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十八個地理座標看世界史:從文明發源、民族、政治、軍事和帝國,到殖民、貿易和全球化,探討各地的發展與交流歷程,拼出世界史的全貌
left
right
  • 不開放訂購不開放訂購
  • 十八個地理座標看世界史:從文明發源、民族、政治、軍事和帝國,到殖民、貿易和全球化,探討各地的發展與交流歷程,拼出世界史的全貌

  • 作者: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20-08-04
  • 定價:650元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德國歷史學家、杜賓根大學近代史學者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挑戰跳脫時間與空間侷限、西方中心論的世界史重磅力作 二十大關鍵主題,搭配全彩插圖與數十幅詳細地圖 呼應一○八課綱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破除對世界史的刻板學習、理解 以真正的全球觀點重新看待各地文明如何演進,進而相互交織影響 從青少年到成人都適合的新型態世界史讀本,走一趟前所未有的世界歷史之旅! ┤各界好評.齊聲推薦├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郭雅馨(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陳中芷(歷史教師深根聯盟成員) 陳一隆(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蔡蔚群(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謝金魚(歷史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既不願接受依照時間順序書寫歷史的傳統方式,也不願信任『大歷史』、或僅著手開闢一條貫穿歷史密林的通道的宏觀研究方法。我很清楚,這本世界史不宜採用適合記述全世界、且能合理化以年代先後來界定各章順序與處理範圍的編年體書寫,我也不想把這本世界史,寫成一部說明我們西方人是什麼樣子、解釋為何我們西方人是這個樣子,而只留給非西方人窄小詮釋空間的現代化歷史。」 ——本書作者 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所有的世界史著作,目的都是為了回答這個人人可能都曾想過、都想知道的問題。但在過去由西方史學家為主撰寫的世界史中,時常在時間、地理上以歐洲、西方文明為中心,並呈現出一種線性、規律,英雄與大人物之間互相接棒,如同「接力賽跑」般的歷史。但對杜賓根大學近代史教授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來說,世界歷史的形成其實應該更像是世界各地人人手中都握有「布料」──無分種族、地理位置、語言、文化──不管何時何地,都同步進行著針線工作,最後縫出一大塊花樣斑斕而不規則的「世界史毛毯」。在這本《世界新史》中,他就將從這個角度出發,為讀者把這幅巨大的毛毯攤開,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看見世界史更真實的樣貌。 從第一批人類出現,直到我們所生活的今天,作者將帶著我們來回穿梭於世界各地、不同時空,看見不同時代/地點的各個文化是如何獨自發展,卻也透過貿易與戰爭彼此交織,相互影響學習。作者的全球化史觀在看待史實上,秉持著某種「交流與影響」的視角。這些四面八方影響與互動的結果,在作者抽絲剝繭與歷歷述說下,呈現出一座當代超大國際地球村的樣貌。但過去常在世界史中心的地點、文明或世界,在本書中可能退於邊陲;而過去常被西方人忽視、掠過的文化,在本書中將找回屬於它們的一席之地。  「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到底是怎麼來的?」這本書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解答,而且,可能更接近今日這個「全球化世界」的真相。  【全書架構及內容概要】 ◆首先,全書開頭第一章〈時間與空間〉先帶我們思考認識世界史時的兩個關鍵元素:「空間」與「時間」。從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三次的太平洋之旅切入,作者先帶我們跟著他航遍五大洲的旅程,並以此探討「世界史」是什麼,以及過去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文明史觀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不應該把世界史視為一場接力賽跑,而是應該和庫克一樣,把世界史當作滿懷好奇的、小心謹慎的探索之旅。」 