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雇用的一代:零工經濟的陷阱,讓我們如何一步步成為免洗勞工
- 作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
-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出版日期:2019-04-26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9折 342元
-
書虫VIP價:323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6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如今的世界,要誤入貧窮其實比你想像得容易!
這不是未來式,是工作危機的現在進行式。
我在閱讀本書時,不斷被裡面所描述的事實所震撼,發現這些工作的境遇在台灣也相去不遠。——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所有人必讀的一本書──《衛報》
★《泰晤士報》2019年非小說選書
★《泰晤士報》2018年度當代議題類選書
你也是痛苦的被雇者嗎?
大學畢業,卻只能在知名企業裡當客服人員,日復一日重複無聊的工作。
斜槓時代,人人嚮往自由接案。Uber看似不錯,其實只要一打開app,就失去真正拒絕接案的權利。Uber的機制,只是讓人變成轉得更快的陀螺。
亞馬遜的光環亮麗耀眼,但你如果是揀貨員,就差不多等同坐牢的工人。嚴苛的安檢及扣薪規定,也只有移工可以忍受。
居家照護是未來的搶手職缺,實際進入這個行業,才知道是個分秒必爭又勞心勞力的低薪工作。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而已。而風光底層下的無奈和剥削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記者詹姆士展開為期一百八十天的臥底觀察,先後應徵亞馬遜撿貨員、Uber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等職,挖掘出這些工作儘管在大企業或「創新趨勢」的名聲加持下鍍了層金,其實暗藏著諸多陷阱和謊言。
他描述工作如何從一種驕傲淪為無情無人性、對尊嚴的踐踏,也點出了生活在後工業經濟時代,每一個人已經或終將遇到的困境。這本書突破了同溫層,讓我們看到勞動階級不為人知的一面,也提醒我們在終身雇用制式微,AI即將取代人工的時代,得好好思索自己的未來。
名人推薦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林長揚(簡報教練‧懶人包設計師)、阿潑(文字工作者)、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作家)──共同推薦
好評推薦
我在閱讀本書時,不斷被裡面所描述的事實所震撼,發現這些工作的境遇在台灣也相去不遠。──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作者以四段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企業完美形象背後的真相,以及潛藏在自由體制下的奴隸現況。若你想真實地了解這個世界,這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林長揚/簡報教練、懶人包設計師
作為一個高學歷的中產階級,我不能說自己很了解這些工人的困苦與被剝削的情況,但我仍然是個獨自北上、必須在都市的不合理房租條件下,苦苦尋房的「被雇者」/勞工,也是個必須看業主說話的「零工經濟」體驗者。因此,書中提及的許多部分,我都頗有共鳴。──阿潑/文字工作者
一八八七年,美國記者奈莉.布萊潛入紐約的女子精神病患收容所,臥底十日,最後揭露大量黑幕。
二○一六年,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親身體驗英國各地血汗工作,臥底半年。最後呈現那個「陰暗、不安穩的低薪世界」,臥底見聞錄,再寫新頁。──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如果我們以為天真地相信資本主義和科技發展會帶來更美好的將來,這是一本會讓人驚醒的書!──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作家
一本揭開零工經濟隱藏陷阱的佳作。──尼克‧寇恩(Nick Cohen)/英國知名記者、作家
你會開始思考我們該如何改善這些困境,因為這不只是關係到少數人,而是關係到所有人。──英國Amazon讀者
序跋
【推薦序】
這本書提醒了我也是那些被雇者
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一直相信,出版市場一直反映了大眾、社會乃至國家最關切的問題,讀者關心些什麼,對哪些問題相當在意,對何種議題帶著危機感,都能從出版品中看到一定的趨勢。
因此,原先從出版社那裡得到《沒人雇用的一代》的出版資訊時,並沒有太多感覺—過去幾年間,已有太多記者(或人類學者)透過實際體驗的方式書寫「底層」、探討貧窮問題,不僅歐美獨有,日本乃至於台灣都有類似的作品,有的是調查報導,有的成了非虛構書寫,即使貧窮與勞工議題並非我主要的研究興趣,相關著作還是堂而皇之地佔了我一整排書櫃。這似乎是不分國界、共屬於這個世代的重要問題。
閱讀完這本由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完成的著作後,我對自己最初的自以為是感到抱歉。《沒人雇用的一代》並非為了描述「底層」而已,他要探討的是金融危機後,英國社會經濟、勞動市場的巨大改變,以及主流媒體吹捧的「零工經濟」、斜槓人生、微工作、共乘經濟、「後工作」等「趨勢」,背後的現實問題究竟是什麼?
