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left
right
  •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 作者: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出版日期:2022-05-18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9折 405元
  • 書虫VIP價:383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置身網路時代,不管是滑 FB、IG、傳 LINE、看 YouTube、TikTok,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有家人傳來的「健康資訊」,有朋友轉來的時事討論,有政府公布的政策說明,看起來好像有道理,想一下又覺得可疑。你是不是常常因此覺得很困擾?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辨別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可疑訊息,已經不只是假新聞或假訊息了,而是「資訊操弄」。面對資訊操弄的危害,你需要的不只是媒體識讀,你需要的是資訊判讀。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假訊息感到很厭煩,想與身邊的朋友好好溝通,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 本書是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研究成果。IORG 從 2021 年的疫情、公投的假訊息、陰謀論出發,以實例說明「資訊操弄」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危害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IORG 從研究成果歸納出一套「訊息可信度評量」方法,透過 4 個步驟幫助你拆解訊息、查核事實、分析觀點,進而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書中並附上超過百題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提供給你精進資訊判讀的能力。 現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用手機和網路來接收資訊,所以提升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治本」之道。IORG 希望透過本書,讓你在面對資訊叢林的各種隱藏陷阱時不再心慌,讓你在判斷訊息可信度的思考過程中找回「腦袋自主」。請與 IORG 一起,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保護身邊的人,也保護台灣社會,讓資訊操弄無法造成危害,讓公共討論更健康,讓民主更健康。 推薦序 ●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共同推薦 ● 王銘宏(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林齊晧(UDN Global 轉角國際編輯) ●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 敏迪(敏迪選讀創辦人) ●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 ●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 鄒宗翰(德國之聲記者) ● 鄭宇君(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重要事件 2020 年,IORG 在全國各地舉辦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 1,700 人參加,也收回超過 1,500 份問卷,分析台灣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面對面實際了解台灣民眾的想法。 2021 年 6 月,IORG 發表第 1 期《心慌週報》,開始更即時的提醒台灣民眾和時事相關的可疑訊息或資訊操弄。 2021 年,IORG 研究員與中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合著學術論文,提出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 11 月獲國際醫療期刊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錄取發表,是我國第一篇針對封閉平台上 COVID-19 謠言傳播的資料科學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一)讓資料科學說話:以 IORG 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有憑有據,確實理解資訊操弄。 (二)訊息可信度評量:4 步驟、10 問題,學會拆解、查證、推論,找出可疑之處,判斷訊息可信度。 (三)百題資訊判讀練習:真實案例改編,超過百題練習,是提升個人資訊判讀力的最佳練習,也是中小學課堂必備的教學素材。 (四)跨領域專業分享:事實查核、開放社群、科學新聞、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資料科學、社會溝通,多方面了解現今資訊環境的問題和公民行動。 (五)實體線上創新結合:除了隨書收錄的練習,你也可以使用 IORG 設計的「資訊判讀力」網站練習判讀,與其他讀者交流。

目錄

推薦序◎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陳雅慧(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作者序◎李可心(《資訊判讀力》共同作者、IORG 研究員) ▌第 1 部 01 這些年,打亂生活的不只病毒,還有資訊操弄 02 公投真的是公民「自由意志」的展現? 03 這就是資訊操弄 04 資訊判讀新方法:訊息可信度評量 訊息可信度評量練習 05 資訊傳播 3 角色:生產者、媒介、閱聽人 06 資訊環境總體檢:政府、企業、研究、教育,還有你 07 你能看穿?那些生活中的政治宣傳 08 在網路上帶風向:訴諸恐懼、以偏概全、群聚分享、網軍幫高調 09 保護你的個人資料,也是保護腦袋自主 10 面對資訊操弄,我們堅持民主,與世界交流 11 主動出擊:判讀、對話、協作 ▌第 2 部 21 事實查核,很重要?◎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22 事實查核也能「開放協作」?◎李比鄰(Cofacts 真的假的) 23 法律管制假訊息,可以嗎?◎王鼎棫(法律白話文) 24 尋找古老的失傳技藝:如何分辨科學新聞和科學謠言?◎陳璽尹、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5 公投真的能促進公共討論嗎?◎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 26 好好聊天,其實不容易!◎李品汶、高劭怡(對話千層派)

