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宗教 > 佛教
光在,心自在〈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光在,心自在〈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

  • 作者:釋悟因
  •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8-04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一生必讀的經典經文 佛法經文中,最跟觀音菩薩信仰相應的當屬〈普門品〉!現代人生活忙碌,〈普門品〉的簡短易持是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每天只要花個短短十分鐘讀〈普門品〉,就是心的修行了! 香光寺住持與觀世音情感 悟因長老尼在書中不僅分享她出家前與觀音的因緣,還藉由許多生活見聞來闡述〈普門品〉經中真實義,看似出世間的教法,卻能如此平易近人、讓讀者應用於日常,有機會習菩薩的智慧、重新審視及端正自己的心。 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因緣而名叫「觀世音」呢? 〈普門品〉的品題中,「普門」又是指什麼意思?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性格又為何? 這些常存於世人中的疑問,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本書為悟因長老尼講說〈普門品〉的集結,全書分為八章,首先由「何為觀世音?」、「何為普門?」起頭,再搭配長老尼平實的文字,生動的解說,讓你與經典拉近距離。 這不僅是一本佛經論述,更可透過與悟因長老尼的四個約定「讀觀音」、「背觀音」、「念觀音」以及「做觀音」,重新審視自己,思考人生種種苦果、苦因,並把信仰轉化成為具體的力量和行動,學習菩薩的大慧!

目錄

序 第一章:一切,從最初的因緣說起 何名「觀世音」? 「門」的意義,是阻礙?或通道? 譯者的文采,推動流傳後世 花開見佛,經題藏深義 第二章:放長線的修學之道 先按捺好自己的身與心 面對內憂外難,愈要練習「心不亂」 〈普門品〉三答釋疑人們的三問 第三章:活著好難?日常裡的災與厄 生活如驚濤駭浪?人生裡的七難 心也要排毒!我們與「毒物」的距離 邁向里程碑,圓滿求子夢 第四章:念佛做為修心的起始 功德的較量——念多少才夠分量? 每一念都是佛的種籽,貴不在多,重在深植 修心即修身,愁苦不纏身 如何認識內心的真實狀況? 一念為始,念念清淨,心心相應 第五章:在俗世喧囂中尋找安頓心 娑婆世界苦,心如何離苦? 嚼苦不味苦,何以起「願」心? 反省與內顧,度化工夫在己身? 廣納各階層,開一扇窗引入光 眾生皆平等,每顆心都需被關照 本性具足,從中找到自己 遇緣則有師,培養善根的因緣 第六章:從物質界昇華的「心」練習 「施」有三種,不拘於形,貴在施予心 轉受為施,慈心擴及,菩薩提醒我們的事 第七章:一偈念誦,反覆持從 重頌長行:如何拔苦與救難? 孤起頌:釋「觀」與「音」 第八章:轉化成自助助他的力量:總迴向 邁向身持香、心有光的修行法門,讓我們一起做四個約定 堅持下去,因緣具足時,菩提種籽自然會萌芽 迴向

