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非對稱:愚蠢或瘋狂,哪一個描述了你的世界?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內容簡介

這個世界的名字不叫做平等,差距和不公平才是! 每一場人生都值得書寫,也包括你,儘管這並不是一場對稱的人生。 全美暢銷書 2017年懷丁作家獎得主 2018年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2018年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年度選書 紐約年輕的編輯助理和年紀相差甚大的知名作家, 兩人相遇、相識、相戀、相離; 想去伊拉克,卻被滯留在倫敦機場的美籍伊拉克裔經濟學家。 深陷國家、族群、文化、歷史的矛盾 愚蠢與瘋狂,交織成最後的人生獨白。 兩三則故事,三四場人生; 彼此相稱,卻又不對稱。 人類關係中的失衡,愛情與戰爭中的不平等, 建構了我們眼中的真實世界。 本書是作者麗莎.哈利迪(Lisa Halliday)的第一部作品,甫一出版便獲得各界極度好評。運用獨特的寫作手法,將愛情、權力、財富、國家、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交織融會到字裡行間之中。 本書包括了三個乍看獨立,實際上暗藏巧思的三個章節。第一部〈愚蠢〉,描述了住在紐約的年輕編輯助理愛麗絲,和年紀相差甚大的知名作家以斯拉.布雷澤,從兩人偶然相識,到成為戀人後日常相處的過程中,產生了性別、年齡、地位上的非對稱。 第二部〈瘋狂〉的主人公,是美籍伊拉克裔的經濟學家阿馬爾.賈法里。在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緊張國際局勢下,他決定回到伊拉克探望親人,卻被移民官滯留在倫敦機場整整一個禮拜,不斷被拒絕和刁難。期間,他也回憶起過去在伊拉克的點點滴滴,以及與美國生活之間的落差。可以看到歷史、文化、政治、國際局勢的矛盾,如何影響了阿馬爾的人生。 一個是描繪都市愛情;一個是書寫文化衝突,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故事,卻在第三部〈以斯拉.布雷澤的荒島唱片〉中,以斯拉接受廣播節目主持人的訪談中,揭露了其中千絲萬縷的關係,讓人不得不驚嘆於作者哈利迪寫作筆法的高明。 跟隨著小說的文字,我們會發現書中的人物,不管是愛麗絲、阿馬爾或以斯拉,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寫照。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矛盾、不平等隨處可見,親情、愛情、金錢、權力、文化,小至人際關係的來往,大至國與國之間的角力,可以說正是「非對稱」構築了我們的世界。 外媒讚譽 「新文學的濫觴。」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非對稱》堪稱佳作,令人驚豔…… 樂趣之一在於它遵循了經典小說的傳統,即述說一個不停往前展開的故事(在這裡是兩個故事)……哈利迪用妙筆描述了衝突如何轉化為大量的時間浪費,從驅車在沙漠迂迴繞行以閃避遊蕩的綁匪,到在無窗房間待上數個小時,牆上還貼著寫有「禁止睡在地上」的標語……戰爭揭發了自由意志是特權階層的幻想,否定了結構,因此哈利迪開始創造屬於她自己的結構。」 ——露絲.瑪格麗特(Ruth Margalit),《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非對稱》堪稱佳作……哈利迪文風奇特,又妙語驚人,光是落筆成章,宛如一則對於小說現狀的評述。讀完第一遍或第二遍(或者如我這名讀者,第三遍)《非對稱》後,你會好奇其他作家何以沒有善加利用他們的自由……一本出道之作,讀來卻像出自一名多年來出版了數部作品的作者之手……真實呈現了對於將閱讀視為情感上有益、理智上合理之生活體驗者的意義……哈利迪竟然能夠同時寫出一部越界的影射小說、思想小說和涉及政治的後設小說。」 ——愛麗絲.古格里(Alice Gregory),《紐約時報書評》 「巧思橫溢……對我們來說,這段旅程就是任由自己掉入兔子洞,前往未知的地方。在《非對稱》發展到完美結局的那一刻,讀者能做的就是懷著敬畏的心回到開頭,查明哈利迪是如何一次又一次顛覆這個故事。」 ——凱倫.海勒(Karen Heller),《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這是一本出奇聰穎的出道之作……是一部以曼哈頓為背景的巧妙風俗喜劇,也是一個伊拉克裔美國家庭緩緩展開的悲劇,提出了許多深刻的問題:自由意志、命運和自由、出生當下的萬能機遇、生活如何提煉成小說……你在每一頁都會質問每一個細節:『你在這裡做什麼?』『你為什麼重要?』《非對稱》並不複雜,但不能懷著自滿的心來閱讀。無論你喜歡與否,它都將使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讀者、一個更積極的觀察者,磨礪你的感官。在末了,一名電臺主持人訪問以斯拉,問他變老是什麼感覺?他回答道:『簡單的答案是,你做事時提醒自己,把每一樣東西當作是最後一次看。很可能這真的就是最後一次。』何必拖延?哈利迪在挑戰我們,現在就翻開書吧!」 ——帕魯爾.塞加爾(Parul Seghal),《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檢視愛情與戰爭中的權力關係,既精彩又複雜。」 ——山姆.薩克斯(Sam Sacks),《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讀到小說最後,你會難以否認愛麗絲或哈利迪順利完成了一項高超的特技。如同見到體操運動員做出一個十全十美的動作後,你衝動地想立刻問她:『接下來是什麼呢?』」 ——克里斯蒂安.洛倫岑(Christian Lorentzen),《紐約》(New York)雜誌 「一則關於文學野心的寓言,手法微妙又複雜,並且採用了一個年輕女性作家能夠採取的文學形式來表現。