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讀寫教育,是老師和父母最需要學習的祕訣﹗
10歲孩子閱讀多少,影響他16歲的學習成就﹗
——陳昭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
來自美國讀寫教育的六個現場的六場震撼,
家長、教師都需要認識的關於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
破解「讀寫力低落」問題的解方就在其中。
真正的讀寫教育,不是拼命閱讀「符合某某素養」的書,或多寫「素養練習本」。素養來自生活,且須與與生活融合,才能轉化為生活與思考的養分、轉化為「素養」。
美國學生普遍善於表達,因為從小就接受跨領域的表達訓練——跨科際的讀寫練習。不是只有語文科,而是每個科目都落實讀寫訓練;不同年段,各有不同的策略與做法,使「讀」與「寫」成為日常。美國社會是如何從零歲到終身,進行讀寫教育,讓閱讀與寫作自然融入生活與學習呢﹖
這是首度由國人實地進行美國讀寫教育現場巡禮,深入觀察採訪寫出的書,提供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見聞與完整的脈絡,如實呈現美國讀寫教育政策思維與實務操作,其中一些觀念與做法,帶來震撼,值得反思。
讀寫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力不足的人,不僅輸在起跑點,更容易輸在終點。
然而,升學壓力加上屏幕圍攻,侵蝕了孩子閱讀與寫作的動力。孩子不愛閱讀、不會寫作、不善表達,有解方嗎﹖本書提供美國已實踐的有效方案與操作實例,切中問題核心,家長、教師都需要認識這些關於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因為破解「讀寫力低落」問題的解方就在其中。
教育專業人士誠摯推薦︰
陳昭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
許雅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林怡辰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目錄
【推薦序 】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文/許雅寧
【推薦序 】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一本書 文/林怡辰
【作者序 】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 文/曾多聞
【出版者的話】再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 文/馮季眉
【前 言】看見真實的美國讀寫教育
第一章
【零歲到學前】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
第二章
【K~二年級】閱讀不斷電,大腦真的會變聰明
第三章
【三~五年級 】讀寫力關鍵年
第四章
【六~八年級】好用的「六面向寫作教學法」
第五章
【九~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為入社會做準備
第六章
【終身教育】讀寫希望工程,改寫失學者的人生
【後 記】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
【附錄 1】美國學校個年級實施讀寫教育的目標與時數
【附錄 2】六面向寫作評量標準
序跋
【作者序】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
◎文/曾多聞
這本書是在2019年美國國慶前夕截稿。當時,我們(包括第一線的教師與文教記者)絕對想不到,一年內,一個來自地球另一邊的新品種病毒,將會全然改變美國學校教育的樣貌。
提筆寫這篇自序的時候,孩子的學區正進入停課第七週。翻看之前的書稿,讀到描寫課堂上讀寫教育的片段,真正覺得恍如隔世。隔著書房的玻璃門,看到臨時充當教室的簡餐餐廳裡,一年級的兒子小小豬正握筆寫週記,旁邊窗戶上貼滿了草稿,草稿之上還層層疊疊貼著便利貼。我一看:啊!這不就是美國讀寫教育的第七個現場嗎?
