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佛法的喜悅之道
- 作者:確吉.尼瑪仁波切(Chökyi Nyima Rinpoche)
- 出版社:橡樹林文化
- 出版日期:2020-08-13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9折 27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77元,贈紅利1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63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深切悲傷,因為沒有什麼能永恆長久。
熱切去愛,因為眾生皆為我摯愛家人。
清晰開放,因為這顆平常心全然覺醒。
純然喜悅,因為所有這些都是真實的。
人生苦短,每個人往往背著自己的生命課題,經歷了不同的憂懼喜樂,而所有萬相的變幻,終究離不開世間一切「無常」的本質,任何的事物都稍縱即逝,這令人不勝噓唏。人們有著同樣的悲傷,應該藉由同理的心念,將悲傷的力量化為對眾生的慈愛,因為任何一切都非堅實的存在、一切都是戲論,唯用「愛」去珍惜每一個當下,唯有愛能滌除生命的三毒(貪、瞋、癡),三毒的迷霧一旦驅散,就能撥雲見日,而顯現開闊明朗的視野,如此,生命的喜悅與開放也將油然而生。
仁波切也在本書中提出五力,分別為善因力、發願力、破斥力、引發力與串習力,在放下執著、培養出離心並活在當下的前提下,仁波切認為這五力可作為生活中與臨終時的實際作為,儘管五力的運用時機與次序不一,但法法相潤,主要都是用來鍛鍊心性與證得佛智的方便法門。
目錄
作者簡介
引言
【第一部】佛法的喜悅之道
悲傷篇
慈愛篇
開放篇
【第二部】幾句心對心的建言
為何要有出離心?
如何做自己的保護者?
快樂的本然狀態
在生活中運用五力
臨終時運用之五力
愚昧的出離心乃是自我折磨
【附錄】千佛寺—一份吉祥的真、善美福報
內文試閱
【第一部】 佛法的喜悅之道
1 悲傷篇
啟程
我們都知道,在著手一項新計劃時,抱持正確的態度,實有其重要性。本書是關於佛法、佛陀言教的一本書,在學習佛法時,能有一個具體的願望來激勵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學習和修持佛法時,必須明白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利益一切眾生。因此,若你能在一開始這樣想,會很好:
我現在所做的事情,具有對治自己所有煩惱和妄念的力量,它將引領我走上時時充滿喜悅的道路,直到解脫與證悟。而我想和眾生分享這份喜悅。
立下這個想法後,將會立刻改變我們。它能使我們內心感到平靜、放鬆;它能使我們向他人敞開自己,開始去注意到每個人都帶著悲傷、痛苦而來。希望他人安康幸福的真心關懷,就像一座美麗的花園,而智慧的花朵將在這裡綻放。
我們為什麼活著?
佛法將此生視為我們生生世世輪迴當中的某一世。這一世從出生開始,於死亡結束。此生中,我們藉由仰賴一些事物來讓自己免於傷害、獲得支撐。舉例而言,小時候我們仰賴父母以獲得舒適安全的生活。長大後,我們認為求學對人生有益,於是我們接受教育。學習到一定程度後,就找份工作,賺錢來支付生活開銷與消遣娛樂。所有這些我們所仰賴的事物—包括我們的家人、朋友、財產和社會地位,形塑了我們的人生與快樂。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事,其動力都來自於我們想要快樂。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然而在我們尋找快樂的同時,往往發現自己最終所獲得的結果與當初所設定的相差甚遠。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正在於,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仰賴其他事物而發生。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事物是獨立存在的。佛法稱之為「因緣和合」,因緣和合的特性就是無常。我們或許絕頂聰明、擁有許多成就,又或者我們相當幸運,事情皆按照我們的心意發展。然而,不論情況為何,這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幸運之風遲早會轉向,轉眼間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先前截然不同,再加上整個生命過程裡,我們會不斷地衰老,直到有一天離開人世,不復存在。這些話或許聽起來有些殘酷,但這就是生命的實相。如果我們願意面對現實,將會為我們打開比世俗追求更有意義的事物。
生命的意義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大多數人都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是要靠下功夫去努力獲得的。比如說,透過某些經歷、獲得某些東西或認識某些人士。然而,我們真正要尋找的是什麼呢?到底什麼才是此生能達成的?我們從過去的行為當中究竟得到了什麼?事實上,當此生結束,我們什麼也帶不走,不用說金錢或財產—甚至連自己最親愛的人,都無法帶走。生命是以非自主的方式結束,我們被迫與自己所愛的、珍視的人事物完全分離。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總是努力去獲得什麼;我們總是在念頭與想法的汪洋中飄蕩。我們或許擁有許多成就,銀行裡有許多存款,非常受人歡迎,有許多朋友和愛我們的家人;但無論我們擁有什麼,當死神來敲門的時候,我們都要與之告別。仔細想想,你是否已實現了自己所想要的一切?人生是否都按照自己所想的發展?如果答案為「是的」,那很好。但很少有人會對自己的人生完全心滿意足吧!就如藏人所說,這樣的人就如白天的星辰一樣稀少。不如還是讓我們誠實面對好了,事實上,我們總是會有好像缺少一點什麼的感覺,事情經常不如人意,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人生應該可以更好!
