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藝術設計 > 電影
教父寶典(五十週年紀念評註版):全劇本、各場圖文評註、訪談及鮮為人知的事件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教父寶典(五十週年紀念評註版):全劇本、各場圖文評註、訪談及鮮為人知的事件

  • 作者: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 出版社:黑體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2-23
  • 定價:850元
  • 優惠價:79折 67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672元,贈紅利3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6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紀念《教父》首映50週年 導演心法、製作秘辛與拍攝密技大公開 收錄近三百張照片,隨片評論每個場景 「我的意圖是要拍出一部道地的,關於義大利裔黑幫的電影; 他們如何過活、如何舉止,以及對待家人、舉行儀式的方式。」 ——法蘭西斯.柯波拉 「教父就像《易經》,是一切智慧的結晶,能回答一切難題。」 ——《電子情書》,語出湯姆.漢克 2022年3月15日是《教父》首映50週年。1972年3月15日《教父》在紐約舉行全球首映時,創下票房史上新高紀錄。這部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從法蘭西斯.柯波拉創新的導演手法、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等人的實力派演技,到經典台詞,在在令影迷讚嘆不已。 適逢《教父》首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獲得充分授權,評註詳實且圖文並茂,收錄導演、製片、演員、劇組人員在籌拍階段的傾軋角力、拍片期間的幕後趣事,也搭配新聞報導與影評人的說法,呈現這部經典電影全方位的觀點。 本書收錄豐富的圖文內容,包括: ˙18處電影拍片失誤或穿幫的鏡頭 ˙29個拍攝現場的幕後花絮與趣聞 ˙34場未在1972年《教父》正片出現的劇情段落 ˙38行難忘金句的電影經典語錄大整理 ˙44段本片拍攝的技術竅門與製片細節 ˙242張精美的電影劇照與工作照 關於《教父》籌拍和攝製的過程是如何天翻地覆、人仰馬翻,大家都略知一二,但鮮為人知的事件還有: ˙原著小說家不認為《教父》是他的代表作,劇本賣了超低授權金! ˙導演人選難產,多達12位導演婉拒拍片邀約,柯波拉最初也不想接拍本片! ˙製片人完全不想答應後來導演所提議的唯一男主角人選——馬龍.白蘭度! ˙派拉蒙影業曾擱置此拍片計畫,後來竟為這部電影定調為「低成本黑幫電影」! ˙上述種種事件原委和始末都在本書中娓娓道來。 導演與演職員的優異表現,讓製片人的惡夢最終成為美夢,《教父》大獲市場與專業好評,入圍多達10項奧斯卡獎提名,最終榮獲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改編,影史經典地位不墜,IMDB 9.2超高分評價至今鮮有劇情片超越其上。本書也列舉出許多重要獎項與影片案例,從《電子情書》到《辛普森家庭》,至今有多達300部影視作品在片中置入向《教父》致敬的片段。 柯波拉與原著小說家普佐.馬力歐合力改編劇本、來回潤稿,當柯波拉先寫下:「把一些香腸烤得焦黃。」普佐回以「黑幫兄弟不烤,黑幫兄弟用炸的。」再看導演如何費盡千辛萬苦,說服製片把劇本設定的人事地物,忠實並傳神地搬上大銀幕,克服那些看起來難如登天的重重難關。 導演心法、製作秘辛與拍攝密技全數公開,柯波拉導演有一本貼著《教父》原著小說內頁,而周圍留出空白的導演筆記本,寫滿了他的創作要點與電影筆記,他稱之為「聖經」。而現在,讀者手上也有這樣一本以《教父》電影劇本為核心、周圍充滿著評註和圖解的「教父寶典」! 