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華文文學 > 散文
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創作的星圖:國民散文手藝課

  • 作者:石曉楓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2-10-27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讓生活物事、人情流轉蛻衍為宇宙中一顆顆燦亮星塵, 32位各具姿采的名家作品與解析,帶你循線鑽探文學人的創作手藝; 將散文編纂成日常絕美星圖, 採擷翻飛於文字間的恆久輝芒。 ★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石曉楓主編,透過各篇精萃選文與賞析,突破寫作體例框架,美學鑑賞X創作心法X書寫技巧全面解鎖, ★ 自生活的靈巧物事淬煉熠熠光燦、展開與生命哲思的多重對話,擴延散文寫作的深度與廣度。 洪淑苓(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瑞芬(作家、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 須文蔚(詩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唐捐(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徐國能(作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皇德(作家、臺南一中國文科教師) 賴鈺婷(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誠摯推薦 【本書內容】 32位跨世代作者,燃亮散文宇宙裡的點點繁星—— 王安憶|王盛弘|石曉楓|西西|朱天文|何其芳|言叔夏|李勇達|李桐豪|李廣田|阿盛|林文月|周作人|房慧真|胡晴舫|柯嘉智|徐志摩|凌性傑|翁禎翊|陳黎|張惠菁|黃國峻|黃麗群|楊牧|楊佳嫻|楊富閔|董橋|劉叔慧|劉梓潔|蕭紅|簡媜|豐子愷——(按姓氏筆畫排序) 散文易寫而難工,在這部選集裡,我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 而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當我們討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石曉楓(作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潛入生命內核,探勘發夢自轉的星球, 那裡有山海、有野櫻,有靜謐的谿壑, 還有遠行的記憶,更有風風火火的時代正熱烈行進; 也或許,那裡有你私藏的淚水, 靜靜地,釀成一湖不容翻攪的喜悅和傷悲⋯⋯ 被雨季侵擾的房間,她和櫃中的衣蛾共享末日前的孤獨, 以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地底嚎哭; 在他陪伴母親看電視、穿衣、吃飯、澆花灑水的日常瑣事下, 看似淡然卻深刻的情感,低迴著身為人子隱而未宣的同志心事; 充盈著荒誕緊張又諧趣橫生的父後七日, 悲傷忽濃忽淡繚繞在嘈雜的人語儀式間, 直到尾聲末了,一條黃長壽的念想讓她足足哭了半小時, 耳邊彷彿響起父親的叮囑:「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 ⋯⋯⋯⋯ 本書延續「中文好行」國民讀本系列,更聚焦在「創作教學」導向,蒐羅各式不同主題、領域與風格式散文,除了以精闢賞析解構文本,更深入提示創作動機意象,啟發寫作的靈感泉源。 