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其他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犯罪手法系列SP-A代表砒霜: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致命配藥室

  • 作者:凱瑟琳.哈卡普(Kathryn Harkup)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23-05-09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那是整件事的開端。我突然看清楚方向。 我決心犯下不只一樁謀殺案,而是大開殺戒——一個都不留◢ ⤍ 結合科學專業與粉絲等級知識的殺手級讀物 ⤎ 對於各種痛苦悽慘的殺人方法有興趣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 ★★入圍英國醫學協會圖書獎(BMA Book Award)與麥卡維提獎(Macavity Award)決選名單、阿嘉莎獎(Agatha Award)最佳非小說 ★★阿嘉莎.克莉絲蒂官方網站、《華盛頓郵報》、《書單》、《出版人週刊》、《泰晤士報》、《探索》雜誌、《化學世界》期刊等國際媒體盛讚! ◎各方好評迴響(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Lily 「她說犯罪She Tells True Crime」Podcast 主持人 冬陽  推理評論人 李承龍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副教授/卡達警官學院特聘鑑識專家 杜鵑窩人 資深推理迷 招名威 毒理專家 臥斧 文字工作者 提子墨 作家/台灣、英國與加拿大犯罪作家協會會員 戴伸峰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教授 謝松善(阿善師) 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藍錦龍 宜蘭縣政府警察局鑑識科股長、前東吳大學鑑識學程兼任講師 顏九笙 推理小說愛好者 ▌↘別以為小說中的情節就一定全是捏造的,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其作品中展現出豐富的化學知識, 但很少有讀者關注到這方面。 克莉絲蒂利用本身對危險藥物的詳盡知識,構思出陰謀詭計。她在很多書中用到毒藥,頻繁程度超越同時期的其他作家,而且用藥非常準確——即使讓具有毒理學或醫學學位的人來看,也不會比其他讀者有什麼優勢,當凶手揭曉時,他們仍會和其他人一樣覺得驚訝。 「謀殺天后」阿嘉莎筆下細緻的情節構思是其小說引人入勝的關鍵。比起其他謀殺手段,「毒殺」在克莉絲蒂的作品中更為常見,有時毒物本身就是故事的精采所在,而她選擇的致命物質並非隨心所欲,每一種毒物的化學特性和生理學特性都為發現凶手提供了相當關鍵線索。如果是槍殺或使用利器,死因一目了然,但如果是毒殺,那就未必了。為何有些化合物用極微小的劑量會如此致命呢? 本書作者凱瑟琳.哈卡普是化學家,也是克莉絲蒂的忠實讀者,她特別挑選14本克莉絲蒂膾炙人口的小說,並介紹書中所使用的14種關鍵毒物。不僅從科學角度闡述毒物的化學性質、效用,更結合了目前使用該毒物的真實案例進行分析。每一章以文學名句開場,接著告訴我們這種毒物是什麼,在哪些條件下以何種方式致命,有哪些謀殺案是利用這種毒物犯案的,以及在克莉絲蒂構思的情節中扮演什麼角色。 透過如同推理小說般層層推進又充滿懸念的講述,我們既能了解各種化學物質的相關知識,也能再次回味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原作情節,明白她成功製造懸念的祕訣所在。 【各界讚譽】 ★還記得《毒藥與老婦》(1944年上映的美國黑色喜劇電影)中的殺人狂嗎?那些可敬的老婦人熱情地引誘孤獨老人走進她們的屋子,然後用摻毒的接骨木酒將他們毒死。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那麼也會喜歡《A代表砒霜》,此作也具如此的致命吸引力。