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美國神話的終結(普立茲非小說獎):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left
right
  •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美國神話的終結(普立茲非小說獎):從擴張的邊疆到美墨邊境牆,直視美國歷史的黑暗根源

  • 作者: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 出版社:黑體文化
  • 出版日期:2023-03-22
  • 定價:600元
  • 優惠價:79折 474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474元,贈紅利23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45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2020年普立茲非小說獎 ▌ ▌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獎入圍 ▌ 西進的拓荒傳統,曾給了美國無盡擴張的想像…… 直到川普建起一道邊境長城,標誌著美國立國神話的終結。 普立茲獎歷史學家格倫丁以如椽大筆、批判之眼回顧美國四百年史, 大舉揭示美國疆界擴張和種族主義的歷史黑暗面,重新思索「美國」之書。   自從美國成立以來,開放且持續擴張的邊疆一直是這個國家的認同核心。它象徵未來充滿無限希望,也是美國的信仰基石——相信自己是「例外國家」,擴張即是自由的體現,更賦予了美國人重視民主、個人主義和大步向前的精神。然而,如今美國有了新的象徵:邊境圍牆。   在本書中,歷史學家葛雷.格倫丁以獨到的視角、優美的筆觸,深入探討美國歷史上邊疆的意義。從美國革命到1898年的美西戰爭,從羅斯福新政到2016年的總統大選,他展示美國在過去幾百年來不斷利用擴張──無論是發動戰爭或是打開市場──作為「逃生門」,將國內政治與經濟衝突向外移轉。然而,這種移轉意味著美國從未正視自身種族主義乃至於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如今,2008年的金融危機與美國在中東挫敗的戰爭,兩者結合而成的災難已將這扇門狠狠關上,將長久以來被導向至其他地方的政治激情帶回國內。   對格倫丁來說,美國揮之不去的種族暴力和排外勢力,當今政治的極端分化和社會的喧囂憤怒,這一切矛盾的根源,其實早已深深銘刻在美國的歷史邏輯當中。而川普邊境圍牆的建立,不僅象徵著美國例外主義終結的墓碑,也開啟了美國面對自身國家神話的關鍵契機。 專文導讀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褚縈瑩|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江懷哲|《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作者 張翠容|香港資深國際新聞工作者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陳界仁|知名藝術家 陳毅峰|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馮建三|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鍾秀梅|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部關於美國邊疆重要且全面的歷史,包括它的終結以及它對國家自我感知的意義是什麼。」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美國神話的終結》企圖將基於種族的暴力重新放置在邊疆論述的中心位置,並將目前強化圍牆的訴求與過去數百年來的種族敵意聯繫在一起……對大眾認知提出了重要的修正。」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在我讀過所有對於2016年之後的美國的分析中,本書最振奮人心。格倫丁的作品以詳細的歷史細節為基礎提出深刻論證,它在道德上如此清晰,以至於在眾人尚未自川普勝選的震驚中復原之際,便將成為最重要的政治文本。」