全書分做五輯:「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除了優先思考創作的根源意義,自文本探尋為何創作、如何創作的問題,並就主題揀選、不同時代的撰寫精髓與情感鋪陳,體類的開發及如何鮮明塑造風格等方向切入,蒐羅並解析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甚至透過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素材,見證時代的變革與勃興。 在「體類開發」層面,更擴延至「書信體散文」、「日記體散文」等,消弭文字界限、突破體裁限制,讓散文創作有更多元廣袤的呈現。並透過幽默、穠麗、疏淡而雋永等多元風格作品,期許讀者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希冀透過這本選集,無論自品味視角,抑或有興趣投入散文書寫的人們,都能從中得到實質助益及閱讀樂趣。 【精選摘文】 生也好,死也好,食物也好,排泄物也無所謂,在同一個房間裡舉行著的,我那自我消化的儀式。 很想被房間緊緊地包裹。書櫃、雜誌、蓋過的棉被、喜歡的鞋子,和重要的回憶,全數捨棄。希望房間能從四面八方把我重要地抱住,溫柔地告訴著我:「這裡已經沒有痛苦的事了噢。」在我與房間之間,只有空空的、像是胸腔般的洞,被風咻咻地經過。發出哭聲般的哀鳴。 ——言叔夏,〈袋蟲〉 遊覽車窗望出去,層層疊疊的大樓,乾淨的街道,交通女警美貌得可以去參加少女時代……眼睛看的是風景,耳朵聽的是金小姐的解說:孩子課後學芭蕾學小提琴都不用錢,國家栽培到大學畢業。這棟大樓是給藝術家住的,那棟大樓是給退休老師住的,那一整棟大樓是等南北韓統一,給南朝鮮同胞住的。沒玩到北朝鮮迪士尼其實也沒什麼好可惜的,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巨型遊樂場,共產主義的主題樂園。 ——李桐豪,〈樂園〉 回想被鑲嵌在千禧年過後、臉書崛起之前的部落時光,便覺得同在網海浮沉,但歲月靜好、時光悠長。沒有那麼多被誘發出來的膝反射反應,焦慮無處不在:被演算法淹沒不被看見的焦慮、按讚分享數的焦慮、交友邀請送出未回覆,以及終極大魔王:被解友封鎖的焦慮,不,最後一項不是焦慮,而是恨意,陰惻惻地恨著沒說過幾句話的泛泛之交,在線下世界從無經營這段關係,但關係一旦藉由浮泛加好友而微弱連結,締結輕易,斷絕卻有傷。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水蜜桃好看在哪裡呢,水蜜桃好看在於它全身都是身體。這句話文理不通,但似乎非得這樣說不可。自然界為什麼有模樣這麼直白的物產,想想都覺得充滿幽默感,而且在夏季這種身體全面開放的季節,坦蕩蕩地結實出來,更是非常促狹。像皮膚,就連汗毛都模擬了;像頰腮,就連血色都模擬了;至於像大家最熟知的,帶有肉感的身體部位,則連左右的分野,都隱約一線凹弧優雅地模擬了。即使「請勿隨意觸摸」、「請勿捏」,也模擬了:確實是不適合自行其是地伸向不熟的他人的身體。身體當然同樣是考究各種拿捏的事情。 ——黃麗群,〈吃水蜜桃〉

目錄

