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放入購物車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中道:未來的靈性道路
-
我是對的!為什麼我不快樂?:終結煩煩惱惱的幸福密碼
-
如果明天是生命的最後一天:人生不用完美,只求不留遺憾!打造富足心靈的36堂課,找到獨一無二的幸福
-
預見未來自我:用未來自我學會活在當下、校準生活,每天創造屬於你的成功版本
-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哈佛名醫教你如何看人、怎麼自保!
-
我扛得起水泥,扛得住人生:泥作阿鴻,工地裡的水泥哲學家
-
那個年代,這些惦記(暢銷新版):我和他們的相遇與交會,還有留下的故事
-
放下一點點也可以,不執著的活法:你放下的,終將以更好的樣子回到你身邊
-
從低谷突破:40年精神科權威史塔茲的療癒之道
-
正向人脈提升守則:內向i人或外向e人都能提升好感度的13個社交科學
內容簡介
「你愛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讓幸福更靠近的力量!」
10年資深經歷的百萬人氣心理諮詢師,繼《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之後,陪你撫平關係傷痕的療癒之作。
獻給總是在關係中看見痛苦的你──
真正的愛不是索取,而是被看見、被尊重、被接納、被理解;被理解的愛是良好關係的起點,讓我們能成為更自在的自己!
「每天都在加班,工作真的比我還重要嗎?」
「爸媽也是為你好,你忍一下不行嗎?」
「才說兩句你就生氣,怎麼這麼玻璃心?」
在關係裡,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委屈、孤單、沮喪甚至憤怒,往往是因為內心的需求沒有被重視的人所理解,於是我們會開始動搖──這段關係是否值得自己去愛?
其實,問題不在於是否值得去愛,而是我們在愛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被愛」的能力。
▍愛是一種能力,被愛更是一種能力。
▍我們總是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愛,卻忽略了愛其實一直在自己心裡。
▍當我們試著小小改變愛的表達方式,就能讓關係有了全新的可能。
擁有十年豐富諮詢經驗的資深心理師叢非從,在本書中藉由生活裡最遇見的相處難題,引領我們透過理解他人、轉化自己的練習,化解人際、家庭、親密關係中的誤解與傷害,重新建立親密與和諧的互動模式,讓彼此都能自在地愛與被愛。
當我們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便能在關係中找到自我療癒的力量,看見更值得珍惜的自己,開啟更快樂、更豐盛的幸福人生。
【讀者暖心推薦】
有些傷痕,是我們長大後才發現的;有些問題,只有學會愛與被愛才能解開。
這本書用溫柔、淺白的文字,透過貼近生活的案例,引導我們看見潛藏在關係裡的矛盾與創傷。當我讀到作者分享指責、講道理、討好、迴避等情境時,彷彿看見曾經因為不理解家人而反抗,卻又受傷的自己。但幸好,這本書不只讓我看見傷口,還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我找到關係裡被忽略的問題,也讓我擁有更多勇氣與力量,學會如何溫暖地愛人、溫柔地愛自己。
目錄
前 言 什麼是被愛?
Lesson1 改變他人無效和有效的方式
01指責:威脅與懲罰
02講道理:教育和建議
03討好:妥協與忍讓
04回避:逃避與放棄
05改變他人的小技巧
Lesson2 從三個方面經營好關係
01思考關係,而非思考問題
02提升自己的魅力
03製造親密感
04有效使用承諾
Lesson3 在關係中,如何獲得更多的愛
01如何被重視
02如何被尊重
03如何被理解
04如何被認可
Lesson4 為何不被愛會這麼難受
01被愛的功能
02被愛可以解決苦、累、難
03被愛可以解決孤單
04被愛讓人有價值感
05被愛讓人敢做自己
Lesson5 停止證明自己不被愛
01選擇性注意:發現愛,而非發現不愛
02解讀:不被愛,是一種被害妄想
03泛化:否定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04翻舊帳:尋找不被愛的證據
05勾引:別人怎麼對你,50%是你促成的
06不被愛的好處:熟悉比幸福更重要
07移情:尋找強迫性重複的原因
08療癒:好的婚姻治癒童年,壞的婚姻重演童年
Lesson6 被愛,並不是非他不可
01怎麼才算對的人
02把錯的人變成對的人
03學會對人滿意的能力
04親密關係的四個危險性
05愛的30%來自社會支持系統
06愛的40%來自自我支持系統
07更深的愛自己
序跋
前言 什麼是被愛?
