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政治
愛你的敵人——如何處理對立與輕視,尊重意見不同的人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USA Today ★Indiebound 暢銷書 ★推特意見領袖推薦必讀 美國正面對內部意見分歧的激烈衝突! 你是否感到似曾相識? 你曾自問:要如何打破黨派與顏色標籤的困境? 前AEI智庫所長、《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針砭時代現象,用五條規則化解意識形態的戰爭 ■你曾想做正確的事,展現你的影響力,試著將敵人變朋友? ■身為團隊領導者,要創造未來雙贏局面,如何不攻擊他人,也能為分歧找到良好的溝通管道? ■面對他人的言論攻擊、沒由來的優越感,你試過跨出同溫層,接觸不一樣的觀點,以群體進步為終極目標,和敵人「坐下來好好談一談」嗎? 作者結合最新的行為研究、古老智慧,以及領導美國頂尖政策智庫十年的經驗,提供化解紛爭的方法。如果我們還不願意聽彼此說什麼,可以從聆聽這本書的訊息開始: ■跨出你的同溫層、舒適圈。 ■想要得到他人同意,永遠不要辱罵那個人。 ■不要假想別人的動機。 ■把你的價值當禮物,不是武器。 ■停止無效溝通。 儘管不同依然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共同活在一個更和平、公正、永續發展的世界。

目錄

引言 吵不停,受夠了嗎? 第1章 輕蔑的風氣 第2章 有客氣待人的勇氣嗎? 第3章 給領導者的愛的課程 第4章 如何去愛缺德的人? 第5章 身分認同的力量與危險 第6章 說個故事給我聽 第7章 我們的問題是競爭嗎? 第8章 請不要同意我 結論 顛覆輕蔑文化的五條規則 致謝  注釋

