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超級感恩月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被隱藏的帝國: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書評精選年度好書▰ ▰獲選《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推薦年度好書▰ ▰亞馬遜書店四點六顆星好評,廣大讀者熱情推薦▰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者丹尼爾.因莫瓦爾引領讀者 踏上美國本土外的帝國領地巡禮,揭露令美帝成為美帝,歷史上備受忽略的關鍵少數 ➢看高舉「反帝國」大旗起家的美國怎麼從建國之始, 一步步掠奪土地與資源,逐步積累殖民與帝國實力 ➢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又如何借助地緣、外交、強權政治、軍事力量與科技創新, 將散布全球的海外領地和據點,轉變為自身影響力的籌碼,成為事實上的「美帝」 ┤各界人士盛情推薦├ 李可心(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編輯) 李濠仲(《上報》主筆、作家) 沈榮欽(約克大學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網站創辦人)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副主任)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多數人都熟悉封面上方那張「經典」美國本土地圖;或許也都知道,美國以共和國之名自我標榜, 同時卻大行「帝國擴張」之實,如今,它的世界霸權影響力依舊顯見。 但在本土之外,星條旗高揚的還有那些散落全球、住著許多「美國人」的島嶼、環礁和群島,卻一直以來備受忽略。 從建國以來,除了向西擴張,美國人也積極將觸角伸進中美洲, 甚至拿下如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等地。而在靠近遠東地區,更有知名的太平洋領地, 包括夏威夷、關島,以及二戰中至關重要的中途島、威克島、豪蘭島等多個軍事基地。 上述這些地方,有的是遭到殖民式資源掠奪,有的則是當地原住民承受來自本土白人的欺壓,甚至是被推上世界大戰的戰場。 長久以來,這些地方籠罩在美帝陰影之下,且常常為美國歷史所忽略,或不被承認為「真正的」美國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家丹尼爾.因莫瓦爾要為讀者講述的, 正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在這些地方崛起、擴張、活動的種種事蹟, 這是美國成為「美帝」的關鍵,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美國在海外領地的活動事蹟如何影響美國,遠遠超過大家想像—— ★十九世紀北美人口爆增,導致本土居民必須為了肥料,前往海上極偏遠的地方占領、開採「鳥糞島」的鳥糞, 而數十年後,這些小島正好提供二戰後美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場址。 ★珍珠港因為白人較多,更被認為是「美國」而得到政府與民眾認同、挺身捍衛, 珍珠港事件也獲得今日的歷史地位;但當時菲律賓的美國領地其實死傷更為慘重,卻遭到忽略和遺忘。 ★二戰期間,日軍兵臨城下,占領了阿拉斯加附近三座島嶼長達一年以上。美國靠著武裝阿拉斯加原住民, 再加上加拿大默許美方興建連接阿拉斯加與本土的大規模公路工程,才抵擋了日軍對西北美洲更進一步的攻勢。 ★一九五○年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發動七天暴動,後演變為暗殺總統杜魯門的行動,四年後同一批人還會在國會開槍掃射。 然而波多黎各民族主義領導者阿爾比蘇之名卻從不見於正史,甚至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波多黎各就在美國。 