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AI塑造的學習未來:教育現場的智慧觀點
- 作者:新北市教育團隊/口述、陳妤寧/採訪撰文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2-21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AI科技時代來臨,
老師該如何教?學生又該如何學?家長如何不焦慮?
★精通AI教學老師分享第一手智慧教育觀點
★傳授最強數位工具教學心法
★匯集教育現場精華,助孩子適性發展,開拓無限未來
寫給關心孩子未來的你——
◎教師
◎家長
◎教學行政人員
◎教育工作者
智慧科技全面生活化,
孩子未來的機會在何方?
教學現場又該如何應對?
家長又該如何引領孩子?
掌握AI學習未來4大關鍵
適性教育——放對位置,都是天才
導入智慧科技,老師更易因材施教,發掘孩子多元潛能
▍「Smart Reading」系統,打造個人化專屬書單
▍一日OPEN SCHOOL體驗,找到屬意的校園生活
▍職探中心,預視職涯大未來
科技學習——數位助教,放大學習
不為數位而數位,讓科技成為你的「神助教」
▍AR解剖青蛙,實驗不可怕
▍AI練英文,口說更有膽量
▍ChatGPT一起學作文,不怕抄作業
國際教育——在地發展,國際通行
非菁英專利,一鍵視訊連線,發展想像無限
▍線上共學,打破時空距離
▍雙語生活化,英語對談無「偶包」
▍融入百萬新住民,走進歐美以外的「國際」
品德素養——同理他人,療癒自己
活得像個人,才不會成為被機器人取代的人
▍安定自我,療癒的藝術
▍美感,是AI取代不了的快樂泉源
▍以情感教育,面對真實世界
AI科技時代來襲,不論老師、家長,還是社會大眾,心中不免出現擔憂:孩子未來的職涯機會在何方?老師在教育現場該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更自主學習?家長又要如何才能停止焦慮,正確地引導孩子?這些問題正是促成這本書誕生的推手。
新北市三十多位經驗豐富、充滿熱情的教育工作者,從幼兒園到高中第一線的老師、校長,以及新北教育團隊,親自述說他們在教育現場的點點滴滴,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的驚喜與挑戰,並記錄下新北AI科技教育的諸多亮點與突破性成果。
全書匯集各科別老師對智慧科技教育的獨到觀點,以及教學經驗心得,更有許多精通AI科技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實用的數位工具教學技巧,協助孩子適性發展,開拓無限學習未來。
本書從「適性教育」、「科技學習」、「國際教育」及「品德素養」四大面向切入,呈現新北教育工作者在推動個別化教學、跨域人才培育、國際交流、雙語教學、自主學習、美感教育等過程中的各種掙扎與蛻變。這些願意為了孩子無私奉獻、聆聽、陪伴、引導,甚至終身學習的教育工作者們,最大的成就與幸福感莫過於看見孩子在學習後,找到自己,擁抱自己,超越自己。
目錄
第一部:適性教育|放對位置,都是天才
讓每個孩子的才能最大化,教育現場導入智慧科技,老師更易因材施教
前言:不以爬樹的能力斷定一條魚的才能
因材施教——不用分數,怎麼診斷?
1-1 IQ量表測不出的多元智能
1-2 智慧化推動閱讀,設計只屬於你的書櫃
1-3 從特殊教育,看見個別化教學影響力
升學選擇——把興趣變成負責任的形狀
2-1 一校一特色,掙脫排名思維
2-2 連線校外資源,自主學習找到責任心
2-3 多元入學,已不是多「錢」入學
2-4 頂尖模範生,等於不用操心的孩子?
職涯機會——連結實務,把路走寬
3-1 職業試探中心,動手做一次見真章
3-2 創意加跨域,「技術型人才」大增值
3-3 放眼運動產業,體育人才的職涯越走越寬
3-4 新時代、新職種、新美感、新想像
第二部:科技學習|數位助教,放大學習
教學現場不為數位而數位,讓科技回歸最盡職的隊友角色
前言:先看見科技背後的人性
基礎建設——軟硬體兼施,解除後顧之憂
4-1 科技校園打地基,校務評鑑也轉型
4-2 128種資源,1組帳密,學習平台變好用
4-3 智慧教室,簡單互動就有好氣氛
4-4 生生用平板,改變學習被動位置
學科應用——立體互動,知識栩栩如生
5-1 跳出紙本,地球科學動起來
5-2 AR實驗,模擬解剖青蛙
5-3 對AI練英文口說,更有膽量
5-4 與AI一起學作文,不必怕抄作業
跨域融合——運用科技就像喝水,無所不在
6-1 運動科技,兼顧趣味普及和精準訓練
6-2 不插電程式桌遊,觸發孩子邏輯力
第三部:國際教育|在地發展,國際通行
國際視野不是菁英專利,一鍵視訊連線,學生發展想像無限。
前言: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國際意識——突破固有視野
7-1 不出國,為什麼也要關心國際事?