內文試閱

  我在華盛頓特區定居就業,但並非政治狂熱分子。對我而言,政治就像天氣,變化莫測,大家百無聊賴,愛把它掛在嘴邊,什麼才算「好」,完全主觀。我喜歡冬天,你喜歡夏天,你是自由派,我是保守派。此外,政治意見就像鼻子,人人都有一個,偏偏每個都長得不一樣。我的鼻子大,但極不顯眼,缺乏存在感,我的政治意見有點像這樣。      我擅長的是「理念」,尤其是「政策理念」。若政治像天氣,理念就像氣候。氣候對於天氣的影響很大,但兩者不盡相同;同理,理念會影響政治,但兩者不盡相同。      政策分析就像氣候學一樣,要是做得好,有博士學位的書呆子很吃得開。我就是這種人。我是政策分析博士,研究應用個體經濟學和數學建模得到了這個學位。我在大學教了十年的政策,後來擔任華盛頓特區公共政策智庫的總裁,這份工作我已做了十年。(我在讀研究所前玩音樂為生長達十二年,但不是很酷的那種。我在交響樂團裡吹法國號。沒錯,就是個「金字招牌書呆子」)。      與政治保持一點距離,即使在華盛頓特區的心臟地帶,我也不常把政治角力太當一回事。二〇一二年總統大選季,我們夫妻倆還在富豪汽車的保險桿上貼了一張標語:「素食者請投羅姆尼」,就想觀察華盛頓特區的駕駛有什麼反應。      不過,當颶風快要登陸時,即使是氣候學家也必須關注天氣,當今時事也正是如此。政治歧見正撕裂我們的國家,我遠大堂皇的政策理念顯得多餘。政治學家認為,這是我國從南北戰爭以來特別兩極化的時期。在黨派菁英身上,這點尤其為是;領導者不但不將雙方拉近,還用破壞溝通、唯恐天下不亂的說詞,來詮釋雙方的歧見。      *      你是否被迫選邊站過?是否有媒體名嘴、政客、大學教授或電視節目主持人告訴過你,與你立場不同的親友鄰居都是惡棍蠢貨,你要是夠正派,就必須對抗或甩掉他們?觀點相異的人就是恨我們的國家,必須將他們徹底毀掉?要是你沒發火,就表示你根本不關心?若向意識形態的對立方釋出善意,則無異於示弱?      無論你的政治傾向是右派、左派或中間路線,多半都遇過這種事,而且這種事可能正影響著你的人生。舉個例子,二〇一七年一月路透社的益普索民調結果顯示,六分之一的美國人因為二〇一六年的大選,從此不再與一位家人或密友往來。在過去幾年中,有更大一部分的人以意識形態為標準來篩選自己的社交生活,避免參加異議人士所在的場合,整頓自己的新聞和社交媒體,排除對立的觀點,從大學校園到工作場所,這些人都在尋找志同道合者聚集的空間。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六日,霍克.紐森(Hawk Newsome)與一群大紐約地區「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議人士,到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對抗一群自稱「一切集會之母」(Mother of All Rallies)的川普支持者。霍克是南布朗克斯圈的社運人士,最近去過維吉尼亞夏洛特維爾的前線,抗議登上全國頭條的白人種族主義者集會。在那次衝突中,他的臉被石頭擊中,此際還在養傷。      霍克與夥伴到了國家廣場,又迎向一場衝突,可能還會受更多傷。他想,這場遊行的川普支持者與他在夏洛特維爾遇到的極端種族主義分子並無兩樣,霍克對他們充滿了不屑。看來抗議者也呼應了他的感受,他們大喊:「這裡是美國!你們要是不喜歡,就滾出去!」和「別理他們!當他們不存在!」旁觀的群眾馬上掏出手機,個個成了業餘的街頭攝影師,準備拍下衝突畫面,發布到社交媒體上。顯然,又有一場大家都害怕會發生的醜惡對峙即將要上演。      然而,正當叫囂好像快要引爆衝突時,發生了完全出乎意料的事。集會中的川普支持者湯米.霍奇斯(Tommy Hodges)請霍克.紐森上台,「給你兩分鐘,到我們的台上,傳達你們的訴求,」湯米告訴霍克:「大家要不要同意你們的訴求是一回事,但你們有權利保有自己的訴求。」      霍克原先是準備來戰鬥的,不是發表演說,卻還是接受了這個提議。當他手上拿起麥克風,回想起在夏洛特維爾差點拿起一塊石頭丟出去時,「有一位白人女士,我不知道她是什麼陣營的,但她說:『你的口舌就是最強而有力的武器,除了這個,你什麼都不需要。』」現在霍克有機會可用上這個武器。身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唸了一段禱告詞。在這麼做的時候,他聽到心中一個聲音告訴他:「讓他們明白你。」他深呼吸,對著充滿敵意的群眾,發表了熱血的肺腑之言:      「我的名字是霍克.紐森。我是『紐約黑人的命也是命』組織的理事長。我是美國人。」      他抓住了群眾的注意力,繼續說:「美國的美好在於,當你發現自己的國家有什麼壞掉了,你可以動員大家來把它修好。」      群眾爆出掌聲,他萬分驚訝,膽子壯大了起來,說:「所以,你們問,為何要有一個『黑人的命也是命』?因為你可能會在電視上看到有個黑人死去,他是被掐死的,但沒有人追究。我們必須站出來告訴大家有這樣的事。」      「那人是罪犯啊!」有人喊道,人群中噓聲此起彼落。      霍克按捺住群眾:「我們不是反對警察。」      有人大喊:「你是,你就是!」      「我們是反對壞警察,」霍克反駁,「我們認為,如果一個警察是壞人,就像壞律師,壞……政客一樣,必須把他開除。」      