此外,本書也叩問「美帝」如何運用各種「非傳統」手段,對全世界發揮無所不在的影響: ★披頭四、日商索尼,甚至是經典怪獸電影《酷斯拉》,為何嚴格上都算是「美帝」促成的產物? ★相對近期出現的合成塑膠、新的抗瘧藥物、無線電等技術突破,讓美國在全球霸權角逐中,擁有絕對優勢。 ★美規、美制的強勢標準化潮流來勢洶洶。以音樂界為例,美國流行樂風靡全球, 竟讓音樂之國奧地利與其他國家放棄舊傳統,以美國認定之440赫茲當成新的標準音高。 ★網路雖推動了國際溝通,卻是以英文能力為代價。網際網路誕生於美國, 也不成比例地以英文為主要媒介;虛擬世界自問世以來,一直籠罩於帝國陰影之下。 ★本世紀初開始,美國藉著無人機讓戰爭的界線模糊難辨,戰鬥區與非戰鬥區的劃分並不清晰。 在新科技幫助下,美國所謂「非帝國」、「非殖民」式的攻擊行動,有了更多可取巧或繞道而行的執行選項。 本書的歷史敘事與資料爬梳深入淺出,卻不失宏大的國際政治史觀。 作者不忘把他力圖解答且貫穿全書的問題意識連結到現在與未來:帝國與殖民主義真的已成過去了嗎? 我們現在心中想到的美國,是怎樣的政治實體?而鮮少有人關注的「另一些美國」呢?那些地方為何存在? 存在的確切意義又是什麼?在本書中,能找到值得深省的歷史真相, 同時,還能以此反思當前國際現勢、大國角力的權力布局,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未來的可能性。 ┤盛情推薦├ 弗格森在《巨人》中以帝國的視角詮釋當代美國,並主張缺乏美利堅帝國的自覺,對美國及世界都是損失; 但是只有因莫瓦爾直視美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殖民帝國的歷史,才能真正回答弗格森「為何美國人缺乏帝國自覺」的大哉問。 本書對於美國人如何理解美國疆界,做了極為精采的爬梳。 明白了這段歷史,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美國人的「世界觀」,進而理解美國介入國際事務與否的心理因素。 ——沈榮欽/約克大學副教授 美國是不是帝國、應不應該是帝國,長久以來是學界爭論的重大議題。 這本書用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故事,再搭配各種地圖及插圖,描繪出美國的擴張過程。 書本內容包括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的擴張,各時期的關鍵發展事件, 而且是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社會、政治、外交等不同方面的事件, 主要告訴我們美國本土以外的這些海外領地,對美國的發展都有長遠深刻的影響。 作者用各種有趣的歷史和地理知識來談美國,我們更能看到美國如何與世界其他國家互動,且形成了這樣一個帝國。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這是一部新美國史,從兩個事實切入分析, 一是相對於「本土」,散布海外大大小小以「領地」為名的殖民地,這是常遭忽視的美國; 二是相對於「共和國」,在世界各地以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力量操控侵奪的「帝國」,這是常遭否認的美國。 誰會忽視或否認這等事實呢?不僅「主流」美國人,許多在國際現勢中遭受美國制約, 或主動迎合者,也常沆瀣一氣。對於長期身陷大國角力中的台灣人而言,本書提供的反觀和反思,值得仔細參考。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目錄

導論/超越識別標誌的地圖 丹尼爾·布恩的崛起與失落 印第安國度 你想知道卻又不敢問的關於鳥屎的一切 泰迪·羅斯福的美好一日 帝國心理 發出自由的戰吼 小團體之外 白城 無國界醫師 美國壁壘 戰爭國家 有時候,就是得要有人死 基爾洛伊在此 美國去殖民 美國人都不知道波多黎各就在美國 合成物共和國 這就是神所行的大事 紅色八角形的帝國 語言是種病毒 龐德先生,權力就是主權 軍事基地國 點的戰爭 結論/不朽的帝國

內文試閱

