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left
right
  • 庫存 = 1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與夏王朝

  • 作者:宮本一夫
  • 出版社:臺灣商務
  • 出版日期:2018-09-15
  • 定價:460元
  • 優惠價:9折 414元
  • 書虫VIP價:391元,贈紅利1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71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內容簡介

歷史不會從天而降,所有的「現在」都有時間的軌跡 從神話時代到夏王朝,一段沒有文字, 唯有等待考古學家的手鏟慢慢挖掘出的歷史…… 本書從神話時代開始談起,延續至進入歷史時代的商朝,橫跨將近兩百萬年。從考古現場如姜寨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等,帶領讀者解讀遠古中國所留下的訊息,建構中國文化形成的起源與發展,其豐富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史前社會與接之而來的商周社會非但緊密相連,影響至今。 三皇與盤古開天傳說不只是單純的故事, 其流傳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真相? 考古學又是如何解開創世神話的謎團! 本書討論到的時代,大半被區分在史前時代,不會被當成歷史記述,也不會記載在文獻史料上。西漢的《史記》沒有記述到的伏羲、女媧等三皇事蹟,到了唐代卻以補寫的形式,被編纂成〈三皇本紀〉。西漢初期的女媧是獨立存在於圖像中的,中期以後,伏羲、女媧卻被組合在一起,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圖像之中。當神話不再只是神話,考古學家如何根據出土的史料與遺址,分析神話背後所蘊藏的真相與價值觀。 東亞地區,為何中國最早出現古代國家? 商王朝藉由祭祀儀禮、身分秩序等象徵的禮制,形成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氏族等社會階級組織;同時以進貢系統為基礎,建立古代國家的模式。這「東亞最早的古代國家」出現的主要契機是什麼?史前時代多地域的文化發展,為何會演變成政治性地域統一的一元化的中國?而「文字」——歷史時代的開端,源於什麼樣的需求而生?這種種的疑惑,且看考古學家如何在眾多考古遺址中,慢慢拼湊出答案。 作者宮本一夫教授,是著名的考古學家,而不是歷史學家,這是本冊與其他11冊非常與眾不同之處。史前時期沒有文獻資料,因此本書主要以考古挖掘的資料分析為主。宮本教授以其簡樸的文筆,帶領我們從器皿、農業、建築、文化等多個面相觀察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風貌與社會發展。不同於史家的記述方式,讓我們開啟不同的閱讀體驗,認識不同於以往的史前社會。