從這樣的觀點而論,《非對稱》已經是一部『出師之作』——亦即學徒為了展現她已掌握之技法而完成的作品……我們幾乎很少從這個年輕女子的角度聽到這個故事。《非對稱》之所以勁勢強大、這般有趣,就在於哈利迪並未完全消除那種沉默,反而將之表現出來,然後引爆。」 ——亞當.柯爾希(Adam Kirsch),《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麗莎.哈利迪的處女作《非對稱》從一場失衡的戀曲開始,對一則講述不諳世故和優勢的故事來說,這是理想的橋段……愛麗絲和阿馬爾或許天真,但哈利迪明白身為人的孤獨、憾恨和痛苦。」 ——《時代》雜誌(Time) 「《非對稱》是一部技法高超、文彩照人的處女作。提拱讀者的不只是一個巧妙的結構,而是一個熟悉的世界變成了熟悉但瘋狂的世界。」 ——《新共和》周刊(The New Republic) 「正如書名所暗示,麗莎.哈利迪引人注目的處女作無疑尖銳檢視了男與女、生疏與老練、名望與抱負之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提出多到令人眼花的問題,許多達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讓讀者心生疑惑,正是此書的成功標誌。」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非對稱》用一種看似複雜的手法觸及性別和仇外等敏感話題,從我們以為是老掉牙的故事開始,帶我們踏上一段需要投入更深、觀察更細的旅程——去思考那些熟悉印象背後的源由和動機。在這個發掘的過程中,有一些相當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叫人震驚的東西。審視新小說的版圖,你立刻會發現轉彎抹角的高檔驚悚小說無所不在,明確表達當前形勢的毒牙派反烏托邦小說也處處可見。這些書之中有若干較為出色,但無論如何,《非對稱》創造了它自己的類別。」 ——《娛樂週刊》 (Entertainment Weekly) 「別出機杼的精彩處女作,一幅看似不協調的拼圖,終究完美地拼在一起……在這部小說中,形式、氛圍和論點存在著奇特的牴觸,頻頻為讀者帶來愉悅,卻從不解釋太多。重視創新小說的讀者都應該珍惜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一週選書 「一部漂亮的小說處女作……哈利迪匠心獨具,將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對藝術與生和死的關係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書單》(Booklist)雜誌「星」級推薦 「兩篇看似毫不相干的中篇小說,在這部觀察敏銳的處女作中巧妙地結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把一則故事巧妙嫁接到另一則上;這些連綴交織的故事優雅地反映出生活和藝術。」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麗莎.哈利迪的處女作一開始像是一則你聽過的故事,最後卻變成了一本你從未讀過的書。第一個謎是各個部分如何組合在一起,最後一個謎是她如何成功地完成這本書。靈巧有趣、有人情味,《非對稱》描述了藝術在不公正世界中的地位,是一部非常必要的政治小說。」 ——查德.哈巴赫(Chad Harbach),《防守的藝術》(The Art Of Fielding)作者 「哇!從某種意義上說,《非對稱》是一本罕見的書,讀到精雕細琢、結構完整的作品總會令人震驚,因為幾乎沒有小說能夠具備這一切條件:越界、深入又全面;像是從今日報紙撕下的頭條,又像是我們今日所處奇異時刻的符徵。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本書、這部作品簡直是以成熟之姿乍然問世。麗莎.哈利迪是一位不簡單的作家,快翻開從頭開始讀吧!」 ——查爾斯.博克(Charles Bock),《美麗的孩子》(Beautiful Children)與《愛麗絲與奧利佛》(Alice & Oliver)作者 「了不起,哈利迪女士獨樹一格,能把熟悉的變成陌生的,把陌生的變成熟悉的。我絞盡了腦汁,怎麼也想不起另一本對我產生類似影響的小說。《非對稱》有趣又悲傷,刻劃了人性,毫無疑問是一部大膽又充滿智慧的作品。」 ——凱文.鮑爾斯(Kevin Powers),《黃鳥》(The Yellow Birds)作者 「在《非對稱》這部小說中,輕鬆是騙人的,歡樂帶了點愁思。麗莎.哈利迪的筆下帶著讓人大笑的溫柔智慧,但在她那令人敬畏的批判目光下出現的世界,則是充滿強烈喚起讀者注意的人物。她帶著新秀小說家的活力和成熟作家的自信登上文學舞臺。」 ——路易絲.厄德里奇(Louise Erdrich),《拉若斯》(LaRose) 與《現世上帝的未來之家》(Future Home of the Living God)作者 「麗莎.哈利迪這部優雅而奇特的小說,讓人難以釋卷,也難以定義。它將我們的視線從一個在文學世界發生的忘年戀曲,轉移到一位伊拉克裔美國經濟學家,被扣留在希思羅機場的第一人稱敘述。她正直並尊重地對待這些角色,角色似乎有了肉體。我們發現,一切都非如表面所見,不管是去發掘哈利迪的故事如何發展,或者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都會讓人深深感動。她以優雅文字大膽檢視愛、權力、野心的交互關係,也探究我們——無論是二十五歲還是七十五歲——試圖在世界找到一席之地的方式。她簡潔洗練的句子散發出一位自信藝術家迷人的嫻靜氣質——同時提出關於小說本身本質的有趣問題。」 ——懷丁作家獎基金會(The Whiting Foundation) 「以有趣的角度深思創造力、同理心與影響力帶來的焦慮……《非對稱》是一本讓我們超越自我的指南。」 ——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 「麗莎.哈利迪的《非對稱》優雅又有趣,巧妙且深刻,十分有趣。我喜愛、欽佩並羡慕這部小說。它是一部奇書。」 ——查蒂.史密斯(Zadie Smith) 溫情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小生兩性作家