直接跳到我的結論,也是我最大的感觸—這個藉著工業革命而強大的國家,就算經歷幾次勞工運動也有工會制度,擁有所謂的「工人文化」—腦中不時冒出E.P. 湯普森《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這本書—但工人從頭到尾都還是生產線上的螺絲釘,沒有生命、不知生活、隨時都可以被拋棄。就像馬克斯說的,工人就只是工具。
我能夠感覺到布拉德渥斯體驗這些工作後,那濃濃的批判性與不滿,我讀到他的正義感。
「我想描述中產英國的優渥,一方面想寫出那個陰暗、不安穩的低薪世界,寫出房東的專橫、老闆的無良與勞工的絕望感,我想呈現兩者之間的衝突。」布拉德渥斯的工作體驗從亞馬遜的倉庫作業員開始,經歷過居家照服員、保險客服人員,一直到最後成為優步司機。每份工作都在不同的城鎮,於是,不僅描寫這些工作本身的細節、相遇人們的故事、英國的經濟問題外,也大篇幅地刻畫該地區經濟產業的起落與變化,例如礦場關閉後,大量的工人失業,卻等著迎接大規模的企業進駐,例如亞馬遜或特易購,認為那是區域再生,會有更多工作機會。不料,那些活兒就算是當地人也無法忍受,於是轉變為移民/工大軍的進入。
「至於那些羅馬尼亞同事,連英國勞工最基本的權利都不太清楚,不論遭受多嚴酷的對待,在他們心裡,像這樣的專制仍屬正常。這就是英國,這裡的人分為兩種:一種希望你們通通回家去,別來搶工作,另一種會寫信給自由派媒體,稱讚你們真是好勞工,認真工作,實在令人敬佩。」布拉德渥斯寫的這段話,是否很眼熟?
沒錯,這可以回過頭來看台灣,他見證的許多問題:不論雇主的苛刻、房租的暴漲不合理,乃至於移工/移民的處境,是連我們都能感同身受的。
作為一個高學歷的中產階級,我不能說自己很了解這些工人的困苦與被剝削的情況,但我仍然是個獨自北上、必須在都市的不合理房租條件下,苦苦尋房的「被雇者」/勞工,也是個必須看業主說話的「零工經濟」體驗者。因此,書中提及的許多部分,我都頗有共鳴──出於諸多原因,包含在倉庫揀貨或電話客服的工作,我也曾經歷過,相當清楚這類工作的枯燥且必須剝奪感受的樣態。
人當然不是機器,但在這個後資本主義時代,不論管理書怎麼談「以人為本」,談人性,然而,整個世界、社會仍然呈現某種「去人化」的趨勢:以AI取代人工、透過手機程式來管理……「人」在生產端消失了,在消費端也不容易見。
其實我應該很清楚這一切才是。我曾在媒體寫著大企業的故事,說著他們的成功,談著那些管理方法,就像現在媒體談優步、談亞馬遜老闆的財富那樣,但在這同時,那些企業的員工、我的同學朋友則跟我說:不不不,你沒看到我們痛苦的樣子。
讀這本書時,我忍不住想起自己不時從亞馬遜等網路商場購物,享受快速便捷的到貨服務,打開細心的包裝後,取出商品的喜悅—但未曾想過另一方有哪些血肉之軀在承受嚴苛的環境工作。於是,我立刻想起自己在悶熱倉庫當揀貨員的那段時間……這本書或許提醒了我:自己也是那些被雇者。內文試閱
第一章(節錄)
傍晚,六時一刻,午餐時間的鈴聲響起:廣播器隆隆作響,傳遍倉庫每個冷颼颼且了無生氣的角落。這鈴聲聽起來活像低檔門鈴音樂,也像在模仿一種珠寶盒旋律,讓人想起塑膠女伶總站在盒蓋上,隨著音樂徐徐旋轉,但這鈴聲的揣摩卻顯得有幾分詭異。