  美國測試第一枚原子彈時,科學家使用新墨西哥沙漠當作測試場地。但接下來的測試中,原子能委員會(Atomic Energy Commission)則尋求遠離本土的地點。「我們拿出幾十張地圖,開始尋覓偏遠的地點。」一位負責尋找島嶼的海軍軍官回憶道。他看上了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而且相當方便的是,這座環礁就是二戰結束時美國奪取的密克羅尼西亞小島之一(並很快成為美國監管的戰略託管地)。      但比較不便的是,這座島上有人:一百六十七位居民。他們會面對什麼樣的情況呢?海軍大張旗鼓請他們離開,甚至拍下馬紹爾群島的軍事總督與比基尼島馬紹爾人的朱達(Juda)國王之間的會議。「我們願意離開,」朱達回答,「一切都在神的掌握中。」      真實情況並非如此乾淨俐落。「我們根本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位當時也在現場的馬紹爾人奇隆.巴烏諾(Kilon Bauno)回憶道,「我們很疑惑……當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原子彈。我們都不知道。」原來海軍影片呈現的並非真正的討論場景,而是笨拙的演出重現。經過幾次緊張重來之後,朱達暴怒離開現場。      無論如何,馬紹爾人被帶離環礁;一九四六年七月一日,軍隊在此引爆兩枚原子彈,每一枚都比轟炸日本的核彈更加強烈。這次測試讓過去名不見經傳的環礁,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四天後,法國時尚設計師路易.黑亞(Louis Réard)首度推出兩件式泳衣。他將之命名為「比基尼」,因為看見女性穿著最少的身體,就跟原子彈一樣轟動。      黑亞在一九四六年七月五日推出比基尼。前一天,七月四日是另一個歷史性的日子:菲律賓獲得獨立。美國駐菲律賓高級行政專員在演講中,忍不住脫口而出去殖民化與幾天前原子彈試爆之間的關聯。他驕傲地宣布,菲律賓人終於獲得獨立。然而,他也提醒:「飛機、無線電廣播與原子彈當前,所有國家都得放棄某些絕對的獨立性。」      ✰      搬離家園的比基尼島馬紹爾人,被安置在朗傑立克環礁(Rongerik)。兩個月內,他們的食物與飲水就開始不足,因此要求返回比基尼。      他們當然回不去了。除了家園充滿輻射外,軍隊也不打算放棄極具價值的試爆場。一九四六到五八年間,美國在比基尼島上或附近,以及隔壁的以內維塔克(Enewetak)環礁,引爆了六十六枚核子武器。對於從遠方觀看這些事的在地馬紹爾島人來說,彷彿人類出於某些無法解釋的理由,對太平洋中央的一連串沙洲,發動狂暴無情的戰爭。      在比基尼進行的試爆之一,是一九五四年的「喝采行動」(Bravo shot)氫彈試爆。超出預期兩倍的十五萬噸當量,加上特別強的風勢,讓輻射落塵遠超出劃定的試爆區域。這枚炸彈若在華府引爆,將會在三天內奪走華府、巴爾地摩、費城與紐約的百分之九十人口的性命。      距離原爆點一百英哩以外的朗傑拉普島(Rongelap)上,島民看著輻射白灰像雪一樣從天降落。(八十人遭到輻射感染,這座島嶼遭到淨空三年。)位於試爆區外的一艘日本捕鮪船「第五福龍丸號」(Lucky Dragon),也覆滿落塵。全體二十三名船員都遭到輻射感染,其中一人因而死亡。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阿德萊.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提議暫停開放式試爆,以免造成致癌風險(後來一份國家癌症研究機構的報告肯定附近的馬紹爾島人都長期曝露在可能致癌的輻射強度之中)。尼克森則稱此為「無稽的災難之談」。此時已經從波多黎各人實驗晉升為美國頂尖癌症研究者的柯尼利斯.羅德,則同意尼克森的發言。「除了繼續研發測試最現代的防衛武器,我們別無他法。」羅德在十一名頂尖科學家聯署的信中如此寫道。      國內最受敬重的民間核能專家亨利.季辛吉,以更直白的方式表達普遍態度:「那裡只有九萬人,」意指密克羅尼西亞,「誰在乎呢?」      ✰      季辛吉是對的;美國本土上少有人關心密克羅尼西亞。但若他去過日本,就會看到一個非常在乎此事的國家。      當「第五福龍丸號」船員因為輻射感染蹣跚回到港口,帶著同樣遭到輻射感染的鮪魚時,當下便點燃了媒體的怒火。日本是對輻射落塵擁有第一手經驗的國家。輻射感染魚貨流入市面的流言四起。鮪魚市場短暫崩跌。      日本政府對落塵進行測試(美國政府拒絕進行測試),結果發現在比基尼島兩千英哩以外的海水中還能測出警戒的輻射量,日本的落雨中也有高輻射量。      天皇本人開始帶著輻射偵測器出門。      魚販跟壽司店主抗議美國進行核試爆。