接著,談到歷史,一定不能避免得要紀錄「時間」,因此作者帶我們看到今日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西元紀年」是怎麼出現、擴展,又如何影響了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但世界各地的人其實曾有各種不同的紀年方式,在同一個時間點,世界各地也發生著完全不同的事,因此作者也將探討西元紀年通行世界引發全世界的「同時性」,將對我們在理解世界史時產生怎樣的問題。 ◆而世界史究竟從何時開始呢?第二章〈非洲〉回到人類的起源開始說起,帶我們看見人類是如何出現,接著遷徙至世界各地,以及世界人口在歷史上是如何增長,人類又為了人口成長付出了什麼代價。此外,我們也將知道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導致人口銳減的災難,而二十一世紀現今的人口從世界史上看來又是多麽不尋常。 ◆第三章〈巴比倫〉要帶出的,是人類「定居」的歷史。隨著定居,城市與社會組織也逐漸興起,這些地區也開始發明文字,如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馬雅文字、中國北方的甲骨文等。而以兩河流域的文化、民族與城市發展為例,我們將看見是否有文字書寫能力、居住於城市,將如何影響一個文明在歷史上的能見度。 ◆除了兩河流域以外,世界上至少有六個地區是各自獨立展開它們的定居革命的。在第四章〈印度西岸的巴里加薩〉,我們將視角望向東方與南方,從一本西元一世紀的著作《紅海環航記》出發,認識當時印度洋的貿易網路及世界貨品流通的可能樣貌。在這個貿易網絡裡,不只可以看見經濟與政權的更迭,更可看見新的思維與宗教的出現,其中當時最大的宗教轉變,就是七世紀伊斯蘭教的快速興起。但印度洋的貿易網絡並非只是西向東的單向流動,「中國」才是當時影響力最強大的國際貿易中樞,「海上絲路」的歷史也是因此在羅馬帝國與中國之間連接起來。但除了這兩大帝國之外,作者提出也還有其他的政治勢力對這個貿易網絡造成可觀影響,只不過因為文獻資料不足而未被注意。同時,與海上絲路相對的「陸上絲路」當然也無比重要,這條絲路將在後面有更進一步的闡述。 ◆從歐洲穿越海上絲路走過印度洋,第五章〈恆河〉將帶我們步上印度次大陸,以「恆河」為主軸,帶我們理解這片大陸上的地理、文明、宗教是如何相互交織演進,帝國與政治版圖是如何變化,在世界史上的角色又是什麼。 ◆接著,第六章〈長安〉來到了這座西元七、八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看見當時這座大城的規劃與運作,以及城中的日常生活。作者也在本章從對中國文明影響最大的兩條大河「長江」與「黃河」,帶我們簡單理解中國的農業,以及其和歷史上政權更迭有何關係,並從隋朝與唐朝的興衰為例,讓讀者見微知著了解中國朝代的政治運作。 ◆「地中海地區之於西方,猶如中國之於東方。」在第七章〈拜占庭〉,作者就帶我們回到西方的地中海,以「拜占庭」也就是現今的伊斯坦堡為中心,遍覽從西元前五百年到西元後五百年之間這一千年間地中海地區的歷史與帝國版圖更迭,進而理解這個地區之於世界史的重要性。 ◆接著在第八章〈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作者故意將視角置於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這個位於中亞的哈薩克小城市,帶大家跳脫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史觀,並帶我們認識中亞這個連繫許多文化的區域的歷史,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匈奴」與「蒙古帝國」了。 ◆離開歐亞大陸,第九章〈秘魯北部的莫切河谷地〉帶我們一口氣跳回到西元一千五百年前,來到南美洲早於印加文明的「莫切文明」,讓我們看見有些文明雖無文字,卻仍有著高度文明發展。除了莫切文明外,中南美洲後續還有許多文明如多爾梅克文明、馬雅文明等其他擁有城市聚落的高度文明也是如此,本章皆將簡單介紹。 ◆接著在第十章〈特諾奇提特蘭與庫斯科〉,將從這兩座分別是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的首都,繼續介紹中南美洲文明發展,當時的生活與政治,以及後來歐洲人是如何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陸續越過大西洋,進而進入中南美洲及北美洲,進行延續至今的征服及殖民。 ◆當西班牙人在十四世紀開始移民加勒比海地區時,葡萄牙人正忙於往東繞行非洲並繪製非洲地圖。