內文試閱

   2放長線的修學之道      . 先按捺好自己的身與心      甭在意他人眼光,心懷感恩領受,就是自己的   一般講〈普門品〉都在講靈異、靈感。觀世音為什麼能夠感應人間的苦難?祂用慈悲、願力來感通、普門示現,化解眾生的眾多災難。      當年,我剛出生就做了觀世音菩薩的「契子」。我家有一尊魚籃觀音,手提著魚籃,裡面有一條鯉魚;觀世音菩薩是站立的,相貌莊嚴親切。這尊魚籃觀音被當成我們家的傳家寶。      我要講我家魚籃觀音的靈應,一件真實的故事。      小時候,每天早上,爸爸漱洗後就先上三炷香,拜觀音媽及祖先。我們家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媽」,有些地方則稱為「大媽」或「觀音佛祖」。後來我出家了,我跟爸爸說:「怎麼是觀音媽呢?怎麼是稱呼大媽呢?是觀世音菩薩!」爸爸說:「那就是觀音媽啦!」      每天早上,爸爸虔誠點香禮拜菩薩、祖先;也拜門口;也敬三杯茶。      我曾問:「爸爸!您為什麼對觀世音菩薩這麼虔誠?」      爸爸說:「這是我們家的鎮家之寶。」      我又問:「為什麼是鎮家之寶呢?」      爸爸娓娓道來:「在民國二十幾年,剛和你媽媽訂婚時,發生一場大地震,整個村莊被震毀,許多人被埋在地下……」爸爸他可能也被埋了,大家拚命找,都沒找到。      爸爸接著說:「過了好幾天,發現房子大廳的位置好像有聲音傳來,大伙兒就去挖。發現我被壓在供桌底下,我們家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就躺在我身旁。」      我家的魚籃觀音是瓷器燒製的,被大地震震到地上,竟然連手指頭都纖毫無傷,但是,家裡其他家具卻全被震壞,無一倖存。小小年紀的我,當時聽爸爸講家中的故事,就童言無忌地說:「觀世音菩薩真會保護自己!」爸爸神情一肅,說:「小孩子不可以亂講話!」      地震後,這一尊魚籃觀音一直供奉在我家供桌上。出家前的記憶是:逢年過節,菩薩的清潔擦拭,都是我的事。爸爸不准任何人爬到桌上去擦,只有我可以。現在我出了家,也喜歡塑鑄佛像。返家時,每每端詳魚籃觀音,總覺得祂真的很莊嚴,屬於中年的、成熟的莊嚴法相。      幾年前,爸爸突然中風,走了。很多親戚朋友來家裡探問,說:「你爸爸突然去世,就因為你家供奉的觀世音菩薩是站著。在家人不能拜『站』 的觀音,這樣不能保佑你們!」      我弟弟回應說:「觀世音菩薩以前保佑爸爸,後來又保佑爸媽生養孩子,傳了一代又一代,一家平平安安!這尊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家的鎮家之寶,我們還要繼續供奉!你們不可以亂講話啦!」      觀世音菩薩已經跟我們家族的生命完全結合,是我們家的信仰,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祂是這樣保佑爸爸,讓爸爸從大地震的倒塌屋礫之中死裡逃生。而我,彷彿也受到菩薩的護佑,護佑著我出生、成長、出家,一路平安至今。      觀音心,媽媽心,成長路上的溫暖心      我剛出家的時候,還是很想家,覺得離不開媽媽。在家的時候,媽媽縱容我,讓我「鼠牛虎兔」隨便說話。所以,剛出家時真的很不適應,不免就哭了。尤其是到了生日的時候,更是想家、想媽媽。我問師父說:「在這裡,我不能夠侍奉父母,怎麼說是報父母恩?我要回家!」      師父說:「你想回家,可以呀!你的生日就要到了,回家前,先到大殿誦一卷〈普門品〉,然後再回家。」      我來到大殿,認真地讀一遍〈普門品〉。儘管我小時候就侍奉觀世音,做觀世音菩薩的契子,但是,知道佛教有〈普門品〉,是在出家以後才看到的,才知道我拜的「觀音媽」就是「觀世音菩薩」。      師父問我:「你知道生日的意義嗎?你想回家,是希望媽媽煮紅蛋、煮豬腳麵線給你吃嗎?」      我說:「不是啦,就是會想媽媽,我想念她對我的照顧。」      師父說:「喔!你幾歲了,還這樣?母難日耶!你來到這世間,是母親受災受難的日子,還想著回家讓媽媽侍奉喔?還說沒有回家孝養父母!你這叫報母恩嗎?」      聽了師父直白的話,真的很不好意思,還是留下來算了。真的喔,剛出家會幾進幾出喔!道心是很堅固;佛法也很喜歡;有佛經讀更喜歡。可是,問題是,總感覺好像缺少了什麼,覺得如果有媽媽在一旁,會很不錯啦!      「有時候我們說媽媽的心像觀世音菩薩的心;觀世音菩薩的心像媽媽的心。媽媽像觀世音菩薩嗎?才不像呢!媽媽會發脾氣,媽媽的脾氣有時比兒女大,還會鬧情緒、生煩惱,有時也帶一點點造業。」師父繼續說著……。      