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
left
right
  • 庫存 = 1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

  • 作者:賴祥蔚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1-11-23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原民、先民原來是這樣生活! 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有比土鳳梨更土的鳳梨? 考古改寫了臺灣土狗史?! 媽祖是外國人或混血兒? 挖掘大量的臺灣史料,不誤解的最臺知識、傳奇歷史,比小說與戲劇更精彩! 許許多多的真實歷史,比戲劇與小說還要傳奇 臺灣發生的歷史,就充滿了可以拍出好戲的真實傳奇。 穿越臺灣歷史,享受奇趣。 .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儘管考古學家們前仆後繼,卻始終沒有在臺灣找到恐龍化石,即使是鳥類的古生物化石也一直沒有找到。直到西元2021年有了大突破! .有比土鳳梨更土的鳳梨? 臺灣的鳳梨品種有過三代,我們俗稱的土鳳梨,並非是臺灣原生品種,其實是第二代的開英種;至於更土的鳳梨,是第一代的在來種,俗稱本島鳳梨,據稱是先民從福建引進。味道香、果蒂深,已經快瀕臨絕跡,在彰化種植鳳梨並販售鳳梨酥的旺梨小鎮目前還保有十株,非常難得。 .考古改寫了臺灣土狗史 臺灣沒有任何原生的犬科動物,包括了狼、豺、狐狸。所以儘管臺灣自古以來多山、多森林,卻不一定有原生的狗與狼。隨著南科考古遺址的發現而有了重大的全新突破。西元2000年在臺南科學園區的「南關里遺址」,挖出了俗稱為「臺灣第一狗」的狗骨頭化石,這是臺灣最早的「狗墓葬」,骨頭完整,呈現睡姿的狀態,距今大約4500年。 .基隆差點變成臺北府城 西元1854年,福建小刀會數千人在對岸被擊敗,跨海流竄而來,從海上攻佔基隆。當時讓清朝在臺的官員苦於難以救援,後來靠著官方動員民間一起合作,才擊退了佔據基隆的小刀會。基隆是本來規畫的建城之地,當時福建巡撫丁日昌就認爲基隆戰略位置重要,應該建造臺北府城於基隆,但是海防大臣沈葆楨偏愛在臺北建城。當時有官員跟地方勢力勾結炒地皮,所以改成在臺北建城,而且挑選的艋舺土地還是當時低窪容易淹水之處,根本不適合建城。正因地理位置不理想,所以土地便宜,適合炒地皮,這是古今不變的炒地皮招數之一。 .追尋殘存的總督府「台字章」 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小粗坑發電廠」,位於新北市新店區的小粗坑。在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上,至今還保存有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徽章「台字章」,也稱為台字紋或台字徽。值得一提的是,「台」這個字其實不是「臺」字的簡體字,依照漢朝許慎所撰寫的《說文解字》,臺字的原意是「觀四方而高者」,至於台字的原音同怡,原意則是喜悅。到了唐朝,台字開始跟臺字同音,只是意思仍不一樣。明朝與清朝已經有小說使用台字替代臺字,到了日治時期總督府全面使用台字而不用臺字,一直通用至今。 .消失中的全臺唯一「迷宮村」 臺灣有一個很獨特的迷宮村落,位於桃園市龍潭區的三坑。三坑的大平迷宮村據稱創建於清朝的道光、咸豐年間,大平又叫大坪,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大平迷宮村的形成原因主要應該是為了防止遭受外來的攻擊,所以把村子蓋成狹小迷宮,甚至被認為這是一種類似蜂巢式的布局,不但房舍低矮,就連其間的巷弄也都非常狹窄,連兩人並行前進都有困難,這樣一來,萬一遇到外敵突襲時,敵人就無法大舉入侵,也不便使用傳統的大型兵器攻擊,可以為村民爭取一點反擊或逃難的時間。 97堂臺灣歷史穿越課,原來原民、先民是這樣生活!精彩故事,挖掘臺灣史料,大量的臺灣歷史資料,太多太多精彩萬分的傳奇歷史,比小說與戲劇更精彩。 本書特色 ★著作榮獲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作者賴祥蔚博士,帶你挖掘最具臺灣古早味的傳奇、趣事趣聞! ★從百萬年前的臺灣猛獁象,到原民記載、漢人大舉移民來臺,史蹟、風土、民情、習俗、傳說,不誤解的最臺知識,讓你不再認同迷航,愛臺灣就是這麼有奇趣! 【誠摯推薦】 臺北市長│柯文哲 民視電視公司董事長│王明玉 《斯卡羅》導演│曹瑞原 霧峰林家林祖密嫡孫│林光輝 德勤財務顧問總經理│范有偉會計師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博士