在第十一章〈基爾瓦〉,就將帶我們簡單瀏覽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之間,非洲地區的貿易、文化與政治,以及在葡萄牙人及後續歐洲其他各國進入後為非洲帶來的轉變,當然包含其中最重要的「奴隸制度與奴隸買賣」。  ◆在跟隨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前往美洲與非洲後,第十二章〈印度的沙賈汗之城〉我們將跟著葡萄牙人繼續前往印度,見識當時影響整個印度歷史轉變最重要的地區: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對印度持續發揮影響力的國家——十六至十八世紀的蒙兀兒帝國。但到了十八世紀後半,由於印度的區域化與區域性戰爭,使得歐洲人得以快速在印度取得重要地位,進而使印度淪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本章亦將詳述其過程、原因與影響。  ◆大英帝國在印度取得統治權,說明了歐洲海外拓殖的成功。但在一七七零年至一八三零年這七十年之間所發生的「大西洋革命」,包括北美洲的獨立,以及同等重要的: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也正式終結了許多早期從事海外探險的歐洲國家政權。第十三章〈海地北岸的法蘭西角〉就將聚焦闡述這段對一般讀者可能相對陌生的歷史,並讓我們看到,小人物、農民、工匠、工人和奴隸有時也跟知識分子及資產階級一樣,可以影響歷史的發展。 ◆第十四章〈美國!〉,顧名思義要說的,就是這個相對年輕的國家在初期獨立後如何從十三州開始發展、擴張,接納來自歐洲的大量移民,並在經過南北戰爭以及工業化後,最終成為現在我們熟知的世界強國。  ◆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隨著歐美許多國家將工業生產外移至其他國家時,亞洲如印度與中國等國家雖然也有工業化地區,但在國際上的影響相當有限,只有一個亞洲國家除外——「日本」。第十五章〈北海道〉,作者罕見地將視角放到「北海道」,從這個自古以來屬於藩屬地的化外之地開始,切入探討日本近代最重要的國家改革「明治維新」,並回頭從十七至十九世紀江戶時代述說西洋國家進入日本前後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帶來的巨大轉變,明治維新又如何帶領日本成為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積極往外殖民擴張的大日本帝國,最終又為何走到在二戰結束被投下原子彈成為戰敗國的局面。  ◆十八、十九世紀之交,一座城市突然在歐洲眾城市中竄起——柏林。第十六章〈柏林〉即從這座具代表性的城市出發,帶我們由近及遠,看這座城市、德國以及整個西歐在這個時期的發展,以及近代史上影響國際甚巨的幾場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美蘇之間長達數十年的冷戰。  ◆談到近代影響世界的重要思想,不可免地一定得談到「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第十七章〈聖彼得堡〉就從社會主義的發源地出發,帶我們理解俄國的近代史,從一、二次世界大戰、史達林的恐怖統治到戈巴契夫的改革,終至蘇聯的解體,認識這個國家在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位於西非迦納的沃爾特水庫,由迦納獨立後的首任總統恩克魯瑪興建於一九六零年代初期,是為了防止殖民結束後大型國際企業對國內產生壓倒性影響力,因而展開迅速現代化計畫的一環。而沃爾特水庫與恩克魯瑪的興衰,正是二十世紀中期非洲去殖民化浪潮歷史的縮影。第十八章〈西非的沃爾特水庫〉即由此為軸心,帶我們理解非洲殖民地與殖民母國錯綜複雜的關係,在成功獨立後又面臨什麼樣的問題與難關。 ◆開羅,阿拉伯世界中唯一一座超大型城市,也是密集發生、解決衝突之地。它也位於阿拉伯世界三大區域的交會處:深受歐洲影響的北非、因有豐富石油礦藏而徹底轉變的阿拉伯半島、從巴勒斯坦到波斯灣之間的肥沃月彎,更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的總部所在地。第十九章〈開羅〉就從這座城市出發,帶我們認識近代阿拉伯世界的興起與轉變,以及其內部與外部的政經局勢與矛盾是如何產生,包括巴勒斯坦問題、兩伊戰爭、伊斯蘭激進組織,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伊斯蘭教」在這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走入國際交流盛行、通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地球村」的概念已深植人心,似乎在這座村子裡的人都平等共享著所有資源,也共同分攤所有的風險,但事實絕非如此。