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投資理財
華爾街命運之輪:穿越資本週期的投資方法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內容簡介

比《掌握市場週期》更重要的是掌握「資本週期」 當代最偉大的金融歷史學家透過科學分析,資本回報最大化的投資策略 明明位於需求大增的熱門產業,為什麼其他標的表現良好,偏偏自己投資的標的反轉下跌? 消息面這麼亂,怎麼判斷哪些是投資銀行家放出的哄抬消息,哪些壞消息反而是加碼訊號? 當市場愈來愈難以預測,與其執著於猜測「未知」需求, 不如把握更容易判定的「已知」供給——即「資本週期的變化」; 本書協助投資人,分析公司(標的)競爭力所在,如何受到業內供給變化影響, 在樂觀中尋找風險、悲觀中等待機會,不當fomo仔,追求資本回報最大化。 打破價值股與成長股的二分法迷思, 找出市場反轉訊號,逆勢押注! 本書作者愛德華.錢思樂被《財星》雜誌譽為「當代最偉大的金融史學家」之一,他觀察到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Marathon Asset Management),管理資產超過200億美元,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始終能維持高績效表現。 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每年寫八封信/投資回顧(Global Investment Review)給投資人,談他們對市場和股票的看法。錢思樂為了找出他們維持最大化資本回報的方法,收集並分析該企業最具洞察力的報告,他發現他們與投資大眾最大的不同,在於更著重於容易獲得的「已知」層面——專注於供給面而非需求面、觀察資金流動與企業所處環境,以更務實判定企業競爭力、打破價值投資與投資成長型標的這類二分法迷思,致力於從成長型標的中找到更可能長期持有的潛力成長股。 本書也透過全球不同產業的真實案例,包括啤酒製造到半導體等,說明資本週期策略在不同市場條件下都能發揮效果。 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將這套投資方法稱為「資本週期分析法」,並列出了六大法則。 帶你穿越資本週期,進出任何產業都能有效放大資本回報: 1. 側重供給,而非需求 資本週期分析側重供給而非需求,供給的前景不像需求那樣不確定,因此更容易預測。 2. 觀察資金流動務實分析企業競爭力 別再陷入價值/成長的二分法的迷思中。在供給面支持的產業裡,企業有很高的評價是合理的。此外,在一個產業裡集結很多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是很危險的信號,增資、發行股票、債務增加也是。 3. 小心投資銀行家 投資銀行家會推動資本週期,很大程度會損害投資人的利益。 4. 選擇適當的企業經理人 管理階層的資本配置技巧最為重要,與管理階層會面往往可以得到有價值的見解。 5. 通才會成為更好的資本週期分析師 通才不太會犯下「忽視參照組」的錯誤,而且會更善加「外部觀點」,利用對跨產業資本週期動態的訂定投資策略。 6. 採用長期的方法 長期投資人更適合應用資本週期法。因為一個產業的資本週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結束。如果你能擁有長期投資紀律以及相對低的投資組合週轉率,就很適合應用資本週期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投資必然伴隨風險,資本週期也有失靈的時刻,特別留意這兩個預兆:一旦政策制定者干預資本週期,市場清算的流程可能會停止;新科技也有可能擾亂資本週期的正常運作。就能及早應對,將風險降到最低。 在頻繁出現經濟泡沫和破滅訊號的不確定時代, 更需要掌握「已知」訊息,掌握進退市場最佳時機。

目錄