7-2 國際教育四堂課,打開跨域思考力
7-3 多元文化敏感度,走跳國際的護身符
7-4 拉近「國際化」的距離,在地唾手可得
雙語教育——回歸生活,溝通第一
8-1 雙語生活化,放下怕說英文的「偶包」
8-2 雙語教育,不等於全英語教學
8-3 「英閱繪」推理學英語,勾出孩子好奇心
8-4 技職雙語,用興趣開啟英語世界大門
跨國交流——自由移動,深度探索
9-1 國際移動力,打開跨國職涯的想像
9-2 百萬新住民,看見歐美以外的「國際」
9-3 深度探索,跳脫「打卡式」的國際交流
9-4 聯合國SDGs,國際學生的共同話題
第四部:品德素養|同理他人,療癒自己
人工智慧襲來,活得像個人,才不會成為被機器人取代的人
前言:贏在起點,不如笑著走到終點
關心環境——讓知識走出象牙塔
10-1 地球能源,三十年後最「熱」題目
10-2 社區意識,走出校園的「社會化」練習
10-3 美感教育,機器人取代不了的感受力
終身學習——建立好習慣,成就自然來
11-1 閱讀與思辨,人生必修的風險管理課
11-2 畢業以後,孩子還會「終身學習」嗎?
11-3 自主學習,從建立「我可以」的信心開始
11-4 慶賀失敗!在困難中活出人類的調適力
療癒自己——笑著往前,就是贏家
12-1 與真實世界連結,不能忘記「情感教育」
12-2 世界變動不斷,安定自己是了不起的能力
12-3 孩子用3C,家長該不該禁?
12-4 我的孩子失戀時,可以來抱著我哭嗎?
內文試閱
第三部 國際教育|在地發展,國際通行
國際視野不是菁英專利,一鍵視訊連線,學生發展想像無限
前言
比英文更重要的事
「我知道臺灣!臺灣的晶片很有名。而且你們的性別平權在亞洲不是走得很前面嗎?」雖然學伴奈爾講的英語帶有濃濃的法國腔調,但用力一點細聽,還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讓美美擔憂的是,她不確定自己能否講得清楚晶片和性平在臺灣的故事。她向來對歐洲文化充滿興趣,卻沒有太認真想過臺灣的特別之處是什麼。原來這些事情,法國人也會好奇嗎?
在國際交流的各種場合,臺灣人經常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融入」和「被接納」。然而要交朋友,除了需要好好認識對方的文化,也要能夠呈現自己的特質,才會有一段平等愉快的友誼。認識自己,是建立任何一段關係之前的必要準備。孩子想要交朋友、商人想要賣東西、國家想要邦交國,都不可能不談到「自己是誰」。
認識自己,踏上國際不盲從
為了接軌國際,英語能力和雙語教育總是備受關注,在一片「借鏡他國」的呼聲中,新加坡的雙語教育可謂最受矚目。但新北市國際教育輔導團江翠國中吳芳蕙(Judy)老師(以下簡稱Judy老師)強調,在借鑑新加坡經驗之前,必須看見臺灣和新加坡文化背景的差異,才不會演變成盲從。
「新加坡被英國殖民超過一百年,國內種族組成有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和其他較小的族裔。在獨立之初,沒有主流或統一的官方語言。」在新加波,即使同為華人,使用的方言也涵蓋福建話、廣東話、潮州話、海南話,因此新加坡曾被語言歷史學者陳丹楓(Tan Dan Feng)譽為「語言的熱帶雨林—有點混亂,但非常有活力」。新加坡政府選擇英文做官方語言,除了意圖全力打開海洋貿易的國際市場,擺脫當年對馬來西亞經濟體的高度依賴,也是為了使國內使用不同方言的族群可以有共同溝通的工具。
暫且不論新加坡雙語教育走過五十年的美麗與哀愁,例如強勢的國際經貿競爭力、流失母語文化、或是「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被貼上標籤等等,認識臺灣的歷史發展,才能展開有意義的分析比較,這也是一種建立自己國際視野的過程。「臺灣的條件和新加坡不同,目標也不同。」在學校教英語、也走遍世界的Judy老師說:「學英語並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臺灣需要的是強化國際競爭力,『國際教育』才是上位概念。」
國際教育,跟雙語一樣重要
「國際教育」究竟是什麼?在教育部公布的《國際教育白皮書二.○》有四大意涵:「彰顯國家價值」、「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強化國際移動力」、「善盡全球公民責任」。要能和世界順利溝通,這四項指標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英語。