在這座涵蓋全球的巨無霸城市裡,仍有著位於市中心的富豪區與貧民窟,其間差異之大仍令人咋舌,而且貧民窟甚少獲得來自市中心的援助,市中心的居民為了防止貧民遷入,甚至打造起城牆邊界。但即使如此,這個世界仍透過成立許多國際組織試圖克服這種難題。最後一章〈全世界〉談的即是從十九世紀開始至今曾出現過、或是至今仍存在的各式政府間國際組織,包含維也納會議、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聯盟、聯合國、綠色和平組織等,我們將在最後看見這些組織的努力、成就及侷限,並對現今這個「全球化」世界進行反思。 ┤海內外各界推薦├ 本書作者艾華德‧弗利以其優美而清晰的筆觸,在扎實的世界史史料基礎上,建構出了一套不同以往的獨特史觀,不光在材料的蒐集上達到極致,在史識層面上也謂有擔當,不時出現的旁徵博引,更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博學素養與精神內涵,讀史可以明智,這樣的著作太值得讓人品味,且能讓人有所頓悟。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每每翻開書頁就不忍放下這本《十八個地理座標看世界史》,愈是咀嚼內裡的文字資料與深意,愈是有種醍醐灌頂之解,以至於與同好談起書中論點或資訊時,總是熱情激盪出無數的火花與充實感受,相信這本好書將可令許多歷史愛好者及學生再添智慧、新知。 ──郭雅馨/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探究全球史的方式不少,但「長時段」、「去歐洲中心觀」是要件,著重「交換」、「連結」則是主軸。至於是以議題、事件、器物、區域或節點入手,屬於各家之見,巧妙不同。本書主要是依照時序推移,從遠古到當代,選取一個個具代表性的城市或區域綜攬其所關聯的大時空脈絡,雖然單元之間欠缺首尾呼應的線性關係,但這種繽紛多元,顯然才是歷史的真實。本書在文字之外,搭配數十幅全彩插圖與地圖,使得這趟世界史的新巡禮,更為別開生面。 ──黃春木/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歷史科教師  小心,這本書會打開你的眼界! ──《信使報》(Kurier) 這本大書藏著各種我們感到陌生的事件與地點,因為我們只從歐洲的角度來看歷史。 ──《P.M.歷史》(P.M. History)雜誌

目錄

第一章 時間與空間 第一節 庫克船長對世界的探索 第二節 交織在一起的世界 第三節 基督教修士狄奧尼修斯的西元紀年法 第四節 西元前和西元後:西元紀年法的採用 第五節 其他的時空   第二章 非洲 第一節 最早的人類 第二節 征服地球 第三節 全世界的人口:人口的成長及其所導致的災難   第三章 巴比倫 第一節 人類展開定居的生活 第二節 文字的發明 第三節 兩河流域的城市、農民和游牧民族 第四節 西元前十世紀至西元前一世紀的亞述和巴比倫 第四章 印度西岸的巴里加薩 第一節 西元一世紀印度洋的貿易網絡 第二節 醞釀中的思想和宗教 第三節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路線 第四節 陸上絲路的商隊 第五章 恆河 第一節 興都庫什山和喜馬拉雅山以南 第二節 西元前兩千年左右的印度河文明 第三節 吠陀文獻與印度教 第四節 孔雀帝國與西元前第三世紀的佛教 第五節 印度教的笈多帝國   第六章 長安 第一節 西元七世紀百萬人口大城的生活 第二節 長江與黃河 第三節 中國的隋朝與唐朝 第四節 安祿山的叛變 第七章 拜占庭 第一節 西方的中國:地中海地區 第二節 腓尼基人與希臘人 第三節 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羅馬統治地中海世界 第四節 戴克里先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與西元四世紀的基督教徒 第五節 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帝國 第六節 波斯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羅馬帝國不同的繼承者 第八章 歐亞大陸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 第一節 中亞草原的騎馬游牧民族 第二節 成吉思汗與十三世紀的蒙古帝國 第三節 蒙古帝國的安定太平:一個承平的國度? 第九章 祕魯北部的莫切河谷地 第一節 西元一五OO年以前:一個地球,兩個世界 第二節 陶器所呈現的美洲歷史 第三節 奧爾梅克文明、馬雅文明及其他 第十章 特諾奇提特蘭與庫斯科 第一節 西元一五OO年以後:兩個首都及其終結 第二節 征服大西洋 第三節 哥倫布的錯誤 第四節 新西班牙與新卡斯提亞 第五節 葡屬巴西 第六節 較晚開發的北美洲 第十一章 基爾瓦 第一節 非洲在哪裡? 