這本傑出的著作透過傑出譯筆和細心出版之後,相信能對台灣讀者在生活中如何進行反思、做出選擇、進而決斷,發揮重要的啟蒙作用——這也是國際關係研究的迷人之處。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戰略智慧能擊敗一切力量
◎文/商業周刊出版部   史學家、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教授勞倫斯.佛里德曼素來以軍事史寫作聞名。《戰略大歷史》是其突破之作。這部宏大巨著總結了古往今來對戰略的反思,本書圍繞著「戰略」在人類文明使的延展擴散,涉及各個層面的歷史,不只軍事,在政壇、商場、人生選擇上,每個主體(個人、城邦、國家、聯盟)都希望擁有戰略的智慧,能夠綜觀全局,從複雜曖昧的形勢中識別敵我優劣勢,做出精準決策,進而克敵制勝。一部千年戰略史,給人類的啟示是「力量會敗於更強的力量,而智慧能擊敗一切力量」。   例如,春秋時代的兵聖孫子曾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偉大的戰略家必須是詭計大師,有時可以在敵國君臣之間製造分裂,有時也可以挑撥敵國與盟友,使其相互猜疑而彼此疏遠,入了戰略家的彀中。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馬基維利則有言:生存才是最高目的,生存靠的是重視利益衝突及其潛在的解決方式,解決這些衝突不是靠實力,就得靠計謀。所以領導人必須又是獅子、又是狐狸,像狐狸一樣狡猾,才能認識陷阱;像獅子一樣有力,才能驚駭敵人。   而現代的印度聖雄甘地與倡導黑人解放運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非暴力戰略」在遊行、罷工、抵制等群眾運動操作相當成功,當世界都充斥暴力和動亂時,非暴力訴求反而占領道德制高點,讓對手難以招架。   戰略智慧在衝突環境下發揮作用,反映在對事物的先見能力、洞察力、理解力、運用詭計的能力等方面。《戰略大歷史》能幫助讀者吸收古今戰略思想內涵、綜觀典範流變,且全方位思考戰爭與戰場。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

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榮譽教授。1995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成員,並於1996年獲得司令勳章(CBE),1997年被指定為官方的福克蘭群島戰爭歷史學家。2003年,佛里德曼獲得爵級司令勳章(KCMG)。從2009年起任職英國官方伊拉克戰爭調查委員會。 佛里德曼在核武戰略和冷戰領域著述頗豐,經常就當代安全問題發表時事評論。另著有《戰爭的未來》(The Future of War)、《核武戰略的進化》(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 譯者:王堅馬娟娟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20-04-30 ISBN:9789865519087 城邦書號:WBBB0116A1 規格:平裝 / 單色 / 704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