「彰顯國家價值」代表著認識自己,並自信從容地表達自己的優勢。「尊重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包括敏銳地感受、謙虛地理解、有風度地尊重,進一步體認到文化多樣性的價值,不對他人的文化評判高低。「強化國際移動力」即看見世界的職業選擇在哪裡,讓心態更自由。「善盡全球公民責任」則更審慎地思考地球上未解的環境與人權危機,著力於全球的永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國際觀看似沒有邊界、難以具現,人們常常只能指出「什麼不是國際觀」或「什麼行為很沒有國際觀」。借用一位在美國波士頓工作近十年的行銷分析師故事,可以從職場工作的角度補充一份實用觀點。「身在美國職場,也要略懂印度裔、西班牙裔、韓裔、還有非裔美國人的文化。如果忽略歐美白人以外的文化存在,將會大大吃虧。」比起英語流利、卻缺少國際觀的同事,理解他人與多元文化的軟性溝通能力,其實更有力量。
本部的章節,將從「國際意識」一章出發,探討為什麼縱使不出國,也需要學會理解國際情勢,並對多元文化保持敏感。新北市政府教育局長年耕耘國際姊妹校合作,讓孩子即使不飛到國外,也能用線上交流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國際認知,突破固有視野。「雙語教育」一章展示了豐沛的學習案例,讓人在社會上紛雜的英語學習主張之中,了解如何將英語更生活化,並激發孩子的興趣、而非焦慮。最後,「跨國交流」一章結合了適性與職涯,探討孩子的發展如何打破國界限制;並在出國見學、模擬聯合國,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課程的切入方式中,找到交流的深度意義。
8-1雙語生活化,放下怕說英文的「偶包」
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最大特色在於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人。大學課堂上,同學可能來自義大利、埃及、法國或印度,每個人講英文都帶有不同的腔調,但只要一開口,人人辯才無礙,絲毫不因腔調而影響自己發言的自信心。
反觀初次踏進「國際大融爐」的臺灣人,為何如此心驚膽顫於自己不夠完美的發音?即使費力地貼近英美口音,但如果對歐美以外的口音腔調不熟悉,還是很難與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意見。一位派駐東南亞國家的金融業主管補充:「一個外派經理的英語能力,會決定交辦下去的事項是否清楚、是否能被落實。至於口音有沒有腔調嘛,出來國外工作大家都知道,你不是native speaker(母語使用者),自己不尷尬,大家就不尷尬。」
觀察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和跨國工作者,讓人領悟到:「英語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來交流。」臺師大教育系教授林子斌長年推動雙語教育,也是新北雙語教師在職學分班的計畫主持人,他澄清臺灣的雙語目標絕非要將英語變成官方語言,而是要讓英語在臺灣人心目中的位置,從「考試科目」回歸「溝通工具」。即使是我們慣用的華語,日常溝通時也沒有一字不差的正確文法,「我講的話,你聽得懂就可以。」
擺脫「必須說得完美」的壓力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許多孩子戲稱,這是他們這輩子說得最溜的一句英文。許多英語教科書上的對話例句,總是彬彬有禮,有始有終,沒有真實聊天中會出現的思考停頓,也不會有因為對對方話題感興趣,而繼續拼命追問的「劇情發展」。在遇到外國人的社交現場,脫離腳本的對話,總讓許多臺灣學生難以感到從容自在。一位國小校長朱玉環說,即使是英文成績不錯的孩子,要把課本上所學的內容轉換成真實生活中對話,依然頗有挑戰。新住民國際文教科科長林玉婷分析,很多英文在校表現名列前茅的學生,到了歐美反而易有挫折感。「因為他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那些口語通常是不會被寫在課本裡的非正式用語,就像臺灣也會有自己的俗諺俚語、網路用語,美國學生也會有他們時下愛用的流行語。」
科長林玉婷觀察參與國際交流的新北學生,發現無論是在國外環境浸潤一段時間、擔任外國交換學生的接待家庭、或是和國際姊妹校的學伴線上聊天,都能改善口語不通的問題。不僅如此,讓小學生從小和外國學伴交流,還有一個更大的效益是「恣意開口」。若一個孩子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都很認真唸好英文,上大學後才準備和國際學生正式交流,通常更容易產生「必須說得完美」的壓力。相反地,當孩子從小用鬆弛的心態和國外小學伴們對話,把表達友好的情意放在第一優先,就能用簡單的詞彙完成「換句話說」,更靈活彈性地運用英文溝通。
雙語環境見怪不怪,英語對談大方自然