翻閱本書就像柯波拉陪著你坐在沙發上,將電影重看一遍,也重拍了一次。 「這本書是愛一部電影愛到入骨的完美結局。」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教父》系列電影一直是許多影迷心中的至尊經典,這戲創造了柯波拉導演的黃金盛世,更可以看成政壇、商場、時尚的超級跨界心靈教條手冊。」 ——膝關節(影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早就耳聞柯波拉當年拍《教父》時有本寫滿註解筆記的寶典,如今這本《教父寶典》的推出,不僅有讓人解開謎底、豁然開朗之感,亦能為許多影迷與影人們提供更多理解這部經典與拍攝過程的來龍去脈。」 ——塗翔文(電影工作者) 「移民的美國夢,腐蝕成殘酷的黑幫史詩。《教父寶典》搜羅鮮為人知的事實,娓娓道來。説明了半世紀的新好萊塢横空出世之作,為何能跨越年代,仍冠絕盜匪片的經典世界。」 ——黃建業(影評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教父》是無與倫比的電影,而《教父寶典》這本書中的幕後紀實更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就像1970年代好萊塢片廠的切片檢體:在放大鏡下如此光華奪目的同時,又難掩行將敗落的隱約腐臭。意氣風發的明星製片、好賭成性的作家、年輕氣盛的導演和一群堅信藝術家怎麼可能知道觀眾要什麼的片廠主管,在懷疑、對峙、恐嚇、崩潰和開除事件之間,神奇地捏塑出了百年美國電影史中最偉大的電影之一。這場以「叫好又叫座」收場的拍攝災難史詩提早預告了美國新浪潮的夭折,以及1980年代 blockbuster 好萊塢大片的完全掌權。而這一切都從『我相信美國,美國使我發財』這句話開始。」 ——葉郎(文字工作者) 「電影史學家珍妮.瓊絲精彩萬分地駕馭這個企畫。我們可以讀到這部電影的完整拍攝劇本,也附加了被刪減的場景;妙趣橫生的邊欄,或詳述如何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或提供有關演員和劇組人員的種種幕後花絮,甚至指出連戲的錯誤和明顯的穿幫;以及一系列仔細探索檢視那龐大製作任務的文章。」 ——《書頁》雜誌,2007年12月(BookPage December’ 07 issue) 【本書特色】 ◎《教父》首映50週年紀念評註版: 本書涵括劇本、分場評註、幕後花絮與影人小傳,翻閱本書時宛如親臨現場,就像是柯波拉導演坐在你身旁一起看片。 ◎除了劇本、分場評註、幕後花絮與許多影人小傳,還收錄了未收入定剪影片中的場景說明、導演的創作心法和語錄、幕後玄機和拍片妙招: ˙序文:柯波拉導演特別為《教父》發行50週年紀念版撰文。 ˙導讀:分析本片精微之處,包括導演如何取捨那些在《教父》被刪除的段落。 ˙全劇本:在這未經刪節的完整版電影劇本中,場景與走位動作寫得鉅細靡遺,除了經典台詞之外,連許多說話時的小動作、還有注意使用的攝影機鏡位手法都有寫到。 ˙訪談:作者大量採訪導演本人、演員、前派拉蒙高層與工作人員,勤跑電影公司圖書館與派拉蒙影業檔案庫,挖掘出演員傳略、選角過程之趣聞祕辛,以及拍片現場的爭執糾紛、偶發意外和軼事傳聞等等。 ˙除了《教父》的大事記、重要獲獎清單和相關書單之外,還有《教父》電影金句索引,成為每一個人理想中家用心法、工作兵法兩相宜的教戰守則。 ˙各場圖文評註:每個分場都配有精美的圖文說明,幾乎對每一場戲的技術細節都加以檢視和剖析,從【柯波拉的筆記本】、【技術竅門與製片細節】、【改編與剪接的鏡頭】、【演職員小傳】、【失誤與穿幫】、【幕後花絮】到【場景分析】,導演主創與影評人隨片講述拍片經驗與解讀影片意涵,讓人得以深入《教父》的堂奧。 ◎揭開《教父》繁複的工法與拍攝密技: ˙導演柯波拉與製片方曾有過多次重大爭執,從年代、場景到選角,為何最後都是導演說了算? ˙選角指導如何費盡苦功,找來近似義大利人或義裔美國人來飾演本片眾多角色? ˙導演為了找尋心中屬意演員充滿艱辛歷程,如何力保大牌難搞、讓製片人頭疼的馬龍.白蘭度,並啟用尚未有長片代表作的艾爾.帕西諾與黛安.基頓? ˙為何本片攝影師戈登.威利斯被譽為影壇「黑暗王子」? ˙47歲飾演教父的馬龍.