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徒步旅人:深入台灣20條故道,在走路與獨處中探索島嶼記憶,與自己對話
-
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日本出版界話題作,只有紙本書可以體驗的感動)
-
【親簽版】咖啡館推理事件簿7:將方糖沉入悲傷深淵(限量扉頁作者親簽版.百萬暢銷系列十週年最新續集)
-
一之瀨尤娜飄浮在空中【現象級動畫電影《夏日幽靈》姊妹作!】
-
各種悲傷:失眠、幽閉恐懼、家有膽小狗⋯⋯瑣碎到難以啟齒的小困擾與小怪癖【短篇故事集】
-
無貌之神【不朽名作《夜市》再進化,獻給大人的暗黑童話】
-
瓊瑤經典作品全集:窗外(限量燙銀流水編號創作60周年紀念典藏電影劇照書衣精裝版,國際巨星林青霞驚豔世人首次主演經典長片))
-
來自天堂的雨【紀念版套書】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拉娜・德芮詩集【獨家中英對照版】
-
【新譯】十二國記-魔性之子
內容簡介
信仰是什麼?信與不信之間又有何矛盾思索?
他的文學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自我告解。
【首刷限量贈送 文豪雋永書籤】
遠藤周作身為日本人、又是一名天主教徒,
他的身分與所處時代,帶給他什麼樣的掙扎與矛盾?
他又如何透過文學創作想像生命最極端的處境,在小說中困惑這份終極選擇?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用文學探究「日本是什麼」
▍楊照帶你從10位經典作家通讀日本文學史、思想史
夏目漱石 谷崎潤一郎
芥川龍之介 川端康成
太宰治 三島由紀夫
遠藤周作 大江健三郎
宮本輝 村上春樹
.從明治到令和,橫跨三個世紀
.第一套以經典文人為軸,深度導覽百年日本的重量全書
.每冊皆附系列總序、前言、作家年表
▍全新系列.樹立日本文學新史觀——各界名家一致推薦
「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版主
一頁華爾滋Kristin
戶田一康(作家、真理大學應用日語學系副教授)
王盛弘(作家)
江淑琳(文化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李靜宜(作家、東美文化總編輯)
周慕姿(心理師、《作家的靈魂腳本》podcast主持人)
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
林福益(城邦媒體集團業務總經理兼書虫公司總經理)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馬欣(作家、影評人)
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社長)
梅用知世(「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章蓓蕾(日本文化譯介者)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詹正德(有河書店店主、影評人)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蔡詩萍(作家)
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
蔣亞妮(作家)
【按推薦人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為什麼讀遠藤周作?
「遠藤周作和其他日本作家都不一樣,因為他信奉了非日本的宗教,成了隸屬於羅馬教會組織下的天主教徒。他被迫更敏銳感受到普遍的『人』特別的『日本人』兩者間宿命的緊張關係。」——楊照
一個人為何投身信仰?又為何背棄信仰?
放置在日本這個社會中的基督信仰,揭露了哪些東西文明相互衝擊時獨有的特殊面貌?
自幼受洗的遠藤周作一生的核心關懷始終離不開天主教信仰,
他一路的創作不斷詰問、反思,
進一步理解日本這個無罪感社會的道德危機,也試圖描摹信仰者的理想姿態。
以小說回應內在的信仰困境
遠藤周作童年時期在母親影響之下受洗入教,以致從《沉默》、《武士》到《深河》,他始終用不同角度來探討信仰,藉由釐清源自家庭、時代與宗教經驗的迷思糾結,持續自我追索:「我是一個真正的天主教徒嗎?」「我為什麼信仰天主教?」「在日本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到底意味著什麼?」當信徒受到苦難,而上帝終究沉默不語時,信徒、傳道人又該如何自處?雖然總是毫不避諱地對自身信仰進行大膽的質疑,終其一生卻不曾脫離天主教徒身分,又是什麼力量與深層因素支持著他,促使他即便自我懷疑,也繼續走在「信仰者」的路上?他透過文學作品試圖去解答這些問題,將作品和他自己的人生緊密地纏捲在一起。
深究日本「無罪感」的社會
遠藤周作成長與活躍的經驗都在昭和時代,他親眼目睹國家從集體性的軍國主義興起,到發動戰爭幾乎毀掉國家,也構成了他內在深處的迷惘。《海與毒藥》探討沒有基督信仰傳統的日本普遍所缺乏的罪感意識,爬梳東西方文明本質上的隔閡,更探問基督信仰在傳統日本難以生根的深層因素。這樣的問題意識也反覆出現在他的重要代表作中,讓讀者從一個「日本天主教徒」的視野,沉浸於一場場心靈詰問,解讀所謂的日本。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經典十人書單
01 理想的藝術家生活:楊照談夏目漱石
02 陰翳的日本美:楊照談谷崎潤一郎
03 小說裡的人性羅生門:楊照談芥川龍之介
04 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
05 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
06 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
07 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
08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即將出版——
宮本輝
村上春樹
日本在台殖民距今已落幕超過半世紀,
為何至今這個國家仍宛若幽靈,潛伏於台灣的集體意識?
