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真理與謬論:《辯中邊論》解讀
-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Shi Ji-qun)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2-12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X
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濟群法師
《辯中邊論》是彌勒菩薩傳世的重要論典之一,也是唯識宗重要的依據論典。唯識宗的依據典籍為「一本十支」,本為根本,支為支幹。「本」便是《瑜伽師地論》。《辯中邊論》雖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僅次於《瑜伽師地論》。
「中」是中道,「邊」是邊見,《辯中邊論》即討論中道(真理)與邊見(謬論)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確的認識,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認識,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見、正思惟為基礎,並遠離和真理不相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時,還要遠離常人所熱衷的物欲生活,及當時很多宗教宣導的無益苦行,也就是遠離以上二邊。
唯識學是一種認識論,唯有從認識上著手改變,才能打破我們生命中的無明。《辯中邊論》幫助我們辨別什麼是中道實相,什麼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麼是斷見、常見、有見、無見等邊見,什麼是落入邊見、邪見的修行。由此顯示我們認識中的真理與謬論的差別。通過本論的學習,能使我們擺脫邊見和邪見,安住於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都必須確立自宗的中道見。唯識的中道見對於我們認識人生、指導修行具有獨到之處,以妄識作為有情生命的立足點,並以此解釋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脫,對於唯心所現這一問題的闡述,更貼近於現實人生。
目錄
前言:入不二法門
一、兩套模式,六大建設
二、眾緣和合,水到渠成
三、三級設置,次第前行
四、兩個提醒,不忘初心
五、修學大乘,不忘解脫
六、兼習三系,圓融無礙
自序
緒論
一、作者
二、翻譯和注釋
三、本論的組織和結構
四、解釋題目
辯相品第一
初歸敬頌
甲一、總標
甲二、虛妄分別相
乙一、有無中道相
乙二、自相
乙三、攝相
乙四、入無相方便
乙五、差別異門相
乙六、生起相
乙七、雜染相
甲三、空相
總標
乙一、空性者何
乙二、空性異名
乙三、空性差別
乙四、十六空
乙五、空性差別的成立
辯障品第二
甲一、五障
甲二、九結障
甲三、修行次第障
乙一、三十障
乙二、十種淨法
乙三、依淨法辯三十障
乙四、引「對法」說
乙五、十種淨法的安立次第
甲四、覺分障
一、四念住
二、四正斷
三、四神足
四、五根
五、五力
六、七覺支
七、八正道
甲五、十度障
甲六、十地障
甲七、略說二障
甲八、結說
辯真實品第三
甲一、總標
甲二、根本真實
甲三、相真實
甲四、無顛倒真實
乙一、無常
乙二、苦
乙三、空
乙四、無我
甲五、因果真實
甲六、粗細真實
甲七、極成真實
甲八、淨所行真實
甲九、五法真實
甲十、差別真實
甲十一、善巧真實
乙一、十種我見
乙二、蘊善巧
乙三、界善巧
乙四、處善巧
乙五、緣起善巧
乙六、處非處善巧
乙七、根善巧
乙八、世善巧
乙九、諦善巧
乙十、乘善巧
乙十一、有為無為善巧
甲十二、結說
辯修對治品第四
甲一、大乘解脫道的建設
乙一、三十七道品在解脫道的地位
乙二、三十七道品和菩薩道的關係
乙三、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設置
乙四、四念住和三十七道品
乙五、「辯修對治品」的組織架構
甲二、四念住
乙一、概述
乙二、身念住
乙三、受念住
乙四、心念住
乙五、法念住
甲三、四正斷
乙一、概述
乙二、律儀斷
乙三、斷斷
乙四、修斷
乙五、防護斷
甲四、四神足
乙一、概述
乙二、五種過失
乙三、八種斷行
甲五、五根
乙一、概述
乙二、信根
乙三、精進根
乙四、念根
乙五、定根
乙六、慧根
甲六、五力
乙一、五根和五力
乙二、五力的因果次第
乙三、五根五力的修行位次
甲七、七覺支
乙一、覺支的安立
乙二、念覺支
乙三、擇法覺支
乙四、精進覺支
乙五、喜覺支
乙六、輕安、定和捨覺支
甲八、八正道
乙一、概述
乙二、正見
乙三、正思惟、正語一分
乙四、正語、正業、正命
乙五、正精進、正念、正定
乙六、令他信受
乙七、對治障礙
甲九、三乘修治差別
乙一、異生、有學和無學修治差別