那時,聽師父講這些,我似懂非懂。讀了〈普門品〉,領會到觀世音菩薩跟世俗講的不太一樣,不是只講救災解厄,而是在講人性深層的那一面。媽媽陪著兒女長大,而觀世音菩薩好像可以陪著我們走更長遠的路……。如果佛門有這些可以學,我可以留下來—我當時是這樣想,才堅定意志的。不然,我這人是很難搞定的。      初出家的那一段時間,在佛寺裡,每天吃過了午飯,不是去經行,就是禮拜觀世音菩薩。寺裡有長老比丘、比丘尼帶我們。我們到大殿集合,大家穿著海青,排隊、禮拜觀世音菩薩。有時候拜十二拜,有時候拜三十二拜。一面拜一面念:      「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拜下去,起來接著再念:「弟子心朦朧……」如果今天長老比較累,就帶我們拜十二拜;有時候,他大概也喜歡拜,就帶我們拜三十二拜。      「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念臺語才好聽。念完,拜下去,再起來合掌;再念一遍,拜下去……。我是這樣長大的。剛出家還是需要有人帶領,不是一開始就能夠成就道業的。      現在,在我的道場香光寺裡頭也舉辦兒童營。小小年紀的兒童很聽話,排好隊,照這樣念,拜下去,引磬「噹!」起來。大家拜得很整齊、很虔誠!平時,做父母親的也可以帶孩子到佛寺,大家一起念、一起拜,給孩子播下菩提善根的種籽,陪孩子成長。滿好的!      現在的父母,往往習慣把孩子託交給老師;託交給成績、分數,多可惜啊!孩子的成長路需要有人陪伴,讓他們從小喜歡觀世音菩薩,也教孩子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不是等到遇到災難才拜,而是平時就慢慢薰習,比一直玩手機好太多啦!      我的師父是這樣陪我走過成長路,同時,自己也慢慢培養善根。學佛,還是要有人陪著走過成長路,不是一蹴成佛。事實上,我的師父代替了觀世音菩薩教導我、陪伴我,讓我從某一個階段,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跨過去。      觀世音菩薩,祂是陪伴成長的觀世音!      3活著好難?日常裡的災與厄      . 心也要排毒!我們與「毒物」的距離      靜心不蒙昧,遠離無妄之災      修行遠離貪、瞋、癡,這是個人的內在修為。而前文所說的各種災難,是別人的陷害或是意外的災害。修行是要遠離貪、瞋、癡煩惱,這是基本功。但是,沒有貪、瞋、癡,會不會遇到災難?還是會。      講個故事,這是當事人親口說,千真萬確真實發生的事。民國六十幾年的時候,有一位居士在林務局工作,他偶爾會被調派到深山去偵查森林的景觀,或丈量樹木栽植的程度。他們一團人進山,常常走到哪裡就在那裡紮營,一住就住上很多天。他們翻山越嶺,有時是林中還沒有開闢路徑,都得靠原住民帶路。原住民也幫他們找水、挑水及準備伙食。      他跟我說,有一次他們進山去查看,預訂中午回帳棚區吃飯、休息。回程時他跟同事說:「我需要小解一下,你們先走。」      同事說:「好啊,我們慢慢走,等你。」同事就慢慢走,他也一直聽到同事們講話的聲音,可是,不久之後,轉個彎就看不見他們了。      同事們回到營區,沖涼、沖腳準備吃飯,發現他還沒回來。哪有小解去這麼久的?原住民知道出事了,叫大家把鍋蓋、臉盆拿出來拚命敲,弄出很大的聲響。他們一路走、一路敲,既心慌又著急,卻怎麼也找不到人。過了一個多小時,才見他從亂七八糟的草叢裡爬出來,嘴巴塞滿了樹葉和泥巴。      大家七嘴八舌地問他究竟怎麼一回事。      他說:「我看到一隻母雞,想把牠抓來加菜。但是母雞一直跑,我一直追,就塞在那邊了。」他是不是見鬼了?大家找到他時,見他整個人還迷迷糊糊的。      一段時間以後,他下山回臺北,太太陪他來寺裡拜佛。那時由我接待他。他太太說,不准他再進山做外勤了。但是不准歸不准,公務機關派外勤也不能拒絕。外勤最大的好處是薪水高一點,有加班費。      她不准的原因是:「孩子還小!」      他則是認為:「趁年輕多賺一點!」      我的想法是:職務是奉獻,難免會遭遇各種狀況,要多念佛。      我說:「你的命是撿回來的。既然重新活過來,要好好地用功。」從此以後,他就開始持〈大悲咒〉,持得很精進。      我帶一點戲謔地問他:「怎麼跑到山裡去追母雞呢?」      他回答:「當時,心裡也沒有很清楚。」其實,是自己一時蒙昧,貪心鬼生啦!      癡,有時候以各種型態出現。蒙昧、不清楚當下的狀況,乃至只看眼前而未能明白緣起,都是屬於癡的範疇。所以,要常常靜心,每天作功課,心思愈來愈澄明,從而生起正見、正行。

