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的奧祕: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
- 作者:莎拉.艾佛茲(Sarah Everts)
- 出版社:天下生活
- 出版日期:2021-12-29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健康金三角養生法〔暢銷修訂版〕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我不是那個「包藥的」:有時傻眼、有時溫馨,還偶爾噴淚的藥師奇葩人生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圖解〕生活自立支援照護指南〔增訂版〕:移除尿布.避免約束.擺脫臥床.坐站訓練.自行移位.適當餵食速度
-
超預期壽命Ⅰ+Ⅱ:如何有效預防、延緩、逆轉慢性病及衰老,長壽的科學與藝術,重塑你的每一天(兩冊不分售)
-
蒼藍鴿醫師告訴你:90%攸關性命的醫學常識,沒有人教!【暢銷增訂三版】
-
一本終結!關節痛養護大全:從預防、解痛到修復,自己的關節自己顧
-
每天10分鐘 矯正錯誤姿勢緩解痠痛
-
背痛不是病!:不要再被大腦騙了!憤怒、壓力、低落的情緒才是疼痛的元凶
內容簡介
你永遠不用感到孤獨,因為你腋下的細菌比這個星球上的人口都還要多。
◆透過羞怯、異味及不可思議的流汗科學◆
◆成就了一本充滿活力、打破禁忌的著作◆
《紐約時報》夏季最受期待好書、Amazon讀者4.4星好評!
出汗可能是我們最奇怪的生物功能,但同時也是最重要和最不為人所知的功能;在本書中,莎拉.艾佛茲深入探討了汗水在人體中的作用——以及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
為何汗水是鹹的?為何壓力大時會出汗?為何有的人會出五顏六色的汗?除了單純臭味或所謂的費洛蒙,是否應該擔心「老大哥」會追蹤從汗水中滲出的數百種分子;還有那些揭示健康和惡習祕密的分子?
艾佛茲的有趣調查將讀者帶到了世界各地——從她參加約會活動的莫斯科,人們在那裡嗅汗以尋找愛情,到紐澤西州,公司聘請訓練有素的腋窩嗅探師來評估其防汗產品的功效。在芬蘭,艾佛茲探索了傳說中蒸桑拿的樂趣和所謂的出汗對健康的好處,而在荷蘭,她潛入了桑拿劇院的場景當中,裡頭則充滿了服裝、特效和毛巾舞。
在此過程中,艾佛茲追溯了人類控制汗水的長期追求,最終形成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除臭劑和止汗劑產業。她表明,雖然出汗可能令人討厭,但我們體內複雜的「溫度控制策略」是人類最強大的生物學特徵。
艾佛茲以極大的熱情深入研究和寫作,本書是對人類生活中平凡通俗但引人入勝的事實之全新詮釋。
本書重點
我們得承認、並感恩,在人類歷史進程裡,排汗協助我們適應地球上許多新的環境;人們幾乎可以在所有環境生存,只要不讓地球暖化到不再適合生存的地步。本書將告訴你:
1什麼才是正確的「流汗養生」;真實了解「出汗機制」,不刻意「止汗」傷害到身體的健康。
2了解我們如何在演化史上勝出;現代智人如何使用「流汗」這項利器,取得凌駕於所有物種之上的適應能力。
3從心理、生理,乃至於歷史、文化層面了解流汗並不可恥;與汗水隨之而來的體味,更是與微生物菌群同生共榮、生而為人的證明。
4從更宏觀角度觀看上天賜予我們的自然生理機制;即便是小如流汗也對個體或群體的生存有重大意義;以及該如何因應未來劇烈的氣候變化。
5認知到你我身上除了汗水獨一無二,每個人也都自成生態系,是一座小宇宙。
6讓人輕鬆吸收到當代科普的精髓;雖然講的是「流汗」,但作者旁徵博引地涵蓋了歷史、經濟、心理、醫學、生物等各學科,自然詼諧的筆觸,讓所有人都可以毫無壓力地一口氣讀完,充分啟發對於大眾科學的理解。
國際好評
有關汗水的必要性和種種好處,是有趣且啟發人心的指南......寫作風格清新活潑。
──珍妮弗.薩萊 《紐約時報》
作者汗流浹背、精力充沛;她對我們飽受詬病的身體分泌物所抱持之好奇心,滲入了本書每一頁之中。