要怎麼一邊推雙語教育、一邊關注家長和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過度焦慮,以免變成「雙語雙輸」?科長林玉婷說,「生活化的雙語環境是關鍵。」
生活化的雙語環境將英語盡可能帶離結構化教學,將英語化為無形的口語。比如社會科老師在小組討論學習單說:「If you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the description, please circle it.(如果你認為這段敘述有錯誤的地方,請圈出來。)」,學生自然就能將「circle」與「圈出錯誤」的動作產生連結。家政老師在廚藝教室說:「Put the rag back, please.(請把抹布放回去。)」,並指了指同學沒有放回原位的抹布,同學除了學會廚藝教室裡的規矩,也將這段聽覺、視覺和動作記憶互相連結,「rag=抹布」,不需要用英文課的板書或投影片就能學會。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獎勵市內學校推動雙語,最重視的大原則,是將學科知識的傳授放在第一優先,英語的應用是附加,以肢體語言輔助示範就夠、並不需要使用艱澀單字,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學科的課堂上,透過操作、透過體驗發現:「原來英語可以這樣『用』!」
臺灣近年從坊間機構到國家政策都在推動雙語教育,不免讓家長眼花撩亂又焦心。每個孩子需要的學習方式雖然不同,但在新北市就學,教學基礎是建立在「讓英語從考卷上,走進生活對話中」的方向上,讓學生多聽、敢講,那些苦讀累積起來的詞彙量,才能在對話時發揮最大的價值。
唯有讓英文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登場,學生對英文見怪不怪,才能減輕講英文的心理壓力。「想表達的意思一時找不到詞彙,換句話說就好了,不需要被文法卡住。」林玉婷注意到,在生活化的雙語環境下,年紀小的孩子沒有「對外語見外」的包袱,山不轉、路轉就好,開口說英文的態度,已經比大孩子更大方自然。
作者資料
新北市教育團隊 口述
AI科技時代來襲,不論老師、家長,還是社會大眾,心中不免出現擔憂:孩子未來的職涯機會在何方?老師在教育現場該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更自主學習?家長又要如何才能停止焦慮,正確地引導孩子?這些問題正是促成這本書誕生的推手。 新北市三十多位經驗豐富、充滿熱情的教育工作者,從幼兒園到高中第一線的老師、校長,以及新北教育團隊,親自述說他們在教育現場的點點滴滴,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的驚喜與挑戰,並記錄下新北AI科技教育的諸多亮點與突破性成果。 全書匯集各科別老師對智慧科技教育的獨到觀點,以及教學經驗心得,更有許多精通AI科技的老師,不藏私地分享實用的數位工具教學技巧,協助孩子適性發展,開拓無限學習未來。 本書從「適性教育」、「科技學習」、「國際教育」及「品德素養」四大面向切入,呈現新北教育工作者在推動個別化教學、跨域人才培育、國際交流、雙語教學、自主學習、美感教育等過程中的各種掙扎與蛻變。這些願意為了孩子無私奉獻、聆聽、陪伴、引導,甚至終身學習的教育工作者們,最大的成就與幸福感莫過於看見孩子在學習後,找到自己,擁抱自己,超越自己。陳妤寧 採訪撰文
臺大政治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人類學碩士畢業。喜歡議題,喜歡在訪談中豎耳感受,還有在深夜與文字打鬥。現為獨立接案工作者,執行範圍涵蓋採訪編輯、內容統籌及品牌企劃。 本書採訪了三十多位受訪者,裡面有教育決策者的宏觀偉略,也有第一線老師們的微觀務實。儘管每一位受訪者各自有其說話風格,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對教育懷抱著熱情又深度的思考。在完成一連串的採訪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北教育團隊將自身定位為市內學校的支持系統,並顧及各種特質的學生,發揮拔尖扶弱、適性揚才的精神。 除了訪談內容,本書也綜合了相關紀錄片、新聞報導,以及新北市教師們公開分享的教案內容。部分個案故事在徵求本人意向後以化名改寫,目的均是為了更完整地在本書中呈現新北教育團隊各種政策背後的理念與觀點,同時提高本書的易讀性。如果能有一位老師、家長或學生,在閱讀本書後產生共鳴或獲得啟發,那將是撰文者最大的成就。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