書中對於所提到的每一種毒藥,也都提供了解毒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如果你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粉絲,請讀這本書。如果你是法醫科學的愛好者,請讀這本書。如果你知道某人心懷怨恨並對毒藥有濃厚的興趣,請藏起這本書!凱瑟琳.哈卡普,這位化學家對克莉絲蒂小說及短篇故事中設計的毒藥進行了傑出分析……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炫目的化合物。——《書單》星級評論(starred review, Booklist) ★……有趣且富於啟發性的闡釋。《A代表砒霜》一定能讓阿嘉莎的粉絲、犯罪小說讀者以及大眾科學愛好者感到滿意。——《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化學家哈卡普深入研究十幾種致命物質的歷史與科學,並透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進行介紹。不過,你無須熟悉克莉絲蒂筆下的人物如偵探瑪波小姐或是赫丘勒.白羅,也能充分徜徉於她所細膩描繪的「克莉絲蒂的致命藥房」。——《探索》雜誌(Discover) ★這本書很迷人,只要對於各種痛苦悽慘的殺人方法有興趣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泰晤士報》(The Times) ★哈卡普真正捕捉到克莉絲蒂書裡的精髓、亮點,以及隱藏於其中的邪惡。——《每日郵報》(Daily Mail) ★這是一本精采的精華集,收錄了克莉絲蒂構思的中毒案件……《A代表砒霜》會吸引到克莉絲蒂的粉絲,而書裡充滿毒藥、解毒劑與醫學的歷史,還會吸引到更多人。——BBC《焦點》雜誌(BBC Focus) ★充滿事實與樂趣,《A代表砒霜》著眼於某些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致人於死,如何與人體發生交互作用,以及取得、施用與檢測這些毒藥的可行性。——阿嘉莎.克莉絲蒂官方網站(www.agathachristie.com) ★這本書把大名鼎鼎的懸疑小說作家常用的武器按字母順序排列,變成興味十足的綜覽。——《華盛頓獨立書評》(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從有趣的視角看待克莉絲蒂作品中使用的毒藥。——《知識大圖解》雜誌(How it Works) ★如果你第一次看克莉絲蒂的作品,或身為狂熱的粉絲,或是對犯罪或毒物學有興趣,或者喜歡來一次穿越時間的冒險,那麼你一定要看《A代表砒霜》。——《化學世界》期刊(Chemistry World) ★結合科學專業與粉絲等級知識的殺手級讀物。——《Saga》雜誌

目錄

◎阿嘉莎女爵的奪命配藥室 A代表砒霜—《殺人不難》 B代表顛茄—《赫丘勒的十二道任務》 C代表氰化物—《魂縈舊恨》 D代表毛地黃—《死亡約會》 E代表毒扁豆鹼—《畸屋》 H代表毒芹—《五隻小豬之歌》 M代表烏頭—《殺人一瞬間》 N代表尼古丁—《三幕悲劇》 O代表鴉片—《絲柏的哀歌》 P代表磷—《死無對證》 R代表蓖麻毒素—《鴛鴦神探》 S代表番木鱉鹼—《史岱爾莊謀殺案》 T代表鉈—《白馬酒館》 V代表巴比妥—《十三人的晚宴》 附錄1:克莉絲蒂小說中的死因 附錄2:本書部分化學藥品的結構 參考書目 致謝

內文試閱

  阿嘉莎女爵的致命配藥室      她曾經實驗無數次,尋求容易的死法。   ——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利歐佩特拉》(Anthony and Cleopatra)         阿嘉莎.瑪麗.克萊麗莎.克莉絲蒂(Agatha Mary Clarissa Christie, 1890-1976)女爵號稱「犯罪小說女王」,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史上最成功的小說作家。只有《聖經》和莎士比亞著作的銷售量贏過克莉絲蒂(但是她作品的譯本數量超越莎士比亞),她也是全球上演最久的戲劇《捕鼠器》(The Mousetrap)的劇本作者,還創造出不只一位虛構的名偵探,而是兩位——赫丘勒.