──貝瑟尼.布魯克希爾 《科學新聞》
閃閃發光、揭露性的敘事——與當代知名科學記者艾德 . 楊以及科普作家卡爾 . 齊默的作品,同屬一個書架。
──每日歐普拉Oprah Daily
這本海灘讀物既是一首汗水的頌歌,也是為了慶祝;而非摒棄這奇蹟般的過程......開朗、毫不掩飾地深入汗水和異味的潮濕世界。
──艾米麗.卡塔尼奧 Undark 非營利獨立網路媒體
經過充分考證,熱情洋溢的研究。
──安德魯.羅賓遜 《自然》期刊
樂趣滿點......錯過《汗水的奧祕》必將十分遺憾。
──泰莉.史基利金邁爾 The Bookworm Sez 個人書評專欄
引人入勝。
──瑪麗.伊麗莎白.威廉姆斯 《沙龍》網路雜誌
令人愉快。
──凱里.米勒 明尼蘇達公共廣播電台
對一種非自願身體機能的迷人描述,結果證明它與指紋一樣獨特。
──伊琳娜.杜米特雷斯庫 《時代文學增刊》(英國)
迷人。
──《柯克斯評論》
對這種體液的機智、信息豐富和古怪的考量......汗水比你想像的更cool。
──《書目雜誌》
本書作者有魅力和熱情,寫作輕鬆自如;隨著內容一路推展,有效地揭穿了許多經久不
衰的神話......愉悅、有意思,並且充滿有趣的事實。
──西蒙.漢弗萊斯 《星期日郵報》(英國)
作者舉重若輕地揭開與汗水有關事物的神祕面紗......充滿了各式信息和意想不到的花絮,讓人拿起書就很難放下。
──《出版者週刊》(星級評論)
富娛樂性......在處理某些人認為是禁忌甚至粗俗的主題時,結合了有趣的歷史事實、市場研究和科學發現,巧妙地將科學變成了詩歌。
── Bookpage 網路月刊(星級評論)
務必參與了解大眾科學的行列,本書能激發好奇心——任何人對此獨特身體機能都會產生興趣。
──《圖書館雜誌》
本書經過精心研究,講述方式使人愉快;而且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與你我都普遍相關。
──艾力克斯.哈欽森 著有暢銷書《極耐力》
出汗讓我們成為人類。在本書當中,莎拉.艾佛茲解釋了此一非凡生理功能背後的迷人科學——汗水不僅讓我們保持涼爽,還揭示了關於我們自身許許多多的信息;從我們吃下的玉米片口味開始,一直到我們身上微生物菌群的「壞蟲」。作者揭穿了大量與汗水有關的謊言,並帶領讀者進入一場引人入勝的冒險,探索出汗如何幫助我們適應環境和駕馭我們的社交網絡。《汗水的奧祕》提供了關於生理學、荷爾蒙、社會學好幾門絲絲入扣的課程;甚至也探討到了愛情。
──克莉絲蒂. 艾許萬登 著有暢銷書Good to Go
(汗水)讓我們發出異味、讓我們格格不入、讓我們感到羞怯——除此之外關於汗水還有什麼值得一說的嗎?事實證明的確有。莎拉.艾佛茲對於汗水敏感、聰明、有趣的調查,引導我們展開一場——透過隱私、科技、歷史、性慾,最終成為人類的奧祕旅程。
──瑪琳.麥肯納 《大危雞》的作者
在地推薦(依來稿順序)
從事運動教學多年......常常教導學生要多流汗多加強心肺......,但我們的「汗水」原來有這麼多的學問......。如果每個人都跟她一樣打破砂鍋問到底,這一定會是個更有創造力的美好世界。鄭重推薦!
——以㦡身體美學創辦人 Lulu老師
酣暢淋漓,好看過癮!
——怪奇事物所 所長
流汗是本能,本書以輕鬆方式讓我們知道在本能的背後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是熱愛運動者不容錯過的一本書。推薦給你!
——演員╱瑜伽老師 林韋君
很有趣的科普,而且對於養生實務,更充實了一般媒體較少提及的觀念。
——林安民醫師
目錄
各界評論
序曲
部一∣汗水的科學
第1章 人類獨有的排汗
第2章 汗如雨下
第3章 你聞起來好香
部二∣汗水的社會
第4章 愛的異味
第5章 熱石頭
第6章 汗水的印記
第7章 偽汗水
部三∣汗水的戰爭
第8章 不變的本質
第9章 腋下攻防戰
第10章 極端出汗
第11章 汗漬
誌謝
參考資料
跋
序跋
【自序】序曲:紅色的汗水
1996 年的夏天,一名婦女走進了開普敦郊區的泰格堡醫院,她希望皮膚科醫師能幫她解決一個不尋常的問題:她流出來的汗水為什麼是紅色的?