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格倫丁的《美國神話的終結》橫跨三個世紀,粉碎人們深信不疑的觀念……為家喻戶曉的事件提供豐富且嶄新的背景,並讓以往被忽略的細節重見天日。」 ——《美國學人》(American Scholar)雜誌 「充滿細節但可讀性極高……就像是任何一位好的歷史學家暨詩人,格倫丁創造了一條精神軸線,將讀者無情地拉到美國向西擴張的路徑上,迫使我們為從未聽說但應該知道的血腥事件負責。」 ——《維吉尼亞嚮導報》(The Virginian-Pilot) 「作為我們時代裡頭最具天賦的作家與思想家,葛雷.格倫丁講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美國歷史。這是一部從不斷變化與擴張的邊界上出發書寫的歷史、一部我們如何尋求逃避歷史的歷史,以及一部歷史如何迎頭趕上我們的歷史。《美國神話的終結》充滿想法、見解與挑戰(而且時常帶有諷刺的幽默),為當前情勢提供重要的觀點。」 ——史蒂芬.哈恩(Steven Hahn),《我們腳下的國家》(A Nation Under Our Feet)作者 「一本好書。才華洋溢、博學,而且新穎,《美國神話的終結》提供了一個真正全新、令人折服且立基於歷史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當前瘋狂的政治時刻。」 ——克里斯.海斯(Chris Hayes),《一個國家裡頭的殖民地》(A Colony in a Nation)作者 「許多歷史學家都曾講述美國擴張主義裡頭那些充滿傳奇的故事。然而,以洞察力、熱情與毫不妥協的清晰道德寫成的《美國神話的終結》,令先前的見解都顯得過時。川普時代需要大膽又顛覆的歷史。葛雷.格倫丁兩者都做到了。」 ——安德魯.巴切維奇(Andrew J. Bacevich),《美國世紀的暮光》(Twilight of the American Century)作者 「塞西爾.羅茲(Cecil Rhodes)曾說:『要是你想避免內戰,就必須成為帝國主義者。』《美國神話的終結》精準地講述了擴張與增長的美國夢如何成功抑制國內不滿,並揭露帝國幻想的危險。格倫丁敘述了一個精疲力盡的帝國主義的下場,也闡明了我們危機四伏的當前處境。一本了不起的著作。」 ——潘卡伊.米斯拉(Pankaj Mishra),《憤怒時代》(Age of Anger)作者 「當擴張不再是國家未來的願景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該怎麼辦?葛雷.格倫丁為當前的政治時刻,提供了一個基於史實、博學、令人振奮且文筆優美的分析。」 ——艾明如(Mae Ngai),《不可能的主體:非法外國人與現代美國的形成》(Impossible Subjects: Illegal Alien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merica)作者 「對於美國邊疆歷史做出的令人信服的考察,由該領域最創新且最具想像力的歷史學家所完成。它令人不安卻又鼓舞人心,是一本為廣大讀者撰寫的思想史;其範圍與力度令人驚嘆。格倫丁為我們當前充斥侵略、懷舊心態與種族主義的現狀提供深刻的歷史基礎,造福了那些願意聆聽的人。」 ——大衛.W.布萊特(David W. Blight),《法雷迪.道格拉斯:自由的先知》(Frederick Douglass: Prophet of Freedom)作者 「本書深刻審視美國人用來逃避真實處境的神話,以及我們作為民主國家成員應該承擔的責任。它重述美國歷史上關於逃避與傷害的故事,以及反抗潮流的故事——那些我們希望用來建立更好、更深層民主的故事。這是一本豐富、具啟發性、卻也令人心神不寧的作品。」 ——傑迪戴亞.波弟(Jedediah Purdy),《自然之後:給人類世的政治學》(After Nature: A Politics for the Anthropocene)作者 本書特色 ★2020年普立茲非小說獎,亞馬遜4.5顆星好評,媒體高度讚譽、各界好評不斷! ★這是一部與眾不同的美國通史:本書以宏大、獨到且細緻的視角重寫美國歷史,揭露美國開國以來壓迫美洲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和墨西哥移民的種種黑暗面,追溯美國種族主義和擴張行徑的根源,並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讀來大開眼界、動人心魄! ★這是一部給大眾讀的美國思想史:作者深度剖析貫穿美國開國元勳、不同黨派的歷屆總統乃至史學領域的思想巨擘,共同抱持的「擴張」思維及行事方式。要讀懂當代美國,勘破美國內部的矛盾和對外政策的癥結,本書是必不可少的巨作!