白羅以及瑪波小姐。克莉絲蒂的作品讓她贏得無數讚譽、獎項與獎金,她的書與戲劇至今仍然受到數百萬人的喜愛。      許多人嘗試探究她成功的祕密。克莉絲蒂一直認為自己是「通俗」作家,並未創造出偉大的文學作品,或對人類境況產生深刻洞見。她不執著於血腥情節,也沒有用無謂的暴力嚇唬讀者。克莉絲蒂在書中製造了許多屍體,但這些引起的反應很可能是令人產生好奇,還有在想到線索、不相干事物或精采推論時的會心一笑。她是說書人、娛樂提供者,以及看似無解謎題的編造者。      克莉絲蒂的偵探故事一再證明她是擅長誤導讀者的大師。她把線索大剌剌攤開來,往往能把注意力引向這裡,但她心知肚明多數讀者將導出錯誤的個人結論。到了最後揭露凶手的時候,讀者通常會很懊惱沒有看出顯而易見的事情,或者覺得不甘心而回頭重看,卻發現線索一直都在那裡。      克莉絲蒂利用本身對危險藥物的詳盡知識,構思出陰謀詭計。她在很多作品中用到毒藥,頻繁程度超越同時期的其他作家,而且用藥非常準確,但她並不期待讀者具備詳盡的醫藥專長。她以日常語言簡單描述藥物的症狀和取得方式,即使讓具有毒理學或醫學學位的人來看,並不會比其他讀者有什麼優勢。[1]了解克莉絲蒂所用毒藥的背後科學,只會更加讚嘆詭計中的巧思與創意。      [1]化學家、藥劑師以及具有類似專業的人或許可以很快剔除小說中的特定嫌疑人,但是凶手揭曉時,他們仍會和其他人一樣感到驚訝。      投毒者的學徒      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毒物知識當然出類拔萃。其他小說作家少有人可以宣稱,病理學家讀了他們的作品後能夠當作真實中毒事件的參考資料。在我寫這本書的初期,有幾個人好心幫忙看過一些章節,問我:「她怎麼知道這一切?」答案是,她的知識來自直接接觸毒藥的經驗,以及一輩子對於這門專業而非犯罪的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克莉絲蒂自願在托基(Torquay)的當地醫院擔任護士。她喜歡這份工作,但是當醫院新開設配藥室時,有人建議她去那裡工作。克莉絲蒂的新職務需要進一步的訓練,還需要通過考試才有資格擔任配藥師,也就是藥劑師的助理,而她在一九一七年成為配藥師。      那時以及後續多年,醫生的處方籤都是在藥房或醫院配藥室經由手工調配成藥劑。配藥之前,同事會仔細秤量具有毒性和危險的藥物,並且加以確認。然後根據個人口味添加一些無害的成分,像是色素或香味劑。克莉絲蒂在自傳中解釋,這麼做的後果是,許多人回到藥房抱怨他們的藥看起來不對勁,或者吃起來和以前不一樣。只要那種藥物是以正確劑量調製,就不會有問題,但偶爾仍不免發生意外。      為了準備藥劑師公會的考試,克莉絲蒂接受配藥室同事在化學和藥理學方面的實務與理論上的指導。除了在醫院工作和學習以外,還接受托基開業藥劑師P先生的私人授課。有一天,P先生為她示範製作栓劑的正確方法,這是一項需要一些技巧的棘手任務。他把可可脂熔化成油,加入藥物,展示栓劑脫膜的正確時機,然後裝在盒子裡,最後專業地標上「百分之一」字樣。[2]然而,克莉絲蒂認為藥劑師弄錯了,他加了十分之一的劑量到栓劑裡,那是所需劑量的十倍,可能會造成危險。她偷偷檢查藥劑師的計算,確認真的有誤。她無法當面指出藥劑師的錯誤,也害怕有問題的藥物會出事,於是假裝絆倒,讓栓劑掉到地上再用力踩上去。她深表歉意並收拾乾淨後,又重新配製一批藥,而這次的稀釋倍數是正確的。      [2]意思是藥物成分佔整體栓劑的百分之一。      P先生是以公制來計算,而當時英國普遍使用英制單位。克莉絲蒂不信任公制,她說過,「有很大的危險……在於如果你出錯,錯誤會放大十倍。」P先生把小數點擺錯位置,造成嚴重失誤。那時多數藥劑師較熟悉傳統的藥衡制,也就是用格令(grain)做為秤量藥物的單位。 [3]      [3]克莉絲蒂在她的作品中都是使用格令,但在本書裡,我會換算成公克(g)或毫克([mg]即千分之一公克),一格令相當於六四.七九八九一毫克。      P先生讓克莉絲蒂困擾的地方,不止是粗心。有一天,他從口袋拿出一塊褐色的東西,問她覺得是什麼。克莉絲蒂毫無頭緒,P先生說,這是一塊箭毒(curare),最初是南美洲獵人拿來塗在箭頭上的毒藥。