這名婦女肯定非常驚恐,但醫療團隊卻對此深深著迷。
「這個病例實在是太有意思了!」負責分析此例的科學家柯蕾娜.迪畢爾表示。「我們花了數月試圖找出原因。她是名20 歲出頭的健康女性,是名護理師。只要她出汗,她的白色制服上就會滲染出粉紅色斑漬。」在她結束值班後,常常發現她的貼身衣物與制服已呈亮紅色,特別是在領口處、後背及腋下。
「她每晚都得先把制服泡上兩到三小時,淡化汗漬後再清洗,」迪畢爾提到,「她不僅因為這種異常的身體狀況感到不安,她也擔心會影響工作。畢竟在醫院工作,她們的制服必須保持潔白。因此,紅色汗水不論在她的社交與專業領域都是不太能被接受的。」
皮膚科醫師們看過太多種皮膚的怪異現象,但這個紅色汗水的病例是他們前所未聞的。迪畢爾甚至就此病例與同事賈克.西里埃爾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紅色內衣的病例——再探色汗症》,色汗症( Chromhidrosis )在醫學術語上意指有色( chrom ) 汗水( hidrosis )。
事實上,這名護理師並非流出有色汗液的第一例,也絕非最後一例。醫學文獻上曾有多例關於綠色、藍色、黃色、棕色及紅色汗水的疾患報告,原因多與罕見基因遺傳或工作環境中接觸到化學物質有關。
還有另一種情況是所謂的「假性色汗症」這是指汗水從汗腺分泌,在接觸到皮膚表面之後才變色,這現象偶爾會在銅工身上看到。汗水中的鹽分將他們皮膚表面接觸到的少許的銅氧化,便呈現出美麗的綠色光澤,就像有些建築的銅質圓頂,經多年風化後會產生藍綠色銅鏽。當然,當它呈現在人的皮膚上,多少有些嚇人。
然而,這名護理師的汗液是在接觸皮膚表面前就已經染色了,顯然非假性色汗症,而是「真色汗症」了。這表示,在她體內有某種紅色物質藉由皮膚、汗腺及毛孔排出。醫療團隊對護理師做了徹底的檢查,發現她非常健康,除了出紅汗這個症狀。迪畢爾說,當時大家都一籌莫展。
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對護理師的病因僅有一條線索:護理師曾經有次休了4 週長假,那段期間她的紅汗症狀就減輕許多,甚至是幾乎沒有紅汗了。但當她回到工作崗位後,紅汗又出現了。「我們開始懷疑是否跟壓力有關。因此我們又做了進一步檢查,包括她的肝臟、內分泌系統等等,」迪畢爾補充,「但一切都正常。」
最後,是因為一次意外的契機,醫療團隊才發現了紅色汗水的來源。護理師有次到皮膚科回診時,醫師發現她的手指上有紅褐色的污漬,很像香菸的尼古丁漬。「但我們知道她並不抽菸,」迪畢爾解釋,「這真是撥雲見日的一刻」。經詢問,這些手指上的汙漬來自一種南非的零食——NikNak香辣番茄口味的玉米片。而她在來門診之前剛吃過。
原來,這名護理師非常愛吃這款玉米片;醫療團隊在那份論文中形容為「長達6個月的癮頭」。「癮」這個形容並不為過,護理師後來告訴醫師,她「每週大概會吃到500到2,500 克的量,而且已經持續好長一陣子。」一包NikNak 薯片大概有55 克,她每週吃掉45 包,一天相當於吃掉6 包。
「所有南非人都愛吃NikNak,」迪畢爾說,「它們鹹鹹的,很可口。我最喜歡的是起司口味。只是我們沒有像她吃得那麼多。」
醫療團隊曾懷疑是NikNak 中的某種紅色物質導致了紅色汗水——可能是辣椒或是番茄口味香料,也可能是紅色的色素。因此,團隊聯繫了NikNak 的製造商辛巴( Simba ),拿到成分清單,終於找到紅色汗水的來源,即玉米片中添加的番茄口味香料,兩者的呈色是一致的。