【主編序】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 /石曉楓 如果在夜裡,一個文字手藝人:【為何寫作?如何寫作?】 王安憶 〈思路〉、〈綠色的葉子〉 劉叔慧〈懷石〉 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 那些遙遠的星光:【歷時性題材的表現】 蕭紅〈他的上唇掛霜了〉 陳黎〈父土〉 劉梓潔〈父後七日〉 柯嘉智〈答問〉 李勇達〈蝸牛〉 李桐豪〈樂園〉 凌性傑〈秋天的散步──北投紀行〉 在「我們」的時代裡:【共時性題材的表現】 王盛弘〈種花〉 石曉楓〈浪漫而孤傲的靈魂之樂〉 翁禎翊〈指叉球〉 黃麗群〈吃水蜜桃〉 房慧真〈我的小村如此多情〉 楊富閔〈桌遊故鄉:文具行〉 言叔夏〈袋蟲〉 文字如何棲身於容器:【體類的發想】 楊牧〈野櫻〉 李廣田〈一粒砂〉 楊佳嫻〈鬼臉的時代〉 簡媜〈秋夜敘述〉 阿盛〈怪吃目睹記〉、〈乞者〉 西西〈石上〉、〈搖椅〉 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風格的呈顯】 周作人〈蒼蠅〉 董橋〈榆下景〉 胡晴舫〈記憶是一台時光機器〉 張惠菁〈鬍子少女〉 黃國峻〈現代名勝〉、〈一分天才加九分長相〉、〈日新又日新〉 徐志摩〈想飛〉 何其芳〈獨語〉 豐子愷〈作父親〉 林文月〈遙遠〉

內文試閱

  桌遊故鄉:文具行      ◎楊富閔      賣報紙仔      一九八七年,日治時期老作家龍瑛宗在《臺灣新生報》發表〈還鄉記—素描新竹北埔鄉〉一文,述說闊別竹縣多載,再回故鄉北埔,見證小鎮種種有感。老作家爬上了舊時的秀巒山、過彭家祠、金廣福、慈天宮,七十七歲的龍瑛宗且以國語重繪眼前現代地景:「十七歲踩出鄉關以來,已經好幾十年的時光流逝了。返鄉那天,看到故鄉有二家書店『北埔書局』和『良才書店』,這是幾十年前看不到的形象,獨個兒私下沾沾自喜。」龍瑛宗為該段私擬的小標題為「故鄉在變矣」。      二○一三年,我成長的臺南縣大內鄉,仍缺乏一間像樣的冊局、書局,設若書局象徵就學指數與知識標的,我的故鄉非但沒有在變矣,僅剩那間「賣報紙仔」數十年來維持一地文化水平:我的上一輩、上上輩大概都曾放學途中流連於此。上課前我來買過蜻蜓牌橡皮擦、尖頭的修正液,苦湊著零錢,想必你也是。      「賣報紙仔」臨時搭建於舊時菜市場、公車站附近,昔日大內最熱鬧地段,離我家一百公尺,據說那平房店面還是我們楊家祭祀公業。近日回鄉,路過「賣報紙仔」,但見三片鐵門緊閉,一張紅單上書休市大吉,問人才知店頭家清晨送報過程發生擦撞——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這陣子我所懷想的並非書報攤的故事,而是鄉村學童的物資來源,以及店內來不及售罄的新舊文具。「賣報紙仔」業績銷路與國民學校的課表密不可分:自然課買溫度計、體育課買呼拉圈、美勞課買雲彩紙、數學課買圓規、三角板與量角器,書法課買手提文房四寶組。書法課又叫寫字課。      「賣報紙仔」右邊是人聲鼎沸羊肉攤位、左邊是半世紀的理髮間。進門但見文具清清楚楚展示你的眼前,舊式家屋空間改的,還得見一點點東洋風味,九二一地震沒給垮掉的危險建物,其實屋後早已成了廢墟,可那崩落的天篷隔板給陽光折曬而入,光影瀑洩在朽壞的門窗。「賣報紙仔」牆垣梁柱全是植物繞著:九重葛、炮仔花、恰查某……空氣瀰漫爆炒羊肉的牛頭牌沙茶醬香。      三年級放學,透天厝不見人影,阿嬤獨留我一人練習顧家,我常拿一元硬幣來買一張圖畫紙,回家坐在客廳面壁靜定畫到母親四點下班。畫作內容就是心靈圖示:連綿丘陵、芒果樹、壞農舍,太陽跌落山谷,圓餅圖的百分比。這是日落,還是日出呢?五年級時,母親替我添購一張學生書桌,天天案前我將卡通劇情與鄉野傳奇編纂故事。