延伸內容

原來他/她就是觀音菩薩
  有位老居士,跟我一樣,年紀一大把了。她和她先生經營一個將近三十年的麵攤子,最最搶手的就是手工水餃,每天天未亮,就已經有人排隊搶購。站在攤子前的她流著汗,手沒停過,一邊打包一邊算錢,那汗水直流浸入圍在脖子的毛巾,擦個汗都沒空。      你讚歎她的水餃還是其他麵類產品,她總是從頭說起——她先生以前是運動國手,家裡擺著整排的獎盃。原本生活過得還不錯,孩子一個個落地。直到她的公公過世,夫妻倆才突然驚覺,家中經濟一下子沒了靠山,總不能靠著獎盃養孩子吧?該怎麼辦?      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先生提議:「這樣好了,我做麵,你煮麵,我們經營麵攤,不必求人,還能給麵食增加價值。」就這樣,她跟著先生一起打拚。      她看到世間很多幻相,知道不需要用自己攀爬不到的高度,來要求自己和子女,一枝草一點露。她說:「我們就老老實實,踏實做事。」又說:「人要知人,才是有智慧;可是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人類是一種「講故事的存在」。但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故事,因為個人並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一個原子,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而形成的。這位老居士說的:「能自知,才是真明白。」如果你要回答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和想做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講通了自己成長的故事,理解這些經歷,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標和需求,你才能真正回答這些問題。      社群的紐帶關係,不僅構成你這個人,也不只是團體中的情感依賴。就算是個人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依然是和所處的家庭、社會有著緊密的紐帶。也正是在這種紐帶關係中,你有了歸屬感,也知道了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普陀山隔岸住著一個以殺豬為業的人,家中還有老母親。他大清早出去做生意,晚上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地回家倒頭就睡。回來時,如果母親開門稍微晚一點,就會被他拳打腳踢,還常出言不遜。      每年都有好多香客朝聖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有天,這兒子想說,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遠道來朝拜?於是他決定去看個究竟。      這人一早就乘船出發,黃昏時抵達普陀山。在山上到處逛,一座寺廟走過一座寺廟 。天黑了,他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觀世音菩薩殿前念佛,威儀莊嚴。見到德相莊嚴的老和尚,他問:「師父,我是來找觀世音菩薩的,請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啊?」老和尚說:「觀音菩薩外出,真不巧。」「去哪裡呢?」「聽說要去隔岸某村的某戶人家。」「某村的某戶人家,跟我家很像耶!」「是嗎?」「我如何可以找到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出門時,穿著一件破棉襖,反著穿鞋子的。」      兒子心想,一定要看究竟。老母親每天念佛吃素,老和尚說的某村某家——該不就是來我家啊?他急忙趕回家,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猛敲門,敲門聲又大又急。把已經躺下的老母親,從睡夢中驚醒。一把老骨頭,怎應付得了這陣陣的聲響。棉衣一披,拖著鞋子,急急忙忙趕緊開門。兒子一見到開門的人,「一身破棉襖,反著穿鞋」,這一幕竟然是自己的老母親——他抱著母親痛哭,錯愕的老人家不知發生什麼?只能口中不斷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      日後,這個兒子會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永遠也繞不開那開門一見的身披破棉襖,反著穿鞋的老人家——我們在這個家庭成長,在這個社會工作,它塑造了你的身分認同、生活理想、道德感與責任意識。而在開門那個剎那,終於明白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重點,讀者可再詳參本書的解釋。其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有個定型句,大家要反覆思量、體會,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何身,可以帶入各種身分、角色、性別、職業、種族……——無論你身處何地,你的選擇與追尋,對自我的理解,都是與你所對應的環境一起,無法脫離群體與你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中,你要生存、要奮鬥、要成為你自己——觀音菩薩會不斷跟你建立紐帶,那些在你落魄或成功、快樂或悲傷,包容你、接受你、從生至老死,和你重新找回那些穩定的依戀關係、深刻的歸屬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的人們,原來他/她們就是觀音菩薩。就在你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就在你一心喊出:「觀音菩薩,求求你!」你就會發現觀音菩薩,抑或觀音菩薩就會發現你。      我跟煮麵的老居士結緣,是我任職寺院監院的時候。法會期間,她很熱心問我:「師父!你做法會,我來煮麵給大家吃,好嗎?」我答應了,於是她開始煮麵,騎腳踏車載來給大家吃。當時的我,已出家多年,從我重拾書本,到以一個出家人的身分參加大學聯考,大學校園的青春朝氣,至今還十分清晰——我是一個佛教比丘尼,不應該只是關在寺院裡個人修行,還要具足更多因緣,不斷學習,與人結緣。——辦法會推廣共修,共修需要有人護持大眾麵食。觀音菩薩一定是聽到我的祈求,於是分身——千手千眼來煮麵給大家吃。      然後呢?這故事還沒說完。讀者還是多多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心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重新面對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在災難平息中祈願,人人都能所求如意,尤其是當講起自己的故事時,是多麼滿足、多麼肯認、多麼歡喜生命中所有的觀音菩薩。      一起,時時虔誠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悟因 序於香光山寺 2020年夏安居中