在家裡幫孩子上課,讓我真真切切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到美國教育界對讀寫教育的重視。
停課那天,我從學校接回小小豬,他帶回厚厚一疊教學大綱與教材,還有給家長的教學指南,非常清楚明確。校方準備充分,也讓家長安心不少。其中閱讀與寫作的教材設計,非常精細,每天都有指定閱讀教材與習題、寫作練習,以及與老師連線共讀的時間。我尤其欣賞學區設計給家長在家使用的寫作教學法,六週的課程規畫很容易操作,幾乎是一本「寫作教學for Dummies」,但又不失靈活,並堅持住以閱讀為工具、跨科際寫作的精神。
以一年級的閱讀與寫作課為例,每星期有一個主題:星期一與老師連線共讀一本《青蛙的生命週期》,然後練習自由寫作。星期二家長用老師準備好的講義,引導孩子回答關於《青蛙的生命週期》這本書的問題,然後練習用圖表分析這本書的內容。星期三再與老師連線共讀一本《蝴蝶的生命週期》,然後比較青蛙與蝴蝶這兩本書的異同。星期四讓孩子寫寫自己更喜歡哪一種動物,並說明為什麼。星期五自由閱讀,並進行線上閱讀測驗。每天的教學都會用到前一天的內容,並與同時在學習的科學課程相呼應,學生有學以致用的感覺,家長也容易引導孩子。
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4月調查顯示,多數(83%)家長對學校的停課相關措施表示滿意,但誠如俄亥俄州克里夫蘭都會學區主任埃里克.戈登所言,遠距教學並不只是把學校搬到網路上。本書描寫的六個學習現場所彰顯的精神,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網路上,始終不變;但遠距教學不能照搬傳統教學法,必須重新設計。沒有人願意見到病毒引發危機,但我更期待看到這次疫情為美國教育界帶來破壞式創新,疫情過後讀寫教育也能從學校到家裡,益臻成熟。內文試閱
【前言】
看見真實的美國讀寫教育
旅居美國,轉眼十六年了。如果說美國教育有哪件事令我特別感到震撼,那就是美國的讀寫教育。
在臺灣成長、求學的那些年,我一直被認為是「作文很好」的小孩。所謂的很好,是指考試成績很好——高中、大學聯考作文都考出接近滿分的成績,也曾在市級作文比賽獲得佳績。但是,我從不覺得自己受過什麼「讀寫教育」。印象中,學校、家裡都不重視讀與寫。媽媽總是叫我替數理資優的妹妹代筆寫作文,讓妹妹省下時間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作業。
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非常重視讀寫的教育體系,是來到美國、進入新聞學院以後。我發現美國同學都非常善於表達。一開始,我以為那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我的每一個美國同學,都是從小就接受了跨領域的表達力訓練——也就是跨科系的寫作練習。這是我第一次受到美國讀寫教育的震撼。
畢業後我留在美國,進入新聞界,長年主跑文教新聞,我自以為對美國讀寫教育的脈絡,已有深入而完整的認識。但直到自己當了媽媽,才有機會從一個家長的角度,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是如何透過兒科醫師、社區圖書館等種種管道,從學前就開始有計畫的扎根。這是我第二次受到美國讀寫教育的震撼。
接著是三年前,我為字畝文化的《青春共和國》雜誌寫了一篇關於「美國國家寫作計畫」的深度報導,從頭梳理美國讀寫教育的發展史以及讀寫教育改革過程,又更深入了解美國教育重視讀寫的歷史背景。這是我第三次受到美國讀寫教育的震撼。
那篇一萬字的深度報導,後來發展成一本七萬字的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字畝文化出版),二〇一八年出版以後,有幸得到很多教育界朋友的回響與指教,我也短暫回臺與讀者朋友交流,發現很多國人都對美式教育有一種想像:「很輕鬆」、「沒壓力」、「不考試」、「不補習」。在許多場合,我都聽到一樣的問題:「在美國讀書很輕鬆吧?」
美式教育雖然崇尚思想自由,但是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很輕鬆」。不論我們對美式教育有什麼樣的認識或印象,美國高等教育目前仍在全世界佔領先地位,這是不爭的事實。絕對不會有一個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很輕鬆、小學教育很輕鬆、中學教育很輕鬆,然後學生進了大學,就能搖身變得很厲害。
美式讀寫教育,其實就是崇尚自由但不輕鬆的最好例子。美國的讀寫教育,不是從小學開始,也不是從學前開始,而是從零歲的嬰兒期開始,由兒科醫師推動。美國的讀寫教育,沒有在高中生成功申請進入大學以後結束,也沒有在大學生完成學業步入社會以後結束,而是繼續在社會上推廣,由社區大學或圖書館執行。美國社會對讀寫教育的重視,既深且遠,沒有邊界也沒有終點。美國社會對讀寫教育的應用更是廣泛,從糾正幼兒行為問題到對抗青少年憂鬱,都以讀寫為工具。
因此,我接受字畝文化的邀請,再寫第二本探討美國讀寫教育的書,試著帶領讀者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更全面、更真實的樣貌。