我買了空白筆記本十幾本,寫斷一打又一打的原子筆,成績從此掉出前三名。那也是我創作的初始,偷偷摸摸就怕被家人發現。      關於生命中的第一間文具行,此刻聯想所及,處處都與文字文學相關:玻璃櫃內喜洋洋十二色彩色筆、能上鎖的鐵皮存錢筒充滿隱喻、厚厚一層灰的羽毛球拍很笨重是提醒我要運動,國旗只在國慶、光復節開賣,雷射春聯終年垂掛,隨風熠熠拍打如腳踏車反光貼紙,雀鳥、蒼蠅都嚇得不敢靠近——      所以,你生命中的第一間文具行又在哪裡呢?      文具加工廠      一直要到廠房空空蕩蕩,我才知道原來鄉內有間文具加工廠。      母親騎車載我趕到,車棚、倉庫與空地,視線所及早已布滿文具屍體:上千把短尺長尺折疊尺、長耳兔造型的剪刀、堆疊成山的調色盤像待洗的盤碗、仿冒七龍珠的墊板,好康都被搶光了吧?我們還是遲了一步。置身如回收垃圾場的母親喜孜孜在挖寶。她蹲身低頭,偶爾高高擎起一枝筆、一籃水彩水袋,問我:「你要嗎?」那一定是我今生到過最大型的露天文具店,必須腳踩文具吃力向前,而我常常愣在原地,不斷張望——我們是偷偷闖進來的,為了不引起人注意,還將鐵門關起。眼前滿坑滿谷的文具,到底又是要留給誰?一間被放棄的文具工廠讓人感到無比空惘,散落的水果造型橡皮擦,一如我們農村賤價剩產的作物:柳丁狀、文旦狀、蕃茄草莓狀。那是我初次犯罪吧?罪名叫做文具盜竊,非法入侵私人居地。母親帶著我。      我的第一篇文章叫〈冬夜〉,發表於大內國小為了慶祝八十二年校慶而製作的刊物《大內兒童》,題目與一九四七年呂赫若的一篇小說創作同名。我六年級,仍是好勝、不肯服輸的孩子,最喜歡唱楊宗憲的〈誰人甲我比〉,卻遲遲得不到母親肯定,所有來自我的優異表現,她一概視作好運,遂讓我將此次發表當成博得母親認同的好時機。      呂赫若的〈冬夜〉發表在《臺灣文化》,小說敘寫戰後初期臺灣物價飛漲,百業蕭條淡水街邊,本省女性楊彩鳳婚姻、性別與政治的故事,那也是呂赫若最後的小說創作,時間是發生二二八事件的一九四七年。呂赫若據說死於鹿窟事件,屍骨無存,他的生命亦如小說戛然止於數聲槍響的冬日冷街;而我為了寫出冬夜椎心刺骨的筆觸,整整構思兩個禮拜,調動許多場景:哆嗦打圍巾的路人、蜷縮毛毯上的野狗,以及沿街叫賣燒仙草的阿婆——《大內兒童》這分刊物通過村長通路,很快在鄉間流傳開來,受眾率百分百,每天放學我期待母親讀畢,前來褒獎一番,親戚同她誇佩我的作文能力已不是頭一次了,這次母親鐵定開心至極——      記得是星期三,下午兩點放學進門便發現《大內兒童》平躺電視機頂,心中雀喜,卻裝滿不在乎。母親見我,隨即喚我至二樓荒廢多年的暗房,那裡積放家中無數壞家電、一張笨重的鐵書桌,牆面貼有父親年少的運動獎狀,一家七口衣物全都累趴在老舊彈簧床上。      母親拉我挨坐她的身邊,深怕別人聽見,母親以審判罪犯口吻逼問於我——你的文章,是不是抄來的?      寫作讓我低頭,俯首振筆同時讓我謙卑。      寫作的兒子讓生我育我的母親感覺害怕,只因我正虛構一座她看不見、也進不去的世界,那裡是否險惡如戰後的淡水街邊、槍聲林立;寫作若與死亡相隨,難怪她阻擋我,難怪她故意說:「抄來的吧,我們家附近哪有賣燒仙草的阿婆?」      事後母親為我買了零點三八、百樂十二色極細鋼珠筆組,一套要價六百塊,那該是「賣報紙仔」店內金額最高的商品,單支價目就要五十,曾是臺灣一代小學生作業、筆記、寫畢業紀念冊的夢幻逸品。      「國語」作業簿      日前在老家翻出小學生年代的國語作業簿,桃紅色外觀,背面附有日課表格的設計,立刻咬緊我的目光——彷彿又看見八九歲習字的自己,讀三年級了,准許用藍筆寫作業。記得我固定買一支不過八塊錢的原子筆,帶有水果香氣。如今翻閱昔日國語作業,好像還能聞到殘存的一點點哈密瓜味,而那生澀的方塊字跡就是自製的香香豆、芳香劑。