目錄

序 【輯一】 臺灣發現「恐龍」化石 百萬年前的臺灣猛獁象 臺灣人歷史有四十五萬年? 兩千年古物出土又消失之謎 臺灣曾經被稱為小琉球 最早原民記載曾消失數百年 漢人首次大舉移民來臺 地基主信仰連英國也有? 「六死、三留、一回頭」? 臺澎金馬第一媽祖廟之爭 義民不只是客家人信仰 用福爾摩沙稱呼臺灣有陷阱 「沒唐山嬤」有雙重誤會 清朝在臺漢人從四萬變二五五萬 研究臺灣人血統的三種方法 銀兩值多少錢居然會變化 臺灣的多樣化銅錢與私錢 開墾是一門圈地的好生意? 北臺最大水圳超越瑠公圳 本島鳳梨比土鳳梨更土 【輯二】 臺灣獨特生物大發現 考古改寫了臺灣土狗史 臺灣特有種的原生「狼」 不能用「知了」稱呼臺灣蟬 北投是平埔族語「女巫」發音 凱達格蘭族之名是虛構的嗎? 先民來臺涉及王陽明與瓷器 媽祖是外國人或混血兒? 殘存坑口與臺灣煤礦四百年史 清初臺灣海峽的「兩頭蛇」 福建缺糧促成北臺開墾 基隆差點變成臺北府城 都市裡的番土地公廟 大觀書社促成械鬥大轉折 消失的臺灣第一城與護城河 追尋百年前的家鄉溪河 神奇廟中廟拆遷成古蹟 慈祐宮創立年代竟有四版本 艋舺縣丞在新莊之謎 日治時期水源地的下場 【輯三】 布袋戲的百年傳承與興衰 短命的三重新莊龜山鐵路 竹林山觀音寺曾是日式建築 景美溪與被遺忘的霧裡薛圳 集應廟文武神明古今竟不同 中和在清朝已有煤礦開採 比劉銘傳鐵路更早的鐵路遺跡 新店變貌與百年發電廠祕密 臺灣首富的開臺祖是唐山嬤 灣潭雜貨店歷史PK碧潭吊橋 追尋殘存的總督府「台字章」 灣潭山的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 渡船、瑠公橋與萬新鐵路的唏噓 和美山上的廢棄幸福樂園 蘆洲百年西洋樓古厝值得關注 三重林家古厝崇德居低調而神祕 總督府三遷與巴洛克誤解 從汐止神社到忠順廟見證歷史 平溪天燈在日治時期沒落有祕辛 日治時期臺北地圖最大亮點 【輯四】 富陽公園內的彈藥庫大有來頭 百年濟南教會與臺灣茶葉之父 重現畫壇奇才郭雪湖的美麗境界 宗教勝地指南宮怎變分手陷阱 壽山巖觀音寺匾額暗藏歷史密碼 消失中的全臺唯一「迷宮村」 全臺最原汁原味的日本神社 臺灣特姓「范姜」造就新屋地名 竹北有棟全臺最傳奇的家族祠堂 竹塹奇男子記下臺灣災荒人吃人 新竹占梅路紀念一代奇男子 陳澄波是廣泰成股東兼抗日首領 乙未將領書法與百年臺灣識字率 通霄「望樓」讓臺灣捲入日俄戰爭 清朝米糖滯銷造成地價崩跌 最大民變「萬生反」敗在隊友 霧峰林家在亂世茁壯多虧女力 朝廷謀殺林文察以免臺灣生變? 林文察傳奇塑像消失四十年又出現 三代民族英雄撐起臺灣第一世家 【輯五】 省城選在臺中卻來不及完工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有內幕 八掌溪治水典範與第一好官 諸羅改稱嘉義涉及《延禧攻略》 太保名稱來自嘉慶君愛將王得祿 王得祿、林文察一品麒麟竟不同 臺灣第一位縣長下場悽慘 康熙誇為古今第一清廉的陳璸 曹公圳無助曹謹的坎坷仕途 許舉人一暝趕百里救臺保家 《斯卡羅》、牡丹社與花東主權 馬偕與消失的猴猴族原住民 開蘭名宦楊廷理被神化的原因 北洋艦隊兩棲登陸首戰竟在花東 花東古炮背後有大屠殺謎團 蘭嶼與日本來臺研究動物第一人之謎 小琉球原住民慘遭肅清的沉冤 後記