白蘭度正值盛年,化妝技術如何讓他雍容大度?他的表演如何讓西西里教父們欽佩到五體投地? ˙本片美術指導狄恩.塔弗拉利曾與安東尼奧尼、溫德斯、波蘭斯基眾多大師合作,這次有何不同? ˙本片結局穿插著教堂禱詞、嬰兒受洗與槍擊畫面的交叉剪接,是如何鬼斧神工地完成的? ◎花絮、趣聞不間斷: ˙柯波拉找來了自己的父親為片中的婚禮作曲,自己的妹妹飾演教父女兒一角,自己卻職位不保,險遭影業開除! ˙由本片獲得奧斯卡影帝的馬龍白蘭度,他出神入化的演技竟然是靠提詞卡而不背台詞!在腔調上如何綜合黑幫各家大佬的聽證會錄音後自成一格?連拍在停屍間哀悼親生兒子的戲都可以在屍體旁偷放辣椒醬墨魚隨手拿來吃! ◎冷知識爆量,充滿創作能量: ˙為何電影中通篇未提到「黑手黨」?為何「教父」叫做「教父」?飾演教父之子的艾爾帕西諾有一段電影台詞說得很清楚。 ˙《教父》電影場景裡柳橙出現多達七次,影評界認為它暗示並象徵了什麼?導演又是怎麼想的? ˙片中黑幫與家人聚會不帶槍只帶甜點,這款義大利「奶酪酥餅」並未出現在原著小說和劇本初稿裡,靈感從何而來? ˙哪一場戲是柯波拉心目中最重要的一場戲?哪一場戲又是拍攝《教父》時絕對不能失手的?該鏡次火藥非常昂貴,拍一次要價十萬美元。 ˙馬龍.白蘭度要當本片男主角,製片方說需要導演答應哪三個條件?而導演、編劇又如何聯手在他戲約到期最後一天拍下影史經典場景? 【推薦人】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膝關節(影評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蒲鋒(影評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葉郎 (文字工作者) 塗翔文(影評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兼任講師) 黃建業(影評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無影無蹤(影評人) 陳榮彬(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盛浩偉(作家) 高捷(知名演員) 馬欣(影評人,作家) 何瑞珠(影評人) 但唐謨(自由寫作影評人) 半瓶醋(影評人) 王振愷(電影與藝術書寫作家,策展人) (按姓氏筆劃降冪排列) 齊聲推薦

目錄

目錄 導讀/李泳泉 50週年版序/法蘭西斯.柯波拉 前言 《教父》的誕生 劇本 餘波 附錄一:演職員名單 附錄二:大事記 附錄三:重要獎項 經典金句索引 參考書目 中英對照 致謝

導讀

導讀:因為龜毛,所以魂牽夢縈
◎文/李泳泉 自從1975年邂逅了《教父》,於我,已然是近半世紀的糾纏矣!在超過三十年的教學生涯裡,我無數次以《教父》和《教父續集》為教材,無數次擇取其中許多片段來討論電影表演、攝影、燈光、場面調度、剪接/蒙太奇、潛文本、對話、音樂、音境、展現並解構「美國夢」、電影節奏與結構種種……我大約是全國最熟悉《教父》的人之一吧? 影評人出身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楚浮曾經表示,「當一部電影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時,它就成為一個社會學上的事件。」《教父》在企劃定案、開拍之前,紐約的「義裔美人民權聯盟」發起系列示威,反對好萊塢汙名化「義大利/西西里黑手黨」,紛擾喧騰一時,《教父》已經是「社會學上的事件」了。1972年,《教父》上片,非但在當年創下影史賣座紀錄,《教父》的藝術成就,也長久備受推崇;「教父」一詞成為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無庸置疑,《教父》已然是半世紀的集體記憶,半世紀的鄉愁了。(不久之前,Facebook被指妨礙言論自由,我竟然在巷弄圍牆上看見有人運用那手攫十字架,宛然操控著傀儡的,早已成《教父》專有的Logo,來戲諷Facebook!) 過去數十年來,無數人或者被影片中無數令人措手不及的寫實暴力震懾了,或者莫名地著迷於戈登.