內文試閱

01 這些年,打亂生活的不只病毒,還有資訊操弄 「家傳秘密:每天出門前在鼻孔裡滴香油,這樣可以阻斷一切流感⋯」 「疫情早就傳開,每天都運好幾卡車的屍體去台中統一焚化⋯」 「疫苗接種計畫會在人們身上植入微晶片,監控施打疫苗的民眾⋯」 這些訊息,你是否覺得似曾相識?這些,全都是 COVID-19(在台灣又稱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在台灣社交媒體、聊天群組裡傳遞的真實訊息。這些訊息的內容,有的完全虛構、有的半真半假、也有的無法證實,實在讓人摸不著頭緒。 早在 2020 年 2 月 COVID-19 開始在全球擴大流行之際,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結合「資訊」和「流行病」,提出「資訊流行病」這個詞。WHO 警告各國政府注意,關於疫情的錯誤、誤導資訊,可能影響防疫措施的效果,使疫情變嚴重,並造成對公共衛生相關單位的不信任。然而,縱使 WHO 已經提出警告,許多國家,包括台灣,仍深受謠言、陰謀論所害。 2021 年,在民眾、醫護、警消、邊防、政府單位等多方的合作下,台灣的防疫成果曾被外國新聞媒體稱為成功案例。自 2022 年 4 月起,每日新增的大量本土確診案例,引起全民警戒,如何兼顧正常生活與防疫需求,考驗台灣整體社會。這些年,戴不戴口罩、打哪種疫苗、停課與否、快篩是否準備充分,成為台灣人生活中討論不完的話題。不過,打亂台灣人生活的,不只是病毒,還有那些圍繞著病毒、疫苗、防疫的謠言和陰謀論。 病毒起源在哪裡?自然演化、人造武器、實驗室外洩? 2020 年 2 月底,一則以〈「武肺」美國 CIA 生化武器?〉為標題的政論節目影片出現在 YouTube 上,有超過 50 萬人次瀏覽。影片中,一位以翻譯《魔戒》為人所知的名嘴,引用一份「報告」,有聲有色的說著「美軍」「評估」「1 塊美金殺死 5 個人,非常划算」。 同一檔節目,另一位以醫學專長著名的名嘴也引用一份論文指出「美國可能是 COVID-19 病毒的源頭」。兩位名嘴先後引用了專業或權威文獻,推論病毒可能來自美國,而且是美國的生化武器。一週後,比生化武器更驚人的說法「生化兵」出現在台灣的政論節目上。 生化武器、生化兵,不僅有網路文章這麼說,還有學術論文、軍方報告加持,故事精彩而且「有憑有據」,接著在網路上演變成一個關於「病毒起源」的陰謀論: 「COVID-19 是美國軍方在實驗室培養的生化武器,曾在德特里克堡 P4 實驗室工作的美國女軍官班納西,藉由 2019 年的武漢世界軍人運動會,將病毒從美國帶進中國,並在運動會期間散播病毒,導致疫情在武漢爆發。」 這個說法獲得中國官方媒體呼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更用他個人的 Twitter 帳號發文,將這個陰謀論的內容「升級」為中國外交部的官方說法。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這些關於病毒起源的說法,是真的嗎? 只要簡單查核,就可以發現這些說法的漏洞。稱「0.29 美元就可以殺人」的報告,是美國陸軍分析「華沙公約組織國可能用昆蟲戰攻擊北約會員國」的報告,並非美國以生化武器攻擊他國。稱「新冠病毒來自美國」的論文,結論則僅指出病毒的起源地「可能不是湖北」,並沒有提出證據顯示病毒來自美國。稱美國「以生化兵在武漢軍人運動會傳播病毒」的陰謀論,早在名嘴上節目的一個月前,就有武漢公立醫院的院長澄清,表示當時 5 位外籍運動員得到的「是瘧疾,與新冠肺炎無關」。至於「病毒來自美國實驗室外洩」的傳言,則是美國疾控中心因污水系統不符規範而關閉該實驗室,並無病原外洩,實驗室也在 2020 年 4 月重啟。 2021 年,從「台灣缺疫苗」到「疫苗有問題」再到「疫苗沒有用」 2021 年 6 月,世界各國疫苗短缺,台灣也不例外。這時卻出現了一則指控台灣政府「不顧人民需求,還將 30 萬劑疫苗送給友邦」的錯誤訊息,雖然台灣外交部及疫情指揮中心很快否認並加以澄清,然而,隨著錯誤訊息像病毒一樣傳進 Facebook、LINE 群組,台灣民眾對政府既有的不信任感,可能因為一件根本沒發生過的事而加深了一層。 後來,日本、美國、歐洲各國開始捐贈疫苗給台灣,政府自購的疫苗也陸續到貨,台灣疫苗短缺的情形逐漸緩解。但是緊接而來的,是質疑疫苗必要性和安全性的訊息。 6 月 4 日這天,日本政府宣布將捐贈台灣 124 萬劑 AZ 疫苗,成為最早捐贈台灣疫苗的國家,在此同時,針對 AZ 疫苗的各種質疑也浮出水面。6 月底,網路論壇 Dcard 出現一篇文章,說日本捐贈的這一批疫苗「並沒有通過 WHO 的認證」,「是拿台灣人的生命來檢驗日本的疫苗生產技術」,「真的很想罵髒話」。這種似是而非的強烈指控引起廣泛討論,並獲得多家新聞媒體報導 。對日本 AZ 疫苗的批評不僅在台灣流傳,也傳到了日本,可能影響日本新聞媒體及日本人對台灣的看法。 除了質疑特定廠牌的疫苗,其他像是「疫苗施打後的奇特症狀,台灣媒體完全不報導」、「疫苗含有最高致癌物質」、「權貴捏造假疫情,推廣有毒假疫苗,殺害地球人口」等等的說法,在社交平台間傳播,試圖告訴民眾「疫苗有問題」。後來,更出現 COVID-19 變種病毒「無藥醫治」、「疫苗沒有用」的說法,就算被事實查核組織查核為錯誤,依舊在台灣的資訊環境中傳播。這些訊息可能降低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讓疫情更難控制。 這就是「資訊操弄」 針對 COVID-19 的病毒起源和疫苗,有問題的資訊千奇百怪,這一章所舉的例子可以用「冰山一角」來形容。有的訊息不是事實,可以用事實查核的各種技巧來指出錯誤;有些訊息雖然可能內容正確,卻有過度推論、以偏概全的謬誤,導致讀者產生混淆,不能全部相信;有些訊息會加上醫生、博士、警察等權威人士的背書;有些訊息則碰觸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有的恐懼與不安,在社會最需要團結的時刻,操弄讀者的情緒,擴大分歧,加深不信任。 近年來,許多國內外的學者和研究機構都提出了理論,嘗試整理歸納包括「假新聞」、「假訊息」、「謠言」、「八卦」、「陰謀論」以及更多形式的「有問題的資訊」。IORG 在參考各種意見後,認為可以把這些「有問題的資訊」概稱為「資訊操弄」。本書的目的,正是想跟大家分享:什麼是資訊操弄?為什麼會有資訊操弄?面對資訊操弄,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說電視上的確診人數,代表著人類面對病毒的脆弱,那麼 Facebook、LINE、YouTube 上分享陰謀論的次數,就顯示我們面對資訊操弄的不自覺。 現在回頭再看這一章開頭那些形形色色的訊息,你有什麼想法呢?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請前往第 3 章了解「資訊操弄」的定義和分類。如果你想知道怎麼衡量一則訊息是否可信,請前往第 4 章認識「訊息可信度評量」。 如果你覺得這些訊息無傷大雅,自己不會被影響,那麼請你再想一下,你的家人、鄰居又會怎麼反應呢?如果你覺得資訊操弄很嚴重,但又覺得自己無能為力,請前往第 11 章,了解身為公民可以透過哪些行動做出改變。 這本書由 IORG 共同執筆的第 1 部共 11 章,每章都經過不只一次的「打掉重練」,也集結了 20 位跨領域專業人士和機構的意見,包含第 2 部共 6 章專文。在寫作過程中努力鑽研每個細節,追求「有憑有據」,是我們一貫的風格。同時,我們也蒐集百則以上的真實案例,改編成為豐富素材,提供個人資訊判讀的練習。 現今資訊環境充滿資訊操弄,每位現代公民如同在資訊叢林裡的探險家。IORG 希望《資訊判讀力》這本書能成為公民面對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提升資訊判讀力,找回腦袋自主。請跟著這本書的各章,一起展開一段尋找答案的旅程吧。