「當我們告知護理師結果時,她一開始還不太願意相信,」迪畢爾提到。「她不認為竟是NikNak造成的,但我們請她配合進行去過敏原飲食療法,經過幾個月後,紅色汗水的症狀便完全消除了。」之後不久,護理師又來回診,主訴便與一般人無異:天氣熱時,汗水濕黏有異味,因此造成生活不便。
當我研究「汗水」這個題目愈深入,我才知道,有人居然會因出汗太多而無法握筆或拿手機;他們的手因汗水而變得濕滑。出汗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社交與事業,很多人甚至因此抑鬱。也有不少人尋求侵入式的手術治療,例如阻斷脊髓內的神經節以抑制出汗。
排汗這個生理反應影響所有人,對某些人而言甚至是折磨,但我認為它既奇特又戲劇化。它以一種異常醒目的方式幫忙控制體溫:當我們熱到神智不清,快要「熱死」,身體的協調機制便會將體內的大量鹽水從皮膚溢散出去,頓時就感受到涼爽,身體再度恢復正常。
流汗不僅非常引人注目,它還非常人性化。大多數動物並不會透過流汗來調節體溫。事實上,有些演化生物學家認為,正因為人類具備出汗的能力,現在才能主宰自然界。
當然,對終日飽受大汗淋漓之苦的人而言,這種說法根本是無濟於事的安慰。當你想要保持乾淨專業的形象,卻被兩側濕透的腋下所破壞;或是當你好不容易買了套剪裁合身的西裝,卻總在你抵達目的地前濕透,你不會在意流汗這件事到底有多偉大。
這也是為什麼止汗及去除汗臭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機。全世界每年花在止汗劑與體香劑上的錢高達750 億元,事實上全都是為了假裝我們並沒有流汗,且這個「不存在」的汗水也「沒有」臭味。
雖然沒有人被騙,但在西方社會中,我們隱藏這個生物本能只為了換取社會的認可。明明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個至關重要的功能,也是讓我們成為人類的重要功能,現在卻變得令人難堪或代表著不專業,怎麼會這樣呢?
諷刺的是,當我們竭盡所能地控制排汗,同時也有人花錢想要大量出汗。健身風潮興起,不斷推陳出新的運動模式與訓練動作都在追求爆汗;只要T 恤還是乾的,這些運動愛好者便覺得沒有達到運動成效。甚至許多文化還有出汗的儀式——不見得還保留到現代,但在歷史上的某個時間點一定曾經有過。
例如在中東地區發現鋪滿大理石的土耳其浴場,美國的土著人民都有汗舍儀式,韓國人很喜歡去汗蒸幕,俄羅斯人也習慣在桑拿房裡喝伏特加,芬蘭人更是將三溫暖文化出口到整個西方世界。我開始思索:人類的心理是否在某個層面上,是真心渴望能大汗淋漓一場?
我們會讚嘆蜘蛛吐絲的能力,但為什麼我們卻無法對人類排汗的能力感到欣喜?我敢打賭,蜘蛛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體內流有這些黏性物質。
正如醫學史學家邁克爾.史托伯格所說:「看似無害、平平無奇、水狀液體的汗液,竟與羞恥和尷尬有關,也與污染和惡臭有關,甚至與純潔、性吸引力和男子氣概有關。這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僅僅一體液,竟承載了這麼多情感包袱!