目次 圖表與插畫目錄 推薦序 前言 導言 在市場樂觀時警覺,在市場悲觀時樂觀的科學判讀法 PartI 投資哲學 第1章 資本週期革命 1.1合作的演進/1.2鱈魚哲學/1.3這次沒有不同/1.4超級週期的困境/1.5沒有微不足道的啤酒/1.6石油峰值/1.7主要問題/1.8資本週期革命/1.9成長矛盾 第2章 成長中的價值 2.1小心被貼標籤/2.2長期競賽/2.3雙面諜/2.4數位護城河/2.5優質時代/2.6擺脫半導體週期/2.7成長中的價值/2.8品管/2.9低調行事 第3章 管理階層很重要 3.1引人深思/3.2錯判週期/3.3資本配置者/3.4北極星/3.5股東決定薪酬/3.6幸福家族/3.7約翰.魯伯特的機靈與智慧/3.8意見一致/3.9文化禿鷹 PartII 繁榮、蕭條、繁榮——跟著資本週期避險又獲利 第4章 注意醞釀中的事故 4.1醞釀中的事故:與盎格魯愛爾蘭銀行會面/4.2建築商的銀行/4.3證券化機制/4.4繼續私募股權/4.5吹泡泡/4.6傳包裹遊戲/4.7房地產嘉年華/4.8導管機構/4.9瀕臨崩潰/4.10七宗罪 第5章 活死人的價值 5.1可以買進了/5.2西班牙削減建設/5.3無稽之談/5.4破產的銀行/5.5模糊地帶/5.6死刑/5.7活死人/5.8放輕鬆,皮凱提先生 第6章 中國症候群 6.1東方的騙局/6.2扮相讓人印象深刻/6.3貸款賽局/6.4危機四伏/6.5價值陷阱/6.6落後者遭殃 第7章 深入了解華爾街——投資績效的真相 7.1一份投訴/7.2私人派對/7.3聖誕快樂/7.4古里斯賓前老闆逃離中國/7.5占領德國聯邦議院/7.6節慶賀詞/7.7與GIR午餐 注釋

導讀

導言 在市場樂觀時警覺,在市場悲觀時樂觀的科學判讀法 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是集結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裡投資專業人士撰寫的報告。在我看來,這些報告之所以出眾,是因為把分析的焦點放在資金的高低起伏。一般來說,資金會受到高報酬的事業吸引,而且在資金的報酬比成本低的時候離開。這個過程不是靜態的,而是有週期性的,它們會不斷變化。資金流入會帶來新的投資,而且隨著時間經過,會使產業的產能增加,最終導致報酬被壓低。反之,當報酬率很低,資金會撤出,產能會減少,隨著時間經過,獲利能力會恢復。從更全面的經濟體角度來看,這個週期與熊彼得「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流程很像,繁榮之後的蕭條,功用是要清除經濟週期上升過程中發生的資本配置不當。 「資本週期」法(「capital cycle」approach)是馬拉松公司用來描述自己使用的投資分析方法,這套方法的關鍵是去了解產業內使用資金的數量變化,可能會怎樣影響未來的報酬。或是換個說法,資本週期分析著眼於一家公司的競爭地位,如何受到業內供給面變化的影響。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中寫道:「制定競爭策略的本質,就是將公司與其所處的環境連結起來。」波特有名的地方是描述影響公司競爭優勢的「五種力量」:供應商和買家的議價能力、替代威脅、現有公司之間的競爭程度,以及新進公司的威脅。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資本週期分析實際上與競爭優勢如何隨時間變化有關。 ▍資本週期分析的原則 資本週期分析的本質,可以歸納為下列幾項關鍵原則: • 大多數投資人會花更多時間思考需求,而非供給。然而需求比供給更難預測。 • 供給的改變受到產業的獲利能力所驅動,而股價往往無法預測供給面的變化。 • 價值/成長的二分法是錯的。在供給面支持的產業裡,企業有很高的評價是合理的。 • 管理階層的資本配置技巧最為重要,與管理階層會面往往可以得到有價值的見解。 • 投資銀行家會推動資本週期,很大程度會損害投資人的利益。 • 一旦政策制定者干預資本週期,市場清算的流程可能會停止。新科技也有可能擾亂資本週期的正常運作。 • 通才更能採用資本週期分析必備的「外部觀點」。 • 長期投資人更適合應用資本週期法。 ▍本書概要 我會用以下的順序來編排馬拉松公司《全球投資評論》的文章: 第一章是〈資本週期革命〉,會觀察各種產業的資本週期運作(從漁業到風力發電機等)。如上所述,當高獲利能力導致資本支出增加,資本週期就會進入危險的階段,正如近幾年礦業和石油產業發生的情況。在那些案例中,礦業公司的資本支出對折舊率的增加,以及能源公司現金轉換率下降,對投資人而言都是危險的訊號。一旦低獲利能力導致產業整合,資本週期就會進入良性階段,正如全球啤酒產業在世紀之交所經歷的情形。或者,當產業參與者停止惡性競爭、學會互相合作,資本週期就會出現正向的轉變。 第二章是〈成長中的價值〉:這章的標題避開了傳統的成長/價值二分法。馬拉松公司拒絕被貼上「價值投資人」的標籤,這個標籤,通常與買進基於會計指標衡量的廉價股票有關。反之,馬拉松公司的目標是尋找價格低於公司估計的內在價值、且具有強大競爭地位的股票:這些公司也許受惠於網路效應、占據安全的利基市場、牢牢扎根在產業供應鏈中,或是享有訂價權,因為它們會藉由第三方銷售產品,更重視品質、而非價格。馬拉松公司認為,對於被深厚護城河保護的公司而言,高評價往往很合理。亞馬遜等獲利微薄或沒有獲利、但擁有高評價又快速成長的公司,只要產業的供給面繼續提供支持,仍會是很好的投資標的。 第三章是〈管理階層很重要〉:從中期來看,公司的表現取決於經理人如何妥善配置資產。因此,為了評估管理階層資產配置的技能,與管理階層的會面至關重要。馬拉松公司認為,與執行長會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乘坐私人飛機飛來飛去、花時間建立豪華新總部,或是貪婪又虛榮的經理人,通常為股東帶來的報酬都很差。最偉大的經理人——像是芬蘭桑普集團(Sampo Group)的比恩.華魯士(Björn Wahlroos)—會了解自己產業的資本週期,並以逆向的方式進行投資。 第四章是〈等待中的事故〉:金融危機令世界大部分的地區措手不及,不過我們也可以用資本週期的角度來分析銀行業。通常來說,銀行資產(貸款)強勁成長就是個負向指標。雷曼兄弟破產之前那幾年,馬拉松公司的投資專家曾與許多銀行會面,並對所見的情況越發擔憂,特別是看到盎格魯愛爾蘭銀行(Anglo-Irish Bank)的情況——這家銀行一旦倒閉,勢必會危及愛爾蘭的主權信用。位於歐洲的瑞典商業銀行(Handels banken)則提供了一個模型,說明如何克服現代銀行業許多固有的缺陷,包括資產負債錯配,以及長期以來的短視心態。 第五章是〈活死人的價值〉:各國政府透過降低利率及資助遭受重創的產業(例如歐洲汽車業)來應對金融危機。此舉干擾了創造性破壞的經濟流程。低報酬的企業能夠在超低利率的時代生存下來,使歐洲進入「殭屍」資本主義時代,與日本失落的十年如出一轍。低利率還會鼓勵投資人追逐收益率,並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構成資本損失的威脅。 第六章是〈中國症候群〉:許多投資人相信投資報酬會隨著經濟成長。然而,打從1990年代初期中國重新開放以來,儘管偶有泡沫出現,中國股市的報酬一直很糟。中國股市的低報酬主要是北京當局投資密集成長模式導致的結果,這個模式仰賴廉價資金、債務減免與永無止境的資產成長。實際上,許多中國IPO公司都是從大型國有企業分割出來,並以虛假的獲利當作幌子,進一步損害投資人的利益。 第七章是〈深入了解華爾街——投資績效的真相〉:如上所述,馬拉松公司天生就對現代投資銀行家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眼裡只有收費(和獎金)。本書的結尾將描述虛構的投資銀行家、也是投資銀行古里斯賓的負責人史丹利.切恩的古怪行為,藉此諷刺華爾街。如果與實際的銀行家和銀行有任何雷同之處,不論生死,全屬巧合。

內文試閱

