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少、詮釋佛理最深奧微妙的經典。
兩百六十字濃縮六百卷大般若經要義,
攝盡佛法的大智慧精華,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之理。
本書是堪仁波切密格瑪策天在美國麻州劍橋薩迦佛學院,教導了多月的課程,由《心經》般若智慧從生死此岸度到達涅槃彼岸,含攝五蘊、三科、四諦及十二因緣、十八界等思想,破除從凡夫、二乘、權教等我執,以說明萬法本性皆空,最終趣入「無所得」,借般若度一切苦厄,達到究竟解脫與證得無上菩提之境界,透過討論、復習及學生與密格瑪喇嘛的原始問答集結而成。
密格瑪堪布喇嘛認為,現今雖已發展成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卻失去了某些重要的東西。我們的生活扭曲,不符合自然法則,甚至忽略了業感緣起、因緣果報的定律。以致我們無法壓抑和忽視痛苦的根源,讓痛苦潛藏在生活裡,如果不去深層療癒,就會終日感到焦慮與不安。
但其實無論我們在生命裡體驗到什麼,所有的情緒都是因時因地而變,並非永久性的,一如天空裡的雲來來去去,而我們的真正性質則應像那些雲朵上面永遠清明的虛空。虛空永遠是清淨的,虛空就像「超越的智慧」一樣,它超越了所有的雲——所有錯誤的觀念和所有的妄想。
目錄
前言
藏傳《心經》中文版
1 三學概述
2 五蘊簡介
3 受與想
4 行與識
5 色即是空
6 空即是色
7 色不異空
8 空不異色
9 不垢不淨
10 無處與無界
11 十二因緣 1-5
12 十二因緣 6-10
13 十二因緣 11-12
14 無苦無集
15 遠離顛倒夢想
16 超越
《心經》簡要修持法
般若波羅蜜多儀軌
《心經》除障法
「生死之輪─六道輪迴」圖
內文試閱
第十五章 遠離顛倒夢想
一直到成就般若波羅蜜多「超越的智慧」之前,我們仍然生活在顛倒夢想裡。在我們的生命裡,顛倒夢想因無明而起,從受孕的那一刻起,顛倒夢想就開始了,無明障蔽了一切,阻礙我們去發覺自己的真正性質。
我們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因為看不到自己的真正性質,也無法看到他人的真正性質。我們基於社會對自己的投影,以及我們的成就和個性,可能會認為自己瞭解自己,實際上,我們對自己仍然渾然不知。只要還有根本無明,就有貪欲,由於無法見到空性,我們會繼續執著於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這種情形在交往的關係中最明顯,我們對某人投射出許多浪漫的感覺,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的真正面目,當我們清楚地認識他們時,這些浪漫的影像就會消逝。
所有的貪欲都是顛倒夢想的一種形式,貪欲所帶來的舒適快樂,只會導致更多痛苦。貪欲驅使著我們去追求一些令人舒適快樂的物境,但是,這種追求同時只會帶來更多焦慮和不安。
當我們無法滿足貪欲時,會因為挫折而感到痛苦,結果生起了瞋恨心,我們會對他人感到憤怒,甚至也對沒有生命的事物感到憤怒!如果車子發不動,我們可能會對車子發脾氣。如果天氣不好,破壞了在海灘上度過美好一天的計畫,我們可能會對氣候發脾氣。
我們生活在一個期望能及時行樂的時代,如果事情無法依照計畫進行,我們會非常沒有耐性。如果我們的電腦或手機壞了,可能會非常生氣。
我們可能會大吼大叫且亂丟東西來出氣,實際上這股怒氣正在傷害自己。我們被蒙蔽了,為了這股怒氣,責怪外在的人、事、物,但是,事實上它來自於我們的內心。
情緒傷害我們的方式有許多面向,如果我們非常驕傲,可能會停止學習。傲慢能完全障蔽智慧,蒙蔽著我們,以為自己無所不知,妨礙我們去學習更多的事物。當我們以自己的能力和聰穎為榮時,往往使我們變得更無知(愚癡)!