第二節 史瓦希里語—十三至十六世紀東非的貿易與轉變 第三節 大辛巴威遺址 第四節 基爾瓦的毀滅 第五節 非洲的王國 第六節 奴隸制度與奴隸買賣 第十二章 印度的沙賈汗之城 第一節 印度的蒙兀兒帝國 第二節 賦稅與行政治理:曼薩卜職級制度 第三節 沙賈汗之城以及其他的奇蹟 第四節 十六、十七世紀印度的輝煌時代 第五節 王位爭奪戰以及各地諸侯的勢力 第六節 印度淪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第十三章 海地北岸的法蘭西角 第一節 革命的大西洋:一七七O年至一八三O年 第二節 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糖和咖啡 第三節 盤根錯節的法國大革命 第四節 盤根錯節的聖多明哥奴隸革命 第五節 拉丁美洲的革命 第十四章 美國! 第一節 美國的獨立革命:一七七O年至一八OO年 第二節 美國和歐洲國家 第三節 白人移民壓迫原住民 第四節 南北戰爭: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的美國內戰 第五節 經濟榮景與大型企業   第十五章 北海道 第一節 開發日本北部的化外之地 第二節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生活:十七至十九世紀 第三節 西方的野蠻人來了! 第四節 自一八六八年展開的明治維新 第五節 與西方列強並駕齊驅:大日本帝國 第十六章 柏林 第一節 一座歐洲的新興城市 第二節 普魯士、哈布斯堡王朝和一八四八年革命 第三節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 第四節 現代性的實驗室 第五節 兩次世界大戰與歐洲國家的內戰: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五年 第六節 分裂與統一:柏林圍牆 第十七章 聖彼得堡 第一節 社會主義對於未來的展望 第二節 沙皇的城市 第三節 彼得格勒一九一七年/一八年:世界大戰與世界革命 第四節 史達林的現代精神與恐怖統治 第五節 列寧格勒圍城戰: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四年 第六節 落實的社會主義 第七節 卓越的改革者:戈巴契夫 第十八章 西非的沃爾特水庫 第一節 「黃金年代」:迦納的迅速發展 第二節 「改變的風潮」:非洲殖民地的獨立 第三節 英國的模範殖民地 第四節 恩克魯瑪總統的成敗浮沉 第五節 繁榮過後 第十九章 開羅 第一節 二十一世紀的超大型城市 第二節 阿拉伯世界 第三節 巴勒斯坦問題 第四節 納瑟爾、阿拉伯國族與現代精神 第五節 伊斯蘭教才是解決之道? 第二十章 全世界 第一節 一座涵蓋全球的巨無霸城市 第二節 國際性的十九世紀:從維也納會議到奧林匹克委員會 第三節 作為世界政府的國際聯盟: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四六年 第四節 二戰之後:從聯合國到綠色和平組織 第五節 全球化社會 後記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以數百頁的篇幅呈現人類從尼安德塔人時代到現在的演變,是過去這幾年,我告訴朋友自己正進行的工作。從手斧到電腦,從野牛肉到漢堡,從岩洞到高樓大廈,從屈肢葬到骨灰葬,從家族到國家再到聯合國,這一連串的發展不啻為一部人類的進步史。多麼美妙啊!      事情的進行總是這樣,往往在經過一番深思後,才開始碰到難題:其實不是所有的尼安德塔人都食用野牛肉,因為尼安德塔人所停留的地方並非都有野牛存在。有些尼安德塔人以吃食椰棗、草籽、蝸牛與貝類維生,有些則以大型動物骨頭和毛皮所搭建而成的棚子,作為遮風避雨的棲身處所,所以不一定都住在岩洞內。在尼安德塔人時代,世界上其他地方還存在其他人種,而且考古學家還依據截然不同的墓葬文化指出,這些人種的外貌、能力和文化都不同於尼安德塔人。此外,同一人種的不同族群,也說著不同的語言。儘管如此,尼安德塔人在歐洲,已與具有不同體質特徵的現代人混居、交媾並育有共同的子女。由此可見,世界史沒有確切的起點,而是一座迷霧朦朧的廣大空間,其中同時發生的種種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但我們對此卻所知不多!      在當代的生活裡,人類的差異性並沒有降低: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吃漢堡,而且有人仍是野牛肉的愛好者;許多人既不住在、也根本不想住在高樓大廈裡。在中歐,把已火化的遺體放入骨灰罈的殯葬方式雖然愈來愈多,但也有其他地區的人們執意採取不同的喪葬形式。