前一本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參考了大量文獻,採訪了美國讀寫教育推手、國家寫作計畫(National Writing Project, NWP)的多位專家及參加計畫的師生,全盤了解美國寫作教育的演變,討論如何面對挑戰,提升各級學生的寫作力。本書則是走入課堂又走出課堂、深入教室內外的六個讀寫教育現場,希望從不同角度的第一手觀察,提供成功的案例給國內相關專業人士與讀者大眾參考:如何以「讀寫」為工具,幫助從嬰幼兒到社會人士等不同年齡層的群體,應對人生中的挑戰。
美國的讀寫教育當然不是盡善盡美,美國教育界仍在持續檢討、求進步。美國最大教科書供應商學者公司(Scholastic)每兩年會做一次「兒童及家庭閱讀習慣調查報告」,這項報告向來在美國教育界受到普遍重視。就在我寫作本書期間,二〇一八年的調查結果公布了,在美國教育界敲響一記警鐘:九歲兒童,僅剩三成熱愛閱讀。
調查報告指出,學齡前及小學低年級兒童,多數以閱讀為樂;八歲兒童,五七%每週有五到七天會為了「樂趣」而閱讀。但是這個比例,卻在學童八到九歲期間急遽下降,只有三五%的九歲兒童一週至少五天為了樂趣而讀。此外,八歲時,有四〇%的兒童認為自己熱愛閱讀,但是到了九歲,只剩下二八%的兒童仍然認為自己熱愛閱讀。
這份調查報告引起廣泛討論,許多專家都在問:為什麼會這樣?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我認識的每一個專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華盛頓郵報》的教育版主編愛米.喬伊斯(Amy Joyce)認為,可能是因為進入小學以後,學校考試愈來愈多、要讀的教科書愈來愈多,導致孩子不再有時間為興趣而讀。華府「政治與散文」獨立書店店長瑪麗.愛麗絲.加伯(Mary Alice Garber)認為,可能隨著孩子長大,家長開始禁止孩子看漫畫以及課外書,要求他們看「正經的書」,也就是教科書。教科書作家及學者公司副總裁蘿倫.塔西斯(Lauren Tarthis)認為,可能是電玩及其他屏幕產品提供多采多姿的娛樂,擠壓了孩子愈來愈少的休閒時間中的閱讀時間。
在為本書進行採訪時,好幾位採訪對象聽說我在寫一本描述美國讀寫教育的書以供中文世界借鏡,都嘆氣道:「我們也做得不怎麼樣呢……你看到那份報告了嗎,九歲小孩已經不愛讀書了。」
我說:「可是你們不是在想盡辦法力挽狂瀾(stem the tide)嗎?」
這本書要談的,就是在升學壓力、屏幕產品圍攻的險惡大環境下,美國教育家採取了哪些行動來面對以上挑戰,保護讀寫環境;得到了哪些成果,值得借鏡;同時以實例來說明,美國當局如何推動有效的、不限於教室內的、終生的讀寫學習計畫。
美國國民教育為十三年,從Kindergarten開始,通常簡寫為K,相當於臺灣的幼兒園大班。各州學制稍有不同,小學通常是一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因此本書的「學前」是指五歲以下,「小學中低年級」是K到二年級,「小學中高年級」是三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
本書共分六章,以年齡段劃分。
第一章:零歲到學前: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介紹美國當局如何讓讀寫教育普及到學齡前嬰幼兒,並由專家指導家長如何正確進行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是念故事給小孩聽而已,親子共讀是一門複雜的學問,正確的親子共讀才能提升閱讀力)。
第二章:K到二年級:從讀到寫,孩子的大腦會變聰明。探討讀寫教育如何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專家與學校為這階段的小學生設計讀寫系列課程,發現經過三個月練習,孩子們不但讀寫力進步,斷層掃描更顯示「大腦結構有明顯改變」、「與記憶理解有關的皮質增厚」,證實讀寫教育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孩子「變聰明」,學習力也因而提升。並介紹教學現場如何以研究理論為依據,以讀寫為工具,為學生的讀寫力打下好基礎。
第三章:三到五年級:讀寫力關鍵年。這個階段是讀寫力的「關鍵年」,一個在三年級仍無法自主閱讀的孩子,將會有終身的閱讀能力缺陷。本章介紹美國小學三到五年級的教學現場,用各種方式搶救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力,包括從讀到寫的個人化學習實例,並舉出已被證實有助提升學生讀寫力的教學方法。還有,效果最好的教學策略是什麼,要如何在教室中實踐?有哪些原則,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留意的?有哪些工具,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應用的?