我排著隊,手插口袋,正等著往外走,虎背熊腰的警衛突然一個箭步衝上來,指示我兩手舉高。「往前走,老兄,我可沒那個閒功夫等你慢慢晃過去。」他沉穩地說。我向前,讓警衛給我迅速搜身,後面還排著一條高低不平的隊伍,約有三十名看來累壞的男女,其中東歐移工佔多數。三名警衛盡力把這群人推過安檢掃描機。大家都趕時間,沒空搭話,只忙著掏空口袋,拔下衣服上所有可能過不了安檢的配件,比如皮帶,手錶,甚至連褲袋裡的喉片也不放過,就怕那癱軟黏膩的小東西會冒犯敏感的金屬探測器。
前方隊伍卻發生了點騷動:一名警衛和一個憔悴的羅馬尼亞年輕人起了口角,正為一支手機吵得不可開交。我們都很困惑,只安靜地看著。
警衛:「你明明知道不能帶這個進來,你進來的第一天就應該知道啊。」
羅馬尼亞人:「我要等一通很重要的電話,我房東說要打給我。」
警衛:「你可以等下班再說啊,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行?已經好幾次了,但我還是要再講一遍:不、准、給、我、帶、手、機!懂了沒?好,我要去跟你們經理講。」
這地方的氣氛,就和我想像中的監獄沒兩樣。多半規定都是為了預防輕微竊盜行為。每次換班,都得通過機場級的超大安檢門,就算只是休息或上廁所,也要走過一遍,無一例外,進出一次大概要花十或十五分鐘。排隊等警衛檢查口袋的這些時間,不算工資。進工廠不准穿連帽上衣,也不准戴墨鏡。「如果你昨天喝多了,眼睛充血,一看就知道。」一位臉色紅潤又身材壯碩的女士警告道,口氣嚴峻。到職的第一天,這位名喚維琪的女士就來給新人下馬威:「眼睛會告訴我們很多事。」
大夥在這大工廠裡走來走去,在這斯塔福郡鄉間,約有十座足球場大的廠房裡,經歷許多揮灑血汗的時光,才等來這短短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喘口氣。
午餐──我們還是稱為午餐,儘管要到傍晚六點才吃得到──堪稱一次輪班十個半小時的中間點。經過漫長的例行安檢,所有人湧進大食堂,再往四面八方分散,宛若一隊螞蟻大軍飛向蟻巢般。大部分人劈頭就往食堂裡衝,抓了餐盤排隊去,只想搶到好位置。爭先恐後的大隊人馬中間,偶有夾雜幾聲吼叫和怨聲載道,因為比較好吃的熱食數量有限,一下被前面二十幾個人掃光。可見僧多粥少,越早卡位越好,就算要擠開同事也在所不惜。這種時候沒人在講什麼義氣啦,踩在別人頭上才有飯吃,我不踩你,你就踩我。如果像那位冒失的羅馬尼亞年輕人卡在安檢這關,還挨了一頓聽不太懂的臭罵,可能得再等上六、七個小時,才有機會見到可口、香噴噴的絞肉浸在肉汁裡,盤裡還堆滿澱粉泥。
食堂地板擦得發亮,屋簷下充滿東歐話的交談聲,好像帶動了整個地方的活力,活像座營業中的劇院般燈火通明,還總有一股濃濃的消毒水味。五十多個人坐在桌前,對著小而黑的餐盤埋頭,一匙接一匙鬼祟舀起絞肉和薯條,往嘴裡送。吃飽喝足,羅馬尼亞人總能收拾乾淨,不留一點殘渣,老實說他們大概是我所遇過,最一絲不苟的工人了。除了和我們同桌吃飯的幾人,其他十來名男性圍著咖啡機,從頭到腳,一身運動服,手插口袋,一有女士婀娜走過拋來媚眼,便悄悄跟上前去。
食堂另一頭,有一扇大窗戶,可見發電廠那巨大的灰色冷卻塔。循著大煙囪的身影,往上一望,可見煙囪將陣陣白煙嘔進空氣裡,寒鴉環繞滑翔,好似紙片餘燼翻飛。