目錄

考古學家寫史,歷史學家導讀 前言 為何中國大陸會早早就出現了古代國家?/從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步伐,窺見現代中國的面貌/從整體東亞的角度,看中國大陸的史前社會 第一章 神話與考古學 五帝神話與地域性 傳說中的五帝所活躍的領域在黃河中游流域到渭河流域一帶/「三苗」與「蚩尤」和五帝系統是不同的地域群體/洪水傳說與藉著強大王權來治水的關係 三皇神話與盤古傳說 〈三皇本紀〉是唐代司馬貞的補筆之作/漢民族的祖先是開天闢地的「盤古」 《山海經》與地域諸神 史前時代的諸神 神話與考古學 存在於史前世界的各地域的眾神 第二章 中國的文物挖掘物語 中國考古學的歷史 近代歷史學的黎明/被譽為近代考古學開拓者的濱田耕作的業績/殷墟出土資料受難史/一九二○年代~一九三○年代持續發現的重要遺址 現代中國與文物挖掘 陸續成立的各地文物考古研究所/周王陵的發現與造成轟動的周原文物挖掘調查 戰後的日本與中國考古學界 七○年代末開始,年輕的研究者能前往中國留學 國際共同調查與共同挖掘文物 日本與美國在共同挖掘上的差異/首次參加共同挖掘──陰湘城遺址調查/經濟蓬勃發展與擴大挖掘調查 第三章農耕活動的出現 人類誕生與中國舊石器時代 人類起源於非洲說與多元說/與非洲早期石器文化有密切的關係/因八千公尺高山的出現而變得安定、孤立的中國南部/猛獁象的祖先與非洲象是近親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定居的形態確立後才開始農耕/出現烹煮用的陶器 粟黍農耕的起源 至今尚未被了解的粟、黍栽培化過程/發現能夠儲藏五萬噸粟穀的土坑群 稻作農耕的起源 遭否定的瓦維諾夫學說與小麥的新起源地/藉由植硅石分析而了解稻作的起源/暫時性的氣候惡化時期帶來稻作的起源 東亞定居社會的三種形態 華北是粟黍農作,華中是稻穀農作,遠東、華南是採集和狩獵 笫四章區域文化的發展 從地理看區域 劃分為八個自然區域的中國風土與氣候 從陶器文化看區域 中國南部是圓底深缽形的陶器,北部是平底深缽形的陶器 新石器時代的時期劃分 新石器時代前期形成的三種陶器 古環境的變動 海平面達到最大最高的全新世最暖期 區域的文化系統 以紀元前三千年為界,區域文化產生了巨大變化 第五章社會的組織化與階級化 仰韶、龍山文化 從聚落與墓葬的型態來比較、檢討社會構造的發達度/性別的勞動分擔/從在姜寨遺址發現的環壕聚落,得知兩個群體/群體擴大後開始分村的姜寨遺址後期/圍繞著聚落的城牆遺址 大汶口、山東龍山文化 後李文化與北辛文化以雜穀農耕為基礎/創造墓制身分標識與墓葬基本構造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後期,聚落規模已分為三個等級 馬家濱、崧澤、良渚文化 發現稻作栽培的河姆渡遺址與發現水田的草鞋山/出現結合女性勞動力與男性勞動力的集體化農耕/階級高者的墳墓,多有大量陪葬玉器/王權社會尚未成形,尚處於首長制社會的良渚文化 彭頭山、大溪、屈家嶺、石家河文化 以特殊人物像或動物像作為特徵的石家河文化的玉器/長江中游發現擁有兼具防洪功能的巨大城牆遺址群 社會進化的異與同 男女分工體制在農耕專業化的過程中落實/領導階層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最引人注意的特徵 第六章非農耕地帶和農耕的擴散 北方的非農耕地帶 緊鄰北方非農耕地帶的粟黍農耕社會的特質 遼西地區 住居範圍內有先人墳地的興隆窪文化/牛河梁遺址特徵的「女神廟」 遼東地區 氣候溫暖化促成農耕活動往北擴散 華北型農耕活動的擴散 往東擴散的華北型農耕活動 稻作農耕文化的擴散 山東半島是稻作農耕的傳播據點/彌生文化與朝鮮半島農耕化的第三階段內容 南方的非農耕地帶 四川盆地的寶墩文化與稻作農耕/華南的大改變,石峽文化與稻作的出現 農耕地帶與非農耕地帶 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農耕民與狩獵採集民的分別 第七章畜牧型農耕社會的出現 農耕社會與畜牧型農耕社會 動物考古學解析了氣候變化與家畜化動物的種類/寒冷乾燥的氣候推動了畜牧動物的家畜化/因為交流與接受,陶器的樣式有了重大的變化 長城地區文化帶的形成與青銅器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始於何時? 鬲社會與非鬲社會 從鬲的傳播了解來歷與接受的祕密/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栽種小麥的? 第八章區域間的交流與社會的統合 社會威信與交流 從彩陶的交流看做為威信物的彩陶的功能/與外來群體的交涉權力就是領導權/常被當成陪葬物品的貨貝的作用 玉器的交流 玉器的普遍化讓玉器的交流變得頻繁 住屋構造的變遷 住屋說明了階級的差別與建築物的機能 城牆遺址的出現與戰爭 城牆的最大作用在於防洪/陶寺遺址的城址內已有具有初期國家的機能劃分/認為陶寺遺址是「堯」的所在地的根據與適當性 第九章 犧牲與宗教祭祀 人物像與動物像 女性全身像是從遠東到遼西、渭河流域的特色 階級化與儀禮的出現 從墓地的變遷得知階級社會的出現/從不同種類的陪葬品,了解儀禮活動的實際情形/刻在大口尊上,比甲骨文字更古老的記號之謎 玉器與祭祀 玉琮的中空部分是「神域」 犧牲與樂器 農耕祭祀的犧牲是動物,社會化祭禮的犧牲是人類 卜骨與祭祀 使用羊、牛的骨頭做卜骨 從祭祀、儀禮到夏、商文化 政治性的群體統合不可欠缺的,就是共有相同的信仰觀念/已知的饕餮紋的源流 第十章 邁向初期國家的曙光 二里頭時代的開端 二里崗遺址與夏王朝、殷商王朝的關係/尋找二里頭文化的淵源 二里頭文化與二里崗文化 二里頭文化以鼎為主體,二里崗文化以鬲為主體 夏王朝、殷商王朝的紀年年代 二里頭文化已經達到王朝的階段了嗎? 夏王朝的發展 開始宮廷儀禮的二里頭文化/蘊藏豐富銅礦岩鹽的中條山脈,是二里頭文化的關鍵 青銅器的出現 重視酒器的二里頭文化/從陪葬品的內容可以了解死者生前的社會階層和身分地位 殷商王朝的出現 最新發現的大型都城遺址/採用商王朝特有墓制的棺槨構造/支撐王權的種種供品祭禮 夏王朝與殷商王朝的擴展 想像夏王朝的文化領域與統治範圍/殷商王朝前期與後期的統治範圍/發展出獨自的青銅器文化的三星堆遺址之謎 結論 初期國家的形成/從殷商王朝的統治開始,中國正式進入初期國家的階段/以中華為名的想法/從中國通史看兩個文化軸 歷史關鍵字解說/參考文獻/年表

作者資料

宮本一夫

(1958-) 一九五八年出生於日本松江市,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碩士、博士。曾任京都大學文學、愛媛大學法文學部助教,現任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專攻東亞考古學。主要研究項目包括東亞新石器時代到初期鐵器時代的比較考古學,及比較文明論。 二○○三年獲第十六屆濱田青陵獎。主要著作:《中國古代北韁史的考古學研究》(中國書店)、《東北亞的考古學研究》(共同著作,同朋舍出版)、《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塘考察研究報告集》(共同著作,科學出版社)等。

基本資料

作者:宮本一夫 譯者:郭清華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18-09-15 ISBN:9789570531664 城邦書號:A4870106 規格:平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