東京杉並區的婦女開始流傳全面禁止原子彈與氫彈的請願書。一個月內,他們收集到超過二十六萬人簽名,幾乎是該區人口的三分之二。一年半之內,有兩千萬人連署請願。      受到這波反核運動激盪的人之一,是一名年輕的電影製片田中友幸(Tomoyuki Tanaka)。後來他會成為經典日本電影如黑澤明《大鏢客》(Yojimbo)的製片,但在「喝采行動」這一年,田中腦袋裡想的卻是另一件事。他雇用了曾在一九四五年前往廣島,第一手親眼見過災難慘況的導演本多豬四郎(Ishirō Honda)。      田中與本多打造出驚人的賣座片《哥吉拉》(Gojira),內容有關於一頭被美國氫彈測試喚醒的古代恐龍。哥吉拉首先毀了一艘日本漁船——略為被遮掩掉的「第五福龍丸號」,接著又攻擊一座類似比基尼島的大戶島(Odo),並讓此地遭到輻射汙染。據傳能「噴發高度氫彈輻射線」的哥吉拉接著轉向東京,對此地噴火,將此夷為平地。      以電影的標準來看,哥吉拉並不低調;影片中充滿關於炸彈與輻射的討。「倘若核試爆持續,那麼有一天,世界上某一處可能會出現其他哥吉拉。」是影片的凝重結語。      然而這些訊息,卻消失在翻譯中。《哥吉拉》到了美國經過重組,運用多數原始影像,卻拼接了一名白人、講英語的主角,由雷蒙.布爾(Raymond Burr)主演。反核政治的片段被剪掉。好萊塢版本只有兩處關於輻射的無聲片段,結局相當快樂美好:「威脅已經遠離,」旁白如此總結,「世界可以甦醒過來,再度生生不息。」      日本的《哥吉拉》是一部抗議電影,持續闡述美國在太平洋核試爆的危險。相反地,英語版《哥吉拉》只是市場上又一部怪獸電影。      ✰      日本人當然有權感到緊張。儘管蘇聯對於辛辛那提(Cincinnati)與杜布克(Dubuque)不斷發出推託、閃避的攻擊警告,但核子衝突的真正前線,卻是海外軍事基地與領地。我們現在知道,數百枚核子武器布置在南韓、菲律賓、關島與波多黎各。整個一九六○年代中,有超過千枚核彈部屬在沖繩。強斯頓島(Johnston)是格魯恩寧重新征服的鳥糞海島之一,豎滿裝載核子武器的雷神(Thor)火箭。夏威夷、阿拉斯加(包含阿留申群島)與中途島上則有數量不明的核子武器。      武裝這些基地,讓美國的核子彈藥庫更靠近潛在的戰爭區域,也讓威嚇力量更加可信,而此舉也分散了風險。隨著美國的彈藥倉儲廣泛分散,莫斯科就不能只針對本土。倘若想消滅美國的反擊能力,就必須一併攻擊這些基地,整個行動的困難度因而大幅增加。      然而,基地中的核彈雖然保護了本土,卻也對領地與地主國帶來危險。在基地之間運送核子武器—美軍的常態工作,可能帶來災難性意外。即便這些武器安全不動,它們的存在也足以讓基地成為誘人的攻擊對象,特別是對莫斯科來說,海外基地比起本土更容易攻擊。武裝基地基本上就像在基地畫上箭靶。      想想格陵蘭(Greenland)的圖勒(Thule)北極基地,就不難感受到這種危機。格陵蘭是丹麥的殖民地,對丹麥王國來說,差不多是波多黎各在美國的地位。這讓格陵蘭成了非常吸引人的基地地點,因為在丹麥政府心中,格陵蘭人的抗議比不上哥本哈根人的想法。當華府的目光落到圖勒小村身上,希望以此為基地時,丹麥政府欣然移除當地的因紐奎(Inughuit)原住民村落。帶著毛毯、帳篷與祝福,伊努輝特人被粗魯送到北方六十五英哩外的「新圖勒」村。      圖勒的優點是距離蘇聯夠近,美軍可以由此發射火箭穿越北極,直擊莫斯科。缺點是蘇聯也可以打回來。蘇聯總理警告丹麥,若允許美國將軍火庫設在圖勒,或丹麥土地上任何地方,「無異於自殺之舉」。緊張的丹麥政客將「非核」原則納入執政聯盟黨綱中:美國能設軍事基地,但不許放置核子武器。      即便如此,華府仍未放棄這個議題。當丹麥首相並未明確反對時,美國官員就視為默認,祕密將核子武器移進圖勒。很快地,空軍開始明目張膽地飛著裝載核子武器的B-52 轟炸機,每天飛越格陵蘭上空。這是空中預警機制的一部分,讓武裝飛機持續滯空,隨時準備攻擊蘇聯。這也是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電影《奇愛博士》(Doctor Strnagelove)的主題,該片有部分就是在格陵蘭拍攝。      負責這項計畫的將領直接了當地表明此舉確實讓格陵蘭置身險地。他告訴國會,倘若戰爭爆發,圖勒將是「最早被放棄的地方」。即便不在戰時,它也面對危險。一九六七年,三架載運氫彈的飛機在格陵蘭緊急降落。隔年,一架載運四枚馬克二十八氫彈的B-52 轟炸機在靠近圖勒時,嚴重墜毀。      飛機以超過五百英哩的時速刨過冰面,留下一道五英哩長的痕跡。