群眾聽到這個又開始喝采了。在這段日子,沒有什麼比壞政客能讓集會遊行者更痛恨的。      「我說,我是美國人,我還是基督徒,」霍克說,再次與聽眾建立關係,「我們不想被施捨。我們不想要任何屬於你們的東西。我們想要神賦予的,自由、自主,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群眾爆出歡呼。      接著有人喊道:「所有人的命都很重要!」      「說的對,兄弟,你說得對。你說的對極了!」霍克說:「所有人的命都很重要,對吧?但黑人失去性命時,我們得不到正義。那就是為何我們要說,黑人的命也是命。」      兩分鐘時間到,他總結:「大家聽我說,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然後就下台。如果我們想讓美國變偉大,要做就要大家一起來!」      群眾沸騰起來,他們開始歌頌「美國!美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女士伸手交給霍克一面美國國旗,他高舉國旗揮舞,歡呼更高昂。他走下台時非常訝異,許多川普支持者上前來擁抱他。稍早他到國家廣場,用刀割開裝遊行標語的箱子時,劃破了自己的手,當時用頭巾包紮傷口,現在血滲了出來。帶領四千民兵的隊長看到霍克受傷,把他帶到一邊,幫他處理傷口。「民兵隊長幫我處理手指的傷口,」霍克說,「而且他說:『你知道嗎?以前我還以為自己很懂,但我現在才明白。兄弟,你說的非常對。』我們擊掌。」這場集會後他們一直保持聯絡,「我們還是臉書上的好友。」霍克說。      然後是一個名叫「支持川普的重機騎士」團體的首領肯尼.強森(Kenny Johnson)來找霍克。「他就是一副《飆風不歸路》那種型的,」霍克憶起,「他說:『你講得太棒了,要是你肯跟我兒子認識一下,是我的榮幸。』所以我們去找他兒子,他正在樹下玩玩具,一個金髮小孩,名叫傑可布。」強森請霍克把小男孩抱起來,幫他們拍合照。霍克說:「我好感動。」      見過霍克後,強森告訴《Vice新聞》:「我感受得到,他上台時說的都是真心話。那些話,大概有九成我都認同。聽他用滿滿的愛、尊重和榮譽感說著,我也受到感染,所以到現在,一想到他,就覺得他是我兄弟。」      那天的國家廣場很明顯瀰漫著一股兄弟之情。「太開心了,」霍克說,「有點讓我恢復了對部分這些人的信心。因為當我說出真理時,他們認同,我覺得好像有了進展……雙方都不是用吵的。」他到場的時候還以為會發生衝突,結果卻說:「我從他們的敵人,變成想要我跟他們小孩合照的對象。」      霍克跟我說,這場經驗改變了他。回到紐約後,他說:「我內心掙扎了幾個月。」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我決定寧願用愛出發,不再想出去砲轟別人,我站出來,不是為了爭吵、打架,而是為了讓人們理解,讓大家凝聚,我目的是為了求進步。」      反倒是他自己從事社運的社群有人大為反彈,不滿他與支持川普的示威者站上同一個舞台。有人叫他「愛3K黨的川普支持者」,一位社運人士宣稱霍克已「犯下叛國罪」。他並未被批評影響。「這種分歧阻礙了我們彼此交流、互相理解,這可以克服,」他說,但是「不能一直向對方叫囂,這樣是辦不到的,要搭起溝通的橋梁才辦得到,所以我已改變自己的用字遣詞,因為那天在台上發生的事太美妙。那是嶄新的一天……有新的方法可以去做。」      湯米.霍奇斯認同。那次集會遊行後,在一次訪談中,他解釋為何要邀請霍克上台。「現在有太多政治暴力,」他說,「我的意思是,每天一打開新聞頻道,一打開社交媒體,看到的全是有人因為政治觀點而遭到攻擊。太荒謬了……俄羅斯發生政治暴力,伊朗發生政治暴力,北韓發生政治暴力,這裡不該發生政治暴力的。」      「凝聚大家的時刻到了,讓大家一起頌揚美國……因此,如果你是美國人,無論你的膚色、信條、人口特性、政治信仰,只要你是美國人,愛這個國家,〔歡迎你〕站出來和我們一起頌揚,」霍奇斯說,「我們需要設立新標準……讓大家握手,能夠和而不同的時候到了。如果大家不這麼做,我們的國家就要四分五裂。」      國家廣場那天發生的事,儘管國內媒體大部分都忽略了,但是在檯面下爆紅起來,網路上有五千七百萬人觀看了霍克的演說。看來,每個看過這支影片的人不分政治立場,都會傳給親友,而且評語一致:真是不可思議!你一定要看一下!      我第一次看這支影片的情況是這樣:當川普支持者開始鼓掌,我的心都脹起來了。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寫下這場交鋒,投書到《紐約時報》,與霍克.紐森變成了朋友。請親自上網看這支影片,一邊聽聽自己的心跳。我跟你打賭:如果你跟大部分的美國人一樣,無論政治立場是什麼,都不會希望霍克被轟下台。你會被霍克.紐森圈粉,也會被為他歡呼的川普支持者圈粉。      什麼是輕蔑?      在這一章的開頭,我說我國的問題是輕蔑風氣。究竟什麼是輕蔑?      社會學家把輕蔑定義為混入了憎惡的憤怒,這兩種情緒會構成毒性混合物,就像氨水與漂白水混合一樣。十九世紀哲學家叔本華說,輕蔑是:「用潔癖的高標準判定他人一無是處。」輕蔑衍生自拉丁文的contemptus,意指「責備」,不僅代表對於其他人深感失望後的爆發,更是一種持久且完全不屑的態度。      