目錄

各界好評 導讀 與他者相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黃涵榆 第一部 愚蠢   第二部 瘋狂 第三部 以斯拉‧布雷澤的荒島唱片 謝詞

序跋

作者的話
◎文/金愛爛(劉宛昀 譯) 我想像了一下作者們在撰寫「作者的話」的夜晚,想像那些透過作者散播出去的文字、血淚。我在想,文字傳播出去的力量,是否源於那些試圖阻擋文字傳播的行動呢?我想像著我未知的、已知的那些夜晚。因為想的不是「寫小說的夜晚」,而是「寫作者的話」的夜晚,所以作者們看起來變得較渺小,感覺更加親近。 原本就希望假如能再寫一次「作者的話」,一定要表達我的感謝,即使會讓這版面看起來既無趣又老套。我一直以為自己瞭解,但其實不然,是感謝辭本身的重要性。眾多的「作者的話」之間的共通點是,作者們都認為是身邊有某個人持續的陪伴,才成就了自己。多虧身邊的這些人,我總是獲得幫助,受到感動。 一直以來都想說的話,現在終於說出口了──向那些對我來說太重要,而無法輕易表達謝意的人們。也感謝那些告訴我,因我的書而感覺自己受到安慰的讀者,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各位。既然已借用本書最後的空間,我想說:我也從各位身上獲得了安慰。 對於在結尾變得無趣的自己,我非常滿意。