序跋

  很多人都喜歡追劇、看戲,也喜歡看小說。看得多了,不免感嘆一些戲劇以及小說的劇情,常常不如預期。   相較之下,有許許多多的真實歷史,比戲劇與小說還要傳奇,根本可以直接拿來當劇本材料,以供拍出好戲。   臺灣發生的歷史,就充滿了可以拍出好戲的真實傳奇。   教科書裡面的歷史,往往負擔了太多的使命,所以未必好看。如果要背誦用來應付考試,更會讓學生覺得失去興趣。   什麼是歷史?歷史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經走過的悠悠歲月,就是腳底下這片土地在滄海桑田中的奇妙變遷。   幾千年以來,人類社會頻頻戰亂、飽經災荒。如今活著的每一個人,都是大時代災難之後的倖存者。機率之低,想起來太神奇。   多年前在《樂觀就會成功》一書寫下家庭故事,後來得知父親老家江西會昌的宗祠族譜清楚記載著:一世祖是三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從廣東梅縣遷移而來。想要往前再回溯,梅縣宗族凋零,難以追尋。   母親祖先世世代代居於碧潭旁,沒有族譜,戶籍謄本能回溯到外高祖父,是開墾灣潭的泉州三姓之中的王姓,距今大約兩百年,再往前就難以追查了。   回首歷史長河,自己的祖先可能來自哪裡呢?這真是一個有趣而難以解答的大哉問。過去重視父系族譜,尋祖只看父系一線,這種單線思考,其實不正確。   如果把二十年算為一代,三百年就有十五代,每一代各有父、母各一人,所以一般情況之下,上推五代,則在該個世代有祖先三十二人,上推十四代則在該個世代有祖先16,384人。 依此推理,從西元2021年往前推,三百年前,那是清朝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每一位現代人在那時都有16,384位祖先。 想像一下,三百年前有16,384個人,男女各半,一代又一代傳宗接代,最後才有了我們這一代。這麼多人不但要躲過天災人禍,還要巧妙相遇並且結合生育,過程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發生狀況,我們或許就不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這16,384個人會來自何方呢?在安定的農業社會,範圍或許不出方圓百里,如果遇上了大時代的戰亂與遷移,那就充滿想像空間了。機緣之巧,細思極驚。   這本書能付梓出版也充滿機緣,要感謝的人太多。   閱讀歷史自有樂趣,足以反映真實歷史的文學小說,更是令人喜愛,東方的羅貫中、高陽、孫皓暉與二月河,西方的荷馬、雨果、弗雷特與柯羅思,日本的山崎豐子與司馬遼太郎,作品與典範都影響深遠。   西元2014年開始,因為投入臺灣歷史小說與劇本的寫作,閱讀了大量的臺灣歷史資料,這才發現有太多太多精彩萬分的傳奇歷史,比小說與戲劇更精彩,但是卻一直被忽略。這些歷史,緊密相連著先人走過的歷程與腳下的土地。   先前寫了幾篇歷史小說與電視劇本,也拿過幾次文學獎,一開始是以日治時期臺灣重要人物賴和與蔣渭水為主角。後來發現賴和關注而且同情戴潮春,所以寫了戴潮春的歷史小說,又發現戴潮春固然是賴和口中的一時英豪,但相較之下,平定戴潮春的林文察更是傳奇,因此埋首找資料、研究歷史脈絡,在2020年出版了16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   書的字數雖然不算少,卻遠遠不足以把已經找到的臺灣歷史資料都納進去。更何況,有些資料雖然有趣,卻與前書主旨無關,不能硬放進去。有感於這些精彩的臺灣歷史不該繼續埋沒,過去幾年持續挖掘臺灣史料,一有機會就整理成一篇篇的文章,在《聯合報》、《中國時報》、《東森新聞雲》、《NOWnews》、《醒報》、《愛傳媒》、《東方日報》、《奔騰思潮》、《風傳媒》等媒體發表。除了自己寫作,找到的豐富材料也供賴御文、吳思賢、陳冠宇、林可妮等分工合作,貢獻分享。如今重新整理,才能匯聚成這本13萬字的書。具有校稿天賦的Ling同學糾出許多錯誤又建議書名,惠我良多。一路走來,滿滿感謝。   「臺」的簡體字不是「台」,但是日治時期多用「台」字,通用至今。書中使用「臺」字,相關名詞如原本就用「台」字,仍依原字。   本書試著跟讀者一起穿越臺灣歷史,享受奇趣。野人獻曝難免謬誤,歡迎多多指正。臺灣史還有許多值得挖掘重現的寶藏、足以成為寫作與拍戲的好題材。   謝謝天上的父親、母親,謝謝一切美好的人、事、物,謝謝天。