這工作有個福利,就是供餐價格實惠,喝茶和咖啡也不用錢,販賣機也多,不必搶。吃一頓飯,有絞肉、馬鈴薯塊或薯條,配一罐飲料和一條巧克力棒,共花費4.1鎊,只比準備食材的成本稍高一點,而且食物都是熱騰騰的,如果自己包三明治,要吃的時候都涼了。吃的東西和餐費不是問題,真正難的是要爭取時間,我本人成功在午休時間內吃完一餐,喝光一杯茶的次數,手指頭就數得出來。
表定的午餐時間有一個半小時,但實務上,吃飯的時間勉強只佔一半,而且總是匆匆忙忙,一刻不得悠閒。好不容易走進餐廳,得先穿過一片人山人海,從餓狼似的同事間推擠出一條路,才能端著餐盤坐下來,這時還有十五分鐘時間吃飯,可以狼吞虎嚥,解決之後,又得花一番功夫走回廠房裡。回程,路上會有兩到三名英國本地人主管,始終如一地等在工作站前,比劃著他們腕上一只不存在的錶,咄咄逼人地大吼,指控工人遲到三十秒:「今天有說午休時間延長了嗎?」「我們不是付錢請你來泡茶聊天的!」
在亞馬遜上班就是這麼回事,全世界生意做得最大的零售業者。我任職於集團旗下一家大型物流中心,擔任訂單揀貨員。工廠位在斯塔福郡的魯吉利鎮,約雇用了一千二百名左右的員工,大多數同事是東歐裔,其中又以羅馬尼亞人佔多數。羅馬尼亞人見到有本地人來此工作,總是嘖嘖稱奇,不懂為什麼有英國人會想委屈自己。
「我只是好奇問問,但你是英國人嗎?在這邊出生的?」對,我是英國人。「那你怎麼會來做這個?我沒別的意思啦。」來工廠上班的第二天,一個紅髮微胖的女孩子這麼問我。過了一星期,她見到我便抓住我的手臂,猛力搖晃,說她好想離開,好想馬上打包行李回家。「我討厭這裡,我恨這裡的一切。」她咬著牙,嘶聲說。她和男朋友一起來英國,原本只打算做一個月,存點錢帶回故鄉──一個外西凡尼亞旁的小村莊。殊不知,不論是工作本身,或者這個城市,都和原先想像的英國完全不同,英國不該是這樣。「我討厭這些人,我討厭髒兮兮的泥巴,我也討厭這工作……我根本不喜歡這個國家……有好多印度人。到處都是!」
亞馬遜這座超大廠房,建在運河與發電廠之間的荒地,同一條路往下走,還有家經營死牛買賣的公司。我們工作的這工廠,是一幢外型如鞋盒般的方正建物,外牆漆上泳池般的淡藍,在工業區不斷吐氣的煙囪風景與潮濕綠地中,看來不大和諧。工廠有四層樓,人事管理也俐落地分配為四大部門,一部分人核對並拆開雪片般飛來的訂單,一部分人將商品上到架上,第三部分人──也就是我所屬的這群──負責準備好訂單上的品項,最後一部分人則包裝好產品,準備出貨。揀貨員的工作就是在狹長窄小的通道上來回走動,從兩公尺高的架上挑出需要的品項,再放進黃色大塑膠箱—或稱「拖箱」。這些有輪的拖箱會放在藍色的金屬推車上,四處移動,裝完訂單物品,再往下送到巨大、貌似永無止境的輸送帶,輸送帶沿著建物的長邊延伸,彷彿河川入海一樣。通常,一天平均裝箱四十次,每次送到輸送帶上的箱子裡都裝滿書本、DVD和各色雜貨。