內文試閱

第一部 愚蠢 我們都過著鬧劇般的生活,莫名其妙被判了死刑…… ——美國作家馬丁.加德納(MARTIN GARDNER) 《評註本愛麗絲》(The Annotated Alice) 愛麗絲對於就這麼無所事事地一個人坐著開始覺得厭倦;她不時想再讀一讀腿上的那本書,但裡面幾乎都是長段的文字,完全沒有引號。愛麗絲心想,「沒引號的書有什麼重點呢?」 她正在認真考慮(有點傻,因為她不太擅長把事情做完)自己是否有天也能寫一本書時,一個男人在她旁邊坐下,他有一頭錫灰色的捲髮,手上拿著從街角的富豪雪糕(Mister Softee)車買來的冰淇淋甜筒。 「妳在讀什麼?」 愛麗絲拿給他看。 「有西瓜的那本?」 愛麗絲沒讀到什麼有關西瓜的內容,不過還是點了點頭。 「妳還讀些什麼?」 「唔,大都是過時的東西。」 他們坐著,半晌沒說話。男人吃著他的冰淇淋,愛麗絲假裝讀著她的書。有兩個人一前一後在慢跑,經過時多瞧了他們一眼。在那男人坐下來的同時,愛麗絲就已經知道他是誰,臉頰也變得和西瓜一樣紅。但是在驚愕之餘,她只是凝視著腿上原本就翻開的書,就如同勤勞不倦的花園小矮人,繼續死盯著那似乎是用水泥做成、翻也翻不動的幾頁。 「那妳叫什麼名字?」說著,男人站了起來。 「愛麗絲。」 「喜歡過時東西的愛麗絲,有機會再見。」 下一個星期日,愛麗絲坐在老地方想讀另一本書,這本書是在描述一座憤怒的火山,以及一個自負的國王。 「妳。」他說。 「愛麗絲。」 「愛麗絲?妳讀那做什麼用?我還以為妳想當作家。」 「誰說的?」 「不是妳嗎?」他掰下一塊巧克力遞給她,手微微發顫。 「謝謝。」愛麗絲說。 「不客『趣』。」他回答。愛麗絲咬了一口巧克力,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妳不知道那個笑話?有一個飛往檀香山的男人對鄰座說:『不好意思,這個字怎麼讀?夏威夷還是夏威魚?』另一個人說:『夏威魚。』男人說:『謝謝。』另一個人說:『不客趣。』」 愛麗絲邊咀嚼邊笑了:「是猶太人的笑話嗎?」 作家翹起腿,雙手交握放在膝蓋上。「妳覺得呢?」 第三個星期日,他買了兩支富豪雪糕甜筒,一支請她。如同收下巧克力一樣,愛麗絲收下了,因為它開始融化了。況且,多次拿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人,總不會到處毒害人吧? 他們吃著冰淇淋,看著一對鴿子啄食稻草。愛麗絲在陽光下漫不經心地扳曲著一隻腳,她的藍色涼鞋和洋裝上的「之」字形圖案非常相配。 「那麼,愛麗絲小姐,妳有興趣試一試嗎?」 她看著他。 他看著她。 愛麗絲笑了。 「妳有興趣試一試嗎?」他又問了一次。 她又吃起甜筒:「嗯,我想,沒有理由拒絕。」 作家起身走去丟餐巾後回到她的身邊。「有很多拒絕的理由。」 愛麗絲瞇起眼,微笑看著他。 「妳多大了?」 「二十五。」 「男朋友?」 她搖搖頭。 「工作?」 「我是編輯助理,在獅鷲出版社。」 他雙手插在口袋,微微揚起下巴,似乎斷定這很合理。 「好吧,下個星期六一塊散步好嗎?」 愛麗絲點點頭。 「四點在這裡?」 她又點點頭。 「我應該記一下妳的號碼,以免臨時有事。」 又一個慢跑的人放慢腳步看他時,愛麗絲把號碼寫在隨書附贈的書籤上。 「妳這樣就不知道讀到哪了。」作家說。 「沒關係。」愛麗絲說。 星期六,下雨了。愛麗絲坐在浴室的格子地板上,想要用奶油刀把壞了的馬桶座圈擰緊,這時她的手機響了:未顯示號碼。 「喂,愛麗絲?我是富豪雪糕,妳在哪?」 「在家。」 「妳家在哪?」 「八十五街和百老匯大道交叉口。」 「噢,附近而已,我們可以用罐頭傳聲筒。」 愛麗絲想像有一條繩子,像一條巨大的跳繩,彎垂在阿姆斯特丹大道的上空。他們一說話,繩子就在他們之間顫動。 「那麼,愛麗絲小姐,現在要怎麼樣比較好呢?妳願意過來聊聊嗎?還是改天一起散步?」 「我過去。」 「妳過來,很好,四點半?」 愛麗絲把地址抄在一封垃圾郵件上,然後用手捂住嘴,等著。 「還是五點好了,五點這裡見?」 雨水淹沒了斑馬線,浸濕了她的雙腳。阿姆斯特丹大道上的計程車似乎比沒下雨的日子行駛得更急速,快速轉動的車輪造成水花四濺。他的門房把自己擠進一個十字形的空間中,以便讓路給愛麗絲通過,愛麗絲堅定地走進去;邁開大步伐,鼓起雙頰,甩了甩雨傘。電梯從上到下都鍍著讓事物看來變形的黃銅。不是電梯爬到很高的樓層,就是電梯移動得很慢,因為時間充分到她可以蹙眉,看著無數個自己的哈哈鏡倒影,憂慮接下來會發生的事。 電梯門打開,出現一道還有六扇灰門的走廊。她正要敲走到的第一扇門時,電梯另一側的另一扇門打開一道縫,一隻拿著玻璃杯的手伸出來。 愛麗絲接過裝滿水的杯子。門關上。愛麗絲喝了一小口。 門再次打開時,似乎是自動開啟。愛麗絲遲疑了一下,拿著水穿過一截短廊。