目錄

推薦序 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盧令北 推薦序 邊疆神話已然終結?/褚縈瑩 前言 向前逃逸 第一章 極目之地 第二章 開端與終結 第三章 高加索民主 第四章 安全閥 第五章 你準備好要迎接所有這些戰爭了嗎? 第六章 真正的解脫 第七章 外緣 第八章 一八九八年的協約 第九章 邊疆上的堡壘 第十章 心理轉折 第十一章 金黃大豐收 第十二章 魔鬼的吸管 第十三章 多,還要更多! 第十四章 新土匪 第十五章 跨越血色子午線 後記 圍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註釋 致謝

內文試閱

前言 向前逃逸  邊疆的語言如詩,而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傑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則是最偉大的桂冠詩人之一。他在一八九三年寫道:「美國就像是社會歷史上的一大頁。」「當我們由西部至東部逐行閱讀這個大陸時,我們會發現社會進化的紀錄。」特納說,發生在北美大陸的擴張使歐洲人成為新的民族──既粗獷又充滿好奇心,既自律又躁動,既務實又創新,充滿「焦躁、緊張的能量」,並且受到「伴隨自由而來的活力與蓬勃發展」所鼓舞。特納的學術生涯從十九世紀後期橫跨至二十世紀初期,當時的種族歧視正值巔峰,禁止異族通婚與排斥移民的法律相繼出台,此外三K黨也死灰復燃。在德州,墨西哥工人遭私刑處死,美國軍隊則在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從事致命的打擊叛亂行動。然而,後來特納為人所知的邊疆理論(Frontier Thesis)——該理論主張將定居區擴張至由「無主地」構成的邊疆之外,創造了一種美國獨有的政治平等形式。這種充滿活力、向前看的個人主義,將賭注押在了未來之上。 特納所代表的那種美國主義需要無止境的樂觀,這種樂觀被帶入美國建國進程,將國家進步賭在向邊疆與全世界持續前進之上,認為只要這麼做,種族歧視就會化為灰燼並成為歷史殘骸。美國主義也將淡化其他社會問題,包括貧窮、不平等與極端主義,並且教會不同的人們如何和平共存。一九○二年,法蘭克.諾里斯(Frank Norris)希望領土擴張將導向某種新的普世主義,也就是「全人類的兄弟情誼」,屆時美國人將明白「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國家,而全人類都是我們的同胞。」 面向西方意味著面向應許之地,這是一個伊甸園式的烏托邦,美國人在此將成為新亞當,想像自己擺脫自然限制、社會責任與歷史的模稜兩可。在美國歷史上,再也沒有一個神話比拓荒者們不斷突破經線前進更強大,或是被這麼多總統們引述。向前,持續向前。儘管也有暫時停滯、懷疑、異議與反動的時刻,特別是在一九三○與一九七○年代。但是擴張主義的迫切需求,在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以各種形式維持不變。正如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一八九○年代所說:「篷車裡頭的邊境民族,是我們國家歷史的中心與決定性事實。」威爾遜接著說道:「撤退的念頭並不存在。」 直到現在。這首邊疆詩篇於二○一五年六月十六日終止,那時,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以一種與特納完全相反的姿態宣布競選總統。川普表示:「我將建造一堵長城。」 川普應該從未聽說過特納,或是他對於美國思想的巨大影響。然而,在曼哈頓第五大道川普大樓的大廳內,他就歷史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特別提到《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以及這個國家對於自由貿易的熱中。他說:「我們必須停下來,自貿協議必須停止。」 所有國家都有邊界,如今許多邊界甚至築起圍牆。但是只有美國曾經擁有邊疆,或至少是一個視為是解放之替代品的邊疆,與可能性及現代生活之承諾同義,並被奉為典範,供世界其他地方效仿。 在建國者贏得獨立的數十年前,美國被認為是一個永不止歇的過程。一六五一年,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敘述英國對美國實施的殖民政策是由「貪得無厭的胃口,也就是『擴張領土的暴食症』」所驅動。