◎愛的標準
愛有兩個標準:利他動機,以及帶來好的感受。
你愛一個人,就會希望他更好,於是你為他做了一些事、說了一些話,他體驗到了開心、感動、安心、輕鬆、愉悅、幸福、寧靜、平靜等正向感受,他便體驗到被你愛著。這兩個標準很重要。因為一些「非愛行為」被強行打上名為「愛」的標籤,反而會帶 來痛苦和矛盾。
愛從來不以行為作為判斷,比如說好聽的話、送他禮物、陪他逛街等等,這些是愛嗎?一個男人喜歡一個女人,就天天送花到人家辦公室,但這位女人可能會感到被騷擾而不是感動──顯然這不是愛。有些人送禮物時,讓你感覺他對你有所企圖所以才這麼殷勤,這時候你的感覺並不會因此變好,那這也不是愛。
有人對你說好聽的話,你體驗到的可能是對方的油膩。一些誇獎的話在別人看來可能 是挑逗,在另外一些人看來則可能是罵人。那麼,這時候好聽的話就是一種傷害。
有很多媽媽會自責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下班後也不去社交、不去充電,趕緊跑回 家陪孩子一起寫作業。這是愛嗎?這種陪伴如果不能給孩子帶來正向感受,那就是傷害。
一個看起來是在表達愛的行為,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正向感受,這個行為就不能稱之為愛。這些帶來負面感受的行為一旦被付出者識別為愛,他就會覺得委屈:「我為你好,你為何不接受」;一旦被接受者識別為愛,則會覺得內疚:「他也是為了我好,我怎麼可 以排斥他呢?」
這種愛,算是愛嗎?
那指責、控制、批評、威脅、講道理等行為,表面上是在否定一個人,那麼這就是不 愛了嗎?有很多指責被視為愛,比如家長和老師們的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當頭一棒並不一定會讓人感受變差,實際上當對方識別到你的呵斥是在為他好的時候,他的感受是幸 福的。
疫情期間,很多天使在工作崗位上堅持。如果愛他,上司會強制他休息,這時候便形成了控制。天使們有時無奈接受了這種控制,但上司的體驗到的感受是「我在保護你」。此刻,控制對他們來說就是愛。
伴侶之間有很多責怪,對方可能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心疼,從而有滿足感。有很多人找 對象就是想找個能管自己的人,能給自己很多道理上指點的人。當伴侶的控制和道理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在乎的時候,他們就體驗到被愛了。
也許你會覺得,從這兩個角度來定義,愛的標準很高,其實愛經常發生在你的身邊。比如,你上樓梯的時候拿不動行李,陌生人幫助你,你感受到了溫暖,那你就體驗到了被 愛。你回家的時候對著做好飯的伴侶說一句「你辛苦了」表達感謝,對方聽了也真的感覺 到開心,那他就是被你愛了。
有時候你會覺得委屈又無奈,自己在努力做付出、利他的事情卻沒有被對方領情,這可能是因為你的付出裡夾雜了很多利己的動機,這些動機比你的利他意圖更濃烈,以至於完全掩蓋了你利他的動機。
比如說,你發脾氣可能是為對方著急,很想關心對方,或是你看著對方笨笨的樣子很替他擔心。如果是純善意的著急,對方會感知到,能給你正回饋;如果你的脾氣裡夾雜了「你要認同我、尊重我、順從我,不然我很生氣」的情緒,對方會感受到自己被索取,就想抗拒你。
有的父母、長輩會給孩子零用錢,他們在給錢的時候,又同時教育對方,告訴對方賺錢不容易、應該省著花。這些大道理其實是在表達「我能給你錢,你看我多麼重要、多麼有價值」。
如果你的付出摻雜的利己動機過多,對方的體驗就會變差,這就不是愛了。我並不是說,你在關係中有利己的動機不好。關係中的利他和利己其實同時存在,從來沒有人能一直無私到在關係裡只利他不利己,這不符合能量守恆定律,牛頓也不同意。
問題是,你在做利己的事,但你沒有覺知,你偉大地覺得自己在純利他。這時候,你們對彼此的認知就會有差異而產生矛盾:很多付出者傾向於意識到自己的利他而委屈,而接受者更多感知到的是付出者的利己而憤怒。
愛的反面是被愛。在關係中,你也渴望被愛,所以你處理關係時,會有大量的利己動機。利己很正常,只是你要知道:除了在付出愛,你更「渴望被愛」。
◎索取愛的方式
更多時候,你會做很多令人抓狂的事,無非是想索取愛。