威利斯幽暗得可以的攝影風格,或者縈繞著馬龍.白蘭度沙沉的嗓音,或者三不五時哼一段《教父》中絕頂浪漫的西西里主題曲,或者反覆觀摩著艾爾.帕西諾主宰行動走向的場面調度,或者桑尼在街頭痛毆卡洛之歇斯底里,或者老教父逗孫時猝死之舉重若輕,或者深入分析洗禮-系列殺戮的蒙太奇……簡直是順手拈來,處處皆經典了。 然而,要不是接下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我本來也會主觀臆測,與其閱讀這麼一巨冊包含劇本、訪談、檔案史料、秘辛八卦和精美圖片的「茶几書」(最適合擺在牙醫診所候診室,讓人暫時忘卻即將到來的折騰?)還不如從頭到尾,細細觀賞兩回《教父》和《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吧。(《教父第三集》就省省了!)2021年5月起,當台灣疫情正熾時,我一頭栽進這本書的天地裡,平均每天十個鐘頭;終於脫稿時,幾個月悠忽而逝,疫情已緩解許多,一切顯得極不真實,宛然大夢一場。我發覺,原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以是驚嘆連連的時空神遊,可以是環環相扣的魂牽夢縈。猶如原書封面所引述的:「這就像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陪著你坐在沙發上,將電影整個重看一遍。」而我們則頻頻自內心應和著:「我理解你如何『龜毛』,為何『龜毛』了!」 一般來說,很少人——即使是資深影迷——會去細讀電影劇本,因為電影是供人看的,不是供人讀的。有些劇本儘管寫得好,若拍得差,就是差;但是,卻也不乏劇本寫得不夠理想,而拍得傑出的案例!當我們一邊讀《教父寶典》,一邊想像或回味片中情境,卻別有滋味。如果你習慣從文本探首,直接細讀劇本,你會時時刻刻體會到柯波拉的心靈視界,籠罩著整齣戲的進展。一開場,我們就一面心懸著室內戲的鬱闇不安,一面置身於戶外晃亮的婚禮氛圍裡,悠悠緩緩地,簡直不願錯過任何細節。在明暗辯證拉扯間,毫不費力地見識著各個角色的特質,編導也不著痕跡地埋下許多伏筆,同時,全片的敘事結構和風格調性亦於焉確立。 然後,是教父和兒子們一行人到醫院探望垂死的老軍師根可的場景。儘管這場戲寫來十足憂傷動人,卻被整場刪除。全片其他幾處刪除的段落,其實也各有其趣味或意境。如果我們再仔細斟酌,或可一探個中道理:其一,這幾個段落都不無「說出」的斧鑿,都還達不到「呈現出」的「自在其中」;其二,它們都干擾了前後敘事脈絡的內在節奏。這些段落的刪除,彰顯了編、導、剪接,站在制高點縱觀全局的視野和決斷。 第一個刪除的段落,讓婚禮場面營造出的明暗辯證不致太早被溫情感傷的場面攪和了;同時,既讓我們凝視著湯姆.海根行事風格之優雅與識時務,又得以在從容的敘事節奏中,罩覆著令人難以喘息的焦慮悚慄。另外,麥克自西西里返家與父親聚首的情境,調性掌握與心理揣摩皆屬上乘。然而切成兩段,分別安插在與紐約五大家族會談之前,以及在凱與麥克久別重逢的段落之間,既削弱了幫派間的言談角力與合縱連橫,稀釋了凱的錯愕心慌與百感交集,更且使得幾種大異其趣的心理樣態牽扯不清,使得一路娓娓道來的故事開展,忽爾舉棋不定了。令人讚嘆的是,當我譯到〈場景剖析:在繩索上起舞〉這一篇章時,這才發覺,柯波拉彷彿預知「麥克自西西里返家與父親聚首」這段戲終將剪不進去,這一來全片最互相在乎的父子,不就全然沒有「別具深義」的對話了?柯波拉遂趁著馬龍.白蘭度最後一天戲約的前一天,緊急電召以「傑出劇本醫生」知名的勞勃.唐恩飛到紐約來救急!唐恩果然不負使命,一夜間就寫就了全片中自成一格,既如詩般行雲流水、令人低迴,卻又精準拿捏、前呼後應的經典段落。這當然得歸功於唐恩的才情;當然,也絕對有賴於柯波拉的視野和龜毛!細讀《教父》劇本的體會,就不只是「讀一個本」,而是彷彿近身參與了創作過程的,沒完沒了的琢磨,求好心切的焦慮,以及擊節叫好的亢奮。 柯波拉的另一項龜毛之處,充分顯現在選角過程。他很清楚,他必得物色到一位有分量、一出場就穩住局面的大咖來演出教父維多.柯里昂。當時,英美頂尖電影明星除了,勞倫斯.奧立佛(Laurence Olivier)有病在身,暫時無法接戲外,只有派拉蒙高層的公敵,超級難搞的票房毒藥馬龍.白蘭度了。