走廊盡頭是一間敞亮的白色房間,此外還有一張繪圖桌和一張異常寬大的床。 「讓我看看妳的皮包。」他從她的身後說。 她讓他看了。 「基於安全考量,請把它打開。」 愛麗絲把皮包放在他們中間的小玻璃桌上,扭開鎖扣。她拿出皮夾,一個棕色皮革男用皮夾,破舊不堪。一張刮刮樂,一美元買的,刮中了一美元。一條潤唇膏、一把梳子、一個鑰匙圈、一根髮夾、一枝自動筆、幾枚銅板。最後,三根衛生棉條,她像子彈一樣攥在手裡。毛毛的,沙沙的。 「沒有電話?」 「我留在家。」 他拿起皮夾,摸了摸一小截鬆脫的縫線。「這太不像話了,愛麗絲。」 「我知道。」 他打開皮夾,抽出她的簽帳金融卡、信用卡、過期的唐恩都樂甜甜圈(Dunkin' Donuts)商品卡、駕照、學生證和二十三美元鈔票。他舉起其中一張卡:「瑪莉-愛麗絲。」愛麗絲鼻子一皺。 「妳不喜歡瑪莉這個名字。」 「你喜歡嗎?」 有那麼一會兒,他一下看著她,一下看著那張卡,似乎試著決定他更喜歡哪一個她。然後他點點頭,把卡片豎起敲了幾下對齊,又從書桌拿來橡皮筋,把卡片和鈔票捆在一起,再將那疊東西放回她的皮包。他把皮夾扔進一個鐵絲網廢紙簍,簍裡已經丟滿了白色廢棄打字稿,那畫面似乎讓他感到短暫的煩躁。 「那麼,瑪莉-愛麗絲……」他坐下來,示意她也坐下。他的閱讀時坐在一張黑色皮面的椅子,位置像保時捷跑車一樣非常貼地。「我還能為妳做些什麼?」 愛麗絲環顧四周。繪圖桌有一份新的手稿正在等待他的關注,桌子後方的兩面玻璃拉門通向一座小陽臺,樓上的陽臺為它擋去了雨。在她的身後,那張大床收拾得整整齊齊,顯得很冷清。 「妳想去外面嗎?」 「好。」 「不能甩掉對方,說定了?」愛麗絲笑了,伸出一隻手,仍然坐在離他五英呎遠的地方。作家垂下目光,懷疑地盯著好一會兒,似乎她的手掌上紀錄了些什麼。 「我想想,妳過來。」他說。選摘 (……)在她半閉眼睛半躺在靠枕上的時候,學妹蹲坐在旅行包旁邊翻了起來。像是要給她看一樣東西。學妹靠到她眼前坐下,輕輕伸出了手掌。她的掌心裡有一個小木盒,是個很樸素的木盒,但油亮的表面卻充滿了歲月的質感。學妹低聲說,姐姐,我給你講個有趣的故事吧。她點了點頭,那個木盒也激起了她的好奇心。我來到這裡,是因為一直以來寄居的那個房子被銀行扣押了,雖然沒有要求我離開,但我也不能厚著臉皮繼續住那兒。她開始緊張,她害怕這樣下去,就得憑一次無害的善意,換來自己不願意知道的秘密。我小時候都是四處晃蕩著長大的,我在大學時代不也是全勤獎學生嘛。她記不得學妹是不是全勤獎學生,只是祈求往下的故事不要是灰暗又具衝擊性的。要是留下那種故事,這個十三坪的單身公寓可是承受不住啊。不知道該從哪兒開始說起,嗯,這故事沒什麼大不了啦,就放下心來聽吧,姐。她露出了尷尬的微笑。學妹淡淡地繼續敘述。小時候去過市圖書館。雖然記得不是太清楚,不過從我家乘公車的話好像得走兩個小時。她也回想了自己第一次上圖書館是在中學的時候。學妹像是把記憶中的圖書館搬到現在一般,把生活在別處的自己的表情移到了臉上。那天,牽著媽媽的手進入巨大的寂靜中的那一刻,我記得我的心狂跳不已。學妹的眼神彷彿盲人一樣飄渺。她低頭望著手中的木盒子。猜不出學妹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媽媽讓我坐到了圖書館大廳的椅子上,叫我稍微等她一下,她要去借兩本書。之後,媽媽給了我一盒口香糖,說要是待得無聊就嚼著玩。她點了點頭。媽媽一進閱覽室,我就拿出一根口香糖開始嚼。我記得嘴裡不停湧出濃濃的口水,所以總是咂吧著嘴。我坐在椅子上,觀察圖書館裡的人們,打發著時間。我雖然不知道圖書館是做什麼的地方,倒應該明白得保持肅靜。她輕輕點了頭。可是等了不知多久,媽媽還是不回來。我開始焦躁起來,所以又拿出一個口香糖開始嚼。嚼了十分鐘,二十分鐘,直到把糖水嚼光為止。媽媽沒有回來。她發現自己在聽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故事,而且只因這個故事很面熟,自然對學妹的不幸沒了興趣,反而感到些許倦怠。「這世上哪有母親會把自己的孩子丟到圖書館,而不是市場或車站?」當時的我因為焦躁不安,所以不時吹起了泡泡。我啪啪吹破泡泡嚇自己,練習著一個人玩。我怕真正嚇人的時刻會冷不防到來。我嚼著第三根口香糖,決定進閱覽室看看。一盒口香糖裡面不是有六根的嘛。圖書館是安靜的場所,所以我想媽媽也許在哪裡睡著了。我開始找媽媽。書本都長得差不多,我也不知道哪兒是哪兒,只是因為那裡像迷宮,讓我更加認定媽媽就在那裡。我感到喉嚨哽咽,就開始嚼第四根口香糖。嚼完一整盒為止,是還不能確信什麼的,對吧?要不然,媽媽怎會特意給我國下一整盒口香糖離開呢?她慌忙點了頭。媽媽花這麼長時間,到底是要借多少本書呢?