▍典型的資本週期 以下是資本週期的運作方式。想像有個小零件製造商,我們稱這家公司叫馬克工業公司(Macro Industries)。公司經營良好,而且經營得非常好,因此報酬超過馬克公司的資金成本。這家公司的執行長威廉.魯伊斯特-哈德(William Blewist-Hard)最近剛登上《財星》雜誌的封面。他擁有的股票選擇權突然變得很有價值,而且他的妻子不再抱怨自己嫁給一個無聊的實業家。負責關注馬克公司股票的九位投資銀行分析師當中,有七位給了買進的評等,有兩位建議持有。這家公司的本益比14倍,比市場平均本益比還低。幾位知名的價值投資人也持有馬克公司的股票。 馬克公司的戰略部門預期產品會有強勁的需求成長,尤其是在零件人均消費量不到先進經濟體十分之一的新興市場。馬克的執行長在與董事討論之後,宣布他的計畫:未來三年要將製造能力提高50%,以滿足不斷成長的需求。投資銀行龍頭古里斯賓(Greed spin)安排在次級市場二次發行股票(secondary share offering),提供資本支出所需的資金。古里斯賓銀行的史丹利.切恩(Stanley Chan)是布魯伊斯特-哈德的好友,是這筆交易的主辦銀行家。這次的擴張受到金融時報Lex專欄的好評,馬克公司的股票因為公布籌資的消息而上漲。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人最近一直在買進這檔股票,他們預期未來盈餘會增加,因而感到很興奮。 五年後,彭博社(Bloomberg)報導說,馬克工業公司的執行長對於公司戰略與一群行動派的股東長期,有不同的看法,導致執行長辭職。由避險基金美好投資公司(Fantastic Investment)為首的行動派股東,想要馬克公司收掉表現不佳的業務。馬克公司的獲利暴跌,股價在過去一年下跌46%。分析師表示,馬克公司的問題源自過度擴張,尤其是在北卡羅萊納州杜倫市(Durham)耗資25億美元的新廠延遲完工,並超出預算。零件市場因為供給過剩,目前處於低迷狀態。馬克公司的長期競爭對手近年來也增加產能,而一些低成本的新製造商也進入這個產業,包括動態零件公司(Dynamic Widget),不過去年這家公司IPO後的股價表現一直讓人失望。 零件市場最近正受到新興市場景氣放緩的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零件消費國,過去十年來大幅擴增國內的零件生產,而且最近變成淨出口國。報導指出,馬克公司正考慮與最大的競爭對手合併,雖然馬克的股價低於帳面價值,但分析師表示,公司近期在市場上的能見度很低。不過還是有三家券商追蹤馬克公司,其中兩家券商建議賣出,一家則建議持有。 這個虛構的零件製造商呈現的業績起伏,描述一個典型的資本週期。當前的高獲利能力,往往會使經理人過度自信,這些經理人會把有利的產業環境和自己的技能混為一談,而媒體會助長這個錯誤,因為媒體一直在尋找企業界的英雄和惡棍。投資人和經理人都熱中在預測需求,這樣的預測範圍很大,而且很容易出現系統性偏誤。在景氣好的時候,對需求的預測往往過於樂觀,而在景氣不好的時候,則會過於悲觀。 高獲利能力會使產業的資本紀律鬆弛。當報酬率很高的時候,公司會傾向增加資本支出。競爭對手可能會跟進,或許他們一樣自大,又或者他們只是不想失去市場份額。此外,執行長的薪資通常會與公司盈餘或市值掛鉤,因此會讓經理人有動機去增加公司的資產。當一家公司大張旗鼓的宣布要大幅增加產能時,公司的股價往往會上漲。成長型投資人喜歡成長!動能投資人喜歡動能! 投資銀行家讓資本週期順利運作,有助於在繁榮時期提高產能,在蕭條時期整頓產業。銀行裡的分析師最喜歡研究快速成長的吸睛產業(周轉率愈高,佣金愈多)。企業會藉由二次發行和IPO來募集資金,為資本支出提供資金,而銀行家則藉此賺取服務費。負責併購的銀行家與股票分析師都對企業的長期表現不感興趣。由於投資銀行家抱持的動機偏向短期收益(獎金),因此他們看待的時間框架不可避免會很短視。這不只有動機的問題,分析師和投資人都習慣將目前的趨勢外推到未來,在一個週期性的世界,他們的思考是線性的。 總體經濟的例子也顯示,資本支出增加的效果遞延,以及對供給產生的影響,都是資本週期的特徵。而投資和新產量間的時間落差,意味著供給的變化起伏不定(也就是說,供給曲線並不像經濟學教科書描述那樣是平滑的),而且很容易出現過度調整。實際上,經濟學家早已意識到,供給改變和生產之間的遞延關係會造成市場的不穩定。(這被稱為「蛛網效應」〔cobweb effect〕) 隨著產能過剩變得很明顯,而且過去的需求預測顯示過於樂觀,資本週期開始往下走。隨著獲利的崩跌,管理團隊出現改變,資本支出被削減,產業也開始整合。投資的減少和產業供給的緊縮,創造出可以讓獲利恢復的條件。