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進步:從新手到專家,12條精通各領域的學習法則
- 作者: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4-30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街頭商學院:企管顧問的江湖筆記
-
賺錢,也賺幸福(修訂版):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你真的搞懂OKR了嗎?以Intel為師,打造最強作戰部隊:CEO、主管、人事培訓部門必讀!iOKR創辦人王怡淳以超過15年落地實踐經驗,教你成為像Google、Facebook一流企業
-
房價為什麼越打越高?: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家,教你看懂當代七大社會問題背後的經濟脈絡
-
大量買進: 專注本業,閒錢All In——大俠武林教小資變富有的實戰練習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不確定性的力量(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選書):在變動時代擁抱未知,突破思維框架,提升創造力與決策能力
-
【圖解】東大教授的總體經濟學課:了解國家的經濟運作,如何影響企業發展、物價漲跌和你我的投資理財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紀念典藏版):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
復盤寫作術:從經驗萃取到知識產品的全方位實戰指南
內容簡介
顛覆錯誤認知,掌握學習原理,讓你再難的學問都學得會!
3大核心、12條法則,開啟學霸人生!
不論是在學校、在職場,學習必不可少。然而我們是否真的學會某個技能?是否真的掌握學習的訣竅?即使我們已經工作、讀書數十年,這些技能也未必會有顯著的成長。該如何快速而持續的進步呢?
暢銷書作家、美國公認的「學習大師」史考特.楊認為,有三個關鍵因素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觀察:師從他人。我們的所知大部分來自他人,如果能輕鬆向他人學習,通常就能快速進步。
.實踐:精通一項技巧需要練習,但不是每種練習都有效。我們的大腦會用高效率的方式思考,這可能是巨大的優勢,也可能是阻礙。
.回饋:想要得到進步不能只依賴老師的評分或批改,而是要透過親身實踐來獲得回饋。從經驗中學習,並調整自己的方法!
史考特.楊研究數學家、西洋棋高手、爵士樂手、科幻作家和高爾夫球選手,從日常生活中歸納出12條最強學習法則。無論是正在準備考試的學生,還是在工作中需要學習新技能的工作人,或是想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好,都可以利用這些法則幫助你超速進步!
12條最強學習法則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搜索問題空間
.創造力來自於模仿
.成功是最好的老師
.經驗讓知識隱形
.進步取決於你是否能在練習的難易度當中取得平衡
.心智不是肌肉,技能難以轉移
.多樣化的練習如何培養出更靈活的技能
.品質來自於數量
.經驗無法帶來真正的專業,你還需要正確的回饋
.實戰練習很重要
.不會一直進步,有可能先退步才進步
.接觸愈多,焦慮愈少
目錄
各界推薦
前言 學習的原理
第一篇 觀察:向他人學習
第一章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探索
第二章 創造力來自於模仿
第三章 成功是最好的老師
第四章 經驗讓知識隱形
第二篇 實踐:從練習中學習
第五章 難度的甜蜜點
第六章 心智不是肌肉
第七章 多樣性優於重複
第八章 品質來自於數量
第三篇 回饋:從經驗中學習
第九章 經驗不代表專業
第十章 練習必須貼近現實
第十一章 進步不是直線前進
第十二章 接觸能減少恐懼
結語 練習締造完美
致謝
各章注釋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從俄羅斯方塊的故事來看,進步不只仰賴天賦或毅力,還有三大要素會影響我們學習以及掌握知識的程度:
1.觀察:我們的所知大部分來自於他人,如果能輕鬆向他人學習,通常就能快速進步。