面對這個孕育絕美文化,卻又曾發動殘酷戰爭的民族,
今日的我們可以如何重思「日本是什麼」,並再次量度與其緊密而矛盾的關係?
「日本文學名家十講」系列共分十冊,一冊讀一位經典日本作家,
進而綜觀百年日本文化。
作家楊照回歸年少原點,融貫逾四十年的學養思索與東西閱歷,
剖析經典十人,以其作品為核心,找到作家畢生主體關懷,
試圖瞭望日本難解的全貌,也映照今日的台灣文學風景。
「從十五歲因閱讀《山之音》而有了認真學習日文、深入日本文學的動機開始,超過四十年時間浸淫其間,得此十冊套書,藉以作為台灣從殖民到後殖民,到超越殖民,多元建構自身文化的一段歷史見證。」——楊照
內文試閱
持續的動態——細究信仰的千萬種面貌
每次打開遠藤周作的書,我總會想起故友蔡彥仁,三十多年前他年輕時溫厚的面容和緩慢多思的說話聲音浮現在心版上。
蔡彥仁前後花了十年時間,拿到了在哈佛大學被視為是要求最嚴格、最難取得的神學博士(Doctor of Theology),然而回台灣申請教職卻處處碰壁,原來那時候教育部不承認神學博士學位,即使是哈佛大學頒發的也沒有用。不得已,蔡彥仁只好向哈佛請託,希望能將學位改成「宗教學博士」(Ph. D. in Religious Study)。哈佛本來就有宗教系會頒發宗教學博士學位,經過由神學院、宗教系與東亞系合聘的指導教授杜維明老師奔走協助,總算完成了這件史無前例的「換發學位」,因為史無前例,當時哈佛大學的校報《The Crimson》還刊登了一篇新聞報導,報導中對於台灣教育體制「不識貨」頗有譏嘲之意。
哈佛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學,成立於一六三六年,最早的校名是Cambridge Seminary,也就是「劍橋神學院」,兩年後,得到約翰‧哈佛(John Harvard)的慷慨捐書捐錢,才改名為Harvard Seminary,仍然是「哈佛神學院」。神學院是哈佛大學的根底,而且多年以來一直被視為是學校最重要的知識重鎮,所以保持了招收菁英中的菁英的傳統,設下了比文理學院更嚴格的學位要求。
蔡彥仁卻必須將哈佛頒授的最高等級學位「降級」之後,才能在台灣得到大學的正職。他怎麼會給自己惹這樣的麻煩,選擇去念一個如此既艱難又冷門不討好的神學博士呢?
當然不是為了前途,也不是為了名聲,而是為了信仰。他是真耶穌教會的教徒,到美國留學前已經在教會中擔任傳道人,所以他的學習動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想要更深入理解完整的基督教思想,不只是神學,毋寧是基督宗教傳統的全貌。
因為都是杜維明老師指導的博士生,到學校沒多久我就認識了蔡彥仁,在他熱情的邀約召喚下,先是經常出入他所住的「世界宗教中心」,然後參與了他和幾位在哈佛和耶魯大學念神學的台灣、中國學生組成的,有著奇特長名稱的團體:「基督教、猶太教與中國文明討論小組」(Seminar on Christianity, Juda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CJCC)。
那是我最積極探索、理解基督教的一段特殊時期。我從來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很早就對宗教保持一份理性的懷疑,然而卻一直有著從非信仰角度對宗教文本的高度興趣。高中時七等生素讀聖經而寫下的《耶穌的藝術》讓我手不釋卷,反覆翻讀,強烈感受到「福音書」裡的獨特筆法,似乎必須和某種信仰衝動連結才有可能刺激出來的文字渲染力。大學時選修王任光神父的「西洋中古史」而對於基督教作為西方文明基礎此一歷史現象,有了深刻無可磨滅的認知,生出了必須熟悉聖經、熟悉基督神學傳統的衝動,先是通讀《舊約聖經》、《新約聖經》,然後試著接觸聖多瑪斯的《神學大全》。
不過這一切都是在知識的層面進行的,而且斷斷續續缺乏系統,是在透過蔡彥仁和SCJCC的熱烈討論活動,才在我的生命中開展出另外一面的關懷與疑問。和之前自己矇矇懂懂試圖理解基督教所領會的相比,此時我轉而疑問著:是不是有什麼根本的基督教義與論理,是專門屬於信仰層次的?也就是非信仰者無論如何動用同情理解能力,終究無法達到的某種神祕領域?對非信仰者來說是神祕,對信仰者卻相反是透徹光明的境地?那麼,要如何將信仰的內容向非信仰者傳遞,相關地,要如何讓非信仰者藉由接收這樣的內容成為信仰者?