當你建立某個關係,覺得對方應該給你愛,可是他沒有給你足夠的愛時,你會指責、講道理,你會買禮物、說好聽的話,你跪下來求他、你搧自己耳光,你會嘗試做很多很多事,企圖強迫對方給你一點愛。
在平時,你可能會努力變優秀,以得到一些人的愛。或者是你會渴望有更多的社交,渴望加入某個圈子,害怕被排擠,以得到更多人的喜歡。
渴望被愛的感覺,有時候像對毒品的渴望一樣,會讓你迷失自我。你嘗試了很多方式吸引和改變他人,但又屢屢受挫,然後更沮喪,接著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被愛這件事,有時候是種運氣,愛會突然降臨在你身邊。比如下雨了,你沒有傘,你不知道該不該衝出去,突然有把傘遮在了你的頭頂上,你體驗到了感動,那你就是幸運的──你突然被愛了。
更多時候,不被愛則是常態。即使你結婚了,即使你有穩定的關係,但是當你需要被愛的時候,那一刻你回望四周,還是只有你一個人在面對痛苦。
我的看法是,你並不是不被愛,也不是沒人愛你,也許你對愛的認識和方法出了一點問題,你可能喪失了一種名為「被愛」的能力。
◎被愛的能力
愛是一種能力,被愛更是一種能力。
被愛從來都不單純是運氣,你並不是只能坐在那裡等著命運之神安排有人來愛你,你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去創造被愛的機會。我想透過這本書,在以下幾個方面跟你分享被愛這種能力:
第一課,改變他人。我會跟你分享,為什麼有些人會透過一些無效的方式來改變他人索取愛的方式,他們可能是在指責、講道理、討好、逃避,這樣的方式為什麼無效,以及相對有效的方式是什麼。
第二課,關係層面。你在關係中遇到的矛盾不僅是那件事的問題,而是你們的關係已經出問題了。我會邀請你從關係層面思考問題,並從魅力、親密、承諾三個方面提升關係品質。
第三課,如何被愛。被愛沒有明確的行為或標準,具體來說分四個方面:被重視、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可。我會跟你分享如何得到以及如何給予他人這四種愛,讓你們都能更直接地被愛。
第四課,理解被愛。我教的方法也不一定能讓你修復關係,關係是被愛的管道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比起是否被他人愛來說,理解自己為什麼如此渴望被愛也很重要,這意味著你可以有新的方法讓自己被「自己」愛。
第五課,發現愛、創造愛。你以為不被愛是被動的,其實是你無意識做了很多事導致了你不被愛。你可以停下來,發現你是如何創造不被愛的體驗的,並讓被愛進入正循環,創造愛。
第六課,愛自己。愛自己有很多管道,我們嘗試從不同角度來愛自己。你要記得一句關於愛自己的核心:「讓自己舒服」是愛自己的終極答案,也是解決一切矛盾的終極答案。
◎愛與被愛的關係
被愛很重要,這值得學習。
沒有人可以完全照顧好自己,所以人人都需要被愛。
被愛可以讓一個人飽滿自我。在這種狀態下,你會更喜歡自己,會積極生活,積極做事,更熱愛這個世界,會感受到幸福。
如果你覺得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人生沒有意義,或你覺得生活有些糟糕,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做不好,其實你可能只是缺愛。當你感覺到自己狀態不好時,你一定要知道:此刻,你需要去尋找一些愛來滋養自己,而不是坐在原地強迫自己堅強,也不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自怨自艾。
最後才是愛人。思考自己如何被愛也會幫助你學習如何愛別人,如何讓別人體驗到被愛,這就是你愛的能力。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被愛,才能學會愛人。很多教人如何去愛的書非常精彩,但很難執行,我認為他們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先讓自己被愛。
「愛」與「被愛」是所有關係中都存在的議題,所以我們這本書的討論適用於你建立起來的所有關係。親密關係是一種特殊的關係,合作性強、接觸密切、刺激強度高,所以我會用相對更多的篇幅去談論親密關係。