內文試閱

臺灣發現「恐龍」化石   回到恐龍時代的臺灣,會看見什麼?   美國好萊塢經典電影《侏儸紀公園》帶來恐龍復活的視覺震撼,歷久不衰。恐龍紀元的影像再現,一方面讓人驚嘆於千萬年歷史的浩瀚與多變,另一方面也怵感於人類自稱地球主宰卻始終渺小。   人類能偉大,正在於會用腦、能反思。例如,恐龍為什麼滅絕?就是世人常問的問題。   臺灣過去有恐龍生存過嗎?這就是許多人都曾經感到好奇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戈壁沙漠發現許多恐龍化石,包括脖子最長的馬門溪龍,因為地層豐富、化石完整,有助於世人研究恐龍的演變。至於鄰近的日本,不但也出土了恐龍化石,而且還真的有小學生和國中生發現了恐龍化石,漫畫《哆啦A夢》的相關情節還真不是憑空想像。日本持續挖掘出許多恐龍化石,先前發現以及最近才確認了兩種新的恐龍化石,分別命名為「神威龍」、「伊奘諾的日本龍」。   化石,是證明恐龍等古生物存在的最好證據,可惜的是,臺灣從開始有考古研究到現在,一直沒找到恐龍化石,直到西元2021年終於有了重大突破。儘管這個科學上的突破,可能跟很多人的預期非常不一樣。   恐龍可以分成陸地跑的、天上飛的。最新的古生物學術名詞是區分為「非鳥類恐龍」與「鳥類恐龍」。有人可能會問:恐龍沒有水中游的嗎?還真的沒有。滄龍等「龍」經常被認為是「水中恐龍」,但其實是和恐龍這種「主龍類」完全不同類別的「鱗龍類」。 恐龍可能在兩億年前的三疊紀就已出現,在侏羅紀時稱霸地球長達一億多年,然後大約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上演恐龍大滅絕。   一般民眾知道非鳥類恐龍早就已經滅絕,例如暴龍等凶猛巨獸。科學家推估,非鳥類恐龍應該完全滅絕了,這個時間點從地質年代來看,是中生代正要結束、新生代才剛開始的交界。不過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鳥類恐龍的演化還一直持續到今天。   當代的西方科學家普遍相信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依此而論,我們平常看到的大小鳥類都是恐龍的後代。全世界目前已知有8600多種鳥類,臺灣則有超過600多種鳥類。既然鳥類是恐龍的後代,連生活中常見的小麻雀也是恐龍後代,當然可以推論在臺灣不難找到鳥類恐龍一路演化的後代以及化石,只是型態到底是比較像恐龍還是像鳥,程度有差而已。   陸地的非鳥類恐龍已經滅絕,鳥類恐龍則是鳥的祖先。至於前述的滄龍等鱗龍,則是蜥蜴與蛇的祖先,不是恐龍一族。科學家估計在一億多年的歷史中,存在過大約一千種不同恐龍,有大有小,但是沒有水生恐龍。   臺灣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尋找化石,最知名的是台北帝國大學(現在臺灣大學的前身)的地質學教授早坂一郎,他在臺灣找到很多古生物的化石,但是從當時到現在,儘管考古學家們前仆後繼,卻始終沒有在臺灣找到恐龍化石,即使是鳥類的古生物化石也一直沒有找到。直到西元2021年。   西元2021年,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助理教授蔡政修在國際期刊發表了論文,證實了化石捐贈者侯立仁20多年前在臺南找到的一小塊古生物化石,就是地質時代更新世時期鳥類古生物所遺留的「跗跖骨」(小腿骨)化石,估計原本生存在距今80萬年前到40萬年前之間。 這塊古生物跗跖骨化石的長度約2公分、寬度約1公分,其實不算大,推估原本的大小應該只略大於現在的鳥類,以尺寸來看,比起想像中的鳥類恐龍真是遠遠不如。當然,在考古的學術發現上還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鳥類果真是從鳥類恐龍演變而來嗎?