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十週年紀念版】
- 作者: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4-24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書虫VIP價:315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99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大量買進: 專注本業,閒錢All In——大俠武林教小資變富有的實戰練習
-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
不確定性的力量(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在變動時代擁抱未知,突破思維框架,提升創造力與決策能力
-
30個必學的AI行政工作術:搞定會議、行程、簡報、文書、圖表、影音、資料庫,事半功倍,準時下班!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紀念典藏版):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
圖解 邏輯思考入門【暢銷新版】
-
【圖解】東大教授的總體經濟學課:了解國家的經濟運作,如何影響企業發展、物價漲跌和你我的投資理財
-
一本書讀懂美元:9堂課解析美元邏輯,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和每個人的投資
-
打造靈感的場所:boven雜誌圖書館的開店創意學
-
思辨,從問對問題開始:【暢銷經典版】美國大學邏輯思考聖經
內容簡介
★全球銷售超過15萬冊、售出14國版權,奧斯卡金獎製作人暢銷著作10週年紀念再版★
讓內在的好奇小孩引領你探索學習、發現驚奇、開創無限可能
★暢銷書《引爆趨勢》《異數》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推薦必讀書單
★文化部「第 38 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獲選推薦
★《策略企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年度最佳商業書籍
從1970年代末起,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就持續每週與一位演藝圈外各種有趣的專業人士交談——從科學家到時尚設計師,從探險家到企業執行長,從藝術家到中情局局長,他都充滿好奇。
葛瑟的「好奇心對話」用意在於走出自身經驗的框架去學習、成長。他與奧斯卡金獎導演朗霍華(Ron Howard)共同創辦的「想像娛樂公司」孕育出眾多耳熟能詳的作品,包括《美麗境界》《達文西密碼》《阿波羅13》《24反恐任務》等,而這些行之有年的漫談,正是激發作品靈感背後的祕訣!
葛瑟以個人故事為例證,說明好奇心如何成為改善事業與工作成果的能量,進而鼓勵更多人擁抱內心的好奇小孩,透過「發問」的過程去學習、創造、管理與領導。
他與獲獎財經記者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沃爾瑪效應》作者)合作,藉由輕鬆詼諧的口吻帶領讀者一窺「好奇心對話」的進行方式與精華,探索好奇心如何開拓一個人的格局與視野,深化生命內涵,改善職場管理、人際關係等生活中各個層面,帶來更好的人生。
本書是一本能點燃熱情、向好奇心致敬的經典之作,期許能引發成千上萬個問題,從問題中產生創造性的答案。好奇心讓生活更有趣,也能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奧斯卡金獎製作人布萊恩‧葛瑟的部分訪談名單:
(注:本名單之職稱或頭銜為本書2015年首次出版時之資訊)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普普藝術大師
麥可傑克森(Michael Jackson):搖滾天王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科幻小說作家
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英國前王妃
歐普拉(Oprah Winfrey):歐普拉網路電視網創辦人暨董事長、演員、作家
菲德爾‧卡斯楚(Fidel Castro):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時尚設計師
湯米席爾菲格(Tommy Hilfiger):時尚設計師
卡文‧克萊(Calvin Klein):時尚設計師
碧昂絲‧諾利斯(Beyonce Knowles):歌手、演員
雷霸龍‧詹姆斯(LeBron James):NBA 明星球員
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美國總統
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
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歌手、演員