從小我便以為沒有人的字是醜的,甲乙丙丁的批閱字跡最醜。我喜歡欣賞同學的生字簿,一樣的筆畫、一樣的行數,都是一件件刻工精細、手法不同的藝術品,班上有名高大男同學寫字都會溢出小方格,他走起路也都斜斜歪歪的。      一九四六年四月,「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臺灣全島捲起全民國語熱,國語讀本供不應求,大家都在聽齊鐵恨的國語廣播、鄉鎮公家機關都在辦國語講座。我的外婆正讀小學,她是歷經日語國語,所謂經過語言轉換的一代,戰後她參加過國語演講比賽,但是讀音不夠準確,姿態也不得宜,題目據說叫做〈祖國啊,我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看的《國語日報》其實也是國語運動的時代產物,你我早就介入了歷史現場全不自知;我也讀《國語週刊》,參加字音字形、查字典比賽,還拿全鄉冠軍,獎品是一支鋼筆。不同於戰後初期的外婆,二○○○年,我獲派參加閩南語演講,只因全班公認我的臺語發音道地。而我臺風穩健、口齒清晰,臨場抽到題目就傻了——黑面琵鷺的故鄉。黑面琵鷺的臺語怎麼講呢?      亂花錢時,我喜歡逛文具行。一如此刻突然很想離開座位,替自己買本低年級國語作業簿速記我的胡思亂想,再買一本橘色的數學練習本記帳,最後若能挑一支有哈密瓜香氣的藍筆就太好了。      我心中理想的文具行,店前當賣晚報——晚報兩字,是不是充滿想像空間?半空中掛滿降標點符號一般的排球、皮球與飛盤、還有零售的塑膠寶劍,世界地圖與旅遊指南,一根根炫目繽紛的包裝紙棒集中在傘桶隔壁,往往也兼賣書包、學生制服,還能繡學號,那代表附近有學校機關。我家只離大內國小五十公尺,住臺大宿舍又緊貼銘傳國小,現在窩居秀朗國小附近,一直仰靠校園鐘聲在計時過日,二十五歲了搞得好像小學沒有念卒業。      魂牽夢縈的文具行,也要有專賣一綱多本的參考書區,太重要了,從前買參考書都得勞駕叔叔驅車至善化,參考書讓我失掉積蓄,卻也學習見證城鄉差距;也要有能窩在店內打電動的角落、時不時圍成一群,位置隱密,不輕易被逮到。文具行就該有學生嘰哩呱啦,我常站在後面聚眾,電玩遊戲看了半天,卻始終無法跟大家打成一片。      是不是也要有兩座連壁式郵筒呢?那就要賣郵票,也能代訂書籍。店面不可太大,只因晚上七點的補習就快到了。文具行的空間與挑選比價的時間要成一定比例。這裡到處是迷人的符號,可也別把自己的人生耽誤了才是。      那日,我就站在文具行的騎樓,遇見一名冒失男孩,他後背佳佳熊書包,身高一百四十五左右,人正蹲在漫畫花車的旁邊、一整排扭蛋機前的聖誕卡販賣區,仔細端詳與比價。他的手上已經厚厚一疊,人緣大概不錯吧。他的書包溢出陣陣哈密瓜香氣,他是誰?他人又在那裡的書店?      是台北公館商圈的文具行、台南善化中山路上的立人書局、藝美書局,或者大成國小對面的尚上文摘?還是台北羅斯福路的秀霖文具店、永和得和路的上晉文具……      是屏東潮州建福文具行、重光書局,或麻豆中山路的三新文具行、台中東海藝術街的西河文具、或者竟是故鄉大內的「賣報紙仔」呢?      ——選自《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九歌出版,二○一三      【筆記/石曉楓】      〈桌遊故鄉〉系列應是寫作報刊專欄時的構想,作家以小鎮空間為素材,陸續創作〈小診所〉、〈嬰兒墳場〉、〈轎車的故事〉、〈寫真沖印館〉、〈黃昏啊〉、〈文具行〉、〈縣議員服務處〉、〈熱帶魚紅茶亭〉、〈美鳳農藥行〉、〈暑期安親班〉、〈老樣子理髮廳〉諸文,後分別收錄於《為阿嬤做傻事: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1》、《我的媽媽欠栽培: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二書。      