為了讓你能夠更好地學習,每一節課後面都有設計練習。你可以學習一個概念後,馬上透過練習去內化它。即使不是每一個練習都能給你深刻的啟發,但當你做完所有練習後,一定會有一些題目能讓你對「被愛」這件事有更深的體悟。如果你還有些困惑,也歡迎你走入我們的課堂,我們可以以一種面對面互動的方式來探討如何讓你被愛。
◎關於思考與練習
當你在關係裡遇到不開心的時候,就可以使用每節課後面的練習。它可以幫你從二十七個角度仔細咀嚼你在關係裡的模式,思考你在關係裡遇到的隱藏問題。以下是關於練習題的八個解釋和建議,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運用它們:
1.認真:每節課的題目都是精心設計,對於每一節,一目掃過只需要一秒鐘,閱讀完畢需要二十秒,粗略回答需要五分鐘,認真回答則需要二十分鐘以上。因此,二十七個關卡認真完成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之久。你不必一次做完,做精比做多更有意義。你可以根據感覺,隨便翻到哪一頁,然後做這一節背後對應的題目。你也可以根據你的感覺找到相對最符合的章節,做相關的題目。
2.雙向:大部分關卡分為兩部分──轉化自己和理解他人,轉化自己是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自己,以知道如何處理關係,或者如何放下傷痛。理解他人要更難一點,這意味著要換位思考,找到合適的相處之道。如有困難,你可以只做轉化自己的部分。
3.靜心:做一次心理諮詢需要幾百甚至幾千元,我設計了這些題目,相當於自助心理諮詢。免費的好處是省錢,壞處是耗費腦力。你需要靜下來和自己認真對話,才會有很大的收穫。相信我,這一切都值得。
4.跳過:當然,你會有一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不明白或是不符合。沒關係,不必勉強,跳過這一題或者跳過這一關就可,可以去翻到任何一頁去做其他題目。只要有幾個核心問題命中你的心門,就可以帶來你人生的改變,那就是值得的。
5.他人:如果可能,建議你邀請另一個人把這些題目念給你聽,然後你來作答,在一來一回中有了互動,你的思考會更加積極和開放。同樣,這些問題你也可以拿來幫助別人。還是有不懂的地方,你也可以來問我,雖然我不一定回答。
6.理論:當你有不會答是有所反思的部分,建議你回到相應的章節閱讀內容。在理論裡有解釋和案例,可以啟發你的思考,並鞏固對概念的理解。
7.目的:修復關係並不是目的,只是途徑,真正的目的是幸福──被愛讓你幸福。有的題目做完會讓你有更深的悲傷和無奈感,感覺無法修復或不想修復,那恭喜你距離認真相更近了一步。放棄幻想、接納現實,才是更快找到被愛方式的路。
8.決定:根據你的本能反應對關係做出應對,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完成。停下來思考關係和你自己,則需要克服很多阻力才能推進一點點。和水一樣,傾瀉而下只需要幾秒鐘,逆流而上則需要很大力氣。本能反應的傾瀉只會讓你一直重複,復盤思考則可以讓你的人生逆流而上。
當你在關係中感到痛苦,只需要一個動作就可以應對:停下自動反應,做練習題。
那停不下來怎麼辦?等停下來的時候再來做,不是非要在情緒最激動的時候勉強自己思考。任何時候都不晚,因為對下次你掉進類似的情境裡來說,這次就是提前準備。不同關卡之間有些重複的題目,目的是當你只做某個關卡的時候不至於遺漏重要資訊。每關最後有一個總結問題,你可以自己做個總結,包括這個過程帶給你的感覺、你怎麼看待這樣的自己、你所產生的領悟或想法、你做出的決定,都可以。
內文試閱
01指責:威脅與懲罰
◎指責常見的方式
第一種常見索取愛的方式是「指責」。這是一種以暴力方式迫使對方改變,從而滿足自己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核心邏輯就是:「你讓我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因此指責也叫威脅和懲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指責者通常有三種常見的方式:
1.熱暴力