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英國前首相
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美國前國務卿、諾貝爾獎和平獎得主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亞馬遜網站創辦人暨執行長
小威廉斯(Serena Williams):職業網球明星
提姆‧庫克(Tim Cook):蘋果公司執行長
阿里(Muhammad Ali):三屆世界重量級拳王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作者
阿姆(Eminem):歌手、音樂製作人、演員
暴動小貓(Pussy Riot):俄羅斯女權主義龐克樂團
喬納‧沙克(Jonas Salk):小兒麻痺疫苗的首位發明家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發展心理學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論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管理顧問、《從A到A+》作者
……等,共超過500人
得獎紀錄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三大分類榜第 1 名
國內重量級名人推薦
Ring Ring|人氣插畫家
岑永康、張珮珊|新聞主播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怪奇事物所|所長
唐心慧|電通行銷傳播集團大北亞暨台灣執行長
蔡康永|主持人、作家
蕭青陽|旅行藝術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充滿無比的好奇,才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是Ring Ring認為人之所以要擁有好奇心的原因。我們一路以來所接受的教育,普遍依循著一套固定的模式,讓人很難有勇氣敢去嘗試突破,當你試著與眾不同,卻又被套上叛逆的標籤。出了社會後發現,這世界會有很多讓人充滿疑惑的問題,當你少了好奇心,就少了探究的能力,對於當前的狀況不明就裡地接受,往往會阻礙自己進步的節奏。
好奇心是突破的種子,如果希望自己變好、希望身處的環境更好,我們就應該對眼前的一切感到好奇,去發問、去探索。——Ring Ring
好奇心是通往一切的道路,雖然答案不只一個,但每找到一個,都會更加豐富您的生命!——岑永康、張珮珊
國外重量級名人推薦
麥爾坎‧葛拉威爾|《引爆趨勢》《異數》作者
朗霍華|奧斯卡金獎導演
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迪士尼公司首席執行長
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暢銷書《挺身而進》作者
艾力克‧施密特(Eric Schmidt)|Google前任執行董事長
迪克?科斯特羅(Dick Costolo)|Twitter 前執行長
雅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共同創辦人……等人
國外重量級媒體報導、推薦
《時代》(Time)、《時人》(People)、《綜藝》(Variety)、
《浮華世界》(Vanity Fair)、《告示牌》(Billboard)、
《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富比士》(Forbes)、
《快速企業》(Fast Company)、《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
《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等數十家媒體
目錄
目錄
前言 因為好奇,人生充滿驚奇
1 無藥可解的好奇心
2 警察局長、電影大亨和氫彈之父:從其他人的角度思考
3 好奇心是好故事的關鍵要素
4 好奇心給你超級英雄般的力量
5 每次交談都是好奇心對話
6 好品味,以及適時收起好奇心的力量
7 好奇心的黃金時代
好奇心對話:幕後花絮
好奇心對話:訪談名單
附錄:如何開啟好奇心對話
謝詞
注釋
延伸內容
前言 因為好奇,人生充滿驚奇
在開始閱讀這本關於好奇心的書之前,不妨先提出下面這個簡單明瞭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究竟是何方神聖?
我是電影和電視製作人,住在全世界娛樂圈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地帶─好萊塢。
無論你對好萊塢電影製作人的生活存有什麼想像,可能都是我的寫照。我們手邊經常同時製作十多部電影和電視節目,工作內容包括與演員、編劇、導演、歌手見面。我人還沒進辦公室,經紀人、製作人、攝影棚負責人、明星打來的電話就開始響起,往往一直到回家的路上都還在聯絡事情。我搭飛機視察電影場景、審核預告片、踏上紅地毯參加首映會。
我的生活忙碌緊湊、行程滿檔,雖然有時稍感挫折,可是整體而言樂趣十足,一點都不單調乏味。
但我不是記者,也不是教授或科學家,晚上回家研究心理學並非我的祕密嗜好。
我是好萊塢製作人。
為什麼我要寫這本關於好奇心的書呢?
