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生命中最大的寶藏就是你自己
-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心理學博士用科學證據破除老化迷思,陪你一起迎向美好的第三人生
-
腦內的猩猩: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
心安在家: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相遇
-
於是,我可以好好說再見(暢銷經典版):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瑞典每30人就1人閱讀.韓國2022讀者最愛年度之書】
-
當靈魂蛻變時:高靈談未來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內容簡介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何權峰潛心力作
一本讓我們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成就自己,祝福自己的必備指南。
不曾經歷,怎會懂得;歷練之後,如同新生。
我們一直以同樣的劇本、同樣的模式,在演同樣的人生。
直到有一天,學會用新的思維、新的方式、新的態度,
就能瞬間改寫劇本,過著全新的人生。
所有經歷都在成就更好的你。
你覺得迷茫徬徨就對了,
你覺得絕望無助就對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都是一邊跌倒,一邊含著淚奔跑;一邊受傷,一邊變得堅強,
這些讓我們不斷成長的代價就是經驗。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和希望。
失去愛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愛的能力。
失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太在意失去而丟失了美好的自己。
不要被一時的困頓打敗,堅守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投入熱情,散播快樂,讓世界因你的存在更美好。
▌我們急著長大,然後又期望生命能重來一次;日子看起來很漫長,走過才發覺很短。人的一生就在於這些走過的路,經歷的苦難,挺過的每一場風暴,都造就獨一無二的自己。
▌你不是做人失敗,而是對人還沒有全面的了解。不管你做什麼,總有人挑錯;無論你怎麼做,總有人批評;你冷淡說你是清高,你熱情說你是虛偽,你盡心盡力說你愛現,你真心說你是假意。你人再好,都會有人對你酸言酸語;不管你多麼努力,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自尊低,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名為自尊、身份、面子或人性尊嚴的高台上,然後不斷地從這個高度上跌落。我們對這樣的跌落感到卑微難堪。但如果我們沒把自己放置高台,哪來的跌落?若不是自認矮人一截,又怎會自尊低落?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希望被人了解,因為被人了解就是被關心重視。而要了解是要用心,同時也用耳傾聽,才能真正了解對方隱藏在心底的感受。當人感到被理解和被接受時,才會聽進去我們所講的理,很自然地會卸下防衛、爭論和批評的行為,關係互動才會良好無礙。
目錄
Part1 肯定自己:需要的不是討好,而是看見自己的好
不論多完美,都會有人討厭你
別人對你的看法,別太認真
自尊高低,其實是自己的決定
獲得最多認可,就是不尋求認可的人
自信,從來不是自認完美
最重要的是,真實的面對自己
Part2 人際關係:可以看清別人,但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
討厭別人,其實是看不慣自己
最好的相處之道,是讓彼此做自己
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
明白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理解就會諒解,問題也迎刃而解
原諒就是力量,寬恕是放自己自由
Part3 個人成長: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你
人生,只有親身體驗才真正屬於你
好事,壞事,都是對人生有用的事
你與成功的差距,就在這裡
改變很痛苦,但不改變會受更多苦
生命的意義,藏在我們的痛苦裡
相信所有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Part3 快樂幸福:與其羡慕別人,不如活成你羡慕的樣子
尋找快樂,是把快樂遺忘的人
重要的是經驗的品質,而不是數量
快樂並非一切完美,而是不糾結於不完美
快樂不是符合期待,而是「沒它也行」
不知足,就不可能滿足
生活是自己的,何必跟別人比?
Part4貢獻自我: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十瓦的燈泡,發不出一百瓦的光
不怕被利用,只怕自己沒用
凡你想給予自己的經驗,就給予別人
成為你想看到的改變
我們最後都會成為心裡所想的那個人
讓這世界因你的存在而變得更好
序跋
所有經歷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你
這一年來,你對自己還滿意嗎?是否吃了許多苦、走錯路、做錯不少事?
是否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感到後悔?你是否關係遇到問題?是否受到委屈、被辜
負、受傷害?你是否常覺得失意沮喪、人生無望、活得沒意義?