如果我們能平靜看待出汗,而非感到羞恥,會不會比較好呢?畢竟我們並非短期內就能發展出替代的身體控溫模式;再加上因為全球暖化,我們未來似乎也不太可能減少出汗;出汗有可能是未來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世界末日時,所必需的一項基礎能力。內文試閱
活著是件很熱的事
因此我們需要流汗
活著其實是件很「熱」的事。你光是一整天坐著、什麼事都不做,盡情地追劇,唯一的活動僅僅是把洋芋片拿到嘴邊,你的身體仍然製造了相當於60 瓦燈泡產生的熱能——這還是當你是個身材嬌小的人;如果體格魁武壯碩,所產生的熱能則相當於100 瓦燈泡。
即使處於放鬆狀態,我們的身體仍持續散發熱能,因為我們體內的細胞各個都是工作狂,為了讓我們活下去,他們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得完成,且永無止盡:包括分解養分、運輸氧氣至全身、生成荷爾蒙、複製DNA、對抗病原體等。這些任務都牽涉到成千上萬的化學反應,而這些化學反應多會製造熱能;正是這些體內產生的熱能,使我們溫暖。
這還只是在放鬆狀態,如果你開始活動,例如到門口領外送,或是出門遛狗,一旦肌肉開始運作,便會產生更多熱能。當你在街上慢跑,你的體溫便會開始升高;如果你衝刺去追公車、或追掙脫繩子逃跑的狗,一不留神,你的體溫就可能飆升至有生命危險的地步。
保持涼爽跟呼吸一樣,對我們的生命至關重要。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一套散熱機制,就是出汗。
出汗能散熱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發熱的表面(比如你的皮膚)能夠蒸散液體(比如汗水)。如果你曾經煮過醬汁就知道:水的蒸發需要熱能;同理,身體表面的熱能將皮膚上的汗水蒸散掉。人類在利用汗水調節體溫的方法是獨一無二的。
當我們的祖先從毛茸茸的靈長類動物進化到相對裸露、直立的生物,便逐漸發展出專屬我們物種的獨特散熱方式,即出汗。當天氣轉涼,我們會穿著其他動物的皮毛以保暖;但當天氣變熱,出汗便是在演化過程中,最有效保持涼爽的方式。
將近3,500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開始演化出全身的汗腺時,汗水是非常珍稀的。許多演化生物學家將「排汗」列入我們的物種特質中,認為這個特質幫助我們主宰自然界。
流汗或許是件令人不快的麻煩事,但它卻是讓我們成為人類的重要特質。只要你從事人類的任何一項身體活動,就不可能不流汗。如果不流汗,我們就不可能成為狩獵採集者。
身體是座小宇宙——
上萬億的汗腺數量,比銀河系的星星還要多!
人類能降溫,主要是靠著釋放大量鹹味的汗水。我們人體約有200到500 萬個汗腺出口;總的來說,人類的汗腺數量高達上萬億條,比銀河系中的星星還要多。
全世界約有80 億人口,如果這些人全部走進一個三溫暖,我們產生的汗水完全可以媲美夏天奔流的尼加拉大瀑布(沒錯,一位尼加拉公園委員會的員工幫我算出來的)。這還是用平均、甚至是輕微的流汗量來計算。如果這些人全部是爆汗者,我們產生的汗水大概是尼
加拉瀑布水量的四倍多。
我們身上存在數百萬個負責將鹹味汗水排出到皮膚表面降溫的顯微器官,稱作外分泌腺,又稱小汗腺。當這些液體順著汗腺輸送到皮膚表面,人體很努力地試圖保留一些鹽分(其實如果是為了降溫,我們只需要蒸散水分即可,但因為我們人體就是一池鹹海,所以鹽分就順便被帶走了)。但如果你曾經嘗過人的汗水,就會明瞭這個鹽分保留機制並不怎麼成功。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數小時,出汗嚴重的人可能會流失將近25 克的鹽——而我們大多數人每天大概只會流失一小部分而已。
身體良好調節機能的指標
恰到好處的「無感知出汗」
許多人在寒帶或溫帶地區長大,成年後才搬到熱帶地區,這些人往往會發現,自己明明已經流了一身汗,但長年居住於此的當地人卻沒怎麼出汗。
但可以肯定的是,雖然這些當地在大熱天看起來依舊冷靜自持,特別是全身乾爽,但他們依舊在冒汗。只不過他們出汗的方式很有效率,他們的出汗率完全符合身體需求,分泌出剛剛好的汗液,以實現最佳的蒸散冷卻效益,卻不至形成滴落的汗珠。
事實上,當你開始滴汗時,代表你的身體排汗效率不佳:反應過度,且過分代償,以致在過程中損失了寶貴的體液。
但話說回來,這時身體可能正在進行浮士德式交易:確保在短時間內有足夠的汗液可以蒸散掉危險的體熱,即使長遠來看,這個舉動恐引發脫水。「你必須先活過這一刻,才有可能在下一刻存活,」「到那時,是否脫水,已經沒有過熱來得重要了。」
*****
有關出汗還有很多未知的領域,但我們確實了解一件事,那就是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冒汗,即使只有一點點;鮮少有例外。
水蒸氣會不斷上升至皮膚表面,並從體表逸散。即使你沒有在運動,或是正緊張地跟暗戀對象說話,這個過程仍持續地發生。我們多半在出汗較明顯的狀態下才會注意到它,但實際上,汗液一直在流出、蒸發,只是我們察覺不到,因為體內溫度調節機制的增幅非常微小。
真正罹患無汗症的人極其稀少,這些人因為基因遺傳,使得他們的汗腺比別人少或甚至沒有。如果他們不想方設法在身上灑點水以充當汗液,他們往往很難在高溫下生存。
科學家將這些緩慢流出而不被察覺的汗液稱之為「無感知出汗」,因為即便這些汗液無處不在,我們根本感知不到,但正是因為這些汗液,只要我們摸過的物品上都會留下指紋。如果你曾經試過在裸露的皮膚外套上垃圾袋(這無疑是個不尋常的時尚穿搭風格),你一定會感受過汗水被塑膠袋困住,無法蒸散,而凝結在皮膚上;而那並不好受。
如果不能排汗???