第四章:六到八年級:好用的「六面向寫作教學法」。青少年可以經由讀寫練習,學習人際技巧、處理緊張關係。參與讀寫抗壓實驗的國中生,由研究團隊監控他們的心搏與壓力賀爾蒙指數,結果他們壓力降低、自信提升。更特別的是「讀寫教育」走出校園、在課堂外的功能與運用,幫助少年監獄裡的青少年。並介紹這個階段教師最常用也最推崇的讀寫教學法——「6+1面向」寫作法,以及評量標準。
第五章:九到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為入社會做準備。討論親師生最關心的問題,包括如何指導學生練習寫申請大學的自傳與申請信,以短短五百字充分呈現十八年學習成果,以及寫作教學法的最新的發展。
第六章:終身教育:讀寫希望工程,改寫失學者人生。有人想成為卡車司機,卻因識字不夠,連營業司機筆試都無法通過。本章介紹社區圖書館在終生讀寫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以一個位於移民聚居大城市的美國成人讀寫教育示範計畫為例,說明社區圖書館如何在複雜的大環境下,有效的推動成人讀寫教育。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教育主管安德亞斯.史萊克(Andreas Schleicher)曾語重心長的指出:「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
「閱讀」、「寫作」,是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達成人生目標的利器,甚至是貧童翻轉人生的本錢。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有效的教學實踐模式,甚至終生的讀寫教學計畫,以及支持這些模式與計畫的研究,對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家長而言,比過去更具迫切性。但願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能認真參考他山之石,積極推動並落實讀寫教育,讓我們的孩子擁有良好的讀寫力。這是作者謙卑的希望。
第一章【學前現場】閱讀療法:零歲開始的預防醫學(摘)
在一個明亮整潔的小房間裡,一位爸爸拿著《莉莉太吵了》(Too Loud Lily),讓寶寶坐在自己膝上聽故事。爸爸配合劇情,一會兒學羊叫,一會兒學馬叫,逗得寶寶哈哈笑。
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小孩房間。但仔細看,牆上安裝了攝像鏡頭,隔著小窗戶,有位穿白袍的醫師正在觀察這對父子。
這裡是紐約大學附設醫院的小兒科診間,這是一次例行嬰兒健康檢查。醫師利用這個機會指導家長,用「閱讀法」加強孩子的身心健康。
近年來,美國全民拚讀寫,教育界最夯的關鍵詞,也從STEAM進化為STREAM,就是STEAM+R(Reading,閱讀)。目前學界普遍的共識是:親子共讀,應從寶寶六個月大開始進行。史丹佛大學研究甚至指出,孩子的閱讀力,在十八個月時就已分出高下 。
有人問:「那麼小就學習讀書寫字,有必要嗎?」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讀寫教育」不等於「讀書」、「寫字」。早期讀寫教育,有奠定孩子終身福祉的力量。
所有人類嬰兒,都是從與成人互動開始最初的學習。研究顯示,對嬰幼兒發展最有幫助的人際互動,就是跟爸爸、媽媽對話與閱讀,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是對著寶寶讀,而是跟著寶寶一起讀;不是為了教寶寶說話;而是為了奠定寶寶的社會技能與情緒發展。這對寶寶的影響是終身的。親子共讀的時光,甚至有克服行為問題的威力:從過動、攻擊行為、到注意力不集中,都可以用「讀」與「寫」來糾正。
早期讀寫教育如此關鍵,以致必須從小扎根。學齡兒童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學校進行;那麼學齡前嬰幼兒呢?美國人的答案是:「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開書單取代藥單
談到教養,兒科醫師是家長信賴的重要諮詢對象 ,家長經常向他們詢問關於兒童發展、安全、健康與營養方面的問題,兒科醫師因此與家長建立起夥伴般的關係,一起為嬰幼兒生命最初幾年的健康成長、正常發展、養成良好行為而努力。佛蒙特大學醫學院兒科醫師寶拉.鄧肯(Paula M Duncan)等人統計,從二〇〇三年到二〇一二年的全美兒科醫師普查報告發現,兒科醫師在看診之外,愈來愈常與家長討論有關教養的話題。二〇一二年調查顯示 ,過半(五一%)家有零歲到十歲小孩的家長,會請教兒科醫師教養方面的策略。因此,學齡前嬰幼兒的讀寫教育,可以透過兒科醫師來進行。