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極端的自大狂對他們周圍(的人、事、物)造成了毀滅性的傷害。當統治者、政客或首席執行長越來越有權勢時,就越會被那些權勢所蒙蔽,他們對權勢的渴望一直在增加,直到做了許多錯誤的決定,造成自己的權勢衰敗垮臺為止。基於這種模式,所有的王朝興起又滅亡了。
懷疑也能蒙蔽我們,如果有太多的懷疑和疑惑,我們的思維可能會變得極度焦慮和不確定。懷疑可能會引起許多知識上的辯論,但它不能帶來肯定,因為不肯定,我們的信心會打折扣,修行就沒有力量。如果心存懷疑,我們就會癱軟無力,不能做好的決定或承諾任何事。
錯誤的見解(不正見)是最大的蒙蔽者,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更是如此。當我們有太多資訊和思辨性的知識時,就會有很多意見,因而形成了許多一成不變的見解。
我們必須去檢視這些見解和意見是否正確?我們所受的教育主要是物質層面上的教育,它增強了自己在國家以及物質世界裡的身份和地位。
我們的教育往往與自然法則無關,大多數的教育體系不相信業力。雖然有某些基本的道德觀念加在我們身上,但是,很少有任何關於因果法則的實際說明。由於缺少了對自然法則的解釋說明,我們無法從教育裡學到一些智慧。
許多傳統的靈修學派現在說,雖然我們認為現代比較文明,但是正在失去某些整體性。雖然我們在科學和科技上有巨大的進步,卻正在失去智慧和整體的價值,失去了對人類至關重要的東西,正在進入一個黑暗時代。
印度教和佛教說這個黑暗時代是「爭鬥時」(Kali Yuga),我們外在的生活越來越明亮,地球上充滿著數不清的電燈,但是,我們似乎和經由修行而啟發出來的內在光明失去了聯繫。
在這個文明的社會裡,我們變得更沮喪、更憂鬱、情緒更焦慮。如果社會真的在進步,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的轉化昇華,身心應該更健康和更積極正向,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甚至生活在已開發國家中的人們,顯示出更高比率的焦慮症和憂鬱症。我們可能會認為現在的社會已經非常文明和進步,但是,現代人似乎有更多精神上的疾病。
如果我們的社會非常文明、醫療保健非常好,為什麼我們的病痛越來越多?為什麼得精神病的人會增加?為什麼五分之一的美國人正在服用某種治療精神病的藥物?
我們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卻失去了某些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的生活不合乎自然法則,忽略了業感緣起、因緣果報的定律。我們想及時行樂,願意做任何事來避免業報的痛苦,然而我們卻無法永遠壓抑和忽視痛苦的根源,這種痛苦潛藏在我們的生活裡,如果不去深層地療癒,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很多人因為不相信業力而選擇忽視自然法則,甚至有些現代的佛教徒不相信業力和來生。如果不相信業力,即使研習佛教也修禪定,只會讓您這一生的生活更放鬆、更舒適,不會深入地去轉化昇華。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教導了「生死之輪—六道輪迴」,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不相信業力,就不能開始去轉化,沒有一些基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業報觀念,我們的修持就不能成就。
如果我們了解業由心造,而心念是連續不斷的,我們就可以依此推論,相信自己有過去世,將來也會有未來世。
如果不相信業力,我們就不相信未來會再投生、不相信有來生,修持忍辱及培養其他無法立刻得到利益的正面(善良)品性,就顯得沒有太大的意義。如果不能馬上看到結果,而且不相信有來生,我們就會變得非常怠惰,如果我們的努力沒有立刻產生結果,可能會認為自己在浪費時間。
相信由五蘊所組成的自我,也是一個很大的障蔽。我們經歷了多生多世數不清由五蘊所組成的身分,已經薰習出了強烈的我執,對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識,都有很強的執著。
五蘊是我執的根源,當我們修學智慧越來越深入時,將會體悟到無法找到任何獨立存在的五蘊,也無法在外在的客體裡,找到任何單獨存在的東西。
我們現在有許多對自己和生命的執著,大家都不想死,都希望自己永遠活著,也希望自己所執著的一切人、事、物都持續不變,永遠存在著。
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種信念是一個大騙子。我們把自己周圍所有的人、事、物都投射成恆常不變,這種執著是盲目和違反自然定律的,它是一種否認(真理)的狀態。
大家都知道有生必有死,不論自己是否喜歡,我們有一天都會被痛苦和死亡逼迫。總有一天,我們所執著的物境都會衰亡,然而我們卻不斷地欺騙自己,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本有固定的存在著。
甚至執著於修道也可能是迷惑的原因。從前有一位尼師非常執著她的佛堂,她有一尊莊嚴的佛像,每當信徒到佛堂上香時,如果香煙燻髒了佛像,她就會生氣罵他們!