人生,原本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們都是從跌倒再站起來才長大,從懵懂無知到成熟透徹。你覺得迷茫就對了,你覺得無助就對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都是一邊跌倒,一邊含著淚奔跑;一邊受傷,一邊變得堅強,這些讓我們不斷成長的代價就是經驗。
有句印度諺語說:「沒有不好的經驗,只有好的經驗或是學習的課業。」
命運不會捉弄人,只會讓我們與真實的自己相逢。我們很可能在人生的歷程
中,都在同一個問題打轉,直到勇敢面對並學會解決。
沒有任何一段經歷是白費,無論你遇見誰,他一定會教你一些什麼。不是讓你看清別人,就是明白自己。如果他沒有給予你想要的,那他就是讓你明白你不想要的。如果他對你的方式讓你厭惡,他一直沒改變,表示你也一直沒改變。
沒有任何一段路是白走,那些你吃過的苦、走彎的路、承受的累、滴下的汗水,最終都成為你成長的養分。那些苦痛或逆境,或許難以接受,但在過後都可能出乎意料地帶領你突破現況。那些讓你遠離幸福的,也使你清楚幸福。
失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氣和希望。失去愛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愛的能力。失意不可怕,可怕的是太在意失去而丟失了美好的自己。
每天見很多人都抑鬱不快,衣食無虞卻得不到滿足,信息發達對未來卻渾頓不清,鎮日匆忙、焦慮、煩躁不安,也因此喪失了對幸福的感知。要知道,快樂不代表一切都很完美,而是不去糾結於那些不完美。生活不是看別人怎麼過,而是自己想怎麼過。與其羡慕別人,不如活成你羡慕的樣子。快樂是自己的,無需任何人來證明;幸福是自己的,沒必要去跟別人比。
接受生活本來的樣子,因為這就是你的人生啊。所有經歷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你,所有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不要被一時的困頓打敗,堅守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投入熱情,散播快樂,讓世界因你的存在更美好—在新的一年,給自己一個新開始。內文試閱
▎你與成功的差距,就在這裡
為什麼有些人遇阻礙就感到無能為力,有些人卻不斷成長強大?
為什麼有些人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挫折打敗,有些人卻越挫越勇?
其實只有一個小小差異—思維模式的不同。
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把思考分成兩種:「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
固定思維模式的人,很在乎最後的結果,如果事情搞砸了,就會認為自已不擅長,覺得自己不夠好;害怕挑戰,遇到阻礙容易採取防衛或輕易放棄,只要被挫折擊敗,很可能從此就一蹶不振。
成長思維模式的人,會把挫敗當成一個學習機會,不會就此否定自己;反而相信自己的智力和才能可以不斷成長,願意接受更多挑戰,並從挫敗中振作,最終獲得更多成就。
如何讓自己保持在成長型思維?統整三個方向:
一、不要去想輸贏的事,將整個人專注在你正在做的事。
最近兒子打球,正面臨瓶頸,無法超越自己以往的水平。當我看到他的練習後,立即就找出了其中的癥結。原來當他投球時,就會陷入心理上的障礙,把一次很平常的投籃失敗看成是莫大的挫折。為了破除他的心結,我告訴他:「贏球不應該是你的目標,你要盡力去打一場好球,施展最佳實力。」
恐懼本身不能使人得分,克服恐懼才能。不要老是想著得分,就不會再害怕犯錯。
二、把失敗視為一種挑戰而不是挫折,是自己又可以進步的可能。
學習沒有錯誤可言,因為那是唯一方法。沒彈錯幾個音符,怎麼可能學會吉他;沒翻過幾次船,怎麼學會揚帆。我們都是透過不斷犯錯與失敗,才學會現在會的任何東西。
失敗是什麼?沒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失敗可以給予我們寶貴的學習經驗,讓我們知道什麼是錯的,明白下一次怎樣才能做得更好,讓我們不再犯下相同錯誤。
三、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
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在,會有許多變數,但成長是內在的,全依靠自己;就算有人阻礙你的成功,也沒人能阻止你成長。
有個朋友是做業務代表,每次只要沒談成任何生意,從臉上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浪費那麼多時間,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他總這麼抱怨。
「你應該改變心態,」我告訴他:「如果你只以成交和賺錢衡量成敗,一定會患得患失。若你用是否成長來衡量,就不可能一無所獲。」
建議大家在遇到挫敗時寫下「我學到……」的語句。等事件結束後,要求自己以「我學到……」的敘述來記錄自己所學。
若非願意挑戰不可能,又怎能測試自己的可能?