作者資料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是由新聞媒體、社會科學、資料工程等跨領域專業者組成的台灣民間研究機構。成立於 2019 年,IORG 以資料科學深入研究台灣資訊環境,持續發展可公開驗證的研究方法,促進公共討論,健全台灣民主。 IORG 相信,「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根本解方,而加強資訊判讀力,必須從「資訊判讀教育」開始打基礎。2020 年至今,IORG 成員已在全國各地校園、社區,以超過 100 場的工作坊,持續分享研究成果、資訊判讀方法,也觀察資訊操弄的在地生態。《資訊判讀力》這本書,集結 IORG 持續累積的研究成果,並串連重要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期望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提升整體社會的資訊判讀力,讓每個人的「腦袋自主」,讓台灣的民主防衛網更為堅實。 本書作者群 ● 王希(IORG 共同主持人) ● 李可心(IORG 研究員) ● 徐曉強(IORG 研究員) ● 林玿弘(IORG 資料工程師) ● 游知澔(IORG 共同主持人) 本書專文作者群 ● 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李比鄰(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 ● 陳璽尹(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 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案主任) ●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 李品汶(對話千層派成員) ● 高劭怡(對話千層派成員)

基本資料

作者: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 出版社:左岸文化 書系:左岸社會議題 出版日期:2022-05-18 ISBN:9786269609512 城邦書號:A0400132 規格:平裝 / 單色 / 34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