做為一位修行人,我時常會見到執著修道的情況,有些人非常強調儀式和執著寺院,也有過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或計較供養多少的情形。
在莊嚴的寺院裡,我們可能會執著於那些貴重的幢幡、美麗的色彩和造型,也可能會非常執著於一些規矩。許多出家人必須遵守過午不食的戒律,如果發生了某件事延誤了午餐,可能會有挫折感。
如果您太執著於戒律,戒律可能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您可能認為只需要持戒,而忽略了慧學和定學。
另一方面,如果只追求學問而忽略了戒律,就失去了(修行道上)重要的東西。如果缺少了禪定或戒律,學者們將永遠無法照見智慧。
有一位大祖師說:「如果要登山,首先必須知道登山的所有技巧。」否則,沒有適當的方法,就會有危險。這是在提醒我們,修習禪定必須透徹,如果沒有禪修的訓練就去閉關,進展將非常小。
一個人可能會極端注重三學中的任何一學,但是,為了要超越,我們必須結合並且修習全部的三學。如果我們太執著於其中的任何一學,三學就不會成為達到證悟的方法。
甚至佛教也有四種不同的哲學理論(說一切有部、 經部、唯識和中觀),每一派都認為自己的理論是最好的,阻止了他們去進一步超越。甚至在最高的中觀教派裡,也有多種論述,有些結論是「自空」、有一些是「他空」,還有一些的結論是「離一切邊見」。
如果用這些理論來禪修,我們就有機會找到智慧開始超越。如果從來不禪修,並且只執著於自己的見解,我們會變成極端主義者,只有非常微小的轉化。
即使您的哲學理論是「自空」,但是,如果執著於這個理論,您的自我就仍然在運作著。這個見解可能很高,可是您的自我正在擊潰您的見解,讓您繼續陷在輪迴裡,而不是得到解脫。
正如已經討論過的,我們會再投生於六道中,也就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和天道。
六道的因是和六道相對應的六種破壞性情緒—瞋恚、慳吝、愚癡、貪欲、嫉妒、傲慢,這是輪迴再投生的六種根本原因。如果死亡時非常憤怒,那種情緒能導致我們的意識投生在一個瞋恚的地方。如果死時愚癡心很強,會投生在畜生道。如果我們死時很慳吝,就會投生為餓鬼。如果死時嫉妒心重,會投生在不斷爭鬥的阿修羅道中。
那些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超越的智慧」的聖者,他們已經見到了心的真正性質,超越了六種破壞性的情緒,並不是被那些破壞性的情緒和業力逼迫而再投生,諸佛永遠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裡。
我們仍然在破壞性的情緒中生活著,似乎過得很精采。對我們來說,佛陀的生活也許枯燥無味,但是,事實上佛陀的生活非常平靜安詳。
我們並不平靜安詳,當我們有越多情緒時,就會產生出越多感受。我們認為這些強烈的感受,給了自己真正活著的感覺!如果佛陀在我們當中,我們可能會發現他非常枯燥無味,佛陀永遠不會去酒吧,永遠不在乎任何運動、食物或娛樂節目。
我曾經和學生們測試過,讓他們看兩位當代大師的傳記,一本傳記的內容非常精采,寫著和我們類似的生活,另一本傳記非常傳統。我要求他們閱讀這兩本傳記,然後向我報告。當學生們閱讀那本精采的傳記時,他們說:「噢!我讀完了整本書。」當閱讀傳統的傳記時,他們說失去了興趣,有一位學生說她甚至睡著了!
蒙蔽的西藏原文是「青契洛」,有些學者將這個字譯為﹁錯誤的見解﹂。我們必須完全的超越假象、超越六道的六種破壞性情緒。
當檢視自己和所執著的物境之間的關係時,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六種根本的破壞性情緒非常誤導人。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當我們檢視自己的親密關係時,那是多麼地顯而易見。
當我們有許多熱情和貪欲時,可能會以為吸引自己的人是多麼的英俊或美麗。當我們生氣時,可能會發現同一個人醜陋不合意!或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可能會有中性的捨受,覺得那個人枯燥無味。
這是同一個人,然而我們的內心狀況決定了自己如何去看待他或她,我們不是都體驗到貪、瞋、癡這三種情緒了嗎?