對很多人而言,這段關於輕蔑的說明耳熟能詳,因為輕蔑已變成現代政治論述的主旋律。我們在華盛頓特區的集會一開始就看到了這點,在有線電視和社交媒體上看到這一點,還越來越常在個人身上看到這一點。但我們對湯米和霍克之間互動的反應代表了一個訊息,那就是,輕蔑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反應在說明,政治意識形態與我們親友之間的抉擇通常都是被當今的領導人物拿出來叫賣,是個假選擇。像這種時刻,顯示了美國人一直在被操弄和霸凌,以為我們必須在強烈信仰與親密關係之間做抉擇。在我們內心深處都清楚,當今政治中遇到的兩極化都是有毒的。我們討厭鬥爭、叫罵、暴力和不敬。      我們可以「合而不同」      你可能以為,這又是一本呼籲我們政治論述要更有公德心,要包容差異觀點的書,但它並不是,那些標準都太低了。不信嗎?要是跟大家說:「我與配偶彼此以公德心相待。」人家會建議你們去做婚姻諮商;或者說:「我同事都很容忍我。」人家會問你新工作找得怎麼樣了。      我想要比公德心和包容更基進、更顛覆的東西,這個東西能反映我內心的渴望,是書名的第一個字:愛。不僅是對朋友和認同我的人有愛,而是對那些不認同我的也有愛。      愛不是軟弱,也不是傻氣。但要愛誰?愛自己的朋友,這簡單。愛陌生人?也可行。但愛你的敵人呢?對你而言這或許不可能。你可能會說:「有的人就是出格。這個國家有上百萬糟糕的人,提出難以包容的見解,他們應得的待遇就是輕蔑,不是愛!」我曾聽過認真的記者、受人尊敬的學者和主流政客,說出這種情緒化的話。      我們當今的公共論述很嚇人,蓄意誇大,把史上致人於死的意識形態歸咎於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數千萬普通人民。就因為對某事的見解不一致,不表示那是仇恨言論,或說出這些意見的人有偏差。      你可能在想,那些的確是史達林主義和納粹的少數人呢?他們是宣揚陰謀論、仇恨和種族主義的純粹邊緣人士,天下太平時,會被當成戴錫箔帽的烏合之眾被打發掉,但在當前輕蔑風氣環伺下,卻會吸引大眾注意,有些人用本名,有些人匿名。該怎麼應付這些人?      讓我們從社交媒體上的挑釁開始。我的推特就被酸民攻擊,左派右派都有。他們幾乎總是匿名,無疑的,很多甚至不是真實的人,而是製造衝突內容的網路機器人。在這整本書中我都主張,你永遠不該匿名,也不該與匿名發言者往來。建立帶著愛的契合關係有賴人性化的互動,因此我們自身和交流的對象都必須是真人,而不是非實體的訊息。      公開辯論這些事的人又如何?我想起一個老笑話:跟豬打架,你會惹來滿身污泥,豬卻樂在其中。不過,忽視仇恨言論卻是錯的,這麼做,那些想法就不會受到善意人士的挑戰。如果那些人的觀點真的該受到輕蔑呢?請記得,觀點或許該受到輕蔑,但沒有任何人該受到輕蔑。尊重他們,以自信的態度、簡明的方式,反對他們的觀點。      最後,有個出於利己卻務實的理由可以避免輕蔑,並也適用於那些你強烈反對其意見的人。理由很可怕。本書會讓你知道,輕蔑讓你不快樂、不健康、沒有魅力,那些與你意見相同的人眼中看見的你也是如此。恨人和憂鬱症有關。輕蔑會破壞你的人際關係,傷害你的健康。是一種危險的惡習,就像抽菸或飲酒過量。      我的論點很簡單:愛與熱忱可能不會改變每個人的心意,但總是值得嘗試,總會讓你變得更好。你(我)的預設立場應是如此。      當然,說比做容易。對許多人而言,這並非「原廠設定」,尤其當幾乎整個風氣正朝著反方向發展時。這就是為何我要寫這本書,教你如何辦到。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頂尖的神經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的研究。你會認識政治、商業、媒體和學術界最有遠見的領導者。我會說明,不需要用模糊的溫和主張,我們都可以捍衛自己的觀點,還可以療癒自己的社群。你也會明白,為何高漲的輕蔑型領導風格長久下去其主張會失敗,為何良性的意見分歧才是更能促成和諧的關鍵,而並非意見紛歧越少越好。      你會說:「就算是吧!但我又不是政治人物或執行長。」湯米和霍克也不是,他們只是十分普通的人。一般公民正是對抗輕蔑風氣最重要的戰士。你知道,無論我們想不想承認,政治輕蔑和分裂都是經濟學家所謂的需求導向現象,掌權的領導人物大量供給,但普通公民才是為它創造市場的人。想像一下,就像冰毒一樣,製毒和販毒者犯下惡行,是該罷手,但他們那麼做的原因並不教人詫異,因為有暴利可圖。(附帶一提,之後你就會明白,這種比較一點也不牽強。用藥成癮與沉迷於輕蔑,在腦神經的影響上是相似的。)      這一切都表示,我們不能等待領導者改變,我們必須自己導正反叛之心。不能一手改變國家,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為了讓國家更和諧,人人都可挺身出來貢獻,宣告自己獨立於席捲國家的痛苦之外。      我希望,霍克和湯米的故事可以啟發全國的人。那天的活動從輕蔑開始,但以溫馨做結。兩群天差地別的人克服了對彼此的不屑,在未達成政治共識的情況下,還能基於人性共通點以及對自由幸福人生的渴望,找到共同的初衷。