在多大程度上,鳥類的古生物化石可以看成鳥類恐龍化石?從鳥類恐龍變成鳥類,其間到底怎麼劃分,那是古生物科學家的研究課題。事實上,要怎麼定義恐龍,科學界一直都有辯論,也經常推翻先前的定義。   可以確定的是,根據地層研究,臺灣應該不會有暴龍這類生活在地上的非鳥類恐龍,也不會有他們的化石。這是因為臺灣島浮出海面的時間,根據推估大約是在650萬年前,但是科學家認為非鳥類恐龍早在6600萬年前就完全滅絕。臺灣登上舞臺的時間遠比陸地恐龍滅絕的時間晚,所以非鳥類恐龍的化石不可能在臺灣出土,除非是鄰近大陸地區的恐龍化石被沖刷而漂流到臺灣,但是這個可能性不會太高,因為即使是大陸沿海的福建與廣東等省份,至今也沒有發現非鳥類恐龍的化石。如果臺灣有「哆啦A夢」的「任意門」,可別穿越到恐龍時代,因為一開門就會掉到海裡──6600萬年前臺灣還沒浮出來。   南臺灣有化石重鎮,相較於此,北臺灣目前已知的古生物化石出土地點不少,包括新北市的林口、汐止、八里、新店、樹林及三峽;還有基隆市山區,以及桃園市的大溪、復興以及龜山。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北市林口區的海邊,不只有古生物的化石,還發現了史前人類的文物。人類歷史久遠雖然比不上古生物,但是更有意義。「下罟坑遺址」的石器、陶片等文物,疑似是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距今超過7000年,僅次於臺東的長濱文化遺址。目前臺灣考古發現的人類文物,多數都屬於新石器時代。   其他比較為人所知的化石地點包括基隆市的八堵山,主要為海膽化石;新北市汐止山區也是以海相化石為主;桃園市大溪的大漢溪河畔,主要以螃蟹的古生物化石為主。   再呈現一下簡單的歷史排序:非鳥類恐龍在6600萬年前滅絕、臺灣在650萬年前浮出海面、臺灣目前找到的古生物化石年代大約是100萬年前到數萬年前,至於臺灣找到的文物化石,大概是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人類化石目前找到最早的是5000年前。 唐朝詩人李紳寫了一首著名的〈憫農詩〉悲憐農民之苦,詩句有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想起鳥類恐龍的演變,不由得感嘆起昔日地球霸主歷經演化後的下場:「方知盤中雞,祖先皆霸主。」 消失的臺灣第一城與護城河   臺灣第一城,可以指清廷用木柵興建的臺南城,也可以指清廷用石塊興建的臺北城。   臺灣最早的石頭城,其實不是官方興建的臺北城,而是由板橋林家所興建的板橋城。在此之前,臺灣當然也有城池,但是早期是種刺竹當城圍,後來陸續改用木材與土泥,官方真正以石塊當材料的第一座城池,是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完工的臺北城。   但官方的臺北城出現之前,臺灣已經有石頭城,那就是民間的板橋城。   板橋城建於清朝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比臺北城早了29年。堅固的板橋城有東門、南門、西門、北門與小東門五個城門。這座城池讓板橋林家得以在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的漳泉大械鬥中,經過慘烈犧牲後還能反守為攻,從板橋打回新莊。可惜,板橋城在日治時期已經遭到拆除,現在已經幾乎看不到這座城的痕跡,只剩下引人遙思的特殊街道名稱,例如西門街、北門街,間接證實了城門曾經存在。至於當年板橋城的真正「護城河」,現在也已看不到溪河樣貌。   板橋城曾經有護城河?板橋曾經有河?這可能令不少人訝異。如果問:板橋的蛋黃區有幾條溪河?