我們沒有主管──我的意思是,沒有一名會呼吸、有血有肉的真人主管。這裡的每個人都配有一部手持裝置,可以追蹤我們的一舉一動,恰似監獄裡的囚犯。每名輸送帶主管約負責管理十二位員工,他們會躲在廠房裡某個角落,端坐案前,把指令輸進電腦。通常是警告你要加速,裝置螢幕往往突然跳出「請立即回報揀貨櫃檯」或「你過去一小時內的速率下降,請提高速度」。還會按照每個人從架上收集品項和裝箱的速度,由高至低列出排行。比方說,上工第一周主管就通知我,我的揀貨速度是倒數百分之十的:「你動作要快一點!」如果有空做點白日夢,不妨想像未來的人類可能身上會有纜線連接到電子裝置(像我上班戴的這種),一天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上線無休止。
除了預告受機器箝制的前景,這樣的演算法系統管理模式,正重現了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學管理」理論。一九一一年,這位有錢的費城工程師出版專書,闡述將科學方法應用於勞動活動的潛力。科學管理的理論認為,每項工作的進行都應施以嚴密控管:監看、計時並記錄工人表現。工人是生產單位,用機器進行生產時,其產出的測量方式,應同於測量機器生產量的方式,並詳加記錄一切細節。如同當時眾多知識分子,泰勒在闡述其理論時,同樣未曾考慮到,工人階級畢竟是有血有肉的人──相反地,他們常把勞動力看作一種資源,可物盡所用,創造利潤。
除了泰勒式管理學,二十世紀的共產主義實踐,也在當代勞動場所中借屍還魂,比方說種種告誡之語。亞馬遜倉庫的內牆上,漆上一條條正向思考的口號,一旁是眉開眼笑的員工,強調本公司全體員工都工作愉快。在一面等身大的人形立牌上,「貝姿」女士振振有詞地表示:我們超愛來上班,排休的時候還會想念上班時間呢!更有甚者,所有東西原來的名字好像都不能用了,得換上委婉的說法,連叫這裡「倉庫」都像犯了什麼法一樣。第一天上班時,公司就會告訴你,這房子乃是「物流中心」或簡稱「物流」。要是闖禍了,你不是被開除或炒魷魚,而是被「釋出的人力」。此外,有鑑於「老闆」和「工人」這樣的分類,會暗指出檯面下暗潮洶湧的勞資對立,當然也就棄而不用。在公司裡,大家都是「夥伴」,不論職位高低,都是同志。
回到工作上:每名揀貨員在倉庫昏暗的通道中,來回推動拖箱一個早上,平均可賺二十九鎊。在寫作此書之時,亞馬遜的CEO貝佐斯,身價已達六百零七億美元,一個早上就能賺進整整十四億英鎊。看來,一視同仁使用「夥伴」這種稱呼,不過是混淆視聽,讓你以為真的身處一個美滿幸福的大家庭。「貝佐斯是我們的夥伴,你我也是。」到職那日,一名亞馬遜主管愉快地告訴我們。
好,目前為止都還不賴,只不過這種行話怎麼看都是刻意模糊界線,讓人忘記一小時七鎊工資的揀貨員生活,和銀行帳戶裡躺了十四億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半夜才下班回家的「夥伴」,拖著沉重的兩條腿,腳板上的水泡經過一天勞動,腫成原先的一個半大,早就化膿了,日子過得可比貝佐斯這樣的人壞多了。正是因此,生活優渥的人才能用美妙修辭堆砌出那輕鬆寫意的世界,無視血汗揮灑的刻苦現實。
話說從頭。亞馬遜的招募程序經過兩家仲介業者嚴格考核,我是透過Transline找到這份工作的。這家仲介之前曾出了醜聞,因為有名員工在外吹噓自己辦事能力強,擅長「搞掉」求職者的尋職津貼。這位女士因此遭到永久停職,公司名聲也一落千丈。