熱暴力包括否定、打擊、挑剔、抱怨、批評、嘲笑、嫌棄、罵人、說狠話、發脾氣、動手打人等。這是一種透過語言和肢體暴力的方式直接懲罰,企圖強行扭轉對方的行為。
熱暴力者喜歡人身攻擊,怎麼讓對方難堪怎麼說。有的人受不了伴侶太晚回家,就會開罵:「你不肯整天待在家,不如死在外面算了!」有的父母會用最難聽的話來形容自己的孩子「養頭豬養肥了還能賣肉吃,養你這麼大有什麼用!」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但指責者才不管這些,指責者熱愛的是:哪裡疼我就戳你哪裡。
熱暴力者還喜歡用語言威脅對方,最常用的威脅手段就是放棄關係,一有不滿就說分手、離婚、沒辦法在一起了、封鎖吧、刪除。你也不是真的想要離婚,你只是想威脅他去做事情。還有人喜歡拿放棄事情來威脅,比如說兩個人約好了一起出門旅遊,其中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就會說「我不去了,你自己去吧」,然後對方怕耽誤而不得不妥協。
更直接的威脅是恐嚇。有的父母喜歡用威脅的方式改變孩子,他們常說:「我數到三,如果你不……,我就……」。有的女孩跟男孩約好了九點在咖啡廳見面後會說:「如果你提早到了,就等我吧。如果是我提早到了,那你就等著看吧!」
2.冷暴力
包括賭氣、生悶氣、摔東西、找碴、指桑罵槐等,就是我不明著對你發脾氣,但我讓你知道我生氣了。
我生氣了,於是我開始用力摺衣服、用力拖地、用力關門,我製造出很大的聲音讓你知道我生氣了。我對著家裡的寵物發脾氣,我對著無關的第三者發脾氣,我沒有直接罵你,但我讓你知道是你惹我了。我不想說難聽的話也不想咽下委屈,我就不說話,我就看著你,我轉頭就走,我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我不讓你碰我,我就是要讓你知道我生氣了。
冷暴力者有時候是在忍。出於某些原因的克制,他無法把脾氣直接發出來,但他又無法忍到心平氣和像個沒事的人一樣,所以他就透過曲折的方式引起關注,不斷暗示對方:「我、生、氣、了!」
還有一種很慘的生悶氣就是你滿肚子氣,又是大聲嘆氣又是找事情引起注意,但對方 完全不知道你生氣。
3.慘暴力
包括哭泣、賣慘、道德綁架、強調可憐、誇大受傷等,這是一種透過「你讓我很慘」來綁架對方的暴力行為。彷彿對方不趕緊來滿足你,他就是個壞人了。
哭泣有時候是一種指責。有一種哭聲會向對方傳遞「你把我惹哭了,你傷得我很慘」的信號。賣慘是一種指責,有的父母會跟孩子說,因為你不聽話,我心臟病要發作了;因為你不回家過年,我哭了三天了。
強調自己弱是一種指責,我告訴你我有多不容易、告訴你傷得我多嚴重,所以你得為我負責。因為他還是個孩子、他不懂事,所以你應該原諒他。因為他是弟弟還小、因為父母老了,所以你得遷就他們。
如果你覺得我不夠慘,我直接慘給你看。因為你不滿足我,我就拿頭撞牆,拿冷水澆自己,甚至我拿刀片割自己,我就想讓你知道因為你的傷害,讓我有多難受、多抓狂。
◎指責背後的含意
指責的核心語言是「你應該照顧我」。
當你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你就開始指責了。一個行為裡,可能不僅有指責,但判斷是否包含指責的方式就是你內心是否有這句話。指責者覺得:我不舒服,你就應該照顧我;我想要,你就要滿足我;你跟我想的不一樣,你就要遷就我。我不去想你的感受是什麼、願不願意、喜不喜歡、有沒有能力,這些不重要,此刻你在我眼裡只是一個工具。如果你不順從我,我就用各種方式折磨你。
指責的核心感受是「憤怒」。你試著觀察你憤怒的那些時刻,就會發現裡面就有很多的理所當然感,好像對方就是應該照顧你一樣。指責者的第二層感受是「委屈」,指責者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而且不應該被傷害,從而覺得很委屈。
聽起來有些自戀、霸道、理所當然甚至有些可笑,讓人忍不住想反駁「你以為你是誰啊,憑什麼啊」,但指責者在情緒裡的時候,對這些想法深以為然,並不會去思考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對指責者來說,要停下指責,就是去思考背後這種理所當然的資格感是哪來的。