念頭和情緒
說來,正是我們心的運作方式讓我們很難獲得滿足。我們經常被自己永無止盡的念頭所控制。這些念頭來來去去,讓我們的心無法安住於平靜、喜悅與滿足中。我們的腦袋總是有揮之不去的念頭,認為事情不夠好,總是有聲音在耳邊說著,如果這樣、那樣就更好了。
這些想法自動轉變成認知,讓我們本能地認為事情就是不太對勁。我們從未真正放鬆,因為我們無法享受當下的本然狀態。我們總是有所期盼,也總是有想要躲避的東西。我們不斷在希望與恐懼之中切換,並從中衍生出其他情緒,而這些情緒有可能變得強大、具有毀滅性,例如執著與憎恨。當執著與憎恨形成主觀意識時,採取行動只是早晚的問題。我們會隨著慾望起舞,或刻意遠離所討厭的事物。事實上,我們的所思、所言、所行,都是心識中那些飄盪不定的情緒表現,而這些行為將帶來後果。當我們的心被念頭所迷惑,沈迷於情緒而不知自拔時,我們的行動必定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
念頭的本質
儘管我們的念頭如此負面,還會產生嚴重後果,但念頭的真正本質其實是智慧。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些矛盾,但我們必須理解,念頭本身與覺醒無異。佛法就是要幫助我們了解,念頭的真正本質沒有別的,正是覺醒,這樣的認知是我們唯一能破除念頭妄相的方式。
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要接受口訣教導、理解佛法的真正原因,以及我們之所以要將法教付諸實行與禪修的原因。如果我們繼續讓自己的念頭以現在這種方式運作,我們將永遠無法於當下獲得快樂,最終只能不斷地在逃避與追逐當中無限循環。
佛法修持並非興趣嗜好
佛法提醒我們要對念頭的殺傷力有所警惕,並教導我們要認出念頭的真實本質。佛法為我們揭示念頭的本來面目乃是智慧與覺醒,並讓我們發掘自身念頭本具的智慧、慈悲與力量。這正是佛法修持的目的—認出並熟悉念頭的本質。最終,我們將在這樣的認知當中,獲得完全的自由與自信。因此,我們必須明白佛法修持並非一種興趣嗜好,這點非常重要。理解佛法的目的、知道如何正確修持,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培養出認知念頭本質的能力,我們必須將佛法視為生活中的優先要務。
擔心
事情就是如此,世間沒有什麼事物是真正具有意義,或有任何深層含義的。無論擁有再多名聲、地位、權利、金錢,都無法讓我們感到滿足,而這些東西也都不堪一擊。我們努力工作換取自己所需,但最終當我們實現願望時,結果卻不再那麼令人興奮,很快地我們就會感到索然乏味、興致缺缺。又或者我們徹夜未眠,一心擘畫著將來,同時卻又擔心如何守住既有的資產。反觀那些沒有太多財產、身無分文的人,就只需擔心是否能填飽肚子,或有個遮風擋雨之處而已。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貧窮使人滿足。我的意思是,我們越是仰賴外在因素使自己快樂,我們的情況往往就越悲慘。
如果精神上貧窮匱乏,擁有豐富的物質又有何用?我們真正要的是快樂、安全、富足與自在,而這些不都是精神上的需求嗎?真正的幸福來自於珍惜擁有,內心無有擔憂與害怕。然而,我們卻總是向外尋找幸福感,孩童時期如此,長大成人後依然如此。試問我們真正在尋找的是什麼?是一份成功的感覺?那麼成功又代表什麼?怎樣才算成功?當我們不斷期盼、嘗試、努力、煞費苦心時,自己也不斷地在衰老,直到有一天,我們再也沒有氣力。然而真正悲哀的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走到自認為已實現願望的那個終點。