美國兒科醫學會二〇一六年調查顯示,壓倒性多數(九二%)的兒科醫師,都贊同早期讀寫教育有益嬰幼兒終身發展。紐約大學醫學院兒醫學副教授艾倫.門德爾松(Alan Mendelsohn)醫師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他告訴我:「美國家長在很多方面重視讀寫,但是很少有人想到這一方面。」他的研究 徹底分析了「學前閱讀」與「嬰幼兒社交--情緒發展」之間的關聯,證實讀寫不應該只發生在入學以後的課堂上;讀寫應該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甚至兒科醫師的診間。
在門德爾松醫師領導下,紐約有一群兒科醫師,使用「閱讀療法」來介入高風險家庭。他們的研究發現,「閱讀療法」對嬰幼兒的影響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終身的。
研究團隊追蹤了六百七十五個家庭、孩子從零歲到五歲的發展。研究團隊隨機從中挑選兩百二十五個家庭,用一套「影片互動計畫」(Video Interaction Project)來介入這些家庭。「影片互動計畫」是門德爾松醫師在一九九八年發明的,二十年來,他一直持續透過研究來改良這套計畫。
按照美國現行嬰幼兒健檢及疫苗政策,幼兒滿三歲時至少會看診十四次。「影片互動計畫」具體的做法是:參加這個計畫的家庭,每次帶孩子看兒科醫師時,都會收到繪本、玩具等贈品。看診前後,家長與一位「教養教練」簡短會面,教練會向家長解釋孩子目前的發展階段,指導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嬰幼兒發展指標,說明接下來孩子可能會出現的行為。然後教練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互動,並錄影紀錄。結束後,教練和家長一起觀看影片,同時向家長指出影片中孩子的反應代表什麼意義。
「家長一面觀看影片,一面在教練指導下觀察當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與孩子互動時,孩子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門德爾松醫師說明,教練會提供家長幾個具體做法:
‧製造各種音效來增加閱讀的樂趣。例如講到小貓,就喵喵叫。講到綿羊,就咩咩叫。
‧讓孩子主導,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積極回應。如果孩子對書中某一個部分或角色表現出特別興趣,就多加著墨那個部分或角色。
‧玩角色扮演。例如孩子喜歡小狗,在書上看到狗的時候,就一起來演小狗,汪汪叫、搖尾巴,然後問孩子:「『小狗』現在感覺怎麼樣?開心嗎?難過嗎?生氣嗎?」
‧鼓勵孩子描述看到的插圖,並幫助孩子完善這個描述。例如孩子說:「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孩子說:「紅色的氣球!」爸爸、媽媽可以說:「對,紅色的氣球在天上飛!」
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盡量對家長指出這個互動當中正面的部分。有些家長一開始認為教養教練的建議很幼稚、很可笑,但是當他們看到影片中孩子對這些互動方式的正向反應時,多半覺得新奇、有趣,也非常受到激勵。」實驗結束後,家長還可以把影片帶回家保存、與親友分享。
正向教養與互動,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嬰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始於出生,而且在美國(或者任何先進國家),嬰幼兒一出生就會與兒科醫師接觸。門德爾松醫師指出,這對兒科醫師來說是非常好的時機,在寶寶一出生時就主動接觸家長、幫助家長改善教養技能。而最重要的教養技能,「無疑的,是親子共讀。」
早期讀寫被視為預防醫學
在這之前,門德爾松曾參與一個由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及人類發展學院贊助的研究 ,做了一個先行研究。
在先行研究中,門德爾松的團隊在紐約市立醫院招募有新生嬰兒的家庭參加研究,一共招募了四百六十三個家庭,隨機分為三組,第一組閱讀,第二組玩玩具,第三組不介入。
第一組家庭,參加「影片互動計畫」,定期與教養教練會面、進行錄影實驗。第二組,不與教養教練會面,也不進行錄影,但會定期收到研究團隊寄送的教養手冊以及玩具。第三組家庭,不做任何介入。
團隊追蹤這些孩子到三歲,從「學習、模仿及遊戲參與力」、「注意力集中程度」、「分離焦慮程度」三個面向,定期評估這三組孩子。評估結果,十四個月大時,第一組閱讀組的孩子學習力最好,第二、三組孩子學習力相當。注意力集中度,三組孩子都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三組孩子相當。