圖書館寂靜得可怕,我剝開了第五根口香糖,沙沙的聲響跟翻書的聲音一同消散。我把裹著糖衣的口香糖卷起來送進了嘴裡。媽媽不在,心很痛,卻不能放聲大哭,要是我在圖書館哭起來,那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哭聲吧。她肅然傾聽著學妹,媽媽到底還是沒有出現。學妹端看著她的臉提到,而這個就是最後一根口香糖。學妹伸出了木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盒蓋。她像是被勾住了魂一般,鬼使神差地傾斜上身望向盒子。一根扁扁的人參口香糖平平正正地躺在裡面。她感覺透不上氣來。真的嗎?學妹反問道,什麼?沒……沒什麼。促膝而坐的兩個人之間,淌過了一陣沉默。她望著優雅地躺在天鵝絨上面的人參口香糖,褪色的包裝紙因常年受潮而早已變得軟乎乎的,儘管富含人參精華,可是看來對人體百害而無一利。而就在下一秒,學妹的所為實在令人驚訝。她拿起那片口香糖,毫不猶豫地對半撕開。她嚇了一大跳,問道,你要幹麼?學妹說,分給姐姐。她臉都被嚇白了,彷彿是在哄勸著攥著手榴彈以自殺相脅的逃兵一般,急切地喊道,不要啊。學妹嫣然一笑,答道,沒關係。 「……什麼沒關係?」 口香糖的截面輕輕顫抖。只不過是口香糖而己嘛,學妹說道。謝謝你,她心煩意亂。一切都像謊言,同時也像真的。她甚至感覺學妹的存在本身就是個虛構。是為了矇騙我嗎……?在學妹家的謊話倉庫裡,是不是囤積著一百多盒過期的人參口香糖呢?但最重要的,並非是故事真實與否,而是學妹的故事在「打動」著她的心。經過幾番謝絕,她最後也只好收下那半個口香糖。她把那片口香糖放進了梳妝台上面的收據保管盒裡,收了起來。口香糖而已,只要在學妹離開之前還給她就可以了。反正拋開這一切,她難以忘懷學妹最後留下的一句話,也許正是那句話,讓她決定跟學妹一起住吧。學妹用甜美的嗓音說道,那天以後,每當想到消失的媽媽,還有每當跟深愛的人們離別時呀……被強塞了半根口香糖的她,有氣無力地繼續說道,在離開的時候,滿心哽咽地,那殘酷的每一刻。嗯,學妹用無比清澈的表情說,「我的嘴裡總會噙滿口水。」(……) 學妹住進來的第二天,她踮著腳跟,小心翼翼地穿上衣服化了妝。學妹像個死人一樣一動不動地躺著。她盯著學妹看了一陣,走出了家門,沒有比叫醒熟睡中的人,要求她離開,更沒良心的了。她帶著煩亂的心緒講課開會,照例忙了一整天之後下班回家。等她打開玄關門一看——整理得乾乾淨淨的起居室內,學妹在身旁放著自己的旅行包,恰如可寄到任何地方的包裹一般,端坐在中央。因為姐姐你不在,想打聲招呼再離開。她站在門廳口,怔怔地點了頭。可是,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嗯,那就一路小心吧,該這麼回答?還是該說,保重,以後有機會再見?是不是該問她有沒有車費呢?她不知不覺間隨口應聲道,那麼,喝杯紅酒再走吧。 那麼說,大概就是那個時候吧,忽然萌生出要不要跟那孩子一起住下去的念頭的那一刻。那天晚上,她喝光了一瓶紅酒之後,自己先倒頭酣睡,在第二天卻得了重感冒病倒了。學妹用冰涼的手不時地摸她的額頭量體溫,給學院打電話幫她請假,默默為她煮了大米粥。她從被窩露出了雙眼,觀望了一會兒學妹的一舉一動,而後用昏沉沉的聲音開口道,要是不介意的話,在下一步計畫有著落之前,先在這兒住著吧。學妹悶不吭聲地切著泡菜。那已經是三個月前的事了,學妹在她家住了下來,在她上班期間把房間擦得閃閃發亮,或者在網上下載熱門電影和美劇,井井有條地分門別類整理儲存在硬碟中,以便她下班後可以直接觀看。偶爾還會把小雛菊插在玻璃杯裡,增添房內的擺設之外,她也會時刻抽空查找招聘資訊。她漸漸開始思考跟學妹一起住下去的一個合理的理由。既然學妹有心找工作,那麼一起分擔月租也可以吧。這樣一來,也會讓學妹舒坦,同時對自己來說,也何嘗不是個很經濟的方案呢。過了一陣子,當她間接提出這個想法時,學妹遲疑不定地問道,這樣沒關係嗎? 「沒關係嗎?」這是什麼意思呢。天空上迴蕩著「理事長發言」。沒關係嗎?這句話的目的是不是假裝客氣,實則推卸責任呢。運動場上,四個巨大帳篷互相面對著,正面是主席臺,剩下的都是觀眾加油席,主席臺上,幹部們面無表情地坐在蔭涼處。她告訴自己不要再想學妹的事了。主持人介紹說,抽籤獎品有泡菜冰櫃和自行車,MP3播放機,足球等。運動場內開始湧蕩起興奮的騷動和期待。全民廣播體操的音樂響了起來,大家都隨著音樂的節拍,蠻不情願地做出原地踏步的樣子。音樂中間夾著「一二三四」打拍子的口令,還有「彎腰」、「呼吸」等充滿戰鬥性的指令。她打從幼稚園的時候就開始聽全民廣播體操的音樂,每當聽到這音樂的時候,會讓她不禁感到內心澎湃,心情繼而變得肅然莊重。