業
我們為什麼需要佛法?為何聽聞佛陀的法教是明智之舉?答案是因為我們並不明白事物的實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幻相所愚弄。事物並非它們所展現出來的樣子,所有的事物都無法長久。然而我們卻將事物看得如此真實,進而衍生出貪執、瞋恨與愚癡等反應。業就是行為,是我們過往行動留在自身裡的印記,並進而決定我們將來的經歷。每當我們喜歡或憐憫某件人、事、物,就是一種微細的惡業表現,因為喜歡屬於微細的貪執。
每當我們不喜歡或不認同某件人、事、物,也是一種惡業的微細表現,因為不喜歡屬於瞋怒(拒斥)的執著。漠然也是,「我不在乎」這句話本身就是愚癡的展現,所以這也是微細的惡業表現。如果仔細審視,很容易就會發現我們的念頭總是在貪、瞋、癡這三條軌道間來回穿梭。
簡言之,我們受到非實存的事物所吸引。正因為我們認為它們是如此的真實,所以本能地假定它們會一直存在,於是迷妄就這樣產生。對於自己所討厭的事物也是一樣,每當我們遇到嫌惡的事物時,總是認為那些討厭的人、事、物是如此的明確與真實,內心惱人的感受是如此真實且具說服力。但我們從未停下來好好思考,自己的體驗是否如實反映了事物的實相。
瞭解佛法
相較於佛教徒,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往往對自己的宗教知之甚深。但遺憾的是,佛教徒並不是這樣。老實說,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不知道佛法究竟在談什麼,也就是說,多數人並不了解佛法的精髓為何。許多人沈緬於佛教的儀式或哲理當中,但這些都只是佛法的一部分,當然,也不是佛法的精髓所在。若這些是佛法的精髓,佛教就跟其他宗教沒有不同了。從表面上來看,佛教徒所做的事和其他宗教並無差別,都是要盡力做個好人、關懷他人、保持良善等等。於是,我們就這樣告訴自己,說佛法大概就是這樣吧!其他宗教信仰上帝、真主或其他神明,而我們相信佛陀,這點大家都差不多吧!實際上,很多佛教徒都是這麼想的!
然而,作為二十一世紀明智的現代佛教徒,我們有責任充分瞭解佛法究竟在講什麼。我們究竟為何要修持佛陀的言教?實踐佛法最佳、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修行的最終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很少有人能回答得出來。沒錯,佛教徒的外在行為也很重要,但對佛教各宗派而言,最關鍵要點還是要瞭解佛法的兩個主題:二諦(兩種真理)和相依緣起(緣起法)。
二諦是指勝義諦(究竟真理)和世俗諦(相對真理)。勝義諦是指萬法的本性,事物的實相;世俗諦則是指事物的顯相,它們所顯現出來的樣子。
相依緣起是指每件事物都是依賴其自身以外的事物而出現。換句話說,世間萬法都是隨因緣而生滅。緣起法非常深奧且複雜,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然而緣起法確實是佛陀言教的核心。
佛法裡有一句著名的偈頌是這樣說的:
諸法從緣起, (一切現象都是從因而顯現的)
如來說是因, (佛陀教導了關於這些因的事)
彼法因緣盡, (以及這些因如何滅盡的事)
是大沙門說。 (這就是大修行僧所教導的)
所以,作為明智的現代佛教徒,應當把理解緣起法作為修行的目標。
何苦要修行?
在做任何佛法修持前,我們必須明白知道自己為何要追隨佛陀的言教?必須瞭解並親自體驗佛法對我們的真正意義為何?也需要知道自己修行的結果會如何?