指責者資格感的第一個來源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是合理的,你是不合理的」。指責者會覺得禍是你闖的,所以是你的錯;我沒有做錯,我卻被傷害了;你傷害了我,就是你的錯。
指責者有很多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有理的,能證明對方就是應該滿足我。比如說,「人不應該小題大做」,「人應該認真完成分內工作」;「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你是孩子,你就應該孝順父母」之類的,但這些道理本質上都指向一個點— 此刻我很 受傷,所以你應該滿足我。
這並不是說指責者就一定是對的,而是指責者永遠能創造出理由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被指責者大機率是不會認同這些理由的,這時候指責者就會陷入指責失敗的狀態,變得更加抓狂、憤怒和委屈。因此,指責失敗的時候,你就要思考:你所創造那「我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的理由是什麼。
在衝突中,兩個人都會感到委屈,因為你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自己是合理的而對方是過分的。你們都在自己偏執的視角裡,看不到更多可能性。
那麼誰對呢?都對。
兩個人的關係本來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只要有人想證明自己的委屈是合理的,他總能找到很多個視角和證據來支持自己。因此指責者要意識到,對方的視角也對,你們兩個沒有誰更高級,而且重點不是誰對誰錯了,理由只是個掩飾,你的本質只是 想讓對方妥協來滿足你。
你所謂的「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只是在鞏固你的委屈罷了。
◎讓指責有效的關鍵要素
僅僅沉浸在「我有道理,所以不應該被這樣對待」的想法裡,並不能完全構成指責的底氣。既然要讓對方知道「後果很嚴重」,完成指責還需要配合另外一個因素:權力。
指責者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對對方擁有某種權力。他們覺得:我比你高級,我有能力傷害你,我有你需要的資源你離不開我,所以你必須要配合我。他們是堅定的復仇者:你竟然敢傷害我,也不看看你惹的是誰。既然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好過。
指責者不需要真的有權力,他只需要認為自己有權力,他就可以理直氣壯的來指責了。比如說,有男人覺得因為你是女人,家務就應該你做,飯就應該你做,孩子就應該你帶。他們高姿態的樣子,好像活在封建社會一樣。他們覺得,結了婚的女人既不會離婚也離不開男人,而有的女人則覺得,你是男的就應該讓著女的,就不應該跟女的計較,就應該主動,就應該多付出。他們覺得,男的都想撩女的,所以自己有性別優勢。
在家庭中,有的人會因為經濟收入劃分權力等級,覺得自己收入比對方高或家庭背景好,就覺得自己高級,從而享有了一種指揮對方的權力。有的父母喜歡指責孩子,則是他們認為自己對孩子擁有了某種權力,他們覺得你吃我的、喝我的,你不聽我的就沒得吃。
有的權力來自於弱小,例如說因為我生病了,所以你應該照顧我;因為我比你窮,所以你應該給我錢花;因為我很可憐、很慘,所以你應該照顧我。他們的弱小被自己賦予了評判權,他們有資格指責對方不付出、不照顧弱小,就是一個壞人。他們覺得對方是在意自己形象的,所以能威脅到他們。
有的權力來自於付出,好像貢獻大的人就比較高級,他們覺得「我就是這麼對你的,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對我」。那些特別愛付出的人也變成了愛指責的人,他們覺得:你還想不想要我的付出了?你再不這麼對我,以後我也不會再對你好!
有的同學需要爸爸的照顧,他會覺得「你是我爸啊,你不照顧我不符合家庭倫理啊。」「你是我妹妹,你有時間不應該看看姐姐我嗎?」這是他的道理,但他背後的底氣則來自於:我們是親人啊,你不照顧我,我以後也不會對你付出了!