市府前面有溪河嗎?相信答得出來的民眾恐怕沒有幾位,如果能說出正確答案,那就可以算是板橋文史達人了。   針對板橋境內有幾條溪河,有人可能會想起赫赫有名的新店溪與大漢溪。但這不是正確答案,尤其新店溪是圍繞新北市板橋區,而不是在境內;至於大漢溪,則只有很短的一小段穿越板橋而劃出了浮洲地區。   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們應該都可以說出其中一條,那就是被暱稱為臺藝大「護校河」的湳仔溪或湳仔溝,因為這是流經學校旁邊的溪河,而且學生們每次要從學校前往湳雅夜市,一定都會經過。   至於市府前面有溪河嗎?有人或許會想到「新板萬坪都會公園」,裡面不只有溪河,還有小湖。但這也不是正確答案,因為那只是人造的水道及水池而已。   針對第一個問題,標準的答案是在板橋境內,一共有有四條天然溪河,外加一條人工圳道:原本有大漢溪、湳仔溪、公館溪、港仔溪這四條溪河,大漢溪因為穿越板橋境內非常短,只流經靠近樹林的那一側,後來隨著河道縮減壅塞,慢慢被改稱為湳仔溝、公館溝、港仔溝。湳仔溝因為流經了湳雅夜市與臺灣藝術大學中間,知道的人比較多,其他兩條溪河就慢慢被遺忘了。除此之外,板橋境內還有一條大安圳,勉強也可以算是一條溪河。   回顧過去,先民剛到板橋,就是引用溪河的水來種植水稻,於是沿著溪河發展出聚落,聚落名稱也反映了這段歷史,例如:社後、後埔、湳仔、新埔等。   乾隆十三年、西元1748年,林成祖在板橋開墾建造大安圳,引入大嵙溪(今大漢溪)的水,經過土城到四汴頭,再分流灌溉四汴頭到港仔嘴的田,促成了板橋發展。   當板橋慢慢從農業區轉型為都會區之後,原本的溪河慢慢淪為溝渠,也漸漸失去功能,例如公館溪就變成公館溝。民國69年為了拓寬道路,把公館溝加蓋舖成馬路,加上為了避免市區水災,把上游的水改向導入湳仔溝,從此以後,公館溪慢慢淡出了居民的生活與記憶,變成了排放廢水的下水道。   市府前面的溪河,指的就是原本的公館溪,後來名稱變成公館溝,從現在的亞東醫院,流經林家花園,再流到市府前。這條公館溪,正是咸豐五年興建板橋城時的護城河,是真正的溪河成為護城河,而不是人工挖出來的護城假河。   從公館溪到公館溝,後來又被加蓋而淪為下水道,從此不見天日,當年的美麗溪道,成為如今的公館街。這條街正是因為沿溪而成,所以蜿蜒曲折,被在地人暱稱為「蛇街」。許多板橋的新居民只知道市府前方、跟文化路平行,有一條道路因為非常蜿蜒而被俗稱為「蛇街」,卻不知道這蜿蜒曲線的背後大有歷史,正是曾經灌溉板橋、如今已被遺忘的公館溪。   公館溪失去了上游注入的水,上面的公館街又已高度開發,恐怕再也沒有機會重見天日。板橋的港仔溪消失了,公館溪遮蓋了,只剩湳仔溪在新北市水利局的多年整治之下,先前的髒臭已經去除許多,又有了一線生機。期待湳仔溪能夠繼續恢復往日的樣貌,留住曾經灌溉板橋、滋養先民的美麗溪河。

作者資料

賴祥蔚

賴祥蔚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專長為通訊傳播政策與歷史文學,連續多年獲得學術研究獎勵,著作曾獲選行政院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近年投入臺灣歷史寫作,在多項劇本獎與文學獎入圍及得獎,著有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時報出版)等著作。

基本資料

作者:賴祥蔚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HISTORY 出版日期:2021-11-23 ISBN:9789571396460 城邦書號:A2203295 規格:平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