在寫下《獨立宣言》的兩年前,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一份政治宣言中將墾殖者「離開其偶然降生、而非主動選擇的國家,去追尋一個新的居所」視為普遍法的要素。 早期的美國神學家相信,真實的宗教隨著太陽從東部移動至西部,如果人們可以跟上宗教的靈光,也許就可以克服歷史時間並且避免衰落。一位邊疆作家說,西部是「人類獲得第二次機會之地」。特納則說,這是一個「常年重生」的地方。是否存在新的邊境?歷史學家沃爾特.普雷斯科特.韋伯(Walter Prescott Webb)在一九五○年代早期寫道:這個不斷被提出的問題,其揭示的道理不亞於對於死亡的本能性拒絕。韋伯說:這問題就像是人類是否有靈魂?對於邊疆擁有再生力量的信仰,源於對於許多人而言,西部確實提供了一個擺脫現況的機會。許多人在此致富。就野心與規模而言,美國確實非常偉大。 邊疆概念既是一種診斷——用來解釋美國的權力與財富,也是一帖處方——用來建議決策者應該怎樣維持並且擴展權力與財富。當物理邊疆被封鎖時,其形象可以輕鬆地被應用在其他領域的擴張,包括市場、戰爭、文化、技術、科學、心理與政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幾年之後,「邊疆」成為形容某種觀看新世界秩序的重要隱喻。舊帝國在被認為是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建立主宰權,並且為了盡可能攫取世界財富而擴展其支配地位,以此削弱對手。不過,現在的美國聲稱自己是不同類型的全球強權,主宰著以無限增長為前提的世界經濟。其領袖表示,與其說華盛頓統治,不如說它協助組織並穩定一個自由、普世且多邊的國際社會。邊疆無限的政治承諾意味著財富並非零和命題。它可以被所有人共享。戰後的執政者們挪借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及其追隨者在一八三○至一八四○年代所使用的邊疆修辭,主張美國將擴大世界的「自由領域」,並且擴大其「自由機構圈」。 邊疆概念內含其自身的悖反,這也是它得以成為一則強而有力的國家隱喻的另一個原因。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認為邊疆理念助長了多種相互強化的社會痼疾:種族主義、粗暴的陽剛氣質、擁戴富人懲罰窮人的道德準則。從一九六七年初美國升級越戰之時,到一九六八年四月金恩被殺害為止,有長達一年的時間,金恩在一連串的佈道會跟記者會上,反覆提出嚴厲的批評。他指出,海外的軍事擴張行動加速了國內的分化。他說,「越南的火焰噴射器讓我們的城市陷入火海」,「越南的炸彈在我們的家園爆發。」與此同時,持續不斷的戰爭也被利用來向外轉移兩極分化所造成的惡果。 金恩的論點簡單而深刻——藉由不斷向前逃逸,美國得以避免直面它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不平等、種族主義、犯罪與刑罰,以及暴力。當時的其他評論家也提出了類似的論點。一些學者認為,擴張讓美國得以利用靠著剝削第三世界所帶來的社會福利或更高的工資,「收買」國內的白人技術勞工階層。一些學者特別強調擴張的政治效益,認為擴張能夠調和利益衝突。另外一些學者的論點則著重於各種更佛洛伊德式的(甚至是榮格式的)心理動機:士兵們將過去對付有色人種的邊疆戰爭中所形塑出的根深柢固的暴力臆想,投射至海外敵人身上,或是以更加荒誕的病態殘忍,試圖昇華美化其「充滿愧疚感的慾望」及其參與戰時暴行的共謀行為。 這種觀點——在美國漫長的歷史中,無止無盡的擴張(不管是領土擴張還是憑藉著市場和軍國主義進行擴張)轉移了國內的極端主義——還有許多值得探索之處。例如,歷史性的創傷、怨憤、神話和象徵如何世代相傳?就當時的客觀情況來說,美國是否需要進行擴張以確保國外資源,並為國內產業開闢新市場?還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就是堅信他們必須擴張?無論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何,不爭的事實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就不斷向外推進,並以道德語言——認為擴張對於邊疆內外的人民皆大有裨益——合理化這種擴張行徑。歷史學家威廉.艾普曼.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在一九六六年寫道,擴張的概念「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說是十分令人振奮的」,因為它能夠「無限延伸」。(未完)