作者資料

釋悟因

釋悟因法師, 1940年出生於台中清水。1957年出家受學於白聖長老、明宗法師、天乙法師。1959年於十普寺受具足戒。1963年畢業於中國佛教三藏學院後,依止高雄興隆寺天乙法師修學。 秉持佛門女眾可以有更大的發揮與奉獻潛能的信念,於1980年創辦香光尼眾佛學院,並接引尼僧共住、共修、共學。1985年尼僧大眾共識成熟,乃標舉香光尼僧團。現任香光尼僧團方丈、香光山寺住持、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香光莊嚴雜誌社發行人兼總編輯。 法師屢次受邀至三壇大戒會場講戒,1996年受「西方尼僧戒律生活營」之請,於印度菩提伽耶為來自英、美等17國的八十餘位尼眾講比丘尼戒,並鼓勵藏系與南傳的西方尼眾建立「比丘尼僧團」。也於2015至馬來西亞佛學院、2018年至美國舍衛精舍(Sravasti Abbey)等地,為各國尼僧或僧眾講授比丘尼僧團建僧經驗及交流新世紀比丘尼弘化案例。 2016年榮獲第15屆「國際佛教傑出女性獎」(OWBA)、榮獲中華佛教比丘尼協進會頒發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比丘尼貢獻表揚獎」、2019榮獲「嘉義縣傑出女性獎」。 著有《點石集》、《掬水集》、《以是因緣》、《心安了,路就開了》、《撥雲見月》《CHOOSING SIMPLICITY: A Commentary on the Bhikshuni Pratimoksha》。 更多資訊請見「香光資訊網」:www.gaya.org.tw 相關著作:《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心安了,路就開了:讓《佛說四十二章經》成為你人生的指引》

基本資料

作者:釋悟因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書系:善知識系列 出版日期:2020-08-04 ISBN:9789869901147 城邦書號:JB0143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