可今天不知道為什麼,在體操的高潮部分播音員喊「全身運動」的時候,在悲壯的旋律下做的竟然只是划槳動作,一想到這個就好笑得不知所措。音樂一結束,五顏六色的巨大人浪各自結隊散開。職員們都是以T恤顏色為準,分為各科類代表隊──紅,橙,黃,綠,藍,總共五隊。她再次感慨著,「想不到我的單位原來是個規模這麼大的組織呀」。主運動場上預定要展開足球預賽,副運動場要召開工人三腳遊戲和藤球比賽。啦啦隊分散為兩三組,在選手面前就位。她雙手拿著白色加油棒,坐在足球場邊。語文科和數學科的男老師們各自站成一排,跟對手握手敬禮。那邊廂的加油席上爆出「哇哦」一陣呐喊聲,語文科加油席上也不甘示弱地發出「嗚嗚」歡呼聲。她抽著鼻涕敲擊了手中的加油棒。隨著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晴朗燦爛的夏日天空下,正各就各位的選手們,身姿頗為輕巧。加油! 地鐵五號線。晃蕩的車廂裡,她面色蒼白,雙手抱著一大堆成套的「樂扣樂扣」保鮮盒,那是運動會的紀念品。人們不時瞥向她,她連感到丟臉的氣力都沒有了。她邊趕著睡魔,回想了一遍今天發生的事。語文科在五個隊裡拿了第三名,自豪或慚愧都挨不上邊的尷尬名次。頂點舞是沒有搞錯動作次序,順利跟著跳完了,可是相比語文科的辛勤努力,觀眾的反應倒是很冷淡。畢竟頂點舞本身除了方便當作集體舞之外,談不上新鮮更談不上優美,最受歡迎的是社會科男老師們的性感舞。文藝表演的時候,某個隊開始捧自己的主任,高唱起「隊內龍飛御天歌」。這樣一來,別的隊也不甘示弱,喊起高捧自家主任的口號。而下一個隊也為了抬高主任面子,唱起了其他版本的馬屁歌,到最後大家都由衷盼望著「不要再搞下去了」,可最終,所有隊伍還是以相同的方式擁戴了自己的領隊。等活動進入尾聲,大家都鬆著一口氣默默念著「這一天終於結束了」時,開學院班車的司機突然走上講臺握住了麥克風,那是當主持人問「有沒有人最後上來給我們唱一首?」之後。那一刻,儘管氣氛說不上來地尷尬,不過誰都沒能攔住或者指責那位司機。畢竟司機也是學院的工作人員之一,也因此才參加了今天的大會,可是在他開始唱無聊而老套的《南行列車》時,大家都感到了說不上來的不快。只有幾位喝多了的學院班車司機在一旁鼓掌而已。奇怪的是,那一刻她想起了學妹。她在司機師傅登上舞臺的那一瞬間,忽然有念頭,不想再跟學妹繼續住下去了。儘管要是學妹問為什麼的話,總不能回答說「因為你拿筷子的方法很怪,而且你還不愛吃蔬菜」等,但也許真的僅僅是因為那些理由而已。她明白自己是說不出那種話的人,也許今天也會跟昨天一樣獨自皺著眉頭,向心中的史官揭發學妹的惡習,以此平息自己的不滿吧。她緊抱著成套的「樂扣樂扣」保鮮盒,閉上了眼睛。(……) 回想著忙得一塌糊塗的一天,發生過很多事,同時也是個很折騰的一天。可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這一天已經「過去」了,跟學妹要度過的那些不舒服的日子,也會在轉眼間過去的。她仔細清理了耳廓和肚臍上的污垢。槽孔上,她的還有學妹的髮絲纏成一團打著旋。洗完澡,感覺身心都緩下來了。她決心在學妹離開之前要儘量對她好一點。她披上浴巾走了出來,隨後在擦腳墊上蹭著腳底,環顧四周。奇怪,房間中央只有久違的寂寥,像陌生來客一般靜坐著,角落一邊放著疊得整整齊齊的被子,被罩是被扒下的狀態。再次環顧了屋內,時刻都在衣掛下面的學妹的旅行包不見了。學妹已經不在了。(……) 她再次平躺在被褥上,放在頭頂上的筆電螢幕背光幽幽蕩漾,遠處,好比是順著水管飛來的幾千隻蝴蝶成群一般——乘著光纜飛來的位元,那無數個故事的點點滴滴,正輕輕積落在她的電腦上。她等待著悄聲堆積在自己頭頂上的故事的終結,躺得跟死人一樣時,忽然記起了一樣東西,這幾個月把它給忘得一乾二淨,不知為何會突然想了起來。她起身走向梳粧檯,打開了收據保管盒。在各種收據和信用卡帳單之間,半片人參口香糖可憐巴巴地躺在中間。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了那片口香糖。隨後,剝開包裝紙,撕開軟乎乎地黏在上面的銀箔紙,人參口香糖彷彿皮肉一般疲憊地垂下。她把口香糖拿到鼻子前聞了聞,隱隱約約的香料味,觸動了一絲敏感的嗅覺細胞。人參香恰如灰塵味一般悠久而充滿懷舊。她毫不猶豫地把口香糖送進了口中,「天啊。」她像是大吃一驚,自言自語地嘟噥道:「還是甜的。」她慢慢嚼著口香糖片,面無表情地躺在了被窩裡,滿口甜甜澀澀的人參口香糖的味道,跟口水一同噙在口中漸漸消失,轉而又湧起。她趴著身子嚼著口香糖,直到嚼光糖水為止,耐心等待著美劇的「下載完畢」提示。不知是因為昏暗的螢幕背光燈,還是因為澀澀的人參味,嚼著口香糖的她,表情又像哭喪著臉,又不像是,總之頗為古怪。鬧鈴還沒有響起,當然也沒可能響起的,一個深深的黑夜。