動物們發展出的散熱妙招
當尿液從鰭肢蒸發後,海狗過熱的身體就能獲得降溫,這跟人類手臂上的汗水,蒸發後能幫助冷卻是同樣道理。這種利用小便降溫的方法還有一個科學專有名稱:尿汗現象。
而在各種看似可用來蒸發體表多餘熱能的體液中,汗液肯定比尿液更能接受吧?也肯定比蜜蜂採用的嘔吐物方式好吧?在炎熱的夏日中,蜜蜂穿梭在盛開的花叢中採蜜,很容易感到太熱。小小的翅膀辛勤地拍動著,讓笨拙的身體能維持在空中,此舉會產生大量熱能,同時不免讓人懷疑,是否進化這座自然工廠的飛行部門對這些昆蟲開了個玩笑。
為了避免過熱,蜜蜂們會將自己的胃內容物吐出到嘴邊,用前腳將那些液體塗抹在全身。
更糟的還在後面。
更準確來說,是等在蜂巢中的雄蜂們要遭殃了。蜜蜂是社會性動物,而花蜜是牠們的寶物,不能浪費。因此,當蜜蜂回到蜂巢、全身沾滿嘔吐物時,蜂群裡的雄蜂會「舔掉水分蒸發過後殘留的固體」來回收那些花蜜。
為了避免強烈日光直射,野豬演化成夜行性動物。但像我們人類一樣白天出來活動的晝行性動物當中,例如某些爬蟲類,為了避免正午毒辣的太陽,會改變皮膚的顏色,直到一天最熱的時間結束,才變回比較暗沉、較能吸收光線的顏色,這是因為變色能增加反射。
事實上,當室外溫度升至動物正常體溫範圍之上,蒸散冷卻還是唯一的方法,此舉才能避免過熱所導致的生命危險。然而這裡存在一個永續性的問題:你肯定需要隨時替身體補給水分,但在乾旱環境下,這項資源並非唾手可得。而如果動物們沒有像人類這樣進化出汗腺,在把身體打濕的過程中,也很難控制流失水分的量。
當動物採取噴發式的排泄方式來降溫,例如嘔吐,牠們很容易把全身弄濕。當然,這有利身體降溫,但很快就結束了;直到下次這些動物喝到水,補充完身體內寶貴的體液,才能再進行冷卻,不然牠們就會有脫水的風險。
再來就得提到唾液。跟流汗很像,拿口水舔也是沾濕身體很有效、又不至浪費過多體液的方法。舉例來說,袋鼠就會舔牠們的前臂,以達到上肢降溫的目的。牠們前臂的血管分布非常有趣,加上這個部位也是全身最纖瘦的,這樣的做法相當合理,唾液的蒸發,有助於降低流經該部位血液的溫度。
對於用毛皮保暖的動物來說,蒸發冷卻發生的最佳部位就在鼻腔、舌頭及喉嚨。想想你的愛犬,當狗在喘氣時,牠們會張大嘴巴,伸出滿是口水的舌頭,讓潤濕的皮膚表面盡可能暴露在空氣中。但就算舌頭再大再濕,也比不上人體皮膚的總表面積;我們滿身大汗的話,蒸散冷卻的效果肯定比從舌頭散熱來得強。這些毛茸茸的動物為彌補散熱面積小的短處,就會不斷在濕潤的舌頭上灌注大量空氣,以快速蒸發水分、帶走熱能來補救。
如果說有哪種鳥類是以耐熱技巧聞名,那非家鴿與其近親白鴿莫屬。牠們幾乎遍及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具備令人印象深刻的耐寒性。不過居住在沙漠地區的鴿類,耐高溫程度也是遠勝其他鳥類。
事實上,這些沙漠鴿(也包括家鴿)為了實現微型空調的效果,會採取多種冷卻身體的方法。牠們會喘氣,還會從皮膚排水——這是多數鳥類辦不到的。牠們雖然沒有汗腺,但鴿子的皮膚細胞間有間隙,體內的水得以滲出,然後蒸散,便能有效降溫。
許多動物也都靠這種方式從皮膚滲出體液,在沒有汗腺的情況下達到同樣功效。有種沙蟬會在多汁的植物莖上進食,吸取其中的汁液,再讓液體從其腹部與胸部的孔洞沖洗出來,藉由水分蒸發來降溫。
體味的來源是細菌的糞便