箭毒吞服無害,但如果直接進入血流則會致命。P先生解釋,自己隨身攜帶是因為「它讓我覺得強大」。將近五十年之後,克莉絲蒂藉由小說《白馬酒館》(The Pale Horse)裡的藥劑師形象,讓令人感到不安的P先生復活了。      *      克莉絲蒂後來寫了一些詩和短篇小說,到一九一七年有幾篇已經發表。在讀了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黃色房間的祕密》(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之後,克莉絲蒂想要嘗試寫一部偵探小說,也向姊姊瑪琪(Madge)提及。瑪琪在當時是比克莉絲蒂更成功的作家,認為這件事很困難,並且跟她打賭她做不到。這不是一個正式的賭注,卻激發了克莉絲蒂寫作的動力。克莉絲蒂在擔任配藥師期間,工作之餘有時間思考情節與人物,而且周圍都是毒藥瓶,促使她決定以投毒做為謀殺手段。      於是《史岱爾莊謀殺案》(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這部小說誕生了,她在全書中展現出對番木鱉鹼的純熟知識。然而,她花了幾年時間,嘗試詢問一些出版社,終於在一九二○年獲得青睞。這本書出版後,克莉絲蒂在《藥學期刊》(The Pharmaceutical Journal)得到最珍貴的讚揚。評論者說:「這部小說擁有一個罕見的優點,那就是寫得很正確。」他認為作者一定受過藥學訓練,或者請教過專家。      犯罪小說生涯      《史岱爾莊謀殺案》的出版是克莉絲蒂漫長而又成功的職涯開端,不過直到出版三本小說之後,她才意識到自己也許可以成為一名職業作家。她在寫作生涯中一直保持著對於毒物和藥物的興趣,只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在作品中運用到槍枝,並坦承對彈道學一無所知。她會詳加研究自己選擇的藥物,了解相關的科學細節。多年來,她建立了一間可觀的醫學法律圖書館,藏書中最常被翻閱的就是《馬丁代爾大藥典》(Martindale’s Extra Pharmacopoeia)。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莉絲蒂再次自願在倫敦的大學學院醫院(University College Hospital)擔任配藥師。她重新接受訓練,在配藥室有固定的服務時間,一週工作兩個全天,外加三個半天及週六上午。如果有人無法來醫院上班,她也會幫忙代班。醫院的工作讓她能跟上藥物與製藥實務的最新進展。那段時期,有愈來愈多事先配好的標準處方藥,克莉絲蒂發現自己有大把時間可以創造新奇的故事,設計出誤導他人的刁鑽情節。 [4]      [4] 克莉絲蒂在戰爭時期寫了整整十二部小說。      克莉絲蒂也會和專業人員通信,確認她寫的事情是否正確。例如,她在一九六七年寫信給一位專家,詢問把沙利竇邁(Thalidomide)加到生日蛋糕糖霜中的效果——需要多久時間藥效才會發作?需要多少格令才足夠?雖然這個主意從未用在她的小說裡。      克莉絲蒂寫作的時期,正值所謂的「偵探小說的黃金年代」。在一九二○和三○年代,偵探小說是一門嚴謹的專業。羅納德.諾克斯(Ronald Knox, 1888-1957) [5]於一九二八年寫下「推理小說十誡」,這是犯罪小說作家本著公平對待讀者的精神而應遵守的十條規則。這套規則包括:      一、凶手必須在故事前半部出場,但要防止讀者完全得知他的思路。      二、嚴禁出現任何超自然力量。      三、不可存在超過一間密室或一條密道。      四、不可使用不存在的毒藥,也不可使用最終需要技術說明的犯案工具。      五、故事中不能有中國人登場。      六、偵探不可依賴意外的協助,也不可利用莫名的直覺,即使後來證實這項直覺是正確的。      七、凶手不能是偵探本人。      八、偵探不可以突然發現線索,卻不立即揭露給讀者知道。      九、偵探的糊塗搭檔,好比華生,不能隱瞞自己腦中閃過的思緒,他的智力最好略低於一般讀者(只要略低一點點)。      十、除非事先提及有長得相似的雙胞胎兄弟,否則不可出現雙胞胎。      [5]諾克斯是神父、神學家、BBC廣播員,也是偵探小說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是以麥爾斯.