於是柯波拉用心計較,「撇步」盡出,才讓高層勉強首肯,由白蘭度擔綱。在物色桑尼、湯姆.海根和麥克時,他深知火暴躁急、沉穩世故和冷凝深邃這三個截然不同性格的角色中,麥克是關鍵軸心。因此,柯波拉必須全力抗拒派拉蒙屬意的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傑克.尼可遜(Jack Nicholson)、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湯米.李.瓊斯(Tommy Lee Jones)、雷恩.歐尼爾(Ryan O'Neal)、查理斯.布朗遜(Charles Bronson)甚至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Lee Hoffman)這一票知名演員,並且不顧一切,為當時公司全然不屑一顧、籍籍無名的艾爾.帕西諾力爭到底。另外,柯波拉槓上高層,取義大利費里尼的「御用配樂」尼諾.羅塔,而捨高層偏好的好萊塢配樂大師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也是軟硬兼施、奮力一搏,終於「得逞」。(台灣新電影的年代裡,侯孝賢可以憑藉自己獨到的嗅覺,啟用王晶文、辛樹芬主演,或找來陳明章、顏志文配樂,楊德昌也可以「心血來潮」,啟用侯孝賢和蔡琴擔綱演出,這些或許都出於藝術家的執著;而當年資歷尚淺的柯波拉,所要挑戰的,則是簡直「喊水會結凍」的好萊塢眾位大爺們的權威!) 我們從《教父》的賣座盛況和藝術成就來看,總會以為這一切應該如偉大的建築般,先有完美的藍圖和各方的全力奧援。待我們讀過這本書,才知曉原來整個過程有著無數的偶然與波折。那些不可一世的派拉蒙高層,既顢頇又有眼無珠,幾乎從頭到尾扯後腿。整部電影的創作,幾乎都是柯波拉立足在普佐的基礎上,搭配著他那神奇的團隊,以他那「敢於做夢,奮不顧身」的唐.吉訶德精神,一手打造出來的。 柯波拉說過:「我一直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無論我拍哪一部電影,我的生命都無可避免地會被捲入其中。」在《教父》的攝製過程中,不只父親、母親、妹妹、女兒都參一腳,眾多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也都來共襄盛舉。更重要的是,他一心一意努力再現情感伏流、社會氛圍與生命況味;另一方面,我們也可感受到他為特定的劇情內容,創造準確形式的堅持。從他接下來的作品《對話》(The Conversation, 1974)、《教父續集》、《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舊愛新歡》(One from the Heart, 1982)、《小教父》(The Outsiders, 1983)和《鬥魚》(Rumble Fish, 1983)等,可見一斑。也許電影先天具備的龐大資金與市場導向的商業特質,與創作者的藝術視野,注定無法長久相容。我們讀到《教父》奇蹟般的成功歷程的同時,似乎也可以預見,在沒完沒了的商業/藝術的拉扯下,柯波拉的無盡的掙扎,早已是他的無所遁逃的宿命。 儘管《教父寶典》由許多性質不一的單元構成,它卻很奇妙地自成一個相當戲劇性的結構,幾乎是從事件、情境中切入,立馬就抓緊我們的注意力,然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甚至隱然有著戲劇高潮,讓我們不時拍案叫絕。當然,這不是一本「線性閱讀」的書籍,毋寧是「立體主義」的,旁徵博引的,「準互動式」的書冊。你可以自己決定視角,自己設定節奏,或者一邊閱讀,一邊重溫影片;可以是休閒,也可以是練功。

序跋

前言