到了兩歲,第一、二組孩子的學習力相當,第三組較差。注意力集中度,第一組孩子最佳,第二、三組相當。分離焦慮,第一組孩子最低,第二組孩子次之,第三組孩子最高,而且三組孩子之中,只有第三組孩子分離焦慮程度上升,顯示缺乏共讀、遊戲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容易焦慮。
到了三歲,第一組有閱讀介入的孩子,各方面發展都明顯最好。第二組以遊戲介入的孩子,學習力也有提升。第三組沒有閱讀介入的孩子,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出現攻擊行為的比例較高。
結論是,第一組以閱讀介入的孩子,學習力與專注力都最好,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問題的比例最低。
研究同時發現,閱讀的力量,對於低收入、移民家庭的孩子影響尤大。這說明讀寫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個人或個別家庭,而是整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石。
這個先行研究證實「影片互動計畫」的有效性,令研究團隊大受鼓舞,進一步擴大計畫。門德爾松醫師說:「我覺得,早期讀寫,甚至可以被視為一種預防醫學。」用親子共讀、互動的方式,來預防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問題,甚至過動問題。用小兒科醫師來接觸、介入這些家庭,是最有效的方式。
兩年後,門德爾松的團隊再度追蹤這些孩子,發現閱讀造成的行為影響,在兩年後仍然存在,而且五歲的孩子已經準備進入幼兒園,嬰兒期打下的閱讀基礎,成為他們入學後成功的基石。
過動、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是當今影響美國兒童學習的三大障礙,門德爾松的研究證明了,從嬰兒期練習閱讀,可以幫助孩子成功跨越學習障礙。門德爾松說:「我覺得這個實驗最大的收穫,就是向家長展現親子共讀的威力。」
這個實驗還有第二階段。參加第二階段實驗的家庭,在孩子三到五歲期間,繼續從兒科診所得到繪本、玩具、進行親子共讀錄影記錄,兩年中至少與教養教練會面八次。這些家庭的孩子表現出更大的進步,而且愈到後來,家長的工作愈輕鬆,因為孩子已經可以自行享受閱讀的樂趣,並從中受益。
「過動行為減少,就是減少過動症的發生率!」門德爾松醫師說:「我們可能幫助了很多本來會發展出過動症的孩子。」尤其統計指出,貧窮家庭的孩子因為有太多課堂以外的事要擔心,入學後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比較大。門德爾松醫師相信,及早以閱讀介入,是弭平這種不平等最好的方法,不但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又提升孩子的語言技能。
零歲閱讀 能縮小學習落差
受教不平等,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關注的問題。談到不平等,最近幾年在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好消息。女男同工不同酬的情況持續嚴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就業和就醫機會持續存在種族差異……不可否認,資本主義的確存在不公平。
雖有這許多壞消息,好在仍有一個好消息:高收入與低收入家庭子弟,學業表現的巨大差距,開始縮小了。二〇一〇年代進入幼兒園的學生,程度比一九九〇年代後期平均好很多。原因就是高品質的免費學前讀寫教育。
延伸內容
【推薦序一】我與作者的共同願望: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文/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
再度收到為多聞寫序的邀請,我欣然接受。二O一八年為多聞的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寫序時,就佩服她的用心和嚴謹,這次閱讀她的新書,更讓我感受到她對讀寫教育的投入及熱忱。
多聞和我兩人有很多的共同點,我們都是北一女校友、美國孩子的媽、旅居美國多年,不同的是多聞的背景在新聞,而我則是多年在美國學術界及教育界耕耘。雖然背景不同,但是我們對美國讀寫教育的看法卻有異曲同工的巧合,或者說,更像是失散多年的拼圖,不但互補呼應,更讓這幅美麗圖畫的全貌呼之欲出。
多聞提到美國的教育令她震撼,而我在自己二O一九年出版的《教出雙語力》書裡也提到:「美國的閱讀教育讓我驚艷,寫作教育更讓我震撼。」寫作的初衷是要為自己發聲,我們兩人都看到美國教育如何小心呵護孩子們寫作的初心,又如何堅持嚴謹,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