布萊頓(Miles Bredon)偵探為主角。      克莉絲蒂幾乎打破了所有規則,在《羅傑.艾克洛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中尤其如此,以至於出版時引發一片譁然,報紙專欄長篇大論宣稱克莉絲蒂是個騙子。今天,這本書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偵探小說之一。她其實並沒有真正打破規則,而是追求規則的絕對極限。即使克莉絲蒂是偵探俱樂部(The Detection Club)的創始成員之一;這是一個由偵探小說作家組成的俱樂部,成員包含G.K.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桃樂西.塞耶斯(Dorothy L. Sayers)和十誡的制訂者諾克斯本人。俱樂部的會員遵循諾克斯的規則,如同遵守道德規範一樣。入會儀式非常複雜,其中一項是會員必須做以下宣誓。      你是否承諾讓你的偵探在偵察案件時,會完全使用你願意賦予他們的才能,而非依賴或運用神啟、女性直覺、巫術、騙局、巧合或不可控的事件?      克莉絲蒂對誓約的尊重,只比對諾克斯規則稍微多一點,然而她還是努力維持公平對待讀者的精神。克莉絲蒂很自豪,她從沒「騙人」。線索就在那裡,但有待讀者去發現並正確詮釋。      說到毒藥,克莉絲蒂總是光明正大的運用。她從不使用無法追查的毒藥;她仔細確認過量使用會引發的症狀,並把取得與檢測這些化合物的方法盡可能寫得準確。但也有幾個明顯的例外。《加勒比海疑雲》(A Caribbean Mystery)裡的什諾奈(Serenite)、《法蘭克福機場怪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裡的班福(Benvo)、《破鏡謀殺案》(The Mirror Crack’d from Side to Side)的卡默(Calmo),就純粹是克莉絲蒂發明的藥物,雖然她賦予它們類似巴比妥類藥物的特性。平心而論,克莉絲蒂只是用自己發明的一種藥物殺了《破鏡謀殺案》裡的一個角色,除此之外,這些藥物對於情節無關緊要。      使用毒藥不僅僅是她解決角色的便利方法。儘管克莉絲蒂的小說出現許多經典毒藥,好比砒霜與氰化物,但她所運用的各式各樣致命的毒藥,多到這本書說不完。她描述的許多毒藥都是她在配藥時期熟悉的藥物。一九一七年的醫藥製劑仍在使用番木鱉鹼、磷、毒芹鹼、鉈等有毒的化合物與化學物質,這些藥物早已從《英國藥典》中消失,由於它們的毒性太高,治療價值太低。不過,現代醫學依然應用像是嗎啡、毒扁豆鹼、毛地黃、巴比妥類藥物於治療上。正如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 1493-1541)醫生所指出的:「萬物皆毒物,因為一切物質皆具毒性。毒物之為毒,只因劑量足。」克莉絲蒂很清楚這一點,因而利用尼古丁與蓖麻毒素等不尋常的和意想不到的毒藥來達到重大效果。這些毒藥的症狀、取得與檢測方法,構成故事的重要線索和情節。舉例來說,情節精采的《五隻小豬之歌》(Five Little Pigs)就使用了毒芹,讓這種植物對人體的作用方式、味道、發作時間,都完美搭配小說的步調。 [6]      [6] 順帶一提,克莉絲蒂在構思情節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計畫讓受害者遭到槍殺,雖然我們很難想像小說的最後版本中要怎麼呈現這個構想。      現實生活的靈感      克莉絲蒂不只是依靠對毒藥正確而詳盡的了解,她還大量閱讀真實犯罪的資料,熟知過去轟動社會的謀殺案。她的書提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的謀殺案和投毒者,如赫伯特.勞斯.阿姆斯壯(Herbert Rowse Armstrong)、弗雷德里克.賽登(Frederick Seddon)、阿德蕾.巴特烈(Adelaide Bartlett)等凶手。她甚至將謀殺案的本末做為小說情節的靈感來源。      《麥金堤太太之死》(Mrs McGinty’s Dead)就是以惡名昭彰的殺人犯霍利.哈維.克里彭(Hawley Harvey Crippen)醫生為原型。