「大家到底在興奮什麼?這只不過是另一部黑幫電影。」 ——馬龍.白蘭度,1971 在上映三十五年之後,回顧《教父》,想當年所有可能的障礙都擋著去路,我們不禁對這部電影究竟如何拍成,感到嘖嘖稱奇。 作者原先並不想寫的書。 馬里歐.普佐身無分文,必得先寫一些迎合商業的東西,他才能夠寫他真正想寫的書。 片廠原先並不想拍的片。 之前幾部黑幫電影票房慘賠,派拉蒙公司對於此一選項也裹足不前;但小說熱烈暢銷,其他片廠又極表興趣,派拉蒙自不能讓機會溜走。 導演不想碰的電影。 十二位導演謝絕了本片的邀約,最初包括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在內。不過,柯波拉也破產了,必得先接拍好萊塢的製作,他才能夠拍他真正想拍的電影。 默默無聞的卡司。 除了一位知名演員馬龍.白蘭度之外,而他又是各片廠高層公認的票房毒藥。 整個社群起而反對。 在影片開拍之前,義大利裔美國人各群體對於電影即將對他們文化的描述表示抗議,並且募集一筆抗爭基金,要來阻止這部電影的製作。 然而,《教父》成功了,超過任何狂野的想像,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一-一部發行之後幾十年來,還持續令人深深著迷的電影。 《教父》是一部獨一無二的電影,它串連了各類觀眾,對博學多聞的電影達人和窩在沙發看電視的人同樣魅力無窮。正如影評人肯尼斯.杜蘭(Kenneth Turan)所說,其魅力無法擋:「就像洋芋片,你無法只吃一片。這部電影,是那種你一旦在電視上看到了,就會一路一直看到結局才罷休的電影。它是如此精心打造,如此使人著迷,又是如此賞心悅目。」就連艾爾.帕西諾(Al Pacino)都承認,當他在各台間轉來轉去,正好碰上《教父》時,他也會禁不住一直看下去。 究竟這部電影為何到今天還如此引人入勝?當然,光是看《教父》片中所探索的獨特的次文化,就大快人心了,加上本片緊湊的情節和戲劇,更是源源不絕的娛樂。還有另外兩個喜愛這部電影的重要理由。其一,在於其細節。每一回重看,都會看到不同的、確切的細節顯露出來:看到卡洛(Carlo)被殺之後,麥克腳底下的碎石路面嘎吱作響;史特林.海頓(Sterling Hayden)那猛爆的演技;尼諾.羅塔(Nino Rota)那令人魂牽夢縈的配樂與西西里那光燦醉人的景致的絕美結合。這些細節絕非出於偶然。除了柯波拉鍥而不捨的努力,賦予電影一種來自他自己的義大利-美國經驗的獨特風味和繁複質感之外,他也聚集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才氣縱橫的團隊來創作這部電影。從攝影指導到美術指導,從梳化造型指導到特效高手,從服裝設計到選角指導,從白蘭度到帕西諾-這麼一群曠世奇才的絕妙組合,在同一片廠協力合作,一直到今天,總算能夠被充分賞識。 《教父》能夠成為這麼一部力道十足的電影,另一個理由是,本片既展現了史詩般壯偉宏大的層面——以其令人讚嘆的攝影、絕頂出色的演技,以及它對戰後美國和資本主義的躍升勃興的檢視評論,兼又處理了一個家族故事的細微私密的層面。父子親情、手足互動,以及對於個人在家族脈絡中的角色的探求發掘;這些主題,非但互補互涉,更且採之不盡,綿延不已。麥克(Michael)情深義重地掙扎著,從如何反應、拒絕、解決,到最後融入,成為家族一部分的過程,是一段漫長的掙扎-而且每一次觀看,這種體會都愈益深化。 《教父寶典》要好好來談《教父》電影的故事,我們將提供許多幕後故事和精闢見解,左右並排或前後搭配著《教父》的完整劇本。本書採用這部1972年版電影的劇本,並納入許多含有兩名編劇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和馬里歐.普佐各自措辭說法的「最終版劇本」、「前期作業稿」和「拍攝劇本」(正式名為「第三稿」,完成於1971年3 月29日)。這次對這部不朽鉅片的回顧,也會追溯該劇本的發展歷程,並探討這部電影自1972年以來曾經出現過幾種不同版本及重新剪接的演變概況。在各種版本中,有一部《教父傳奇》(The Godfather Saga),為1977年由美國國家廣播電台(NBC)播出的四集迷你影集,結合了《教父》和《教父續集》,大致按照時間順序重新剪接,並加入一些原來戲院上映版本裡沒有的場景戲份。《教父1902-1959:全本史詩》(The Godfather1902-1959: The Complete Epic,又稱《馬里歐.普佐之教父:完整小說電視版》(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 The Complete Novel for Television),為1981年發行的盒裝全套錄影帶,規格與《教父傳奇》相近,唯添加的場景較少。