在Transline,如此雅好對下屬作威作福的人,可不只一個,往往還是職位不高的小主管。小暴君簡直到處都是,如果這周沒有支付全額工資,又不知好歹地去追問主管,他們大概只會敷衍你,一派輕蔑,好像你不過是鞋面上撣下來的灰。
像我們這樣的揀貨員,在Transline簽的都是零工時短期契約。我去和公司要了好幾次,總拿不到詳細合約內容,後來公司裡才有個人告訴我,其實根本沒有白紙黑字的合約,因為我簽的只是零工時合約,公司不想費事。面試那天我所看到的合約,在我填上必要資料之後,就「刷」一聲被收走了。要過九個月,亞馬遜才會決定聘你當正職還是一腳踢開。實際上,能好好做完九個月都算運氣很好了。進亞馬遜的第一天,公司就表明,我們得表現「極為傑出」,才可能考慮留人。同時,他們耳提面命,提醒我們千萬別「用打工的心態看待這份工作」。上班第一天,一整個下午耳邊都是這句話,聽得快爛了。
留任轉正職成了一份獎勵,在眼前晃啊晃的──「我們只留最好的人」──吊吊胃口,像條餓狗咬住了鮮美多汁的牛排,口水直流下來,到手的肉卻突然被搶走:「大概還有七十個人要應徵這幾份工作,所以別抱太大期望。」進行工作簡介時,一名Transline代表不屑地表示。那時,在採光良好的辦公室裡滿是求職男女,個個臉上寫滿期待與渴望,反而給這話增添了些許悲觀味道。
若成為亞馬遜正式員工,等於獲得「藍色員工證」的地位,人人稱羨。有幾位亞馬遜的員工曾告訴我,公司常利用想得到一紙員工證的心理,誘使派遣人員做自己原先不願意做的工作。
「基本上,他們是用騙的,好叫大家乖乖聽話。」室友克里斯表示。他是羅馬尼亞人,三十三歲,有點禿頭,眼神柔和,因為菸抽多了,嗓音略微沙啞。「之前,有些職缺釋出,主管就跟我說『嘿,你要改班表,才能幫你爭取正職。不用很久,幾星期就好了……』結果做了三個月。喔,反正後來也是給別人啦。」
克里斯之前做過十一個月的流程導覽員,相當於副理的職位,負責監控同事的工作表現,如果換班時發生品管問題,也要馬上下去解決。克里斯告訴我,他在羅馬尼亞時,還頗算「受人尊敬」,在這裡卻只是一顆小齒輪,畢竟光是英國境內,亞馬遜就雇用了將近八千人,儼然一頭機器巨獸,你我都顯得微不足道。
克里斯正如我遇見的眾多羅馬尼亞移工,聽信了對英國的美好描繪,來到此處才發現事實和想像相距甚遠。「有些仲介從羅馬尼亞找人來,就能賺仲介費。有個英國人就在做這個……好像叫約翰吧,我就是透過他公司介紹,才來英國工作的……仲介都會騙你,跟你說:『好,你可以去約翰路易斯百貨或其他地方工作』,其實都是騙人來亞馬遜。好啦,他們可能一開始也想介紹我們去百貨公司,結果人家沒缺人,但仲介真的對誰都講這種話,像我這樣履歷比較漂亮的也一樣。」
作者資料
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
英國作者與記者,為《國際財經時報》撰寫每周專欄,文章也常見於《衛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書評》》、《新政治家》等報刊。著有《沒人雇用的一代》以及《功績社會的迷思》(The Myth of Meritocracy,暫譯)。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