延伸內容

推薦序 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 文/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史學家解析美國歷史,向來不拘泥於傳統框架,因此美國歷史雖短,但相關書籍種類繁多,內容多樣,絲毫不因書籍具批判立場而不見容於學界及社會大眾,或帶「通史」性質而減損其學術地位,二○二○年獲普立茲非小說獎項殊榮,由格倫丁教授所著的《美國神話的終結》,適可說明美國史學界此種特色。 《美國神話的終結》具有通史的性質,全書內容按照時序,由十七世紀英國計畫向北美洲開發殖民地開始,一路延伸至川普上台為止,美國歷史上具關鍵性的人事物,本書多所論及。惟本書吸引人之處不在羅列排媲美國歷史上諸多的轉折點,而是以美國歷史發展為基底,以扎實的學術研究手法,找出美國各階段歷史發展的共通性並加以串聯,具體而微解析美國價值的實質內涵,以及這種美國價值究竟從何而來,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何種作用。 對多數人而言,提及美國價值不外乎就是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理念,但上述這些近似於神話的觀念與原則,其核心元素卻並非如眾人所想像的神聖完美,就本書作者格倫丁教授而論,美國價值的核心元素實則為「擴張」,「擴張」元素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權概念的包裝下,縱橫於整個美國歷史之中,在美國人汲汲追求疆域擴張的同時,賦予擴張行為正當化、合理化甚至加以美化的美國價值也就應運而生。格倫丁教授並非第一位從「擴張」角度解析美國歷史發展的史學家,早在一八九三年,史學家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就提出了「邊疆論」(frontier thesis),用以反駁自十九世紀以來,美國學界普遍認同的「胚種論」(germ theory,或譯為菌原理論),該學說認為歐洲移民將歐洲進步的文明與思想帶入美洲殖民地,因此歐洲文明孕育了美國文化與制度,美國的特質多傳承自歐洲。 特納的「邊疆論」則提出不同的看法,強調歐洲移民在開發美洲殖民地的過程中,由於身處的環境與歐洲截然不同,在赤手空拳的開發擴張過程中,為了求生存,自然而然造就了獨特,屬於美洲在地的文化、思維與傳統,「歐洲移民藉由失去自己,找到了自己」。而美國不若歐洲各國般動亂頻仍,甚至發生社會革命,一方面在於美國社會缺乏歐洲傳統社會的弊病與沉痾,另一方面,就是美國領土向西擴張過程中所創造出龐大的生存空間,能不斷吸納其他開發較早且幾近飽和地區內部所產生的衝突與不穩定,因此西部地區扮演了「安全閥」的角色,讓美國社會內部的潛在衝突得以釋放。 搭配當時社會咸認為向西擴張乃美國人之「天定命運」(Manifest Destiny,或譯為昭昭天命),特納的「邊疆論」一躍成為顯學且風行一時。特納學說提出的年代雖是十九世紀末,但格倫丁教授認為,追求新邊疆且不斷擴張的概念與行動,早在英國決意向北美洲進發時就已展現,其後落實成為殖民者的一貫作為並內化為一種意識型態,對殖民者而言,北美洲的土地為無主之地,他們有權將其據為己有並不斷擴展,如同傑佛遜所說,殖民者在殖民地落地生根,他們為自己的生存而墾殖。至十八世紀後期,這種向西部未知疆域挺進的開發行動,已經被賦予自由的意涵,殖民者認為自由來自於擴張,而土地的進佔則是實踐自由的成果。麥迪遜曾稱美國的疆界就是不斷延伸,的確,一七八三年英美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美國領土疆界擴展至密西西比河,一八○三年美國自法國購入路易斯安那地區,國土進一步跨越密西西比河,延伸到洛磯山脈北部,一八四八年「美墨戰爭」結束,美國國家疆界更一舉來到太平洋沿岸,美國歷史發展驗證了麥迪遜先前的預測,美國人也更加確信自由與擴張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內戰前,南北雙方雖然衝突不斷,但是對於國土疆界不斷向西擴張,態度卻是一致的。曾於一八四五年代表美國與中國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貿易章程》)的麻州眾議員顧盛(Caleb Cushing),他支持西部擴張,因為廣大的西部地區就是美國社會的安全閥,西部擴張可保護人民免於因社會階級相互傾軋所帶來的亂象與危害,而密西西比州參議員沃克(Robert Walker)強調南方在北方反奴與廢奴人士的重重壓力與限制下,西部的擴張適可為南方奴隸主與棉花種植開啟另一扇門,讓南方的社會制度與農業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對北方人或南方人而言,南北社會內部問題能否解決,端賴於西部擴張的持續與否,而這也是聯邦政府首要的工作。 