《教父三部曲:1901-1980》(The Godfather Trilogy: 1901-1980),為重新編輯剪接《教父》全三集的盒裝全套錄影帶,大部分按時間順序,添加較其他版本更多的場景,於1992年發行。 本書藉由分析研究廣泛蒐集的原始資料,為《教父》影片的製作過程,提供一個明晰連貫的故事。除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劇本、替換或刪除的場景,以及迭經調整的發行版本之外,《教父寶典》還比對運用普佐的原著小說,典藏在加州盧特福美國西洋鏡公司研究圖書館(The American Zoetrope Research Library in Rutherford, California)的製片文件,以及一些演員和劇組人員的訪談。前派拉蒙公司高階主管彼得.巴特(Peter Bart)曾將攝製《教父》的故事類比為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片中每一回由目擊證人描述同一事件,結果都成為全然不同的故事。透過時間與視角的折射來看這個故事,牽涉到五花八門的各色人等,以及根據柯波拉的願景奮力完成這部電影,到最後,這一切已證明有效地讓《教父》發展成為今天的模樣——美國電影的一座里程碑。

延伸內容

柯波拉50週年版序
關於《教父》,該我說的,我大致上都說了,而且,該讚揚的也都讚揚了;我也早就清楚表明,關於這個案子,馬里歐.普佐(Mario Puzo)做了「最艱鉅」的工作,這正是他的姓名會出現在片名之前的理由。我對這部電影的特殊價值,乃是由於我的義大利-美國的養成背景,以及我對紐約義大利人的熟悉;譬如他們談話的方式,他們的風格和獨特的氛圍,以及他們所看重在乎的種種。那種道地的文化傳統,遍佈在一道由黑幫所驅動的劇情軸線上時,便賦予《教父》某些新意。確實,如果將這部電影與過去許多黑幫電影比較,甚至是偉大導演的傑出作品,如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的《疤面人》(Scarface, 1932)中,就是由意第緒語劇場出身的保羅.茂尼(Paul Muni)精彩地扮演拿坡里人艾爾.卡邦 (Al Capone);又如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的《人民公敵》(The Public Enemy),也很少由義大利人來演義大利人,尤其是那十分少有的綜合體,紐約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你應可意識到那些「像者樣醬話」的人,通常由出色的猶太裔演員來假扮義大利人。甚至在《教父》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並未假裝自己是義大利人;他假裝自己是個紐約義大利人,這正是我對此一族群的通透熟稔得以充分發揮之處。湊巧的是,馬龍曾經告訴我,他對表演這回事的整個了解,可能來自於他在與保羅.茂尼一起演出《旗幟的誕生》(A Flag is Born)舞台劇時,從旁觀察茂尼的表演。 大致說來,我們家族是由街坊鄰居當中的所謂的「好孩子」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以進學校、受教育作為在這個美麗新國度功成名就的關鍵。然而,他們知道還有其他人,那些使得整個社區驚恐不安的「流氓痞子」,長大成人後變成或小尾或大咖的黑幫份子,那些殘暴不仁、反社會者,就像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d)在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的電影《死胡同》(Dead End)中所飾演的角色。我父親和幾位伯伯叔叔都曾就讀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都是該校交響樂團的明星樂手;所以是音樂領域,而不是犯罪世界吸引了他們。