我們之所以追隨佛陀的言教,是因為我們的感知偏離實相、我們的情緒導致自己和他人痛苦,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我們學習佛法,是因為要終止自身的迷妄,所以透過聞、思、修來親近佛法。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究竟覺醒,也就是證得念頭的真實自性。過去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念頭追著跑,以至於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事實上,念頭的自性就是智慧,是清淨無染、離於概念的智慧,而我們學習、修持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直接體驗這份覺醒。
不同的形式
佛教各部派均一致認同緣起法是佛法的核心要點。事實上,如果我們能理解緣起法,也就沒有什麼其他需要理解的了,這點是大家所一致同意的。當然,各部派對緣起法的解釋或有不同,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根器各有差別,不同傳承用其特定的方式教授,好讓大家都能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方便法門。這些法門或簡單、或複雜,儘管其呈現方式迥異,內容無非都是在講述事物如何依照緣起法顯現及其顯相的真實自性。
實修之必要
除非我們能藉由聞、思、修來修持佛法,否則就只能被念頭和習性所控制。我們目前用來思惟和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是有誤的。無論我們多麼謹慎思考,無論我們如何絞盡腦汁去理解身邊的世界,根據自己心識運作模式所得出的結論,總是與實相背道而馳。最後,我們基於這個錯誤的感知採取行動,因而導致了痛苦。
思惟 情緒和行動
不受控制的念頭讓我們無法對當下感到知足與放鬆。我們總是覺得有什麼與當下無關的事情要去做、去實現。我們內心總是有著想要追求或逃避的事情,於是壓力日漸累積。一旦我們被壓力擊倒,就會做出對自己、對別人都不利的事情。我們內心或明或暗的貪執與憤怒情緒,將不斷衍生出新的感受與念頭,使事情變得更複雜。比如,當我們認為自己與眾不同時,就會生起有害的驕傲感。當我們眼看他人事情進展得很順利時,內心的自負和自我珍視就會轉變為一股醋勁與嫉妒,使我們不開心。這一連串的心識運作過程是有害的,以長遠的角度來看也具有破壞性。
貪瞋癡
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一切念頭、感受與想法,都是構成心這部機器運作的齒輪。例如,儘管只是單純喜歡某樣東西,我們就已在忙著建構貪愛。另一方面,每當我們不喜歡某樣事物,就已經涉入某種細微的瞋恨,而每當我們有「不在乎」或「無所謂」的想法時,就是在助長自己的蒙昧和愚癡。最後,不論我們想什麼、怎麼想,都只有三種可能:喜歡、不喜歡、無所謂。我們應該明白,貪愛、瞋怒的究竟源頭是愚癡。這三點使我們迷妄的心更加迷妄,因此可以確定的是,將來我們的煩惱只會比現在更洶湧。
貪、瞋、癡使痛苦成為生命的必然。由貪、瞋、癡所衍生的煩惱越熾盛,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就越悲慘。佛法的宇宙觀談到地獄道眾生所承受的痛苦極為劇烈、難忍。但是,若我們能持續累積良善的念頭,總有一天能體驗到如天人般的愉悅。然而,這些狀態都不是長久的,它們都是短暫的。就像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一樣,天人的體驗也是無常的。只要是基於貪、瞋、癡所衍生的行為和念頭,必定會產生痛苦。
最佳啟程點
佛教徒的功課就是要打破充滿無明與痛苦的生命輪迴。好消息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具有脫離輪迴的獨特機緣。怎麼說呢?佛法將世界分為三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作為人道的眾生,我們出生在欲界,自然會有痛苦與煩惱,居住在色界與無色界的眾生,則不會有這類感知,不過雖然他們所在的地方非常美妙,但就有效且意義深遠的修行而言,最理想之處還是在人道。
雖然人身會受制於五大元素的影響,心也會受各式煩惱所苦。然而,若能獲得強而有力的指導來引領我們邁向智慧,就能迅速發展出覺醒的勝妙功德。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天界,天人的身心或許莊嚴華美,但要從無明中覺醒,卻不是最理想的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說沒有比人道更好的去處。作為人道的眾生,我們擁有能獲得解脫的一切條件。不過我們還是要把握機緣,接受挑戰,否則只能在迷妄和痛苦中蹣跚而行,當此生結束,只能背負更沉重的無明與痛苦離開人世。總之,我們未來的福祉取決於現在如何運用法教。