地球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運作,並非像聯合國所設想的那樣。其實在現在這個時代裡,人類也存在著相當不同的族群,而且族群之間的能力、文化和語言仍具有高度的差異性。只不過在當代的廣大空間裡,迷霧比較稀薄,因為我們已遠比從前更了解對方,而且只要我們願意花時間,掌握所有可取得的資訊,還能大大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但如果我們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解排除在外,那麼當代就和從前一樣,仍是錯綜複雜的。      在世界史未知的起頭和未知的終結之間,不是只有進步而已!歷史不是接力賽跑,其中訓練有素的參賽者會根據預先設定的計畫,快速且合作無間地將接力棒依序傳遞下去,而抵達比賽的終點。實際上,許多人在歷史的起點和終點之間,或彼此交流或無法相互了解;或學習或遺忘;或主動掌控或被掌控;或追求幸福--卻也往往以失敗收場。世界史也不是一條專為英雄設置的障礙賽賽道。它比較像一張沒有人指導而被每個人織得亂七八糟、厚薄不均、滿布孔洞與裂縫、織線長短不一、且混雜數千種互不相配的顏色的地毯。數十億人曾把他們的行動、言語和思想織入這件地毯裡,而大部分的人在編織時都沒有比較長遠的規畫,而只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說什麼或在思考什麼。有些織線會由其他的人繼續編織,有些卻沒有。如果我們抬起這張地毯,或許可以更精確地觀察到,某一處所出現的孔洞、裂縫、鬆脫的線頭、織線的交錯,以及不同的視覺效果,甚至還能辨識出其中的圖案。      一位參加接力賽的運動英雄似乎比一件滿佈孔洞和裂縫、織得亂七八糟的地毯,更令人印象深刻,而這就是歷史!當首位將我們的世界視為整體的人出現時,便足以證明這一點: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James Cook,一七二八-一七七九)在三次前往太平洋的長途航程中,訪遍世界五大洲,而且還確認了一件事實:地球上已不再有未發現的新大陸!他把幾條長長的織線編入歷史的地毯裡,這些織線不僅觸及我們的歐洲,還延伸到世界各地。當我們更仔細審視庫克船長的生涯與死亡時,便可以明白為何值得把小人物和大人物、英雄和失敗者、進步和斷裂及遺忘的故事,統統一視同仁。      人們如果以世界性的關聯性來看待歐洲歷史,那就行不通了。舉例來說,中國曾留下一些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的精神遺產,雖類似歐洲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但卻沒有真正受到像歐洲中世紀那般的危害。在印度的歷史裡,也沒有出現過像歐洲中世紀那樣的時代。就中南美洲而言,一四九二年之後的數十年最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西班牙人的占領。人們或許可以勉強把中南美洲這個重大的歷史轉折,比擬為歐洲中世紀和近代之間的文藝復興,但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者對即將進入的近代所抱持的信心和希望,似乎和原本繁榮昌盛的印加帝國及阿茲提克帝國的衰敗沒落毫不相稱。難道我們可以說:受到暴力和外來瘟疫的侵害而在一世紀內喪失百分之九十人口的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當時正躬逢美好的新時代?對澳洲原住民來說,一七八八年歐洲白人的到來,其實就類似一四九二年在中南美洲所發生的那場大災難。澳洲這起重大的白人移民事件,和歐洲的法國大革命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然而,這兩者在內容上卻毫不相干。此外,對亞洲的中國、日本和印度歷史來說,不論是一四九二年、一七八八年或一七八九年,都無法作為具有時代畫分意義的年份。也許發生於一九一四年至一八年期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各地的人首次能共同感受到的重大事件。也許一九二九年至三三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發生的核心時間是一九四一至四五年,但在世界各地區卻以不同的時間開始和結束——才具有深遠的影響力。雖然今天的國際社會已統一使用西元紀年法,但世界史仍是一部包含了多樣紛呈的時代的歷史。至於世界史從何時開始算起,那則是定義的問題。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世界史是張巨幅大網絡;而我們,又在什麼座標上?