如果我們懷疑某人變心了,看看自己的感受有多激烈。如果在羅曼蒂克的關係裡,發現了某人不忠實,自己對那個人的印象會立刻改變,我們可以在同一個物境上,投射出許多不同的印象。
對於同一個物境,我們會瞋恚、慳吝、愚癡、貪欲、嫉妒和傲慢,這六種情緒一直在改變著。這些情緒蒙蔽了我們,使自己對各種物境有不同的體驗,然而這並不是我們的真正性質,我們的真正性質是智慧,在真正的性質裡沒有愚癡、貪欲和瞋恚,也沒有慳吝、嫉妒和傲慢。
當您以智慧照見物境時,您的體驗會完全改變,這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在妄想中!當您處於予盾的情緒中時,會認為這就是人生,永遠不會在這個範圍外思考。
我們必須了解,無論現在我們在生命裡體驗到什麼,所有的情緒都是視情況而定的,它們並不是永久性的,就像天空裡的雲來來去去,我們的真正性質是那些雲朵上面永遠清明的虛空。虛空永遠是清淨的,虛空就像「超越的智慧」一樣,它超越了所有的雲—所有錯誤的觀念和所有的妄想。
諸佛一直生活在超越顛倒夢想的智慧裡,而我們尚未達到了悟的階段,仍然相信自己的錯誤見解。這些錯誤的見解是視情況而定和暫時性的,為了超越這些錯誤的見解,我們一定要修行。
在佛陀的加持下,觀世音菩薩正在分享「超越的智慧」,正在明確地教導我們智慧的正見,也正在暗示我們要修持禪定和戒律。
問答
問:請問喇嘛,您能多講一些為什麼「受」因緣如此重要呢?
答:感受是一位好老師,一旦我們了解了五蘊、十二因緣和四聖諦之後,感受會成為一位更強有力的老師。當我們觀照到各種受的痛苦本質時,這些感受就可以成為朝著非常正面方向去改變的催化劑。
直到我們認識了那個痛苦的本質,「受」將是生命裡最具有蒙蔽性和破壞性的力量。缺少了教導和修行,「受」的本身是非常盲目的,一旦我們開始運用「受」來轉化內心,那將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學習經驗。
「受」是情緒和業力的「果」,「受」也可以是「因」。當我們經由五蘊、十二因緣和四聖諦來了解「受」時,可以照見到,「受」的因是我們潛在的愚癡心。
第一個聖諦「苦諦」是修道的開始,當照見一切受都是苦的一種形式,甚至快樂和舒適也是一種苦時,我們就能產生出一些出離心,停止追尋所有欲求的物境和經驗。在十二因緣裡,「受」因緣是最重要的關鍵,如果能觀照到「受」就是「苦」的本質,並且產生出一些出離心,我們就可以開始還滅逆轉出輪迴。
問:請問喇嘛,您說六種根本的破壞性情緒逼迫著我們投生在一個特定的道裡。這是否是一對一的關係?例如傲慢逼迫我們投生為天人,貪欲逼迫我們投生為人,或是更複雜的關係呢?
答:是的,是有一對一的關聯性。正如我提過的,在死亡的那一刻,最強烈的情緒會決定我們將投生在何處。如果死亡時強烈的瞋恨壓倒了自己的意識,我們將會投生在地獄道裡。如果我們死時慳吝,就會變成餓鬼。如果我們死時愚癡,將會投生在畜生道裡。如果我們仍然有許多貪欲,就會再生為人。如果我們死時嫉妒,將投生為阿修羅。如果我們死時非常傲慢,就會投生為天人。
這六種根本情緒直接和六道相關,直到我們完全證悟為止,在生命裡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這六種情緒,然而我們往往只注意到最活躍的情緒,當我們生氣時,可能感受不到任何其他的情緒。
我們在修行道上,應該記住死亡的最後一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我們的禪修並不完美,仍然是一個好習性,死亡時將會給我們很多幫助。如果我們每天修儀軌已經很多年了,死亡時會憶念儀軌中的本尊,護衛我們的心識。如果我們修持度母儀軌,死亡時就憶念度母,這將護衛我們的心識,遠離一切破壞性的情緒,因此,每天修行在我們死亡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儀軌修持和禪修如何在夢中顯現,有時我們會做一個非常清晰的夢,在夢中見到度母,這是一個很好的徵兆,意謂著我們的修行正在增長,而且死亡時會記得這位本尊,因為睡眠和死亡是非常相似的。
作者資料
密格瑪策天喇嘛
堪仁波切密格瑪策天是哈佛大學的佛教宗教師,藏傳佛教的喇嘛,許多英文書籍的作者,其著作涵蓋南傳、大乘和金剛乘佛教的各種主題,一直在北美和歐洲各地教學,並指導許多閉關。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