對了解資本週期的投資人來說,當一支股票被打壓的時候,可能就是這支股票變得有趣的時刻。然而,券商分析師和很多短線操作的投資人通常無法看出週期的轉變,而是著迷於短期的不確定性。 ▍廣為人知的資本週期 前面描述的資本週期看起來似乎相當簡單和牽強。但是卻出乎意料的普遍。有些產業,像是半導體和航空業,特別容易出現劇烈變化的資本週期,導致產能過剩頻繁出現,而且投資報酬普遍讓人失望。近年來,我們在其他許多產業也看到這種繁榮到蕭條的過程。馬拉松公司之前出版的《資本帳戶》就描述,伴隨1990年代後期媒體和電信產業泡沫而來的,是錯誤的需求預測與過多的投資。 在科技熱潮時期,許多電信公司錯誤的假設網路流量每100天會增加一倍,這個預測被用來證明世界通訊(World Com)、環球電訊(Global Crossing)與許多早已被人遺忘的「非傳統電信業者」(alternative carriers,當時它們被稱為小型電信業者)等企業的巨額資本支出是合理的。泡沫破滅後,資本的錯置顯露無遺,之後幾年,電信網絡受到大量產能過剩的困擾(這被稱為「暗光纖」〔dark fiber〕,因為網絡中許多高價鋪設的光纖依然沒有啟用)。 網路泡沫破滅之後,很多產業出現各自的資本週期。全球航運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2001至2007年間,因為中國在全球貿易的比重快速增加,推升航運的需求,「巴拿馬型」船舶每日的運費上漲十倍。造船業的新訂單與每日即期運費密切相關。供給無法立即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事:交付新船訂單至少要花三年的時間。然而,在2004年至2009年間,全球乾貨船隊的載重量從7500萬噸翻倍到1.5億噸。這種新供給的影響,加上全球經濟的放緩,導致巴拿馬型船舶每日運費下降90%,讓前面十年的獲利全部吐回。如果投資人在2007年夏天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買進航運股票,會損失三分之二的資金。丹麥快桅集團(Maersk Group)等全球船運公司的股價下跌的幅度也差不多。在景氣繁榮時期訂購的新船,在景氣低迷後很長一段時間仍繼續交船。在寫作的當下,航運業仍受到低產能利用率與低運費的困擾。 2002年後房價的上漲,促使美國住房產業出現另一個資本週期。到了2006年美國房市泡沫到達頂峰的時候,新屋庫存過多,大約是每年新家庭需求量的五倍。西班牙和愛爾蘭的房地產上漲更是明顯,最後,超額的房屋庫存數量,相當於繁榮時期前平均年供給量約十五倍。在這個過程中,大家總是以樂觀的人口預測作為房市繁榮的依據。以西班牙的例子來說,情況顯示,導致房地產榮景的主要原因是近期的移民。在泡沫破滅、而且西班牙經濟進入蕭條之後,數十萬名外國人離開這個國家。 幾位以忽視資本週期動態知名的「價值型」投資人,受到突如其來的房市泡沫衝擊。2006年美國房價達到最高峰的前幾年,房屋建築商和他們的資產快速成長。在泡沫破滅之後,這些資產被註銷。因此,在建築熱潮即將結束時,用帳面價值的價格(接近歷史低點)買進美國房屋建築公司股票的投資人,最後損失慘重。從資本週期的角度來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國和澳洲經歷類似的房價「泡沫」,但是嚴格的建築法規阻礙供給做出反應。這在很大程度上使英國和澳洲的房地產市場在金融危機後得以快速復甦。 ▍擺脫半導體週期 利基市場裡的半導體企業已經逃脫產業資本週期的蹂躪過去三十年間,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半導體產業的業績有著持久而顯著的成長,生產力與整體經濟都因此大大受惠。但很不幸,投資人的表現並沒有很好。費城半導體指數(Philadelphia Semiconductor Index)1994 年成立以來的表現落後那斯達克指數大約200 個百分點,呈現出的波動性也更大。 表現不佳的理由不是什麼祕密。在科技界,沒有哪個產業比半導體產業更容易出現週期性的繁榮與蕭條。