美國由殖民時期不斷向西部擴展領土,長此以往,這種擴張行為也逐漸發展成帶有白人至上主義色彩的霸權式自由主義。美國人聲稱追求生存空間以保障自由,但在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藉由連串掠奪與暴行,迫使美洲原住民以及墨西哥人遷移,成為美國自由主義下的犧牲品。格倫丁教授指出,當今美國西南部地區在昔日墨西哥統治時期,境內的美洲原住民與墨西哥人均為公民,不分彼此,然而在美國取代墨西哥成為統治者後,當地的原住民與墨西哥人非但未受到公平待遇,反而被美國視為異端與進步的絆腳石,必須除之而後快。 特納提出「邊疆論」的同時,美國境內的領土擴張也告終止,美國境內再無新的領土可供擴張之用,美國已經來到最後的邊疆。國內擴張已達極限,代表美國昔日賴以生存的安全閥形同瓦解,不過特納的「邊疆論」的地位並未消失,此學說迅速轉化成一種不拘形式且毫無限制的擴張思想,拓展海外邊疆成為國家發展的行動準則,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以及戰後美國在尼加拉瓜、海地、多明尼加以及菲律賓的占領行動,都是在這種思潮及動機下所產生的霸權行為,如同威爾遜總統所言,「我們在大洋之外為自己開闢了一道新的邊疆」。 一八九八年的「美西戰爭」除了是美國邁向海外擴張的起手式,更是內戰結束後,南北雙方士兵共同投入的一場戰爭,「北方的血和南方的血交融一體」,標示南北雙方的和解以及國家真正的統合,具有十足的歷史意義,不過,這個和解是白人之間的和解,當南北雙方白人的關係日趨密切,正邁向一個新境界時,昔日美國在西部擴張過程中施加於原住民以及墨西哥人民的種族主義,再次重現並加諸於非裔同胞身上,非裔同胞再度成為被犧牲的對象。西部邊疆擴張的過程中,自由主義被賦予新意,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主義也伴隨產生,成為美國歷史發展過程中揮之不去的魔咒。 美國在經歷「美西戰爭」後,藉由武力擴張所進佔的海外領土雖然遠不及其他新帝國主義國家,但擴張的行動未曾稍緩。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勢力範圍擴張至令人咋舌的地步,格倫丁教授指出,冷戰時期美國的邊疆範圍,由阿拉斯加延伸至日本、南韓與台灣,然後南下東南亞,抵達澳洲、紐西蘭,連接拉丁美洲、非洲後,再一路往上至波斯灣、土耳其、巴基斯坦,跨越易北河至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後連結到加拿大,如此大且廣的邊疆,美國固然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藉由與此範圍內的國家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來維持安穩,但另一方面,疆界範圍內的國家也對美國開放市場與資本,美國不但獲得鉅額的經濟與政治利益,一種由美國主導,以美國邊疆擴張為基礎的全球化也儼然成形,無怪乎老布希總統在與外國領袖討論商貿問題時,還曾自我揶揄他搞不清楚這些是內政還是外交問題。 美國這種多面向、不拘形式擴張主義的另一例證,當屬由雷根總統所倡議、老布希總統推動,然後在柯林頓總統任內通過的「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該協議將美國、加拿大以及墨西哥整合為單一自由貿易區。該協議引發諸多討論,時為柯林頓總統的勞工部長萊許(Robert B. Reich)大力支持此協定,認為如同美國在十九世紀所追求的西部邊疆,現在的美加墨自由貿易區就是美國的新邊疆,新舊邊疆拓展的目標相同,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然而,事實證明萊許對於自由貿易區的成效過度樂觀,墨西哥廉價的勞動力迫使美國勞工薪資停滯甚至下降,墨西哥農業抵擋不住美國低價農產品傾銷而垮台,墨西哥原有蓬勃的乳製品產業,但在「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生效後,墨西哥反而成為奶粉的進口國,「北美自由貿易協議」讓墨西哥經濟陷入谷底,失業人口遽增,迫使大量墨西哥人紛紛越過邊境進入美國謀生,無證移民成為美國政府燙手山芋,這些負面效應是當初「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簽訂時所始料未及的。 