2.實踐:精熟需要練習,但不是隨便什麼練習都能達到精熟的境界。我們的大腦是一台追求省力的機器,這是天大的優勢,但也可能是一個詛咒。
3.回饋:進步需要反覆調整。不只要看老師的紅筆提出的意見,更要根據與現實世界互動的經驗反覆修正,持續改進。
當我們能從其他人的示範中學習、大量練習,並獲得可靠的意見回饋,就會快速進步。但只要有一項要素受到限制,就往往無法進步。
我們經常發現自己處於鼓勵學習或妨礙學習這兩種極端狀況之間,但其實障礙與機會並存,我們可以找出哪些環境、導師、練習法、計畫適合我們付出心力,藉此加速進步。不過要確切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往往就是問題所在。
▎ 觀察:範例的力量
透過他人,我們可以學得最好。我們從彼此身上學習的能力遠比我們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好。一旦俄羅斯方塊的高階技法廣為流傳後,遊戲的表現也就隨之提升。哈佛人類學家喬瑟夫.韓瑞屈(Joseph Henrich)寫道 :「人類成功的祕訣不在於我們天生的智力,也不在於任何特殊的心理能力。」他認為,正是因為我們能夠很容易從他人的創新中學習,人類才能成為一種能力獨特的物種。
有時候,聰明的動物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人類更出色。研究人員已經證實,烏鴉會用鉤子和金屬線取出窄瓶裡的食物;但是如果把同一個任務修改後交給5歲小孩,想出解決辦法的孩童竟然不到十分之一。雖然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比某些動物近親稍強,但我們的模仿能力卻無與倫比。在某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兩歲半的幼兒拿來跟黑猩猩和紅毛猩猩進行比較,做了一系列的認知測試。我們自以為優越,但研究人員卻發現,在空間、數量、因果推理的題目上,幼兒和猩猩的表現差不多,猩猩甚至在某些任務上勝過幼兒。只有社會學習是明顯的例外,幼兒在看過示範之後,就能輕鬆的解決問題,但幾乎沒有任何一隻猩猩能做到這一點。「有樣學樣」這句老生常談用來講述不動腦筋的學習方式,但用在人類身上卻正好相反,模仿是人類創造力的基礎。
然而,向他人學習也有缺點,如果接觸不到可供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就很難取得進展。早期俄羅斯方塊的死忠玩家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他們一個人玩遊戲,頂多跟幾個好朋友一起玩。最佳玩法的技巧傳播不出去,所以每位玩家不得不發展自己的一套玩法。電玩遊戲天才阿克朗獨自做到頗有成就的地步,這是很罕見的現象,大多數的情況是,人類的潛力無法完全發揮。上傳影片、網路直播、線上論壇等全新的科技,使得最佳玩法向外傳播的速度大幅加快。就算俄羅斯方塊不再是世界上最熱門的遊戲,但今日這個世代的玩家相互交流的程度卻遠勝過以往。
用來效法的範例品質也非常重要。煉金術轉換成科學上的化學就是個好例子。早年的煉金術士認為賤金屬有可能變成黃金,這個想法也許不正確,但煉金術士確實擁有一些可靠的化學知識。很多煉金術士努力發展物質理論,甚至還有煉金術士進行對照實驗,但由於他們不想讓經驗不足的新手得知深奧的技巧,所以故意把研究結果寫得含糊其詞。歷史學家暨化學家勞倫斯.普林西比(Lawrence Principe)寫道:「煉金術的原始資料充斥著有意的遮掩、古怪的用語、晦澀的想法、怪異的圖像,混亂糾結得令人生畏。煉金術士不想讓別人輕易了解他們在做什麼。」
煉金術士使用代號(Decknamen)來隱匿某些物質的名稱。他們把作法隱藏在奇怪的暗喻當中,後人必須解密才能了解真正的意思。為了迷惑毫無經驗的讀者,煉金術士會省略、調換步驟,或是加上不必要的步驟。這種方式確實產生預期的作用,讓知識僅限於少數特權人士,但也讓可靠的知識無法累積。想當煉金術士就不得不重複進行前輩的實驗幾十次,但實驗失敗不一定代表作法不正確,有可能只是沒有正確解密。就連牛頓(Isaac Newton)這樣出色的思想家,也花了大半輩子在追逐某則化學傳說,沒意識到那是個死胡同。相較之下,羅伯特.波以耳(Robert Boyle)的空氣幫浦實驗記錄得一絲不苟,有幾十張圖表呈現他的實驗裝置和他取得的測量值。不過,不是只有煉金術的文獻裡才會出現令人費解的說明文字以及省略步驟這種情況,當教材設計不良,迫使我們必須付出更多心力才能理解概念或掌握某個步驟時,學習往往會變得很辛苦。