延伸內容

書中提供了實用處方,引領我們活在一個更和平、公正、永續發展與健康的世界。 ——《超腦零極限》暢銷心靈作家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新一代領導人的指南。新一代領導人就是希望能將整個國家團結在一起,以及任何在艱難政治環境中追求高效率的人。 ——AOL前執行長/Revolution投資公司執行長 史蒂芬.凱斯Steve Case 如果我們不會聽彼此說什麼,可以從聆聽亞瑟.布魯克斯說的話開始。《愛你的敵人》裡陳述誠摯且愛國的例子,讓我們放下輕蔑,重新攜手合作。 ——《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暢銷作家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作者在書中提醒我們,我們的不同意不用是不愉快,而且日常公民具有重新讓國家團結起來的力量。 ——歐巴馬的總統府資政 大衛.阿克塞爾羅David Axelrod 如果你對國內有毒的思想氛圍感到滿意,你不需要讀這本書。但是如果你想對抗現行荒唐的世道,作者告訴我們如何充滿喜悅與信心地做到這一點,而且不論你的政治傾向屬於哪一方。 ——內布拉斯加州美國參議院議員 班.薩斯Ben Sasse 亞瑟.布魯克斯的新書十分成功地證明,愛、友誼與仁愛這些美德看似「溫和」,實際上是在艱難險阻的政治與文化討論中,要真正取得進步所最需要的特質。 ——天主教媒體組織Word on Fire創立人/洛杉磯總主教區輔理主教 羅伯特.巴倫主教Bishop Robert Barron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愛你的敵人」好像很難,但我想從自己的經驗談起
  這幾年來我發現有些事情不能改變,譬如家人(和我明顯不同)的政治傾向,和家中電視一直鎖定在某台,節目來賓講著我完全不能認同的邏輯,家人卻對著電視螢幕同仇敵愾。說真的,過去幾年和家人起爭執的最大爆發點,多半是政治和社會上的顏色和立場,其他事情也都沒爭這麼凶過。   不管怎樣,我還是他們的家人,總不能就此撕破臉老死不相往來。要怎麼和意見不同的人和平共處,並且維持一份好關係?面對不同的言論,要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反對」,並且穩住自己的立場?   作者在書中列出五條規則,可以幫助我們跨越心理與溝通上的鴻溝。最重要的是,你也希望能跟「異溫層」的人經營關係,一同為群體進步而努力。實踐這五條規則並不會消弭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共同活在更和平、公正、永續發展的世界裡。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亞瑟.C.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

一九六八年生於美國西雅圖,著名經濟學家、思想家、美國企業研究院院長(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AEI),也是AEI在自由企業方面的貝斯及瑞文諾.柯瑞主席學者(Beth and Ravenel Curry Chair)。AEI成立於一九三八年,為美國著名智庫之一,主要研究美國經濟、外交國防及政治與公眾輿情等。 因研究文化、經濟和政治而出名。一九九五年獲得佛羅里達州大西洋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一九九八年獲得美國弗雷德里克.S.帕迪(Frederick S. Pardee)蘭德研究院公共政策分析博士學位。 出版過十一本著作,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保守之心》(The Conservative Heart)與《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主持Podcast節目The Arthur Brooks Show。曾擔任職業古典音樂家長達十二年,在美國與西班牙活躍,並曾任職於巴塞隆納市立管絃樂團。二〇一九年秋季起任教於哈佛甘迺迪研究院與哈佛商學院。

基本資料

作者: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 譯者:楊晴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Live & Learn 出版日期:2021-01-19 ISBN:9789864779819 城邦書號:BH6078 規格:膠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