美加墨自由貿易區是美國邊疆擴張傳統下的產物,但顯然無法複製過往西部擴張所帶來總體利益,在成效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反而讓美國在邊疆擴張過程中所形成的白人至上、種族歧視以及仇恨等勢力加速匯集,新右派趁勢而起,成為美國社會中不可小覷的激進力量。右翼團體在移民、槍枝、種族、性別、健保、環保以及伊斯蘭等議題上立場鮮明,他們抨擊美國過於慷慨,強調美國人不會因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國只有先顧好自己,才有辦法顧及他人。新右派將川普送進白宮,而川普上任後美國隨即退出「巴黎氣候協定」,開始建構美墨邊界圍牆並大肆拘捕邊境移民,甚至計畫終結出生公民權,提高移民入籍美國的門檻,挑戰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條文內容。 面對這一股新右派的狂潮,格倫丁教授是憂慮的,因為新右派缺乏良善的本質,川普所宣稱的美式自由,實則是一連串糟糕行徑的展現,川普狂暴的執政方式,讓美國與世界均蒙受其害。川普限縮聯邦政府權力,無視於公共土地與資源被私有化,利用減稅討好企業,但對企業恣意擴張並拉大國內貧富差距的現象卻置若罔聞,川普意欲在突破框架主導國際事務,但卻造成國際局勢緊繃,國際衝突不斷,導致中南美洲與中東難民的激增。美國以往追求邊疆與今日劃立邊界,格倫丁教授都給予批判,而日後是否會有所謂「中間派」出現?格倫丁教授持悲觀看法。 美國國家發展由早期的追求邊疆,到川普時期的確立邊界,處處都展現了自我性與矛盾性。追求邊疆時期,無論是邊疆土地或政經影響力的擴張,美國都堅信唯有不斷的開闢疆域,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等美國價值方能鞏固,然而,擴張過程中那些「被擴張者」,卻從未受到類似美國價值的公平對待。及至川普時期,無論是設立邊境圍牆阻絕限制移民,或是退出國際協定與國際組織並限縮政府管制,種種看似劃清界線的作為,實則卻是川普向世人展現美國不再自我設限的決心,川普舞動「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民族主義大旗,盡情追求屬於新右派的利益,而所謂的美國價值,也只有願意遵循這項準則的本國團體人士方能享用。 美國由追求邊疆轉變為確立邊界,看似天平兩端不同的發展路線,但實際上皆以擴張為中心思想。一九六○年代美國新左派外交史學大師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1921-1990),就曾大力批判美國慣以自由開放為藉口,行經濟擴張之實,美國外交政策是一場悲劇,因為製造的麻煩遠多過於想要解決的問題。《美國神話的終結》所言的擴張雖與威廉斯的觀點有所差異,但作者格倫丁教授同樣展現歷史學者批判與自省的勇氣,提醒讀者在吹捧美國價值的同時,更要細查這些美國價值背後的擴張元素,以及這個元素帶給美國及世界的負面影響。

作者資料

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曾在紐約大學歷史系任教長達19年。他的著作備受各界讚譽,著有《橡膠帝國:亨利.福特的亞馬遜夢工廠》(Fordlandia),該書入圍普立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他還著有《帝國工作坊》(Empire's Workshop)、《季辛吉的陰影》(Kissinger's Shadow),以及贏得美國史學界最高獎項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的《必然的帝國》(The Empire of Necessity)等書。格倫丁曾在聯合國真相委員會任職,調查瓜地馬拉內戰,並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國家雜誌》、《新政治家週刊》、《哈潑雜誌》和《倫敦書評》撰稿。

基本資料

作者:葛雷.格倫丁(Greg Grandin) 譯者:夏菉泓陳韋綸 出版社:黑體文化 書系:黑盒子 出版日期:2023-03-22 ISBN:9786267263105 城邦書號:A5750018 規格:平裝 / 單色 / 432頁 / 16cm×22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