若依據桌遊類型而言,此系列應屬於「主題遊戲」,故事背景在大內農村;而根據「遊戲在玩什麼」的提問,作家則在不同篇章裡用了相異的道具,營造出故事情境與氛圍。本文以「賣報紙仔」、「文具加工廠」、「『國語』作業簿」三節,連綴成文具行的完整圖象空間;以蜻蜓牌橡皮擦、喜洋洋彩色筆、桃紅色國語作業簿等精巧配件,細膩帶出童年氛圍與生活故事,其中自然暗藏了一代人的童年密碼。當作者眷眷提及帶有水果香氣的原子筆時,他說「翻閱昔日國語作業,好像還能聞到殘存的一點點哈密瓜味,而那生澀的方塊字跡就是自製的香香豆、芳香劑」,儼然充滿了童趣。而作為研究臺灣文學的新生代,字裡行間又展現其文學素養與鄉土情懷,龍瑛宗的〈還鄉記—素描新竹北埔鄉〉、呂赫若〈冬夜〉等,也都在聯想範圍內。      本文收束於心目中理想的文具行,有展望,亦有對成長各階段文具行的回望,餘韻無窮。楊富閔寫作的題材很鄉土,手法卻很新世代,「桌遊」系列之發想充滿了遊戲的趣味性,又開展出傳統題材的新寫法,確是款具備耐玩性的優秀創作。

延伸內容

【主編序】創作的手藝,生活的實感
◎文/石曉楓      在學院裡教授「現代散文」多年,始終苦於缺乏合適的教材,坊間關於現代散文的讀本儘管品類繁多,但不盡符合個人從「創作」角度循序發想的課程理念。偶然間與友人交流,他表示非常希望了解我對散文教學的規畫與想法,於是而有了這部面向大眾的讀本誕生。      讀本從「創作」的進程與概念出發,開宗明義思考為何創作、如何創作,亦即「寫作動機」與「散文本質」的問題。我希望所有的問題討論、創作心法都能從實際文本出發,因此規畫每回討論二至三篇散文,王安憶的 〈思路〉、劉叔慧的〈懷石〉,我取以為激盪讀者思考進入散文創作課堂的理由;王安憶〈綠色的葉子〉、朱天文〈來自遠方的眼光〉則希望討論散文虛實的本質問題及目光安放或關注之所在。而作為創作課的開端,選取由小說家之文入手,亦可以發現不同於散文創作者的觀察角度與寫法,作家「身分」與文本中的「眼光」討論,因此可以內外互濟,形成有趣的思考對照與另類詮釋。      在觀念的廓清之後,我所設計的討論軸線,便依序區別為「題材發想」、「體類開發」及「風格呈顯」三個大單元。在「題材發想」部分,我想指出的是愛情、親情、自我及旅遊等主題,相應於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詩經》、遊記、悼亡文等種種經典著作,屬於「歷時性」題材,經千百年猶能被書寫不歇。所謂「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些主題在當代相異的生活情境與個人體會中,還可能有什麼樣的創發與獨特性展現?其次,台灣自一九八○年代末解嚴以來,創作素材得到很大的釋放,小說部分的表現尤其明顯。但相對而言較為保守的散文界,並不見得便不受影響,因此在此單元中,我選取了同志散文、音樂散文、運動散文、飲食散文等「共時性」題材,見證邊緣族群與休閒化社會在一九八○年代後之勃興。至於房慧真、楊富閔的作品,則示範了新世紀以降,網際網路籠罩於日常生活情境下,創作者所因應而生的思維轉變;言叔夏散文則另成一內向世代風景,亦可以展示「我們的時代」某種心之所向所趨。      「體類開發」單元,乃是針對晚清詩界革命、文界革命以來關於白話文主張的相關反省。隨著文類發展日趨成熟,所謂「我手寫我口」的寫作信條,顯然必須依隨時代變化,產生大幅度的觀念翻新與體類變革,「中間文類」正是因應而生的實驗手法。