景氣好時,價格會上漲,公司會增加產能,新進廠商紛紛出現,整體而言分布在亞洲的不同地區(1970年代的日本、1990 年代的韓國、1990 年代中期的台灣,還有近期的中國)。在週期性的高峰時期投資的過剩資金,將導致產業的整體報酬相對較差。 雖然半導體產業的歷史提供資本週期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但有些公司經營利基市場,為股東帶來很優異的長期報酬。其中兩家公司是近期在我們美國投資組合加碼的公司:總部位於麻州諾伍德(Norwood)的亞德諾半導體(Analog Devices),以及總部位於加州米爾皮塔斯(Milpitas)的凌力爾特(Linear Technology)。 半導體是電子系統和電子設備不可或缺的電子標準構件。在整個半導體市場,類比半導體約占15%,其餘則是數位半導體。類比半導體的功能,在於彌補現實世界和電子世界的差距,像是對溫度、聲音和壓力等等的現象進行監測、放大和轉換。終端市場包括手機(例如聲音的數位化)、汽車(例如安全氣囊的碰撞感測器)與工業經濟(例如生產過程自動化設備的溫度感測器)。這與主要在二元碼(binary code)的純數位世界中運作的數位半導體形成對比。 在高波動、低投資報酬率的半導體產業中,類比子產業是個很明顯的例外。舉例來說,亞德諾半導體多年來一直有高毛利,即使是在高壓的環境下,獲利也相當穩健。平均來說,在2000 至2012 年間,這家公司的毛利率為60%,而且營業利益率為25%。要達成這種可觀的報酬,所需的資本密集度相對較低。2000 年以來,亞德諾半導體的資本支出占營收比平均為6%,而最近五年已經降至4%。這種低水準的資本密集度,使得自由現金流量轉換率始終處於高水準,平均超過淨利的100%。 凌力爾特展現出更強大的經濟效益。二十世紀之交以來,這家公司的平均毛利率為76%,平均營業利益率大約50%。資本支出占營收比徘徊在大約5%左右,自由現金流量轉換率再次超過100%。這兩家公司除了有穩健的毛利,隨著技術日益滲透到日常生活,它們過往的營收都有強勁的成長。1990 年以來,亞德諾半導體的營收以每年8%的速度複合成長,而凌力爾特的營收則以每年14%的速度成長。 這些公司怎麼產生這麼高的報酬?這些報酬可以持續多久?答案在於了解這個產業的供給面:生產過程、市場結構、競爭動態和訂價能力的細節,這些要素結合起來,便構成資本週期分析的本質。首先要考慮的是類比半導體事業的機制;由於現實世界遠比數位世界更為複雜、也更多樣,因此描繪現實世界所需的產品設計,必須更加複雜與多樣化。換句話說,類比半導體的產品差異化要更高,公司擁有的特定智慧財產權也更為重要,不論是實體資本還是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要素特別難複製,因為工程師的能力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增加。與其他技術性學科相比,設計過程需要更多反覆的試驗,對電腦模型的建構與模擬的仰賴也更少。要成為類比半導體設計的專家得花上很多年的時間:亞德諾半導體的工程師平均在職時間為二十年,形成一個重要的進入障礙。此外,每個類比半導體公司的生產流程技術都截然不同,相較之下,數位半導體使用的生產流程更為通用。 因此,如果自家工程師被另一家類比半導體公司挖走,生產力勢必會有所損害。新工程師的供給受到類比產業的限制:剛畢業的理科新鮮人更有可能進入數位半導體產業;主因在於,數位半導體的學習曲線沒有那麼陡峭,工作經驗也沒那麼有價值。因此,類比半導體領域的研究能力一直受到限制,而且還會繼續受限下去。 差異化的產品和公司「僵固」的特定智慧資本等要素會減少市場的競爭。類比半導體的終端市場比數位半導體的終端市場更為多樣,產品的範圍更廣,數量高達數千種,而且平均體積更小,這些戰略優勢因此更為放大。這種市場特性使得新進廠商很難有效競爭,因此訂價能力往往很穩健,市場地位長期以來相對穩定。雖然整個市場相對分散,五家公司的市場集中度大約為50%,但它們在各個細分的市場整合性更高。舉例來說,亞德諾半導體在類比轉數位轉換器(data converters)有超過40%的市場份額。 