在此書中,多聞詳細解釋美國讀寫教育的每個階段。零歲到五歲的前期讀寫教育,著重培養孩子對文字語言的興趣;親子溫馨共讀,孩子開心塗鴉,都是為了鼓勵孩子探索語言。 K (美國孩子五歲正式進入義務教育第一年,這個年段名稱為Kindergarten, 簡稱 K)到小學二年級屬於早期教育,注重的仍是孩子對語言的興趣及自我表達的信心,所以,對於英文拼字,大小寫,標點符號等等並不會過度要求,孩子每天都需閱讀寫作,每天三十到四十五分鐘 ,「回家讀課外書」屬於功課的一部分。 小學三到五年級,進入讀寫關鍵階段,孩子每天大量閱讀寫作,查資料,做研究。多聞提及很多人誤以為在美國上學很輕鬆,其實完全不然,我完全贊成她的看法,家裏的老大、老二一路走來,成為常春藤名校大學生,我完全了解美國教育的效率及嚴謹。多聞也詳細解釋六到八年級的 「六+1面向」寫作法,以及美國教育如何透過多年的寫作訓練,引導九到十二年級的孩子了解自己、表現自我,為成人世界做準備。
二O二O年暑假,我開設申請美國大學文書寫作課程,帶領孩子回答「我是誰?我想做什麼?」的人生大哉問,這些文章可能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可以說是美國寫作教育多年耕耘的成果。美國讀寫教育在孩子考上大學後持續進行,終身讀寫教育的芬芳動人,也在多聞的筆下一一綻放。 從零歲到終身學習,美國讀寫教育,科學嚴謹,卻又溫暖人心,時至今日,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多聞用了「如呼吸一般的讀寫教育」為此書的結語,這句話讓我想起二O一九年和臺灣師範大學教務長陳昭珍教授的一番深談,我當時說:「美國讀寫教育已經是美國人的DNA了。」陳教授當場拍桌贊同,做為一個致力投入臺灣讀寫教育的推手,她懂我的意思。
當然,美國的讀寫教育也不是完美的,也面臨重重的挑戰,然而,不可諱言,美國的讀寫教育仍走在我們前面。我一向以臺灣社會的成長自豪,然而,我們的確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學習,我們的讀寫教育也的確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多聞的這本書便是臺灣社會很好的參考。我這幾年致力於臺灣讀寫教育的改變,透過網課,開發符合學術理論又讓孩子有興趣的英文課程、提供家長正確的語言學習觀念,二O二O年暑假亦將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作訓練臺灣老師。正如多聞所言,幫助臺灣讀寫教育的成長是她很謙卑的願望,這也是我很謙卑的願望。
我們兩個人謙卑的願望,需要大家共襄盛舉,唯有如此,小樹方能茁壯成長,來日方能蔚然成蔭。
【推薦序二】每一個關心讀寫教育者,都應該有的一本書
◎文/林怡辰(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這本書,我催稿很久了。
從多聞前一本書《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我就深受震撼,從整個國家的教育改革歷程分析,看見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包括寫作如何促進思考、長期考試制度怎麼影響讀寫。身為一位長期推薦閱讀與寫作的現場教育工作者,拿到這本書心裡澎湃,可以以一個國家長時間的角度來看讀寫,對於自己本身的讀寫教學有莫大的省思和影響。我仔細閱讀、反覆思量,還常常寫筆記,喜歡之甚,我逢人就推薦,還將它寫在我的著作《從讀到寫》裡,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看見這本作品。
在那之後,我收到許多的回響,像是有老師開始反思,原來自己沒有寫作的經驗會影響學生的指導;原來全班都寫出一樣類似的文章,套用公式,一點都沒有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原來有老師認真教導數學筆記,也是一種跨科寫作的方式……甚至有認識的無界塾老師,一年前讀了這一本書深受感動,已經全面調整讀寫課程。
當然,也有老師談及,這本書概念很好、想法很好,但缺乏實務,近一步怎麼落實,好像很模糊。
我心裡開心的想著:「你等等,第二本快要出版了!」是故,我常當起沒有耐心的讀者角色,催起稿子,因為我知道這一本書相當重要。
長期在教學現場任教,也到各級學校分享讀寫,甚至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我非常認可,閱讀和寫作是學習的基本工具,甚至一O八課綱的素養,沒有閱讀和寫作為根基,是無法進行到自學及終身學習的目標。尤其好的寫作能力是一種抽象的思考能力,寫下文字可以反覆審視、修改,在上一個階段的思考上進行跨越、提升,更是和他人交換想法、批判思考、拓展學習系統最簡單的方法。