早期對於文類的觀念較為混淆,類詩類散文,或類小說類散文的創作,可能基於作者對文類的認識混淆不清所致。然而當代創作者則是有意識地汲取現代詩中的意象、節奏等詩質,小說、戲劇、寓言中的情節及對話等要素,進行散文內部體制與規約的活化。我分別以早期的李廣田及當代的楊牧作品,作為中間文類討論之範本依據。此外,原始性日記與書信,如何去蕪存菁,轉化為「日記體散文」、「書信體散文」體裁而為作者所活用,此部分我則以簡媜、楊佳嫻的作品為例。至於阿盛特殊的筆記體形式、文白混融創作手法,西西看圖說話的慧心巧思,亦足以開展出散文創作體類的新視野。      最後在「風格呈顯」單元,我希望回到五四時期周作人、林語堂、徐志摩、豐子愷等所樹立的典範,討論廣義定義下的散文所呈顯的知性與感性特質。其中周作人所成就的「學者散文」代有傳人,例如香港有董橋繼之,台灣的胡晴舫、張惠菁等女性創作者則尤擅勝場。林語堂的「幽默散文」,自吳魯芹以來亦別立一傳承脈絡,發展到黃國峻的黑色幽默手法,其間對於幽默的定義與展示有何細微的區辨?至於在感性的抒懷部分,如徐志摩、何其芳等詩人手筆固然華麗豐贍、美不勝收;豐子愷、夏丏尊等人的作品以平淡入文,情懷亦綿長動人,琦君、林文月便鍾情於此,並傳承得其淡雅路數。本單元名之為「你有歸路,我仍在旅途」乃借用簡媜文字,所期許者無非希望經過閱讀與手藝鍛鍊,讀者可以甄別風格之傾向,各自取法於前輩,日久或也能在創作旅途中,成就獨特的自我風格。      散文易寫而難工,創作心法則尤屬虛妄,在多年的教學經驗裡,我深知具有文學稟賦者,自有其不可拘限之才氣,他不被各種規則所綁縛。在這部選集裡,我不自量力地提出所謂「散文手藝」的進程,無非是希望提供入門者關於創作前提、素材開發、手法創新以及風格樹立等相關思考。讀者當然不可能由此門徑直達優秀的創作者之列,但我深切期望在日常生活裡,每個人都能培養出辨識秀異作品的鑑賞眼光。更進一步來說,誠如朱天文所謂「再怎麼寫,也寫不過生活的本身」,創作教學的最終目的,其實更在於反省生活,因此當我們談論創作時,我們其實是在談論生活:我在日常中發現了什麼?寫作是生活之必要與必然嗎?唯有深切體驗生活的實感,才可能進一步發展散文手藝,並常保新鮮活潑的觀物眼光。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於台北

作者資料

石曉楓/主編

福建金門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該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及中國現當代文學,兼事散文創作,曾獲華航旅行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跳島練習》、《無窮花開──我的首爾歲月》、《臨界之旅》;評論集《生命的浮影──跨世代散文書旅》;論文集《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另與凌性傑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

基本資料

作者:石曉楓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中文好行 出版日期:2022-10-27 ISBN:9786263103184 城邦書號:RC4014 規格:膠裝 / 單色 / 27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