知識並非平均分布。儘管網路時代看似讓知識普及,但世界上大多數的知識都沒有被寫下來並讓大家自由獲取。相反的,這些知識被鎖在專家的腦袋裡,而很多專家難以把腦袋裡的知識清楚的闡述出來。
很多知識甚至並非完全存在某個人的腦袋裡,而是具體呈現在群體的實務作法上。1980年的某部紀錄片裡,經濟學者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仿效萊納.里德(Leonard Read)早年寫的一篇文章,舉了一個木頭鉛筆的例子。「這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獨自製作這枝筆,這句話會讓人感到訝異嗎?一點也不。」傅利曼接著解釋,砍倒木頭要使用鋸子,鋸子要用金屬製作,金屬要從鐵礦提煉。橡膠、漆、膠水、石墨,這些全都需要透過極其複雜的供應鏈才能製造出來。製作一枝鉛筆這樣簡單的東西,過程中運用的知識並非掌握在任何一個人手中,而是由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的群體所擁有。隨著科學和科技進一步發展,個人想取得突破會愈來愈困難,必須由分散在各地的群體把所有知識匯集起來才能解決難題。人工智慧的新進展會加速這股趨勢,因為書籍的知識愈來愈容易取得,但還是有一些知識沒有被寫下來或明確解釋,仍然局限在專家組成的小圈子當中。在邁向精熟之路上,進入擁有知識的環境,往往比學習本身更具挑戰性。
▎ 實踐:練習的必要性
向他人學習只不過是第一步。想要精通一項技能不只是觀察,還需要練習。想要學會一項技能,練習發揮了幾個重要的功能。首先,反覆練習可以減少執行任務時的心理負擔。研究人員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fMRI),觀察俄羅斯方塊玩家在累積遊戲經驗時的腦部活動。與用腦愈多、表現愈好的直覺相反,玩家玩得愈久,腦神經的活動反而會隨之減少,而這種現象大致證明了以下觀點:透過反覆練習,玩家使用腦神經系統的效率會提高。如果你開車開了很多年,可能就會注意到類似的情況,以前需要全神貫注的費力任務,現在卻能不假思索完成,就算思緒漫遊到其他地方,但手腳卻能持續做著開車的動作。自動處理簡單的小任務是完成許多複雜任務的重要關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只靠觀察別人的作法就能達到專家水準的原因。
之所以要練習還有另一項原因,那就是記憶提取的重要性。觀察別人操作通常是了解如何操作這項技能的必要方式。但如果練習時答案總是隨手可得,我們可能就不會印象深刻。如果你年紀夠大,還記得手機出現前的年代,那麼你經常撥打的幾十組電話號碼也許就會記在心裡。但如今,儘管每次按下撥號鍵都會看到電話號碼,還是有可能連一個電話號碼都記不住。過去與現在的差別在於,現在的聯絡資料都是直接儲存在手機裡,但過去每打一通電話,你就必須從記憶裡頭提取號碼。提取號碼比複習電話號碼更能加強你的記憶力。
最後,儘管我們是了不起的模仿者,但是技能當中有許多地方是無法模仿的。網球發球時手臂的動作,或是揮動筆刷時手腕的輕拂,這些當然都可以觀察得到,但每個人的肌肉組織都獨一無二,在實際操作時,這些觀察只能大致參考。像辨別X光片的影像或預測高爾夫球滾下果嶺的路徑,這類知覺技能只能透過實際的操作來學習,就算老師很有耐心,也很難透過語言傳授。要達到精熟的境界,實際操作那些無法透過書籍傳授的技能,非常重要。
學習時必須採取行動,這會對學習造成阻礙,因為主動練習比被動觀看影片還要費力,所以人們比較喜歡被動接收資訊,而不是主動採取行動。環境也可能會影響練習。沒有飛機,就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沒有攝影機,電影製作人也很難做好工作。最後,在學習複雜技能時,要如何在「向他人學習」和「自己親自做」之間找到平衡,也可能會很棘手。支援太少,學習會變成令人挫折的試誤過程;但支援太多也會造成傷害,比如看見某種模式,就會妨礙我們透過思考辨識出那種模式的能力。我們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研究人員發現,能力差的學生受惠於結構化的環境,因為他們能學習記憶裡尚未擁有的解題模式;能力好的學生則受惠於非結構化的環境,因為這讓他們能獲得更多真實的練習,並且迫使他們在腦海中翻找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然而,學生往往偏好對自己效果較差的學習方式!之所以會有這種反常的現象是因為學習十分費力,而我們總是試圖節省精力。能力差的學生覺得結構化的學習方式要求很嚴格,所以他們選擇靈活的學習方式,避免符合嚴格的標準要求;相較之下,能力好的學生認為按照指示操作比較不費力,所以更喜歡遵循固定的模式,不喜歡自行推導正確答案。對學習來說,適當調整難度非常重要,但我們不一定總是能正確做好。