沒有了好奇心,上述一切都不會發生。
我之所以能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最大的功臣就是好奇心,其重要性高於智商、堅持或人脈。
好奇心為我所做的每件事注入了能量和洞見。我熱愛演藝事業,喜歡講故事,但在愛上電影產業之前,我老早就喜歡當個愛發問的好奇寶寶。
對我來說,好奇心彷彿開啟了一切的可能性,簡直可說是我成功和快樂的關鍵。
好奇心為我的生活和工作創造如此高的價值,然而當我環顧四周,卻沒聽到有人談論和撰寫這個主題,也沒人鼓勵大家廣泛運用好奇心,以發揮其最大效用。
長久以來,好奇心一直是我人生中最珍貴的特質、最重要的資源、主要的動力。我認為在我們的文化、教育體制和職場裡,好奇心應該如「創意」和「創新」等概念一樣備受重視。
因此,我決定寫一本關於好奇心的書,它讓我的人生一路以來變得更美好(至今仍是如此),也會讓你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
大家稱我為電影製作人,連我也如此自稱,但我其實是個說故事的人。兩年前,我開始認真思考,想與其他人分享好奇心這項寶貴的資產和特質,藉此啟發他們。我真的想坐下來說幾個故事,讓大家看看好奇心如何影響了我這一生。
這些故事內容包括好奇心如何幫助我拍電影,而且教會我成為更好的老闆、朋友、商人和晚宴賓客。
我想告訴大家,只要敞開心房、發揮好奇心,就能發現孩提時代純真的喜悅,在那時,我們是出於好奇學習新東西。成年人仍可如法炮製,而且樂趣不減。
若要闡述好奇心的力量和種類,最有效的傳授方法就是把這些故事寫下來。
於是就有了你現在手上拿的書。我與記者兼作家查爾斯.費希曼(Charles Fishman)攜手合作,在過去十八個月內,我們每週交談二、三次,加起來至少一百多次,每次對話的主題都是好奇心。
我十分清楚好奇心在我的生命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你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看到,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如何有系統地運用好奇心幫我說故事、製作好電影、了解好萊塢以外的世界。過去三十五年來,有件事我一直持續不間斷,就是與演藝圈外各行各業的人士坐下來交談─這些「好奇心對話」(curiosity conversations)內容五花八門,一路從粒子物理學(particle physics)到禮儀。
但我卻從沒有把我的好奇心放在好奇心本身上。所以我從兩年前開始思索,提出相關問題,想了解好奇心如何運作。
我們不斷探索、抽絲剝繭,以圖解剖析好奇心,在過程中發現一件有趣又驚人的事:好奇心像光譜一樣,在不同情況下,色調和強度會產生差異。
不論是對哪個主題感到好奇,技巧都維持不變─就是要提出問題,只是任務、動機和語調會因情況而異。比如說,想釐清一宗謀殺案的警察所抱持的好奇心程度,會與想為住家設計出合適平面圖的建築師不同。
結果我們顯然完成了一本稍微與眾不同的書,書中以我布萊恩.葛瑟(Brian Grazer)為第一人稱敘述,因為主要的故事是來自於我的生活和工作。
就某種程度而言,這本書是在描述我的人生,但事實上,更可以說是好奇心的最佳驗證。
好奇心帶我踏上了一生的旅程。在過去兩年中,提出這些關於好奇心本身的問題也讓我樂在其中。
關於好奇心我很清楚一件事:它並非少數人的專利,無論年紀、教育程度或所在地區,每個人都可以善加利用。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地球上少數幾個國家裡,仍然必須謹慎使用好奇心,以免誤觸地雷,例如在俄羅斯好奇心會讓你小命不保;在中國則可能琅璫入獄。
縱使你的好奇心受到壓抑,卻不會喪失。
好奇心始終蓄勢待發,隨時等待解放。
本書的目的很簡單:告訴你好奇心有多麼珍貴,提醒你它能帶來多少樂趣,還有分享我的經驗與使用方法,讓你知道如何發揮最大效用。
生命不在於找答案,而是問問題。
作者資料
布萊恩・葛瑟 Brian Grazer
《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阿波羅 13》(Apollo 13)、《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美國黑幫》(American Gangster)、《王牌大騙子》(Liar Liar)、《24 反恐任務》(24)、《發展受阻》(Arrested Development)、《勝利之光》(Friday Night Lights)等電影與電視節目製作人。 曾獲奧斯卡獎提名 43 次、艾美獎提名149次,並以《美麗境界》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劇情片,電視劇則曾獲金球獎、艾美獎最佳劇情類影集、最佳喜劇類影集、最佳連續短劇等獎項。他製作的電影在全球院線、音樂和錄影帶上的總營收逾130億美元,是少數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的製作人之一。 葛瑟個人於 2001 年獲得美國製片公會(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電影類終身成就獎, 2007 年獲《時代》雜誌(Time)選為「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2009 年,他與創作搭擋朗霍華(Ron Howard)榮獲美國製片公會所頒的里程碑獎, 2010 年又共同獲得賽門威森索中心(Simon Wiesenthal Center)頒授人道主義獎。查爾斯‧費希曼 Charles Fishman
記者、《沃爾瑪效應》(The Wal-Mart Effect)作者,該書榮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與《商業週刊》(Businessweekly)暢銷書。 他早年曾任職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奧蘭多前哨報》(Orlando Sentinel)和《新聞暨觀察家報》(News & Observer),所撰寫的報導曾三度獲頒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杰洛德‧羅布獎(Gerald Loeb Award),為商業報導的最高榮譽。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