乙二、菩薩和二乘修治差別
甲十、結說
辯修分位品第五
甲一、三乘修證位次
甲二、略為三位
甲三、依位說人
甲四、結說
辯得果品第六
甲一、總說五果
甲二、餘果十種
甲三、結說
辯無上乘品第七
甲一、總標
甲二、正行無上
乙一、最勝正行
乙二、作意正行
乙三、隨法正行
乙四、離二邊正行
乙五及六、差別無差別正行
甲三、所緣無上
甲四、修證無上
甲五、結頌
內文試閱
前言:入不二法門
今天是三級修學重要的日子,同德班誕生了。剛才聽了分享,看到大家在修學中的成長,想來真不容易。書院於二〇一一年元旦正式成立,而我們這個班二〇〇九年就開始了。可以說,大家的修學和成長,也伴隨著書院的成長。
我一直說,菩提書院是學習型團體,從無到有,本身就是一種集體創作。從希望有一個利益更多學人的團體,到願心逐步成形,確實成為大眾的修學平台。在此過程中,彙聚了很多人的願心,包括在座各位。
我們經常在講發菩提心、利益眾生,怎麼才能做到?很多人為此付出了努力。但要切實做起來,有效引導大眾修學,改變佛法流傳中出現的問題,真正成為正法久住的助力、利益眾生的平台,並不是簡單的事。
為什麼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從中受益的人更少?
一、兩套模式,六大建設
佛教傳入中國,至隋唐走向鼎盛,明清以來卻一路衰落。佛法的智慧如此高深,而不少佛教徒給大眾的印象,往往是愚昧、迷信、沒文化。我們是不是覺得,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實在太大了?
如何讓甚深的佛法走向社會,被當今大眾理解、接受、運用?書院的意義正在於此。通過三級修學、兩套模式,可以讓修學者都有能力次第深入,於法受益,進而運用到生活中。這不僅是在傳承正法,也在改變佛教傳播中的流弊。
很多人學佛,要嘛難以落地,和現實人生脫節;要嘛信仰淡化,越信越沒感覺;要嘛只顧自了,沒有利他的菩提心;要嘛對解脫缺乏信心,覺得只是說法;要嘛廣泛涉獵,學得毫無章法;作為寺院來說,也很少能承擔起化世導俗的責任。為什麼存在這些問題?從教界當下的現狀來看,不論個人的有效修學,還是佛教的健康發展,都要注重六大建設,即人生佛教建設、信仰建設、大乘精神建設、大乘解脫道建設、修學次第建設、弘法布教建設。
三級修學和服務大眾模式,正體現了這些要素。在三級修學課程中,包含了人生佛教建設、信仰建設、大乘精神建設、大乘解脫道建設、修學次第建設。只要進入修學軌道,相關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也正是大家能夠快速成長的關鍵所在。而服務大眾模式,可以引導我們在自己受益的同時,通過有效且多樣的方式,將這種智慧分享出去。
兩套模式能落到實處,除了我的願心和想法,離不開大家的共同參與。尤其是第一個班和各地骨幹,應該說,為書院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我常常覺得,書院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因為它不是影響到幾個人,而是關係千千萬萬人的命運,是一大事因緣。正是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書院的今天。在此過程中,每個人在參與創作,從中成長。同時,書院也隨著集體的創作在成長。二者相輔相成,彼此增上。
二、眾緣和合,水到渠成
從三級修學的設置來說,同喜班、同修班到同德班,並不是刻意為之。有人說,真正的大事,往往不是你想做就能做起來的,它既在有意中,也在無意中。
我從二〇〇四年開始講《漢傳佛教的反思》,關注修學存在的問題。此後,在各地開設多個「《道次第》學習班」。到二〇〇九年,你們這個班基本固定下來,成為書院的雛形。然後又覺得,開始就學《道次第》,很多人接受起來有難度,從修學來說也不夠完整,應該增加前期基礎,強化正見和空性禪修的部分。這就需要在《道次第》的基礎上,施設三級修學。
根據這個思路,把我多年的講課內容彙編起來,正好形成初、中、高的次第。其實當初講這些課時,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規畫,有些是在佛學研究所的講課,有些是面向社會大眾的開示。但當我們需要一套完整課程時,卻發現,這些內容不僅由淺入深,脈絡清晰,且兼顧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要素。包括我們前期的各種努力,從文稿整理、影音製作,到書籍在全國的發行,似乎都在為這件事做準備,然後就眾緣和合,水到渠成了。回頭再看,真有些不可思議。
三、三級設置,次第前行
在修學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要忘記三級修學的目標。初級同喜班是探索生命真諦,建立幸福人生;中級同修班是依託次第修學,培養正念和慈悲;高級同德班是樹立空性正見,開展空性禪修。
其中,初級是信仰保障。只要接受這些教育,就能建立正信,避免迷信、盲信的誤區。
中級是修學關鍵,也是最需要補課的。不論我們修學什麼宗派,想走上菩提道,都離不開這些基礎。