延伸內容

與他者相遇
◎文/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非對稱》作者麗莎.哈利迪一九七七年生於美國納薩諸塞州梅德菲爾德(Medfield, Massachusetts),現居義大利米蘭。作品最早見於《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曾獲得二○一七年度的懷丁獎(Whiting Award)。《非對稱》是她第一本小說,二○一八年二月出版後立即引起廣大迴響,為她贏得該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年度十大好書的殊榮。 《非對稱》分為三部份,看似各自獨立,其中的連貫與呼應值得仔細摸索。第一部「愚蠢」的情節發展環繞在正值雙十年華的出版社編輯愛麗絲,和大她四十多歲的作家以斯拉.布雷澤的戀人關係。故事敘述呈現紐約曼哈頓區的日常生活場景,包括洋基和紅襪的對決、餐館、公寓、雜貨店、性愛、閱讀、音樂、電影等。以斯拉給予愛麗絲「無微不至」的照料(當然,這些照料的另一面也許是控制慾),同時也將她帶進文學創作的夢想,他對愛麗絲而言是一個心靈活躍但肉體衰老的不對稱的存在。在小說敘述的安排下,愛麗絲似乎沒有太多自我表白或內心戲的場景,但是在某些偶然的片刻之中,讀者還是能看到愛麗絲細膩觀察和感受她所處的世界,「渴望去做,去發明,去創造——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做出一些她自己獨有的美麗事物上」。有一次愛麗絲離開法庭,她出現在報導巴格達爆炸的新聞標題、地鐵站蜂擁的人潮、玻璃鋼鐵構成的森林、嘆息呻吟的公車、巴赫的音樂、比利喬的歌曲等各種影像、聲響與律動糾集成的近似魔幻寫實的場景中。 小說第二部轉換到和第一部截然不同的故事背景和敘述方式。敘述者阿馬爾.賈法里(一位伊拉克裔美籍經濟學者)透過第一人稱的觀點,描述他在二○○八年計畫從英國出發到伊拉克境內的克德族區尋找蒸發多年的哥哥薩米,卻在希斯羅機場因為反恐措施被拘留,落入無止境的荒謬審訊。小說敘述持續游移在審訊和阿馬爾在布魯克林灣脊區的童年、長春藤的求學過程、逝去的戀情、為了探親回到伊拉克短暫停留。相較於愛麗絲低調內斂的感受,阿馬爾的敘述不斷探問現實處境,包括伊拉克的動盪與破敗、西方與中東的衝突,不斷追問記得和不記得什麼。 表面上(僅止於表面上),小說從「愚蠢」到「瘋狂」顯示一種非對稱的敘事結構,愛麗絲和阿馬爾的生命世界似乎是兩條各自獨立的軸線。然而,在這樣非對稱、沒有交集的表象下,有著作者精心的佈局或者所藏的彩蛋。兩個故事的時空背景都在美國總統布希任內,以各自的方式再現美國入侵伊拉克和伊拉克社會的動盪,相關的新聞報導和畫面也不時出現在字裡行間。兩個故事中都有墮胎的橋段,兩位女性角色愛麗絲和瑪蒂都與年齡與她們不對稱的老人發展出戀情;細心的讀者應該還可以繼續發掘兩個故事之間更多的連結。 那麼,作者藏的彩蛋在哪裡呢?愛麗絲在她隱晦的寫作之路叩問著,「一位基督教白人女孩如何可能進入一個穆斯林男人的意識之中」。作者哈利迪並沒有提供任何明確的線索,讓讀者掌握這樣的寫作意識發展的路徑。一直到小說第三部「以斯拉.布雷澤的荒島唱片」,以斯拉在BBC廣播採訪中談到美國向世界輸出戰爭,而美國人卻又普遍活在自己的世界的時候,提到他的一位年輕女性朋友以疏離的方式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反思自身的意識盲點,卻又欲言又止不說她的名字。到這裡讀者似乎才比較能夠「合理懷疑」阿馬爾的故事是出自愛麗絲之手。當然,小說第三部的作用並不僅止於此。讀者不妨把它看成是以「荒島唱片」——也就是想像自己如果要一個人在荒島生活要帶哪幾張唱片——為敘述框架或策略,隨著(想像的)電台音樂聲娓娓道來關於愛情、戰爭、回憶、分離等等的生命故事,讓以斯拉.布雷澤的作者的個別身份甚至整部《非對稱》融入多重語彙、敘述和聲響的連結與迴響之中。這樣的佈局頗有詹姆士.喬伊斯(James Joyce)的風采,把作家的個別性融入於作品之中視為最高的藝術表現形式。 除了情節發展和敘述結構之外,小說裡還埋著更多「非對稱」的彩蛋等著讀者挖掘。愛麗絲不僅經歷和以斯拉年齡與權力非對稱的戀情,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愛麗絲在小說中的生命歷程穿越以以斯拉做為情人——作家——(象徵性的)父親三位一體的「影響焦慮」。小說也不斷探問記憶與現實、歷史與理解和創造力。上面提到的愛麗絲的問題,以及阿馬爾對於伊拉克的陌生感,不也顯示西方與他者(the Other)之間的不對稱?這樣的不對稱同時存在於個別生命與不同的社會與歷史之間,是小說內建的「與他者相遇」(或「遭遇他者」)的倫理和藝術創造的問題。這樣的問題逼使我們去想像一種能夠跳脫性別、宗教、族群、國籍、權力等各種不對稱的身份標記的相互理解,這也許是作者為讀者埋在最深層的一顆思考、感受與想像的彩蛋吧!
我的房間,宇宙地理學
◎文/李光鎬(이광호,音譯)(陳慶德 譯) 那個叫做金愛爛的房間 又是金愛爛。對我而言,從兩千年來,金愛爛這位上天特選之人,獨具寫作天分的作家,就像一份禮物誕生在南韓文壇。她所具有的獨特寫作魅力,總是吸引我的目光,仔細想想,金愛爛的寫作魅力,可以說是突然橫空問世,無跡可循的,她藉由她的筆端,把城市鄉村內的尋常之事,抑或人們視為平凡之物,轉移到一個想像空間,而這個空間所寓含開展出來的感情,是如此透明,而金愛爛也在作品內,發揮她獨特的機智問答、豐富的幻想等,都讓人不得不讚嘆她的書寫魔力。尤其金愛爛寫作魅力中,最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她所處理的主題並不是遠離現今人們生活,或者為過往時代久遠的時光,反倒是屬於當下的韓國,這樣的時空,即您和我一起生活的當下,甚至也有可能是在同一個大城市內,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小小房間內。 為什麼我會用到「房間」意象來論評金愛爛呢?因為這位與我同時代的年輕作家的生動想像力,完全迥異於過往作家,一言以蔽之,金愛爛是從一個較低、較窄的位置,激發她創作小說的想像力。而她從短篇小說〈不敲門的房子〉開始時,就開始圍繞「房間」此意象,開拓出房間的禁閉感,與試探和外人交流的可能性,繼而擴展到「宇宙地理學」的新面向。而金愛爛的房間,包含著「新林洞的考試村」(〈祈禱〉)、「四人閱覽室」(〈經過子午線時〉),抑或「半地下室房」(〈雅致的生活〉)等等,各式各樣狹窄而破舊的房間,而生活在這些房間內的人們,皆為了生活努力拼鬥著(〈聖誕特典〉)。綜觀這些金愛爛所描繪出來的房間,讓人聯想到,這些房間也成為身為作家的她,個人的敘述延伸與表象,呈現出她的想像圖像。我們由此也可觀察到金愛爛的敘述,是家庭羅曼史的變奏曲,從她對當代房間意象的敘述內,試圖找到其定位……。(未完)

影音

作者資料

麗莎.哈利迪(Lisa Halliday)

麗莎.哈利迪在麻薩諸塞州的梅德菲爾德長大,現居義大利米蘭。她的作品多次刊登在《巴黎評論》(Paris Review)上,她於二○一七年獲頒懷丁作家獎(Whiting Award)小說類獎。《非對稱》是她的第一部小說。

基本資料

作者:麗莎.哈利迪(Lisa Halliday)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臺灣商務 書系:Muses 出版日期:2020-12-05 ISBN:9789570532890 城邦書號:A4870043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