◎文/臉譜編輯部      回想一下,市面上大多歷史書在讀者的閱讀經驗中,不乏以單一器物或物件來探討文化中某一方面的古今沿革的微觀歷史;也或許,有些人則獨鍾採用宏大敘事、並試圖在人類所有過往經歷中,找出某種「模式」或「規律」的大歷史,好鑑往知來。我們該怎麼描述自身所在的世界,從古至今數以萬年計的漫長故事?又該怎麼將地球這廣闊的空間中,人類繁盛豐富且相互迥異的文明發展歷程交代清楚?      就連德國杜賓根大學近代史學家艾華德.弗利都為此苦惱了好幾個月,甚至將早早提給出版社的寫作大綱,不得已之下全盤推翻、砍掉從頭構思起本書。弗利教授不願落入同樣的窠臼。他想找到歷史觀點上的突破口,摒除過去大家看歷史時,彷彿在觀賞著一條條為英雄、贏家們所設的接力障礙賽道那般的狹隘性。      作者給的答案是否定的。於是,他精心挑選十八個具關鍵性的歷史現場——可能是氣象曾恢宏不凡的舊帝國,又或是盛極一時的某座古城市——另外也不遺漏這些重要地方之間的其他小節點,一一收錄進書中,以作為談史材料。與其說弗利教授在「書寫」歷史,倒不如說他想一針一線耐心縫合、拼綴出一張「歷史大織毯」,讓讀者不再只看到互不相干東一點、西一點的碎線和破布,而有個全面而網狀相連的脈絡可依循,用這種方式來理解世界。      本書從所謂「新世界」的中美洲小國海地,來理解十八、九世紀之交歐洲與美洲多處風起雲湧的大西洋革命浪潮;從歐亞大陸鮮為人知的地理中心點:希德巴,來了解蒙古人的攻城掠地,以及他們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和沿線貿易城鎮帶來了何種影響;更要以西非迦納的沃爾特水庫切入,了解非洲人把西方殖民政權逐出黑人的原生大陸後,各國的解殖過程中遇上什麼樣複雜難解的瓶頸。上述這些往往並非大家最熟悉的全球地緣核心之地,卻在歷史進程中牽一髮而動全身——跟著作者弗利獨特的視角看待世界史,讀者必將對自身定位與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認識。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艾華德.弗利

德國歷史學家,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德國西北部的大學城明斯特(Münster)附近的小鎮諾圖爾恩(Nottuln),而後就讀明斯特大學,主修歷史與天主教神學,並於一九九二年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二OO一年,教授升等論文獲得通過後,曾任教於亞琛大學和特里爾大學;二OO八年起,轉任杜賓根大學近代史教授,並於該大學主持世界史研究計畫。他曾發表過許多關於德國、奧地利和歐洲歷史的論文和著作,而且還於二OO九年出版《巧克力的問題》(Schokoladenproblem)這本特地為青少年撰寫的歷史書籍。

基本資料

作者:艾華德.弗利(Ewald Frie)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0-08-04 ISBN:9789862358542 城邦書號:FS0119 規格:膠裝 / 全彩 / 46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