成長的感覺太重要了。假若有一天,開車可以讓我們輕易到達玉山頂峰,那麼攀登玉山還會是一件令我們感到神聖的憧憬嗎?
再想像一下,輕鬆搭車與靠自己雙腳一步一步往上爬,忍受過程的辛苦,疲憊後到達頂山頂的心情,何者會讓你比較有成就感、滿足感?
人多半都怕吃苦,遇到困難障礙時,通常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如果欠缺挑戰性,就不可能深感滿足;缺乏成就感,就不會有學習動機;生活缺乏生氣,很容易變得無聊、倦怠、疲憊。很多人不希望像那些成功的人一樣過得那麼「辛苦」。殊不知,過得庸碌無為的生活才是最累的。
我寫過各類的文章。我知道,有些是失敗的。我可不是故意要寫差的,每篇我都會盡我所能去寫。好的文章通常都意味著我所熟悉的主題,而那些較差的,多半都是我嘗試挑戰的。
人生輸贏不只在一篇文章,一場比賽,一次買賣,一個結果。生命的目的,是要拓展自己。若我們不嘗試,怎麼會知道自己最多能做到哪?若非我們願意挑戰不可能,又怎能測試自己的可能?
請試著分辨「我有多次失敗經驗」和「我是個失敗者」,注意這兩句話的差別。你與成功的差距就在這裡!
◆我們相信人生「非輸即贏」,如果贏不了,我們就是輸家;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是輸家,我們輸掉自信,輸掉自尊。
◆這是很大的誤解,事實上,自尊是屢經挑戰,一再驗證自我成長的過程,並逐步累積於心的自信。當你克服重重考驗,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如此優秀時,就會擁有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心。
▎生活是自己的,何必跟別人比?
人總愛攀比:比外貌、比穿戴、比學歷、比名氣、比職位、比財富,比孩子成績、比誰的條件更好。「你看看,誰家的孩子考上名校」、「某同事升遷了」、「某朋友嫁好老公,可以不用上班,整天穿美美……」當我們看到誰超過自己,獲得更多、看上去更好、生活更優越時,心裡就有種挫敗、失落,甚至從羨慕轉化成嫉恨。
我們都多半有過類似經驗:以便宜價錢買到商品,覺得很滿意,但在得知有人優惠更多,心裡就不舒服;收到了二千元獎金,覺得很開心,可是當發現同事發了五千元,一下子就掉到谷底。「憑什麼?為什麼他比較多?」在跟人比較之前,我們是如此的開心滿意,卻因攀比變了調。愛跟人比較,也開始變得愛計較。
別人的幸福能奪走我們的快樂嗎?當然不能。但是攀比心理就是不甘人後,「見不得人家好」。當人想要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更幸福時,幸福就遠離了。
人們互相羨慕,只因為他們都不了解彼此的苦
在網路讀過一則故事,翠波鳥體長不過五六厘米,奇特的是,牠築的巢穴卻是體長的幾倍,甚至十幾倍。為了解開這個謎,一名動物學者做了實驗:把一隻翠波鳥放在籠子裡觀察牠的築巢過程,這隻翠波鳥只築了一個能容下自己身體大小的巢穴,便停止築巢。當他把兩隻翠波鳥放在一個籠子裡時,兩隻鳥竟攀比築巢,越築越大,不久其中一隻鳥因勞累過度而疲勞累死,而另一隻鳥就停止築巢。
當又有鳥放入籠子裡時,情況依舊,兩隻鳥不停地忙碌築巢,結果以累死告終。這時他才明白,翠波鳥的死都是因為攀比造成的。
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住進高級社區裡的人,生活品味提升,照理說應該很滿意,沒料一山還有一山高,生活滿意度反而下降。
我知道,不去與他人比較,很難,但在比較之前必須先有正確的認知。
人總是看到表面,別人艱辛的一面是看不到的。每個成功都是時間與考驗的堆疊,而成就越大背後付出的代價越高,同時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你所羡慕的一切,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苦楚;看到的光鮮亮麗,很多都只是表相。