漢傳的傳統宗派,天台、華嚴、唯識、三論重視空性理論,禪宗重視空性禪修,門檻都很高。學教的,或是學不明白,或是空談理論;參禪的,或是根機不夠,或是無人指點。最後只有少部分人能學能修,即便學了,還是可能被懸空,用不起來。原因就是缺乏修學次第和正確發心。
所以,我們要在同修班把基礎打扎實,才能順利進入同德班的修學。這並不是說,同修階段所學的出離心、菩提心、菩薩行已經圓滿。我們雖然學了這些內容,但能做到什麼程度?其實還遠遠不夠。可以說,同德班課程正是對之前所學的進一步深化。
比如發起出離心之後,怎麼成就解脫?如果沒有空性慧,出離心是缺乏力量、難以為繼的。我們已經發起願菩提心,但這只是世俗菩提心,依然夾雜著凡夫心。如何讓發心更有力,更廣大,更純淨?還是要靠空性慧,才能從世俗菩提心進入勝義菩提心。未來所學的《金剛經》等課程,就是升級菩提心的法寶。
四、兩個提醒,不忘初心
在同德班課程中,《心經》是通過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的觀察,直接體悟空性。而《金剛經》對空性的認識,是建立在菩薩道修行的基礎上。菩薩修習六度、莊嚴國土、利益眾生,這些善行和世人善行有什麼不同?
經中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是佛菩薩的廣大發心,也是我們所熟悉的。但關鍵在於後面的轉折:「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發願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更要在做的過程中,保有無住、無所得之心,不能執著「我度了誰,做了什麼善行」。
《金剛經》中,一切法門的修行都不忘兩點。
首先告誡我們,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從頭至尾,始終貫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提醒。四相代表對自我及一切有情現象的執著,如果還有這些,就是世間的普通善行,而不是菩薩行。
其次是「所謂……即非……是名……」的三句式,說明菩薩對一切現象的觀察要契合中道,認識到這些存在只是緣起假相,本質上是無自性空的,避免落入斷常二見。對佛弟子來說,世間現象還容易看清,卻會把執著投射到信仰上,以為佛陀身相、修行結果是恆常的。《金剛經》不僅要摧毀我們對世間的執著,還要掃除我們對信仰的執著,反覆提醒我們:如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是無所得的;如來說那麼多法,其實是無法可說的;如來有三十二莊嚴相,也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實在,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如來。
《金剛經》中,始終貫穿著這樣的提醒。我們學習之後,也要運用在生活、工作乃至服務大眾中,看看自己在做傳燈、慈善、輔導等義工行時,有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對所修的善行,能不能三輪體空?這些觀察都是建立在般若中觀的見地上,可以剔除世俗菩提心存在的雜質,提升發心的純度、力度和廣度。
五、修學大乘,不忘解脫
漢傳佛教有八大宗派,每個宗派都是一個修行體系。但隨著學人根機漸鈍,很多法門修不起來,最後基本歸於念佛和參禪,以為這是兩個易行法門。其實不然。如果見地不夠,念佛往往念得懵懵懂懂,參禪更是流於口頭,不過在迷妄系統說些貌似覺悟的話。
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大乘解脫道的缺失。如果沒有解脫能力,怎麼對治迷惑煩惱?體證空性智慧?關於這個問題,我在修學中發現,三十七道品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途徑。說到三十七道品,我們往往以為是聲聞乘的修行,其實它是通大小乘的。
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從各個層面,架構了解脫道的完整修行,包括聲聞解脫道,也包括大乘解脫道。其中,四念處是立足於對身、受、心、法的觀察,訓練正念。四正勤又稱四正斷,分別是律儀斷、斷斷、修斷、防護斷,是關於精進的內容。四神足又稱四如意足,通過勤修八斷行,滅除五過患,開展止觀修行。五根和五力,分別是信、進、念、定、慧,最後導向七覺支和八正道,操作性很強。
通常,三十七道品主要出自阿含經論,而大乘經論的重點是六度四攝,偏向利他。但在《辯中邊論·辯修對治品》中,是從唯識宗的見地闡述三十七道品,依此建立大乘解脫道的修行。可以說,這是利他非常重要的基礎。如果忽略這個基礎,不具備解脫能力,又怎麼能引導眾生走向解脫?怎麼實現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願心?