將近二十五萬磅的飛機燃油點燃,引燃四枚炸彈中的傳統炸藥。這些炸彈理應具有「一觸安全保障」(one-point safe),意即圍繞核心的炸藥點燃有可能不會引爆核彈,只要它們不是全部同時點燃(將會劇烈壓縮核心,引發核分裂)。然而彈藥庫中的某些核彈被證實並不具有「一觸安全保障」,許多在墜落時會出錯,特別是當時的武器還沒達到今日的安全標準,例如放在圖勒的那些武器。      圖勒的意外並未引發核彈爆炸,但卻導致鈽滲出,流了整個墜機現場都是。空軍急忙在融冰將遭到輻射汙染的碎片帶往海洋之前,清理現場。取回的廢棄物裝滿足足七十五艘油輪。這種規模的意外倘若發生在城市裡,將會是場大災難。      可能發生嗎?當然。圖勒的飛機在世界人口最稀疏的陸塊上墜毀。但同樣空中預警系統的飛機也飛越世上人口最稠密的陸塊之一:西歐。圖勒意外的兩年前,一架B-52 轟炸機在西班牙的帕羅馬雷斯村(Palomares)墜毀,機上載著四枚氫彈,每一枚的爆炸力都是廣島原子彈的七十五倍。飛機的一部分落在小學附近八十碼處,另一塊則擊中教堂外一百五十碼處的地面。兩枚炸彈中的傳統炸藥遭到點燃,將鈽塵散布到方圓幾英哩的番茄田中。      第三枚炸彈落地之後安然無事。但是第四枚呢?下落不明。官員急切地找了三個月。《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報導,尋找過程擁有「龐德諜報片的一切元素」。事實上,這一切跟《雷霆谷》的劇情相似到令人不安。這部關於失蹤核子武器的龐德電影當時正稱霸票房。當軍隊終於發現氫彈安穩躺在海床上時,還驕傲地在鏡頭前炫耀——這是世人首度見到氫彈本尊。      《時代》雜誌也同意它看起來「就像《雷霆谷》裡的氫彈」。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帝國主義的幽靈:「大」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生於反帝國主義動亂,獨立以來也不斷與帝國發生戰爭,從希特勒的千年帝國、日本帝國,到蘇聯的「邪惡帝國」,乃至於前不久的南海危機、美中貿易戰等,在在都是世人有目共睹的。這個國家甚至連作夢都要對抗帝國!虛構故事的角色也為了反抗銀河帝國而展開大冒險──君不見科幻巨作《星際大戰》(Star War)在影史授權金最高的片單之列榜上有名。   那美國自己呢?當然是與帝國主義脫不了干係的世界強權。舉凡關島、波多黎各、夏威夷、菲律賓、阿拉斯加……在歷史上,這些地方或遭到明目張膽的殖民壓榨,或者居民得承受來自本土白人的欺壓與輕視,甚而還有無辜被捲入世界大戰者……無論如何,它們有一個共通點──長久都活在「美帝」陰影之下,且很常不被看作美國歷史的一部分。   探索、還原史實縱然是本書重要的敘事脈絡,但作者不忘把他長期以來好奇、力圖解答、也貫穿這本書的問題意識,連結到現在與未來:帝國與殖民主義真的已是過去式了嗎?當我們現在想到美國,腦中出現怎樣一個政治實體?標誌性的經典地圖之外的「另一些」美國呢?那些地方為何存在、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在《被隱藏的帝國》,能找到值得我們思索再三、仔細省察的解答。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丹尼爾.因莫瓦爾 Daniel Immerwahr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專攻領域是全球背景下的二十世紀美國史。本書暢銷於美國書市,同時也位列二〇一九年《紐約時報》評論家評選出的年度最佳書籍,並且是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羅伯特.H.費雷爾獎(Robert H. Ferrell Prize)的獲獎作品。因莫瓦爾教授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和《石板》等刊物。

基本資料

作者:丹尼爾.因莫瓦爾(Daniel Immerwahr) 譯者:林玉菁 出版社:臉譜 書系:臉譜書房 出版日期:2021-03-09 ISBN:9789862358979 城邦書號:FS0126 規格:膠裝 / 單色 / 532頁 / 17cm×22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