其次,人都愛面子,公開分享的大多是自己風光的一面。社群媒體,大家看那些有趣和幸福照片,曬美食、曬旅遊、曬聚會、曬恩愛,真實情況很可能是,夫妻不合,家庭疏離,有債務壓力,擔心工作不保,在家孤單無聊。那些曬出來的美好,只是別人想讓我們看見的美好。想想自己吧,不也在曬著自己的美好,而你的朋友很可能也在羡慕著你。
聽過一段採訪,有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這麼說:「每次工作得很累,很氣,很不想上班時,我就很羨慕家庭主婦,我覺得家庭主婦真是太幸福了,她們能夠讓男人心悅誠服的供她吃,供她住,願意無怨無悔的為她付出……。」
她哪知家庭主婦的辛酸累。每天生活在鍋碗瓢盆之中,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除了家庭,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朋友,沒有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生活,沒錢伸手還被瞧不起。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麻雀羡慕著金絲雀衣食無憂,殊不知,金絲雀也羡慕麻雀可以任意遨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困頓之處。這世界從來就沒有什麼萬事如意,沒有人生是完美無缺的,人們互相羨慕,只因為他們都不了解彼此的苦。
別人的生活再精彩再美好也是別人的
如果你是魚,就不要想像鳥一樣在天空中翱翔。不要拿別人的人生來衡量自己,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折磨自己,別人的生活再精彩美好也是別人的,羨慕或嫉妒都沒有意義,因為你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更不可能過他的人生。
別人的人生也未必適合你。與其盯著別人的生活,不如好好經營享受自己的人生。與其羡慕別人的美好,還不如努力把自己活成你羡慕的樣子。
停止無聊的比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都是這麼不一樣。你書讀的很好,我的人緣很好。他的先生事業很大,很有錢;我的先生很顧家,還有兩個很可愛的孩子。當你羨慕某人名利雙收,也許他正羨慕你幸福美滿呢。重要的是接受自己,認同自己現在這個樣子,才開始懂得欣賞自己。珍惜自己擁有的,才會發現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是自己的,有什麼好比?
◆比較是沒有意義的。無論你有多好,總有人比你好。無論你多差,也有人比你更差。如果真的要比,就和自己比。
◆不要求自己比別人成功,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出色一點,比昨天的自己成長和收獲一點。你就已經離成功更近一步。
◆不要求自己贏過別人,只要這次的你比上次強,現在的你比過去好,下回的你比上回進步。你就已經超越了自己。
◆我們只需要做一個更好的自己,不需要比誰都好。
作者資料
何權峰
最貼近人性的心靈作家 醫師兼作家,同時也在大學授課,專長是腦神經科學。一九九五年他開始寫作,早期為《聯合報》、《常春月刊》、《拾穗雜誌》等撰寫醫學專欄。隨後,因接觸「心理神經免疫學」,觸發了他對心靈層面的探究。於是何醫師改變了方向,他開始寫心靈成長和勵志類作品。目前他所出版的心靈勵志書,已超過七十本。 在台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地區擁有眾多讀者。他的筆觸細膩,平易中顯哲理,妙趣中見智慧。對問題有很深的洞悉,不單只是「診斷問題」,同時還提供視野將心靈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如此,讀者所獲得的,就不單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全新的人生。」何醫師如是說。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