所以我一再強調,解脫是三乘教法的核心,區別只是在於,聲聞解脫道的修行,是立足於出離心,依苦、空、無常、無我的見地導向解脫。大乘解脫道的修行,是立足於菩提心,依諸法唯識、無自性空、如來藏的見地導向解脫。此外,我們還可適當吸收南傳內觀的方法,作為解脫修行的入手處。這樣就能放低起點,讓修行變得切實可行。
六、兼習三系,圓融無礙
同德班的課程,首先學《辯中邊論》、《唯識三十論》,進一步學《心經》、《金剛經》,最後學《六祖壇經》,囊括大乘唯識、中觀和如來藏三系的見地。
有人會覺得,學通一宗見地都不容易,為什麼要學三系?而且見地和見地不同,學了會不會衝突?
確實,真正學透某個見地並不容易,把它用起來就更難。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安排?因為在進入同德班之前,已有初級同喜和中級同修的基礎,多少接觸過唯識、中觀的思想,現在只是系統學修,並不會感到陌生。
同時,這些見地是從不同角度引導我們認識身心和世界,各有所長,彼此互補。比如唯識見是從妄心層面切入,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妄心真相,解決認識與存在的關係。修行要捨凡夫心、發菩提心,如果對妄心認識不清,修學就容易落入籠統、顢頇,缺乏針對性。
中觀見的長處是層層掃蕩,幫助我們認識到,不論心靈現象還是物質現象,其本質都是無自性的,所謂的生滅、垢淨、好壞、有無,都是條件關係的假相,並非真實不變的存在,從而打破二元對立,手段非常直接。
至於禪宗,雖然屬於如來藏的見地,但也很重視中觀見,尤其是《金剛經》。如果沒有般若中觀的基礎,直接宣導佛性的思想,有些人容易落入常見。在掌握中觀見之後,再來學習《六祖壇經》,了解「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才能體認純正的覺性,非有非空,非常非斷。
同德班課程中,還有《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這是屬於觀想修。在此前的學習中,我們接觸的主要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依此確立正見,轉化妄心,掃蕩粗重煩惱。所謂觀想修,就是以觀想作為修行手段,根據《普賢行願品》長行的引導,通過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極微塵數諸佛等觀修,直接體會佛菩薩那樣無限的心。
三級修學特別重視次第,在同德班課程中,關於空性禪修的設置同樣是由淺入深,次第井然的。這並不是說,要把以上所說的見地都學通了,才有能力修習解脫。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其中一種,依此展開空性禪修,也能抵達解脫彼岸。
最後,隨喜大家進入同德班。這是我們個人修學的新起點,也是利益眾生的新階段,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作者資料
濟群法師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誤區,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探索》《認識與存在:《唯識三十論》解讀》《超越「二」的智慧:《心經》、《金剛經》解讀》《開啟內在智慧的鑰匙:《六祖壇經》解讀》《學著做菩薩:《瑜伽菩薩戒品》講記》《你也可以做菩薩:《入菩薩行論》講記(全套三冊)》《尋找心的本來》《菩提心與普賢行願》《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全套三冊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探微》基本資料
作者:濟群法師(釋濟群、Shi Ji-qun)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Open mind系列
出版日期:2023-12-12
ISBN:9786263188709
城邦書號:BU7409
規格:膠裝 / 單色 / 336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