類比半導體晶片通常會在產品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安全氣囊的碰撞感測器),但只占原物料成本非常少的一部分,這點進一步讓公司更有訂價能力。凌力爾特的產品平均售價不到2 美元,因此競爭往往不在價格,更常是在產品的品質上。此外,一旦晶片被設計成應用程式(這是原始設備製造商和類比公司經常合作的一個流程),製造商更換它的成本就會很高,因為整個生產流程都必須修改,轉換成本也因此很高,這既改善了產品生命週期的訂價能力(產品的生命週期常常有十年以上),也提高了經常性營收的比重。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類比半導體生產流程的標準化程度比大多數科技零組件還低,更不容易因為摩爾定律無止境地推進而過時,因此能顯著減少資本密集度。亞德諾半導體公司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銷售來自十年以上的產品。這項特性使得產業免受資本週期的破壞性影響,而資本週期對數位半導體產業造成的破壞很大。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些公司過去取得的高報酬可以持續到未來。 我們也相信,管理階層會根據股東的利益分配未來的剩餘現金流量。從歷史上來看,這些企業大多數的成長都是自然成長,多餘的現金會還給股東。這對科技產業裡的公司來說是很大的成就,畢竟在科技產業領域,進行戰略交易的誘惑很強烈,往往會損害股東利益。我們預期,在這兩家公司長期服務的管理團隊,會繼續審慎分配資本,亞德諾半導體和凌力爾特目前提供的自由現金流量收益率都有5%。由於自由現金流量的長期成長可能跟歷史水準相似,我們的年度總報酬率預期將在10%至15%之間。

作者資料

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

畢業於劍橋三一學院,獲得現代史一等榮譽,後來又取得牛津聖安東尼學院現代史哲學碩士學位,是一位金融歷史學家和作家,以其深刻的市場洞察力和歷史分析著稱。《財星》雜誌曾稱錢思樂為當代最偉大的金融史學家之一。 錢思樂擔任過投資銀行家和避險基金策略師,擁有豐富的金融資歷,他對資本週期的見解橫跨多個產業,從啤酒製造到半導體,其分析涵蓋全球範圍內不同市場情況。《金融分析師雜誌》也稱讚他為「當代最偉大的金融作家之一」,尤其讚譽他對三大經濟泡沫的預警分析。 他的著作備受各界肯定,錢思樂的作品《金融投機史》被譽為金融狂熱的引人入勝描述,展現了對金融市場的深刻理解,該書入圍《紐約時報》年度選書;他另一本重要著作《信用危機時刻?》對美國和英國信貸繁榮的分析,並對信貸泡沫提出警告;而他在2022年出版的《時間的價格:利息的真實故事》,批評中央銀行不斷降低利率和祭出量化寬鬆政策,透過資產價格通膨來促進經濟成長。因為早期的兩本書預警網路泡沫和信貸泡沫終將破裂,金融作家菲利克斯・馬丁稱這本書將會是對央行愚蠢行為的「及時警告」,該書入選《金融時報》2022年度商業圖書獎名單。 本書中作者分析的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Marathon Asset Management),成立於1998年,專注於全球信貸市場和房地產相關市場。馬拉松公司的核心決策者僅十數人,卻能管理超過200億美元的資產規模。2009年,他們被美國財政部選為九家管理公私合投計劃(PPIP)資產的管理者之一。他們的投資組合包括對甲骨文公司(Oracle)、嬌生集團(J&J)、美國建築3D設計主要軟體商(Autodesk)、全球最大藥廠之一默克藥廠(Merck&Co)等公司的重大投資。這些投資展示了馬拉松的對複雜總體市場的掌握能力與遠見。

基本資料

作者: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 譯者:徐文傑 出版社:感電 出版日期:2024-01-31 ISBN:9786269771240 城邦書號:A5970012 規格:平裝 / 單色 / 36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