對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大部分的體味都是來自腋下的頂漿腺所分泌的汗水(另一種汗腺稱為小汗腺,會在我們運動或感覺太熱時分泌鹹味的體液)。從青春期開始,頂漿腺開始從腋窩滲出濃稠的脂質分子;儘管排出的量極微小,本身也無臭無味,但對存在腋窩裡成千上萬的細菌而言,特別是棒狀桿菌,這些分子就像糖一般誘人。富含油脂的頂漿分子被細菌分解代謝之後所產生的化學廢物(你也可以說它們是細菌的糞便)才是真正造成臭味的原因。
許多體香劑會包含殺菌成分——能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原理是在微生物有機會分解代謝汗液之前消滅它們。體香劑多半還會帶點香味,目的是為了避免殺菌成分並未完全發揮作用,仍有部分細菌製造出臭味,這時香水可以幫助分散以掩蓋味道。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感官世界裡
我們的鼻腔接收器其實頗為敏感,有時,雖然鼻腔中只有一個分子,接收器也會傳送強烈的信號至大腦。「這是當那一點點東西聞起來的氣味很強烈時」。當然,也有的時候,即使那個化學物質有上百萬個分子飄散在空氣中,我們鼻腔內的接收器還是僅傳送很微弱的信號給大腦。每個人鼻腔內的接收器對氣味的敏感度及選擇都不盡相同。哺乳動物的基因組中,大約有800 個基因負責氣味受體的編碼,但人類僅啟用其中約400 個,而且還不是每個人都啟用相同的400 個氣味受體基因。因此,即使你自認很了解自己的體味,你也無法保證別人聞到的味道是什麼;而就算有一個人的體味讓你感到前所未聞地誘人,極有可能其他人對那個味道聞之色變。
大腦決定我愛你(的味道)
人類嗅覺其實很靈敏!
從出生起,我們就依賴嗅覺來辨識我們所愛或最需要者的體味。新生兒就算弱小無助且沒有行動力,但是如果在他們搖籃的四角放置四個來自不同女性的母乳墊,他們還是能夠辨認出自己媽媽的味道,並向那個方向靠近。同樣地,母親也能在產後數小時,通過氣味認出自己的小孩。(父親在72 小時後也能做到。)很多人會對著新生兒的頭頂深深吸氣;我有個朋友便曾用「家庭友善(family-friendly)的毒品」來形容嬰兒頭部的氣味。
從科學角度來看,她說的並沒錯。研究人員採集了才2 天大的新生兒身上的氣味,拿給一群女性(當了母親、沒有孩子的都有)嗅聞,發現那些氣味刺激了大腦的酬償中樞。研究人員猜測,當女性嗅聞新生兒味道時,大腦的酬償中心會被激活是一種獎勵策略,以鼓勵人類熟悉社群新成員的味道。
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下意識的行為,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聞我們所愛之人的味道。兄弟姐妹及夫妻之間總是能準確地認出同住一屋簷下之人的氣味。即使是兩年以上沒見(沒聞)的成年兄弟姊妹,仍然能夠正確地辨識出對方特殊的氣味印記,即對方身上飄散的獨特化學混合物。
作者資料
莎拉.艾佛茲(Sarah Everts)
她是一名擁有化學碩士學位的自然科學記者,十多年前,為了實踐記者夢而放棄了生化領域職涯;曾為《科學美國人》、《史密森尼月刊》、《新科學人》和《經濟學人》撰稿,並被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採訪、兩度擔任學術機構的訪問學者;現住在加拿大渥太華市,在卡爾頓大學教授新聞學。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