但是在家庭文化方面,雖然不盡相同,卻也相去不遠:他們吃的喝的,以及生活的種種,三、四個兄弟如塞沙丁魚一般擠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母親操持所有家務,烹煮三餐、裁製並修補一家大小的衣服,並且把一顆柳橙切成多份,七兄弟各吃一片等等。 甚至連馬里歐.普佐,一個義大利裔美國人,都沒有我所說的道地口氣。一個真正的義大利人知道一個人不會稱呼某人為「柯里昂閣下」(Don Corleone)-應該是維多閣下(Don Vito)或維東閣下(Don Vitone,將名字-而不是姓氏-與「閣下」之尊稱擺在一起)。馬里歐主要透過研究,如研讀《瓦拉奇文件》(The Valachi Papers)這類書籍,來獲取他對黑手黨的知識。義大利裔美國人就有很多樣式: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出身的家庭,跟我家裡一樣,還在說義大利語,煮義大利菜餚。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如同馬里歐,則來自差距較大的義大利家庭文化。不是較少(義大利文化),而是不同。所有這一切似乎是鑽牛角尖,為雞毛蒜皮小事傷腦筋;但是在一部電影裡,這些細節卻是明顯可見,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在小說中柯里昂閣下朗朗上口的精彩俗話,主要也出自馬里歐的母親;馬里歐在他自認是傑出小說的《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對其母親有更精細的刻畫。 在我們一起編劇的過程中,許多這方面的元素便不自覺地編入劇本中。正如我所說,馬里歐的小說已經做了人物塑造、情節鋪陳等最艱難的工作;然而,讀完他的劇本初稿之後,我意識到實際上的「電影技巧」還是得由我來負責。但我覺得他可以導正並指引我。這樣的做法對他似乎也沒什麼問題;他可以一派輕鬆隨意、無拘無束且從容不迫。我寫了劇本,寄到紐約給他,他手寫一些意見回饋,寄還給我。我們這樣來回好幾次,而這是很好的工作方式,很好的合作。他的投入至關重要,也大幅提升了劇本品質。 將近五十年後,我依然驚訝於這部電影對我的一生造成多大的改變,它是那座支撐起我對我的生命中所有夢想與願景的舞台。真不可思議,我覺得。我對馬里歐.普佐如此心存感激,不只是因為他這本存心「只為賺錢而不顧品質」的書,既可留下些財富給他的兒女,使我得以創建整個電影生涯,也可望留下一些給我的兒女,更因為他的善意關照,使我每次想起他,內心都洋溢著溫暖與深情。我從馬里歐.普佐學到許多,我的記憶已大幅退化,所記實百不及一。但是,無疑的,這是關於從簡單素樸中發現優雅絕美;以及真實是需要被感受而不是被談論的事實。 ——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作者資料

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謀殺綠番茄:史上最偉大邪典電影記事評註插圖版》(The Big Lebowski: An Illustrated, Annotated History of the Greatest Cult Film of All Time)的作者,她曾在西北電影中心(Northwest Film Center)、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以及知名的橡樹街電影院(Oak Street Cinema,已歇業)修習電影運作,現在與女兒瑪蒂(Maddie)定居於美國明尼亞波利市(Minneapolis)。

基本資料

作者:珍妮.瓊絲(Jenny M. Jones) 譯者:李泳泉 出版社:黑體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23 ISBN:9786269558964 城邦書號:A5750002 規格:精裝 / 全彩 / 276頁 / 21.3cm×26.5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