他因毒殺妻子而獲判有罪,於一九一○年處以絞刑。克里彭的妻子失蹤後,警方在他倫敦住處的地窖發現人體遺骸,並從克里彭睡衣包裹的肉塊中,檢測出含有致死劑量的東莨菪鹼(scopolamine)。與此同時,克里彭已偕同假扮成男孩的情婦艾瑟兒.勒尼弗(Ethel Le Neve)搭船逃往加拿大。船長識破勒尼弗的喬裝,發送無線電報通知英國警方。於是華特.杜(Walter Dew)探長搭乘快船,趕在克里彭與勒尼弗的船停靠於魁北克港之前逮捕二人。在《麥金堤太太之死》中,數起謀殺案就是為了隱藏凶手的祕密——嫌犯的母親是某人的情婦,而這個男人殺了妻子,把屍體埋在地窖裡。      《無辜者的試煉》(Ordeal by Innocence)說的是傑克.阿吉爾的故事,他因為謀殺養母而獲罪。傑克死於獄中的多年後,一位陌生人突然出現在阿吉爾家,帶來傑克無罪的證據。如果不是傑克殺了他的養母,那是他們家的哪一個人下的手?故事靈感來自布拉弗案,這是發生於一八七五年的真實中毒事件。查爾斯.布拉弗(Charles Bravo)熱烈追求一位富有的年輕寡婦芙羅倫斯.李卡多(Florence Ricardo),並將她娶回家。婚後四個月的某一天,查爾斯在和妻子以及她的管家珍.寇克斯(Jane Cox)吃過晚餐後忽然病倒。妻子的舊情人詹姆斯.葛利(James Gully)醫生為他看病,但他在三天後就過世了。驗屍結果顯示,他有單次銻中毒的跡象。儘管人們普遍懷疑布拉弗是服毒自殺,但是調查結果認為死因不明。      媒體的後續報導揭露,寇克斯與布拉弗處得不好,而且寇克斯無意間聽到這對夫婦為了芙羅倫斯和葛利醫生的關係爭吵。第二次調查展開後,實際上演變成針對兩位女士的審判。法庭認為這是一起「謀殺」,但證據不足,無法確定是誰下了足以致死的銻。此時,兩個女人的友情已然破裂。普遍懷疑是芙羅倫斯在丈夫的酒中摻毒,並試圖把嫌疑導向管家。然而,謀害布拉弗的凶手從沒被抓到。引用克莉絲蒂的話:「至於芙羅倫斯.布拉弗,受到家人冷落,死於酗酒;寇克斯帶著三個小男孩遭到排擠,雖然活到一把歲數,但認識她的人都認為她是殺人凶手;葛利醫生則身敗名裂,不見容於專業領域和社會。」克莉絲蒂說得很中肯:「有人犯了罪,而且逃過制裁。但是其他人即使無罪,也無法置身事外。」      *      我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看克莉絲蒂的書。我喜歡那些故事,但懷疑自己當時真的了解其中的科學。我為了這本書做研究的期間,重讀這些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這才讓我對克莉絲蒂的科學知識,還有她把這些知識融入作品的手法更加敬佩。許多人討厭科學,但克莉絲蒂會解釋所有必要的細節,讓讀者了解某種毒藥的特殊含意,卻不會使他們從情節上分心。我將在這本書檢視克莉絲蒂寫作生涯裡使用過的十四種毒藥,還有可能啟發她的真實案例,或者可能受她作品啟發的真實案例。這本書是對克莉絲蒂的歌頌,讚揚她的創造力、巧妙的情節安排,以及對科學正確性的講究。

作者資料

凱瑟琳.哈卡普 Kathryn Harkup

化學家暨作家,以鑽研磷化氫(又名「膦」,一種無色、劇毒、有魚腥臭味的氣體)取得博士學位,並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後來意識到比起單純的化學研究,演講、寫作、展示科學更加饒富興味。她在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期間,負責工程、電腦科學、物理、數學等領域的推廣。目前是自由科學傳播者,定期舉辦演講與工作坊,揭露科學的怪奇事物。著有《製造怪物》(Making the Monster)、《莎士比亞之死》(Death by Shakespeare)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凱瑟琳.哈卡普(Kathryn Harkup) 譯者:徐仕美 出版社:麥田 書系:不分類 出版日期:2023-05-09 ISBN:9786263103986 城邦書號:RV1226 規格:膠裝 / 單色 / 352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