我很快明白了,蔡彥仁他們這些基督徒朋友組成的討論會之所以奇特地放入了「中國文化」為主題之一,根源於他們深層的信仰糾結。他們是基督徒,卻也是台灣人或中國人,來自中國文化的環境中,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必然受到廣義的中國文化深深影響,那麼他們的基督徒身分會因此而有不同嗎?對他們而言,這不是純粹學術知識上的討論,毋寧是碰觸自己存在意義的靈魂探索。
那幾年間參與他們的深刻探索,教了我很多很多。蔡彥仁尤其真誠、尤其和我親近,在各種公開或私下場合中有了數不完的多次對話,燭照出我原先發生疑惑的根本錯誤——先入為主將信仰者與非信仰者截然劃開,歸屬兩個涇渭分明的陣營。這不是生命、存在的實體狀況,在現實中,信仰與非信仰是非常複雜的光譜分布,無從在哪裡切割一條清楚的線。
進而,成為一個基督徒,維持作為一個基督徒,也就如實地是一種持續的動態,信仰的程度、信仰的形式、信仰的內容隨時都在移動變化中,連帶使得信仰的表達有著千千萬萬種面貌。
就如同文學有千千萬萬種面貌一樣。
蔡彥仁先在輔仁大學教了一段時間,後來轉到政治大學,在二○一九年英年早逝離開了人世。他之所以先進輔大,主要是因為輔大是天主教大學,最早設有宗教學院。出於同樣的背景淵源,長期任教於輔仁大學日語系的林水福先生,一直積極譯介遠藤周作的作品進入台灣,到今天台灣讀者都很容易在書市上找到許多遠藤周作作品譯本。
不過林水福教授自己並非教徒,解讀遠藤周作時比較少從深刻宗教體驗內部切入;習慣理所當然強調遠藤周作「天主教作家」的身分,而忽略了他在信仰上和天主教會、天主教教義迫切、動人心弦的搏鬥;也不曾討論他的小說如何挑戰並修正天主教神學立場。每每對照閱讀小說本身和書中附隨的介紹,我總會想起曾經和林教授在輔仁大學同事的蔡彥仁,感覺到有一種應該將作品信仰面更認真對待、細部討論的必要。
這本書就是將這樣的心念付諸實現的成果。馬丁.史柯西斯在遠藤周作小說《沉默》出版半世紀之後,才遲來地改編拍攝電影,到台灣取景拍攝,提供了一個讓台灣讀者不至於覺得遠藤周作如此遙遠的親切因素,也給予我在這個時代講述、剖析遠藤周作小說作品相當的鼓勵與信心;另外,圍繞著「多元成家」釋憲、立法,一度出現台灣社會進步觀念與基督教會反對聲音的強烈衝突,顯示了信仰在我們這個看似徹底世俗化的社會其實仍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也使得遠藤周作在小說中表現的真誠困知勉行態度,有了具體的現實意義。
懷念故友,回到求索、體會信仰多樣性的初衷,我很願意以這本書和各種信仰者,尤其是基督教教友們交流、溝通,一起探入靈魂令人悸動卻也必然令人欣喜的深淵。
作者資料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矛盾的美國人: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哈克歷險記》》、「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叢書」。 譯作── 《老人與海》。 相關著作:《如何成為真正的信仰者:楊照談遠藤周作【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7)》《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8)》《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日本文學名家十講8)》《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5)》《走在人生的懸崖邊上:楊照談太宰治(日本文學名家十講5)》《追求終極青春:楊照談三島由紀夫【限量親簽扉頁版】(日本文學名家十講6)》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