而這兩本書,都是多聞以記者之眼所寫。這樣描寫一個國家全面的教育改革、讀寫現狀,有著大量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非常嚴謹。她有記者敏銳的筆觸,又有學生家長的身分,進行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第一本《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提供他山之石,可以映照出台灣寫作教育的大方向,第二本書,更系統化、具體的給足了實例和現場。從零歲開始的閱讀親子共讀預防、K到二年級的大量閱讀、三到五年級的讀寫關鍵年、六到八年級的六面項寫作教學法、九到十二年級衝刺寫作力、最後終身教育及失學者人生。不管您任教哪一個年級、孩子多大,都可以在這樣貼心的安排之下,讀讀那個年段的執行實例,回頭看看自己的孩子進行微調。超越了,可以往前;還不足,往下一個年段看看。不時和第一本理論和全面對照,可以安心當下、亦可找到其他做法,刺激靈光來發展進一步的讀寫教學。
例如我常任教的多為三到五年級的這個區間,從教學之眼看來,閱讀文體與目標、創作與發表、研究與拓展、書寫範圍等,我所教授的偏鄉孩子也不分軒輊,但在閱讀這本書中,我仍可以發現「喜歡寫」、「有聲書」、「善用教材」、「跨科際寫作」等部分,我還可以有很多嘗試和教學空間,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讀寫提升,不同面向帶來更多成長思考。對於班上優異和需要陪伴的孩子,我也從書中獲得許多脈絡,讓讀寫教學在大班級中,也能有個別化的細心等待。
藉由多聞之筆,看見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樣貌,思考我們本身。要費心書寫這樣一本書確實不易,但我想這本書最重要希望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自主教育改革,比由上而下的教育政令宣導更有效。從美國看見,發展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是可以帶好每一個孩子讀寫的。誠摯的,邀請每一個關心教育的您,從每一個基層教師開始,學校行政、家長支持,幫助臺灣孩子讀寫,從翻開這本書閱讀思考開始!
【出版者的話】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
◎文/馮季眉(字畝文化社長)
一O八課綱實施以來,書市出現不少強調「幫助學生提升讀寫素養」的書,主要是為學測做準備。對於習慣讀寫簡訊的學生而言,多練習讀寫,終究是好事。隨著一O八課綱風吹草偃,這樣的出版取向已然向下延伸,漸漸出現令人不安的閱讀現象。新課綱不僅領導學校教學與升學準備,也領導了兒少圖書的出版風向!
新近出版的兒少讀物,頻以課綱素養為包裝、為賣點,標榜「符合一O八課綱××素養」,以利銷售。其實,廣泛閱讀各類好書,自然有助累積多元素養;專為「提升素養」編寫的書,功能導向過於明確,可能使閱讀功利化,淪於為升學考試作準備。例如孩子喜歡看漫畫,於是專為國小低年級孩子企畫了漫畫書,一則則經過精心設計,用來「練習閱讀訊息式文本」、「提升理解力」、「增強重述及摘要能力」;再搭配《素養練習本》,以收「全方位訓練統整解釋與省思評鑑的閱讀理解力」之效……
這樣的現象,某種程度映照出素養教育走不出傳統教育思維框架的困境。
「練習」可以幫助孩子「精熟」學習內容,卻無法幫助孩子累積「素養」。素養來自生活。若不能與生活融合,不能轉化為生活與思考的養分,仍然是「知識」、「技能」,而不是「素養」。閱讀與寫作,也是如此。
讀寫素養的養成與累積,應如多聞在本書結語所說的:「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從何時開始呼吸,就從何時開始累積各方面的素養。大人跟新生兒說話、跟幼兒共讀,讓幼兒有機會聽到很多字彙、看到肢體表達、學到語音的抑揚頓挫、分辨圖像的意義,以口語或塗鴉表意,都是在生活中培養讀寫素養。讀寫教育從零歲開始,延續終身。多聞帶著我們走進美國讀寫教育的六個學習現場,看看閱讀與寫作是如何從零歲到終身,自然而然融入生活、與生活結合,而不僅只是以學科學習或升學必備的練習視之。這是首度由國人採訪美國讀寫教育現場寫出的書,如實呈現美國讀寫教育政策思維與實務操作,其中一些觀念與做法,確實帶來震撼,值得反思。
謝謝多聞願意接下這個不簡單的任務,進行這趟美國讀寫教育現場巡禮,為我們提供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見聞與完整的脈絡。但願本書繼《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所發揮的影響力之後,再為臺灣讀寫教育注入新能量。作者資料
曾多聞
旅美新聞工作者,專長教養、教育、家庭生活,曾任編譯、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現職臺灣親子天下雜誌特約研究編輯,並長期供稿美國婦幼人權團體MomsRising。著有散文集《微足以道》、童書《那年的暑假》、《小紅的主播夢》等。目前與先生和兩個兒子定居加州聖地牙哥。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