希望和恐懼
我們為什麼會痛苦?痛苦是因為有期待與恐懼。任何帶有希望與恐懼之處,痛苦將隨之而來。如果我們無法對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感到知足與感恩,就會一直想要得到其他的東西。同時,我們也會恐懼未知的事。我們感到痛苦,是因為世事難料,沒有任何事情是確定無疑的。我們無法明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連接下來的五分鐘之內會如何,我們都無從得知。
愛的匱乏
我們生活的時代,許多年輕人感到極度厭世,認為生活空洞乏味,生命了無意義。有些人甚至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有些人以毒品和酒精來麻痺自身的痛苦。這樣的問題不在於他們缺乏教育或資源,而是無論情況如何,他們就是深感煩悶與不快樂。還有一些孩子表現得冷漠與事不關己。這點,現代科技要負部分責任。科技能幫助人類,但當電腦遊戲將暴力變成娛樂時,也可能帶來危害。不論如何,這些情形的根源皆是迷妄。迷妄源自於哪裡?源自於愛的匱乏。
膚淺
切記不要讓自己變成膚淺的修行人。宗教信仰很容易就會變成消遣娛樂,成為社交工具或認識新朋友的管道。建立溫馨的歸屬感,摻雜著些許的信心,到各處去參加宗教儀式,嘴裡唱和著優美的持誦—如果這就是我們趨入信仰的方式,那麼我們所做的任何事都只會流於膚淺的表面形式,我們將失去宗教的真正內涵。這類事情也發生在佛教徒的圈子裡。當然我並不是說大家都不用去管寺院、法本、唐卡、特殊裝束、念珠等諸如此類的東西,而是強調我們要記住,這些都是次要的,這一點很重要。
覺知
時刻保持覺知才是關鍵。這麼做會帶給我們許多機會。佛法有很多善巧法門,這些法門廣大而富有邏輯,其智慧有如刀鋒般銳利。但我們卻經常不滿於自身所擁有的一切,轉而向外追求其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被寵壞了。可悲的是,修行者經常與修行分道揚鑣,事情不應該這樣,修行者應該與修行密不可分,合而為一。真正的修行應該既不刻板,也不狂熱。真正的修行是要時刻保持覺知,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平靜、更良善、更調柔、更放鬆、更有智慧。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
被表象困住
若能憶持佛法的根本,我們的修持自然會認真起來。我們必須知道修行的目的和重要性,否則很容易困在不重要的細節裡。真正的修行不應該只是認為佛法很有趣,或是單純透過閱讀佛法書籍和傾聽開示來獲得新知。真正的修行也不是那些具有異國風情、五彩繽紛的宗教儀式。真正的修行更不是知道如何正確擺放佛龕,外表穿著如何打扮,知道該說什麼、該有哪些行誼等。
我們很容易陷入這些表象當中;很容易就會忘記事情的重點。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說知道如何擺放佛龕不好;事實上,知道這些事情非常好,但請不要被這些細節困住,而落入事情的表面層次。唯有當我們清楚知道佛法的關鍵要點且從不遺忘時,我們才算真正進入了修行。
中庸之道
要找到修行的方法並不困難。當我們聽聞開示、閱讀經文、思惟所學內容時,會發現佛法條理分明、富有邏輯。若我們有真實的興趣,想要理解佛法並不困難。困難之處是在於要把所學銘記在心,而非教法本身難以親近。相反的,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會遭遇太多困難與考驗,這是因為佛法所著重的是平衡。佛陀一直強調,我們必須在僵化的苦修與享樂的渴求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點。佛法教導我們的正是在這兩個端點間找到平衡,此乃一切教導的目的。
作者資料
確吉尼瑪仁波切
確吉.尼瑪仁波切 尊貴的確吉‧尼瑪仁波切,是當代著名的藏傳佛教上師和禪修大師。他一九五一年出生於西藏,是二十世紀藏傳佛教最為卓著的大圓滿成就者,是被喻為「眾師之師」的至尊祖古‧烏金仁波切的長子。確吉‧尼瑪仁波切出生後十八個月,被第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噶舉派大成就者──迦竹千大師的轉世,即古印度佛教哲學家龍樹菩薩之化身。 確吉‧尼瑪仁波切投入畢生精力,致力於弘揚及保存佛法;他擅長以精要、淺顯、幽默的方式傳授佛法的核心要義、開啟眾生的本然覺性。時至今日,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往返於世界各地,親自主持佛學講座,指導閉關和禪修,持續不懈地為大眾帶來智慧的啟發。 相關著作:《佛法的喜悅之道》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