指責的核心是懲罰,而懲罰的目的是強迫對方承認他錯了,從而讓他改變。
只要一個人自己覺得對方有害怕的東西,他就有了指責的底氣。可是這個東西對方未必認同,所以對方就不會感覺到自己錯了。這時候,指責者懲罰的資本也就失效了。
◎指責的底氣來源
指責者不一定覺得自己在威脅,他可能覺得自己只是在講道理。
其實指責者不一定對,對的人也未必有有底氣指責。有時候,指責者會偽裝一下讓自己看起來是對的,但指責者本質上依賴的是自己的權力。大灰狼要吃小白兔會先說:「小白兔你在下游玩水,把我上游的水弄髒了,所以我要吃了你。」大灰狼看起來是在講理,但本質上是他覺得自己有力量,所以擁有了對弱小者的權力。
父母經常覺得自己在跟孩子講道理,但父母氣急敗壞的樣子,常常是在使用權力懲罰孩子。夫妻之間常常覺得自己在講道理,實際上是在用「你不聽我的我就離開你」,「你不聽我的我就罵死你」等權力在懲罰對方。
如果你覺得自己在講道理,你要觀察一下自己,你內心是否有「他應該滿足我」和「他不改,我就想懲罰他」的想法。一旦有這兩個想法,你就是在指責了。
當權力沒有即刻發揮作用的時候,指責者不會思考自己的權力是否是真的存在,他會以更大的聲音或不斷重複言語來聲明自己的權力。因此,指責者在向對方索取的時候,聲音會變大,情緒會提高,語速會加快。至於吼叫時邏輯清不清晰,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氣勢。所以有時候他們能一句話反復講,罵來罵去還是那幾句,因為他們潛意識比的並不是智慧,而是氣勢。
◎指責真的有用嗎?
那指責有用嗎?有時候是有的。
指責者的潛意識認為,讓一個吝嗇愛的人交出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他害怕,人在害怕的時候就能知道自己錯了。如果對方內在有一個恐懼的小孩,就會被指責者「看起來」是在懲罰的指責嚇到而不得不妥協。同時,指責者也強化了「指責有用」的模式,但顯然這種方式並不是絕對有效。
首先,懲罰不一定讓人害怕。你相信你的那些資源,對方可能根本不在意。他既不怕失去你,也不覺得你能把他怎麼樣。其次,即使他害怕,也不一定覺得自己錯了,他可能會透過反擊或離開你來保護自己,不一定非得要透過順從你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指責有效的時候,也不一定是好事,因為指責是使用製造恐懼來迫使對方改變,恐懼累積久了,人就想放棄關係。所以當你指責成功且被順從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為你被拋棄埋伏筆。很多父母小時候指責孩子,得到大把大把的勝利,孩子長大後一點都不想跟他們有聯繫。
指責是一個人照顧自己的方式,但是傷害了對方。從整體來看,關係是輸的。因此,當你習慣了指責,你就要思考一下這是為什麼,同時思考其他索取愛的方式。
◎思考指責
轉化自己:
1.對方做了什麼讓你不開心的事?
2.你希望他做什麼改變?
3.你的世界裡,你覺得對方錯了的理由是什麼?
4.你猜他是否同意你的理由,為什麼?
5.當他不順從你,你內心想怎麼懲罰他?
6.在你的想像裡,你擁有什麼,或為什麼他會害怕你的這個懲罰?
7.你覺得,對於你的懲罰,他是否在意並會因此感到害怕而妥協?
8.如果他因為害怕你而妥協了,你覺得他會怎麼看待你?
9.現在,你怎麼看待自己內心這種想懲罰的衝動?
理解他人:
1.他覺得,你做了什麼讓他不開心的事?
2.你覺得,對方希望你怎麼改變?
3.他的世界裡,他覺得你錯了的理由是什麼?
4.你是否同意他的理由,為什麼?
5.你覺得,當你不順從他時,他內心想怎麼懲罰你?
6.你覺得,他認為自己有什麼資本可以懲罰你到令你害怕?
7.實際上,你是否害怕他可能給予的這些懲罰?
8.你可以怎麼跟他表達這帶給你的感受和想法?
9.這個過程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資料
叢非從 應用心理學碩士、中國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國家薩提爾認證諮詢師,擁有十年心理諮商經驗,主要接受薩提爾模式、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培訓。 長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設「自我成長工作坊」以及「心理分析技術」、「OH卡探索淺意識」等課程,深度療癒上萬人。 著有《不是別人不懂你,而是你不懂得愛自己》(高寶書版)、《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高寶書版)、《我真的很棒》、《願你擁有憤怒的自由》、《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等多本暢銷書。 新浪微博:@丛非从 微信公眾號:丛非从(congnotcong)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