▎ 回饋:根據經驗進行調整
反覆練習是不夠的,沒有得到意見回饋,往往就無法進步。早在1931年,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就做過一項實驗,他請受試者練習畫出一定長度的線條。儘管受試者已經練習了3000次(這項實驗想必很有意思吧),但受試者卻沒有任何進步。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身為這個領域的權威,發展出刻意練習的概念,用來解釋音樂、西洋棋、體育、醫藥領域的精英如何能達到巔峰水準。刻意練習的概念核心就是立即的意見回饋,精英運動員和音樂家得到高品質又立即的意見回饋,他們的技能就會日益增進;少了意見回饋,他們的表現就會下滑。在系統性文獻回顧當中,研究人員發現,醫生從業的時間愈長,醫療照護品質往往會跟著下降。患者的治療結果只有一部分取決於醫生的處置,而最佳的醫療處置與過時的醫療技術之間的差異往往很難分辨,只有透過精心控制的實驗才能看得出來。這種不穩定的意見回饋代表醫生很難投入艾瑞克森提出的那種刻意練習。但如果要維持精熟程度,刻意練習正是核心所在。
我們可以打造更好的意見回饋制度,藉此加快進步的速度。越戰期間,美國海軍和空軍每擊落兩架敵機,就會損失一架戰鬥機。為了改善這個狀況,美國海軍創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Navy Fighter Weapons School),也就是著名的Top Gun計畫。這項計畫包含模擬出擊,學員要跟頂尖的飛官進行對戰訓練。每次模擬出擊後,學員的表現就會被深入檢討,每一個決策都會在事後報告裡進行討論。結果是,空軍擊落敵機的成功率還是2比1,但海軍的成功率因為這項計畫而大幅成長為12比1,改善了6倍。艾瑞克森還描述了某次以歐洲某家銀行的外匯交易員為對象的研究,他們在模擬競爭以及事後回饋的幫助下也獲得了類似的改進。只要在你的改進行動當中納入更多令人信服且資訊豐富的意見回饋,你就能進步、不再停滯。
延伸內容
各界推薦
「充滿引人入勝的見解與實用的建議。史考特.楊筆下關於如何變得更好、提升自我的優秀指南。」—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踏實感的練習》(The Practice of Groundedness)作者
「史考特.楊將學習的科學分解成可操作的建議。對於想要精通自己技能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書籍。」—尼爾.艾歐(Nir Eyal),《專注力協定》(Indistractable)作者
「學習的基礎在於觀察他人如何成功、在現實世界中測試新想法,最重要的是保持開放與接受反饋。《超速進步》是加速有效學習的精英課程。」—提亞戈.佛特(Tiago Forte),《打造第二大腦》(Building a Second Brain)作者
「高效學習困難事物的能力就像一種超能力。在這本極具智慧的書當中,史考特.楊詳細揭示了如何獲得這種能力!」—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紐約時報》暢銷書《深度職場力》(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作者
「迄今為止關於學習的最佳書籍。可操作、有趣、富有啟發性。在學習更多之前先打開這本書,讓你變得超級高效!」—德瑞克.西佛斯(Derek Sivers),《如何度過這一生》(How to Live)、《隨心所欲》(Anything You Want)作者
作者資料
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超速學習》(Ultralearning)作者、Podcast 主持人、電腦程式設計師,也是一位狂熱的讀者。自2006年起,他每週發表文章,幫助人們更好的學習和思考。 他的作品曾在《紐約時報》、《Pocket》、《Business Insider》、BBC、TEDx以及其他媒體上發表。他不承諾提供所有的答案,只是提供一個開始。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